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播州區(qū)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適應(yīng)性考試試題高二語文學科(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jié)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學習哲學不是一個專門的行業(yè),人人都應(yīng)當讀經(jīng)書,正如在西方傳統(tǒng)看來,人人都要進教堂。讀哲學是為了使人得以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的表達還是不夠明晰。這是由于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独献印啡珪际敲噪h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有過多的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名言雋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lián)系。一個人若不能讀哲學著作原文,要想對它們完全理解、充分欣賞,是很困難的,對于一切哲學著作來說都是如此。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加以中國哲學著作富于暗示的特點,使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國哲學家的言論、著作富于暗示之處,簡直是無法翻譯的。只讀譯文的人,就丟掉了它的暗示,這就意味著丟掉了許多。一種翻譯,終究不過是一種解釋。比方說,有人翻譯一句《老子》,他就是對此句的意義作出自己的解釋。但是這句譯文只能傳達一個意思,而在實際上,除了譯者傳達的這個意思,原文還可能含有許多別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譯文則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譯文把原文固有的豐富內(nèi)容丟掉了許多?!独献印贰墩撜Z》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多種譯本。每個譯者都覺得別人的翻譯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無論譯得多好,譯本也一定比原本貧乏。需要把一切譯本,包括已經(jīng)譯出的和其他尚未譯出的,都結(jié)合起來,才能把《老子》《論語》原本的豐富內(nèi)容顯示出來。(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刪改)材料二:“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中所區(qū)分的“在中國的哲學史”還是“中國哲學的史”。盡管對人生意義、生活價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問題有同樣的興趣和探求,但中國并無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學、半宗教。它們強調(diào)的是“踐履”,“工夫即本體”不只是哲學命題,而更是實踐法規(guī)。宋明理學不僅有“半日讀書”,明辨義理,而且還有“半日靜坐”,修心養(yǎng)性。儒家的修、齊、治、平,主要不是哲學思辨,孔、孟、程、朱、陸、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但自胡適、馮友蘭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國材料編寫“哲學史”以來,隨后又由侯外廬、馮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疇演進,或用“智的直觀”等來闡釋、編寫,已形成了數(shù)十年來的學術(shù)常規(guī)。它在理出一套邏輯理路,廓清傳統(tǒng)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統(tǒng)上大有功績,卻產(chǎn)生了可能有失傳統(tǒng)真相的問題。最近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謂“哲學家”真正關(guān)切和論辯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現(xiàn)實政治,仍是政治文化,這便頗有異于牟宗三等現(xiàn)代新儒家以純粹西方哲學模式描畫出來的宋明理學。實際上,在西方哲學史課本中,無論亞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們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國“哲學史”的課本,無論孔、老以及他人,不談“禮”“仁”等政治思想,“哲學”即無從談起。離開“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無所著落。玄學和理學的種種“哲學”討論,也總是緊密與現(xiàn)實倫常政治和個體修身教導(dǎo)纏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樣說“愛智”(哲學一詞“本義”),中國所“愛”的“智”恐怕與希臘也并不全同。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歐風美雨之后,中國思想學術(shù)界在重新反思,在開始追尋真正屬于自己的傳統(tǒng)闡釋。A“中國有思想無哲學”,德里達近年訪問中國重申這一斷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爾式的理解而備感憤慨。其實,B無哲學,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將“中國有哲學”稱之為“漢話胡說”。從思想領(lǐng)域的語言說,這是如何更準確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來闡釋傳統(tǒng),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詞匯為基本工具的現(xiàn)代語言。我們不必追隨馬一浮。馬游學美國,且有譯著,卻拒絕現(xiàn)代通用語言,堅持沿襲理、氣、道、心等等傳統(tǒng)詞匯來談自己的儒家“六藝論”。此路難通,已成史實。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現(xiàn)代哲學詞匯和語言的同時,注意這些語言、詞匯、概念、范疇使用到中國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從而注意更好地進行準確把握和解釋闡說。