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北京)(解析卷)_第1頁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北京)(解析卷)_第2頁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北京)(解析卷)_第3頁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北京)(解析卷)_第4頁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北京)(解析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2019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22分。1.(22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在創(chuàng)造文明的同時也締造了一個深受人類影響的全球生態(tài)系統。長期以來對生物資源及土地的過度利用,導致了動植物棲息地喪失、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岀現,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物系統遭受了嚴重破壞。據專家估計,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目前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約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物種分布發(fā)生了大范圍的變化,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隨工業(yè)化和現代化必然出現,反過來又推進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一個歷史過程;城市化水平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指標。但無序蔓延的城市開發(fā)使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日益萎縮,一部分動植物不得不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中約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車場等硬化,水不容易滲入,植物的種子難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毎平方千米數萬人,密集的人流對諸多生物而言是潛在的危險;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汽車、摩托車等在飛馳。高樓大廈林立,熱量不斷聚集,城市中心的溫度有時甚至高出周邊10°C之多,這種熱島效應對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擾因素。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發(fā)展帶來了巨大財富,目前它卻面臨著來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脅。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成為生態(tài)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取材于干靚等的相關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屬于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一項是DA.生物種類以非正常速度消失。B.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C.物種分布發(fā)生大范圍變化。D.動植物和人類共同生活。(2)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BA.深受人類影響的全球生態(tài)系統利于緩解生物多樣性危機。B.第一段通過列舉數據來凸顯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嚴重程度。C.生態(tài)學者關注的焦點是生物多樣性危機給人類帶來哪些損失。D.這則材料反映了對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擔憂并提岀了應對策略。材料二近年來生物學家發(fā)現,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種對相比地球漫長歷史還十分年輕的人工環(huán)境有著不可思議的適應力。科學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種在城市中的進化情況。“坦白說,部分物種對這種極端約束適應能力之強著實令人驚嘆。”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功能生態(tài)學與進化生態(tài)學研究中心主任皮埃爾﹣奧利維耶?切普圖評論道?!斑@其中不僅存在微觀進化,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還有宏觀進化。”荷蘭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進化論研究員曼諾?希爾圖森說,“我們在城市觀察到的進化,其速度接近理論上的最大值,這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甭摵蠂A計21世紀城市化進程將步入快車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積將達140萬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將新增25億。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最早出現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如今,城市化將成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進化動力之一。的確,城市中生物進化的各類實證開始涌現,水泥路旁、大樓腳下、陽臺邊緣、地鐵站樓梯等,無處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鐵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蟄,相較于鳥類的血液,它們現在明顯偏好哺乳動物;它們與其他蚊子種群之間,已經產生了明顯的生殖隔離。除了野生物種和家養(yǎng)物種,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現了新型城市物種,這使人們重新審視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物多樣性問題??茖W家將城市與遭受高度集約化農業(yè)嚴重破壞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進行對比后,發(fā)現城市中的物種往往比鄉(xiāng)村更多。相較于鄉(xiāng)村,城市為物種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動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種各樣的角落、邊沿、墻縫,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濕的水溝里,或者棲居于精心維護、富有情調的花園中。它們可以全年獲取水資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資源和食物的獲得具有季節(jié)性。熱島效應也成為城市生境的一大優(yōu)勢,城市冬季不再嚴寒。在密集型農業(yè)時代,城市將成為全新的生態(tài)系統,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且這一潛能還將不斷得到激發(fā)。(取材于吳蘇妹編譯的相關文章)(3)材料二說,與遭受高度集約化農業(yè)嚴重破壞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種往往更多。下列對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棲居地。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護。C.城市中有持續(xù)性的水源和食物。D.城市的冬季溫度一般比鄉(xiāng)村高。