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洛陽伽藍記》成書于6世紀初,書中對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有詳細記載。其中說道:“自晉宋以來,號稱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边@主要反映了A.魏晉時期戰(zhàn)亂沒有波及到洛陽城B.北朝經濟繁榮吸引南方士族北遷C.北魏學習漢文化促進了社會繁榮D.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fā)展2、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書《輿地志略》中對比中日兩國:“貴古賤今,妄自尊大,自稱中華,視外國為夷狄禽獸,屢失信于外國,雖蒙其侮辱,卻依然固守舊習止步于數千年前之開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綱一振,轉為開化之方向,國勢將大為隆盛,是東洋諸國中,絕無僅有之類”。這段文字A.顯示出西方文明觀念影響日本B.體現出強烈的海外擴張意識C.尚未突破傳統(tǒng)的儒學華夷觀念D.客觀分析了中國的舊習弊端3、從近代化進程的角度看,維新變法運動最深遠的歷史影響是A.確立了清朝君主立憲的政體B.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C.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D.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4、大化改新的措施中,把農民從氏族貴族的占有下解放出來的措施是()A.公地公民制度B.班田收授法C.租庸調制D.改革立法機構5、貞觀初年,太宗詔令收集天下譜牒,撰成《氏族志》一書,明確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須論數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列皇室為第一等級,后族為第二等級,山東士族崔斡為第三等。這一改革A.淡化了家族門第觀念B.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C.消除了士族階層威脅D.瓦解了傳統(tǒng)宗法思想6、克利斯提尼時期,開始按新部落體制進行選舉。實際上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選舉區(qū),僅襲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壇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這個辦法巧妙地利用了原來血緣部落也分三個“三一區(qū)”的傳統(tǒng),只是舊“三一區(qū)”是按胞族劃分,現在則按地區(qū)戶籍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這一做法A.兼顧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B.為工商業(yè)奴隸主開始掌權準備了條件C.基本鏟除了舊的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D.有利于減輕平民疾苦、緩和社會矛盾7、春秋時期成書的《國語》主要記載各國公卿之“語”,而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策》則主要記載游士之“策”。這種變化表明編者A.注重史書編寫體例的創(chuàng)新B.推崇法家富國強兵之術C.全面記錄各國歷史風貌D.對社會權勢變動有所意識8、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許多優(yōu)秀的布爾什維克對此不理解,甚至為此痛哭。列寧指出,新經濟政策是一種為了繼續(xù)前進的“有限的退卻”。列寧所指的“退卻”是A.實行余糧收集制緩解饑荒B.中小企業(yè)全部實行國有化C.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D.大力推行農業(yè)集體化運動9、唐代的“市”由“市令”專管或地方官兼職掌控,并規(guī)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zhèn)或有焉”?!皠铡背蔀楦骷壍胤绞袌龉芾砗投愂諜C構。這反映出A.地方分裂勢力增強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場觀念變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與完善。

(1)確立:公元前6世紀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發(fā)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紀,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榮。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1、(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為了健全和維護戶籍制度;漢代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漢制,每縣設戶曹,掌戶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戶口。“案比戶口”,就是把戶口按什;伍組織編制起來,并審閱他們的面貌同所登記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戶口,實為核查戶口和防止奸非的強制性措施。案比戶口之后,就實行造籍。造籍時,必須選用字跡清楚的人進行抄寫。每年將戶籍層層上報,接受朝廷的檢查,謂之“上計”。戶籍是上計其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國縣道重視人口的增減和檢查戶籍制度實行情況的一種手段。還利用“賜民爵”制度,引誘流民重新占籍。從西漢惠帝時開始,已實行普遍給天下民戶主賜爵的制度。到東漢時又給流民欲占者賜爵,其目的在于以賜爵的榮寵去欺騙農民,使之地著,不隨便脫籍流亡,即使脫籍了也樂于再占名籍,借以維護和鞏固戶籍制度。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漢代戶籍制度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代戶籍制度改革的作用。12、(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紀30年代初;很多中國學者認為“統(tǒng)制經濟”;“計劃經濟”已變成了時代標語,經濟編制的呼聲日高,“拯救這末日的厄運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或‘統(tǒng)制經濟’”。1934年上海商會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實行統(tǒng)制工業(yè)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員加強了參加商業(yè)、工業(yè)和銀行業(yè)的活動,政府舉辦的工商業(yè)迅猛增長,掌握了工商業(yè)和金融業(yè)的領導權。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名為“計劃經濟”的戰(zhàn)時經濟方針,使國民經濟實現計劃化和軍事化,其實質就是經濟統(tǒng)制;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統(tǒng)制經濟”,1941年確立起統(tǒng)制經濟體制,并全面實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著《國家總動員的》的頒布,國民政府戰(zhàn)時統(tǒng)制經濟進入其強化階段。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國民政府實行統(tǒng)制經濟政策的背景。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國民政府實行的統(tǒng)制經濟政策。1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貴族通過元老院的形式;控制著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會雖然存在,但權力很少。許多雅典農民因為不能償還債務而淪為奴隸,他們以自身為抵押向貴族借債。農民們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債務,將土地歸還窮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內戰(zhàn)的邊緣。雅典貴族對危機做出了反應,公元前594年他們選擇了梭倫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貴族做首席執(zhí)政官。