“哲學”一詞未可廢“本體論”“現(xiàn)象”“本體”“形而上學”“超驗”等等也仍需采用,盡管中國向無Being問題,也少“超驗”觀念,“本體”與“現(xiàn)象”并不兩分。相反,靈肉不分、一個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實體,重過程大于重存在,申說“過猶不及”的“中庸”辯證法等等,卻是來源于“巫史傳統(tǒng)”的實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這些“本性”,了解自己傳統(tǒng),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國的現(xiàn)代性或后現(xiàn)代性。(摘編自李澤厚《思想史的意義》,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學習中國哲學時,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賞哲學著作,就必須聯(lián)系著作中的暗示內(nèi)容,不能只讀譯文。B.中國哲學學術(shù)常規(guī)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雖理出了一套邏輯理路,但產(chǎn)生了可能有失傳統(tǒng)真相的問題。C.余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關(guān)切和論辯的重點是現(xiàn)實政治,與現(xiàn)代新儒學家描畫出的宋明理學相似。D.馬一浮拒絕用現(xiàn)代通用語言,而堅持沿襲理、氣、道、心等傳統(tǒng)詞匯來闡釋儒家傳統(tǒng),已被證明走不通。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哲學語言不夠明晰、富于暗示,這與他們表達思想的習慣和方法有密切關(guān)系。B.中國哲學思想中沒有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修身養(yǎng)性、明辨義理等與修身和倫常相關(guān)的內(nèi)容。C.中國“哲學史”課本中對“哲學”的探討常常與現(xiàn)實倫常政治、個體修身教導(dǎo)緊密聯(lián)系。D.研究并揭示“巫史傳統(tǒng)”的實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國的現(xiàn)代性或后現(xiàn)代性。3.下列語句,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中馮友蘭所說的中國哲學著作表述風格的一項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老子四章》)C.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4.文中A、B兩處的“無哲學”內(nèi)涵有何不同。5.為什么中國古代哲學在現(xiàn)代很難準確闡釋,請結(jié)合材料概括?!敬鸢浮?.C2.B3.D4.①德里達的“無哲學”是站在西方角度評論,認為中國不具備西方哲學的特點,因為中國哲學往往與政治思想、修身等聯(lián)系在一起,缺乏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②李澤厚的話是站在中國的角度評論,認為中國哲學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沒有必要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即使不納入西方認為的哲學范疇,也沒有妨礙。5.①中國古代哲學表達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閱讀時存在語言障礙;②中國古代哲學不只是哲學命題,更多是實踐法規(guī),用學術(shù)常規(guī)(西方框架)闡釋會有失真相;③用傳統(tǒng)詞匯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走不通;④普世性現(xiàn)代哲學詞匯,使用到中國文化上會造成語言、詞匯等方面的局限與缺失?!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能力。C.“與現(xiàn)代新儒學家描畫出的宋明理學相似”錯誤,原文為“這便頗有異于牟宗三等現(xiàn)代新儒家以純粹西方哲學模式描畫出來的宋明理學”,不是相似,是“異于”,是不相同。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沒有思辨”錯誤,原文說“儒家的修、齊、治、平,主要不是哲學思辨”,而并非否認中國哲學的思辨,選項以偏概全。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原文有“中國哲學著作富于暗示的特點,使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見馮友蘭認為“暗示性”是中國哲學著作表述風格。D.明確說出君子應(yīng)當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此項沒有暗示性。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爸袊兴枷霟o哲學”是德里達訪問中國時的話,德里達的“無哲學”是站在西方角度評論,結(jié)合“在西方哲學史課本中,無論亞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們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國‘哲學史’的課本,無論孔、老以及他人,不談‘禮’‘仁’等政治思想,‘哲學’即無從談起”“玄學和理學的種種“哲學”討論,也總是緊密與現(xiàn)實倫常政治和個體修身教導(dǎo)纏在一起”分析可知,他認為中國不具備西方哲學的特點,因為中國哲學往往與政治思想、修身等聯(lián)系在一起,缺乏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李澤厚說“無哲學,有何妨?”結(jié)合“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歐風美雨之后,中國思想學術(shù)界在重新反思,在開始追尋真正屬于自己的傳統(tǒng)闡釋”“在接受普世性的現(xiàn)代哲學詞匯和語言的同時,注意這些語言、詞匯、概念、范疇使用到中國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從而注意更好地進行準確把握和解釋闡說”等內(nèi)容分析可知,他的話是站在中國的角度評論,認為中國哲學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沒有必要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即使不納入西方認為的哲學范疇,也沒有妨礙。