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益陽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十分注重人物內心活動(如托爾斯泰、狄更斯)。為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小說家們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敘述模式,對人物外部行為和內心思想進行充分展現(xiàn)。小說中的人不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體,同時也是小說家們揭示人性、針砭時弊的一個重要手段。依照哈維的觀點,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這種觀念把人物看作小說藝術倫理維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至于敘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則被視為服務于人物逼真性的輔助手段。重視故事,強調人物似真效果,使讀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這些觀點不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層面的真實性,同時也成為傳統(tǒng)小說藝術的美學原則之一。真正從理論上對人物內心活動進行論述的評論家是福斯特。福斯特對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視,主要是從讀者立場進行考慮的。在他看來。如果小說藝術把人物外部行動作為敘述的主要對象,那么,就小說與讀者的關系而言,這樣的小說只能滿足讀者粗淺層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則必然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也只有這樣的小說才能將讀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福斯特指出,人物是敘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為具有豐富內心活動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蛲纯啵恍≌f藝術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豐富性,而關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福斯特對人物心理的重視同樣體現(xiàn)在他提出的人物分類。福斯特依照人物思想與行動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進行分類。在他看來,小說人物可以被分為兩大類: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所謂扁平人物是指那些代表“某種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即無論故事情節(jié)進展到哪個階段,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形,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動方面都不會出現(xiàn)大的改變。福斯特認為,絕對意義的扁平人物在行為模式和心理活動方面的單純特點有利于讀者很快辨認,并且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人物特性。很明顯,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具有十分明顯的類型化特點,通常代表了某種心理、行動特點,或者具有象征意義的一類人。中外小說史上不乏這樣的扁平人物。比如,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臺》中的主人公葛朗臺,無論在語言或行動上都體現(xiàn)出十足的貪婪與吝嗇,而且這樣的特點自始至終未變,使得“葛朗臺”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吝嗇鬼形象,“葛朗臺”這個人名也成為吝嗇至極的一個代名詞。稍加思考,我們不難察覺,體現(xiàn)在扁平人物身上的單一特點實際上是被小說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漫畫式人物。事實上,行動模式、心理特征單純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少真正純粹到只有某個單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福斯特之所以提出這樣一種分類,主要是從“價值”角度考慮。他明確指出,故事事件本身雖然吸引讀者,但是,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更不容忽視。通常而言,這些被福斯特稱作“扁平”的小說人物在形象上具有固定的單一特征,或者被放大至漫畫式,代表了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或價值取向。因此,我們可以說,葛朗臺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體現(xiàn)在普通人身上的吝嗇,由于扁平人物在內心活動與外部行為方面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因此,在描寫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與扁平人物形成對應的是圓形人物,相對于扁平人物的單一性而言,這樣的人物具有明顯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因此,圓形人物的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也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依照福斯特的看法,許多經(jīng)典小說之所以讓人回味無窮,就是因為小說家在這些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不朽的圓形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對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之間的關系,福斯特指出,“一部復雜的小說通常同時具有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但他認為圓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這不僅僅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可以在故事層面制造懸念和驚奇,更重要的是,復雜多變的圓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時,也有利于小說家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我們應該看到,福斯特關于人物形態(tài)的兩分法屬于理論上的簡約處理。實際上,依照人物性格特征變化與否將人物分為“圓形”與“扁平”的分析模式不能涵蓋小說中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的人物比其他人物更為扁平,而有的則相對較為圓形,但未必是典型的扁平或圓形人物。更多情況下,扁平人物的不變與簡單只是相對于圓形人物的可變與復雜而言。所謂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的扁平人物,并不是指扁平人物只有一種性格特點,而是指某種特征表現(xiàn)為具有主導地位。(節(jié)選自申丹、王麗亞《“心理型”人物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知全能敘述視角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充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B.小說人物既是小說世界的主體,也是小說家表達對現(xiàn)實道德倫理的思考的渠道。C.典型扁平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小說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結果。D.典型圓形人物性格有多面性,形象豐滿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福斯特認為小說把人物外部行為作為敘述的主要對象,往往會忽略人物內心的豐富與矛盾。B.扁平人物形象特征容易被讀者辨認,也因此,扁平人物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容易被讀者感知。C.福斯特認為小說故事情節(jié)富于懸念,跌宕起伏,能讓讀者驚奇,是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D.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只是小說人物形態(tài)分類方式,不能完全作為判斷小說藝術成就的原則。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中關于“典型圓形人物”的觀點的一項是()A.《大衛(wèi)·科波菲爾》里的表示永遠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B.《復活》里聶赫留朵夫面對瑪絲洛娃要錢時內心動搖語言上卻堅持贖罪。C.《小二黑結婚》里的思想陳舊、作風不正的落后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三仙姑。D.《黨費》里的在人民群眾面前既兇殘橫暴又愚蠢的“白鬼子們”的形象。4.請根據(jù)材料簡要分析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成為傳統(tǒng)小說藝術美學原則的原因。5.當代網(wǎng)絡玄幻小說的主人公往往被設定為身負家族血海深仇、性格一直沉著冷靜、行事必然殺伐果決的類型化形象,請運用材料中小說人物分類相關理論對此設定予以評價。【答案】1.D2.C3.B4.“人物心理似真性”是指小說中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似。