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_第1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_第2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_第3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_第4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使用導航

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

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20-25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

【跨學科·地理與歷史】1.學習歷史要注重對歷史地圖的識讀。識讀題圖中的元素,可知圖片所示戰(zhàn)役

()

A.導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戰(zhàn)的狀態(tài)B.促進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C.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D.結束了東漢末年州郡割據的局面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前秦與東晉”并結合所學可知,該戰(zhàn)役是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最終前秦失敗,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混戰(zhàn)的狀態(tài),A項正確;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內遷,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

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東漢末年州郡割據的局面,統(tǒng)一全國,排除D項。故選A項。

【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2.苻堅即位以來,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tǒng)的國家禮儀,建造了明堂(中國古代舉

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

耕活動),還命人舉行了養(yǎng)蠶之禮。這些舉措體現了()

A.前秦統(tǒng)治者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B(tài).江南地區(qū)經濟迅速發(fā)展

C.為淝水之戰(zhàn)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D.胡漢之間的矛盾已消除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苻堅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國家前秦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但苻

堅即位以后,“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tǒng)的國家禮儀”“命人舉行了養(yǎng)蠶之禮”,說明前秦的統(tǒng)治者深受漢族

第1頁共14頁.

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苻堅在位時期,前秦統(tǒng)治的區(qū)域在北方,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進江南地區(qū)的開

發(fā),排除B項;在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zhàn)中,前秦大敗,因此,C項表述有誤,排除C項;前秦統(tǒng)治者深

受漢族文化影響,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tǒng)的國家禮儀,并任用漢人王猛為相,銳意改革,這些措施使

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并沒有消除,過于絕對,排除D項。

故選A項。

【新素養(yǎng)·時空觀念】3.下列四次戰(zhàn)役結果上的共同點是()

A.兵力多的獲勝B.兵力少的獲勝C.雙方不分勝負D.二者兩敗俱傷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巨鹿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208年,秦國與聯合義軍,在巨鹿大戰(zhàn),項羽以幾萬人大

破秦軍幾十萬;官渡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大戰(zhàn)于官渡,曹操以幾萬勝袁紹十幾萬人;赤壁

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幾萬大軍在赤壁與曹軍幾十萬大軍作戰(zhàn),大勝曹軍。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

元383年,東晉謝玄在淝水大勝前秦苻堅。東晉幾萬大軍破獲前秦幾十萬大軍,四次戰(zhàn)役的共同特點是以

少勝多,B項正確,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巨鹿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208年,秦國與聯合義軍,在巨鹿

大戰(zhàn),項羽以幾萬人大破秦軍幾十萬;官渡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大戰(zhàn)于官渡,曹操以幾萬

勝袁紹十幾萬人;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幾萬大軍在赤壁與曹軍幾十萬大軍作戰(zhàn),大勝曹

軍。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383年,東晉謝玄在淝水大勝前秦苻堅。東晉幾萬大軍破獲前秦幾十萬大軍,交

戰(zhàn)雙方有一方獲勝,而非兩敗俱傷或不分勝負。排除CD項。故選B項。

【新素養(yǎng)·時空觀念】4.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個政權并立,政局紛亂復雜。與下圖中①處反映史實相關的

成語典故是()

A.揭竿而起B(yǎng).破釜沉舟C.草船借箭D.風聲鶴唳

【答案】D

【解析】根據圖示信息“西晉”“十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應是東晉?!帮L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

流”“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淝水之戰(zhàn)(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zhàn)役)有關,D項正確;“揭竿而起”出

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排除A項;“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戰(zhàn),排除B項;“草船借箭”出自三國時期,

排除C項。故選D項。

【新素養(yǎng)·時空觀念】5.如下圖示意中國古代某歷史階段的朝代更迭。圖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權分別是

()

第2頁共14頁.

