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河南省濮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河南省濮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河南省濮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河南省濮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濮陽市高二上學期歷史期末考試試題AA.城市化的進程加快B.市民階層不斷增多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是對河姆渡遺址文物遺存進行的文化分層。河姆渡遺址可印證表1第一文化層道跡有墓葬11座,灰統3個和一些坩堝狀柱礎第二文化層遺跡有灰坑10個,零星柱洞,木構水井和墓葬3座第三文化層發(fā)現殘缺不全的房屋建筑遺跡,灰坑7個,墓葬13座第四文化層發(fā)現大片干欄式建筑,總厚度達100厘米以上的稻谷堆積層A.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生活景象B.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初露端倪C.原始農業(yè)和定居生活的出現D.新石器時代晚期建筑風格的演變2.班固《漢書》中關于漢武帝時期的記載:“漢之得人,于茲為盛.......是以興造功業(yè),制度遺文,后世莫及。”從表2可知,該時期表2類別儒雅文章奉使將率受遺篤行推賢人物公孫弘董仲舒司馬遷司馬相如張騫蘇武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石建石慶韓安國鄭當時A.用人機制較為靈活B深受主流思想影響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D.國家治理長期穩(wěn)定3.東漢王逸在《機婦賦》中描寫了漢朝婦女在提花機上工作的場景,并對提花機的構造進行了描述;唐代陳廷章在《水輪賦》對筒車的形制、運轉、功用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這反映出A.歷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yè)發(fā)展B.生產工具創(chuàng)新助推文學發(fā)展C.文學創(chuàng)作熱衷描繪勞動工具D.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小農經濟影響4.入宋以來,草市是指州縣城墻外,沿著城墻形成新興居民區(qū),原先城墻作為分隔城市、鄉(xiāng)村界限的意義逐漸淡薄。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A.城市化的進程加快B.市民階層不斷增多C.城鄉(xiāng)經濟互動強化D.坊市制度逐漸打破5.順治時期,令孔子第六十五代孫襲衍圣公,繼續(xù)沿用五經博士等官職;康熙時推崇程朱理學,尊奉理學、儒術為“正學”??涤呵瘹J定、“御纂”的有關《詩》《書》《禮》《易》《春秋》等方面的著作有幾十部之多。這些做法A.消除了滿漢間的民族矛盾B.僵化了政府專制化的思想C.阻礙了世俗性文化的發(fā)展D.強化了政府的正當合法性6.厘金制度創(chuàng)行于咸豐三年(1853年),是值百抽一的商業(yè)稅。最初為了地方籌集餉需,全面通行后,課稅面廣、稅率不一,有時高達20%以上。據此可知,厘金制度A.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問題B.阻礙了外國商品的傾銷C.受國內政治局勢的影響D.嚴重弱化了中央的力量7.表3是1902年和1914年列強在華投資情況,由此可知表3國家1902年1914年百萬美元百分比(%)百萬美元百分比(%)英國260.333.0607.537.7日本1.00.1219.613.6俄國246.531.3269.316.7美國19.72.549.33.1法國91.111.6171.410.7德國164.320.9263.616.4其他5.00.629.61.8A.列強在華經濟合作加強B.一戰(zhàn)影響列強在華投資C.外資企業(yè)處于壟斷地位D.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受限8.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強調,恢復和發(fā)展經濟“首先是解決交通運輸和修理鐵路、公路、河道的問題”。1949年7月9日,毛澤東就鐵路問題發(fā)表講話:“我們這樣大的國家,現在還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這太少了。我們需要有幾十萬公里的鐵路。”這表明A.鐵路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B.經濟發(fā)展中交通功能凸顯C.新中國重視發(fā)展交通運輸D.交通運輸助推了解放戰(zhàn)爭9.1954-1977年,工業(yè)基本建設投資1183億元,年均增長12.1%,比同期農業(yè)投資增幅高3.6個百分點,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產業(yè)投資增幅高5.6個百分點,使得煤炭、石油、電力等行業(yè)投資迅速增長。該現象的出現主要在于A.蘇聯模式的影響不斷深化B.強化新中國的國防需要B.“大躍進”運動大辦工礦企業(yè)D.國家經濟建設方針貫徹C.10.圖1為1978-200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化情況(單位:億元)。由此可知,我國A.融入國際市場逐步加深B.引進外資渠道多樣C.商品競爭優(yōu)勢漸趨增強D.貿易順差不斷增加11.《漢謨拉比法典》第104、105條要求當事人之間交付的契約必須是“蓋章文件”,印章是確認交易是否有效的重要憑證,圖2是古巴比倫時期的滾筒印章及印面。這A.表明政府嚴控商業(yè)活動B.維護了奴隸主貴族利益C.旨在促進商品貿易發(fā)展D.保證了商品交易公平性12.地理大發(fā)現后,歐洲重視區(qū)域國別研究。