①從創(chuàng)作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有利于小說家更好地揭示人性、針砭時弊,實現(xiàn)小說的道德倫理功能。②從讀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能將讀者由粗淺層次的好奇提升至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有利于讀者從中獲得道德知識。5.①這類設定的人物形象屬于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是抽象化、理想化、類型化后的形象。②這類人物設定在描寫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這也是很多網(wǎng)絡玄幻小說給人千篇一律之感的原因。③這類人物設定可能導致人物藝術價值不夠,削弱故事的逼真性,不利于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從而讓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與道德倫理功能。【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D.“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有誤,材料中對于圓形人物的論述,如“圓形人物的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也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等,強調的是人物心理的似真性,圓形人物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的人,不等于虛構的小說人物一定有現(xiàn)實的具體原型,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的論斷屬于無中生有。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推理的能力。C.“是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但他認為圓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這不僅僅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可以在故事層面制造懸念和驚奇”,原文是說圓形人物有在故事中制造懸念和驚奇的可能,我們可以推知這并非唯一原因。所以,選項觀點是對原文邏輯的歪曲理解。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中對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的分類標準是“人物思想與行動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人物性格特征變化與否”;從材料來看,典型圓形人物應為具有似真性、擁有“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具有“明顯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的小說人物。A.“永遠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性格特征單一化,不符合圓形人物特點;B.聶赫留朵夫內心與言語的不一致,更貼近現(xiàn)實中人物心理,符合圓形人物特點。C.“思想陳舊、作風不正的落后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三仙姑”中的三仙姑性格特征具有明顯的類型化特征,不具備豐富性與復雜性;D.“既兇殘橫暴又愚蠢的”中的“白鬼子們”性格特征具有明顯的單一化、類型化特征,不具備豐富性與復雜性,不符合圓形人物特點;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能力。首先解釋“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含義,根據(jù)福斯特的觀點“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則必然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可概括出“人物心理似真性”是指小說中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似。小說美學藝術分兩個部分,一個創(chuàng)造者即作者,一個欣賞者即讀者,可從兩個方面分析。①根據(jù)哈維的觀點“小說中的人不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體,同時也是小說家們揭示人性、針砭時弊的一個重要手段”“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可知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人物心理似真性”,更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揭示人性、針砭時弊,實現(xiàn)小說的道德倫理功能。②根據(jù)福斯特的觀點,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即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的作品,才能將讀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福斯特主要是從讀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能將讀者由粗淺層次的好奇提升至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瓣P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特斯特告訴我們“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小說有利于讀者從中獲得道德知識?!?題解析】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文章的能力。①在人物形象的分類上屬于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是“某種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爸魅斯辉O定為身負家族血海深仇、性格一直沉著冷靜、行事必然殺伐果決”這中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屬于?!澳撤N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行動模式、心理特征單純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少真正純粹到只有某個單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他是作家抽象化、理想化、類型化后的形象。②評價這類人物設定可根據(jù)扁平人物的特點來概括,由于扁平人物在內心活動與外部行為方面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因此,網(wǎng)絡玄幻小說的作者在描寫人物的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這會造成很多網(wǎng)絡玄幻小說給人千篇一律之感。③網(wǎng)絡玄幻小說這類人物設定可能會導致人物藝術價值不夠,因為小說藝術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豐富性,而關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網(wǎng)絡玄幻小說關于主人公的設定就會削弱故事的逼真性,不利于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依照哈維的觀點,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網(wǎng)絡玄幻小說關于主人公單一性格的設定會讓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與道德倫理功能。(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風箏①魯迅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jīng)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雜物堆中發(fā)現(xiàn)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②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jīng)是中年。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但心又不競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jīng)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jié),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③?!拔铱墒呛敛还帜惆 !蔽蚁?,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坝羞^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F(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jīng)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文本二:我的兄弟魯迅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jīng)糊好了。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一九一九年〖備注〗①《風箏》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chuàng)作的回憶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魯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講述過這一故事。②胡蝶,現(xiàn)在寫作“蝴蝶”。