A.宋、北魏B.西晉、宋C.北魏、宋D.宋、西晉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西晉滅亡后,北方出現十六國,之后北魏統(tǒng)一北方;南方,東晉

由宋所取代;C項正確;十六國之后北方不是宋,東晉之后南方是宋而不是北魏,排除A項;西晉在十六

國之前是全國統(tǒng)一的朝代,排除B項;西晉是統(tǒng)一性的朝代,而不是東晉之后南方政權,排除D項。故選C

項。

【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6.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雜居相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制度和

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

A.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B.徹底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C.奠定了隋唐繁榮與發(fā)展的基礎D.加速了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雜居相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

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進而形成新的‘中國’——隋唐國家?!焙退鶎W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發(fā)展奠定

了隋唐繁榮與發(fā)展的基礎,C項正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是秦漢時期,排除A項;“徹底消除了民族之

間的隔閡”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現出新的社會面貌”與經濟重心南移無

關,排除D項。故選C項。

【跨學科·圖片與歷史】7.下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

北朝時期引入中原內地。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國家統(tǒng)一B.政權分立C.民族交融D.社會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中原內地”可知,漢族學習少數民族

的坐具,這體現的是民族交融,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分裂時期,國家沒有統(tǒng)一,排除A項;漢族

學習少數民族的坐具,這是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不能體現政權分立,排除B項;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坐具,

這是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不能體現社會革命,排除D項。故選C項。

【跨學科·藝術與歷史】8.下圖為《北魏帝王出御圖》,圖中的帝王和大臣們都穿著長袍寬袖的漢族服裝,

第3頁共14頁.

這直接體現了()

A.內遷各族與漢人錯居雜處B.漢服代替鮮卑服

C.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頻繁D.民族隔閡趨于消解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鮮卑族穿著漢族服飾,這直接反映出北魏時

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漢服代替鮮卑服,B項正確;鮮卑貴族穿漢服并不能直接反映內遷各族與漢人錯居

雜處,排除A項;衣著服飾的變化不能直接體現思想文化交流頻繁,排除C項;鮮卑貴族穿漢服并不能直

接反映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排除D項。故選B項。

【新素養(yǎng)·唯物史觀】9.“(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

官?!剑t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材料反映的歷史

事件產生的背景是()

A.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B.絲綢之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

C.西晉滅吳并統(tǒng)一了中國D.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據“……丙辰,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可得出材

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D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不是漢代,排除A項;絲綢之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也是漢代,排除B項;當時西晉已

經滅亡,排除C項。故選D項。

【跨學科·考古與歷史】10.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

民族的審美特色舞具都有中原漢風

第4頁共14頁.

A.書法藝術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經濟開發(fā)D.南北政權對峙

【答案】B

【解析】根據圖片“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北魏遷都洛陽后

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北方地

區(qū)出現的民族交融現象,B項正確;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與書法藝術無關,排除A

項;圖片體現的是中原地區(qū)的石窟藝術,與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無關,排除C項;圖片強調的是石窟藝術中的

飛天形象所具有的特點,體現不出南北政權對峙,比如南北政權國家互相對峙等,排除D項。故選B項。

【素養(yǎng)綜合訓練】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

革。變法運動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一股潮流,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

為顯著?!眺弊兎槕獨v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

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選自《中外歷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推動社會轉型的方式和商鞅變法的特點。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guī)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

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zhèn)壓反對改

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fā)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

——摘編自《孝文帝改革》

(2)根據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3)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

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論述條理清晰)。

【答案】(1)方式:變法(或改革)。

特點: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

(2)措施: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

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答出兩點即可)

(3)觀點:改革(或變法)促進社會進步(或發(fā)展)。

論述: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為以后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推動了北魏發(fā)展,

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

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或變法)促進社會進步(或發(fā)展)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解析】(1)方式:根據材料“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

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運動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一股潮流,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可知,戰(zhàn)國

時期各諸侯國推動社會轉型的方式是變法(或改革)。

特點:根據材料“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眺弊兎槕獨v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zhàn)國時

第5頁共14頁.