【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結(jié)合“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的表達還是不夠明晰”“中國哲學著作富于暗示的特點,使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概括出,中國古代哲學表達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閱讀時存在語言障礙;結(jié)合“儒、道均是半哲學、半宗教。它們強調(diào)的是‘踐履’,‘工夫即本體’不只是哲學命題,而更是實踐法規(guī)“形成了數(shù)十年來的學術(shù)常規(guī)……產(chǎn)生了可能有失傳統(tǒng)真相的問題”可概括出,中國古代哲學不只是哲學命題,更多是實踐法規(guī),用學術(shù)常規(guī)(西方框架)闡釋會有失真相;結(jié)合“堅持沿襲理、氣、道、心等等傳統(tǒng)詞匯來談自己的儒家‘六藝論’。此路難通,已成史實”可概括出,用傳統(tǒng)詞匯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走不通;結(jié)合“在接受普世性的現(xiàn)代哲學詞匯和語言的同時,注意這些語言、詞匯、概念、范疇使用到中國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可概括出,普世性現(xiàn)代哲學詞匯,使用到中國文化上會造成語言、詞匯等方面的局限與缺失。(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白鯨赫爾曼·梅爾維爾亞哈船長第三次率領(lǐng)自己的隊伍,踏上了找莫比·迪克復(fù)仇、殊死相爭的航程。“他的心簡直是鐵打的?!贝蟠系乃惯_巴克望著亞哈船長他們遠去的小艇,喃喃地說。“別說是莫比·迪克,這回恐怕是一群鯊魚就能把你們都嚼碎了呀!”“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了?!本驮谒惯_巴克吐露著自己最后的心聲時,一只一直跟著他們盤旋的老鷹又落在了主桅頂?shù)那蚬谏?,并且開始用尖嘴啄起風信旗來。只幾下,老鷹便將它啄爛了。之后,①那老鷹振翅飛起,將風信旗也給叼走了。斯達巴克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冷笑起來:“亞哈船長,你看看這場面吧,這一切都告訴我們,這黃昏就是我們的末日了!”“嗨,桅項上的人,看見家鄉(xiāng)小山坡上我那可愛的孩子了嗎?”斯達巴克動情地嚷道?!翱禳c回來吧,亞哈船長,快點回來吧,鯊魚,鯊魚上來了呀!”可是亞哈船長并沒有聽到這叫喊。只一小會兒,鯊魚就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小艇的四周,好像是瞬間從深淵里升上來的一樣。那些鯊魚開始狠狠地咬起水手的槳葉來,就像它們當初咬拖在大船旁的死鯨一樣。這時,海浪大了起來。隆隆的響聲過后,莫比·迪克帶著若干的繩索和標槍沖上了半空?!翱鞗_上去!”亞哈船長對槳手們叫著,小艇們在他的號令中先后沖了上去,閃亮的標槍飛向莫比·迪克。莫比·迪克一邊奮力向前游,一邊用它的大尾巴在小艇之間一通亂思。小艇讓它弄得不得不分散開了,除了亞哈船長的小艇沒事之外,另兩條小艇的艇頭已經(jīng)被碰碎了,刀槍都掉到了海里。只有亞哈船長的小艇好好的,甚至一點傷痕都沒有?!捌屏说耐иs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來,我的船接著去追,船上的人誰也不準動,否則我就讓他嘗一下做給莫比·迪克的標槍。”可是莫比·迪克卻不想戀戰(zhàn),而是想走了。斯達巴克扯開喉嚨向亞哈船長嚷道:“不要再追了,亞哈,現(xiàn)在回頭還來得及,你沒發(fā)現(xiàn)?莫比·迪克對你并沒仇嗎,現(xiàn)在是你的問題,你不要跟它沒完沒了啦!”“少廢話,趕快把大船掉頭,跟著我,注意保持距離。”亞哈船長對斯達巴克下著命令?,F(xiàn)在,莫比·迪克游進的速度已經(jīng)開始慢了下來。不知道它究竟是在歷經(jīng)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還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樣。槳手們以比平時多出許多的力氣來劃著槳。他們的槳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像很大的鋸齒一樣參差不齊了,每劃兩三下才和平常劃一下起到的作用一樣。亞哈手持自己的標槍站了起來,就像是一個古代神話里的英雄。他的身子向后一仰,雙臂筆直地高舉起來,對準莫比·迪克的眼睛,連同他無比惡毒的咒罵一起,把手里閃著寒光的標槍扔了出去。標槍和著亞哈船長的叫罵,一起插進了莫比·迪克的眼窩,②就仿佛陷進了一個深深的無可自拔的泥淵。莫比·迪克身子一扭,側(cè)腹猛地滾動了起來。小艇靈活地一閃,躲開了這致命的打擊,但卻被弄了個底朝天。小艇上所有的人都被翻進了海里?!翱?,放繩,把小艇靠上去,別讓它跑?!眮喒L著急地嚷著。莫比·迪克感到小艇追上來了,急忙轉(zhuǎn)身,用自己的額頭去迎擊。就在它回轉(zhuǎn)身來的時候,它看到了那艘應(yīng)亞哈船長的命令緊緊跟著小艇的大船。一時之間,它把千仇萬恨都集中在了那黑乎乎的龐然大物身上,在它看來,那也許是它一切災(zāi)禍的總根源。莫比·迪克毅然轉(zhuǎn)身,向大船的船頭撲去,用它瘋狂的大嘴,對著船頭亂咬亂嚼起來。莫比·迪克痛快淋漓地發(fā)泄著自己的憤怒,這時候,一切都是它的仇敵。“那白鬼在咬我們的大船呀!”小艇上的一個槳手絕望地叫起來。他的聲音顫抖著,叫人聽了感到可怖?!拔业难巯沽藛??”亞哈船長有些神志恍惚地問,他的氣力已經(jīng)到了最后。“快呀,快劃呀,快去阻止那瘋鬼,救我們的大船,那是你們所有人的命呀!”亞哈船長聲嘶力竭地叫喊著?!澳取さ峡?,你這混蛋!你這瘋子!你只管沖我來,管斯達巴克他們什么事!你放開他們,讓我倆一決生死!來呀,你來呀!”可是莫比·迪克不理會亞哈船長的叫陣,依舊瘋狂地沉醉于對大船的專心致志地撲咬之中。亞哈船長舉起最后的一支槍,用盡最后的力氣,擲了出去?!澳氵@無法征服的家伙,我會記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獄,我也不會放過你,我還要接著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槍下之鬼為止,呸!”最后的槍擊中了莫比·迪克。莫比·迪克用盡最后的體力,狂奔起來。捕鯨索絞在了一起。亞哈船長彎腰去解。如飛的繩索勒住了他的頸。亞哈船長一聲沒吭,就被繩子拖了出去,不見了。繩子放盡的時候,索桶彈了出來,一下子就把一個水手射倒了,只見他往海里一沉,立時沒了。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靜靜地仰在不遠的水面上,白光一片。③幾個原本在高處的水手,現(xiàn)在正以一種安詳?shù)纳駪B(tài),隨著大船一起下沉。