③胡途,現(xiàn)在寫作“糊涂”。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開頭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早春二月時節(jié)放風箏的習俗以及兒時往事,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鄉(xiāng)愁。B.“我”認為“弟弟”喜歡風箏“是笑柄,可鄙的”,因為“我”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他的行為,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弟弟”的角度去想。C.由于“弟弟”的忘卻,“我”沒有機會彌補曾經(jīng)的過錯。這“忘卻”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識到這是一種傷害,也更加凸顯了主題。D.結尾段兩次寫到“嚴冬”,第一處寫“我”想要逃避內心的自責,第二處強調無從逃避、無處可避:表現(xiàn)了作者直面自我、嚴于自剖的態(tài)度。7.下列關于文本一、二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發(fā)現(xiàn)時的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了弟弟被抓現(xiàn)場時的恐懼,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認為背著“我”做風箏是不對的。B.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關于弟弟制作風箏的細節(jié)描寫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風箏的用心,也與前文弟弟喜歡風箏的表現(xiàn)相照應。C.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毀掉風箏的描寫多了修飾詞“即刻”并粗暴地先“擲”而后“踏”,意在表現(xiàn)“我”因被隱瞞實情而出離憤怒。D.文本一寫到弟弟“絕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對于后來如何,“不知道,也沒有留心”,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8.“我”對于弟弟喜歡風箏一事有著復雜的心理感受,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9.文章原來以“我的兄弟”為題,魯迅時隔六年重新書寫同一件小事,改以“風箏”為題,改后的題目好在哪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A7.D8.①厭惡心理:年少時,作為兄長的“我”對弟弟酷愛風箏的行為充滿嫌惡和鄙視。②自責心理:成年后的“我”對自己因幼時無知,而扼殺弟弟兒童天性的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③沉重悲哀:魯迅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9.①文章通過“風箏”來串聯(lián)事件,以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引入,帶著“驚異與悲哀”的情緒回顧“我”和弟弟有關“風箏”的往事,風箏是本文的線索。②“風箏”是年少時的“我”“精神虐殺”弟弟的罪證;在當時社會,這種“精神虐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缺乏認識,作者通過“風箏”事件揭示該現(xiàn)象,旨在引起讀者的深刻反思?!帮L箏”一題,能更好地關涉主旨?!窘馕觥俊?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有誤。文本第一段末尾的“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表明作者由眼前的風箏聯(lián)想到的是在故鄉(xiāng)時自己給予弟弟的傷害。故選A?!?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D.“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有誤,“我”當時的行為、心理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以及“我”對弟弟瞞著自己做風箏的憤怒。所以,“我”的不知道與不留心,有那時“我”還不懂得設身處地地去替弟弟著想與不懂得游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的原因,并非漠不關心與嫌惡弟弟本身。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由原文“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可知,作者直觀的表明了自己對風箏的態(tài)度,即不愛、嫌惡,對弟弟的愛好也認為是笑柄,可鄙的。故而開始是厭惡心理。由原文“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可知,成年后認識到兒童游戲對孩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對自己當年的行為感到愧疚。因為自己的無知,扼殺弟弟兒童天性,這讓自己內心“墮下去了”,表達了作者的自責的心理。由原文“‘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可知,本來想得到弟弟的寬恕而減輕內心的自責,但是弟弟全然忘記了,“有過這樣的事嗎?”,讓作者等待救贖的精神再無可能得到拯救,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由原文“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可知,文章由北京冬日的風箏想到了故鄉(xiāng)的風箏,并引起了“驚異和悲哀”的情緒,特別是回憶起作者與弟弟關于風箏的往事。從現(xiàn)實到回憶,風箏都出現(xiàn)了,它起到了一個串聯(lián)線索的作用。由原文“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可知,透過風箏,我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對待年幼的弟弟愛好游戲的天性,多年后,作者也意識到當年行為是對兒童精神的虐殺,而風箏就是罪證;此外,魯迅也在文章中以自己的行為作為例子,反思了封建社會中長幼之間不平等的關系,以及“精神虐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缺乏認識,表現(xiàn)出了他對這種無知的反思。同時,他通過描述被虐待的弟弟沒有一句抗辯的話,揭示了當時封建秩序的殘酷和無情,旨在引起讀者的深刻反思?!帮L箏”一題,能更好地關涉主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ㄟx自《論語》,有刪改)材料二;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①諸枉,則枉者直。”康子患盜,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鬃又畷r,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②,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庇^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大師③:“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薄拔嶙孕l(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惫耪摺对姟啡в嗥?,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④,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鬃油矶病兑住?,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笨鬃右浴对姟贰稌贰抖Y》《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yè)者甚眾。(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改)〖備注〗①錯:通“措”。②秦繆,即秦穆公。③魯大師:即魯太師,魯國樂官。④枉席:床席,喻夫妻生活。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后雖百世可知也A以一文B一質C周監(jiān)D二代E郁郁乎文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契,人名:是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始祖。契曾擔任司徒之職,佐禹治水有功,后封于商。B.“追跡三代之禮”與“雖至大夫之相亂家”(《兼愛》)兩句中的“之”詞性用法相同。C.材料二中“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與“去其重”兩句中的“去”含義不同。D.韋編三絕:書,熟牛皮;穿連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多次。后多用此成語比喻讀書勤奮。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于顏回問的怎樣才能踐行仁的問題,孔子表示,要用禮的要求約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條具體措施,對此,顏回態(tài)度也很明確,即按先生說的話去做。B.孔子認為,樂律是可以知曉的,演奏的幾個步驟連成一體,就構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孔子訂正了音樂,使《雅》《頌》恢復了原來應有的曲調。C.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孔子刪定了大量詩篇,刪定的標準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綱常,是否可以用來配合禮義教化。D.孔子晚年喜歡《易》學,他闡述了《彖辭》《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用《詩》《書》《禮》《樂》做教材來教化學生。