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_第1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_第2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_第3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_第4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附錄F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抗震設計要求

F.1一般規(guī)定

F.1.1本附錄適用的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的最大高度應

符合表F.1.1—1的規(guī)定,且房屋總高度與總寬度的比值不宜超過表

F.1.1—2的規(guī)定。

注:1房屋高度超過表內高度時,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

加強措施;

2某層或幾層開間大于6.0m以上的房間建筑面積占相應層建筑面積

40%以上時,表中數(shù)據(jù)相應減少6m;

3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话ň植客怀鑫蓓?/p>

部分)。

F.1.2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應根據(jù)抗震設防類別、烈度

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

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宜按表F.1.2確定。

F.1.3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應避免采用本規(guī)范第3.4節(jié)

規(guī)定的不規(guī)則建筑結構方案,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形狀宜簡單、規(guī)則,凹凸不宜過大;豎向布置宜規(guī)則、均勻,避

免過大的外挑和內收。

2縱橫向抗震墻宜拉通對直;每個獨立墻段長度不宜大于8m,且不宜

小于墻厚的5倍;墻段的總高度與墻段長度之比不宜小于2;門洞口宜

上下對齊,成列布置。

3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時,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

F.1.3的要求。

4房屋需要設置防震縫時,其最小寬度應符合下列要求:

當房屋高度不超過24m時,可采用100mm;當超過24m時,6度、

7度、8度和9度相應每增加6m、5m、4m和3m,宜加寬20mm。

F.1.4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的層高應符合下列要求:

1底部加強部位的層高,一、二級不宜大于3.2m,三、四級不應大于

3.9m。

2其他部位的層高,一、二級不應大于3.9m,三、四級不應大于4.8m。

注:底部加強部位指不小于房屋高度的1/6且不小于底部二層的高度

范圍,房屋總高度小于21m時取一層。

F.1.5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的短肢墻應符合下列要求:

1不應采用全部為短肢墻的配筋小砌塊抗震墻結構,應形成短肢抗震墻

與一般抗震墻共同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抗震墻結構。9度時不宜采用短

肢墻。

2在規(guī)定的水平力作用下,一般抗震墻承受的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應小

于結構總傾覆力矩的50%,且短肢抗震墻截面面積與同層抗震墻總截

面面積比例,兩個主軸方向均不宜大于20%。

3短肢墻宜設置翼墻;不應在一字形短肢墻平面外布置與之單側相交的

樓、屋面梁。

4短肢墻的抗震等級應比表F.1.2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為一級時,

配筋應按9度的要求提高。

注:短肢抗震墻指墻肢截面高度與寬度之比為5?8的抗震墻,一般抗

震墻指墻肢截面高度與寬度之比大于8的抗震墻?!↙〃形、〃T〃形、

〃+〃形等多肢墻截面的長短肢性質應由較長一肢確定。

F.2計算要點

F.2.1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抗震計算時,應按本節(jié)規(guī)定

調整地震作用效應;6度時可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但應按本附錄的有

關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配筋混凝土小砌塊抗震墻房屋應進行多遇地

震作用下的抗震變形驗算,其樓層內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角,底層不宜

超過1/1200,其他樓層不宜超過1/800。

F.2.2配筋混凝土小砌塊抗震墻承載力計算時,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的組

合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調整:

[F.2.2]

式中:V——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

Vw-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計算值;

qvw——剪力增大系數(shù),一級取1.6,二級取1.4,三級取1.2,四

級取1.0。

F.2.3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符合

下列要求:

剪跨比大于2

2人從)

/RE

[F.2.3-1]

剪跨上匕不大于2

[F.2.3-2]

式中:fg——灌孔小砌塊砌體抗壓強度設計值;

b——抗震墻截面寬度;

h------抗震墻截面高度;

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取0.85。

注:剪跨比按本規(guī)范(6.2.9-3)式計算。

F.2.4偏心受壓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

下列公式驗算:

[F.2.4-1]

[F.2.4-2]

式中:N——抗震墻組合的軸向壓力設計值;當N>0.2fgbh時,取

N=0.2fgbh;

A——計算截面處的剪跨比,取I=M/VhO;小于1.5時取1.5,

大于2.2時取2.2;

fgv——灌孔小砌塊砌體抗剪強度設計值;fgv=0.2fg0.55;

Ash——同一截面的水平鋼筋截面面積;

s——水平分布筋間距;

fyh——水平分布筋抗拉強度設計值;

hO——抗震墻截面有效高度。

F.2.5在多遇地震作用組合下,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的墻肢

不應出現(xiàn)小偏心受拉。大偏心受拉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其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F.2.5-1]

[F.2.5-2]

式中:N——抗震墻組合的軸向拉力設計值。

F.2.6配筋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宜采用鋼筋混凝

土連梁,其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現(xiàn)行國

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對連梁的有關規(guī)定。

F.2.7抗震墻采用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砌體連梁時,應符合下列要

求:

1連梁的截面應滿足下式的要求:

[F.2.7-1]

2連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

*蚩(0.56/^o+0.7人%0)

[F.2.7-2]

式中:Asv一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

fyv——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3抗震構造措施

F.3.1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的灌孔混凝土應采用坍落度

大、流動性及和易性好,并與砌塊結合良好的混凝土,灌孔混凝土的強

度等級不應低于

Cb20o

F.3.2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的抗震墻,應全部用灌孔混

凝土灌實。

F.3.3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的橫向和豎向分布鋼筋應符合表

F.3.3—1和F.3.3—2的要求;橫向分布鋼筋宜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

筋之間拉結筋的間距不應大于400mm,直徑不應小于6mm;豎向分

布鋼筋宜采用單排布置,直徑不應大于25mm。

F.3.4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

比,應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墻體的底部加強部位,一級(9度)不宜大于0.4,一級(8度)不宜

