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72UDC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DBJ/T45-***-202*P備案號:J*****-202*Technology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offoundationengineering(征求意見稿)202*-**-**發(fā)布202*-**-**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工藝規(guī)程Technology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offoundationengineeringDBJ/T45-***-202*主編單位: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西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廣西華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批準部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施行日期:202*年**月**日202*廣西前言根據(j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guān)于下達2019年度全區(qū)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圖集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建標[2019]21號)的要求,規(guī)程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diào)查研究,借鑒近年來國內(nèi)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廣西實際,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規(guī)程。本規(guī)程共分7章,主要技術(shù)內(nèi)容包括:總則、術(shù)語、基本規(guī)定、地基、基礎、土石方、綠色施工等。本規(guī)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具體內(nèi)容的解釋。本規(guī)程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guān)資料反饋至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寧市良慶區(qū)平樂大道19號,郵編530201,聯(lián)系電話電子郵箱:etrc@),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規(guī)程主編單位: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西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廣西華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本規(guī)程參編單位: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南寧市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廣西中化明達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西蓮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建工集團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廣西銘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路橋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西地礦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西龍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西桂物爆破工程有限公司本規(guī)程主要起草人員:盧玉南肖玉明曾鋮唐長東袁波鄭玉潔陸韋春趙志永黃漢林陳文聞黃仁忠陳薪任梁朋段昌玫農(nóng)鍵廖子龍吳思睿劉林陳俊任陳夢華黃文亮甘斌強朱明佳陳俞曉覃東林永新黃磊群劉朝亮何克文王剛莫杜毅蘇霞陳仕時鄧賢杰陳朝章曾燕周逸然溫卓穎本規(guī)程主要審查人員:PAGE7目次TOC\o"3-3"\t"標題1,1,標題2,2,節(jié)有編號及標題,2,目次、標準名稱標題,1"1總則 12術(shù)語 23基本規(guī)定 54地基 74.1一般規(guī)定 74.2素土、灰土地基 74.3砂和砂石地基 114.