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六國論
未命名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p>
國互喪,率賂泰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
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顛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與。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
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
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
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
工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略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義在六國下矣。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
用武而不終也。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泊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
用武而不終也。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善于說理,分為政論和史論,前者主要用于發(fā)表作
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后者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
借鑒。
B.六國:指嵯山以東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當(dāng)時天下呈戰(zhàn)國七雄的格
局,西方的秦國與東方的六國對立,山東六國合縱以抗秦,因此經(jīng)常合稱六國。
C.蘇洵:北宋文學(xué)家,有《嘉祐集》傳世,與其子若軾,蘇轍合稱“三蘇”,蘇洵字
明允,蘇軾字子瞻,蘇撤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歲成年時行冠禮并且取字。
D.嬴:是一個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國姓,文中以“碌”
借指秦國。同時“嬴”也可以特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制帝國的創(chuàng)立者秦始皇。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鲋行恼擖c“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
秦”既緊扣題目,明確論題,又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具有統(tǒng)攝全篇的作用。
B.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時,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論證,
引用論證,假設(shè)論證等論證方法,對韓,魏,楚三國賄賂秦國的弊端進行了具體論述。
C.針對燕趙兩國的國君,作者有褒有貶,一方面贊揚他們能堅守正義,不賄賂秦國,
珍視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對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計,趙國聽信讒言錯殺良將進行了批評。
D.本文借古諷今,通過評論六國滅亡的原因,諷諫北宋王朝應(yīng)以六國為鑒,面對北方
的威脅,不能一味賄賂以求茍安,而要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避免重蹈歷史覆
轍。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5.齊國,燕國,趙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答案】
1.D
2.C
3.B
4.(1)既然這樣,那么諸侯國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六國送給
秦越多,秦侵犯六國就越厲害。
(2)六國本來有這樣的大好形勢,卻被秦國人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
地以致走向滅亡。
5.齊,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洎牧以讒誅,邯鄲
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解析】
I.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中“五戰(zhàn)于秦”是完整的狀語后置結(jié)構(gòu),作“趙”的謂語,所以應(yīng)在“秦”后斷句,
排除B、C兩項;“后”作“秦?fù)糈w”的時間狀語,中間不可斷句,排除A。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占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歲成年時行冠禮并且取字”錯誤,古代男子是在二十歲時行冠
禮。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xué)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假設(shè)論證等論證方法”錯誤,在論證“賂秦而力虧,破火之道也”并沒有假設(shè)論證。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通“媵”,滿足;“彌”“愈”,越;“急”,
急迫,厲害。
(2)補充主語,“六國”;“為……所”,被動句式;“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
“劫”,脅迫:日/月,名詞作狀語,天天/月月。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歸納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依據(jù)“齊人未嘗賂泰,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
矣”可知,齊國滅亡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依據(j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可知,燕國滅亡的原因是“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
禍焉”;
依據(jù)“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
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
己”可知,趙國滅亡的原因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點睛】
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Fl四步驟: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H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guān)鍵
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xué)們初步了解文
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yīng)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xì)分析標(biāo)題。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biāo)題。留意并仔細(xì)分
析文段的標(biāo)題。因為大部分標(biāo)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三步: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
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xué)們準(zhǔn)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自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
而應(yīng)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
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yīng)繼續(xù)閱讀??傊?,速讀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對癥下藥”
解答問題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方法。答題時需要根據(jù)具體的題型選擇對應(yīng)的答題方
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
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
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
因為有財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跖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
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昉賂秦國?!?/p>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題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
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航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
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
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林,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
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
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
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yuǎn)不會滿足,(諸侯)送紿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fù)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
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p>
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
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
國君,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
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
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
