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歷一?!?024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9歷一模】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9歷一?!?024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9歷一?!?024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9歷一?!?024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歷史注意事項:本試卷共四大題,滿分70分。歷史與道德與法治考試時間共120分鐘。你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你仔細審題,認真作答。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甲骨文已經體現(xiàn)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構字原則,奠立了漢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這說明(

)A.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 B.甲骨文對研究商朝歷史有重要價值C.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領域很廣泛 D.商朝時期先民以甲骨文為占卜記錄2.陳旭麓先生指出“孔學定于一尊的格局,是歷史地形成的?!边@一格局正式確立于(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3.詩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表明科舉制度(

)A.導致文官地位超過武官 B.消除了人們的門第觀念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4.《東京夢華錄》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故兄敝寥M,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边@反映宋朝(

)A.農業(yè)極為興盛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風盛行 D.商品經濟繁榮5.康熙帝說:“朕為天下一統(tǒng)主,務使四海之內,人民咸獲其所,一享太平”。他采取的行動中起到維護、鞏固西北邊陲作用的是(

)A.發(fā)起雅克薩之戰(zhàn) B.平定噶爾丹叛亂 C.安置土爾扈特部 D.實行“金瓶掣簽”6.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課程內容結構有助于歷史學習。下圖中▲應該填寫的是(

)中國歷史古代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近代

▲現(xiàn)代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世界歷史古代

區(qū)域文明的多元發(fā)展近代

資本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現(xiàn)代

戰(zhàn)爭與革命、和平與發(fā)展A.反抗封建專制的過程 B.學習西方技術、政治制度的歷程C.反抗帝國主義的過程 D.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程7.1917年初,《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改版,改為白話文并使用新式標點,這(

)A.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B.推動了文學革命的開展C.支持了北京學生愛國斗爭 D.揭露了封建禮教的本質8.事變爆發(fā)后第二天,中共中央發(fā)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該“事變”是(

)A.九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皖南事變9.土地改革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yè)生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fā)展。但是,農業(yè)生產經營較為分散,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較低。為此,中共中央決定逐步推開(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分田包產到戶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農業(yè)合作化運動10.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到1987年,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yè)總產值。這一飛躍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C.對外開放的縱深推進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11.當城邦人口不斷增加,影響直接民主制度實施的時候,雅典只有依靠限制公民權的取得來維持該政治制度的存在。這反映出雅典(

)A.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高峰 B.公民大會是城邦最高權力機構C.公民權具有排他性和閉塞性 D.創(chuàng)造了希臘文明的大部分輝煌12.“威廉率荷蘭遠征軍在英格蘭西南部登陸,并進軍倫敦。英國軍隊紛紛倒戈,詹姆士二世在眾叛親離之下,氣惱地將國璽扔進泰晤士河,逃離倫敦。”該事件使英國(

)A.通過和平方式完成了政權更迭 B.以克倫威爾為首軍隊獨攬大權C.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確立 D.形成限制國王權力的法律保障13.1698年,彼得一世全面推行歐化改革,鼓勵發(fā)展工場手工業(yè),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允許企業(yè)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手工工場做工。這些做法(

)A.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 B.創(chuàng)建了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C.加強了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 D.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14.1869年,美國建成第一條橫亙大陸的鐵路,后來又修建了四條南北方向的鐵路。到19世紀末,鐵路長度比之前增加了9倍,促進了全國性市場形成。這些鐵路的修建(

)A.加快工業(yè)革命進程 B.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C.導致工人運動興起 D.促進物種的洲際交流15.如表中這些事件的共同點是(

)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部分)時間運動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1918—1922年埃及華夫脫運動1920—1922年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 B.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C.采取暴力革命的斗爭方式 D.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二、辨析改錯(8分)16.文學根源于社會生活。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1)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李白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2)曹雪芹的作品《三國演義》是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3)莎士比亞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4)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等再現(xiàn)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圖1與圖2反映的時代主題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現(xiàn)這一主題的其他史實。材料二

以鞠躬之禮代替此前的跪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式禮節(jié),是民國初年禮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廢除跪拜之意義不僅在于解放了雙膝,而且在于跨過了野蠻與文明之間的差距。——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材料二中的禮儀改革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3)綜合兩則材料,談談你從中得到的規(guī)律性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戰(zhàn)后的幾年,歐洲特別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西歐國家必須學會適應絕對霸權不再的事實。世紀宿仇法國和德國令人驚訝的找到了通過經濟融合、建立跨國經濟聯(lián)合體,最終消弭國家和民族仇恨的道路?!獡嵱宕ā稇?zhàn)后重建如何促使舊歐洲解體?》(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導致歐洲“絕對霸權不再的事實”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世紀宿仇的兩國找到的新“道路”的積極作用。材料二