——(美國)杰克遜?J?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

材料二除卻欠債千家樂;重獲自由萬民祥,掙脫枷鎖出牢籠,海闊天空任翱翔。

——梭倫。

材料三我已將適當的權力給予民眾;絕不會故意剝削或縱情泛濫,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貴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恥和守分,執(zhí)著盾牌我屹立在兩派之間,雙方的權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倫。

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這時候邀請梭倫出來;是因為當時雅典正面臨危機——貧富分化嚴重,富有者和貧窮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倫上臺后,他所面對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難得多——窮人強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財產,梭倫當然不能支持農民的這一極端要求,不過也必須讓窮人得到實惠。

——白海軍《光榮希臘》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梭倫改革前雅典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改革的目的。

(2)材料二的詩句反映了梭倫改革的哪一重要舉措?這一舉措直接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3)材料三的詩句體現了梭倫怎樣的改革理念?據材料四,歸納能夠論證這一理念的重要舉措。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的這一改革理念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14、【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英國有著深厚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被譽為“地方自治之母”。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開始向近代轉變,治安法官取代郡長,逐漸擁有廣泛的行政權力。斯圖亞特王朝時期(1603—1688年),經歷兩次內戰(zhàn)和共和國的實驗,地方自治權限得到很大發(fā)展。18世紀,治安法官按照地方習俗進行管理,完全不受議會法令的影響,地方自治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世紀后期開始出現國家立法機關主動控制地方自治主體的現象。1835年市政法案規(guī)定由領取薪水的行政人員來執(zhí)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對郡治安法官進行分權;1888年,英國下院通過了《地方政府法》,規(guī)定郡議會每年集會四次,居民成為自治主體:1894年制定頒布了《區(qū)、教區(qū)、鄉(xiāng)議會法》,規(guī)定民選議會作為地方權力機關。隨著各種機構的不斷設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財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的行政監(jiān)督。英國有著深厚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被譽為“地方自治之母”。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開始向近代轉變,治安法官取代郡長,逐漸擁有廣泛的行政權力。斯圖亞特王朝時期(1603—1688年),經歷兩次內戰(zhàn)和共和國的實驗,地方自治權限得到很大發(fā)展。18世紀,治安法官按照地方習俗進行管理,完全不受議會法令的影響,地方自治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世紀后期開始出現國家立法機關主動控制地方自治主體的現象。1835年市政法案規(guī)定由領取薪水的行政人員來執(zhí)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對郡治安法官進行分權;1888年,英國下院通過了《地方政府法》,規(guī)定郡議會每年集會四次,居民成為自治主體:1894年制定頒布了《區(qū)、教區(qū)、鄉(xiāng)議會法》,規(guī)定民選議會作為地方權力機關。隨著各種機構的不斷設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財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的行政監(jiān)督?!幾詫O宏偉《英國地方自治體制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地方自治制度變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地方自治制度變革的影響。15、材料攤丁入畝是清政府將歷代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攤的直隸巡撫李維鈞,他奏稱“以直屬人丁請按地畝均攤,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見,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籌度,如此五府所屬以本處丁糧攤入本處地糧之內,則糧必倍增,有地者亦屬苦累,是以酌議通省均攤?!鼻抑彪`等北方省份各州縣田賦負擔尚無畸重畸輕之別,丁銀通省均攤在緩解原本丁銀沉重的州縣負擔的同時,對其他州縣影響尚不甚大。即將全省“四十二萬零八百兩之丁銀,均攤于(全?。┒倭闳f四千百余兩地銀之內,仍照顧上、中、下三則之田,各計其納糧輕重之數,而分攤其丁銀,永無偏累”。大體上每田賦銀一兩,均攤丁銀錢許。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各州縣田賦丁銀負擔原本輕重不一,以江南為例,長江以北州縣丁銀重而田賦較輕,長江以南州縣丁銀輕但田賦頗重,若丁銀通省均攤,勢必前者獲益而后者受損,造成新的稅負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匯將江夏等十九州縣于欽奉恩詔等事案內題準,應征原額丁銀各就本州縣情形各歸各項攤征”。