大于0.5,二、三級不宜大于0.6;一般部位,均不宜大于0.6。

2短肢墻體全高范圍,一級不宜大于0.50,二、三級不宜大于0.60;

對于無翼緣的一字形短肢墻,其軸壓比限值應相應降低0.1o

3各向墻肢截面均為3b<h<5b的獨立小墻肢,一級不宜大于0.4,

二、三級不宜大于0.5;對于無翼緣的一字形獨立小墻肢,其軸壓比限

值應相應降低0.L

F.3.5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墻肢端部應設置邊緣構件;底部

加強部位的軸壓比,一級大于0.2和二級大于0.3時,應設置約束邊緣

構件。構造邊緣構件的配筋范圍:無翼墻端部為3孔配筋;〃L〃形轉

角節(jié)點為3孔配筋;〃T〃形轉角節(jié)點為4孔配筋;邊緣構件范圍內應

設置水平箍筋,最小配筋應符合表F.3.5的要求。約束邊緣構件的范圍

應沿受力方向比構造邊緣構件增加1孔,水平箍筋應相應加強,也可采

用混凝土邊框柱加強。

注:1邊緣構件水平箍筋宜采用搭接點焊網(wǎng)片形式;

2一、二、三級時,邊緣構件箍筋應采用不低于HRB335級的熱軋鋼

筋;

3二級軸壓比大于0.3時,底部加強部位水平箍筋的最小直徑不應小于

8mm。

F.3.6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內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搭接長

度不應小于48倍鋼筋直徑,錨固長度不應小于42倍鋼筋直徑。

F.3.7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的橫向分布鋼筋,沿墻長應連續(xù)

設置,兩端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二級的抗震墻,橫向分布鋼筋可繞豎向主筋彎180度彎鉤,彎

鉤端部直段長度不宜小于12倍鋼筋直徑;橫向分布鋼筋亦可彎入端部

灌孔混凝土中錨固長度不應小于30倍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250mm。

2三、四級的抗震墻,橫向分布鋼筋可彎入端部灌孔混凝土中,錨固長

度不應小于倍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

25200mme

F.3.8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中,跨高比小于2.5的連梁可采

用砌體連梁;其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1連梁的上下縱向鋼筋錨入墻內的長度,一、二級不應小于1.15倍錨

固長度,三級不應小于1.05倍錨固長度,四級不應小于錨固長度;且

均不應小于

600mmo

2連梁的箍筋應沿梁全長設置;箍筋直徑,一級不小于10mm,二、

三、四級不小于8mm;箍筋間距,一級不大于75mm,二級不大于

100mm,三級不大于120mm。

3頂層連梁在伸入墻體的縱向鋼筋長度范圍內應設置間距不大于

200mm的構造箍筋,其直徑應與該連梁的箍筋直徑相同。

4自梁頂面下200mm至梁底面上200mm范圍內應增設腰筋,其間

距不大于200mm;每層腰筋的數(shù)量,一級不少于2012,二~四級不

少于20)10;腰筋伸入墻內的長度不應小于30倍的鋼筋直徑且不應小

于300mm;

5連梁內不宜開洞,需要開洞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跨中梁高1/3處預埋外徑不大于200mm的鋼套管;

2)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應小于1/3梁高,且不應小于200mm;

3)洞口處應配補強鋼筋,被洞口削弱的截面應進行受剪承載力驗算。

F.3.9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的圈梁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1墻體在基礎和各樓層標高處均應設置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寬

度應同墻厚,其截面高度不宜小于

200mmo

2圈梁混凝土抗壓強度不應小于相應灌孑切\(zhòng)砌塊砌體的強度,且不應小

于C20。

3圈梁縱向鋼筋直徑不應小于墻中橫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且不應小于4

①12;基礎圈梁縱筋不應小于4①12;圈梁及基礎圈梁箍筋直徑不應小

于8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當圈梁高度大于300mm時,應沿

圈梁截面高度方向設置腰筋,其間距不應大于200mm,直徑不應小于

10mmo

4圈梁底部嵌入墻頂小砌塊孔洞內,深度不宜小于30mm;圈梁頂部

應是毛面。

F.3.10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墻房屋的樓、屋蓋,高層建筑和9

度時應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多層建筑宜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抗

震等級為四級時,也可采用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蓋。

附錄G鋼支撐-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房屋抗震設計要求

G.1鋼支撐-鋼筋混凝土框架

G.1.1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且房屋高度超過本規(guī)范第6.1.1條規(guī)定

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時,可采用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組

成抗側力體系的結構。

按本節(jié)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時,其適用的最大高度不宜超過本規(guī)范第

6.1.1條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框架■抗震墻結構二者最大適用高度的

平均值。超過最大適用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

的加強措施。

G.1.2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房屋應根據(jù)設防類別、烈度和房屋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

的抗震等級,鋼支撐框架部分應比本規(guī)范第8.1.3條和第6.1.2條框架

結構的規(guī)定提高一個等級,鋼筋混凝土框架部分仍按本規(guī)范第6.1.2條

框架結構確定。

G.1.3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的結構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鋼支撐框架應在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同時設置。

2鋼支撐宜上下連續(xù)布置,當受建筑方案影響無法連續(xù)布置時,宜在鄰

跨延續(xù)布置。

3鋼支撐宜采用交叉支撐,也可采用人字支撐或V形支撐;采用單支撐

時,兩方向的斜桿應基本對稱布置。

4鋼支撐在平面內的布置應避免導致扭轉效應;鋼支撐之間無大洞口的

樓、屋蓋的長寬比,宜符合本規(guī)范6.1.6條對抗震墻間距的要求;樓梯

間宜布置鋼支撐。

5底層的鋼支撐框架按剛度分配的地震傾覆力矩應大于結構總地震傾

覆力矩的50%。

G.1.4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計算,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結構的阻尼比不應大于0.045,也可按混凝土框架部分和鋼支撐部分