1508年,葡萄牙國王唐·曼努埃爾派遣迭哥·塞格拉率艦隊前往馬六甲時,指示他務必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這說明A:中國國際地位的優(yōu)越性B.馬尼拉帆船貿易的影響D.葡萄牙具有貿易前瞻性D.文化服務海外殖民拓展13.維也納體系首創(chuàng)“總決議書”的體例,要求所有與會國都須簽字,將歐洲各國納入了一個共同的體系中承擔責任和義務;還創(chuàng)立國際河流總原則、劃分邊界的總原則和具體規(guī)定。維也納會議召開后,國際關系中出現“大國外交”模式。由此可知,維也納體系A.解決了大國的矛盾沖突B.推動了國際外交有序化C.傳播了法國的啟蒙思想D.維持了戰(zhàn)后的和平發(fā)展14.1568年,英國成立皇家礦務局,由大貴族人股,資本超過2萬英鎊;1589年,威爾地區(qū)一個鹽場雇傭300人,規(guī)模宏大;18世紀的英國煉鐵業(yè),有高爐的地方已出現幾十甚至數百人同時工作的情景。這可用來說明英A.生產過程趨向專業(yè)化B.大工廠制度逐步得以確立C.傳專統理念的逐漸演變D.制度變革是經濟發(fā)展保障15.表4是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單位:%)。表中數據反映了表4年份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1870年2281310一1913年15111384A.英國貿易優(yōu)勢地位不再B.美德沖擊傳統貿易格局C.法國經濟發(fā)展逐漸放緩D.俄國農奴制阻礙了發(fā)展16.1982-1991年,美國國家實驗室增加到40個。在持續(xù)加強軍事科研的同時,美國又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衛(wèi)生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能源再生等領域。這反映了美國A.國家壟斷的不斷強化B.加圖保持在全球競爭優(yōu)勢C.加劇了世界緊張態(tài)勢D.勤于服務全人類的安全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晉《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吳略駕牛,禹時奚仲駕馬。”周代已有明確的道路系統,并設置道路守衛(wèi)和交通管理人員。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間頻繁交戰(zhàn)“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規(guī)??涨?。交通大道上還設置驛站,備有良馬固車,以事傳遞接待。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馳道”。漢代國力強盛,道路修筑和養(yǎng)護已達一定水平,并開辟了通往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材料二西周時期,設立“司空”路政官制和“司空視涂”制度,規(guī)定由司空負責道路修建管養(yǎng):“季春三月......命司空......循行國邑......毋有障塞”“不得在官路上耕種和砍伐樹木,路樹缺損及時補植?!辨€京和成周附近道路“如砥,其直如矢”,且廣種行道樹,“楊柳依依”。秦朝之前,四川尚無通往外界的陸路通道,于“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板梁為閣的蜀道開通,打破了天府之國有史以來的封閉狀況。周秦以來,“凡道路之舟車擊互者,敘而行之,凡有節(jié)者及有爵者至,則為之辟。禁野之橫行徑逾者”。-上述材料均摘編自陸禮《中國古代交通的技術變遷與倫理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古代交通發(fā)展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交通發(fā)展對社會產生的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新中國初期,我國積極開展糧食出口貿易。1952-1960年,我國出口糧食2120萬噸,占同期全國外貿出口額的15.6%,平均每年出口糧食236萬噸。1961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進口糧食500萬噸、翌年進口350萬噸至400萬噸的決定。1961年,我國進口的糧食主要來自加拿大、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國。1979年起,國家大規(guī)模地增加糧食進口。據統計,1979-1984年,中國平均每年凈進口糧食猛增至1160.17萬噸。這些進口糧食彌補了我國糧食不足,加強了國家糧食安全。-摘編自尚長風《陳云與新中國的糧食進出口貿易》材料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寄予的厚望。我們要自覺擔當起糧食穩(wěn)產保供這一首要政治責任,努力打造更加穩(wěn)固可靠、堅實、安全的“大糧倉”,推動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地躍升。-摘編自張霞《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國糧食進出口政策的變化,并概括糧食進出口政策對階段發(fā)展的主要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應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措施,并說明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認識。(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貿易進入大西洋階段,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整個大西洋貿易的先行者,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甚至壟斷了整個大西洋貿易。