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特點有:持

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

(2)措施:根據材料“規(guī)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

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zhèn)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可知,孝文帝的漢化措施有:

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

北魏政治制度。

(3)小短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具體的論題,

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可

以選擇二者的異同及對當時國家及社會的影響等角度,可擬定觀點為:改革(或變法)促進社會進步(或

發(fā)展)。然后結合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如: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

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北魏孝文帝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推動了北魏發(fā)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

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最后得出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或變法)促進社會進步(或發(fā)展)我們要堅持

改革開放。

1.(2024·天津·中考真題)下列成語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戰(zhàn)的是()

A.紙上談兵B.破釜沉舟C.聞雞起舞D.草木皆兵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

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

淝水之戰(zhàn)中打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這次戰(zhàn)役,D項正確;紙上談兵出自

戰(zhàn)國時期的長平之戰(zhàn),排除A項;破釜沉舟與巨鹿之戰(zhàn)有關,排除B項;聞雞起舞指的是東晉祖逖北伐,

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4·安徽·二模)下圖為我國古代某次戰(zhàn)役形勢圖(局部),此戰(zhàn)()

第6頁共14頁.

A.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B.消滅了秦軍主力并加速秦朝滅亡

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戰(zhàn)狀態(tài)D.導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答案】C

【解析】根據題中圖片可知是淝水之戰(zhàn),結合所學,公元383年,北方的統(tǒng)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fā)動戰(zhàn)

爭,占有有絕對優(yōu)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tǒng)治,先后

建立了十余個小國,北方陷入了割據混戰(zhàn)狀態(tài),C項正確;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排

除A項;巨鹿之戰(zhàn)消滅了秦軍主力并加速秦朝滅亡,排除B項;晉陽之戰(zhàn)等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導致晉國被韓、

趙、魏三家瓜分,排除D項。故選C項。

3.在古代社會,統(tǒng)治者的治國理政直接關系到王朝興衰。下表中的政策()

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政策

前秦苻堅重用漢官;立學校修學宮,傳授漢文化;廢除胡漢分治

北魏孝文帝改漢服,禁北語,說漢話,改漢姓,通漢婚,尊孔崇儒,復興禮樂

A.體現了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C.反映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效果D.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答案】D

【解析】據題干表格內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堅和北魏孝文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如重用漢官、立

學校、傳授漢文化、改漢服、說漢話、改漢姓、通漢婚等,這些政策促進了胡漢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有利于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因此,這些政策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D項正確;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

立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之后,排除A項;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完全消除的,排除B項;

休養(yǎng)生息政策強調的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與表格中的漢化政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下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①孝文帝遷都洛陽②淝水之戰(zhàn)③北魏統(tǒng)一北方④西晉短暫統(tǒng)一全國

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①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時間是494年;②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在383年;③北魏統(tǒng)一北方

的時間是439年,④西晉短暫統(tǒng)一全國的時間是280年,所以正確排序為④②③①,A項正確;②淝水之

戰(zhàn)發(fā)生在383年;③北魏統(tǒng)一北方的時間是439年,所以②在③之前,排除BCD項。故選A項。

5.(2024·河南商丘·模擬預測)人物: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平大事: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

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guī)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傳聞卑語,遷洛師卑人以洛陽為籍

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

度。由材料得知此歷史人物的貢獻為:()

A.統(tǒng)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B.促進江南地區(qū)開發(fā)

C.促進北方民族融合D.獎勵農耕

第7頁共14頁.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guī)定以漢服代替

鮮卑服,以漢語代傳聞卑語,遷洛師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

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苯Y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C項正確;北魏只統(tǒng)一可黃河流域,排除A項;北

魏的統(tǒng)治區(qū)域在北方地區(qū),與江南無關,排除B項;題干信息未涉及獎勵農耕,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4·河南·中考真題)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

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鑄幣金屬匱乏B.幣制較為混亂C.農業(yè)技術落后D.商品經濟衰退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

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不已,民間盛行以物易物,恰

好說明國家分裂、戰(zhàn)亂不已會阻礙商品經濟發(fā)展,D項正確;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受阻,不

能說明鑄幣金屬匱乏,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以物換物,不能說明幣制較為混亂,排除B項;題干反映