(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環(huán)境特點,認為應該減緩城市化的步伐。B.材料二的引文表達了科學家對城市中生物進化速度的憂慮。C.兩則材料中關于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兩則材料中關于熱島效應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材料三研究發(fā)現,每個物種每一次成功適應城市生活的同時,會有多個物種在當地消失;而一個物種若過于迅速地適應了城市生活,也意味著有眾多個體要做出犧牲。城市化引發(fā)的生物快速進化往往要付出代價。多倫多、波士頓等城市里的白車軸草,為提高抗寒性而舍棄了釋放氰化物的能力。釋放氰化物可抵御來自食草動物的威脅,但抗寒性會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溫使得積雪極易消融,沒有了積雪的覆蓋,植物就難以抵御夜間冰凍。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內的人類活動,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動物在夜間變得更加活躍,呈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夜行性増強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包括習性的改變、繁殖能力的降低等。關于紐約市各公園白足鼠的研究發(fā)現,相比鄉(xiāng)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體內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現過度表達。此種進化選擇極有可能與在城市中能夠輕易吃到人類丟棄的油紙、吃剩的比薩餅和芝士漢堡有關。自1940年以來,意大利城市地區(qū)家蝠的顱骨體積在不斷增大,這或許是受路燈影響。路燈會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蟲,隨著世代更替,咬合力強的蝙蝠越發(fā)具有優(yōu)勢。城市中的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進化是一個難以操控、可預見性低的課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馬克?約翰遜強調說:“我們觀察到,一些物種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現出趨同進化。在部分城市,物種未能順利適應,個中緣由目前還不得而知?!保ㄈ〔挠谮w熙熙等的相關文章)(5)根據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A.白車軸草為抵御積雪的覆蓋而舍棄了釋放氰化物的能力,這與城市高溫有關。B.哺乳動物因夜行性増強而改變了習性,繁殖能力降低,這與人類的活動有關。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為吃了比薩餅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種基因出現過度表達。D.路燈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蟲,家蝠或因捕食它們而顱骨體積不斷增大。(6)就城市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上面三則材料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說說這些觀點對你認識這一關系有何啟發(fā)?!痉治觥浚?)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作答時從文中有關概念的信息,與選項比較后篩選出正確或錯誤的一項;(2)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3)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4)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找出選項對應的原文,然后比較得出正誤。(6)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明確題目要求,找出對應信息概括。【解答】(1)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內容“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目前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約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物種分布發(fā)生了大范圍的變化,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可知,A、B、C屬于“生物多樣性危機”。(2)A.根據材料一第一段“人類在創(chuàng)造文明的同時也締造了一個深受人類影響的全球生態(tài)系統……”可知,是“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危機”;C.材料一原文第三段為“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成為生態(tài)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D.“提岀了應對策略”于文無據。(3)根據材料二第四段“相較于鄉(xiāng)村,城市為物種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它們可以全年獲取水資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資源和食物的獲得具有季節(jié)性。熱島效應也成為城市生境的一大優(yōu)勢,城市冬季不再嚴寒”可知,A、C、D是原因。(4)A.“認為應該減緩城市化的步伐”材料一中沒有涉及;B.“表達了科學家對城市中生物進化速度的憂慮”于文無據,材料二原文第二段為“這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C.材料一第二段為“城市化水平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指標”、材料二第三段為“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兩則材料對于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材料一第三段為“這種熱島效應對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擾因素”,材料二第四段為“熱島效應也成為城市生境的一大優(yōu)勢,城市冬季不再嚴寒”,由此可知兩則材料中關于熱島效應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是不一樣的。(5)A.“為抵御積雪的覆蓋而舍棄了釋放氰化物的能力”錯,材料三第二段為“為提高抗寒性而舍棄了釋放氰化物的能力。釋放氰化物可抵御來自食草動物的威脅,但抗寒性會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溫使得積雪極易消融,沒有了積雪的覆蓋,植物就難以抵御夜間冰凍”。(6)前一問的相關信息為:材料一:生物多樣性危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材料二:在密集型農業(yè)時代,城市將成為全新的生態(tài)系統,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且這一潛能還將不斷得到激發(fā);材料三:城市化引發(fā)的生物快速進化往往要付出代價。根據上述信息概括或引用原文作答即可。第二問根據第一問的答案進行作答,注意三個觀點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答案:(1)D(2)B(3)B(4)C(5)A(6)材料一:城市化是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在密集型農業(yè)時代,城市化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材料三:城市化引發(fā)的生物快速進化往往要付出代價。從三個觀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城市化對生物的多樣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盡可能避免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危害?!