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_第1頁
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_第2頁
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_第3頁
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_第4頁
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6:文言文閱讀(講義)【中職適用】2025年職教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技能考試-湖北專用)一、文言文實詞<考綱要求>《文化綜合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尤其能辨析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及古今詞義的區(qū)別?!蹦芰蛹墳锽級其考查特點:1.常見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分值為3分2.大多采用“對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的命題形式。3.文言實詞的考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考查的對象為常用詞。(2)理解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3)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是考查重點<考情分析>時間題號考試題型考查內(nèi)容分值2022年8-11三個選擇、一個判斷題實詞意義、虛詞“乃”、文意理解、語句翻譯13分2023年8-11三個選擇、一個判斷題實詞意義、虛詞“而”、文意理解、語句翻譯13分2024年8-11三個選擇、一個判斷題實詞意義、虛詞“之”、文意理解、語句翻譯13分小

結(jié)近三年來題型與分值穩(wěn)定,考查內(nèi)容都是其意義,備考時要重點注意古今異義詞的積累;虛詞考查的是“乃”“而”“之”的用法。近三年都考查了文意理解和語句翻譯<真題解析>1.(2019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至:到達B.猶足以敵秦敵:抵抗C.秦之宿計也宿:晚上D.然后專其力于楚專:專注、集中答案:C解析:此處“宿”意為“長久的、早已形成的”。2.(2018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有徑寸之珠徑:直徑B.徙而從者七千余家徙:遷移C.使備盜賊備:防備D.豈特十二乘哉特:特別答案:D解析:此處的“特”意為“只是、僅僅”。3.(2020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縱:放縱B.法削則國弱削:削弱C.國強則趙固固:穩(wěn)固D.王用之治國賦賦:古代一種文體答案:D解析:此處“賦”意為“賦稅”。4.(2021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拜為內(nèi)史拜:授予官職B.秦已并天下并:吞并C.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將:將軍D.信任賢之賢:認(rèn)為……賢能答案:C解析:此處“將”意為“率領(lǐng)”。5.(2022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王使景鯉如秦如:到……去B.楚王所甚愛甚:甚至C.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事:侍奉D.齊、魏有何重于孤國也重:看重答案:B解析:此處“甚”意為“非?!?。6.(2023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性剛而有節(jié)節(jié):節(jié)操B.又譏史官記事不實譏:指責(zé)C.免為庶人,還鄉(xiāng)里還:返回D.友人固問之固:牢固答案:D解析:此處“固”意為“堅持,執(zhí)意”。7.(2024年)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季田腴,必易之易:交換B.于是兄弟以和和:和睦C.向暮,人不敢過其處向:臨近D.疾趣視之趣:有趣答案:D解析:此處“趣”意為“快速”。<知識清單>一詞多義:1.備bèi①周全、詳盡?!扒叭酥鰝湟印?《岳陽樓記》)②具備?!耙粫r齊發(fā),眾妙畢備”(《口技》)③準(zhǔn)備?!蔼q得備晨炊”(《石壕吏》)2.薄bó①迫近,接近?!氨∧黑ぺぁ?《岳陽樓記》)②輕視?!安灰送苑票 ?《出師表》)③厚度小?!氨∪珏X唇”(《活板》)3.策cè①馬鞭?!皥?zhí)策而臨之”(《馬說》)②鞭打、驅(qū)使?!安咧灰云涞馈?《馬說》)③記錄?!安邉资鳌?《木蘭詩》)④計謀。成語“束手無策”4.長cháng①長度?!爸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核舟記》)②與“短”相對?!氨笔匈I長鞭”(《木蘭詩》)③長久,健康?!暗溉碎L久”(《明月幾時有》)④永遠?!八勒唛L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⑥zhǎng,頭領(lǐng)?!皡菑V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5.次cì①編次?!皡菑V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②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坝珠g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同上)6.當(dāng)dāng①承當(dāng),承受?!爱?dāng)之無愧”②應(yīng)當(dāng)?!爱?dāng)獎率三軍”(《出師表》)③將要?!敖癞?dāng)遠離”(同上)④對著,向著?!澳咎m當(dāng)戶織”(《木蘭詩》)⑤值,正在。“當(dāng)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⑥抵擋。“銳不可當(dāng)”7.道dà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②道義?!胺o道,誅暴秦”(同上)③方法?!安咧灰云涞馈?《馬說》)④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8.度dù①過,越過?!瓣P(guān)山度若飛”(《木蘭詩》)②duó,推測,估計?!岸纫咽凇?《陳涉世家》)。9.發(fā)f?、賔ā,頭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②把箭射出去?!耙娖浒l(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③征發(fā)?!鞍l(fā)閭左逋戍漁陽”(《陳涉世家》)④被任用?!八窗l(fā)于畎畝之中”(《<孟子>二章》)10.分fēn①劃分,分開?!敖裉煜氯帧?《出師表》)②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③長度單位?!伴L約八分有奇”(《核舟記》)④fèn,職分,本分?!爸冶菹轮毞忠病?《出師表》)11.夫fū①成年男子的通稱?!昂蓳?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②丈夫?!胺蚱鸫蠛簟?《口技》)③fú,無實義。“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④fú,指示代詞,那。“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12.固gù①頑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②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二章》)③本來。“人固不能無失”(《弈喻》)④安守,固守?!熬庸谈F……”(《孔乙己》)13.顧gù①回頭看,看?!邦櫼坝宣湀觥?《狼》)②看望,拜訪?!叭櫝加诓輳]之中”(《出師表》)③難道?!邦櫜蝗缡癖芍铡?《為學(xué)》)14.故gù①原因,緣故?!肮珕柶涔省?《曹劌論戰(zhàn)》)②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論語》)③特意,故意?!盎负罟适谷藛栔?《扁鵲見蔡桓公》)④所以,因此?!肮士酥?《曹劌論戰(zhàn)》)⑤老朋友?!肮嗜宋鬓o黃鶴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5.