的是商品經濟,不是農業(yè)技術,排除C項。故選D項。

7.(2024·遼寧撫順·模擬預測)某同學在學校圖書館借閱書籍時,摘抄了我國兩位學者關于孝文帝改革的

評價據此判斷兩位學者討論的內容是孝文帝()

學者評價

張豈之北魏政權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基礎完全轉變,十六國以來北方的民族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過汲取中原的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tǒng)治思想及理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

白壽鼻

化制度

A.實行郡縣制B.頒布“推恩令”C.遷都洛陽D.推行漢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北魏政權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基礎完全轉變,十六國以來北方的民族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通過汲取中原的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tǒng)治思想及理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制度”,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材料屬于對北魏孝文

帝改革漢化政策的評價,D項正確;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排除A項;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孝文帝為了更好的推行

漢化改革,遷都洛陽,與題干中“吸取中原先進文化”等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4·安徽宿州·二模)下表反映的是北魏三長制的情況。北魏三長制的推行旨在()

名稱負責人組成職責

鄰鄰長五戶(家)檢查戶口,督促農耕,征收租調,征發(fā)徭役和兵役

第8頁共14頁.

里里長五鄰

黨黨長五里

A.強化對基層的控制管理B.打擊地方分裂割據勢力

C.推動北方地區(qū)的民族交融D.借鑒漢族政權的治理經驗

【答案】A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通過三長制強化了對基層編戶的控制,增加了財政收入,A項正確;材料

反映的是北魏進行制度變革,通過三長制來打擊豪強地主隱匿戶口,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不是打擊地方分

裂割據勢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三長制對保障國家收入的積極作用,并未體現出推動北方地區(qū)的民

族交融,排除C項;材料表明北魏實行三長制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并非借鑒漢族政權的治理

經驗,排除D項。故選A項。

9.(2024·山西臨汾·三模)前秦統(tǒng)治者苻堅自稱是遠古有扈氏之后,北魏孝文帝(鮮卑拓跋氏)自稱是黃

帝之后,北周文、武二帝(宇文氏)自稱是炎帝神農氏之后,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華夏族苗裔。這說明

()

A.國家大一統(tǒng)的局面已經形成B.北方各族之間矛盾不斷

C.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加強D.中華文化影響非常深遠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前秦統(tǒng)治者苻堅……北魏孝文帝……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華夏族苗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前秦是由少數民族氐族建立、北魏是由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但卻自稱是華夏后裔,可知少數民族國家認

同華夏文明,說明了少數民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加強,C項正確;前秦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與東晉對峙,因

此不能稱之為大一統(tǒng)的國家,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加強,沒有反映出北方

各族之間矛盾不斷,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加強,中華文化對少數民族影響非常深遠

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4·福建泉州·二模)如圖所示洛陽與平城相比在自然條件上的優(yōu)勢是()

北魏遷都示意圖

A.商品經濟發(fā)達B.文化底蘊深厚C.政治制度先進D.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

【答案】D

第9頁共14頁.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從自然條件上而言,洛陽地區(qū)處于中原地區(qū),

地理位置優(yōu)越,農業(yè)較發(fā)達,D項正確;商品經濟發(fā)達不屬于自然條件優(yōu)勢,排除A項;文化底蘊深厚屬

于人文領域,不是自然條件的優(yōu)勢,排除B項;政治制度先進屬于政治內容,不屬于自然條件優(yōu)勢,排除C

項。故選D項。

11.(2024·浙江·一模)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下圖《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所反映的主要

時代特征是()

A.社會變革B.思想解放C.政權分立D.民族融洽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魏、蜀、吳、西晉、十六國、東晉、北魏、宋、齊、梁、陳”可知是指三國兩晉南北

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項正確;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早期國家與社會

變革,排除A項;思想解放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排除B項:民族融洽體現的是各民族之間互

相融洽相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4·江蘇宿遷·一模)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

引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蔽褐魉扇〉囊幌盗写胧┛陀^上()