军c評】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干,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題時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6分。2.(19分)(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沖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庇鹾踉?吾無取乎爾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由:沿著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惡乎與我謀惡乎:于何、怎么會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爛⑥抑人事乎抑:還是⑦吾既陳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術乎術:途徑、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其文深閎杰異《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B.其說多誣淫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D.又況天地之無倪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3)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柳宗元認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①認之者不塞則惑②吾無取乎爾也(5)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實詞意義的理解;注意舉一反三,多遷移運用;有時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詞性;(2)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積累,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3)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積累,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歸納概括文章內容要點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通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區(qū)域,仔細閱讀答題區(qū)域,從中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進行整合概括,回答問題?!窘獯稹浚?)①不概于圣:概,不應該譯作“大略”,而應譯作“一律”“都”;譯文:不都符合圣人之道;⑦吾既陳于前矣:既,不應譯作“既然”,而應譯作“已經”;我已經在前面陳述過了;故選:A;(2)B.誣淫:欺騙惑亂;譯文:其中的言論大多是欺騙惑亂人心的;(3)C.“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錯誤;原文在舉例結束總結說“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是說老婦老圃的行為也能對事物造成改變,何況天地廣闊,變化無窮,“誰又能認清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呢?”并不是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4)①認之者:前省略了(像伯陽父那樣);之:天地事物變化的原理;塞:堵塞,此處指思想被堵塞,愚笨;惑:糊涂;整句譯為:(像伯陽父那樣)認識這些天地道理的,不是愚蠢就是糊涂;②無?。簾o可取之處,指不贊成;乎:相當于“于”,介詞,對;爾:代詞,代指伯陽父的話;整句譯為:我對他的學說毫不贊成?。?)第三段柳宗元先說“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其孰能知之?”指出天地山川都有其自然的內部規(guī)律,并不是為人類社會而產生地震或斷流現象;其次舉老婦和老圃的例子對比“天地之無倪”指出天地變化“其孰能知之”的道理,最后列舉伯陽父的話,批判其自我矛盾之處,即國家滅亡不是上天造成,而如果是人為原因,就怪不到地震河流上去,得出“吾無取乎爾也”的結論,徹底否定其理論;答案:(1)A;(2)B;(3)C;(4)①像伯陽父那樣認識這些天地情況的,不是愚蠢就是糊涂;②我對他的學說毫不贊成?。?)①首先闡述山川只是物質存在,是陰陽之氣的流動造成了大地的震動,不是與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點明“天人相分”的論點;②其次運用對比論證,說明老婦烹調、老圃灌園可以改變物體形態(tài),但天地無邊、陰陽變化無窮,天理難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駁斥了伯陽父將國之亡歸因于幾條河流的荒謬。譯文:左丘明的《國語》,這些文章廣博深邃、卓越出眾,本來是時尚人們所沉溺貪好而不能停止觀看的好文章。但他的言論大多有欺騙惑亂之意,不都符合圣人之道。我擔心世上求學的人沉溺于他的文采卻在是非正誤的界限中混亂了,這就不能沿著中庸來進入堯舜圣君的大道。遵循這些道理,寫了這篇《非國語》。周幽王二年,涇水、渭水、洛水域都發(fā)生地震。伯陽父說:“周朝將要滅亡了。天地之氣,不能錯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錯亂了應有的位置,民眾就會大亂。陽氣滯留在內不能出來,陰氣受到壓制不能散發(fā),于是便會發(fā)生地震?,F在三條河流都發(fā)生了地震,就是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壓制了陰氣。陽氣失位而處于陰氣的位置,河流的源頭一定會阻塞,水源被堵塞,國家必定滅亡。水流暢通、土地濕潤才能生長萬物為民取用。水流不暢、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財用,國家不滅亡還能怎的?過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滅亡,黃河枯竭而商朝滅亡?,F在周的國運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頭又被堵塞,源頭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國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這是敗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嶺一定會崩塌。這樣的國家不超過十年便會滅亡,這是數的極限。凡是被上天厭棄的,是不會超過這個極限的?!边@一年,涇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幽王被殺,周都因而東遷。柳宗元非議說:高山和大河,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體;陰氣和陽氣,不過是天地間的元氣。它們自己運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動,這哪里是與人商量過的呢?它們自己沖擊,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損,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涂。用鍋煮飯,湯水翻滾蒸氣升騰必然會煮爛各種食物;引水灌田,水勢奔騰波浪激蕩必然會破壞田里的土石。這些老婦老農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何況天地之大無邊無際,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陰陽二氣,充滿于茫茫無際的天地之間,有時聚集,有時分散,有時互相吸引,有時互相排斥,好像車輪滾動,好像紡機運轉,它們的變化我們怎么能夠知道呢?伯陽父說:“水源堵塞了,國家必然滅亡?!薄叭藗內狈ω斘?,國家還不滅亡嗎?”這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了。這里所說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說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財物而導致亡國的,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何以硬要說是那幾條河的過失,還說“天既要拋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這就越發(fā)荒謬了!我不同意他的這些看法。