紅色的風信旗在水面翻卷著。一群蒼鷹趕來,圍繞在這周圍。④一只鷹用長嘴去啄那旗,不料旗子一卷,正把它給卷了進去,于是它隨著最后的旗幟一起,沒進漩渦。海面上頓時死一般沉寂。海鳥圍著此地盤旋,聲聲凄厲。海濤滾滾而去,仍舊尋常。一切都像是沒有發(fā)生一樣。(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斯達巴克吐露的心聲,表現(xiàn)了他眷戀家庭,憂心忡忡,不愿再與白鯨搏斗。B.白鯨帶著若干的繩索和標槍,側(cè)面展現(xiàn)了白鯨的兇猛和捕鯨者的窮追不舍。C.密密麻麻的鯊魚象征大海中無時不在的風險,會時時威脅船員的生命安全。D.白鯨游進速度變慢,表明它在迷惑對手,后文的亂咬、撲咬、狂奔便是印證。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老鷹叼走風信旗,象征大船迷失了航向,預(yù)示了小說悲劇的結(jié)局。B.句子②既是標槍插入眼窩的形象表述,又是下文捕鯨者們陷入深淵的預(yù)兆。C.句子③中“安詳”寫出了幾個水手面對船長不見、死亡來臨時的鎮(zhèn)定與從容。D.句子④中老鷹被卷走這一情節(jié)看似偶然,實則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匠心獨運。8.請結(jié)合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概括亞哈船長和圣地亞哥形象的不同。9.畫外音指電影中不是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fā)出的聲音,而是外加于人物或事件的議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白鯨與亞哈船長同歸于盡的近景與遠景,并擬寫畫外音?!敬鸢浮?.D7.C8.①亞哈船長固執(zhí)自私,極端自我,蔑視自然,是一個充滿仇恨的自大狂和偏執(zhí)狂。②圣地亞哥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但他樂觀自信,勇敢堅韌,是永不氣餒的“硬漢”形象。9.①近景:亞哈船長被捕鯨索勒住脖子,起飛,不見蹤影;莫比·迪克不再狂奔,停止掙扎。②遠景:迷蒙的大海,遠處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靜靜仰在遠處水面上。③畫外音:人與自然沒有誰是最終的勝利者,應(yīng)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解析】【導(dǎo)語】文章通過描述亞哈船長與白鯨莫比·迪克之間的不懈追逐和最終的同歸于盡,表現(xiàn)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和復(fù)仇心。文本通過斯達巴克的旁言暗示和老鷹等象征性意象,預(yù)示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悲劇結(jié)局,反映了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悲壯與無奈,從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的能力。D.“表明它在迷惑對手”錯誤。原文為“不知道它究竟是在歷經(jīng)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還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樣”,沒有肯定是“迷惑對手”。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能力。C.“死亡來臨時的鎮(zhèn)定與從容”錯誤?!鞍苍敗贝颂幨敲鞔_知道必死無疑的無為之態(tài),不是鎮(zhèn)定與從容,而是傳遞了一種悲壯和無奈的感情。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依據(jù)“‘他的心簡直是鐵打的。’大船上的斯達巴克望著亞哈船長他們遠去的小艇,喃喃地說”“破了的艇趕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來,我的船接著去追,船上的人誰也不準動,否則我就讓他嘗一下做給莫比·迪克的標槍”可知,亞哈船長為了報白鯨的仇,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帶領(lǐng)船員們追殺白鯨,最后魚死人亡。可見他固執(zhí)自私,極端自我。依據(jù)“你這無法征服的家伙,我會記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獄,我也不會放過你,我還要接著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槍下之鬼為止,呸!”可知,亞哈船長堅決與白鯨搏斗,永不放棄,永不屈服,他蔑視自然,是一個充滿仇恨的自大狂和偏執(zhí)狂。②圣地亞哥是一名孤單的老漁夫,雖然年邁,但是為了生計,每天出海打魚,老人連續(xù)出海八十四天都沒有打到一條魚,唯一的一個和他一起打魚的小男孩也被父母要求去跟別的船出海了。為了生命的尊嚴,同時內(nèi)心對于奮斗的追求,讓老人圣地亞哥一直沒有放棄繼續(xù)出海捕魚。他面對浩瀚的海洋、兇猛的大馬林魚、兇惡的鯊魚、惡劣的氣候和多舛的命運都毫不氣餒,表現(xiàn)出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信心。最終他將鯊魚殺死,卻只將一副大馬林魚的骨架帶了回來。他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但他樂觀自信,勇敢堅韌,是一個典型的面對厄運、百折不撓的“硬漢”形象?!?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概括要點和擬寫畫外音的能力。近景即畫面的主體景象,應(yīng)是呈現(xiàn)亞哈船長與白鯨的具體狀態(tài);遠景即主體的背景,以大海為主,呈現(xiàn)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或結(jié)局。畫外音則是對這一同歸于盡事件的評價,同歸于盡意味著雙敗,引人思考。①近景:結(jié)合“亞哈船長彎腰去解。如飛的繩索勒住了他的頸。亞哈船長一聲沒吭,就被繩子拖了出去,不見了”可概括出,亞哈船長被捕鯨索勒住脖子,起飛,不見蹤影;結(jié)合“莫比·迪克用盡最后的體力,狂奔起來”可推出,最后莫比·迪克應(yīng)是不再狂奔,停止掙扎。②遠景:結(jié)合“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靜靜地仰在不遠的水面上,白光一片”“一群蒼鷹趕來,圍繞在這周圍”可知大船無聲沉沒,海面回歸平靜,迷蒙的大海,遠處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靜靜仰在遠處水面上,海鳥盤旋,顯得寧靜而凄涼。