過gu①超過,勝過?!皼r才之過于余者乎”(《送東陽馬生序》)②犯過失?!叭撕氵^,然后能改”(《(孟子>二章》)16.號há①大叫,呼嘯?!瓣庯L(fēng)怒號”(《岳陽樓記》)②hà,別號。“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③hà,國號?!疤枮閺埑?《陳涉世家》)④hà,號召。“號令召三老……”(同上)17.間iān①中間。“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孟子>二章》)②期間?!胺蠲谖ky之間”(《出師表》)③一會兒?!傲⒂虚g”(《扁鵲見蔡桓公》)④量詞?!皩m闕萬間都做了土”(《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⑤iàn,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⑥iàn,夾雜?!爸虚g力拉崩倒之聲”(《口技》)⑦iàn,參與?!坝趾伍g焉”(《曹劌論戰(zhàn)》)⑧iàn,暗暗地?!坝珠g令吳廣之次所旁……”(《陳涉世家》)18.將iàng①將領(lǐng)。“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②率領(lǐng)?!吧鲜雇鈱⒈?同上)③iāng,無實義?!皩m使驅(qū)將惜不得”(《石壕吏》)④iāng,將要。“余將告于蒞事者”(《捕蛇者說》)19.臨lín①靠近?!坝型ひ砣慌R于泉上者”(《醉翁亭記》)②面對?!鞍丫婆R風(fēng)”(《岳陽樓記》)③來到。“臨溪而漁”(《醉翁亭記》)④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出師表》)20.令1ìng①命令?!澳肆罘x人葛嬰……”(《陳涉世家》)②讓,使?!胺揄N?,令辱之”(同上)③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同上)21.奇qí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記》)②奇怪,罕見?!按霜毟侄希嬉?”(《峽江寺飛泉亭記》)③ī。零數(shù)?!伴L約八分有奇”(《核舟記》)22.強qiáng①強盛,強大?!耙匀鯙閺娬摺?《隆中對》)②有余?!百p賜百千強”(《木蘭詩》)③iāng,通“僵”,僵硬。“項為之強”(《閑情記趣》)23.去qù①離開?!皠t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②距離?!拔魇裰ツ虾!?《為學(xué)》)24.少shǎ①不多?!帮嬌佥m醉”(《醉翁亭記》)②shā,稍微?!百e客意少舒”(《口技》)③不久?!吧贂r,一狼徑去”(《狼》)④shà,年輕?!瓣惿嫔贂r”(《陳涉世家》)25.舍shè①旅舍?!翱蜕崆嗲嗔隆?《送元二使安西》)②房屋?!拔萆醿叭弧?《桃花源記》)③放棄?!氨闵岽?,從口入”(同上)④施舍,shě?!吧崤c你的”(《范進中舉》)26.勝shèng①取勝?!稗恼邉佟?《醉翁亭記》)②優(yōu)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③忍受?!案咛幉粍俸?《明月幾時有》)27.食shí①吃?!笆巢伙?,力不足”(《馬說》)②sì,通“飼”,喂養(yǎng)?!笆持荒鼙M其材”(同上)28.書shū①書寫?!澳说铡?《陳涉世家》)②文字,字條?!暗敏~腹中書”(同上)③書信?!耙荒懈綍痢?《石壕吏》)④文件?!败姇怼?《木蘭詩》)29.屬shǔ①類。“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②儕、輩。“徒屬皆日”(《陳涉世家》)③管轄。“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④相同,同類?!吧袂榕c蘇黃不屬”(《核舟記》)⑤zhǔ,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30.?dāng)?shù)shù①表多次。“又?jǐn)?shù)刀斃之”(《狼》)②shǔ,計算?!爸榭蓺v歷數(shù)也”(《核舟記》)③shu,屢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陳涉世家》)31.施shī①施實?!叭缓笫┬小?《出師表》)②,(施施)慢步徐行的樣子?!笆┦┒校巍?《始得西山宴游記》)32.許xǔ①答應(yīng)?!八煸S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⑦贊成?!半s然相許”(《愚公移山》)③大約的數(shù)量。“高可二黍許”(《核舟記》)④hǔ,擬聲詞?!耙肺菰S許聲”(《口技》)古今異義詞: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行裝。2.夫人:古,那個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師傅與徒弟。4.左右:古,動詞,調(diào)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今,導(dǎo)致死亡。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7.其次:古,進駐,如“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今,國家機關(guān)的管理工作。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樣子。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區(qū)域。11.東面:古,臉朝東,如“東面而視”,今,東邊。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13.至于: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到……結(jié)局,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到……時候,如“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馈?;今,表示另提一事?4.大方:古,專家、學(xué)者,內(nèi)行的人,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結(jié)果。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東省。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今,程度副詞。18細(xì)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今,詳細(xì)說明。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下面。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無儲粟”;今,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21人事:古,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23懷抱:古思想抱負(fù),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今,懷里抱著。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25見機:古,看到細(xì)微的預(yù)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26猖狂:古,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27學(xué)者:古,求學(xué)的人,如“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今,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jié)果。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今,大家,很多人。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今,一定地區(qū)內(nèi)經(jīng)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或比喻動向、情勢等。32經(jīng)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jīng)營”;今,動詞,計劃或管理。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干某項事業(yè)。