接著,福建、山東、河南、浙江、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省相繼推行。至雍正七年(攤丁入畝是清政府將歷代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攤的直隸巡撫李維鈞,他奏稱“以直屬人丁請按地畝均攤,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見,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籌度,如此五府所屬以本處丁糧攤入本處地糧之內,則糧必倍增,有地者亦屬苦累,是以酌議通省均攤?!鼻抑彪`等北方省份各州縣田賦負擔尚無畸重畸輕之別,丁銀通省均攤在緩解原本丁銀沉重的州縣負擔的同時,對其他州縣影響尚不甚大。即將全省“四十二萬零八百兩之丁銀,均攤于(全?。┒倭闳f四千百余兩地銀之內,仍照顧上、中、下三則之田,各計其納糧輕重之數,而分攤其丁銀,永無偏累”。大體上每田賦銀一兩,均攤丁銀錢許。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各州縣田賦丁銀負擔原本輕重不一,以江南為例,長江以北州縣丁銀重而田賦較輕,長江以南州縣丁銀輕但田賦頗重,若丁銀通省均攤,勢必前者獲益而后者受損,造成新的稅負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匯將江夏等十九州縣于欽奉恩詔等事案內題準,應征原額丁銀各就本州縣情形各歸各項攤征”。接著,福建、山東、河南、浙江、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省相繼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國的絕大部分省區(qū)。薛理禹:《清代攤丁入地中的群體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為例》

(1)根據材料,概括攤丁入畝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清政府實行攤丁入畝的積極影響。薛理禹:《清代攤丁入地中的群體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為例》16、【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26年1月,蘇聯(lián)收購了6.3億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糧食。1927年1月,蘇聯(lián)只收購了4.28億普特糧食。1927年蘇聯(lián)糧食減產,國家的糧食收購量減少5.2%,而城市居民卻增加了4.8%,導致食品供應不斷惡化。到1928年1月,國家收購到的糧食只有3億普特,離國家維持城市居民和軍隊官兵生活所需的5億普特糧食相差甚遠。糧食收購危機的發(fā)生與新經濟政策有直接的關系。新經濟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嚴重問題。一是社會分化,農村中富裕農戶日益增多,對此現象,蘇共內部認識不一致,但多數人認為應控制分化,縮小貧富差距。二是價格調整不好。實施新經濟政策后,農民希望國家減少干預市場,價格能按價值規(guī)律和供需關系調整。但政府擔心市場發(fā)展會導致資本主義因素增長。同時政府還要利用工農業(yè)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來加速建設資金的積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響,政策始終無法統(tǒng)一,左右搖擺,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yè)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衰退,農民不愿意向國家交售糧食,農民同蘇維埃的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糧食收購危機的爆發(fā),這實質上是一場農業(yè)危機,它嚴重威脅著蘇維埃政權。形勢要求布爾什維克黨對新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1926年1月,蘇聯(lián)收購了6.3億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糧食。1927年1月,蘇聯(lián)只收購了4.28億普特糧食。1927年蘇聯(lián)糧食減產,國家的糧食收購量減少5.2%,而城市居民卻增加了4.8%,導致食品供應不斷惡化。到1928年1月,國家收購到的糧食只有3億普特,離國家維持城市居民和軍隊官兵生活所需的5億普特糧食相差甚遠。糧食收購危機的發(fā)生與新經濟政策有直接的關系。新經濟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嚴重問題。一是社會分化,農村中富裕農戶日益增多,對此現象,蘇共內部認識不一致,但多數人認為應控制分化,縮小貧富差距。二是價格調整不好。實施新經濟政策后,農民希望國家減少干預市場,價格能按價值規(guī)律和供需關系調整。但政府擔心市場發(fā)展會導致資本主義因素增長。同時政府還要利用工農業(yè)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來加速建設資金的積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響,政策始終無法統(tǒng)一,左右搖擺,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yè)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衰退,農民不愿意向國家交售糧食,農民同蘇維埃的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糧食收購危機的爆發(fā),這實質上是一場農業(yè)危機,它嚴重威脅著蘇維埃政權。形勢要求布爾什維克黨對新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幾孕焯煨隆短K聯(lián)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lián)糧食收購危機發(fā)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lián)將如何調整新經濟政策。17、(2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倫在詩中這樣寫道:

在時間的裁判席面前;

那奧林匹司諸神的偉大母親——

黑色的土地;將是最好的證人;

因為正是我;拔掉了眾多的債權標;

以前他備受奴役;而如今已重獲自由。

材料二:梭倫制定的四大財產等級及其權利分配。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改革措施?這一措施有何積極意義?

(2)雅典公民被劃分為四個等級的依據是什么?與憑血緣建立的等級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對雅典的哪一個階層最有利?

(3)財產等級制度能給雅典公民帶來真正的平等嗎?為什么?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4題,共20分)18、【歷史一一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登基后;即敕戶部全面清查錢糧虧空,中央成立了會考府專門負責清查。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主管,告誡他“爾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并不能清查,朕必親自查出。”為了使贓官無處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辦法,讓貪官退出贓銀,歸還國庫,為避免貪官轉移和隱匿贓物,往往對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時抄檢。對已經離任的官吏,一樣清查到底。在打擊貪官污吏的同時,戒飭官吏要“以循良為楷模,以貪墨為鑒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對操守廉潔,秉公執(zhí)政的官員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過廣布耳目;擴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jiān)督。他的這些措施相互補充,切中時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對清廉.向來為史家所稱道。

——摘編自黃云《簡評雍正的吏治整頓》

(1)根據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雍正吏治改革的影響19、請從下面表格列舉的改革措施中選擇三項;

(1)說明它屬于哪項改革(3分);簡單解釋該項改革措施的內容(3分)。

(2)說明三項改革分別代表的歷史發(fā)展趨勢。(6分)

。序號。

改革措施。

1

軍功爵制。

2

因信稱義。

3

解負令。

4

廢除包稅制。

5

易服裝;講漢話。

6

先定論。

7

設京師大學堂。

8

青苗法。

9

土地贖買。

10

殖產興業(yè)。

20、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主導的盟國軍事占領當局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內容如下:。人權指令

釋放政治犯;廢除治安維持會;修改憲法

社會改革指令

解放婦女;支持工人運動;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廢

除壓制性制度;經濟機構民主化

經濟改革指令

將財閥企業(yè)分割;限制地主對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國家與神道分離

開除公職指令

禁止舊議員參與選舉

——摘編自《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戰(zhàn)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推動日本改革的目的。21、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城郊有個叫克里埃尼圖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貧困,不具備擔任官職的財產資格。后來,克里埃尼圖斯開辦作坊,生產葡萄酒并銷往海外市場。5年后,他的年總收入達到了280麥斗,躋身于第三等級。

請回答:

(1)根據梭倫立法;躋身第三等級的克里埃尼圖斯能享受怎樣的政治權利?(3分)

(2)如何評價梭倫確立的財產等級制度?(6分)

(3)除此之外,梭倫對國家權力機構和司法制度又進行了哪些改革?(6)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C【分析】【詳解】