在結構總變形能所占的比例折算為等效阻尼比。

2鋼支撐框架部分的斜桿,可按端部較接桿計算。當支撐斜桿的軸線偏

離混凝土柱軸線超過柱寬1/4時,應考慮附加彎矩。

3混凝土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作用,應按框架結構和支撐框架結構兩種

模型計算,并宜取二者的較大值。

4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的層間位移限值,宜按框架和框架-抗震墻結構內

插。

G.1.5鋼支撐與混凝土柱的連接構造,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1節(jié)關于單層

鋼筋混凝土柱廠房支撐與柱連接的相關要求。鋼支撐與混凝土梁的連接

構造,應符合連接不先于支撐破壞的要求。

G.1.6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中,鋼支撐部分尚應按本規(guī)范第8章、

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的規(guī)定進行設計;鋼筋混

凝土框架部分尚應按本規(guī)范第6章的規(guī)定進行設計。

G.2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

G.2.1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且房屋高度超過本規(guī)范第6.1.1條規(guī)定

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最大適用高度時,可采用鋼框架-混凝土核心

筒組成抗側力體系的結構。

按本節(jié)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時,其適用的最大高度不宜超過本規(guī)范第

6.1.1條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最大適用高度和本規(guī)范第8.1.1條

鋼框架-中心支撐結構最大適用高度二者的平均值。超過最大適用高度

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

G.2.2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房屋應根據(jù)設防類別、烈度和房屋高

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

筑的抗震等級,鋼框架部分仍按本規(guī)范第8.1.3條確定,混凝土部分應

比本規(guī)范第6.1.2條的規(guī)定提高一個等級(8度時應高于一級)。

G.2.3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尚應符合下列

要求:

1鋼框架-核心筒結構的鋼外框架梁、柱的連接應采用剛接;樓面梁宜

采用鋼梁?;炷翂w與鋼梁剛接的部位宜設置連接用的構造型鋼。

2鋼框架部分按剛度計算分配的最大樓層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結構總地

震剪力的10%。當小于10%時,核心筒的墻體承擔的地震作用應適當

增大;墻體構造的抗震等級宜提高一級,一級時應適當提高。

3鋼框架-核心筒結構的樓蓋應具有良好的剛度并確保罕遇地震作用下

的整體性。樓蓋應采用壓型鋼板組合樓蓋或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并采

取措施加強樓蓋與鋼梁的連接。當樓面有較大開口或屬于轉換層樓面時,

應采用現(xiàn)澆實心'樓蓋等措施加強。

4當鋼框架柱下部采用型鋼混凝土柱時,不同材料的框架柱連接處應設

置過渡層,避免剛度和承載力突變。過渡層鋼柱計入外包混凝土后,其

截面剛度可按過渡層下部型鋼混凝土柱和過渡層上部鋼柱二者截面剛

度的平均值設計。

G.2.4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的抗震計算,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結構的阻尼比不應大于0.045,也可按鋼筋混凝土筒體部分和鋼框架

部分在結構總變形能所占的比例折算為等效阻尼比。

2鋼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強層及相鄰樓層外的任一樓層按計算分配的地

震剪力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達到不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和框

架部分計算最大樓層地震剪力1.5倍二者的較小值,且不少于結構底部

地震剪力的15%。由地震作用產生的該樓層框架各構件的剪力、彎矩、

軸力計算值均應進行相應調整。

3結構計算宜考慮鋼框架柱和鋼筋混凝土墻體軸向變形差異的影響。

4結構層間位移限值,可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限值。

G.2.5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房屋中的鋼結構、混凝土結構部

分尚應按本規(guī)范第6章、第8章和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50017及現(xiàn)行有關行業(yè)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設計。

附錄H多層工業(yè)廠房抗震設計要求

H.1鋼筋混凝土框排架結構廠房

H.1.1本節(jié)適用于由鋼筋混凝土框架與排架側向連接組成的側向框排

架結構廠房、下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上部頂層為排架的豎向框ME架結構

廠房的抗震設計。當本節(jié)天作規(guī)定時,其抗震設計應按本規(guī)范第6章和

第9.1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H.1.2框排架結構廠房的框架部分應根據(jù)烈度、結構類型和高度采用不

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

不設置貯倉時,抗震等級可按本規(guī)范第6章確定;設置貯倉時,側向框

排架的抗震等級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

的規(guī)定采用,豎向框排架的抗震等級應按本規(guī)范第6章框架的高度分界

降低4m確定。

注:框架設置貯倉,但豎壁的跨高比大于2.5,仍按不設置貯倉的框架

確定抗震等級。

H.1.3廠房的結構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廠房的平面宜為矩形,立面宜簡單、對稱。

2在結構單元平面內,框架、柱間支撐等抗側力構件宜對稱均勻布置,

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產生突變。

3質量大的設備不宜布置在結構單元的邊緣樓層上,宜設置在距剛度中

心較近的部位;當不可避免時宜將設備平臺與主體結構分開,或在滿足

工藝要求的條件下盡量低位布置。

H.1.4豎向框排架廠房的結構布置,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屋蓋宜采用無橡屋蓋體系;當采用其他屋蓋體系時,應加強屋蓋支撐

設置和構件之間的連接,保證屋蓋具有足夠的水平剛度。

2縱向端部應設屋架、屋面梁或采用框架結構承重,不應采用山墻承重;

排架跨內不應采用橫墻和排架混合承重。

3頂層的排架跨,尚應滿足下列要求:

1)排架重心宜與下部結構剛度中心接近或重合,多跨排架宜等高等長;