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zhuǎn)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37往往:古,到處,如“墻往往而是”;今,相當(dāng)于“每每”“常?!薄?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彩。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不可以。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組織機構(gòu)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今,給馬洗身。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級報告。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使人知道。44區(qū)區(qū):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今,數(shù)量少,不重要。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妻。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dāng)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少年兒童。49志氣:古,心志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氣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強的人。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方。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今,關(guān)住鳥獸的東西。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今,一同回去。54形容:古,形體容貌,名詞,如“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動詞,描述。55風(fēng)流:古,風(fēng)韻,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fēng)流態(tài)度”;今,風(fēng)采特異,業(yè)績突出。56態(tài)度:古,言行舉止所表現(xiàn)出的神態(tài),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fēng)流態(tài)度”;今,對某事的觀點和做法。57風(fēng)騷:古,姿容俏麗,如“身量苗條,體格風(fēng)騷”;今,指婦女舉止輕佻放蕩。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為偏僻性乖張”;今,遠離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qū)或遠離交通要道。59落后:古,行動落在后面,如“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后”;今,思想不進步。60尷尬:古,容易出麻煩,如“如今正是尷尬去處”;今,處于兩難境地?zé)o法擺脫。61吹噓:古,嘴里噓氣,如“那十一個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今,夸張地宣揚或編造優(yōu)點、長處等。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將到村里去賣”;今,左邊和右邊。63細(xì)作:古,偵察軍事情報的人,名詞,如“孔明急喚細(xì)作問之”;今,小氣,吝嗇,形容詞。64輕易:古,動詞,貿(mào)然行事,如“凡事商議停當(dāng)而行,不可輕易”;今,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形容詞。65理會:古,辦法,名詞,如“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今,關(guān)心,在意,動詞。66約束:古,準(zhǔn)備,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曾無約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圍。67蕭條:古,空虛,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今,寂寞冷落,毫無生氣。68整頓:古,整理,如“暫往柳監(jiān)生寓中整頓行裝”;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撫慰”;今,違反自己的本心。70同志:古,形容意見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見同志耳”;今,為共同的理想,事業(yè)而共同奮斗的人,或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71方面:古,獨當(dāng)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嚴(yán)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72野馬:古,春天林澤間的霧氣,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動物的一種。73果然:古,飽的樣子,如“適莽蒼者,三而反,腹猶果然”;今,與事實相符。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與秋天。75羊角:古,旋風(fēng),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今,羊的觸角。76雖然:古,雖然這樣,如“雖然,猶有未樹也”;今,連詞。77無功:古,忘記立功,心無作為,如“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今,沒有功勞。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今,安排,布置。79作案:古,作幾案,如“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今,進行犯罪活動。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將訴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81流涕:古,流眼淚,如“言訖,噓唏流涕”;今,流鼻涕。82通達:古,到達,如“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今,通行無阻。83珍重:古,保重,如“負(fù)載珍重,不復(fù)言矣”;今,愛惜。84失意:古,意見不合,如“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志。85譴責(zé):古,處罰,處分,如“前所譴責(zé),因而獲免”;今,斥責(zé),責(zé)備。86縣官:古,官府,如“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今,縣里的最高行政長官。87無道:古,不稱道,不稱贊,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沒有德政。88無傷:古,沒有關(guān)系,如“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今,沒有受到傷害。89妻子:古,妻子和兒女,如“兄弟妻子離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兒女。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91中國:古指中原,如“蒞中國而撫四夷”;今,中華人民共和國。92意氣:古,辭意和語氣,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志趣和性格。93勤勤懇懇:古,誠懇的樣子,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勤勞而踏實。94寒心:古,因恐懼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95變色:古,變了臉色,如“同子參乘,袁絲變色”;今,變了顏色。96茍合:古,以茍且的態(tài)度來適應(yīng)皇帝的心意,如“茍合取容”;今,不正當(dāng)?shù)慕Y(jié)合。