【點評】文言實詞推斷一定要結合語境理解選項句的含義,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語境。通??刹捎靡韵路椒ㄟM行推斷:(1)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發(fā)”(男子成年)等。(2)聯想遷移。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3)通假代入法。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4)利用字形推。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5)互文對舉。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系。(6)語法推斷法。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3.(7分)(二)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各題。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1】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2】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注釋:【1】處:處在、居處?!?】造次:倉促之間。①“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北揪渲械摹捌涞馈敝甘裁矗咳伪磉_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睏畈墩撜Z譯注》認為,“得之”應改為“去之”;也有學者認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應刪去。請根據以上兩種不同解讀,分別解釋句意?!痉治觥浚?)本題考查概括并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解答此類題目,要讀懂題干,分析概括作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再進行概括、評價。(2)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積累,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解答】(1)據對比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柏毰c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來分析;關鍵是“其道”的理解,“其道”是君子之道,仁德之道,即使用正當的方法;這句話是說如果不是用正當方法取得的富貴,君子就不會居處于富貴中;如果不是用正當方法擺脫貧賤,君子就不會擺脫;表現君子始終以仁德為要,以貧富為次;(2)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以:按照;其道:遵循仁德的正當方法;去:擺脫,使……離開;整句譯為:不按照遵循仁德正當方法擺脫貧賤處境,君子就寧愿不擺脫;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按照,遵循;得:得到;去:擺脫;整句譯為:按照遵循仁德的正當方法得到的貧賤處境,君子就不會刻意去擺脫;答案:(1)“其道”是指正當的方法或仁德的道理;孔子認為君子無論是想取得財富,還是想擺脫貧賤,都一定要遵循仁德,采用正當的方法;可見對君子來說,仁德與正當比貧富處境更重要;(2)①不按照遵循仁德正當方法擺脫貧賤處境,君子就寧愿不擺脫;②按照遵循仁德的正當方法得到的貧賤處境,君子就不會刻意去擺脫。譯文:孔子說:“富有和顯貴是人們所向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獲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還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么短的時間里遠離仁德,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军c評】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方法: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4.(12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各題。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1】陳與義其一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從教:任憑?!?】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2)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D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3)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痉治觥浚?)本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對詩歌主旨內涵的深入分析;注意抓住詩人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要突出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合理聯想,不能過度解讀;(3)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要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C.錯誤;“兩首詩……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錯誤;兩首詩并未“描繪桃花、李花”,第一首詩提到桃李,只是為了襯托墨梅;第二首詩并未提到桃李;(2)A.“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有誤;作者“不喜濃艷”在詩中并無反映;B.錯誤;其一第三句的“從教變白能為黑”意思是畫家用水墨黑色來畫白梅,是水墨畫的特點,并非諷刺“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錯誤;“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錯誤;此處用含章殿典故,是用美女的容顏來比喻梅花的美麗,梅花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也并無“富貴氣質”;D.正確;故選:D;(3)其一是抓住墨梅“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變白能為黑”兩個特點,即,墨梅圖的色澤淡墨,風韻尤其清淡秀美;更注重對梅花色澤風韻的描繪;其二抓住“含章檐下春風面”和“意足不求顏色似”的特點,即花朵秀麗如美女,并將梅花的精神風骨傳達得十足,得其神而棄其色;更注重對其精神意旨的刻畫;并高度贊揚了畫家出神入化的繪畫功力;答案:(1)C;(2)D;(3)①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神似而意足;②第一首詩將桃李與墨梅進行比較,突出墨梅淡雅清新的特點;第二首詩運用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和春秋時相馬名手九方皋注重精神而忽略外形的典故,側重刻畫了墨梅嬌美與神似。譯文:其一:若是無鹽般,畫家畫得再巧妙也不能消除她的丑陋;然而這幅水墨梅花風韻卻分外清新秀美。任憑畫家將紅白艷麗之色變成黑色,艷麗的桃李卻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其四:宛如含章殿下睡醒美女的嬌艷容顏,都是畫家筆下創(chuàng)造出這美麗的畫面。神似意足就不必追求顏色相似了,畫家前世一定是相馬的九方皋,能夠看出梅花的精神實質。賞析:這一組詩寫于政和八年(1118),作者才二十九歲。曾敏行《獨醒雜志》云:“花光仁老作墨花,陳去非與義題五絕句?;諒R(徽宗)見而喜之,召對擢用。畫因詩重,人遂為此畫?!比世霞闯缓蜕?,字仲仁,住持衡山花光寺,故人稱之為花光仁老。其墨梅為世所重,亦見于黃庭堅、秦觀諸人的詩集中。我國古代繪畫是注意著色的,故以丹青為繪畫的代稱。但當作者和觀者不滿足于表面上的形似,進而追求精神上的神似之后,使表現力更得以充分發(fā)揮的水墨畫便出現了。相傳為王維所作之《山水訣》云:“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贝苏Z或非出自王維,但卻可認為是南宗畫以水墨作山水的一種理論。這種不拘形式但求意趣的傾向使繪畫詩化,從而形成文人畫。