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式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
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
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
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
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
(出高低來)呢。
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
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
其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
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
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多。故曰:
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
候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科多,暴霜露,斬荊棘,多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
有限,蕊秦之欲無厭,蒙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角已判矣。至于顛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按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荊卿為計,始悔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號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前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站勝
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乃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超于
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6.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能獨完完;保全
B.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輩與父輩
C.始速禍焉速:快速
D.李牧連卻之卻:使……退卻
7.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項是
A.不賂者?賂者喪以有尺寸之地
B.惜其用武加不終也驪山北構(gòu)亞西折
C.其勢弱干秦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D.而為秦人枳威之所劫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8.下列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直接提出論點,接著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個方面進行初步論證。
B.第四段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如燕國
起初全力反抗秦國侵略,但后來由于派遣刺客,殺了良將李牧,終至滅亡。
C.文章運用了對比、舉例、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展開論證,論證很有層次性。
D.本文借古諷今,針厄時弊;論點鮮明,論證嚴(yán)密;語言生動,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
沛的氣勢。
9.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1)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臭。
【答案】
6.C
7.C
8.B
9.(1)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
(2)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解析】
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C.“速:快速”錯誤,“速”在這里是“招致”的意思。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以”,介詞,因為;第二個“以",連詞,表承接,才。
B.第一個“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去U;第二個“而”,連詞,表承接,然后。
C.兩個“于”都是介詞,比。
D.第一個“為”,介詞,被;第二個“為”,動詞,成為。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xué)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如燕國起初全力反抗秦國侵略,但后來由于派遣列客,殺了良將李牧,終至滅亡”
錯誤,據(jù)原文“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泊牧以讒誅”
可知,殺了良將李牧的是趙國而非燕國。
故選Bo
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
(1)以,用;事,侍奉;猶,好像;薪,柴草。
(2)茍,如果;以,憑借;天下之大,定語后置;從,跟隨;故事,舊事,先例。
【點睛】
推斷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
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
項,即把自己認(rèn)為的意思代入具體語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順。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順,那
么可能就是正確的,反之必是錯誤的。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
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
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
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C''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驅(qū)■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財略),小的就獲得邑筷,大的就獲
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除也要多百倍。那么
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
著寒霜雨露,披荊斬糠,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
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
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
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yuǎn)不會滿足,(諸侯)送紿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fù)就已經(jīng)決定了C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
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
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
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
國君,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
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
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
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X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
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
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
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
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
(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泰國的心來禮
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
至于走向滅3。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利久的成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
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
蘇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
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衰。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
有限,暴秦用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列矣。至于顛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p>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迂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萬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荊卿為計,始舉禍焉。趙嘗五戰(zhàn)手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的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亍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虹勝
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選自《六國論》)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判:決定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遽禍焉速:加速
C.同使三國各愛其地向:以前
D.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與:和……交好
11.F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項是
A.暴秦之欲無厭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舉匏尊以相屬
c.是故燕雖小國四后亡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項恥學(xué)于師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dǎo)致滅亡的嚴(yán)重后