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今,熱情而周到。98親近:古,皇帝親近的侍從,如“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今,親密而周到。99塵埃:古,監(jiān)獄,如“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今,塵土。100卑鄙:古,地位低,見識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101便宜:古,方便,適合,如“可以便宜從事”;價格低廉。102不過:古,不超過,如“從此道之吾軍不過二十里”;今,表轉(zhuǎn)折的關(guān)聯(lián)詞。103多謝:古,多多勸告,如“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謝。104反而:古,返回,從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連詞,跟上文意思相反。105反復(fù):古,扭轉(zhuǎn)并恢復(fù),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今,多次重復(fù)。106逢迎:古,迎接,如“躡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馬。107感激:古,感動,奮激,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今,深深的感謝。108故事:古,舊事,前例,如“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109詭辯:古,騙人的話,如“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今,無理狡辯。110交通:古,交錯相通,如“葉葉相交通”;今,運輸業(yè)總稱。111結(jié)束:古,整裝,如“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jié)束而出”;今,完結(jié)。112具體:古,具備形體,如“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今,不抽象的。113絕境:古,與外界隔絕之地,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走投無路之處。114開張:古,開放,不堵塞,如“誠宜開張圣聽”;今,開業(yè)。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來,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今,能夠。116烈士:古,剛直俠義之士,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為正義犧牲的人。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蒼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數(shù)的乘積。118親戚:古,父母兄弟等親屬,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今,有婚姻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的成員。119窮困:古,窘迫,走投無路,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今,貧窮困苦。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況,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今,情面,送禮。121身體:古,親身體驗,如“身體力行”;今,軀體。122首領(lǐng):古,頭顱,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今,集團領(lǐng)導(dǎo)人。123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如“恨私心有所不盡”;今,自私的心理。124私人:古,黨羽,親信,如“以在忠臣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今,個人和個人之間的。125無論:古,不必說,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今,條件連詞。126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如“犧牲玉帛,弗敢專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127響應(yīng):古,像回聲一樣應(yīng)和,如“天下云集響應(yīng)”;今,用言語行動來表示贊同、支持某倡議、口號等。12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聲”;今,向前方。

129行為:古,品行,作為,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部的活動。130宣言:古,揚言,如“(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今,宣告,聲明。<模擬練習(xí)>題目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傳:流傳B.公與之乘乘:車馬C.吾乃今有所悟悟:理解D.昔人已乘黃鶴去乘:乘坐答案:B解析:A項“傳”意為“流傳”,正確。B項“乘”在此指“乘坐”,而非“車馬”,所以解釋錯誤。C項“悟”意為“理解,明白”,正確。D項“乘”意為“乘坐”,正確。題目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義滅親親:親屬B.是時春秋鼎盛鼎盛:旺盛C.此為長者之風(fēng)風(fēng):風(fēng)采D.吾每念此念:擔(dān)憂答案:D解析:A項“親”意為“親屬”,正確。B項“鼎盛”意為“旺盛”,正確。C項“風(fēng)”意為“風(fēng)采”,正確。D項“念”在此意為“思念”,并非“擔(dān)憂”,所以解釋錯誤。題目3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臣嘗有罪嘗:曾經(jīng)B.然后知生于憂患生:產(chǎn)生C.臣聞國有大喪喪:喪失D.臣請辭其職辭:辭去答案:C解析:A項“嘗”意為“曾經(jīng)”,正確。B項“生”意為“產(chǎn)生”,正確。C項“喪”在此意為“喪事、喪禮”,并非“喪失”,所以解釋錯誤。D項“辭”意為“辭去”,正確。題目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譬如為山為:修筑B.眾人重利重:看重C.頃之,煙炎張?zhí)鞆垼簭浡﨑.而今安在哉安:安全答案:D解析:A項“為”意為“修筑”,正確。B項“重”意為“看重”,正確。C項“張”意為“彌漫”,正確。D項“安”在此意為“哪里”,并非“安全”,所以解釋錯誤。題目5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母辭焉辭:辭別B.無救無援救:幫助C.臣嘗竊悲之竊:私下D.力拔山兮氣蓋世蓋:覆蓋答案:D解析:A項“辭”意為“辭別”,正確。B項“救”意為“幫助”,正確。C項“竊”意為“私下”,正確。D項“蓋”在此意為“超過、勝過”,并非“覆蓋”,所以解釋錯誤。題目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奈何取之盡錙銖?。核魅.卻之不恭卻:推辭C.朝濟而夕設(shè)板濟:渡河D.世無伯樂世:去世答案:D解析:A項“取”意為“索取”,正確。B項“卻”意為“推辭”,正確。C項“濟”意為“渡河”,正確。D項“世”在此意為“世上、世界”,并非“去世”,所以解釋錯誤。題目7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子爭先爭:爭奪B.漁人甚異之異:驚異C.殺身以成仁成:成就D.把酒問青天酒:酒席答案:D解析:A項“爭”意為“爭奪”,正確。B項“異”意為“驚異,感到奇怪”,正確。C項“成”意為“成就”,正確。D項“酒”在此意為“酒水、飲酒”,并非“酒席”,所以解釋錯誤。二、文言文虛詞<考點通關(guān)>《文化綜合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蹦芰蛹塀級。其考查特點:1.常見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分值為3分2.大多采用中句子)“下列各項中的,與文中句子某虛詞用法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項是()”的命題形式。3.