③畫外音:亞哈船長可以代表人類,白鯨代表自然,英勇的追捕者與蒼茫的大海同歸于寂,仇怨和執(zhí)念終成史記中的一滴漣漪。面對兩敗的結(jié)局,可以看出“人與自然沒有誰是最終的勝利者,應(yīng)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節(jié)選自《過秦論·上篇》)文本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①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秦離②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③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節(jié)選自《過秦論·中篇》)文本三: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感,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臣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畔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節(jié)選自《過秦論·下篇》)【注】①元元:眾百姓;善良的百姓。②離:古同“罹”,經(jīng)歷。③三王:指夏商周開國元首。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嚴刑D而天下震E及其衰也F百姓怨G而海內(nèi)H畔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為天下笑,與司馬遷《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句式相同,均為被動句。B.易,改變、更換,與《老子》“其未兆易謀”中的“易”含義相同。C.因,沿襲,與賈誼《過秦論》中“因遺策”中的“因”意思相同。D.去,相距,距離,與《蘇武傳》中“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的“去”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指出天下沒有變小變?nèi)酰褐莸牡貏?,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依舊,說明東方諸侯國是敗于秦國地理形勢的變化。B.文本二指出天下可憐的百姓誠心景仰皇上,希望過上安定的生活,這表明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是符合民意的。C.文本三賈誼認為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之士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的原因在于秦朝的風氣多有禁規(guī)。D.文本三指出先王治理天下的成功之處在于認識到壅塞不通會傷害國家,所以設(shè)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飭法律設(shè)立刑罰。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2)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14.三則材料都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請簡要概括。【答案】10.BEF11.B12.A13.(1)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quán)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2)在這個時候,保持威權(quán),穩(wěn)定功業(yè),安定危敗的關(guān)鍵就在于此了。14.①文本一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義;②文本二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改變路線、政令,依然實行嚴刑酷法;③文本三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獨斷專行,實行嚴酷的言論壓制,君臣離心?!窘馕觥俊緦?dǎo)語】《過秦論》通過剖析秦朝從強盛到覆亡的全過程,以史為鑒,探討政治得失。文本一指出秦雖憑地勢險固,但因殘暴失德,終遭覆滅;文本二強調(diào)秦憑暴力征服天下,卻未施仁義,取守之術(shù)相悖,導(dǎo)致速亡;文本三揭示秦統(tǒng)治者拒諫失道、刑法苛酷,忠臣智士難諫,民怨沸騰。三篇合論,以深刻的歷史教訓(xùn)警示統(tǒng)治階層治國須仁義、通達民情。【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而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而天下背叛。“秦之盛也”是句外時間狀語,且“也”是句末語氣助詞,其后B處斷開;“及其衰也”與“秦之盛也”一致,都是時間狀語,且“也”為句末語氣助詞,單獨成句,EF處斷開。故選BEF?!?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被天下人恥笑。/誠信卻被懷疑。B.錯誤。改變、更換/容易。句意:它的路線沒有改。/事情尚未顯露跡象時容易圖謀或謀劃。C.正確。句意:沿襲不改。/沿襲前人的策略。D.正確。相距,距離/同“弆”,收藏。句意: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實充饑。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東方諸侯國是敗于秦國地理形勢的變化”分析錯誤。通過結(jié)論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知,說明秦國被滅亡是因為不施行仁政。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試使”,假如、假使;“度長絜大”,比一比長短大??;“比權(quán)量力”,量一量權(quán)勢力量;“同年而語”,相提并論。(2)“專”,保、保持;“威”,威權(quán);“定”,穩(wěn)定;“本”,根本、關(guān)鍵。【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知,文本一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義;②由原文“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可知,文本二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改變路線、政令,依然實行嚴刑酷法;③由原文“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可知,文本三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獨斷專行,實行嚴酷的言論壓制,君臣離心。