蘇軾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备r明地提出了作畫吟詩突破形似,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能夠擴充想象力,增強表現力,取得更強的藝術效果的觀點。陳與義這五首詩,既是對花光仁老藝術成就的贊嘆,也是對水墨畫作出的美學解釋。其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很精辟地指出了客觀世界中雖無墨梅,但畫家卻無妨創(chuàng)作墨梅,反映了我國古典美學中“遷想妙得”“離形得似”的追求,即藝術家(也包括有鑒賞力的讀者)承認:為了賦與創(chuàng)作以更豐富的生命,自己有充分發(fā)揮各自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不拘形跡地摹仿自然,由形似而達到形神兼?zhèn)洌偕仙竭z貌取神的境界的權利。這組詩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它的備受青睞,迄今不衰,正證明了仁老的畫、陳與義之詩與讀者的視野是融合無間的?!军c評】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5.(8分)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①陸游看見沈園的桃花,思緒萬千:“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②唐人多愛牡丹,宋人多愛梅,周敦頤卻獨愛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雹塾幸晃粚W者,化用陶淵明詩文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將自己狹小的書齋命名為“容安齋”。④有些同學在閱讀經典時,只摘抄妙語警句,而不注重領會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話來說,這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古詩文名句來說,可謂“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本題屬于前者??忌鷳确治稣Z境,然后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回顧詩句。【解答】故答案為:①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重點字:錦)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重點字:蔓)③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重點字:倚、膝)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重點字:遺)【點評】名句名篇默寫是高考的必考題型,考生要注意平時多積累名句名篇,要落實到寫上,書寫時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復雜字的書寫,特別要注意同音異形字的書寫不要出現錯別字。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22分。6.(22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北京的“大”與“深”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觸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來,無論出北京站奔長安街,還是乘車過機場路,都會頓覺呼吸順暢?!绊槙场北緫强臻g印象,卻由復雜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鶴見祐輔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說,若是旅行者于“看過雄渾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視那生息于此的幾百萬北京人的生活與感情”,會由中國人的生活之中,發(fā)現“日本人所難以企及的‘大’和‘深’在”。外國觀光客如何感覺北京姑置不論,來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鎮(zhèn)而又略具歷史知識的本國旅游者,他們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應當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種皇城氣象而來。初進北京,你會覺得馬路廣場無不大,甚至感到過于空闊,大而無當,大得近于浪費。由天安門下穿過故宮,則像是走過了極長的一段歷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久住北京,已習慣于其闊大,所感的大,也漸漸地偏于“內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頭見老人提鳥籠,竟有點神思恍惚,因這種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見到。無論世事有怎樣的變幻,護城河邊,元大都的土城一帶,大小公園里,以至鬧市區(qū)馬路邊人行道上,都會有老人提著鳥籠悠悠然而過,并無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樂的安詳寧靜。老派北京人即以這安詳寧靜的神情風度,與北京的“大”和諧。大,即能包容。也因大,無所損益,也就不在細小處計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氣,多少應緣于此的吧。躋身學界,對于北京城中學界這一角的大,更有會心。北京學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題目大文章發(fā)大議論,憑借“中心”的優(yōu)勢而著眼處大,人才薈萃而氣象闊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較之別處更能接納后進。哲學家任繼愈寫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語“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說“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學術氣度廣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當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則,或許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種文化精神。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種內在境界,非具備相應的知識并有體會時的細心,即不能領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勝之地。龔自珍寫京畿一帶的形勢,說“畿輔千山互長雄,太行一臂怒趨東”;還說“太行一脈走蝹婉,莽莽畿西虎氣蹲”。見慣了大山巨嶺,會以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這一帶山卻給京城氣象平添了森嚴。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見“西山有時渺然隔云漢外,有時蒼然墮幾榻前”。于薄暮時分,華燈初上,獨立蒼茫,遙望遠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滄桑之感的。即使你無意于作悠遠之想,走在馬路上,時見飛檐雕梁的樓宇、紅漆金釘的大門,也會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擁有的歷史縱深。直到此時,你還未走進胡同,看那些個精致的四合院和擁塞不堪的大小雜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種人生境界,有形呈現的人生境界,生動地展示著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間的有限依存和有節(jié)制的呼應。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國人表述其對中國式家庭關系層次的印象:“在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個人都忠于他的時代,同時又不激烈的拒絕別人的時代,他們把不同的時代糅到了一塊,像用許多味藥揉成的一個藥丸似的。他們都順從著歷史,同時又似乎抗拒著歷史。