重點考查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4.考查考生能根據(jù)閱讀材料上下文的寺定語境判斷虛詞的用法<真題導(dǎo)航>1.(2018年)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與“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中的“于”相同的一項是()A.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過秦論》)B.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C.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D.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宮賦》)答案:B解析:A.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于:被B.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于:在,與題干中“會田于郊”的“于”相同,表示地點。C.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于:向D.多于九土之城郭-于:比2.(2019年)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與“遠交而近攻”中的“而”相同的一項是()A.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xué)》)B.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D.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賈誼《過秦論》)答案:C解析:A.蟹六跪而二螯-而:表順承B.抱明月而長終-而:表修飾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而:表轉(zhuǎn)折,與題干中的“而”相同,均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D.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而:表順承3.(2020年)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與“奢以法治之”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A.挾飛仙以遨游(《前赤壁賦》)B.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C.且以一壁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D.作《師說》以貽之《《師說》)答案:C解析:A.挾飛仙以遨游-以:用、憑借B.余船以次俱進-以:按照C.且以一壁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以:因為,與題干中“以”的用法相同,均表示“因為”。D.作《師說》以貽之-以:來4.(2021年)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暴師于外十余年”中的“于”相同的一項是()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B.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C.而恥學(xué)于師(《師說》)D.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賦》)答案:D解析: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從B.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于:被C.而恥學(xué)于師-于:向D.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在,與題干中“于”的用法相同,均表示地點。5.(2022年)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秦王乃出之”中的“乃”相同的一項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B.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fù)為之下乎(《赤壁之戰(zhàn)》)C.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答案:B解析: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乃:竟然B.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fù)為之下乎-乃:就是、正是,與題干中“乃”的用法相同。C.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乃:才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乃:于是6.(2023年)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發(fā)而不中”中的“而”相同的一項是()A.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廉頗藺相如列傳》)B.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zhàn)》)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D.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答案:A解析:A項是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而:表轉(zhuǎn)折,與題干中“而”相同,均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B.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而:表順承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而:表順承D.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而:表順承7.(2024年)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救之得活”中的“之”相同的一項是()A.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C.吾羞,不忍為之下(《廉頗藺相如列傳》)D.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答案:C解析:A.并吞八荒之心-之:的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之:的C.吾羞,不忍為之下-之:代詞,指代某件事情或人,與題干中“之”的用法相同,均為代詞。D.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去<知識清單>1.【而】(一)用作連詞。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7.表示因果關(guān)系,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guān)系,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径蟆坎?,方才。【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2.【何】(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何乃】譯為“怎能”3.【乎】(一)用作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①于是乎書。(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4.【乃】(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蠃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灸藸枴孔g為“這樣”。5.