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2)康子患盜,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14.材料一第一段與材料二第三段都談及了“禮”,各自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答案】10.ACE11.B12.C13.(1)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則(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2)季康子擔心盜賊(叢生)(或者翻譯為“季康子以盜賊為憂患”),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4.材料一第一段孔子側重解說“禮”的作用,即禮是實現(xiàn)“仁”的手段——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能實現(xiàn)“仁”。材料二第三段司馬遷側重敘說孔子探究梳理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的過程與結果。【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以后即使再經(jīng)過一百世,禮儀制度也還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為一種洋溢著文采一種充滿著質樸,周王朝的禮儀制度的制定是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禮儀制度,因此是多么豐富多彩呀!“百世”作主語,“可知”作謂語,“也”句末語氣詞,其后A處斷開;“周監(jiān)二代”主謂賓結構,意思完整,在主語“周”前C處斷開;“二代”作“監(jiān)”的賓語,在其后E處斷開。故ACE三處需要斷開。【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錯誤。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的”。/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句意: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即使大夫相互侵擾家族。C.正確。離開。/刪去。句意:孔子離開魯國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魯國。/刪去重復。D.正確。故選B?!?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C.“標準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綱常”錯誤,原文為“取可施于禮義”,選取其中合于義的用于禮義教化。選項屬于無中生有。故選C?!?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邇”,近;“事”,侍奉;“識”,認識。(2)“患”,擔心;“茍”,如果;“欲”,貪欲。【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一旦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天下人都稱贊他仁德。文中孔子側重解說“禮”的作用,即“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禮是實現(xiàn)“仁”的手段——“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能實現(xiàn)“仁”。材料二第三段,“追跡三代之禮……夏禮吾能言之……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司馬遷側重敘說孔子探究梳理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的過程與結果。參考譯文:材料一:顏回請教孔子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鬃踊卮鹫f:“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一旦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天下人都稱贊他仁德。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回又問:“那么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鳖伝芈牶笙蚶蠋熣f:“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實踐先生說的話。”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辈牧隙嚎鬃与x開魯國一共經(jīng)過十四年又回到魯國。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奔究底右蚕蚩鬃訂枮檎牡览恚鬃诱f:“要舉用正直的人,拋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yōu)檎钡娜肆恕!奔究底訐谋I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钡囚攪罱K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鬃犹骄肯摹⑸?、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編排??鬃诱f:“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出來,只是夏的后代杞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的文獻了。殷商的禮儀制度我也能講出來,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制度的文獻了。如果杞、宋兩國有足夠的文獻,我就能證明這些制度了?!笨鬃涌疾炝艘蟪瘜ο某Y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后說:“將來即使經(jīng)過一百年(那增減的)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一種是重視文采,另一種是重視樸實。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多么豐富多彩呀,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彼浴稌穫鳌抖Y》記都是孔子編定的。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繼續(xù)下去是節(jié)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xù)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笨鬃佑终f:“我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之后,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復了原來的曲調?!惫糯鱾飨聛淼摹对姟酚腥Ф嗥?,到孔子時,他把重復的刪掉了,選取其中合于義的用于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敘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敘述男女夫婦關系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將其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先王的禮樂制度從此才恢復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編修??鬃油砟晗矚g鉆研《周易》,為《彖》《系》《象》《說卦》《文言》諸卦辭作了序文??鬃幼x《周易》刻苦勤奮,以至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笨鬃佑谩对姟贰稌贰抖Y》《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shù)、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顏濁鄒那樣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長歌行①李白桃李得②日開,榮華照當年。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丑葉,涸水吐清泉。大力運天地,羲和③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桃李務青春,誰能貰④白日。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備注〗①長歌行:樂府舊題。②得:一作“待”。③羲和: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④貰:出借,賒欠。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以比擬開端,寫桃李得朝陽而怒放;桃李遇春陽而開,賢人逢明君而榮,明寫朝陽桃李,暗擬君臣關系。B.第三句至第六句贊美春光之妙用,東風遍吹大地萬物,萬物從蟄伏中蘇醒,爭現(xiàn)新姿,展現(xiàn)了生命的律動。C.“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這里的“秋霜”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征邪惡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D.該詩構思精巧別致,由自然之景延伸到人生際遇,熔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飾。16.此詩與《將進酒》都是李白被“賜金放還”后的抒情名篇,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兩首詩表達的情感的異同?!敬鸢浮?5.A16.同:①結合“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可知,都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悲憤,及時行樂的狂放;②結合“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等可知,表達了時光易逝(時不我待)的感嘆。