參考譯文:文本一況且一統(tǒng)天下的秦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還是像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農(nóng)具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因有罪而被征調(diào)去守邊的士卒,并不能匹敵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然而條件好的失敗了而條件差的卻能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quán)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但是秦國憑借著它小小的地盤,發(fā)展到兵車萬輛的國力,統(tǒng)理八州,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將天下作為自家產(chǎn)業(yè),用崤山和函谷關(guān)作為宮殿;一個戍卒起事而宗廟毀滅,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啊。文本二如今秦皇面向南稱帝統(tǒng)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保持威權(quán),穩(wěn)定功業(yè),安定危敗的關(guān)鍵就在于此了。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quán)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quán)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quán)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到統(tǒng)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yè)長久。文本三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沿襲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cè)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jīng)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shè)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shè)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nèi)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而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而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ǘ┕糯姼栝喿x(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①歐陽修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負曲江花②。聞?wù)f閬山③通閬苑④,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咀ⅰ竣贇W陽修被貶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通判,遠道來訪,遂作此詞。②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③閬山:即閬風巔。山名,在昆侖之巔。④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二兩句詞人通過回憶,用“金鑾”和“春風”形象地描繪了曾經(jīng)的榮耀和美好。B.“十年”兩句寫自己被貶多年無所成就,辜負了當年皇上對自己的隆恩和風光榮耀。C.上片以樂景襯哀情,抒發(fā)了詞人對自己宦海浮沉、遭受貶謫的境遇的郁悶與悲嘆。D.“孤城寒日等閑斜”與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長煙落日孤城閉”立意相似。16.前人評價此詞風格“飄逸”,請結(jié)合全詞簡要分析?!敬鸢浮?5.D16.①多重時空轉(zhuǎn)換變化:有重聚的現(xiàn)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還有即將到來離別之后;有詞人與朋友都風光得意的汴京,有詞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將赴任的閬州,還有神仙居處的閬苑,境界開闊。②想象奇特:詞人忽發(fā)奇想,將人間僻地的閬州點化為天上仙境閬苑,賦予閬州以神奇、浪漫、縹緲的特點,具有神話色彩。③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xiàn)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窘馕觥俊緦?dǎo)語】歐陽修《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通過對往昔榮耀與現(xiàn)實被貶際遇的對比,抒發(fā)了孤寂悲涼之情。上片追憶金榜題名的輝煌,表達感慨;下片寄情山水,對友人即將離別的別緒深沉含蓄。全詞情感深沉,用語清麗飄逸,意味悠長?!?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立意相似”分析錯誤。本詞屬于送別懷人詩,“孤城寒日等閑斜”借景抒情,獨處孤城寒日無端西斜,離愁別緒難以說盡,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長煙落日孤城閉”透露的是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隱憂之情。所以立意不同。故選D?!?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shù)特點的能力。①時空轉(zhuǎn)換靈動,營造開闊意境:詞開篇“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回憶十年前與友人同榜及第時在汴京的風光得意,那時正值春風得意,上國繁華,展現(xiàn)出一段輝煌的過往。