果。
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
理。
C.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蘇洵文風(fēng)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
表現(xiàn)力。
D.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
警醒。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答案】
10.B
11.C
12.B
13.(1)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yuǎn)不會滿足,(諸侯)
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2)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
高低來)呢。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中“速”,招致。“始速禍焉”翻譯:才招致禍患。
B項譯為“加速”錯誤。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暴秦之欲無厭”中“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杳不知其所之也”中“之”,
動詞,“去,至。
B.不同:“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中“以”,介詞,“拿、用”;“舉匏尊以相
屬”“以",連詞,可翻譯成“用來”。
C.相同:“而”均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卻”。
D.不同:“趙嘗五戰(zhàn)于秦”中“于”,“同、跟、與";“青于藍(lán)”中“于”,介詞,
“比”。
故選C。
12.本題考杳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B.“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錯誤。應(yīng)該是具體論證了“不賂者
以賂者喪”的道理。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通“庵”,滿足;“彌繁”,越多;“愈
急”,越急迫。
(2)“則”,那么;“數(shù)”“理”,定數(shù)、命運;“當(dāng)”,同“倘”,倘若;“量”,
衡量;“或”,也許。
【點睛】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一般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保留?些不需要翻譯的名詞;“刪”,就是刪除,刪除無須譯出的
文言虛詞;“補”,就是增補,補充省略的成分;“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
古代詞匯;“調(diào)”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變”,就是變通,
在忠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靈活譯出有關(guān)文字。翻譯標(biāo)準(zhǔn):信達雅。答好此題,要積累文言
基礎(chǔ)知識,要兼顧上下文分析把握關(guān)鍵詞、注意特殊勺式,并做到通暢表述。關(guān)鍵詞,
一般是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字、多義詞等,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推敲斷定解釋即
可。
參考譯文: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跖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
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財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除也要多百倍。那么
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
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
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
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
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yuǎn)不會滿足,(諸侯)送紿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fù)就已經(jīng)決定了C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
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
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
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宰免了。燕國和趙國的
國君,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愈,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閔此燕雖然
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
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
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X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
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
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建
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
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
(出高低來)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4荊卿為計,始通禍焉。趙嘗五戰(zhàn)手秦,二敗哼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V。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亍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虹勝
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咸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義在六國下矣。
——蘇洵《六國論》
楚人伐宋?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冬,弗可救
也已?!备ヂ?。
及楚人戰(zhàn)吉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外。司馬士“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
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奔融於髶糁?,
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支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
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日:“君未知戰(zhàn)。京力敵⑦之人,隔而不列,天贊我也。
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就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芳③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
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
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兩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傀?可也。”
——左丘明《子魚論戰(zhàn)》
[注]①禽:通“擒”,俘虜。二毛:頭發(fā)斑白的人,指代老人。②勃(qmg)敵:強敵,
勁敵。③胡者(gou):年紀(jì)很大的人。④像(cha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與扁而不助五國也與:結(jié)交,親附
B.始速禍焉速:招致
C.楚人未既濟濟:過河
D.既陟而后擊之陳:安放
15.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及楚人戰(zhàn)于泓趙嘗五戰(zhàn)于秦
B.楚人伐宋以救鄭來至丹以荊卿為計
C.勛敵之人,隘而不列茍以天下之大
D.是故燕雖小國加后亡既濟W未成列
16.下列對兩篇文章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六國論》用一個“賂”字,把六國對秦國的方針路線、秦國的野心揭示出來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一句中的“為國者”,一語雙關(guān),明指六國統(tǒng)治者,暗
指北宋統(tǒng)治者,將“借古”和“論今”聯(lián)系在一起。
B.《子魚論戰(zhàn)》一文中的宋襄公是個迂腐愚昧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為何要與人為敵
呢?既然為敵了,卻偏乂講起仁慈來了。實在是前后矛盾。結(jié)果搞得宋軍大敗,自己的
大腿受了傷,護衛(wèi)官也全被殺死。
C.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類比論證,如蘇洵的《六國論》中將北宋和六國放在一起類比。
昔日,六國雖“弱于秦”,但倘不“賂秦”,猶有“勝之之勢”;今日,北宋強于遼和
西夏,如重蹈六國覆轍,自然連六國都不如了。
D.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假設(shè)論證,比如《子魚論戰(zhàn)》中子魚認(rèn)為敵人受了傷還沒死,如
果不忍心再殺他們,就不如起初就不傷害他們。
1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2)就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
1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洹?/p>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勉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莉
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
【答案】
14.D
15.D
16.C
17.(1)等到李牧因受巫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
趙國用武力抗秦卻沒能堅持到底。
(2)面對強大的敵人,(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
18.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助者/皆我敵乜/雖及胡者/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
【解析】
14.