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 154.5強夯地基 214.6注漿地基 264.7預壓地基 334.8砂石樁復合地基 394.9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 434.10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 504.11土和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 554.12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復合地基 594.13膨脹土地基處理 635基礎 675.1一般規(guī)定 675.2無筋擴展基礎 695.3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 725.4筏形與箱形基礎 795.5鋼筋混凝土預制樁 835.6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 915.7干作業(yè)成孔灌注樁 1025.8長螺旋鉆孔灌注樁 1075.9沉井與沉箱 1126土石方 1216.1一般規(guī)定 1216.2土石方開挖 1226.3土石方回填 1306.4土石方爆破 1357綠色施工 1507.1一般規(guī)定 1507.2環(huán)境保護措施 1507.3節(jié)省材料措施 151附錄A地基與基礎工程驗槽 153A.1一般規(guī)定 153A.2天然地基驗槽 154A.3地基處理工程驗槽 155A.4樁基工程驗槽 156本標準用詞說明 157引用標準名錄 158
ContentsTOC\o"1-3"\u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54Ground 74.1GeneralRequirements 74.2SoilandLime-SoilFoundation 74.3SandandSandstoneFoundation 114.4GeosyntheticsFoundation 154.5DynamicConsolidationFoundation 214.6GroutingConsolidatedFoundation 264.7PreloadingFoundation 334.8SandStoneColumnCompositeFoundation 394.9HighPressureJetGroutingCompositeFoundation 434.10Cement-SoilMixedPileCompositeFoundation 504.11Soil-LimeCompactedColumnCompositeFoundation 554.12CementFlyashGravelPileCompositeFoundation 594.13ExpansiveSoilFoundationTreatment 635Foundation 675.1GeneralRequirements 675.2Non-ReinforcedSpreadFoundation 695.3Reinforced-ConcreteSpreadFoundation 725.4RaftandBoxFoundation 795.5ReinforcedConcretePrecastPile 895.6Cast-in-SituPilewithMudProtectionWall 915.7DryDrillingCast-in-SituPile 1025.8Press-GroutingConcretePileDrilledbyLongSpiral 1075.9SunkWellandCaisson 1126Earthwork 1216.1GeneralRequirements 1216.2ExcavationofEarthwork 1226.3BackfillingofEarthwork 1306.4BlastingofEarthwork 1357GreenConstruction 1507.1GeneralRequirements 1507.2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 1507.3MaterialSavingMeasures 151AppendixAInspectionofFoundationSubsoil 153A.1GeneralRequirements 153A.2NaturalFoundationInspecting 154A.3FoundationTreatmentEngineeringInspecting 155A.4PileFoundationEngineeringInspecting 156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157ListofQuotedStanlards 158PAGE871總則1.0.1為了規(guī)范地基與基礎工程的施工,做到確保質(zhì)量、經(jīng)濟合理、安全適用、節(jié)能環(huán)保,制定本規(guī)程。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房屋建筑與市政設施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其他行業(yè)地基基礎工程可參考執(zhí)行。1.0.3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除應執(zhí)行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yè)及廣西現(xiàn)行有關(guān)標準的規(guī)定。
2術(shù)語2.0.1地基foundationsoil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2.0.2基礎foundation將結(jié)構(gòu)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jié)構(gòu)組成部分。2.0.3灰土地基lime-soilfoundation將消石灰粉和素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均勻,采用壓實或夯實機具在合適含水率條件下進行壓實或夯實的地基。2.0.4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是土工用高分子聚合物合成纖維材料的總稱。包括土工織物、土工膜、土工復合材料和土工特種材料。土工特種材料一般有土工格柵、土工格室、土工帶、土工網(wǎng)、聚苯乙烯等。2.0.5強夯法dynamicconsolidationmethod利用質(zhì)量和落距較大的自由落錘產(chǎn)生的巨大夯能給地基以沖擊力和振動,夯實、擠密地基土提高地基土強度的地基處理方法。