在這種單極論盛行下,基辛格頭腦冷靜,在1993年告誡世人,由于共同敵人和威脅的消失,西方聯(lián)盟的凝聚力下降,歐洲、日本與美國的利益沖突增多。同時,由于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日本、德國或歐盟及中國必將崛起,美國盡管還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對國際體系的控制力在下降?;粮竦呐袛嗍强陀^和準確的。進入21世紀后,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提速,主要緣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據郭憲綱《不可逆轉的大趨勢》(2)根據材料二、概括“基辛格的判斷是客觀和準確”的理由。結合時代特點,為上述材料擬定一個恰當?shù)闹黝}。四、活動與探究。19.閱讀如表,完成以下探究活動。中國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事件1927年8月八七會議1927年10月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遵義會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1)拉開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的事件是。把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向城市的會議是。(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lián)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釋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參考答案與解析1.A【詳解】題干信息“奠立了漢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漢字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說明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A項正確;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在河南安陽殷墟、陜西、山東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時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約15萬片,單字計4400個以上,已經識別的字在1500個以上,說明甲骨文對研究商朝歷史有重要價值,但題干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B項;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牧業(yè)、官制、刑法、醫(yī)藥、天文歷法等,但題干沒有體現(xiàn),排除C項;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商朝時期先民以甲骨文為占卜記錄”表述不完整,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孔學定于一尊的格局”,可知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實行被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B項正確;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排除A項;唐太宗受到了儒家的民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但并未將“孔學定于一尊的格局”,排除C項;明太祖不但學習儒家經典,重用儒生,而且將部分儒家理論應用到政治實踐之中,尊稱孔子為萬世帝王之師,但并未將“孔學定于一尊的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3.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得出反映的是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題干未涉及文官和武官,排除A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門第觀念一直存在,且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科舉制度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故兄敝寥M,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yè)的繁榮超過了前代,那時候,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yè)城市,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商業(yè)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鋪不斷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內到處可以開設店鋪;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限制,出現(xiàn)了早市和夜市,與材料信息“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相符,D項正確;宋朝時期,農業(yè)興盛的表現(xiàn)是: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qū),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等,題干信息沒有涉及,排除A項;市民生活富裕的表現(xiàn)應該是人們豐衣足食,但題干信息沒有體現(xiàn),且在封建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買賣的商鋪很多,出現(xiàn)了夜市和早市,但這些不等同于“奢靡之風盛行”,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zhàn)役中打敗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wěn)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qū),B項正確;雅克薩之戰(zhàn)是康熙帝為保衛(wèi)祖國疆土,反擊沙俄侵略的戰(zhàn)爭,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乾隆帝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金瓶掣簽”制度是乾隆帝針對活佛轉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根據表格內容可知,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人民解放;這一過程充滿曲折和坎坷,這一過程中國人民既要反抗封建專制,又要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同時還是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是學習西方技術、政治制度的歷程,D項正確;ABC屬于中國近代史上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組成部分,排除ABC項。故選D項。7.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革命也是一場文學革命?!缎虑嗄辍冯s志改版,改為白話文并使用新式標點,這對于文學革命的開展是極大的推動,B項正確;1915年《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排除A項;北京學生愛國斗爭與五四運動有關,排除C項;材料中看不出封建禮教的本質,排除D項。故選B項。8.C【詳解】據題干“中共中央發(fā)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和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軍炮轟中國軍隊防地,駐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奮起抵抗。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日戰(zhàn)爭的開始,事變爆發(fā)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fā)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抵抗日軍的侵略,C項正確;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次日占領沈陽,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排除A項;華北事變是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把中國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與題干中“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不相符,排除B項;1941年1月,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000余人奉命北移,從云嶺駐地出發(fā)繞道前進,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qū),突遭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與頑軍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遇難。這就是皖南事變,與題干內容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此,國家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D項正確;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排除A項;分田包產到戶是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等帶來的消極影響,激發(f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在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yè)生產向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發(fā)展,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也迅速發(fā)展起來,B項正確;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對外開放的深入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B項。11.