【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ㄆ洌嚎梢叟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何其】譯為“多么”。6.【且】(一)用作連詞。1.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②肅宣權(quán)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zhàn)》)2.遞進關(guān)系,況且,再說。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二)用作副詞。1.將,將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2.暫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谑牟幌喔羟洌視哼€家去。(《孔雀東南飛》)【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且如】就像。7.【若】(一)動詞,像,好像。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二)用作代詞。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③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三)用作連詞。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①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3.至,至于。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若何】怎么樣。【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8.【所】(一)名詞,處所,地方。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②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二)助詞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為……所】“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所以】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謂】所說的?!舅凇?.到處。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2.所在之處,處所。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9.【為】(一)動詞。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2.以為,認(rèn)為。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3.判斷詞,是。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二)介詞。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4.對,向。①為之奈何?(《鴻門宴》)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10.【焉】(一)兼詞。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ā墩撜Z》)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詞。1.相當(dāng)于“之”。①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三)語氣詞。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11.【也】(一)句末語氣詞,1.表示判斷語氣。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12.【以】(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③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rèn)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jīng)。2.通“已”,止?!疽詾椤空J(rèn)為,把……當(dāng)作或看作【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居幸浴俊緹o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13.【因】(一)介詞。1.依照,根據(jù)。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2.依靠,憑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3.趁著,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4.通過,經(jīng)由。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5.因為,由于。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二)副詞。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2.原因,緣由,機緣。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三)動詞1.根據(jù)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2.沿襲,繼續(xù)。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14.【于】(一)介詞。1.在,從,到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2.“在……方面”“從……中”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3.由于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4.向,對,對于。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5.被。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與,跟,同。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薄居谑恰?.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見……于】表示被動。15.【與】(一)介詞。1.介詞。和,跟,同。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2。給,替。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3.比,和……比較。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二)連詞。1.連詞。和,跟,同。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三)動詞。1.給予,授予。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2.結(jié)交,親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3.對付。①龐暖易與耳。4.參加,參與。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5.贊許,同意。①吾與點也。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16.【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三)名詞。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①《論語》六則。2。準(zhǔn)則,法則。①以身作則。(四)動詞。效法。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則是】只當(dāng)是?!緞t則】贊嘆的聲音。17.【者】(一)助詞。1.指人、物、事、時、地等?!啊摹?,“……的(人、東西、事情)”。