他們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寬容,彼此體諒,他們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边@種關系結構,推而廣之即至街坊、鄰里?!八氖劳谩笔呛锢陷吶说睦硐?,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構造胡同秩序。厚積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國歷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宮、天安門,而且那些幸運地保存下來的毎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實物歷史,是凝結于磚石的歷史文化。你在沒有走進這些胡同人家之前,關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就這樣,你漫步于北京街頭,在胡同深處諦聽了市聲,因融和的人情、親切的人語而有“如歸”之感?;蛟S你有時會為古城景觀的破壞而慨嘆不已,但仍能發(fā)現古城猶在的活力。北京是與時俱進的。這古城畢竟不是一個大古董,專為了供外人的鑒賞。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嘗一味寧靜﹣﹣燕趙畢竟是慷慨悲歌之地!舊時的文人偏愛這古城的黃昏,以為北京最宜這樣的一種情調。士大夫氣十足的現代文人還偏愛北京的冬天,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認為“北方生活的偉大幽閑,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徹底”,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閑”。今天的人們,或許更樂于享用生氣勃勃激情涌動的北京之春。他們也會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曠,空氣的凈爽,于一聲瀏亮【1】的鴿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總讓人有所期待的,她也總不負期待,因而你不妨一來再來。寫到這里,發(fā)現自己早已是一副東道主的口吻。我有時的確將北京視同鄉(xiāng)土了。靜夜中,傾聽著這大城重濁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曉后的那個日子:那個日子將給人們帶來些什么?(取材于趙園的同名散文)注釋:【1】瀏亮:明朗清晰。(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較之別處更能接納后進后進:資歷較淺的后輩B.大致都在形勝之地形勝:外形優(yōu)美C.燕趙畢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壯,有英雄氣概D.北方生活的偉大幽閑幽閑:清靜閑適(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文中稱北京是與時俱進的,不是專供外人鑒賞的“大古董”,說明作者對北京這座古城的情感態(tài)度,不止于懷舊。B.結尾寫道“傾聽著這大城重濁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視為生命體,“重濁有力”顯示了北京城的歷史感與生命力。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個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是為了說明北京之“大”。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稱“你”,是為了與讀者建立一種對話關系,便于帶領讀者感受歷史現場,進入生活情境。(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層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A.作者從空間印象入手,談北京城市格局的“闊大”。B.作者從京畿一帶的地理形勢,談京城氣象的“森嚴”。C.北京的“大”養(yǎng)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詳寧靜”的神情風度。D.北京的“大”體現在學術氣度的廣大與文化精神的包容。(4)作者為什么說“你在沒有走進這些胡同人家之前,關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請結合上下文具體說明。(5)作者久居北京,對北京文化既有親切的感性體驗,又有學者自覺的理性思考。作者從提籠架鳥的老人、窗外的西山、瀏亮的鴿哨聲等生活細節(jié)感知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試借助這種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來談談你對自己所生活的周邊世界(如城鎮(zhèn)、社區(qū)、學校、家庭等)的認識與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學校的信息?!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本關鍵詞句意思的基本能力。解答時要結合文本細致分析,重點理解,準確把握。(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從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斷。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3)本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4)本題考查對文中重點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概括文章內容。(5)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解答此題,要首先明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據自己的觀點,結合著文本的具體內容,聯系現實生活,闡述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解答】(1)B.“外形優(yōu)美”錯誤,形勝:地勢優(yōu)越便利。(2)C.“是為了說明北京之‘大’”錯誤,為了說明北京文化之“深”以及文人對北京城的偏愛。(3)C.“北京的‘大’養(yǎng)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詳寧靜’的神情風度”錯誤,從文第3段“老派北京人即以這安詳寧靜的神情風度,與北京的‘大’和諧”本內容看,北京的“大“與老派北京人的“安詳寧靜”的關系是并存的,北京的“大”與老派北京人的“安詳寧靜”相和諧。(4)根據原文第⑥段“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種人生境界,有形呈現的人生境界,生動地展示著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間的有限依存和有節(jié)制的呼應”可知,胡同人家的背后,是北京文化中安分、平和、有節(jié)制的精神的體現;根據原文第⑥段“厚積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國歷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宮、天安門,而且那些幸運地保存下來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實物歷史,是凝結于磚石的歷史文化”可知,胡同是凝結于磚石的歷史文化,可以用來理解、描述中國歷史。(5)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從題干來看,作者對北京的認知包括“感性體驗”“理性思考”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認知又來源于“生活細節(ji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表及里的認知過程??忌诮獯饡r,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典型而有意義的細節(jié),由生活細節(jié)的感性體驗,再到背后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答案:(1)B(2)C(3)C(4)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動地展示著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包含著彼此寬容、體諒、和合的北京文化和精神。②厚積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國歷史的重要材料。