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當城邦人口不斷增加,影響直接民主制度實施的時候,雅典只有依靠限制公民權的取得來維持該政治制度的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只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廣大婦女、奴隸和外邦人沒有民主權利,“依靠限制公民權的取得來維持該政治制度的存在”說明雅典公民權具有排他性和閉塞性,C項正確;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高峰,排除A項;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但題干反映的是公民權利,未涉及公民大會,排除B項;“創(chuàng)造了希臘文明的大部分輝煌”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貢獻,但是題干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12.A【詳解】根據材料“威廉率荷蘭遠征軍在英格蘭西南部登陸,并進軍倫敦?!材肥慷涝诒娕延H離之下,氣惱地將國璽扔進泰晤士河,逃離倫敦?!焙退鶎W知識可知,該事件是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fā)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光榮革命,這場革命沒有發(fā)生流血沖突,通過和平方式完成了政權更迭,A項正確;1658年,克倫威爾就已經去世,排除B項;光榮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排除C項;形成限制國王權力的法律保障是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據題干“鼓勵發(fā)展工場手工業(yè),振興國內外貿易,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允許企業(yè)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手工工場做工?!笨芍说靡皇劳ㄟ^鼓勵發(fā)展手工業(yè),允許工廠主買進農奴,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D項正確;題干未涉及俄國文化教育,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經濟改革,并非軍事改革,排除B項;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但是材料中的措施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據題干“到19世紀末,鐵路長度比之前增加了9倍,促進了全國性市場形成”和所學知識可知,鐵路是近代工業(yè)革命的重要結晶和顯著標志,鐵路使得大規(guī)模的貨物運輸更加便捷高效,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市場的發(fā)展,這有助于加速工業(yè)革命的進程,19世紀美國鐵路的修建加快了工業(yè)革命進程,A項正確;經濟全球化開始的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排除B項;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大工人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提高政治地位積極進行斗爭,工人運動在歐洲蓬勃興起,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促進物種的洲際交流與題干主旨加快工業(yè)革命進程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B【詳解】根據題干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埃及的華夫脫運動使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故這些斗爭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B項正確;辛亥革命缺乏群眾基礎,排除A項;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并非“采取暴力革命的斗爭方式”,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排除D項。故選B項。16.(1)錯誤;李白改為杜甫(2)錯誤;《三國演義》改為《紅樓夢》(3)錯誤;莎士比亞改為但丁(4)正確【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故原題錯誤,李白改為杜甫。(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是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故原題錯誤,《三國演義》改為《紅樓夢》。(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但丁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故原題錯誤;莎士比亞改為但丁。(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等再現(xiàn)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故原題正確。17.(1)主題:民族交融。史實:北魏孝文帝改革;苻堅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任答一點即可)(2)變化:尊卑等級觀念逐漸被平等觀念所取代。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法令。(3)認識:風俗的變遷與民族交融、政治革新緊密聯(lián)系。【詳解】(1)時代主題:根據材料一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shù)貪h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yè)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yè)生產轉變?yōu)閺氖罗r業(yè)生產,如圖1《揚場圖》;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如圖1這些原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說明這一時期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出現(xiàn)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苻堅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那時候,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2)變化:根據材料二信息“以鞠躬之禮代替此前的跪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式禮節(jié)”,可知尊卑等級觀念逐漸被平等觀念所取代。原因:根據材料二信息“是民國初年禮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3)認識: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風俗的變遷與民族交融有關,如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相互影響;根據材料二可知,風俗的變遷與政治革新密切相關,如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體現(xiàn)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18.(1)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打擊,美蘇等國的發(fā)展壯大。促進了歐洲的聯(lián)合與經濟發(fā)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2)西方聯(lián)盟的凝聚力下降,歐洲、日本與美國的利益沖突增多;日本、德國或歐盟及中國必將崛起;美國對國際體系的控制力在下降;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任答兩點即可,言之成理亦可)示例: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詳解】(1)主要原因:據材料“戰(zhàn)后的幾年,歐洲特別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西歐國家必須學會適應絕對霸權不再的事實”并結合所學可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打擊,削弱了歐洲的經濟實力;美蘇等國的發(fā)展壯大。積極作用:據材料“世紀宿仇法國和德國令人驚訝的找到了通過經濟融合、建立跨國經濟聯(lián)合體,最終消弭國家和民族仇恨的道路”可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削弱了歐洲的實力,為對抗來自美蘇的壓力,促進了歐洲的聯(lián)合與經濟發(fā)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2)理由:據材料“這種單極論盛行下,基辛格頭腦冷靜,在1993年告誡世人,由于共同敵人和威脅的消失,西方聯(lián)盟的凝聚力下降,歐洲、日本與美國的利益沖突增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聯(lián)盟的凝聚力下降,歐洲、日本與美國的利益沖突增多;據材料“同時,由于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日本、德國或歐盟及中國必將崛起,美國盡管還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對國際體系的控制力在下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由于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日本、德國或歐盟及中國必將崛起;美國對國際體系的控制力在下降;據材料“進入21世紀后,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提速,主要緣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任答兩點即可,言之成理亦可)主題:據材料“世紀宿仇法國和德國令人驚訝的找到了通過經濟融合、建立跨國經濟聯(lián)合體,最終消弭國家和民族仇恨的道路”可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削弱了歐洲的實力,為對抗來自美蘇的壓力,促進了歐洲的聯(lián)合與經濟發(fā)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據材料“進入21世紀后,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提速,主要緣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xiàn)了不利于西方的變化,世界出現(xiàn)多極化趨勢,并結合所學可擬主題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19.(1)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七屆二中全會(2)示例:主題:中國共產黨靈活處理各種危機,領導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勝利。論述: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fā),主張和平解決,聯(lián)蔣抗日,并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與各方面進行協(xié)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zhàn)到聯(lián)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