2.0.6注漿法grouting利用液壓、氣壓或電化學原理,把能固化的漿液注入巖土體空隙中,將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膠結(jié)成一個整體的處理方法。2.0.7預壓法preloading對地基進行堆載或真空預壓,加速地基土固結(jié)的地基處理方法。2.0.8灰土(土)擠密樁法lime-soilcolumndensificationmethod選用沉管(振動、錘擊)、沖擊或爆擴等方法在可壓縮土層中成孔,再在孔內(nèi)填入灰土混合料(土)并分層夯實形成灰土(土)樁,成樁過程中樁間土同時得到擠密的地基處理方法。2.0.9復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后,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2.0.10膨脹土expansivesoil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兩種變形特性的黏性土。2.0.11無筋擴展基礎non-reinforcedspreadfoundation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組成的,且不需配置鋼筋的墻下條形基礎或柱下獨立基礎。2.0.12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reinforcedconcretespreadfoundation指柱下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和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2.0.13筏形與箱形基礎raftandboxfoundation筏形基礎為柱下或墻下連續(xù)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鋼筋混凝土基礎。箱形基礎為鋼筋混凝土底板、頂板及內(nèi)外縱橫墻體構(gòu)成的整體澆注的單層或多層鋼筋混凝土基礎。2.0.14樁基礎pilefoundation由設置于巖土中的樁和與樁頂連接的承臺共同組成的基礎,或由柱與樁直接連接的單樁基礎。2.0.15灌注樁cast-in-placepile通過機械鉆孔、人力挖掘或鋼管擠土等方法成孔,然后在孔內(nèi)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形成的樁。2.0.16堆載預壓surchargepreloading地基上堆加荷載使地基土固結(jié)密實的地基處理方法。2.0.17真空預壓vacuumpreloading通過對覆蓋于豎井地基表面的封閉薄膜內(nèi)抽真空排水使地基土密實的地基處理方法。2.0.18降水預壓drainagepreloading通過降低地下水位,使土中孔隙水壓力降低,而不會使土體發(fā)生破壞;增大土體有效應力而使土體得到加固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
3基本規(guī)定3.0.1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制品等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規(guī)定,并滿足設計要求。3.0.2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前,應具備完善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及施工影響范圍內(nèi)的建(構(gòu))筑物、地下管線和障礙物等資料。必要時,應進行施工勘察和調(diào)查,確保工程質(zhì)量及鄰近建(構(gòu))筑物安全。3.0.3應按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和場地復雜程度,結(jié)合該種地基基礎施工工法在本地區(qū)使用的成熟程度,在場地有代表性的區(qū)域進行相應的試驗性施工,并進行必要的測試,以檢驗設計施工參數(shù)和實際效果,指導后續(xù)大面積施工。3.0.4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前,應按要求進行技術(shù)(安全)交底,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并按規(guī)定程序?qū)徟?.0.5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含地下水作業(yè)),可能影響到的周邊建(構(gòu))筑物、道路、管線的,應實施安全監(jiān)測,并采取保護措施。3.0.6地基工程施工前,施工現(xiàn)場宜完成“三通一平”和地下清障,場地宜開挖溝槽和集水坑,承載力應滿足機械行走和穩(wěn)定的要求。3.0.7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軸線定位點和水準基點,應根據(jù)設計圖紙復核后妥善保護,并定期復測。3.0.8應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使基(槽)底保持干燥狀態(tài),嚴禁在浸水條件下施工。3.0.9當相鄰建筑物基底標高不同時,宜按先深后淺的順序進行施工。3.0.10原材料的質(zhì)量、檢驗項目、批量和檢驗方法等,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guān)標準的規(guī)定。3.0.11地基基礎工程必須進行驗槽,驗槽檢驗要點應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A的規(guī)定。3.0.12施工中出現(xiàn)與勘察報告不一致的地質(zhì)異常時,應暫緩施工,由各參建單位研究提出解決方案,消除質(zhì)量隱患,形成文件資料。3.0.13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減少基底土體擾動的保護措施,機械挖土時,基底以上預留200mm~300mm厚土層采用人工挖除。3.0.14地基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做好質(zhì)量記錄,并應及時收集整理。3.0.15質(zhì)量驗收資料應包含:技術(shù)交底記錄、地基釬探記錄、原材料試驗報告、施工過程記錄、檢驗批隱蔽驗收記錄、相關(guān)單項技術(shù)檢測報告、地基承載力試驗報告、分項工程質(zhì)量驗收記錄以及其他必要技術(shù)文件。
