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

B66

CFS

團體標準

T/CFS005-2021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adaptabilityevaluationof

oil-teacamelliacultivars

2021-08-01發(fā)布2021-08-01實施

中國林學會發(fā)布

T/CSF005—2021

油茶品種適應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品種適應性的評價要求,測定指標,指標

測定方法及數(shù)據(jù)處理與評價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普通油茶品種適應性的調查和評價。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5009.16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脂肪酸的測定

GB/T28991油茶良種選育技術規(guī)程

GB/T14488.1植物油料含油量測定

3術語與定義

GB/T2899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4調查取樣方法

4.1取樣林分

調查林分應為大樹嫁接改造后3年以上或常規(guī)嫁接苗造林6年以上的林分。

4.2樣株

調查樣株采用隨機抽樣,每個品種總樣株數(shù)不少于30株。

4.3果實采樣

從不少于5個樣株混合果實中隨機取樣,每個品種樣果數(shù)不少于30個完全成熟果實。

4.5測定時間和周期

按不同生態(tài)類型各個測定指標的生物學時期及時測定,至少連續(xù)測試3個生長周期。

1

T/CSF005—2021

5性狀指標及測定方法

5.1性狀指標

性狀指標包括經濟性狀指標、生物性狀指標、生態(tài)環(huán)境指標及抗逆性指標四大類,具體

測定性狀詳見表1。

表1油茶品種評價測定指標

性狀類別評價指標

單位面積果實產量、單果重、出籽率、鮮籽重、干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

經濟性狀指標

鮮果含油率、脂肪酸組成

樹高、地徑、冠幅、冠高、萌芽期、新梢長、新梢粗、春梢花芽數(shù)、上年春梢結果數(shù)、

生物性狀指標

總新梢數(shù)、開花期、座果率、果實成熟期、果實成熟一致性

生態(tài)環(huán)境指標海拔、經緯度、土壤類型、坡度、坡向、年積溫、年降雨量、年極端溫度

抗逆性指標抗旱性、抗病性、抗寒性

5.2測定方法

5.2.1經濟性狀指標

5.2.1.1單位面積果實產量

單位面積果實產量采用單株或樣方測定:

——單株測產:株數(shù)不少于30株,以林分密度換算成畝產量,單位為kg/畝。

——樣方測定:樣方面積不小于400m2(20m×20m),樣方數(shù)3個以上,按樣方平

均產量和樣方面積計算畝產量,單位為kg/畝。

5.2.1.2單果重

隨機取30個正常發(fā)育果實單個稱重,待測樣果密封保存,在2天內完成測定,以樣果

平均質量作為單果重,精確到0.1g。

5.2.1.3果實鮮出籽率

隨機取30個正常發(fā)育果實剝殼取籽分別稱取果重和籽重,待測樣果密封保存,在2天

內完成測定,以鮮籽與果實質量的百分比作為果實鮮出籽率,精確到0.1%。

5.2.1.4果實干出籽率

風干籽(含水量7%)重占鮮果重的百分比,精確到0.1%。

2

T/CSF005—2021

5.2.1.5干籽含油率

風干籽(含水量7%)中脂肪的百分比,精確到0.1%。

5.2.1.6種仁含油率

按照GB/T14488.1執(zhí)行。

5.2.1.7果油率

果油率測定樣果數(shù)不少于30個,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WdKrR100

R

Wf

式中:

R:果油率,單位為百分比(%);

Wf:果實質量,單位為克(g);

Wd:干籽質量,單位為克(g);

Kr:干籽出仁率,單位為百分比(%);

R:為種仁含油率,單位為百分比(%)。

5.2.1.8油酸含量

按GB5009.168執(zhí)行。

5.2.2生物學指標

5.2.2.1樹高

測定樹干基部地面至冠層頂部的垂直距離為植株樹高值,精確到0.1m。

5.2.2.2地徑

測定樹干基部土痕處以上主干較均勻處直徑為植株地徑,精確到0.1cm。

5.2.2.3冠高

植株樹冠頂部到樹干第一分枝或冠層下部的高度,精確到0.1m。

5.2.2.4總新梢數(shù)

隨機抽取樣株樹冠上中下3個部位東南西北4個方向各取同一個3年生枝上的所有當年

抽發(fā)新梢數(shù)及新發(fā)枝長,枝長精確到0.1cm。估算全株新梢數(shù)。

3

T/CSF005—2021

5.2.2.5冠幅面積

分東西、南北兩處測量樹冠直徑,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冠幅面積:

2

D1D2

S=π·。

4

式中:

S:為植株樹冠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D1:為東西向樹冠直徑,單位為米(m);

D2:為南北向樹冠直徑,單位為米(m)。

5.2.2.6萌芽期

觀測記錄各品種春季芽萌動的時間。

5.2.2.7盛花期

以6%~95%花苞開放的時期為盛花期,觀測記錄各品種進入盛花期的時間。

5.2.2.8果實成熟期

果實5%開裂為進入果實成熟期。

5.2.2.9果實成熟一致性

油茶果實成熟期6天內植株80%以上果實開裂成熟,為成熟一致性較好,經7~12天

果實80%以上開裂成熟,為成熟一致性一般,13天以上果實超過80%開裂成熟為成熟一致

性差。

5.2.3生態(tài)環(huán)境指標

5.2.3.1海拔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的海拔高度,單位米(m),精確到1m。