本題考杳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D.”既陳而后擊之”意志是“(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所以“陳”在
這里是動詞,“擺好陣勢”的意思。
故選D。
15.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詞,在/于:介詞,與,和。
B.以:連詞,表目的,來/以:介詞,把。
C.之:助詞,的/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D.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去h
故選D。
16.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類比論證”錯誤,《子魚論戰(zhàn)》中沒有類比,采用的是對比,子
魚的英明遠(yuǎn)見與宋襄公的迂腐固執(zhí)形成了鮮明對比。
故選C。
17.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語句翻譯能力。
(1)“洎”,等到;“以”,因為;“洎牧以讒誅”,被動句;“終”,堅持到底。
(2)“隘”,地勢險阻;“列”,擺成陣勢;“贊”,幫助;“天贊我也”,判斷句。
18.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子大概意思是:阻礙并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現(xiàn)在強大的,
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jì)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fā)斑白的敵人?
“鼓”在這里是“攻擊”的意思,“之”是“阻”和“鼓”的賓語,所以在“之”后斷
句;“不亦……乎”是固定句式,所以在“乎”后斷句;“焉”與“且”相連,分別為
句末語氣詞和“況且”之意,所以在“焉”后斷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
式,所以在“者”后與“也”后分見斷句;“獲則取之”是動賓結(jié)構(gòu),且“之”代“胡
君”,所以在“胡考”后斷句,在“之”后斷句。
【點睛】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
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占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
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以“省咯”
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dāng)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
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
國君,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
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
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
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
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亞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
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
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
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
(出高低來)呢。
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
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
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
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蘇洵《六國論》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zhàn),大司馬公孫于是勸阻說,“上天遺棄
商朝已經(jīng)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不可赦免楚國吧。”襄公不聽。
宋嶷公和先國人在;以水交戰(zhàn)。宋軍已經(jīng)排成戰(zhàn)斗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部水。
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彼文夜?/p>
說:“不行?!碧庈娙慷珊?,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褒公
說:“還不行?!保ǔ姡[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
國君的衛(wèi)士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zé)備宋黑公。襄公說:“君子不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fā)斑白的老
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后代,(也)不
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弊郁~說:“主公不懂得作戰(zhàn)。面對強大的敵人,(敵人)
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并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么
害怕的呢?而且現(xiàn)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jì)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
還管什么頭發(fā)斑白的敵人?教導(dǎo)士兵作戰(zhàn),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來鼓舞戰(zhàn)斗的勇氣,
教戰(zhàn)士掌握戰(zhàn)斗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
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愿)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
憐惜頭發(fā)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wèi){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移鼓用來鼓
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當(dāng)(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
盛大,增強士兵的戰(zhàn)斗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左丘明《子魚論戰(zhàn)》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日: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日: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日:
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
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斯?荊林,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無厭,摹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顛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乙文)李楠《六國論》(節(jié)選)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大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
知佐韓、魏以按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
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
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
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4自弱,而取夷滅。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
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上海市金山區(qū)高三下學(xué)期4月二模政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員工培訓(xùn)財務(wù)制度
- 汽車產(chǎn)品上市培訓(xùn)
- 廣告服務(wù)代理服務(wù)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幼兒園用工合同模板
- 基辛格對中國的告誡
- 離婚冷靜期離婚協(xié)議模板二零二五年
- 全新公司股權(quán)期權(quán)協(xié)議書二零二五年
- 全新辦理協(xié)議離婚程序
- 李大小學(xué)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jié)示范校工作方案
-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數(shù)學(xué)一調(diào)試卷
- JJG 4-2015鋼卷尺行業(yè)標(biāo)準(zhǔn)
- 《公路橋涵養(yǎng)護規(guī)范》(JTG5120-2021)
- 晉升羽毛球一級裁判員考試試題
- 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艾滋病保密制度
- 認(rèn)知行為療法講解
- 史丹利行業(yè)分析
- H3C全系列產(chǎn)品visio圖標(biāo)庫
- 恩賜測試完整版本
- “科學(xué)與文化論著研習(xí)”任務(wù)群教學(xué):以《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為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