根據“昨至洛陽,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都城遷到洛陽,并積極學習漢文化,使洛陽重新繁華起來,故C正確;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也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都城遷到洛陽,無法體現南方士族北遷,排除B;北魏暫時統(tǒng)一了北方,并沒有統(tǒng)一全國,D錯誤。2、A【分析】【詳解】

據材料1870年、“方今我邦,朝綱一振,轉為開化之方向,國勢將大為隆盛,是東洋諸國中,絕無僅有之類”可知,日本明治維新已經開始,A正確;材料是對比中日兩國,沒有體現其海外擴張意識,B錯誤;據材料“方今我邦,朝綱一振,轉為開化之方向,國勢將大為隆盛,是東洋諸國中,絕無僅有之類”可知,C錯誤;材料是對比中日兩國的狀況,D項太片面。3、D【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百日維新”的內容中,沒有涉及開國會、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內容,因而A項錯誤;戊戌變法失敗以后,除設立中小學堂和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之外,其他措施都被廢除,由此可排除B、C兩項;維新變法運動最深遠的影響在于思想啟蒙,促進中國人的思想解放,D項正確。4、A【分析】【詳解】

公地公民制度使廣大農民從氏族貴族的占有下解放出來,地位有了一定改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故A正確;班田收授法是根據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規(guī)定土地屬于國家,國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給農民,排除B;租庸調制是學習唐朝的賦稅制度,不符合“把農民從氏族貴族的占有下解放出來”,排除C;D與“把農民從氏族貴族的占有下解放出來”無關,排除。5、B【分析】【詳解】

唐太宗要求按照官爵高下重新排列姓氏等級,這就削弱了之前世家大族的勢力,說明要確立新的統(tǒng)治秩序,故選B;這一改革是打擊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淡化家族門第的觀念,排除A;這一改革雖然打擊了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代表就消除了士族階層的威脅,排除C;這一改革并沒有瓦解傳統(tǒng)宗法思想,排除D。6、C【分析】【詳解】

材料中這個辦法巧妙地利用了原來血緣部落也分三個“三一區(qū)”的傳統(tǒng),只是舊“三一區(qū)”是按胞族劃分,現在則按地區(qū)戶籍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區(qū)部落取代血緣部落作為選區(qū),基本鏟除了舊的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故C項正確。材料目的是打破血緣關系,不是兼顧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A錯誤;材料沒有針對工商業(yè)者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顯然不利于減輕平民疾苦、緩和社會矛盾,故的項錯誤。7、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可知,《國語》記載了各國公卿之“語”,側重公卿的言論,《戰(zhàn)國策》主要記載游士之“策”,主要是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可以發(fā)現這一時期由于士階層的崛起,側重點由公卿轉向游士,體現了社會權力由貴族向士階層轉移,即社會權勢的變動,這種變化表明編者對社會權勢變動有所意識,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國語》和《戰(zhàn)國策》都是國別體史書,編寫體例并未變化;B選項錯誤,兩部史書都不是法家思想著作,沒有推崇富國強兵之術;C選項錯誤,兩部史書主要記載的是“語”和“策”,不是各國的歷史風貌,“全面”一詞過于絕對。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8、C【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關系,發(fā)展商品經濟,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fā)展了資本主義,這相對于沒有私有制、商業(yè)和市場的社會主義來說是一種“退卻”,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實行余糧收集制的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新經濟政策;B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在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將部分國有企業(yè)以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轉讓給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并非全部實行國有化;D選項錯誤,大力推行農業(yè)集體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經濟政策。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9、C【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朝“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規(guī)定非州縣不得設市并以市令來管理市,在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zhèn)或有焉”,規(guī)定設務來管理地方市場,說明市的管理有所變化,表明政府市場觀念發(fā)生變化,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到宋,政府對市的管理方面的變化,無法體現地方分裂勢力增強,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一直貫徹重農抑商政策,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宋代時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時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選項錯誤。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略

【分析】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劃分十個地區(qū)部落取代過去的四個氏族部落,以五百人會議代替梭倫創(chuàng)立的四百人會議,創(chuàng)立十將軍委員會和陶片放逐法,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級官職向廣大公民開放,為貧苦公民參加政權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證,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榮。故答案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窘馕觥靠死固崮岵死锶?、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1、略