5.2.3.2經度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的經度,記錄格式為“度分秒”,精確到秒(″)。

5.2.3.3緯度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的緯度,記錄格式為“度分秒”,精確到秒(″)。

5.2.3.4年日照時數(shù)

4

T/CSF005—2021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所在地的太陽直接照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單位為小時

(h),精確到1h。

5.2.3.5年均溫度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所在地的年平均溫度,單位為攝氏度(℃),精確到0.1℃。

5.2.3.6年有效積溫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所在地的年有效積溫,單位為攝氏度(℃),精確到0.1℃。

5.2.3.7年均降雨量

待測審、認定品種試驗園所在地的年均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精確到1mm。

5.2.4抗逆性指標

5.2.4.1抗病性(病害指數(shù))

病害高發(fā)季節(jié),調查各品種病害(炭疽病和軟腐病)發(fā)生情況,每個品種至少調查50

株,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病害指數(shù):

nibi

100

nb

式中:

β:為病害指數(shù);

ni:各級病害植株數(shù);

bi:病害等級值,病害等級值劃分參考附錄A,表1;

n:調查總株數(shù);

b:受害最高一級代表值。

5.2.4.2抗旱性

夏季高溫季節(jié),連續(xù)15天不下雨,調查各品種旱害情況,每個品種至少調查50株,按

照以下公式計算旱害指數(shù):

nibi

100

nb

式中:

γ:為旱害指數(shù);

ni:各級旱害植株數(shù);

bi:旱害等級值,旱害等級值劃分參考附錄A,表2;

n:調查總株數(shù);

5

T/CSF005—2021

b:受害最高一級代表值。

5.2.4.3抗寒性

低溫季節(jié),調查各品種受害情況,每個品種至少調查50株,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受凍指

數(shù):

nibi

100

nb

式中:

δ:為寒害指數(shù);

ni:各級寒害植株數(shù);

bi:寒害等級值,寒害等級值劃分參考附錄A,表2;

n:調查總株數(shù);

b:寒害最高一級代表值。

6數(shù)據(jù)處理與評價

6.1數(shù)據(jù)處理

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分數(shù)量性狀數(shù)據(jù)和質量性狀數(shù)據(jù),對數(shù)量性狀數(shù)據(jù)一般先判斷是否符合正

態(tài)分布,而后再判定采用何種分析方法,也有一些不是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或質量性狀數(shù)據(jù)要采

用專家賦值的方式先進行數(shù)量化,而后再運用相適應的標準化法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再進行分析。

不同量綱的數(shù)據(jù)采用極差的標準化處理。經過極差標準化處理后所得的新數(shù)據(jù),各要素

的極大值為1,極小值為0,其余的數(shù)值均在0與1之間。

xijmin{xij}

xij

max{xij}min{xij}

式中:

Xij:為第i個品種的第j性狀標準化數(shù)據(jù);

xij:為第i個品種的第j性狀原始數(shù)據(jù);

6.2評價

6.2.1前提條件

種仁含油率(最低40%)、油酸含量(最低69%)、產油量(最低20kg/畝),抗病性

和抗寒性等重要指標,一旦低于最低值,這個品種位于排名最后。

6

T/CSF005—2021

6.2.2評價方法

采用灰色模糊多維綜合評估方法評價,各評價性狀權重見附錄B。

對參與分析的主要性狀權重賦值,可采用行業(yè)內專家打分法,所有性狀賦值和為1,每

個性狀對最終指標的影響程度以0-1之間賦值,取小數(shù)后2位,所有專家對某個指標的打分

取平均值為這個指標的最終賦值。

6.2.3評價結果判別

品種適應性按綜合評價結果判定,評價結果為適應、較適應和不適應:

——適應:綜合評價結果>0.7;

——較適應:綜合評價結果為0.5~0.7;

——不適應:綜合評價結果低于0.5,或種仁含油率低于40%、油酸含量低于69%)、

產油量低于20kg/畝,抗病性和抗寒性明顯不強。

7

T/CSF005—2021

附錄A

(規(guī)范性)

油茶病害、旱害、耐寒程度等級劃分

表A.1規(guī)定了病害程度等級及賦值。

表A.1油茶病害程度等級劃分表

級別樹體表現(xiàn)賦分值

0未受害,樹體生長正常、健康、無落葉現(xiàn)象5

1部分枝條葉片(5%以下)有輕度染病落葉現(xiàn)象4

25%-25%枝條葉片染病、落葉3

325%-50%枝條葉片染病、落葉2

4>50%枝條葉片染病、落葉1

注:指標測定值>標準值50%,賦分5;>標準值30%,賦分4;>標準值10%,賦分3;<標準值10%,賦分2;