4地基4.1一般規(guī)定4.1.1地基工程施工完成后,應按照《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zhì)量驗收標準》GB50202進行質(zhì)量驗收,質(zhì)量驗收宜在施工完成并在間歇期后進行,間歇期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的有關(guān)規(guī)定和設計要求。4.1.2應對質(zhì)量驗收合格的地基進行封閉保護,并及時進行基礎施工。4.2素土、灰土地基Ⅰ施工準備4.2.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素土地基的土料宜優(yōu)先采用基坑(槽)中挖出的原土,原土各項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宜采用黏性土及塑性指數(shù)大于4的粉土,土料中有機質(zhì)含量不應大于5%,不應含有膨脹土,嚴禁采用地表耕植土、淤泥及淤泥質(zhì)土、雜填土等土料。2灰土地基可采用黏土或粉質(zhì)黏土,有機質(zhì)含量不應大于5%,其粒徑不應大于15mm,石灰宜采用新鮮的消石灰,其粒徑不應大于5mm,且不應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塊粒,灰土的體積配合比宜為2:8或3:7,灰土應攪拌均勻。4.2.2主要機具有推土機、挖土機、壓路機、蛙式或柴油打夯機、翻斗汽車、機動翻斗車、篩土機等。4.2.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進行土料、石灰原材料的試驗檢驗,質(zhì)量滿足設計要求后,宜分別過篩使用,以確保粒徑滿足要求。2灰土配比應由配合比試驗確定,灰土宜采用體積配合比。3應根據(jù)工程特點、填料種類、施工條件、設計要求等,進行擊實試驗確定填料最優(yōu)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Ⅱ施工工藝4.2.4素土、灰土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2.4。測量定位→釬探驗槽及基底處理→配合比設計→素土、灰土拌合→分層攤鋪、夯(壓)實→施工檢驗圖4.2.4素土、灰土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2.5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移交的控制樁進行復測,符合要求后進行測量放線。2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3應設置控制鋪填厚度的水平木樁或標高樁,在邊墻上彈好水平控制線。一般在基坑(槽)邊坡上每隔3m左右釘水平木樁,在邊墻上彈0.5m標高線。4大面積鋪設時,宜設置5m×5m網(wǎng)格標樁,控制每層鋪設厚度。4.2.6釬探驗槽及基底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基坑(槽)形成后,應按要求清除基底下的障礙物、地下管線、舊基礎及雜物等。2基底存在洞穴、暗浜(塘)等軟弱不均部位時,應進行釬探查明,并按設計要求進行局部處理。3基坑(槽)底面清理干凈后應壓實或夯實,并按設計要求進行基底質(zhì)量檢測。4基底處理完畢后,應會同有關(guān)單位進行驗槽,并進行隱蔽工程驗收。4.2.7素土、灰土拌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素土、灰土拌合時,應結(jié)合配合比設計,控制原料含水率,如土料水分過大或不足時,應晾干或灑水潤濕,現(xiàn)場以手握成團,兩指輕捏即散為宜。2石灰、素土應過篩后使用,石灰粒徑應不大于5mm,素土粒徑應不大于15mm,土料有機質(zhì)含量應不大于5%。3依據(jù)試驗室出具的配合比進行拌合。拌合時必須均勻一致,至少翻拌2次~3次,達到灰土顏色均勻一致。4灰土拌合后應立即攤鋪、壓實,不宜過久存放。4.2.8分層攤鋪、夯(壓)實、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素土、灰土攤鋪時,應分段分層填筑,每層的攤鋪厚度和壓實遍數(shù)宜由現(xiàn)場工藝性試驗確定,應達到設計要求和相關(guān)規(guī)范規(guī)定。2各層鋪攤后均應掛線找平,并按對應標高控制樁或用帶有刻度的測桿,進行標高、厚度的檢查。3填料的含水率宜控制在最優(yōu)含水率的±2%,分層厚度允許偏差應控制在±50mm。4素土、灰土攤鋪好后,應及時碾壓或夯實。手持式打夯機夯實時,夯實搭接不小于1/3。5回填土分段施工時,不應在地面受荷重較大的部位接縫,上下兩層灰土的接縫距離不應小于500mm,接槎處應增加壓實遍數(shù)充分夯實,并做成直槎。6分段鋪填的交接處應做成階梯形,梯邊留成內(nèi)傾斜坡。當相鄰兩坑回填時,應先將深坑分層夯填至與淺坑基底標高時,然后一起夯填。4.2.9施工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每層進行施工檢驗,在每層壓實系數(shù)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鋪填上層土。