【分析】(1)本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漢制,每縣設戶曹,掌戶口之政”;“一年一度的案比戶口,實為核查戶口和防止奸非的強制性措施”、“中央督促各郡國縣道重視人口的增減和檢查戶籍制度實行情況的一種手段”、“引誘流民重新占籍”等信息分析歸納即可。

(2)本小問的作用,依據材料“漢代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結合所學從小農經濟的發(fā)展、賦役的征收、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分析歸納即可?!窘馕觥?1)特點:設專門機構管理;每年定時核查;核查登記嚴格;中央加強對地方檢查;引誘流民入籍。

(2)作用:鞏固和發(fā)展小農經濟;保障政府賦役征收;限制民眾流動,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對后世影響深遠。12、略

【分析】(1)根據材料中“20世紀30年代初”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的影響;蘇聯(lián)和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日本侵華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

(2)從材料“政府舉辦的工商業(yè)迅猛增長,掌握了工商業(yè)和金融業(yè)的領導權”“戰(zhàn)時經濟方針,使國民經濟實現計劃化和軍事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分析出答案?!窘馕觥浚?)背景:經濟大危機的沖擊;蘇聯(lián)經濟政策及羅斯福新政的影響;日本侵華的加劇。

(2)評價: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為抗戰(zhàn)勝利莫定了物質基礎;導致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打擊了私營企業(yè),成為國民政府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13、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能力。第(1)題由材料一中“貴族控制著”“公民大會權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會問題的表現即貴族專政。由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狀況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題由材料二中“除卻欠債”“重獲自由”等可知是頒布“解負令”;其歷史作用依據所學知識回答。第(3)題根據材料三梭倫不偏不倚;處于二者之間可知其理念是中庸。第(4)題舉措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話可得出答案。影響可從其緩解矛盾,減少阻力等方面回答。

考點:梭倫改革。

點評:梭倫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動了雅典的進步,也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政治文明遺產,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傾向于平民的措施,如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役制,公民不會再因為債務問題而淪為奴隸,發(fā)展工商業(yè)等這些措施也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階級基礎。【解析】(1)表現:貴族專政。農民(平民)社會地位地下;農民(平民)生活貧困;容易淪為債務奴隸。目的:緩和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或鞏固奴隸主統(tǒng)治)。

(2)舉措:頒布解負令(或廢除債務奴隸制)。作用:解除了債務奴隸制對平民的威脅;讓欠債為奴的平民重獲土地和自由;從而緩和貧民與貴族的矛盾。

(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舉措:不平分富人的財產,但也讓窮人得到實惠。影響:這一理念可以緩解矛盾,減少阻力,推動改革成功。14、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英國有著深厚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英國下院通過了《地方政府法》可知;規(guī)定郡議會每年集會四次,居民成為自治主體;1894年制定頒布了《區(qū)、教區(qū)、鄉(xiāng)議會法》,規(guī)定民選議會作為地方權力機關。隨著各種機構的不斷設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財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的行政監(jiān)督”等信息概括即可。

(2)依據材料并結合第一小問的特點和所學可知,影響是促進了民主政治建設;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增強了民眾的民主管理意識;推動了近代化進程;為其他國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鑒。【解析】(1)特點:以自治傳統(tǒng)為依托;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地方自治性由強轉弱(自治程度有限或地方自治逐漸受到中央的控制)。

(2)影響:促進了民主政治建設;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增強了民眾的民主管理意識;推進了近代化進程;為其他國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鑒。15、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如此五府所屬以本處丁糧攤入本處地糧之內;則糧必倍增,有地者亦屬苦累,是以酌議通省均攤”“長江以南州縣丁銀輕但田賦頗重,若丁銀通省均攤”可歸納出丁銀按田畝在北方各省通省分攤,南方各省按州縣分攤,統(tǒng)為核算;根據材料“攤丁入畝是清政府將歷代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可歸納出丁稅和田賦一起攤入田畝中;根據材料“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國的絕大部分省區(qū)”可歸納出由局部推廣到全國。