<標準值30%,賦分1。

表A.2規(guī)定了旱害程度等級及賦值。

表A.2油茶旱害程度等級劃分表

級別枝干葉片賦分值

0未受害,保持正常生長無枯萎現(xiàn)象5

1部分枝條有輕度枯萎現(xiàn)象,可恢復正常生長<25%出現(xiàn)枯萎4

21/4以下的枝條開始枯萎,有落葉現(xiàn)象25%-50%出現(xiàn)枯萎3

31/4以上的枝條枯萎,落葉嚴重50%-75%出現(xiàn)枯萎2

4枝干枯萎致死>75%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1

注:指標測定值>標準值50%,賦分5;>標準值30%,賦分4;>標準值10%,賦分3;<標準值10%,賦分2;

<標準值30%,賦分1。

8

T/CSF005—2021

表A.3規(guī)定了凍害程度等級及賦值。

表A.3油茶受凍程度等級劃分表

級別枝干葉片賦分值

0未受凍,保持正常生長無枯萎現(xiàn)象5

1部分枝條有輕度枯萎現(xiàn)象,可恢復正常生長<25%出現(xiàn)枯萎4

21/4以下的枝條開始枯萎,有落葉現(xiàn)象25%-50%出現(xiàn)枯萎3

31/4以上的枝條枯萎,落葉嚴重50%-75%出現(xiàn)枯萎2

4枝干枯萎致死>75%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1

注:指標測定值>標準值50%,賦分5;>標準值30%,賦分4;>標準值10%,賦分3;<標準值10%,賦分2;

<標準值30%,賦分1。

9

T/CSF005—2021

附錄B

(規(guī)范性)

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評價主要調查性狀評測權重附值

表B.1規(guī)定了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評價主要性狀指標權重表。

表B.1主要性狀指標權重表

性狀權重

單位面積產量0.40

果實大小0.05

種仁含油率0.10

果油率0.15

樹高0.02

油酸含量0.10

盛花期0.10

成熟期一致性0.02

抗病性0.06

10

T/CSF005—2021

附錄C

(資料性)

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野外調查規(guī)范用表

表C.1規(guī)范了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調查立地與環(huán)境調查表

表C.1立地與環(huán)境調查表

編號:

所在地點:省(區(qū))縣(市)鄉(xiāng)(鎮(zhèn))村

經度:緯度:海拔:m

面積:郁閉度:

坡向:1:半陽坡2:陽坡3:半陰坡4:陰坡坡度:1:平坡<5o2:緩坡5~25o3:斜坡>25o

坡位:1:上2:中3:下土層厚度:1:薄2:中3:厚

土壤類型:1:紅壤2:黃壤3:黃紅壤4:黃棕壤5:紫色土

肥料施用:1:有機肥2:復合肥3:有機肥+復合肥

管理措施:1:好2:中3:差除草劑:1:1次2:1次以上3:沒施過

病蟲害:1:嚴重2:中3:不嚴重蜜蜂:1:有2:少見3:無

其它:

氣候特征

干季月份年均溫年最低溫

雨季月份年積溫年最高溫

年日照時數(shù)年降雨量11月日平均溫度

調查日期:年月日調查人:

11

T/CSF005—2021

填表說明:

1.地理坐標:用GPS實測。

2.地點:除標明省、縣、鄉(xiāng)、村行政名外,還應標注相對于某一特定地標的方位、距

離,如某山南×km,若在保護區(qū)(小區(qū)、點)內,應同時注明保護區(qū)(小區(qū)、點)全稱。

3.坡向、坡度:用地質羅盤實測。

4.氣候特征數(shù)據(jù)以最接近群落的氣象站觀測資料為依據(jù)。

12

T/CSF005—2021

表C.2規(guī)范了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調查樹體性狀調查用表

表C.2樹體性狀調查表

編號:地點:小區(qū)號:品種:

樹齡:樹型:

枝葉濃密:修剪水平:

抗病性*:成熟期*:

始花期*:盛花期*:

樹體性狀

樹高/地徑/樹冠高/冠徑*/m

株號株產鮮果*/kg

cmcmcm東西南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16

17

18

19

20

調查日期:年月日調查人:

13

T/CSF005—2021

表C.3規(guī)范了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調查新梢生長性狀調查用表

表C.3新梢生長性狀調查表

編號:株號:

3年生結果枝數(shù):

序號新梢位置新梢長/cm新梢徑/cm新梢葉數(shù)/片花芽數(shù)/個結果數(shù)/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測定時間:年月日測定人:

14

T/CSF005—2021

表C.4規(guī)范了油茶品種生態(tài)經濟性調查果實特征性狀測定用表。

表C.4果實特征性狀測定表

編號:株號:測定時間:年月日測定人:

果形:果色:

鮮出籽率*:干籽重(7%含水量):

烘干仁重:干仁含油率*:

烘干籽重:開裂性狀*:

單果指標測定

果高/果徑/果皮厚/單果重/籽重/籽數(shù)/

果號備注

cmcmcmgg粒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