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印度尼西亞人民反對荷蘭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的共同點是A.都是由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或組織領導B.都采取暴力斗爭手段反抗殖民統(tǒng)治C.都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反抗殖民統(tǒng)治D.都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斗爭2、在3—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中,能夠基本保持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地區(qū)是A.拜占庭帝國B.中國和印度C.阿拉伯帝國D.西羅馬帝國3、下列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說法,錯誤的是()A.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結合,逐漸中國化B.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產生深刻影響C.在漢代從古羅馬經中亞傳入中國D.絲綢之路沿線保存大量著名佛教石窟4、古印歐人在遷徙的過程中,不斷以各種形式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演變?yōu)樾碌姆N族人群。下列不屬于這種情況的是A.赫梯人B.匈奴人C.希臘人D.凱爾特人5、“夫死從子”是古代女子“三從四德”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之一,但母親對于兒子的權威無論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據《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記載,鄭武夫人武姜在夫君死后對其子鄭莊公仍有著相當大的權威。這種現象A.源于生育與撫養(yǎng)基礎上的先天倫常B.表明男尊女卑的男權話語體系式微C.體現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緣紐帶關系D.意味著中國古代婦女地位逐漸提高6、以下考古成果與歷史解釋對應準確的是()??脊懦晒麣v史解釋A四川西昌發(fā)現王莽時期的一處窖藏,出土銅錠4個和鑄造貨幣的錢范5塊漢代西南地區(qū)商品經濟發(fā)達B湖北荊州西漢墓出土“南郡簿”記載,南郡“免老”(對老人免征稅役)人數共2966人,平均每縣174人漢代推行輕徭薄賦政策C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貸文書上有擔保物和保人的記載唐朝時開始出現實物借貸D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考古發(fā)現一批6—8世紀粟特(西域古政權)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幣,上有“開元通寶”等漢字絲綢之路推動中原文化傳播

A.AB.BC.CD.D7、毛澤東將古人的“實事求是”解讀為“從客觀事物出發(fā)研究其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詮釋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輕于鴻毛”。這表明()A.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力量B.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極為廣泛的道德追求C.堅持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共同的理論品質D.堅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致的價值取向8、蒙古西征時,許多漢族醫(yī)生被帶到中亞、西亞和歐洲,他們將中國的醫(yī)術西傳。不少高明的色目人醫(yī)師,也隨蒙古汗、王公東來,通過他們,阿拉伯地區(qū)各種醫(yī)學要籍流傳到東亞。由此可見,蒙古西征()A.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民族遷徙B.增進了中歐友好關系C.促進了地域間思想解放D.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9、在古代朝鮮和日本有許多使用漢字的詩人,他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如:?!堕L安旅舍與于慎微長官接鄰》朝鮮崔致遠上國羈棲久,多慚萬里人。那堪顏氏巷,得接孟家鄰。守道惟稽古,交情豈憚貧。他鄉(xiāng)少知己,莫厭訪君頻?!蹲x漢高帝紀》日本那波守之漢業(yè)乃公三尺劍,昭陵無骨一杯羹。元勛盡供菹醢肉,史冊虛傳帶礪盟。久見中原爭逐鹿,誰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卻恨鴻溝不用謔。

據此可知()A.東亞地區(qū)在各個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B(tài).古代朝鮮、日本的社會制度來自唐朝C.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產生了一定的影響D.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11、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清的發(fā)展,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福建土樓最集中于博平嶺的東西兩坡,該地區(qū)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可耕地少,野獸出沒,盜匪橫行。

土樓結構的特點是中軸對稱;有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鳳樓,平面形式為“三堂兩橫”式,中軸線上為“三堂”,即下堂(門廳)、中堂(祭祀及客廳)和后堂(尊長住所)。一樓之內—般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則安排。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同樓人有著“同居共財”的傳統(tǒng),共同享有樓內公共財產。許多土樓內還專設學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場功名者,都在祠堂前豎石筆一對,以示褒揚。

——摘編自林嘉書《土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福建土樓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土樓所體現的宗族特點。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建筑師以精確的算術設計;建造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達625萬噸的石塊建筑物。這座陵墓總共用了200多萬塊石頭,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數則從更遠的尼羅河上游地區(qū)獲取,趁洪水季節(jié)搬運到吉薩來。