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中國商人早就在此開展了廣泛的商業(yè)活動,16世紀初,西方殖民者相繼涌入,西方商人開始逐漸取代華人成為貿易的中介商。12-15世紀,橫跨印度洋的貿易主要由阿拉伯人掌握,葡萄牙人在1498年闖入印度洋后,迅即控制了這一利潤豐厚的貿易的大部分。西歐商人逐漸開發(fā)出三角或多角貿易,這種橫跨全球的三角貿易路線不可勝數,共同構成了全球的貿易商路和網絡。材料二全球商路的開辟,影響了世界發(fā)展格局的演變。對西歐來說,在全球貿易的刺激下,迅速完成了從農本向重商的重大轉變。對中國來說,沿海地區(qū)的農業(yè)形成了蠶桑、棉作、甘蔗種植等多種經營的結構,手工業(yè)也發(fā)展了起來。大量白銀從各地流入中國,白銀成為中國的主要通貨,強化了農本經濟。16世紀出現的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體,對美洲和非洲來說,卻讓其成為邊緣區(qū)。當時駛入大西洋的輪船裝載的不僅是人,還有植物和動物,本土生物與外來物種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互動,打亂了當地的生物秩序,也影響到了人類社會。-上述材料均摘編自李新寬《全球商路的開辟與世界發(fā)展格局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商路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世界發(fā)展格局調整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根據材料,圍繞一幅或多幅圖片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觀點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歷史·答案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C2A3.D4.C5.D6.C7.D8.B9.D10.A11.C12.D13.B14.A15.B16.B17.(1)因素:道路大規(guī)模修筑;兼并戰(zhàn)爭;驛站的設置;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統治者的重視;交通技術的進步。(8分,言之成理即可)(2)作用:重視道路的管理和保養(yǎng);形成和諧的生態(tài)觀;促進交往范圍的擴大;促進經濟發(fā)展;形成行路避讓制度,規(guī)范等級秩序。(6分,言之成理即可)18.(1)變化:20世紀50年代積極開展出口到20世紀60年代進口:20世紀70年代末大規(guī)模擴大糧食進口(2分,言之成理即可)影響:20世紀50年代,為工業(yè)化積累了資本;20世紀60年代初,利于緩解城鄉(xiāng)糧食緊張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系;20世紀70年代末,順應經濟發(fā)展需求,為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奠定基礎。(6分,言之成理即可)(2)措施:國家加大對農業(yè)農村的支持和扶植;加強糧食儲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糧食規(guī)模經營水平,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加強法制建設的保護力度。(4分,言之成理即可)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現代化強國的要求,是經濟健康有序發(fā)展的基石,關乎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2分,言之成理即可)19.(1)變化: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在東亞和東南亞,西歐商人取代華人成為貿易中介商;印度洋貿易中阿拉伯商人中介地位逐漸被取代;逐漸開發(fā)三角或多角貿易;區(qū)域商路轉變?yōu)槿蛏搪?。?分,言之成理即可)(2)影響:西歐主要殖民國家走向重商主義發(fā)展道路;推動中國沿海經濟發(fā)展,強化了重農抑商的發(fā)展路徑;美洲和非洲納人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邊緣區(qū);物種交換影響生物界變化和人類社會。(6分,言之成理即可)20.示例1:觀點: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民主政治建設道路。闡述: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qū)實行不同形式的選舉方式,黃豆選舉法是基于當地民眾文化素養(yǎng)不高的情況下,實行直接的、透明的選舉方式。雖然該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提高了民眾參政的積極性,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新中國初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實行的舉手表決方式,是實行民主政治方式的一種,是中國共產黨在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道路上的舉措。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表決投票方式的應用,具有隱蔽性、自主性、公平公正性,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又一舉措。總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形式的表決方式,都是黨在積極探索建設民主政治的表現,都會對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積累豐富的經驗,推動民主政治的發(fā)展。(12分,言之成理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