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二)語氣詞。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18.【之】(一)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2.指示代詞,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二)助詞。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三)動詞,到……去。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模擬練習(xí)>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以中有足樂者”中的“者”相同的一項是()A.行道之人弗受于王者(《孟子》)B.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C.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勸學(xué)》)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答案:C解析:“以中有足樂者”中的“者”是助詞,用于指代前述的內(nèi)容。C項“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中的“者”也用來指代前面的內(nèi)容,表示枯萎的草木,與題干中“者”用法相同。A、B、D項中的“者”均表示人或事物,與題干用法不同。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A.以中有足樂者(《岳陽樓記》)B.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銘》)C.行拂亂其所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D.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答案:A解析:題干中的“以”表“因為”的意思。A項“以中有足樂者”中的“以”也是表示“因為”,用法相同。B項中的“之”表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C項中的“其”是指代詞,指代“他所做的事情”;D項中的“以”表“認(rèn)為”的意思,與題干不同。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斯是陋室”中的“是”相同的一項是()A.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也(《出師表》)B.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屈原列傳》)C.庶人不服,方告之于帝(《愚公移山》)D.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答案:A解析:“斯是陋室”中的“是”是判斷動詞,意為“是”。A項“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也”中的“是”也是判斷動詞,表示“是”。B項中的“所以”表示“……的原因”;C項中“之”表代詞,指代“愚公所講的事情”;D項中的“之”表代詞,作賓語,指代來者。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中的“于”相同的一項是()A.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B.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C.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D.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答案:B解析:“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中的“于”是介詞,意為“在”。B項中“茍全性命于亂世”中的“于”也是介詞,表示“在”,與題干相同。A項中“于”表示被動的意思;C項“之”表所屬關(guān)系;D項“死國”中“死”為動詞,表示為國而死,與題干不同。5.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及既上,蒼山負(fù)雪”中的“及”相同的一項是()A.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B.及其所之既倦(《游褒禪山記》)C.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過秦論》)D.及爾偕老(《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答案:A解析:“及既上,蒼山負(fù)雪”中的“及”表示“到達”。A項“及郡下,詣太守”中的“及”也表示“到達”,與題干相同。B項中的“及”表示“等到”;C項中的“及至”表示“直到”;D項“及”表示“與、和”,均與題干用法不同。6.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何陋之有”中的“之”相同的一項是()A.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B.不得已而死,是天之亡我(《陳涉世家》)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D.君將哀而生之乎?(《阿房宮賦》)答案:A解析:“何陋之有”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A項“石之鏗然有聲者”中的“之”也用于賓語前置,表示“的”,與題干用法一致。B項“之”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C項“之”用于結(jié)構(gòu)助詞;D項“之”作代詞,用法均與題干不同。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于是余有嘆焉”中的“焉”相同的一項是()A.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xué)》)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C.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祭十二郎文》)答案:A解析:“于是余有嘆焉”中的“焉”是語氣詞,用于句末。A項“而見者遠”中的“也”是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二者均為語氣詞。B項和C項中的“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D項中的“之”是助詞,用于表示所指代的內(nèi)容。三、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和概括評價<考點通關(guān)>《文化綜合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1.“理解與鑒別不同的文言句式”,能力層級為B級2.“理解與鑒別不同的文言詞類活用”,能力層級為B級。3.“篩選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C級。其考查特點:1.常見題型為一個單項選擇題,分值為3分。2.“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篩選、歸納與評價”三個知識點在一套試卷中一般只考一個。3.“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將課內(nèi)與課外緊密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出高考文言文注重遷移、突出運用能力的考查趨勢。4.“篩選信息、概括評價”側(cè)重于考查對選文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真題導(dǎo)航>1.(2018年)下列對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魏惠王以珠玉為寶。B.齊威王以賢臣能將為寶。C.魏惠王玩物喪志,昏庸無道。D.齊威王重用人才,治國安邦。答案:C解析:解析:雖然魏惠王重視珠玉,但并沒有明確表現(xiàn)出玩物喪志、昏庸無道的行為。他的價值觀可能和齊威王不同,但不能據(jù)此判斷他昏庸無道。因此此項理解不恰當(dāng)。2.(2019年)下列各項中,與“秦,虎狼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B.