——(美)馬修斯等《西方人文讀本》材料二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學者在胡夫金字塔東2.4千米處發(fā)現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數百米和大獅身人面像的東南,發(fā)現了金字塔建設者的墓。1994年,美國籌備了一個基金會,恢復發(fā)掘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國學者萊赫奈爾說,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經居住過至少5萬人,或許多至10萬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師和普通勞動者。

——劉文鵬《.埃及考古學》(1)據材料一;歸納與金字塔建造技術水平相關的信息。

(2)據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發(fā)現,并說明其價值。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從此,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展。工業(yè)革命后,世界市場更加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經喬發(fā)展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失控的風險。因此,各國既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發(fā)展自己,也要注意保衛(wèi)自己的經喬安全。另外,一些國家出現了所謂“逆全球化”現象,如英國最終脫歐,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邊境修墻、控制移民等措施?!吨型鈿v史綱要》(2019年12月第1版)請回答:

(1)為什么說“經濟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有哪些?

(2)我們應當怎樣評價經濟全球化?你又是如何看待一些國家出現的所謂“逆全球化”現象的?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后,佛教東來,開異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亂華,露異族入主中國之兆。然二者雖促成政治、社會、宗教、哲學各方面之騷動與進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轉變。蓋佛教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極出世之人生觀又適與老莊思想有相近之處,其不能對政治思想有所貢獻,亦意中事。至于晉代亂華之諸朝,其文化均低,占據中原以后,文化則自動“用夏變夷”。明清海通之后,歐洲文明隨傳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閉關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統(tǒng)之“天下”突然變?yōu)槭澜缟狭袊?。而積弱之余,更屢為外國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劇變,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為轉變時期見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則蒙古入主中國,人民備受異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義禮樂,法家之尊君重國,明法飭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無為,以及一切中國固有之政理治術,均經歷史之事實證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則窮極生變,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徑,向新方面以前進矣。公元前后,佛教東來,開異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亂華,露異族入主中國之兆。然二者雖促成政治、社會、宗教、哲學各方面之騷動與進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轉變。蓋佛教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極出世之人生觀又適與老莊思想有相近之處,其不能對政治思想有所貢獻,亦意中事。至于晉代亂華之諸朝,其文化均低,占據中原以后,文化則自動“用夏變夷”。明清海通之后,歐洲文明隨傳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閉關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統(tǒng)之“天下”突然變?yōu)槭澜缟狭袊?。而積弱之余,更屢為外國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劇變,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為轉變時期見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則蒙古入主中國,人民備受異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義禮樂,法家之尊君重國,明法飭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無為,以及一切中國固有之政理治術,均經歷史之事實證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則窮極生變,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徑,向新方面以前進矣。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外來思想傳入中國時呈現出哪些特點。并分析外來文化的傳入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2)你認為當前我國應如何應對外來文化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說印歐種人遷徙是一種常態(tài),他們“牧牛,并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靠畜牲為生,所以只要發(fā)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里遷移”。況且“他們一貫貪圖更大的畜群,更大的牧場”,遷徙就這樣與他們的生存需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了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我們說印歐種人遷徙是一種常態(tài),他們“牧牛,并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靠畜牲為生,所以只要發(fā)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里遷移”。況且“他們一貫貪圖更大的畜群,更大的牧場”,遷徙就這樣與他們的生存需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笆澄锸枪庞W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了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據孫振民《印歐種人的遷徙與古羅馬文明》整理自古以來,人們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fā)展,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了地域文化。古代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對歐亞大陸各主要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和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

(1)材料一強調影響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是什么?

(2)聯(lián)系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亞歐游牧民族的遷徙產生的影響。材料二自古以來,人們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fā)展,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了地域文化。古代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對歐亞大陸各主要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和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16、下表為19世紀以來與美國相關的人口遷徙信息表,據此可知()。時間遷徙事件名稱出發(fā)地目的地涉及人口涉及人群15—19世紀奴隸貿易非洲西部美洲約1億黑色人種1630—1640年清教徒移民歐洲(以英國為主)北美殖民地約8萬白色人種18—19世紀西進運動美國東部美國西部約700萬世界各地移民

A.美國是當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區(qū)B.不同地區(qū)的移民自發(fā)到達美洲大陸C.人口的不斷增長推動美國領土擴張D.美國文化多元與人口遷徙密不可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國人在蕃托故不歸,復偷漏私回者,一經拿獲,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規(guī)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國;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愿攜帶家屬,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無禁阻”,中法《北京條約》也做出了類似規(guī)定。1866年,清政府與英;法分別簽訂以總理衙門提出的文本為基礎的《續(xù)定招工章程》,其中規(guī)定:“期滿如欲回國,彼處必將合同所注之水腳路費若干,按數備全交付,便船送回中華”。