異:①結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知,《將進酒》中體現(xiàn)出舍我其誰自信;②結合“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可知,《長歌行》中表現(xiàn)出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窘馕觥俊?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比擬”錯誤,應是以“比興”開端。故選A【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①懷才不遇的悲憤,及時行樂的狂放。如本詩“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寫詩人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秾⑦M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是說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說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同樣有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及時行樂的狂放。②時光易逝(時不我待)的感嘆。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之事;本詩“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是說桃李須待春天,但誰能使春日永駐不逝?“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是說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間,老之將至,身已衰矣!異:①《將進酒》:舍我其誰的自信。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②《長歌行》: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寫上您的名字?(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論語>十二章》中,強調學習無處不在,既要向有修養(yǎng)有學問的人虛心學習,又要在面對無德無才之人時有反躬自省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把江、月、花三個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描寫出一種夢幻般的景象。(3)在《將進酒》中,呼應前文“惟有飲者留其名”,化用三國時曹植洛陽宴飲典故,表現(xiàn)自我憂憤不平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敬鸢浮浚?)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1(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A。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fā)現(xiàn)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保ā缎旅裰髦髁x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保ā秾嵺`論》)這里說“只能”“才是”,就是說,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這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是人的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因此,B,就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不能到理論領域內去尋找,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否則就無法檢驗。人的社會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因此,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茖W史上的無數(shù)事實,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畫波浪線部分運用了演繹推理的形式,請寫出其推理過程。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8.A而且是唯一的標準。B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19.①大前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②小前提: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結論: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窘馕觥俊?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結合后文“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可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應填“而且是唯一的標準”。B處,此處承接上文話題“檢驗真理的標準”,繼續(xù)從反面談其不能來自主觀思想領域,可填“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理解邏輯推理的能力。本題屬于演繹推理中的三段論推理。三段論實際上是以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以及一個附屬于一般性的原則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的過程。畫線句子開頭就提出了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即大前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結合后文“人的社會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可分析出特殊化陳述即小前提是“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最后得出結論“因此,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即: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wěn)穩(wěn)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艾F(xiàn)在你知道他們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許跑到天邊上去了。”她們都抬起頭往遠處看了看。“哎呀!那邊過來一只船”“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搖!”小船拼命往前搖。她們心里也許有些后悔,不該這么冒冒失失走來,也許有些怨恨那些走遠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別想了,快搖,大船緊緊追過來了!大船追得很緊。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得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假如敵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來得飛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這幾個青年婦女咬緊牙,制止住心跳,搖櫓的手并沒有慌,水在兩旁大聲地嘩嘩,嘩嘩,嘩嘩嘩!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如改成:“哎呀,你看那衣裳,是日本鬼子!”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21.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文中有兩處畫波浪線部分,請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22.語言文字運用I中加點的“如”字和語言文字運用Ⅱ中加點的“像”字,看似可以互換,但實際表意不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0.原文“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先說判斷(結果),再解釋原因,是因果倒裝的結構;“日本”一詞是借代的修辭,代指日本軍人。倒裝結構與借代修辭的更簡略的表達,可以強調語氣的急切,從而突出“她們”突然遭遇日軍時的緊張心理。改句則沒有這樣的強調效果。21.第一處:逗號讓三個擬聲詞“嘩”單獨成句,賦予語言柔緩松弛的節(jié)奏;從而表現(xiàn)“她們”劃船動作的輕緩與心情的輕松。第二處:逗號讓畫線處“嘩嘩,嘩嘩,嘩嘩嘩”成為三個獨立語句,賦予語言急促但有序的節(jié)奏,從而表現(xiàn)“她們”迅速而富于節(jié)奏感的劃船動作與緊張卻并不慌亂的心情。22.①語言文字運用I的加點的“如”是舉例,是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與“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構成類比。②語言文字運用II中加點的“像”是比喻詞,表明快速運動的小船與“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具有形象上的相似性?!窘馕觥俊?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文“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先進行判斷,說出情況的結果“日本!”,再解釋原因“你看那衣裳!”,是因果倒裝的結構;“日本”一詞是整體帶部分的借代修辭,代指日本軍人,此處沒有完整的說出“日本鬼子來”,表明內心的緊張。倒裝結構與借代修辭的更簡略的表達,可以強調語氣的急切,從而突出“他們”突然遭遇日軍時的緊張心理。改句則沒有這樣的強調效果。