2)樓蓋應現(xiàn)澆,頂層排架嵌固樓層應避免開設大洞口,其樓板厚度不宜

小于150mm;

3)排架柱應豎向連續(xù)延伸至底部;

4)頂層排架設置縱向柱間支撐處,樓蓋不應設有樓梯間或開洞;柱間支

撐斜桿中心線應與連接處的梁柱中心線匯交于一點。

H.1.5豎向框排架廠房的地震作用計算,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作用的計算宜采用空間結構模型,質點宜設置在梁柱軸線交點、

牛腿、柱頂、柱變截面處和柱上集中荷載處。

2確定重力荷載代表值時,可變荷載應根據(jù)行業(yè)特點,對樓面活荷載取

相應的組合值系數(shù)。貯料的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可采用0.9。

3樓層有貯倉和支承重心較高的設備時,支承構件和連接應計及料斗、

貯倉和設備水平地震作用產生的附加彎矩。該水平地震作用可按下式計

算:

[H.1.5]

式中:Fs——設備或料斗重心處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amax-----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Geq——設備或料斗的重力荷載代表值;

Hx——設備或料斗重心至室外地坪的距離;

Hn——廠房局?度。

H.1.6豎向框排架廠房的地震作用效應調整和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

定:

1二、三、四級支承貯倉豎壁的框架柱,按本規(guī)范第622、623、

6.2.5條調整后的組合彎矩設計值、剪力設計值尚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增

大系數(shù)不應小于1.L

2豎向框排架結構與排架柱相連的頂層框架節(jié)點處,柱端組合的彎矩設

計值應按第6.2.2條進行調整,其他頂層框架節(jié)點處的梁端、柱端彎矩

設計值可不調整。

3頂層排架設置縱向柱間支撐時,與柱間支撐相連排架柱的下部框架柱,

一、二級框架柱由地震引起的附加軸力應分別乘以調整系數(shù)1.5、1.2;

計算軸壓比時,附加軸力可不乘以調整系數(shù)。

4框排架廠房的抗震驗算,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8度ID、IV類場地和9度時,框排架結構的排架柱及伸出框架跨屋頂

支承排架跨屋蓋的單柱,應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彈塑性位移角限值可

取1/30。

2)當一、二級框架梁柱節(jié)點兩側梁截面高度差大于較高梁截面高度的25%

或500mm時,尚應按下式驗算節(jié)點下柱抗震受剪承載力:

[H.1.6-1]

9度及一級時可不符合上式,但應符合:

1?13AzibluaT//\T

----7------VcolVRE

、01—%

[H.l.6-2]

式中:qjb——節(jié)點剪力增大系數(shù),一級取1.35,二級取L2;

Mbl——較高梁端梁底組合彎矩設計值;

Mblua——較高梁端實配梁底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

值,根據(jù)實配鋼筋面積(計入受壓鋼筋)和材料強度標準值確定;

hOl——較高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a's——較高梁端梁底受拉時,受壓鋼筋合力點至受壓邊緣的距離;

Vcol——節(jié)點下柱計算剪力設計值;

VRE——節(jié)點下柱抗震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H.1.7豎向框排架廠房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支承貯倉的框架柱軸壓匕匕不宜超過本規(guī)范表6.3.6中框架結構的規(guī)定

數(shù)值減少0.05。

2支承貯倉的框架柱縱向鋼筋最小總配筋率應不小于本規(guī)范表6.3.7中

對角柱的要求。

3豎向框排架結構的頂層排架設置縱向柱間支撐時,與柱間支撐相連排

架柱的下部框架柱,縱向鋼筋配筋率、箍筋的配置應滿足本規(guī)范第6.3.7

條中對于框支柱的要求;箍筋加密區(qū)取柱全高。

4框架柱的剪跨I:匕不大于1.5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箍筋應按提高一級抗震等級配置,一級時應適當提高箍筋的要求;

2)框架柱每個方向應配置兩根對角斜筋(圖H.1.7),對角斜筋的直徑,

一、二級框架不應小于20mm和18mm三、四級框架不應小于16mm;

對角斜筋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40倍斜筋直徑。

5框架柱段內設置牛腿時,牛腿及上下各500mm范圍內的框架柱箍筋

應加密;牛腿的上下柱段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時,柱箍筋應

全高加密。

H.1.8側向框排架結構的結構布置、地震作用效應調整和抗震驗算,以

及無檀屋蓋和有橡屋蓋的支撐布置,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構筑物

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的有關規(guī)定。

H.2多層鋼結構廠房

H.2.1本節(jié)適用于鋼結構的框架、支撐框架、框排架等結構體系的多層

廠房。本節(jié)未作規(guī)定時,多層部分可按本規(guī)范第8章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其抗震等級的高度分界應比本規(guī)范第8.1節(jié)規(guī)定降低10m;單層部分

可按本規(guī)范第9.2節(jié)的規(guī)定執(zhí)行。

H.2.2多層鋼結構廠房的布置,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章的有關要求外,

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平面形狀復雜、各部分構架高度差異大或樓層荷載相差懸殊時,應設

防震鏈或采取其他措施。當設置防震縫時,縫寬不應小于相應混凝土結

構房屋的1.5倍。

2重型設備宜低位布置。

3當設備重量直接由基礎承受,且設備豎向需要穿過樓層時,廠房樓層

應與設備分開。設備與樓層之間的縫寬,不得小于防震縫的寬度。

4樓層上的設備不應跨越防震縫布置;當運輸機、管線等長條設備必須

穿越防震縫布置時,設備應具有適應地震時結構變形的能力或防止斷裂

的措施。

5廠房內的工作平臺結構與廠房框架結構宜采用防震縫脫開布置。當與

廠房結構連接成整體時,平臺結構的標高宜與廠房框架的相應樓層標高

一致。

H.2.3多層鋼結構廠房的支撐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柱間支撐宜布置在荷載較大的柱間,且在同一柱間上下貫通;當條件