總理衙門設立之初;法國股負責法;荷等園的交涉事務,主管傳教、華工出國及中越邊界事項。1864年增設美國股,負責美、德等國的交涉事項,兼管華工保護等事項。由洋務大員主持簽訂的護僑條約,除《續(xù)訂招工章程》外,還有中美《蒲安臣條約》(1868年)、《中秘會議專條》(1873年)等等。

據估計;l9世紀上半葉出國華工約為32萬人,從l850年到l875年間,出國華工人數猛增到l28萬人。

1893年;清廷準駐英大使薛福成《請豁除海禁招徠華民疏》,諭令“嗣后良善商民,無論在洋久暫,婚娶生息,概準由使臣領事館給予護照。任其回國治生置業(yè),并聽隨時經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訛索。”長達200多年的海禁條例從此廢除。

——摘編自劉華《評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以華工出國及華僑保護問題為視角》(1)根據材料概括晚清僑務政策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時期促成中國海外移民增長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

。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47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

——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yè)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qū)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到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3題,共21分)19、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zhàn)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fā)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20、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1、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tǒng)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A【分析】【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以后印度尼西亞人民反對荷蘭殖民統(tǒng)治斗爭的領導權逐漸掌握在印度尼西亞民族資產階級政黨民族黨手中;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領導;埃及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是由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領導的。因此,三者都是由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或組織領導,故A項正確;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采用和平的斗爭手段,而不是暴力斗爭的手段,故B項錯誤;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反抗殖民統(tǒng)治,而埃及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采用和平方式進行,故C項錯誤;三者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但沒有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斗爭,故D項錯誤。2、B【分析】【詳解】

在3—6世紀的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中,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受到的沖擊較大,各個區(qū)域的文化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如拜占庭帝國保存并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并把基督教傳到東歐;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底色,融合了希臘羅馬和西亞傳統(tǒng)文化,日漸繁榮;西羅馬帝國則在沖擊中被日耳曼人滅亡,在其廢墟上誕生了日耳曼因素、羅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結合的歐洲新文化,故A、C、D三項均可排除。中國和印度受沖擊較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在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3、C【分析】【詳解】

在漢代,佛教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C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A、B、D對佛教的描述符合史實,不符很題意,排除。4、B【分析】【詳解】

匈奴人生活在蒙古草原上,并非古代印歐人的后裔,B項符合題意;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的印歐人后來分別發(fā)展為赫梯人和波斯人,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演變?yōu)楹笫赖南ED人,進入西歐北部的印歐人后來被稱為“凱爾特人”,赫梯人、希臘人、凱爾特人都是印歐人演化而來,AC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5、A【分析】【詳解】

母親于兒子的權威,最根本的解釋是源于“孝道”。雖然“夫死從子”在商周以降日益高昂的男權話語體系下被納入了性別秩序的范疇,但是在實踐中人們對于母親的權成卻基本持默認的態(tài)度。在“孝”的倫理社會秩序下,制度設計和實踐往往有很大出入,故選A項;C項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緣關系為基礎,與材料不符;B、D兩項不符合史實。6、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考古發(fā)現一批6—8世紀粟特(西域古政權)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幣”,可以看出通過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D項正確;依據材料“出土銅錠4個和鑄造貨幣的錢范5塊”,反映的是西南與中原之間有交流,排除A項;依據材料“免老”,能夠得出對老人的賦役政策,但不能得出西漢的輕徭薄賦政策,排除B項;依據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貸文書上有擔保物和保人的記載”,結合所學可知單一史料不能證明唐朝開始實物借貸,排除C項。故選D項。7、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古人的‘實事求是’”、“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知,毛澤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力量,使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表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力量,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是強調道德追求,排除B項;材料無法看出與時俱進的特點,排除C項;“實事求是”不能體現堅持人民立場,排除D項。故選A項。8、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隨蒙古汗、王公東來,通過他們,阿拉伯地區(qū)各種醫(yī)學要籍流傳到東亞”可知,通過蒙古西征,中國醫(yī)術西傳,阿拉伯地區(qū)的醫(yī)學書籍傳到東亞,說明通過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D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伴隨著蒙古西征,大批蒙古人、漢人、以及中國西北與中亞各族人群向西遷移,“阿拉伯地區(qū)各種醫(yī)學要籍流傳到東亞”,因此主要的影響是文化方面的交流而非民族方面,排除A項;蒙古西征是通過武力方式進行暴力征服,故中歐友好關系的說法與蒙古征服的方式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蒙古西征使得“中國的醫(yī)術西傳”“阿拉伯地區(qū)各種醫(yī)學要籍流傳到東亞”,促進了醫(yī)學方面的交流,而不是思想解放,排除C項。故選D項。9、C【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推斷題,準確的時空是古代的朝鮮和日本。根據題干可知古代朝鮮和日本許多人使用漢字寫詩,結合所學可知古代朝鮮和日本與中國交流頻繁,并且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即說明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產生了一定的影響,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而且題干沒有提到其他東亞國家和其他方面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中國文化對朝鮮和日本文化的影響,沒有提到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國文化對朝鮮和日本文化的影響,而不是中華文化對其他文明的吸收,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11、略