2宜采用環(huán)刀法進行施工質(zhì)量檢驗,取樣點應位于每層厚度的2/3深度處。筏形與箱形基礎的地基檢驗點數(shù)量每50m2~100m2不應少于1個點;條形基礎的地基檢驗點數(shù)量每10m~20m不應少于1個點;每個獨立基礎不應少于1個點;檢測標準應滿足設計要求。3可采用貫入儀或輕型動力觸探進行施工質(zhì)量檢驗,每層檢驗點的間距應小于4m,并滿足相關(guān)規(guī)范規(guī)定。Ⅲ成品保護4.2.10室內(nèi)地坪和管溝鋪填素土、灰土前,應先完成管道的安裝或管溝墻間的加固措施。4.2.11對現(xiàn)澆的混凝土基礎墻、地梁及磚基礎墻等,均應達到強度要求后才可回填。4.2.12灰土、素土地基施工完成后,應及時進行基礎的施工和地坪面層的施工,否則應做臨時遮蓋,地基應防止日曬雨淋和受水浸泡。Ⅳ施工注意事項4.2.13對基礎、防水層、保護層以及從基礎墻伸出的各種管線,均應妥善保護,防止回填土時碰撞或損壞。4.2.14回填土夯(壓)時,干土應灑水潤濕;回填土太濕,應進行晾曬。若出現(xiàn)“橡皮土”時,應挖出重新?lián)Q土再壓(夯)實。4.2.15素土、灰土施工時要嚴格執(zhí)行留、接槎的規(guī)定,接槎應垂直切齊。4.2.16石灰應過篩,防止石灰顆粒粒徑過大,遇水熟化體積膨脹,造成上層墊層、基礎拱裂。4.2.17地基完成后,應檢查填土表面的標高及平整度,防止墊層過厚或過薄,造成地面開裂、空鼓。4.2.18填土壓(夯)過程中,應對稱回填,防止坍塌。Ⅴ質(zhì)量記錄4.2.19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素土及石灰試驗報告;2擊實試驗報告;3素土或灰土的干密度試驗報告;4每層施工質(zhì)量檢驗報告。4.3砂和砂石地基Ⅰ施工準備4.3.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級配用砂石宜采用質(zhì)地堅硬的中砂、粗砂、礫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業(yè)廢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礫砂的地區(qū),可在細砂中摻入一定數(shù)量、粒徑20mm~50mm的卵石或碎石,顆粒級配應滿足設計要求。2應對砂和砂石進行有機含量、含泥量、級配、顆粒粒徑等指標進行檢驗、試驗。級配用砂石中不應含有草根、樹葉、垃圾等雜質(zhì),其有機含量應不大于5%,含泥量應不大于5%;砂石料最大粒徑不應大于鋪筑厚度的2/3,且不大于50mm。3人工級配砂石應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例,拌合時宜采用體積比,并滿足設計要求。4.3.2主要機具有平板式振動器、插入式振動器、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機、壓路機(6t~10t)、推土機、挖土機等。4.3.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3應根據(jù)工程特點、填料種類、施工條件、設計要求等,進行擊實試驗確定填料最優(yōu)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Ⅱ施工工藝4.3.4砂和砂石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3.4。測量定位→釬探驗槽及基底處理→分層鋪筑砂石→夯實或碾壓→施工檢驗圖4.3.4砂和砂石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3.5測量定位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2.5條的有關(guān)規(guī)定。4.3.6釬探驗槽及基底處理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2.6條的有關(guān)規(guī)定。4.3.7分層鋪筑砂石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各層鋪攤后均應掛線找平,并按對應標高控制樁或用帶有刻度的測桿,進行標高、厚度的檢查。2砂和砂石地基每層鋪筑厚度、最優(yōu)含水率,應根據(jù)壓實機具和方法,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3填料的含水率應控制在最優(yōu)含水率的±2%。4分層厚度允許偏差應控制在±50mm。5回填砂、砂石料分段施工時,不應在地面受荷重較大的部位接縫,上下兩層填料的接縫距離不應小于500mm,接槎處應充分夯實,并做成直槎。6分段鋪填的交接處應做成階梯形,梯邊留成內(nèi)傾斜坡。當?shù)鼗酌鏄烁卟煌瑫r,施工時應先將深坑分層夯填至與淺坑基底標高時,然后一起夯填。7鋪筑的砂石應級配均勻,如發(fā)現(xiàn)砂窩或石子成堆現(xiàn)象,應將該處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別填入級配適宜的砂石。4.3.8夯實或碾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夯實碾壓前可進行灑水,根據(jù)其干濕程度和氣候條件,使砂石接近最優(yōu)含水率。2砂石攤鋪灑水后,應及時進行夯實(碾壓)。夯實或碾壓遍數(shù)宜由工藝性試驗確定。3用蛙式打夯機時,應保持落距為400mm~500mm,夯與夯搭接不少于1/3,宜不少于4遍。4采用壓路機往復碾壓,宜碾壓不少于4遍,其輪距搭接不小于500mm,邊緣和轉(zhuǎn)角處應用手持式蛙式打夯機或小型壓路機補夯(壓)密實。4.3.9施工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層夯實或碾壓后應采用灌砂法或灌水法等方法檢測,取樣深度應為每層壓實后的全部深度,壓實系數(shù)不應小于設計值,滿足后再進行上一層填夯。Ⅲ成品保護4.3.10砂及砂石地基完成后,應立即進行下道工序施工,不能連續(xù)施工時,應用草袋、彩條布等做覆蓋保護。