限制必須錯開布置時,應在緊鄰柱間連續(xù)布置,并宜適當增加相近樓層

或屋面的水平支撐或柱間支撐搭接一層,確保支撐承擔的水平地震作用

可靠傳遞至基礎。

2有抽柱的結構,應適當增加相近樓層、屋面的水平支撐,并在相鄰柱

間設置豎向支撐。

3當各相框架側向剛度相差較大、柱間支撐布置又不規(guī)則時,采用鋼鋪

板的樓蓋,應設置樓蓋水平支撐。

4各柱列的縱向剛度宜相等或接近。

H.2.4廠房樓蓋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的組合樓板,亦可采用裝配整體式樓

蓋或鋼鋪板,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樓蓋應與鋼梁有可靠的連接。

2當樓板開設孔洞時,應有可靠的措施保證樓板傳遞地震作用。

H.2.5框排架結構應設置完整的屋蓋支撐,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排架的屋蓋橫梁與多層框架的連接支座的標高,宜與多層框架相應樓

層標高一致,并應沿單層與多層相連柱列全長設置屋蓋縱向水平支撐。

2高跨和低跨宜按各自的標高組成相對獨立的封閉支撐體系。

H.2.6多層鋼結構廠房的地震作用計算,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般情況下,宜采用空間結構模型分析;當結構布置規(guī)則,質量分布

均勻時,亦可分別沿結構橫向和縱向進行驗算?,F(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

當板面開孑眼小且用抗剪連接件與鋼梁連接成為整體時,可視為剛性樓

蓋。

2在多遇地震下,結構阻尼比可采用0.03~0.04;在罕遇地震下,阻

尼比可采用0.05。

3確定重力荷載代表值時,可變荷載應根據(jù)行業(yè)的特點,對樓面檢修荷

載、成品或原料堆積樓面荷載、設備和料斗及管道內的物料等,采用相

應的組合值系數(shù)。

4直接支承設備、料斗的構件及其連接,應計入設備等產生的地震作用。

一般的設備對支承構件及其連接產生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本附錄第

H.1.5條的規(guī)定計算;該水平地震作用對支承構件產生的彎矩、扭矩,

取設備重心至支承構件形心距離計算。

H.2.7多層鋼結構廠房構件和節(jié)點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

定:

1按本規(guī)范式(8.2.5)驗算節(jié)點左右梁端和上下柱端的全塑性承載力時,

框架柱的強柱系數(shù),一級和地震作用控制時,取1.25;二級和1.5倍地

震作用控制時,取;三級和倍地震作用控制時,取

1.2021.10o

2下列情況可不滿足本規(guī)范式(825)的要求:

1)單層框架的柱頂或多層框架頂層的柱頂;

2)不滿足本規(guī)范式(825)的框架柱沿驗算方向的受剪承載力總和小于

該樓層框架受剪承載力的20%;且該樓層每一柱列不滿足本規(guī)范式

(825)的框架柱的受剪承載力總和小于本柱列全部框架柱受剪承載力

總和的33%。

3柱間支撐桿件設計內力與其承載力設計值之上匕不宜大于0.8;當柱間

支撐承擔不小于70%的樓層剪力時,不宜大于0.65。

H.2.8多層鋼結構廠房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框架柱的長細I:匕不宜大于150;當軸壓比大于0.2時,不宜大于

2廠房框架柱、梁的板件寬厚比,應符合下列要求:

1)單層部分和總高度不大于40m的多層部分,可按本規(guī)范第9.2節(jié)規(guī)

定執(zhí)行;

2)多層部分總高度大于40m時,可按本規(guī)范第8.3節(jié)規(guī)定執(zhí)行。

3框架梁、柱的最大應力區(qū),不得突然改變翼緣截面,其上下翼緣均應

設置側向支承,此支承點與相鄰支承點之間距應符合現(xiàn)行《鋼結構設計

規(guī)范》GB50017中塑性設計的有關要求。

4柱間支撐構件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多層框架部分的柱間支撐,宜與框架橫梁組成X形或其他有利于抗震

的形式,其長細比不宜大于150;

2)支撐桿件的板件寬厚比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2節(jié)的要求。

5框架梁采用高強度螺栓摩擦型拼接時,其位置宜避開最大應力區(qū)Q/

10梁凈跨和1.5倍梁高的較大值)。梁翼緣拼接時,在平行于內力方向

的高強度螺栓不宜少于3排,拼接板的截面模量應大于被拼接截面模量

的1.1倍。

6廠房柱腳應能保證傳遞柱的承載力,宜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或外包式

柱腳,并按本規(guī)范第9.2節(jié)的規(guī)定執(zhí)行。

附錄J單層廠房橫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應調整

J.1基本自振周期的調整

J.1.1按平面排架計算廠房的橫向地震作用時,排架的基本自振周期應

考慮縱墻及屋架與柱連接的固結作用,可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調整:

1由鋼筋混凝土屋架或鋼屋架與鋼筋混凝土柱組成的排架,有縱墻時取

周期計算值的80%,無縱墻時取90%;

2由鋼筋混凝土屋架或鋼屋架與磚柱組成的排架,取周期計算值的

90%;

3由木屋架、鋼木屋架或輕鋼屋架與磚柱組成排架,取周期計算值。

J.2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彎矩的調整系數(shù)

J.2.1鋼筋混凝土屋蓋的單層鋼筋混凝柱廠房,按本規(guī)范第J.1.1條確定

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計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彎矩,當符合下列