【分析】試題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技術;經驗和勞動力,使南方得到開發(fā)。材料第一段“該地區(qū)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野獸出沒,盜匪橫行”反映出興建土樓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據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樓之內—般居住著一個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點。材料中“同居共財”的傳統(tǒng)反映出共同享有族產。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對教育的重視,興辦專門學堂對家族子弟進行教育。

考點: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福建土樓【解析】(1)人口南遷;南方開發(fā);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倫理;聚族而居;族產共享;興辦族學,重視教育。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題;可根據材料一中的信總“精確的算術設計”“世界上最大”“重達625萬噸的石塊”“大多數從更遠的地區(qū)獲取”作答。

第(2)題第一問,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舟“發(fā)現了金字塔建設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作答;第二問可根據第一問的答案作答,最后得出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會分工和生活狀況的價值結論?!窘馕觥?1)信息:設計恢宏;計算禎確;巨石采集;運輸科學。

(2)新發(fā)現: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遺址。價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會分工和生活狀況。13、略

【分析】【詳解】

(1)為什么:根據所學回答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即可。原因:根據所學從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傳統(tǒng)商路被阻、傳播宗教的熱情等角度概括。

(2)評價:根據“經濟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經喬發(fā)展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失控的風險”可得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fā)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等優(yōu)勢,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根據“各國既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發(fā)展自己,也要注意保衛(wèi)自己的經喬安全”可得出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一些最不發(fā)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日益“邊緣化”??创航Y合所學可從“逆全球化”的目的是為維護本國利益;“逆全球化”某種程度上不符合時代潮流;國際經濟交往中我們要力求合作共贏;應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等方面概括?!窘馕觥浚?)為什么:因為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原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馬可·波羅行記》引發(fā)人們渴望到東方“尋金”;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傳統(tǒng)東西方商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統(tǒng)治者支持海外探險活動;教會鼓勵人們去東方傳播天主教。

(2)評價: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fā)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等優(yōu)勢,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一些最不發(fā)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日益“邊緣化”。看待:“逆全球化”的目的是為維護本國利益;“逆全球化”某種程度上不符合時代潮流;國際經濟交往中我們要力求合作共贏;應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14、略

【分析】【分析】

(1)

特點:①漸近性;據材料“公元前后,佛教東來,開異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亂華,露異族入主中國之兆。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轉變”并結合所學可知,無論是佛教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均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②逐漸本土化,據材料“蓋佛教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極出世之人生觀又適與老莊思想有相近之處,其不能對政治思想有所貢獻,亦意中事”并結合所學可知,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吸收了儒家;道家等更多的中國元素,適應了中國文化的特點。③明清以前,據材料“至于晉代亂華之諸朝,其文化均低,占據中原以后,文化則自動‘用夏變夷’”并結合所學可知,少數民族內遷,其文化自動與漢文化融合,未能對中國的社會體制產生根本性改變。④明清以后,據材料“明清海通之后,歐洲文明隨傳教士而播于中土。此殆為轉變時期見于明清之主要原因”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傳教士東來,以知識傳教;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傳教士紛紛進入中國,借助宗教思想的傳播來實現對中國文化的沖擊。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顛覆性改變。⑤據材料“加以閉關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統(tǒng)之‘天下’突然變?yōu)槭澜缟狭袊弧6e弱之余,更屢為外國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劇變,自不免激起之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中國的影響領域十分廣泛,滲透進社會各個領域。⑥據材料“然則蒙古入主中國,人民備受異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義禮樂,法家之尊君重國,明法飭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無為,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徑,向新方面以前進矣”并結合所學可知,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化既有沖突也有融合;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總是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影響: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大大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豐富發(fā)展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文明的發(fā)展與演進;佛教的傳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封建統(tǒng)治;西方學說的傳入則激化了社會矛盾,逐漸使中國走向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2)