③胡同、四合院是實物歷史,是凝結于磚石的歷史文化。(5)示例:清晨水汽彌漫的江城,街邊嘈雜的吆喝聲中,你聽到最多的還是“過早”二字。武漢的“過早”可不簡單,單單是老通城的豆皮,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干面,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后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就夠一個星期不重樣的了。無論是北方的特色面食,還是南方的甜點,都匯集在九省通衢的武漢,融入到武漢“過早”之中。兼收并蓄,武漢以熱情廣納四方,展現了武漢文化中獨特的包容性?!军c評】“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不是無原則解讀,需要“五注意”:1.總覽全文,整體把握。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前提是對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面對一篇陌生的文學作品,要善于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認識和把握。2.選準角度,以小見大。在切合題目要求的前提下,選準切入點尤為重要。一般來講,這一切入點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其一,能透視作品的主要意義或能表現作品的主要寫法;其二,自己寫起來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3.緊扣文本,有的放矢。散文要重點思考其思想內容、意境、選材、組材、語言、線索設置等特點。切忌脫離文本想當然地去套用鑒賞術語,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談或不著邊際地任意羅列,更不能根據個人的主觀喜好而作隨意的褒貶。4.相互聯系,力求有據。在個性化解讀時既要聯系作者的經歷和當代背景,還要聯系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體驗、知識儲備等進行個性化解讀。5.結構完整,力求簡明。要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也就是提出對該文的總體評價。然后就原作內容進行復述、介紹、引用,做到結構清晰、小巧、完整。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語言要精練、簡明、嚴謹。不刻意地追求語言的華麗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語言表述的簡潔美、流暢美和規(guī)范美。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0分。微寫作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作。7.(10分)《吶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結尾,令你印象深刻,給你帶來啟迪?要求:復述大致內容,陳述理由,150字左右?!痉治觥勘绢}考查名著閱讀情況。解答時注意題干的體裁要求;結合平時積累作答即可。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窘獯稹眶斞赶壬摹秴群啊肥且徊慷唐≌f集,共收錄了14篇小說:1.《狂人日記》2.《孔乙己》3.《藥》4.《明天》5.《一件小事》,6.《頭發(fā)的故事》7.《風波》8.《故鄉(xiāng)》9.《阿Q正傳》10.《端午節(jié)》11.《白光》12.《兔和貓》13.《鴨的戲劇》14.《社戲》。這里有三個要求,一是復述大致內容;二是要陳述“印象深刻、帶來啟迪”的理由;三是有字數限制,150字左右,這就不僅要求學生的復述和理由言簡意賅,更要求要前后一一對應,順理成章??蛇x取較為熟悉的文章如《孔乙己》《藥》《阿Q正傳》《社戲》等,而結尾常擁有深化主旨的作用,因而在答時要根據其結尾蘊含的深意,答出文章主旨在現代社會的普適性價值;如孔乙己在文章結尾時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他的命運可想而知,由此可得到啟發(fā):是什么使他命運如此悲慘,如何才能避免如此悲慘的結局等;《藥》的結尾里,夏瑜母親對心愛的兒子所從事的事業(yè)和思想毫不了解,仍舊以迷信守舊思想來理解花環(huán),可引人思考愚昧無知的現象是否已經根除,或表達對舊思想與新思想代溝的看法;《阿Q正傳》的結尾,阿Q麻木到臨死的一刻才醒悟到想喊“救命”,而人們的議論不是官本位便是看客心態(tài),需要警惕的不止是“阿Q”精神,還有民眾的愚昧麻木等;答案:示例:在《吶喊》的《孔乙己》一篇中,結尾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沒見過孔乙己。理由:魯迅先生曾說過,《孔乙己》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他告訴孫伏園自己喜歡的原因是“描寫了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涼薄的社會,不論哪個時代都會有;“苦人“也隨時會產生:家庭的變故,身體的原因,事業(yè)的不如意,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等。因而這部小說就有了普遍意義。今天再讀《孔乙己》不只有對封建社會的批判還可以得到如下后示:第一要關注弱勢群體。如果人們能對孔乙己少一些嘲弄,他也不至于如此凄慘地度過一生。第二要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誠實善良、勤勉認真,不賣弄不貪慕虛榮。否則,我們也難免會像孔乙己那樣淪為別人嘲笑的對象。第三廣泛地學習:最好有一技之長傍身。這樣,當遇事碰壁時還可以選擇其他出路,不至于同孔乙己那樣除了認幾個字便一無是處。【點評】答題方法:1、全面審清題意:明確題目中的各項要求,如寫作范圍、文體、主題等。2、全面把握內容:力求吃透所選小說的內容(情節(jié)、人物、手法),把握主旨及其與自身、現實生活的隱性聯系。3、內容要精煉:鮮明的主題,即緊緊圍繞1個話題或中心進行寫作;清晰的條理;精煉的語言;4、注意體裁特點:描寫議論抒情5、結構完整:在字數有限的情況下,不允許拐彎抹角的開頭和綿綿不斷的結尾。開頭要明快,用1﹣2句話點明觀點;結尾收束要迅速,或照應開頭,或點明、深化中心。8.在《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中,選擇一位“內心強大”的人,寫出其“內心強大”的表現。要求:寫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分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情況。解答時注意題干的體裁要求;結合平時積累作答即可。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窘獯稹俊都t巖》中的形象一般選江姐,《平凡的世界》可從孫少平角度,《老人與?!肥巧5蟻喐?;要注意除了典型的受刑不屈、受挫不頹外,更應該關注其內心,尤其是對他們能夠堅持到底的內心精神支柱的挖掘,才是對“內心強大”的闡釋;答案:示例:他從廣袤的黃土地上走來,一身農民后生的裝束卻掩蓋不了精神高貴;他從荒原的街頭走來,一卷攬工漢的鋪蓋卻遮擋不住闖蕩新生活的決心與智慧;他從大牙灣煤礦走來,滿臉的煤渣勾勒出的是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剛毅的面龐。他﹣﹣孫少平已經完成了從理想青年到成熟的生活征服者的完美蛻變,他已經深諳苦難的學說,品嘗了常青的生活之樹結出的青春之果。在苦難血與火的淬煉中,他是我心中由平凡走來的偉大。【點評】答題方法:1、全面審清題意:明確題目中的各項要求,如寫作范圍、文體、主題等。2、全面把握內容:力求吃透所選小說的內容(情節(jié)、人物、手法),把握主旨及其與自身、現實生活的隱性聯系。3、內容要精煉:鮮明的主題,即緊緊圍繞1個話題或中心進行寫作;清晰的條理;精煉的語言;4、注意體裁特點:描寫議論抒情5、結構完整:在字數有限的情況下,不允許拐彎抹角的開頭和綿綿不斷的結尾。開頭要明快,用1﹣2句話點明觀點;結尾收束要迅速,或照應開頭,或點明、深化中心。9.在《邊城》《紅樓夢》中,誰是“心清如水”的人?寫一首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贊美他(她)。要求:寫出贊美對象的姓名和特點,不超過150字?!痉治觥勘绢}考查名著閱讀情況。解答時注意題干的體裁要求;結合平時積累作答即可。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窘獯稹勘绢}檢測考生對文學作品人物的感性認知以及審美情感的細膩把握與品味;“心清如水”是說心地純潔,猶如水般透明,現用于形容心地純真;《邊城》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塑造,即是“心清如水”的寫照,可選取其性格特點、主要事件加以評述;而《紅樓夢》中可選擇的人較多,要抓住“心清如水”的特點,如林黛玉從不規(guī)勸賈寶玉鉆研經濟,超塵脫俗,可說是“心清如水”;而史湘云醉臥芍藥架,行事不拘小節(jié),灑脫率真不猜疑,也可以說“心清如水”;關鍵看考生如何看待人物的行為與性格,合理闡述即可;答案:示例: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靈,她為人天真活潑,從不想殘忍之事,也不發(fā)愁動怒。