要求時,可考慮空間工作和扭轉影響,并按本規(guī)范第J.2.3條的規(guī)定調

整:

17度和8度;

2廠房單元屋蓋長度與總跨度之比小于8或廠房總跨度大于12m;

3山墻的厚度不小于240mm,開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積不超過總面積

50%,并與屋蓋系統(tǒng)有良好的連接;

4柱頂高度不大于15m。

注:1屋蓋長度指山墻到山墻的間距,僅一端有山墻時,應取所考慮排

架至山墻的距離;

2高低跨相差較大的不等高廠房,總跨度可不包括低跨。

J.2.2鋼筋混凝土屋蓋和密鋪望板瓦木屋蓋的單層磚柱廠房,按本規(guī)范

第J.1.1條確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計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彎

矩,當符合下列要求時,可考慮空間工作,并按本規(guī)范第J.2.3條的規(guī)

定調整:

17度和8度;

2兩端均有承重山墻;

3山墻或承重(抗震)橫墻的厚度不小于240mm,開洞所占的水平截面

積不超過總面積50%,并與屋蓋系統(tǒng)有良好的連接;

4山墻或承重(抗震)橫墻的長度不宜小于其高度;

5單元屋蓋長度與總跨度之比小于8或廠房總跨度大于12m。

注:屋蓋長度指山墻到山墻或承重(抗震)橫墻的間距。

J.2.3排架柱的剪力和彎矩應分別乘以相應的調整系數(shù),除高低跨度交

接處上柱以外的鋼筋混凝土柱,其值可按表J23—1采用,兩端均有山

墻的磚柱,其值可按表J.2.3—2采用。

J.2.4高低跨交接處的鋼筋混凝土柱的支承低跨屋蓋牛腿以上各截面,

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地震剪力和彎矩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其值可按下式采

用:

[J.2.4]

式中:n——地震剪力和彎矩的增大系數(shù);

(——不等高廠房低跨交接處的空間工作影響系數(shù),可按表J.2.4采

用;

nh——高跨的跨數(shù);

nO——計算跨數(shù),僅一側有低跨時應取總跨數(shù),兩側均有低跨時應取

總跨數(shù)與高跨跨數(shù)之和;

GEL——集中于交接處一側各低跨屋蓋標高處的總重力荷載代表值;

GEh——集中于高跨柱頂標高處的總重力荷載代表值。

J.2.5鋼筋混凝土柱單層廠房的吊車梁頂標高處的上柱截面,由起重機

橋架引起的地震剪力和彎矩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當按底部剪力法等簡化計

算方法計算時,其值可按表J25采用。

附錄K單層廠房縱向抗震驗算

K.1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縱向抗震計算的修正剛度法

K.1.1縱向基本自振周期的計算。

按本附錄計算單跨或等高多跨的鋼筋混凝土柱廠房縱向地震作用時,在

柱頂標高不大于15m且平均跨度不大于30m時縱向基本周期可按下

列公式確定:

1磚圍護墻廠房,可按下式計算:

[K.1.1-1]

式中:——屋蓋類型系數(shù),大型屋面板鋼筋混凝土屋架可采用1。

鋼屋架采用0.85;

廠房跨度(m),多跨廠房可取各跨的平均值;

H------基礎頂面至柱頂?shù)母叨?m)。

2敞開、半敞開或墻板與柱子柔性連接的廠房,可按式(K.1.1-1)進行計

算并乘以下列圍護墻影響系數(shù):

[K.1.1-2]

式中:中2——圍護墻影響系數(shù),小于1.0時應采用1.0。

K.1.2柱列地震作用的計算。

1等高多跨鋼筋混凝土屋蓋的廠房,各縱向柱列的柱頂標高處的地震作

用標準值,可按下列公式確定:

[K.1.2-2]

式中Fi——i柱列柱頂標高處的縱向地震作用標準值;

al——相應于廠房縱向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

范第5.1.7條確定;

Geq——廠房單元柱列總等效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包括按本規(guī)范第

5.1.3條確定的屋蓋重力荷載代表值、70%縱墻自重、50%橫墻與山墻

自重及折算的柱自重(有吊車時采用10%柱自重,無吊車時采用50%

柱自重);

Ki——i柱列柱頂?shù)目倐纫苿偠?,應包括i柱列內柱子和上、下柱間

支撐的側移剛度及縱墻的折減側移剛度的總和,貼砌的磚圍護墻側移剛

度的折減系數(shù),可根據(jù)柱列側移值的大小,用0.2~0.6;

Kai——i柱列柱頂?shù)恼{整側移剛度;

33——柱列側移剛度的圍護墻影響系數(shù)可按表K.1.2-1采用;有縱

向磚圍護墻的四跨或五跨廠房,由邊柱列數(shù)起的第三柱列,可按表內相

應數(shù)值的1.15倍采用;

柱列側移剛度的柱間支撐影響系數(shù),縱向為語圍護墻時,邊柱

1P4——

列可采用1。中柱列可按表K.1.2-2采用。

2等高多跨鋼筋混凝土屋蓋廠房,柱列各吊車梁頂標高處的縱向地震

作用標準值,可按下式確定:

[K.l.2-3]

式中Fei——i柱列在吊車梁頂標高處的縱向地震作用標準值;

Gei——集中于i柱列吊車梁頂標高處的等效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包

括按本規(guī)范第5.1.3條確定的吊車梁與懸吊物的重力荷載代表值和

40%柱子自重;

Hei——i柱列吊車梁頂高度;

Hi——i柱列柱頂高度。

K.2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柱間支撐地震作用效應及驗算

K.2.1斜桿長細比不大于200的柱間支撐在單位側力作用下的水平位

移,可按下式確定:

式中:u——單位側力作用點的位移;

epi——i節(jié)間斜桿軸心受壓穩(wěn)定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

規(guī)范》GB50017采用;

uti——單位側力作用下i節(jié)間僅考慮拉桿受力的相對位移。

K.2.2長細比不大于200的斜桿截面可僅按抗拉驗算,但應考慮壓桿的

卸載影響,其拉力可按下式確定:

[K.2.2]

式中:Nt——i節(jié)間支撐斜桿抗拉驗算時的軸向拉力設計值;

li——i節(jié)間斜桿的全長;

ipc——壓桿卸載系數(shù),壓桿長細比為60.100和200時,可分別采

用0.7、0.6和0.5;

Vbi——i節(jié)間支撐承受的地震剪力設計值;

sc——支撐所在柱間的凈距。

K.2.3無貼砌墻的縱向柱列,上柱支撐與同列下柱支撐宜等強設計。

K.3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柱間支撐端節(jié)點預埋件的截面抗震驗算

K.3.1柱間支撐與柱連接節(jié)點預埋件的錨件采用錨筋時,其截面抗震承

載力宜按下列公式驗算:

[K.3.1-1]

[K.3.1-2]

[K.3.1-3]

[K.3.1-4]

式中:As——錨筋總截面面積;

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采用1.0;

N——預埋板的斜向拉力,可采用全截面屈服點強度計算的支撐斜桿

軸向力的1.05倍;

eO——斜向拉力對錨筋合力作用線的偏心距,應小于外排錨筋之間

距離的20%(mm);

0——斜向拉力與其水平投影的夾角;

ip——偏心影響系數(shù);

s——外排錨筋之間的距離(mm);

<m——預埋板彎曲變形影響系數(shù);

t------預埋板厚度(mm);

d——錨筋直徑(mm);

(r——驗算方向錨筋排數(shù)的影響系數(shù),二、三和四排可分別采用1Q

0.9和0.85;

(v——錨筋的受剪影響系數(shù),大于0.7時應采用0.7e

K.3.2柱間支撐與柱連接節(jié)點預埋件的錨件采用角鋼加端板時,其截面

抗震承載力宜按下列公式驗算:

式中:n——角鋼根數(shù);

b------角鋼肢寬;

Wmin——與剪力方向垂直的角鋼最小截面模量

As------根角鋼的截面面積;

fa——角鋼抗拉強度設計值。

K.4單層磚柱廠房縱向抗震計算的修正剛度法

K.4.1本節(jié)適用于鋼筋混凝土無檀或有檀屋蓋等高多跨單層磚柱廠房

的縱向抗震驗算。

K.4.2單層磚柱廠房的縱向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ipT——周期修正系數(shù),按表K.4.2采用

Gs——第s柱列的集中重力荷載,包括柱列左右各半跨的屋蓋和山

墻重力荷載,及按動能等效原則換算集中到柱頂或墻頂處的墻、柱重力

荷載;

Ks——第s柱列的側移剛度。

K.4.3單層磚柱廠房縱向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al——相應于單層磚柱廠房縱向基本自振周期T1的地震影

響系數(shù);

Gs——按照柱列底部剪力相等原則,第s柱列換算集中到墻頂處的

重力荷載代表值

K.4.4沿廠房縱向第s柱列上端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ips——反映屋蓋水平變形影響的柱列剛度調整系數(shù),根據(jù)屋蓋

類型和各柱列的縱墻設置情況,按表K.4.4采用。

附錄L隔震設計簡化計算和砌體結構隔震措施

L.1隔震設計的簡化計算

L.1.1多層砌體結構及與砌體結構周期相當?shù)慕Y構采用隔震設計時,上

部結構的總水平地震作用可按本規(guī)范式(521—1)簡化計算,但應符合

下列規(guī)定:

1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宜根據(jù)隔震后整個體系的基本周期,按下式確定:

[L.1.1-1]

式中:P——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

q2——地震影響系數(shù)的阻尼調整系數(shù),根據(jù)隔震層等效阻尼按本規(guī)范

第5.1.5條確定;

Y——地震影響系數(shù)的曲線下降段衰減指數(shù),根據(jù)隔震層等效阻尼按本

規(guī)范第5.1.5條確定;

Tgm——砌體結構采用隔震方案時的特征周期,根據(jù)本地區(qū)所屬的設

計地震分組按本規(guī)范第5.1.4條確定但小于0.4s時應按0.4s采用:

T1——隔震后體系的基本周期,不應大于2.0s和5倍特征周期的較

大值。

2砌體結構周期相當?shù)慕Y構,其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宜根據(jù)隔震后整個體系

的基本周期,按下式確定:

[L.1.1-2]

式中:TO——隔震結構的計算周期,當小于特征周期時應采用特征周

期的數(shù)值;

T1——隔震后體系的基本周期,不應大于5倍特征周期值;

Tg——特征周期;其余符號同上。

3砌體結構及與其基本周期相當?shù)慕Y構,隔震后體系的基本周期可按下

式計算:

[L.1.1-3]

式中:T1——隔震體系的基本周期;

G——隔震層以上結構的重力荷載代表值;

Kh——震層的水平等效剛度,可按本規(guī)范第1224條的規(guī)定計算;

g-----重力加速度。

L.1.2砌體結構及與其基本周期相當?shù)慕Y構,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水

平剪力可按下式計算:

[L.1.2]

式中:Vc——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

L.1.3砌體結構及與其基本周期相當?shù)慕Y構,隔震層質心處在罕遇地震

下的水平位移可按下式計算:

[L.1.3]

式中:As——近場系數(shù);距發(fā)震斷層5km以內取1.5;5?10km取

不小于1.25;

al?eq)——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值,可根據(jù)隔震層參數(shù),按

本規(guī)范第5.1.5條的規(guī)定進行計算;