4.3.11砂及砂石地基完工后,不應在影響墊層穩(wěn)定的部位進行挖掘工程。4.3.12對基礎、防水層、保護層以及從基礎墻伸出的各種管線,均應妥善保護,防止回填土時碰撞或損壞。Ⅳ施工注意事項4.3.13墊層鋪設應嚴格控制材料含水率,每層鋪筑厚度、碾壓遍數(shù)、邊緣和轉(zhuǎn)角、接槎等處,應按規(guī)定搭接和夯實,防止造成砂石地基密實度不均勻。4.3.14填料壓(夯)過程中,應注意邊坡穩(wěn)定。應采用對稱回填,防止坍塌。基坑(槽)邊不應堆放重物或停放機械。4.3.15在回填、壓實過程中不應損傷和碰撞建(構(gòu))筑物基礎及各結(jié)構(gòu)構(gòu)件。Ⅴ質(zhì)量記錄4.3.16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砂、砂石擊實試驗報告;2砂、砂石密實度檢測報告;3砂、砂石含水率檢測記錄;4砂和砂石級配試驗記錄。4.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Ⅰ施工準備4.4.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土工合成材料進場時,應檢查產(chǎn)品標簽、合格證、產(chǎn)品批號、生產(chǎn)日期、有效期限等。2根據(jù)施工方案將土工合成材料提前裁剪拼接成適合的幅片。3防止土工合成材料進場后受到陽光直接照曬。4應取樣對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強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檢驗。土工合成材料宜以100m2為一批,每批應抽檢5%;產(chǎn)品驗收抽樣以卷為單位時,每批應抽檢5%,并不少于一卷。4.4.2主要機具有壓路機、自卸汽車、推土機、翻斗車、蛙式或柴油打夯機、土工合成材料拼接機具等。4.4.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應對回填用的土料和砂石料進行有機含量、含泥量、級配、顆粒粒徑等指標進行檢驗、試驗。人工級配砂石應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例,拌合時可用體積比或重量比,應滿足設計要求。3土工合成材料進場后,應按照設計、規(guī)范要求進行驗收,并進行取樣檢驗。進場發(fā)現(xiàn)土工織物受到損壞時,應及時修補或更換。4應采用拉伸試驗檢驗土工合成材料的強度和延展性,并滿足設計要求。5應根據(jù)工程特點、填料種類、施工條件、設計要求等,進行擊實試驗確定填料最優(yōu)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Ⅱ施工工藝4.4.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4.4。測量定位→基層處理→土工合成材料鋪設→土工合成材料連接→回填碾壓→施工檢驗圖4.4.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4.5測量定位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4.2.5條的有關(guān)規(guī)定。4.4.6基層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基層應平整,局部高差不大于50mm,局部表面不平應鋪設砂墊層找平。2清除基底雜物、樹根、草根及硬物,防止損壞土工合成材料。3不宜直接在基層上鋪放土工合成材料,應先設置砂墊層。砂墊層厚度不宜小于300mm。宜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4整平后的基層應碾壓,其質(zhì)量應滿足設計要求。5基層表面應有一定的排水坡度。6基層處理完畢后,應會同有關(guān)單位進行驗槽,并進行隱蔽工程驗收。4.4.7土工合成材料鋪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土工合成材料應按其主要受力方向從一端向另一端鋪放。2鋪放時應用人工拉緊,嚴禁有皺折,且緊貼下承層。端部應采用有效方法固定,防止筋材拉出。3鋪放時,土工合成材料的兩端應留有余量,余量每端不少于1000mm,且應按設計要求加以固定。4在土工合成材料鋪放時,不應有大面積的損傷破壞。有影響工程效果的材料破損,應從破損處剪斷,重新連接。對小的裂縫或孔洞,應在其上縫補新材料,新材料面積不小于破壞面積的4倍,邊長不小于1000mm。5當加筋墊層采用多層土工合成材料時,上下層的接縫應相互錯開,錯開距離不小于500mm。6鋪設土工合成材料應均勻平整;在斜坡上施工時應保持一定的松緊度;在護岸工程坡面上鋪設時,上坡段土工合成材料應搭接在下坡段土工合成材料上。7土工合成材料用于反濾層作用時,要求保證連續(xù)性,不能出現(xiàn)扭曲、褶皺和重疊。8土工合成材料應防止局部受力過大。墊層材料采用塊石時,應輕鋪低放,防止從高處拋擲。9土工合成材料鋪設完后,應及時回填或做好上面的保護層,防止陽光曝曬或裸露。4.4.8土工合成材料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相鄰土工合成材料的連接,對土工格柵可采用密貼排放或重疊搭接,用聚合材料繩或棒或特種連接件連接;對土工織物及土工膜可采用搭接、縫接、膠合、釘合等方法連接。2加筋墊層采用多層土工材料時,上下層土工材料的接縫應交替錯開,連接處強度不應低于設計要求。3土工織物、土工膜的連接可采用搭接法、縫合法、膠合法及U形釘釘合法。在搭接處盡量防止受力,以防移動錯位。(1)搭接法:搭接長度應視上部荷載、鋪設地形、基層特性和鋪放條件而定。搭接長度宜不小于300mm;荷載大、地形傾斜、基層極軟時,不小于500mm;水下鋪放時,不小于1000mm。當土工織物、土工膜上鋪有砂墊層時不宜采用搭接法。(2)縫合法:采用尼龍或滌綸線將土工織物雙道縫合,兩道縫間距10mm~25mm??p合處強度宜達到土工織物強度的80%。縫合形式可參見圖4.4.8。