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xué)》)D.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答案:B解析: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是主謂結(jié)構(gòu),句意是“他不懂句讀,不能理解疑難之處”,并非判斷句。B.廉頗者,趙之良將也。這是判斷句,結(jié)構(gòu)與“秦,虎狼也”相同,表示“廉頗是趙國的良將”。因此此項符合要求。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是主謂結(jié)構(gòu),句意是“蚯蚓沒有爪牙的銳利和筋骨的強健”,并非判斷句。D.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這是復(fù)句結(jié)構(gòu),用來說明為何被天下人嘲笑,不是判斷句。3.(2020年)下列對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平原君位高權(quán)重,但趙奢敢于碰硬,依法處決了平原君的九位用事者。B.趙奢有理有節(jié)的言辭平息了平原君的怒氣,平原君最終舉薦了趙奢。C.趙王采納了平原君的建議,重用趙奢,使他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D.從對趙奢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平原君是一個謙卑律己、胸懷寬廣的人。答案:D解析:原文并未表現(xiàn)平原君的謙卑和胸懷寬廣,而是趙奢義正言辭、毫不退縮的態(tài)度讓平原君平息了怒氣。說平原君謙卑律己、胸懷寬廣是夸大之辭。因此該項理解不恰當(dāng)。4.(2021年)下列對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氖牵ǎ〢.蒙恬因為家世關(guān)系,得以擔(dān)任秦國將領(lǐng)。B.蒙恬修筑長城,憑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C.蒙恬在外負(fù)責(zé)軍事,也經(jīng)常在內(nèi)出詩劃策。D.蒙恬兄弟深得始皇的信任,成為朝廷重臣。答案:C解析:原文并未提到蒙恬在內(nèi)出謀劃策,他的主要職責(zé)是在外領(lǐng)兵駐守。因此該項理解不恰當(dāng)。5.(2022年)下列對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客卿向秦王獻計,建議利用景鯉要挾楚王。B.秦王一直認(rèn)為楚國會像齊、魏兩國一樣割地。C.景鯉派人勸說秦王,應(yīng)保持秦楚的友好關(guān)系。D.秦王最終被來人說服,讓景鯉離開了秦國。答案:B解析:秦王并未認(rèn)為楚國一定會像齊、魏那樣割地。原文僅表達秦王對楚國態(tài)度的不滿,因此此項理解不恰當(dāng)。6.(2023年)下列對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李法性格剛正,敢于直言上疏,批評當(dāng)時的朝政。B.李法覺得免職反而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心中暗喜。C.李法認(rèn)為史官應(yīng)該嚴(yán)格紀(jì)實,客觀評價人物和事件。D.李法再度任職之后,仍然堅持自己知無不言的個性。答案:B解析:原文并未提到李法免職后暗自高興的情緒,認(rèn)為他免職是因為直言不諱,因此該項理解不恰當(dāng)。7.(2024年)下列對這段文言短文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徐華國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B.徐華國用絕食的方式來教育學(xué)生,使學(xué)生惶恐。C.徐華國在東郊居住,與荒墳相鄰,也不害怕。D.徐華國仁愛寬厚、樂于助人,深得鄉(xiāng)鄰的贊許。答案:B解析:徐華國絕食并非是為了教育學(xué)生,而是表達自己的氣節(jié),學(xué)生因此害怕,不是因他有意為之。因此此項理解不恰當(dāng)。<知識清單>一、詞類活用3大類型“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3大類。名詞的活用(一)名詞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普通名詞是不能直接修飾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而古代漢語中的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dāng)普遍的現(xiàn)象。凡謂語前面的名詞如果不是主語,則必然活用作了狀語。[考點感悟]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并總結(jié)這些詞使用的規(guī)律。(1)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釋義:像翅膀一樣(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xué)》)釋義:向上;向下(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釋義: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釋義: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釋義:從小路(6)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釋義: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鴻門宴》)釋義:像對待兄長一樣(8)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釋義:在早晨;在傍晚[規(guī)律總結(jié)]1.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工具與方式,譯為“像……一樣”“用……”。如上面“翼”“兄”“箕畚”。2.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地點,譯為“在……”“向……”“從……”。如上面“廷”“上”“下”“間”。3.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譯為“每……”“在……”“一……比……”。如上面“旦”“暮”“日”。(二)名詞活用作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在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活用作了動詞?;钣靡院?,名詞變成了相應(yīng)的動詞。在翻譯時應(yīng)把活用的名詞翻譯為相應(yīng)的動詞。[考點感悟]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并總結(jié)這些詞使用的規(guī)律。(1)沛公軍(于)霸上(《鴻門宴》)釋義:駐扎、駐軍(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釋義:命名(3)沛公欲王關(guān)中(《鴻門宴》)釋義:稱王(4)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釋義: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釋義:做標(biāo)記(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釋義:游水(7)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釋義:登記1.兩個名詞(或后一個為代詞)連用,句中又無作謂語的動詞,則前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钣眯问剑好~+名詞(代)。如上面“籍”。2.名詞帶狀語,則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钣眯问剑焊痹~作狀語+名詞。如上面“目”。3.名詞帶補語,則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钣眯问剑好~+補語(介賓補語)。如上面“軍”。4.能愿動詞帶名詞(或后邊的名詞),則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钣眯问剑耗茉竸釉~+名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