Kh——罕遇地震下隔震層的水平等效剛度,應按本規(guī)范第1224條的

有關規(guī)定采用。

L.1.4當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為矩形或接近于矩形,但上部結構的質心

與隔震層剛度中心不重合時,隔震支座扭轉影響系數(shù)可按下列方法確定:

1僅考慮單向地震作用的扭轉時(圖L.1.4%扭轉影響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

估計:

[L.1.4-1]

式中:

e——上部結構質心與隔震層剛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心

距;

si——第i個隔震支座與隔震層剛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距

雨9

a、b——隔震層平面的兩個邊長。

對邊支座,其扭轉影響系數(shù)不宜小于1.15;當隔震層和上部結構采取

有效的抗扭措施后或扭轉周期小于平動周期的70%,扭轉影響系數(shù)可

取1.15。

2同時考慮雙向地震作用的扭轉時,扭轉影響系數(shù)可仍按式(L.1.4-1)

計算,但其中的偏心距值⑹應采用下列公式中的較大值替代:

|n4a—

[L.l.4-2]

[L.l.4-3]

式中:ex——y方向地震作用時的偏心距

ey——x方向地震作用時的偏心距。

L.1.5砌體結構按本規(guī)范第12.2.5條規(guī)定進行豎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驗

算時,砌體抗震抗剪強度的正應力影響系數(shù),宜按減去豎向地震作用效

應后的平均壓應力取值。

L.1.6砌體結構的隔震層頂部各縱、橫梁均可按承受均布荷載的單跨簡

支梁或多跨連續(xù)梁計算。均布荷載可按本規(guī)范第7.2.5條關于底部框架

磚房的鋼筋混凝土托墻梁的規(guī)定取值;當按連續(xù)梁算出的正彎矩小于

單跨簡支梁跨中彎矩的0.8倍時應按0.8倍單跨簡支梁跨中彎矩配筋。

L.2砌體結構的隔震措施

L.2.1當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0.40時(設置阻尼器時為0.38),丙類建

筑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層數(shù)、總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可按本規(guī)范第

7.1節(jié)中降低一度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

L.2.2砌體結構隔震層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多層砌體房屋的隔震層位于地下室頂部時,隔震支座不宜直接放置在

砌體墻上,并應驗算砌體的局部承壓。

2隔震層頂部縱、橫梁的構造均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7.5.8條關于底部框架

磚房的鋼筋混凝土托墻梁的要求。

L.2.3丙類建筑隔震后上部砌體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及圈梁的截面和配筋構造,仍應

符合本規(guī)范第7.1節(jié)和第7.3、7.4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

2多層磚砌體房屋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設置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大于0.40

時(設置阻尼器時為0.38),仍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7.3.1的規(guī)定;(7?9)度,

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0.40時(設置阻尼器時為0.38),應符合表L.2.3

—1的規(guī)定。

3混凝土小砌塊房屋芯柱的設置,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大于0.40時(設置阻

尼器時為038),仍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7.4.1的規(guī)定;(7~9)度,當水平向

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0.40時(設置阻尼器時為0.38),應符合表L.2.3—2的

規(guī)定。

4上部結構的其他抗震構造措施,水平向減系數(shù)大于0.40時(設置阻尼

器時為0.38)仍按本規(guī)范第7章的相應規(guī)定采用;(7~9)度,水平向減

震系數(shù)不大于0.40時(設置阻尼器時為0.38),可按本規(guī)范第7章降低

一度的相應規(guī)定采用。

附錄M實現(xiàn)抗震性能設計目標的參考方法

M.1結構構件抗震性能設計方法

M.1.1結構構件可按下列規(guī)定選擇實現(xiàn)抗震性能要求的抗震承載力、變

形能力和構造的抗震等級;整個結構不同部位的構件豎向構件和水平構

件,可選用相同或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

1當以提高抗震安全性為主時,結構構件對應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載力

參考指標,可按表M.1.1-1的示例選用。

2當需要按地震殘余變形確定使用性能時,結構構件除滿足提高抗震安

全性的性能要求外,不同性能要求的層間位移參考指標,可按表M.1.1

—2的示例選用。

注:設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的變形計算,應考慮重力二階效應,可扣除

整體彎曲變形。

3結構構件細部構造對應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抗震等級,可按表M.1.1—

3的示例選用;結構中同一部位的不同構件,可區(qū)分豎向構件和水平構

件,按各自最低的性能要求所對應的抗震構造等級選用。

M.1.2結構構件承載力按不同要求進行復核時,地震內力計算和調整、

地震作用效應組合、材料強度取值和驗算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

1設防烈度下結構構件承載力,包括混凝土構件壓彎、拉彎、受剪、受

彎承載力,鋼構件受拉、受壓、受彎、穩(wěn)定承載力等,按考慮地震效應

調整的設計值復核時,應采用對應于抗震等級而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地

震作用效應基本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yGSGE+yESEkH^入,<)<R/yRE(M.1.2-1)

式中:12——表示設防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震影響;

A——按非抗震性能設計考慮抗震等級的地震效應調整系數(shù);

L——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

阻尼影響其他符號同非抗震性能設計。

2結構構件承載力按不考慮地震作用效應調整的設計值復核時,應采用

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yGSGE+yESEka<)<R/yRE(M.1.2-2)

式中:I——表示設防烈度地震動或罕遇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

向減震影響;

<——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

阻尼影響。

3結構構件承載力按標準值復核時,應采用不計入風荷載效應的地震作

用效應標準組合,并按下式驗算:

SGE+SEk(I,<)<Rk(M.1.2-3)

式中:I——表示設防地震動或罕遇地震動,隔震結構包含水平向減

震影響;

(—考慮部分次要構件進入塑性的剛度降低或消能減震結構附加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