【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皣W,嘩,嘩”這是描寫婦女們劃船時所用的擬聲詞,此時她們“輕輕劃著船”,表明此時她們很放松,劃船速度不快。逗號讓三個擬聲詞“嘩”單獨成句,賦予語言柔緩松弛的節(jié)奏,表示劃船節(jié)奏勻稱,舒緩輕快,表現(xiàn)出青年婦女們平靜愉悅的心情。逗號讓畫線處“嘩嘩,嘩嘩,嘩嘩嘩”成為三個獨立語句,是描寫婦女們劃船時所用的擬聲詞,此時她們在發(fā)現(xiàn)敵人后,變得緊張起來,劃船的速度也明顯加快。所以連用三個獨立的重疊形式的擬聲詞來表示劃船越來越快,但快而不亂;再結合“這幾個青年婦女咬緊牙,制止住心跳,搖槽的手并沒有慌”可知,正是通過重疊形式的擬聲詞來烘托出她們遇到敵人后緊張而又沉著不慌亂的精神狀態(tài),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I中,“正如……一樣”,加點的“如”是舉例,結合原文“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可知,是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與“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構成類比。語言文字運用II中,“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中用梭魚比喻小船,“像”是比喻詞。梭魚是水鄉(xiāng)常見的一種魚,其特點是“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這突出了梭魚的快速靈活,用它來作喻體比喻小船,二者既有有形象上的相似性,又突出了小船前行的飛快,顯得生動形象。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在我創(chuàng)造財富之旅的每一站,你都能看到合作的站牌?!蹇朔评章芬孔约喝プ?,才能越走越寬?!永锓蛉俗鳛樾聲r代中國青年的你,讀了以上材料,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則引語式材料作文題。題目有兩則材料,分別是洛克菲勒和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洛克菲勒的話意思是創(chuàng)造財富需要合作,居里夫人的話意思是獨立自主才能越走越寬。仔細分析材料,洛克菲勒的話是以自身經(jīng)驗來闡明合作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居里夫人的話中,“靠自己”意在強調不要一味等待他人施以援手,路“才能越走越寬”,表明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跨過泥濘,才能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獨立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該句強調的是自立自強,深耕自己,才能成全自己。洛克菲勒與居里夫人的名言,看似對立,其實辯證統(tǒng)一;強調“合作”與強調“獨立(自立自強)”分別是從外在與內在來言說成功的關鍵因素。從哲學意義上說,個體在面對困境、挑戰(zhàn)和逆境時,自立自強是不依賴外力,從自身的實際出發(fā),不斷自我完善和提升,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制于人,從而讓自己行穩(wěn)致遠,路越走越寬。而合作是借助外力,并主動努力達到自身發(fā)展強大的目標。獨木不成林,單打獨斗難免耗時耗力,效率不高,而且“術業(yè)有專攻”,與他人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努力,省時省力,共贏發(fā)展。二者可謂殊途同歸,但值得注意的是,內在自立自強,外在合作共贏,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民族也是如此?!白鳛樾聲r代中國青年的你”是對考生寫作身份的限定,要求考生具備時代視野與家國情懷。從“感悟和思考”可知,文體是議論文。考生可以從時代特征、國家或者個人發(fā)展等角度闡明“合作”或“自立”的必要性、基本原則、方法等;但本題最佳的立意角度應為辯證思考“合作”與“自立”的關系,理清二者對于個人發(fā)展或國家發(fā)展的不同價值與意義,探討實踐“合作”與“自立”的原則與途徑,并在文中體現(xiàn)擔當意識,家國情懷。立意:1.堅持自立,學會合作,收獲成功。2.自立自強火種,眾人拾柴火焰高。3.合作的真諦是自立與團結。湖南省益陽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十分注重人物內心活動(如托爾斯泰、狄更斯)。為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小說家們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敘述模式,對人物外部行為和內心思想進行充分展現(xiàn)。小說中的人不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體,同時也是小說家們揭示人性、針砭時弊的一個重要手段。依照哈維的觀點,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這種觀念把人物看作小說藝術倫理維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至于敘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則被視為服務于人物逼真性的輔助手段。重視故事,強調人物似真效果,使讀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這些觀點不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層面的真實性,同時也成為傳統(tǒng)小說藝術的美學原則之一。真正從理論上對人物內心活動進行論述的評論家是福斯特。福斯特對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視,主要是從讀者立場進行考慮的。在他看來。如果小說藝術把人物外部行動作為敘述的主要對象,那么,就小說與讀者的關系而言,這樣的小說只能滿足讀者粗淺層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則必然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也只有這樣的小說才能將讀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福斯特指出,人物是敘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為具有豐富內心活動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蛲纯?;小說藝術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豐富性,而關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福斯特對人物心理的重視同樣體現(xiàn)在他提出的人物分類。福斯特依照人物思想與行動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進行分類。在他看來,小說人物可以被分為兩大類: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所謂扁平人物是指那些代表“某種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即無論故事情節(jié)進展到哪個階段,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形,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動方面都不會出現(xiàn)大的改變。福斯特認為,絕對意義的扁平人物在行為模式和心理活動方面的單純特點有利于讀者很快辨認,并且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人物特性。很明顯,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具有十分明顯的類型化特點,通常代表了某種心理、行動特點,或者具有象征意義的一類人。中外小說史上不乏這樣的扁平人物。比如,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臺》中的主人公葛朗臺,無論在語言或行動上都體現(xiàn)出十足的貪婪與吝嗇,而且這樣的特點自始至終未變,使得“葛朗臺”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吝嗇鬼形象,“葛朗臺”這個人名也成為吝嗇至極的一個代名詞。稍加思考,我們不難察覺,體現(xiàn)在扁平人物身上的單一特點實際上是被小說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漫畫式人物。事實上,行動模式、心理特征單純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少真正純粹到只有某個單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福斯特之所以提出這樣一種分類,主要是從“價值”角度考慮。他明確指出,故事事件本身雖然吸引讀者,但是,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更不容忽視。通常而言,這些被福斯特稱作“扁平”的小說人物在形象上具有固定的單一特征,或者被放大至漫畫式,代表了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或價值取向。