接著“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負曲江花”,迅速轉(zhuǎn)換到現(xiàn)在,詞人自己被貶滁州,仕途坎坷,“薄宦”“老天涯”盡顯失意與滄桑。下闋“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又從當下聯(lián)想到友人即將赴任的閬州,且將閬山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閬苑聯(lián)系起來,充滿奇幻色彩?!肮鲁呛盏乳e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描繪出滁州孤城、寒日西斜的景象,以及想象中友人離去后紅樹連霞的畫面,時空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不斷轉(zhuǎn)換,涉及汴京、滁州、閬州等多個地點,境界開闊,給人一種靈動飄逸之感,仿佛思緒在不同時空自由穿梭。②想象豐富奇特,富有神話色彩:“聞?wù)f閬山通閬苑”一句,詞人發(fā)揮奇特想象,將友人要去赴任的閬州之地與神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閬苑聯(lián)系起來,使閬州這一現(xiàn)實中的人間僻地,被賦予了神奇、浪漫、縹緲的神仙居所的特點。這種想象打破了現(xiàn)實的局限,增添了詞的奇幻色彩,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虛幻而美妙的世界中,使整首詞在風格上顯得飄逸不凡。③語言灑脫自然,意境縹緲空靈:從語言運用來看,整首詞語言流暢自然,如“孤城寒日等閑斜”,一個“等閑”將寒日西斜的平常之景描繪得十分灑脫,沒有刻意雕琢之感。同時,詞中多重時空的轉(zhuǎn)換和想象的運用,使得語言在表達上更加靈動自如,沒有拘泥于現(xiàn)實的束縛,體現(xiàn)出一種灑脫飄逸的風格。(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以日月之光類比屈原志節(ji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論語·泰伯》中的“______,______”兩句,說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負著時代使命,責任重大。(3)“碣石”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意象,我們所學過的許多古詩詞中都有詩人提及此意象,比如“______,______”?!敬鸢浮竣?推此志也②.雖與日月爭光可也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遠⑤.斜月沉沉藏海霧⑥.碣石瀟湘無限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弘毅、藏、碣、瀟、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邏輯是①的:燭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國家,這是外交中的邏輯;林庚細致辨析“木葉”的內(nèi)涵與使用的場合,這是文藝鑒賞中的邏輯;王安石以雄辯的論說駁斥對變法的非難,這是治國理政中的邏輯;“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熱情奔放的詩句中,也同樣包含著邏輯……邏輯能夠讓我們化繁為簡,去偽存真,透過紛繁復(fù)雜的表象,洞察問題的本質(zhì)。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②,懂一點兒邏輯,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把握信息,辨識事實真相。學點兒邏輯,【甲】可以拓寬我們的思維能力,增進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在生活和學習中,【乙】我們應(yīng)試著運用邏輯來發(fā)現(xiàn)謬誤、展開論證、進行推理,你會發(fā)現(xiàn):邏輯不神秘,過去你就自覺不自覺地用過它;邏輯很有用,它能讓你的思考更加嚴謹周密,閱讀與表達更具洞見,更富理性。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各有一處表述不當,請對其進行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閱讀下面的文字,選出符合要求的一項一個警察抓了四名嫌疑犯甲、乙、丙、丁。他們的供詞是:甲說:不是我偷的。乙說:是甲偷的。丙說:不是我。丁說:是乙偷的。已知他們中只有一人說了真話。請問誰是小偷?()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8.①無處不在②五花八門19.甲:可以增強我們的思維能力,增進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乙:我們應(yīng)試著運用邏輯來發(fā)現(xiàn)謬誤、進行推理、展開論證。20.C【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①處,根據(jù)下文“這是外交中的邏輯”“這是文藝鑒賞中的邏輯”“這是治國理政中的邏輯”“熱情奔放的詩句中,也同樣包含著邏輯”可知,邏輯體現(xiàn)在外交、文藝鑒賞、治國理政、詩句中等,可見邏輯處處都有??捎谩盁o處不在”。無處不在:形容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普遍存在,沒有遺漏的地方。第②處,根據(jù)上文“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和下文“懂一點兒邏輯,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可見,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很多并且復(fù)雜。可用“五花八門”。五花八門:用來形容事物繁多復(fù)雜,變化多樣,也常用來指各種各樣的方法或手段。【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甲處,“拓寬思維能力”搭配不當,可改為:增強(提高)思維能力。乙處,“發(fā)現(xiàn)謬誤、展開論證、進行推理”語序不當,可改為:發(fā)現(xiàn)謬誤、進行推理、展開論證?!?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C.已知題干中,四句話只有一句話為真話。此時可以利用違反矛盾律來確認真假話的位置。觀察四句話,其中甲說的“不是甲”和乙說的“是甲”互為矛盾。故這兩句話必然為一真一假。