(a)平接;(b)對接;(c)字形接;(d)蝶形接圖4.4.8縫合形式(單位mm)(3)膠合法:采用膠粘劑將兩塊土工織物連接在一起,搭接寬度不宜小于100mm。膠合后應放置2h以上,其接縫的強度與土工織物的原強度相同。(4)U形釘釘合法:用U形釘插入連接,間距宜為1.0m,U形釘應能防銹,其強度低于縫合法和膠合法。4土工布與結(jié)構(gòu)應連接牢固,確保合成材料地基承載力和抗拉強度滿足要求。4.4.9回填碾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土工合成材料墊層地基,使用單層或多層土工合成加筋材料,其加筋墊層結(jié)構(gòu)的回填料,材料種類、層間高度、碾壓密實度等應由設計及工藝性施工試驗確定。2回填料前必須檢查土工合成材料端頭的位置,并做好材料端頭的錨固,才能開始回填土。3當回填料為中砂、粗砂、礫砂或細粒碎石類時,在距土工合成材料80mm范圍內(nèi),最大粒徑應小于60mm;當采用黏性土時,填料應能滿足設計要求的壓實度,并不含有對土工合成材料有腐蝕作用的成分。第一層填料鋪墊層厚度應小于500mm,并應防止施工損壞纖維。土石料的有機質(zhì)含量應不大于5%。4當使用塊石作土工合成材料保護層時,塊石拋放高度應小于300mm,且土工合成材料上應鋪放厚度不小于50mm的砂層。5黏性土含水率應控制在最優(yōu)含水率±2%以內(nèi),密實度不小于最大密實度的95%。6回填土應分層進行,每層填土的厚度按照現(xiàn)場工藝性試驗確定的參數(shù),宜為100mm~300mm。但土工布上第一層填土厚度不應小于150mm。7分層厚度允許偏差應控制在±50mm。8填土順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極軟地基采用后卸式運土車,宜先從兩側(cè)卸土形成戧臺,然后對稱往兩戧臺間填土,施工平面呈“凹”形,四口朝前進方向。(2)宜采用從中心向外側(cè)對稱進行,施工平面呈“凸”形,凸口朝前進方向。9回填土時應根據(jù)設計要求及地基沉降情況,控制回填速度。10土工合成材料上第一層填土,填土機械應沿垂直于土工合成材料的鋪設方向進行。宜用輕型機械,且壓力小于55kPa進行碾壓,填土高度大于600mm厚時,可使用重型機械進行碾壓。11基坑(槽)或管溝回填土應連續(xù)進行,盡快完成。施工中應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內(nèi),防止邊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壞。12應在地基中埋設孔隙水壓力計,在土工合成材料墊層下埋設鋼弦壓力盒,在基礎周圍設沉降觀測點,對各階段的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仔細整理。4.4.10施工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采用灌砂法或灌水法等方法檢測,取樣深度應為每層壓實后的全部深度,要求壓實系數(shù)不能小于設計值。2砂石墊層應分層找平,在下層密實度經(jīng)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上層施工。3最后一層壓(夯)實完成后,表面應拉線找平,并滿足設計標高。Ⅲ成品保護4.4.11現(xiàn)場施工人員禁止穿硬底或帶釘?shù)男忍ね凉ず铣刹牧稀?.4.12土工合成材料鋪放后,宜在48h內(nèi)覆蓋,并采取有效排水系統(tǒng),防止雨淋和曝曬。4.4.13嚴禁機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表面行走。Ⅳ施工注意事項4.4.14土工合成材料存放點和施工現(xiàn)場禁止煙火。4.4.15墊層材料宜用黏性土、中砂、粗砂、礫砂碎石等內(nèi)摩擦角高的材料,如工程要求墊層排水,墊層材料應具有良好的透水性。4.4.16雨天施工時,應采取有效防雨或排水措施。剛夯打完畢或尚未夯實的基土,如遭雨淋浸泡,則應將積水及松軟基土除去,并重新補填新土夯實,受浸濕的土應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實。4.4.17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基底清理、回填料鋪設厚度及平整度、土工合成材料的鋪設方向、接縫搭接長度或接縫狀況、土工合成材料與結(jié)構(gòu)的連接狀況等。4.4.18所有土工合成材料在運送、儲存的過程中應加以遮蓋。陽光曝曬時間不應大于8h,防止長時間曝曬使土工合成材料老化。Ⅴ質(zhì)量記錄4.4.19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回填土密實度檢驗報告;2土工合成材料鋪設施工記錄。4.5強夯地基Ⅰ施工準備4.5.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強夯填料要求:在軟弱地基上強夯時,可選用碎(卵)石、粗砂、工業(yè)廢渣及粉煤灰等,以“級配好、含泥少、多棱角”為佳。2強夯置換墩材料宜采用級配良好的塊石、碎石、礦渣等質(zhì)地堅硬、性能穩(wěn)定的粗顆粒材料,粒徑大于300mm的顆粒含量不宜大于全重的30%。4.5.2主要機具有起重機、夯錘、自動脫鉤裝置、推土機等。4.5.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強夯影響范圍內(nèi)有建(構(gòu))筑物、地下管線時,已做好隔振或其他保護措施,并能確保臨近結(jié)構(gòu)的安全。5應檢查夯錘質(zhì)量和尺寸、落距控制方法、排水設施等。6夯錘質(zhì)量允許偏差為±100kg,夯錘落距允許偏差為±300mm。Ⅱ施工工藝4.5.4強夯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5.4。測量定位→平整場地→試夯→夯實→整平→往復夯實→滿夯→施工檢驗圖4.5.4強夯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5.5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對移交的控制樁進行復測,滿足要求后進行測量放線。