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心清如水的少女。面對愛情她選擇了堅持本心;面對親人離世她選擇了繼承爺爺的遺志;面對戀人離去,她選擇了為愛守候。她就是翠翠,美麗與善良的化身?!军c評】答題方法:1、全面審清題意:明確題目中的各項要求,如寫作范圍、文體、主題等。2、全面把握內容:力求吃透所選小說的內容(情節(jié)、人物、手法),把握主旨及其與自身、現實生活的隱性聯系。3、內容要精煉:鮮明的主題,即緊緊圍繞1個話題或中心進行寫作;清晰的條理;精煉的語言;4、注意體裁特點:描寫議論抒情5、結構完整:在字數有限的情況下,不允許拐彎抹角的開頭和綿綿不斷的結尾。開頭要明快,用1﹣2句話點明觀點;結尾收束要迅速,或照應開頭,或點明、深化中心。作文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10.(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绊g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出“韌”的精神?;仡櫬L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為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fā)出這種文明的韌性。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梢詮闹袊臍v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命題作文寫作的能力。這是一道命題指向性明確的話題與命題作文,將普適性的話題范圍縮小至“文明”之上,但從格局上來說又是一種擴大,讓考生把個人思考上升到對國家、民族整體命運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當今中國面臨的發(fā)展形勢,內涵豐富,具有歷史與時代內涵,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體現出中國的民族精神。這則作文材料的主旨內容為“文明的韌性”,從“韌性”上來說,它可以解讀為:堅忍不拔、堅強不屈、堅持到底。這是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仍舊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質。材料中說“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其明顯”,就是對這種傳統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國歷史面臨的種種危機災難,與賴以渡過危機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當今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當今時代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態(tài)度應該是繼承和發(fā)揚,因而材料中提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fā)出這種文明的韌性”,這就是告訴我們應著眼于當下,將民族精神發(fā)揚到現代化的建設中。特別是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如中菲領土爭端、中美貿易戰(zhàn)等,值此國際局勢之下,更應關注國家民族如何頑強獨立地生存發(fā)展問題。引導青少年學生對國家歷史及現實局勢進行思考,自覺承擔起振興祖國的偉大責任,從而讓走上社會的學生更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心,材料中的寫作方向十分明確,文體是議論文,內容要求“從中國的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選材范圍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終指向要談論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韌性的作用,或呼吁發(fā)揮韌性精神,或批判丟失韌性的行為,或以韌性的正面事例啟發(fā)引導人積極向上等,不能見山是山,而要從“歷史”“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范圍中拔高眼界,看到對當今中國社會和歷史任務的作用,這樣算是對本命題的完整解讀。參考立意:1、縱觀中華民族面臨危機時展現的堅韌精神,帶給當今時代的啟示;2、漢語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響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韌性;3、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就沒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4、普通人的堅韌筑起祖國建設的萬里長城;5、疾風知勁草,在危機的暴風雨中鍛煉出民族的韌性;6、逸豫可以亡身,中國人應該重拾韌性了?!窘獯稹课拿鞯捻g性古印度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巴比倫掩埋在了漫漫黃沙之下,古埃及隨著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國,只有華夏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熠熠生輝!是什么讓古老的中國抵住歲月的侵蝕?是什么讓悠久的華夏文明傳承今日?紛繁的戰(zhàn)火、更迭的王朝、沖突的異域文明,在中華文明獨有的堅韌之下變?yōu)樵杏A夏的養(yǎng)分。先秦諸子不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烽火之中應運而生的嗎?科舉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長的嗎?科學與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響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嗎?中華文明將它獨有的堅韌給了炎黃子孫。因此,我們整個民族安然度過一次次危機,傳承至今。國人愛竹。薛濤愛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將勁節(jié)負秋霜”;鄭板橋贊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康有為稱它“亂葉猶能勁,柔枝不受吹”。無數人贊它、愛它,不正是對整個中華文明之堅韌深深的眷戀!近代的中國,一部飽含血淚的苦難史。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腐朽的滿清王朝。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但是,請看看那奮起反抗的農民軍吧!看看那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為新中國獻身的烈士們吧!是的,堅韌的國人在與颶風拼搏!洋務運動失敗了,太平軍人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公車上書在屠刀下慘遭鎮(zhèn)壓,但是,堅韌的民族終究沖破了重重阻撓。你聽,辛亥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你看,五星紅旗已經在天安門前迎風招展。茫茫戈壁,堅韌的國人燃放了一個美麗的煙火,從此國人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核訛詐;漫漫海疆,兩代軍人用青春與熱血澆鑄邊防,結束了中國有海無防的歷史。國人,用一生的歲月詮釋堅韌;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鑄就輝煌。堅韌,中華民族存在之根本!可是,如今的我們是否遺忘了中華文明之堅韌?君可見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鵝的眾人;君可見餐館、學校食堂堆積成山的剩菜剩飯。曾記否,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不朽的豐碑?曾記否,貧瘠荒涼的蘭考縣上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