因此,我們可以說,葛朗臺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體現(xiàn)在普通人身上的吝嗇,由于扁平人物在內心活動與外部行為方面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因此,在描寫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與扁平人物形成對應的是圓形人物,相對于扁平人物的單一性而言,這樣的人物具有明顯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因此,圓形人物的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也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依照福斯特的看法,許多經(jīng)典小說之所以讓人回味無窮,就是因為小說家在這些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不朽的圓形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對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之間的關系,福斯特指出,“一部復雜的小說通常同時具有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但他認為圓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這不僅僅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可以在故事層面制造懸念和驚奇,更重要的是,復雜多變的圓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時,也有利于小說家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我們應該看到,福斯特關于人物形態(tài)的兩分法屬于理論上的簡約處理。實際上,依照人物性格特征變化與否將人物分為“圓形”與“扁平”的分析模式不能涵蓋小說中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的人物比其他人物更為扁平,而有的則相對較為圓形,但未必是典型的扁平或圓形人物。更多情況下,扁平人物的不變與簡單只是相對于圓形人物的可變與復雜而言。所謂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的扁平人物,并不是指扁平人物只有一種性格特點,而是指某種特征表現(xiàn)為具有主導地位。(節(jié)選自申丹、王麗亞《“心理型”人物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知全能敘述視角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充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B.小說人物既是小說世界的主體,也是小說家表達對現(xiàn)實道德倫理的思考的渠道。C.典型扁平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小說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結果。D.典型圓形人物性格有多面性,形象豐滿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福斯特認為小說把人物外部行為作為敘述的主要對象,往往會忽略人物內心的豐富與矛盾。B.扁平人物形象特征容易被讀者辨認,也因此,扁平人物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容易被讀者感知。C.福斯特認為小說故事情節(jié)富于懸念,跌宕起伏,能讓讀者驚奇,是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D.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只是小說人物形態(tài)分類方式,不能完全作為判斷小說藝術成就的原則。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中關于“典型圓形人物”的觀點的一項是()A.《大衛(wèi)·科波菲爾》里的表示永遠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B.《復活》里聶赫留朵夫面對瑪絲洛娃要錢時內心動搖語言上卻堅持贖罪。C.《小二黑結婚》里的思想陳舊、作風不正的落后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三仙姑。D.《黨費》里的在人民群眾面前既兇殘橫暴又愚蠢的“白鬼子們”的形象。4.請根據(jù)材料簡要分析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成為傳統(tǒng)小說藝術美學原則的原因。5.當代網(wǎng)絡玄幻小說的主人公往往被設定為身負家族血海深仇、性格一直沉著冷靜、行事必然殺伐果決的類型化形象,請運用材料中小說人物分類相關理論對此設定予以評價?!敬鸢浮?.D2.C3.B4.“人物心理似真性”是指小說中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似。①從創(chuàng)作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有利于小說家更好地揭示人性、針砭時弊,實現(xiàn)小說的道德倫理功能。②從讀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能將讀者由粗淺層次的好奇提升至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有利于讀者從中獲得道德知識。5.①這類設定的人物形象屬于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是抽象化、理想化、類型化后的形象。②這類人物設定在描寫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這也是很多網(wǎng)絡玄幻小說給人千篇一律之感的原因。③這類人物設定可能導致人物藝術價值不夠,削弱故事的逼真性,不利于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從而讓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與道德倫理功能。【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D.“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有誤,材料中對于圓形人物的論述,如“圓形人物的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也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等,強調的是人物心理的似真性,圓形人物更類似于現(xiàn)實生活的人,不等于虛構的小說人物一定有現(xiàn)實的具體原型,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具體人物原型”的論斷屬于無中生有。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推理的能力。C.“是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但他認為圓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這不僅僅因為圓形人物的復雜性可以在故事層面制造懸念和驚奇”,原文是說圓形人物有在故事中制造懸念和驚奇的可能,我們可以推知這并非唯一原因。所以,選項觀點是對原文邏輯的歪曲理解。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中對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的分類標準是“人物思想與行動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人物性格特征變化與否”;從材料來看,典型圓形人物應為具有似真性、擁有“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具有“明顯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的小說人物。A.“永遠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性格特征單一化,不符合圓形人物特點;B.聶赫留朵夫內心與言語的不一致,更貼近現(xiàn)實中人物心理,符合圓形人物特點。C.“思想陳舊、作風不正的落后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三仙姑”中的三仙姑性格特征具有明顯的類型化特征,不具備豐富性與復雜性;D.“既兇殘橫暴又愚蠢的”中的“白鬼子們”性格特征具有明顯的單一化、類型化特征,不具備豐富性與復雜性,不符合圓形人物特點;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能力。首先解釋“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含義,根據(jù)福斯特的觀點“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則必然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可概括出“人物心理似真性”是指小說中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似。小說美學藝術分兩個部分,一個創(chuàng)造者即作者,一個欣賞者即讀者,可從兩個方面分析。①根據(jù)哈維的觀點“小說中的人不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體,同時也是小說家們揭示人性、針砭時弊的一個重要手段”“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可知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人物心理似真性”,更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揭示人性、針砭時弊,實現(xiàn)小說的道德倫理功能。②根據(jù)福斯特的觀點,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即通過描述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矛盾,揭示虛構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類比關系的作品,才能將讀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福斯特主要是從讀者角度看,強調“人物心理似真性”,能將讀者由粗淺層次的好奇提升至審美層面的藝術欣賞?!瓣P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特斯特告訴我們“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小說有利于讀者從中獲得道德知識?!?題解析】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文章的能力。