A.加強對黃河地區(qū)的統(tǒng)治B.促進江南地區(qū)開發(fā)

C.促進民族大交融D.推動游牧民族內遷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引舊,若有故為,

當加降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說漢語措施,促進了北方地區(qū)的民族融合,C項正確;

不涉及對黃河地區(qū)的措施,無法得出加強對黃河地區(qū)的統(tǒng)治的結論,排除A項;北魏的統(tǒng)治區(qū)域在北方地

區(qū),與“促進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無關,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民族融合,與“推動游牧民族內遷”無關,排除D

項。故選C項。

13.(2024·安徽·模擬預測)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對象主要是北魏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貴族首領或鮮卑軍

功家族,孝文帝親政之后,公主擇偶的選擇主要以漢人為主。此類史料應放在如圖電腦中的()

A.原因文件夾B.內容文件夾C.影響文件夾D.啟示文件夾

【答案】B

第10頁共14頁.

【解析】據題干“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對象主要是北魏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貴族首領或鮮卑軍功家族,孝

文帝親政之后,公主擇偶的選擇主要以漢人為主”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公主婚配對象的變遷,這反映了鼓

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B項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北魏統(tǒng)一黃河

流域后,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排除C項;北魏公主婚配對象的變遷并不是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啟示,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面示意圖呈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權更替過程。與①這一政權相

關的史實是()

A.“八王之亂"B.“王與馬,共天下”

C.孝文帝改革D.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十六國后期,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tǒng)一北方,北魏又分裂為東魏、西魏,

后來,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滅掉北齊,對這些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朝”,其中北魏

進行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C項正確;西晉惠帝時期爆發(fā)“八王之亂”,排除A項;東晉的政治特

點是“王與馬,共天下”,排除B項;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

朝,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4·廣東深圳·一模)下面是一位九年級學生使用AI技術生成的知識結構圖,★處是他限定的主題

詞。據圖推知,該主題詞應是()

A.人口遷徙B.區(qū)域開發(fā)C.民族交融D.制度創(chuàng)新

【答案】C

【解析】據題干“知識結構圖”和所學知識可知,“游牧民族內遷”反映了人口遷徙,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反映了區(qū)域開發(fā),促進了中原和南方的民族交融?!靶⑽牡鄹母铩狈从沉酥贫葎?chuàng)新,促進了

民族交融。因此,知識結構圖反映的主題詞應是民族交融,C項正確;人口遷徙指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如戰(zhàn)

爭、經濟、文化等)導致的人口從一個地區(qū)遷移到另一個地區(qū)的現象,“游牧民族內遷、北民南遷”反映了人

口遷徙,概括不全,排除A項;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之間在長期的交往、融合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經濟、

社會等方面的交融和融合,“區(qū)域開發(fā)”表述不夠全面,排除B項;制度創(chuàng)新指的是在政治、經濟、社會等

第11頁共14頁.

方面進行的新的制度設計或改革,以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需求,僅“孝文帝改革”反映了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

新”表述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C項。

16.(2024·甘肅武威·一模)改革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發(fā)展,就要不斷改革

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材料二: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

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1)材料一、二,反映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一重要的改革?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此次改革中的具體措施(任意寫兩點即可)

材料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墼唬骸敖裼麛嘀T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

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p>

——《資治通鑒》

材料四:如下圖

鮮卑姓漢姓

拓跋元

步六狐陸

賀賴賀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一重要的改革?材料三、材料四分別體現了改革內容中的哪

些具體措施?

(4)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學知識,說一說這次改革的歷史意義。

【答案】(1)改革:商鞅變法。

(2)措施: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嚴明法度;廢除井田制,允許自由買賣;鼓

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獎勵軍功。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具體措施:說漢語、改漢姓。

(4)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解析】(1)改革:根據材料一“衛(wèi)鞅”和材料二“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

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聯系所學可知,秦國秦孝公在位時期任用商鞅主持

變法。所以,材料一、二,反映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是商鞅變法。

(2)措施:根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的措施有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嚴明法度;

廢除井田制,允許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