策略:據所學可從我國應在大力宏揚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學習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在對待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取其精華,也要去其糟粕;我們應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大力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先進制度;在外來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等角度回答。

【點睛】【解析】(1)特點①漸近性;無論是佛教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均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②逐漸本土化,例如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國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對中國的社會體制產生根本性改變。④明清以后,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顛覆性改變。⑤對中國的影響領域十分廣泛,滲透進社會各個領域。⑥重視借助宗教思想的傳播來實現對中國文化的沖擊。⑦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化既有沖突也有融合。⑧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總是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影響:①大大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②豐富發(fā)展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③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④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文明的發(fā)展與演進。⑤佛教的傳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封建統(tǒng)治。⑥西方學說的傳入則激化了社會矛盾,逐漸使中國走向近代化。

(2)策略:①我國應在大力宏揚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學習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②在對待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取其精華,也要去其糟粕。③我們應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大力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先進制度。④在外來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15、略

【分析】【詳解】

(1)對于主要依靠游牧經濟生存的印歐人來說,決定其生存命運的是飼養(yǎng)牲畜的草地面積,當有限的草地資源不能滿足印歐人需求時,他們就會遷移。并依據材料“只要發(fā)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朝那里遷移”“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可知,經濟因素或者說出于生存本能是印歐人自然遷徙的原因。

(2)本問考查教材基礎知識,聯(lián)系教材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的相關內容作答即可。【解析】(1)經濟因素(出于生存本能)。

(2)影響:①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②各個區(qū)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16、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遷入美國的人口在人種上和文化上呈現出多元的特征,說明美國文化多元與人口遷徙密不可分,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洲是當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區(qū)而不是美國,排除A項;根據表格中“奴隸貿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發(fā),排除B項;美國人口的增長與領土擴張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排除C項。故選D項。17、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1)本題材料提到:《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國人在蕃托故不歸,復偷漏私回者,一經拿獲,即行正法。這反映了清政府禁止國人出國;材料“凡有華民情甘出國,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愿攜帶家屬,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無禁阻”;“期滿如欲回國,彼處必將合同所注之水腳路費若干,按數備全交付,便船送回中華”反映了清政府允許出國,并逐漸注重保護華工利益。至于其變化原因,學生需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作答:英法等西方國家的強迫,清政府被動同意華民出國;西方近代觀念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行。

(2)本題要求學生分析晚清時期促成中國海外移民增長的原因。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學生可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作答:國際方面,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化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亞;非、拉殖民地的開發(fā)、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l9世紀中期以后,黑人奴隸貿易被逐漸廢除,導致對其它地區(qū)勞動力的增加。國內方面,由于外國商品和資本入侵,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廣大自耕農、手工業(yè)者紛紛破產,尋求海外謀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變化為中國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條件。

考點: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鴉片戰(zhàn)爭·影響;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洋務運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影響【解析】(1)變化:由禁止國人出國到允許出國;并逐漸注重保護華工利益。原因:英法等西方國家的強迫,清政府被動同意華民出國;西方近代觀念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行。

原因: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化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亞;非、拉殖民地的開發(fā)、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由于外國商品和資本入侵,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廣大自耕農、手工業(yè)者紛紛破產,尋求海外謀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變化為中國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條件。l9世紀中期以后,黑人奴隸貿易被逐漸廢除,導致對其它地區(qū)勞動力的增加。

(2)本題要求學生分析晚清時期促成中國海外移民增長的原因。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學生可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作答:國際方面,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化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亞、非、拉殖民地的開發(fā)、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l9世紀中期以后,黑人奴隸貿易被逐漸廢除,導致對其它地區(qū)勞動力的增加。國內方面,由于外國商品和資本入侵,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廣大自耕農、手工業(yè)者紛紛破產,尋求海外謀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變化為中國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條件。18、略

【分析】【詳解】

(1)趨勢:根據表格中人口遷移的地理空間和數量可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