①在人物形象的分類上屬于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福斯特所說的“扁平人物”是“某種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爸魅斯辉O定為身負家族血海深仇、性格一直沉著冷靜、行事必然殺伐果決”這中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屬于?!澳撤N單一思想或特質”的人物,行動模式、心理特征單純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少真正純粹到只有某個單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他是作家抽象化、理想化、類型化后的形象。②評價這類人物設定可根據(jù)扁平人物的特點來概括,由于扁平人物在內心活動與外部行為方面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因此,網(wǎng)絡玄幻小說的作者在描寫人物的手法上難免顯得類型化,甚至落入俗套。這會造成很多網(wǎng)絡玄幻小說給人千篇一律之感。③網(wǎng)絡玄幻小說這類人物設定可能會導致人物藝術價值不夠,因為小說藝術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豐富性,而關于人物內心世界的敘述則有利于讀者從小說中獲得道德知識。網(wǎng)絡玄幻小說關于主人公的設定就會削弱故事的逼真性,不利于展示人性與生活的復雜;依照哈維的觀點,小說藝術通過構建生動形象的人物,不僅使得小說具有了道德倫理功能,而且為人們搭建了個人與他者進行交流的一個渠道,網(wǎng)絡玄幻小說關于主人公單一性格的設定會讓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與道德倫理功能。(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風箏①魯迅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jīng)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雜物堆中發(fā)現(xiàn)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②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jīng)是中年。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但心又不競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欢鋾r已經(jīng)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蹦敲?,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jié),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③?!拔铱墒呛敛还帜惆 !蔽蚁?,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坝羞^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F(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jīng)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文本二:我的兄弟魯迅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jīng)糊好了。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一九一九年〖備注〗①《風箏》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chuàng)作的回憶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魯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講述過這一故事。②胡蝶,現(xiàn)在寫作“蝴蝶”。③胡途,現(xiàn)在寫作“糊涂”。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開頭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早春二月時節(jié)放風箏的習俗以及兒時往事,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鄉(xiāng)愁。B.“我”認為“弟弟”喜歡風箏“是笑柄,可鄙的”,因為“我”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他的行為,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弟弟”的角度去想。C.由于“弟弟”的忘卻,“我”沒有機會彌補曾經(jīng)的過錯。這“忘卻”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識到這是一種傷害,也更加凸顯了主題。D.結尾段兩次寫到“嚴冬”,第一處寫“我”想要逃避內心的自責,第二處強調無從逃避、無處可避:表現(xiàn)了作者直面自我、嚴于自剖的態(tài)度。7.下列關于文本一、二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發(fā)現(xiàn)時的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了弟弟被抓現(xiàn)場時的恐懼,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認為背著“我”做風箏是不對的。B.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關于弟弟制作風箏的細節(jié)描寫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風箏的用心,也與前文弟弟喜歡風箏的表現(xiàn)相照應。C.相較于文本二,文本一毀掉風箏的描寫多了修飾詞“即刻”并粗暴地先“擲”而后“踏”,意在表現(xiàn)“我”因被隱瞞實情而出離憤怒。D.文本一寫到弟弟“絕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對于后來如何,“不知道,也沒有留心”,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8.“我”對于弟弟喜歡風箏一事有著復雜的心理感受,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9.文章原來以“我的兄弟”為題,魯迅時隔六年重新書寫同一件小事,改以“風箏”為題,改后的題目好在哪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A7.D8.①厭惡心理:年少時,作為兄長的“我”對弟弟酷愛風箏的行為充滿嫌惡和鄙視。②自責心理:成年后的“我”對自己因幼時無知,而扼殺弟弟兒童天性的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③沉重悲哀:魯迅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9.①文章通過“風箏”來串聯(lián)事件,以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引入,帶著“驚異與悲哀”的情緒回顧“我”和弟弟有關“風箏”的往事,風箏是本文的線索。②“風箏”是年少時的“我”“精神虐殺”弟弟的罪證;在當時社會,這種“精神虐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缺乏認識,作者通過“風箏”事件揭示該現(xiàn)象,旨在引起讀者的深刻反思?!帮L箏”一題,能更好地關涉主旨?!窘馕觥俊?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有誤。文本第一段末尾的“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表明作者由眼前的風箏聯(lián)想到的是在故鄉(xiāng)時自己給予弟弟的傷害。故選A?!?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D.“表現(xiàn)了那時的‘我’對弟弟的漠不關心與嫌惡心理”有誤,“我”當時的行為、心理主要是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以及“我”對弟弟瞞著自己做風箏的憤怒。所以,“我”的不知道與不留心,有那時“我”還不懂得設身處地地去替弟弟著想與不懂得游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的原因,并非漠不關心與嫌惡弟弟本身。故選D。【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由原文“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可知,作者直觀的表明了自己對風箏的態(tài)度,即不愛、嫌惡,對弟弟的愛好也認為是笑柄,可鄙的。故而開始是厭惡心理。由原文“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可知,成年后認識到兒童游戲對孩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對自己當年的行為感到愧疚。因為自己的無知,扼殺弟弟兒童天性,這讓自己內心“墮下去了”,表達了作者的自責的心理。由原文“‘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可知,本來想得到弟弟的寬恕而減輕內心的自責,但是弟弟全然忘記了,“有過這樣的事嗎?”,讓作者等待救贖的精神再無可能得到拯救,自己曾經(jīng)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內心沉重悲哀,無法釋懷?!?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由原文“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可知,文章由北京冬日的風箏想到了故鄉(xiāng)的風箏,并引起了“驚異和悲哀”的情緒,特別是回憶起作者與弟弟關于風箏的往事。從現(xiàn)實到回憶,風箏都出現(xiàn)了,它起到了一個串聯(lián)線索的作用。由原文“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可知,透過風箏,我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對待年幼的弟弟愛好游戲的天性,多年后,作者也意識到當年行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