在其中只有一句真話的前提下,可以推知另外兩人說的話均為假話。因此結(jié)合丙丁的話可以推知是丙偷的,不是乙偷的。故選C。(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什么是英雄?在中國古代,①。劉劭《人物志》中寫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聰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韜;而“雄”指自然中善戰(zhàn)的所有雄性動物,所以“雄”代表膽識過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變局中的盜火者嚴復(fù),在一片頹廢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這便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中的三國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時代里,用戰(zhàn)戟攪動風云,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內(nèi)涵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2020年不畏勞苦的在抗疫中的醫(yī)護人員,2023年重慶山火期間自發(fā)組織的救援隊,2024年拯救一整車人的錢云劍、蔣成磊等浙江“好漢”……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我們?nèi)绻子谩度宋镏尽防飳τ⒉藕托鄄诺拿枋?,就很難確定哪些人是英才,哪些人是雄才。他們在成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們稱他們?yōu)橛⑿?,都是基于一個共同點,②。英雄的內(nèi)涵,經(jīng)過時光的淬煉,已經(jīng)從個人的才能、成就,轉(zhuǎn)變?yōu)閷w奉獻的大義和美德。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③。比如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戰(zhàn)斗英雄奧德修斯,他以機智和勇毅在各種困境中生存下來。他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膽識,都是中國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質(zhì)。但到了近現(xiàn)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開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頭的西西弗斯。哲學家加繆稱他就是真實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無意義,但一直在努力。人生在世,哪來那么多的英雄偉業(yè),即使人生毫無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爭來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所以,在哲學家的重新詮釋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下的英雄。從被仰望者到普羅大眾,再到我們每一個人,在中外歷史文化里,英雄的內(nèi)涵,在不斷豐滿。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第一段畫波浪線句中將嚴復(fù)比喻為“盜火者”,其效果如何?“頹廢的土壤”這一比喻的本體是什么?【答案】21.①英雄是有文韜或有武略的人物。②那就是他們都有奉獻精神。③英雄的形象和中國古代是很相似的。22.(1)將嚴復(fù)比喻為“盜火者”,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強調(diào)了他在引進西方思想、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貢獻和犧牲精神。(2)“頹廢的土壤”這一比喻的本體是腐敗落后的晚清?!窘馕觥俊?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根據(jù)后文引用劉劭《人物志》中對“英”(代表文韜)和“雄”(代表武略)的解釋,以及嚴復(fù)(英才)和三國豪杰(雄才)的舉例,可知在中國古代,英雄被認為是具備文韜或者武略的人,故可填:英雄是有文韜或有武略的人物。②前文提到當今時代的英雄如抗疫醫(yī)護人員、重慶山火救援隊、救整車人的錢云劍和蔣成磊等,后文指出英雄內(nèi)涵已轉(zhuǎn)變?yōu)閷w奉獻的大義和美德,所以此處強調(diào)他們成為英雄的共同點是都具有奉獻精神。故可填:那就是他們都有奉獻精神。③后文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戰(zhàn)斗英雄奧德修斯為例,說他表現(xiàn)出的智慧、膽識是中國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質(zhì),說明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英雄形象和中國古代有相似之處,引出下文對西方英雄形象的闡述。故可填:英雄的形象和中國古代是很相似的?!?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1)在西方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給人類帶來光明,將嚴復(fù)比喻為“盜火者”,是把他比作給當時落后的中國帶來西方先進思想的人,就像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帶來火種一樣,生動形象地突出了嚴復(fù)在引進西方思想、開啟民智、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所做出的犧牲,使嚴復(fù)的形象更加鮮明且具有感染力。(2)文中說嚴復(fù)在“一片頹廢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結(jié)合時代背景,晚清時期政治腐敗、社會落后、思想保守,如同貧瘠、沒有生機的土壤,所以“頹廢的土壤”比喻的就是當時腐敗落后的晚清社會環(huán)境。四、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鬃釉f:“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道德經(jīng)》有言“知止不殆”,意思是懂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