(2)影響: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保護清政府財源、稅制相對公平、促進人口增加、減輕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及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解析】(1)特點:丁銀按田畝在北方各省通省分攤,南方各省按州縣分攤;統(tǒng)為核算;丁稅和田賦一起攤入田畝中;由局部推廣到全國。

(2)影響:保證了清政府的財源;稅制相對公平;有利于人口增殖、生產發(fā)展和人民安居樂業(yè);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16、略

【分析】【詳解】

第(1)問;“原因”,依據材料信息“1927年蘇聯(lián)糧食減產一是社會分化,農村中富裕農戶日益增多二是價格調整不好同時政府還要利用工農業(yè)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來加速建設資金的積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響,政策始終無法統(tǒng)一,左右搖擺,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糧食產量的下降;富裕農戶增多、工農業(yè)產品價格調整不好、國家的工農業(yè)政策搖擺不定、工農業(yè)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等角度分析。

第(2)問,“調整”,依據所學知識從逐步取消新經濟政策、開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為重工業(yè)發(fā)展積累資金、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等方面回答。【解析】(1)糧食產量的下降;農村中的社會分化加??;富裕農戶增多;工農業(yè)產品價格調整不好;國家的工農業(yè)政策搖擺不定,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工農業(yè)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

(2)逐步取消新經濟政策;開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建立集體農莊;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為重工業(yè)發(fā)展積累資金;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7、略

【分析】試題分析:(1)第一問;有關于材料一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改革措施問題,可以依據材料內容及所學的梭倫改革內容來分析歸納。有關于這一措施有何積極意義需要結合前一問的答案內容來回答,可以依據改革內容一一回答。材料內容反映的是梭倫改革的“解負令”,然后依據這個內容來分析歸納即可。

(2)第二問;有關于雅典公民被劃分為四個等級的依據是什么的問題,考查的是梭倫改革的相關內容,梭倫改革內容中有按財產多少劃分公民等級,所以根據就是依據財產多少進行劃分的。有關于與憑血緣建立的等級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的問題,其實是考查梭倫這項改革內容的積極意義,所以只要依據這個問題來回答即可。有關于對雅典的哪一個階層最有利的問題,很明顯是對工商業(yè)奴隸主有利,改革前他們是享受不到太多的權利的,但改革后他們的財產多,所以享有的權利也就多。

(3)有關于財產等級制度能給雅典公民帶來真正的平等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為平民財產是少,所以不可能與工商業(yè)奴隸與貴族奴隸主享有同等的權利,這種做法是用財產的多少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依據是一種不平等,這即是原因。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走向民主化進程·雅典的民主化改革【解析】(1)解負令梭倫改革中“解負令”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擺脫了淪為奴隸的命運(2)財產的多少。打破了貴族靠血緣門第的世襲特權壟斷政權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yè)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途徑,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fā)展。對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最有利。

(3)不能。因為按財產多少劃分公民的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有的權利越多,這是一種有條件的平等,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四、簡答題(共4題,共20分)18、略

【分析】(1)雍正吏治改革的特點可以從材料中概括:“中央成立了會考府專門負責清查”說明有專門的機構負責;“采用抄家的辦法;讓貪官退出臟銀”等表明措施比較嚴厲;“戒飭官吏要‘以循良為楷模,以貪墨為鑒戒’”表明把懲治貪官與樹立楷模相結合;“通過廣布耳目;擴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jiān)督”中提到采用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督。這些措施相互補充,切中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根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分析出吏治改革的作用。積極方面來看: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實打擊了一批貪官;使吏治相對清廉;而吏治的清廉又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從而起到鞏固封建政權的作用。但是消極作用也比較明顯: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下,單靠皇帝一人的熱心,不能從制度上去防止腐敗,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貪腐問題。

點睛:從材料中基本可以歸納出雍正吏治改革的特點和作用。這是近幾年高考試題的一大特點,考生一定不要脫離材料?!窘馕觥浚?)特點:成立專門的機構;措施嚴厲(嚴懲貧官);

將懲治貪官與樹立精模相結合;

采用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督。相互補充;切中時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