2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4.5.6平整場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強夯前應平整場地,周圍作好排水溝等排水設施,按夯點布置測量放線確定夯位。2地下水位較高時,應在表面鋪0.5m~2.0m厚中(粗)砂或砂礫石、碎石墊層,防止設備下陷和便于消散強夯產(chǎn)生的孔隙水壓力,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后再強夯。4.5.7試夯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強夯施工前,應在施工現(xiàn)場選取有代表性的試驗區(qū),如有不同的工程地質(zhì)單元,應在各地質(zhì)單元區(qū)域設置少于1處的試夯區(qū),試夯區(qū)面積不應小于20m×20m。2夯擊前,應將各夯點位置及夯位輪廓線標出。3在缺少試驗資料或經(jīng)驗時,可按下表4.5.7預估有效加固深度。表4.5.7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擊夯擊能(kN·m)碎石土、砂土等粗粒土粉土、黏性土等細粒土10004.0~5.03.0~4.020005.0~6.04.0~5.030006.0~7.05.0~6.040007.0~8.06.0~7.050008.0~8.57.0~7.560008.5~9.08.5~9.080009.0~9.59.0~9.5100009.5~10.09.5~10.01200010.0~11.010.0~11.0注:強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應從最初起夯面算起;單擊夯擊能E大于12000kN·m時,強夯的有效加固速度應通過試驗確定。4.5.8夯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夯前應進行場地平整,并測量夯前地面高程,按照設計圖進行夯點布置,在地面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控制夯錘落距,保證達到設計要求的夯擊能。2夯機就位后,應將夯錘對準夯點位置,做好夯擊準備。3夯前應測量錘頂高程以便于計算每一擊夯沉量。每一遍夯擊后需測量錘頂高程,并做好記錄以便計算每一擊夯沉量。4夯點位置允許偏差為±500mm,應用鋼尺測量。4.5.9推平應在第一遍所有夯點完成后進行,需將夯坑填平,并對場地進行平整,測出平整后的場地高程,計算本遍場地夯沉量,做好記錄,為第二遍夯擊做好準備。4.5.9往復夯擊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兩遍夯擊之間的間歇時間,取決于土中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時間。當缺少實測資料時,可根據(jù)地基土的滲透性確定,并滿足設計要求。2應根據(jù)設計方案要求和試夯結(jié)果,按施工參數(shù)和控制擊數(shù)施工,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測量并記錄每一擊夯沉量,通過統(tǒng)計分析,校核確定合適的施工參數(shù)和控制標準。3然后應按照一個夯點的施工步驟,從邊緣向中央的順序完成第一遍所有夯點施工,后續(xù)夯點施工需根據(jù)前一夯點的校正參數(shù)施工。4按照第一遍夯擊流程完成往復夯擊的全部夯擊遍數(shù),并做好記錄。4.5.11滿夯應在全部夯擊遍數(shù)完成后進行,應將場地推平,按夯印搭接1/5錘徑~1/3錘徑的夯擊原則,用低能量滿夯將場地表層松土夯實并碾壓,再測量強夯后的場地高程。4.5.12施工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于強夯置換,應檢查置換墩底部深度。2強夯結(jié)束后,應用水準儀測量場地平整度,允許偏差為±100mm。Ⅲ成品保護4.5.13強夯地基施工完成并驗收合格后,應設置有效排水系統(tǒng),防止強夯地基被雨水浸泡。如不能及時使用,應采取覆蓋、硬化等保護措施。4.5.14冬季進行強夯施工,宜進行覆土防凍,防止發(fā)生凍脹破壞。Ⅳ施工注意事項4.5.15強夯應分區(qū)進行,宜先邊區(qū)后中部,或由臨近建(構(gòu))筑物一側(cè)向遠離一側(cè)方向進行。4.5.16夯機就位、門架應支墊平穩(wěn),起錘時應將夯錘吊離地面300mm,觀察其穩(wěn)定后方可起鉤。4.5.17夯擊時,落錘應保持平穩(wěn),夯位應準確。如坑底傾斜過大,應及時用原土或填料將坑底墊平;如夯錘氣孔被堵塞,應立即開通氣孔,才可進行下一次夯擊。4.5.18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shù)和夯坑深度。施工過程中,應對單點擊數(shù)、夯擊能級、最后兩擊夯沉量、錘重、落距等參數(shù)和施工中發(fā)生的異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4.5.19夯點施打宜由內(nèi)而外、隔行跳打。每遍夯擊后測量場地高程,計算本遍場地抬升量,抬升量超設計標高部分宜及時推除。Ⅴ質(zhì)量記錄4.5.20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測量放線及復核記錄;2試夯記錄;3強夯施工記錄;4地基總下沉量檢查記錄;5土壤擊實試驗報告;6土壤干密度試驗報告。4.6注漿地基Ⅰ施工準備4.6.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水泥品種應按設計要求選用,宜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2根據(jù)需要和土質(zhì)條件,可在水泥漿液加入粉煤灰、早強劑、速凝劑、水玻璃等外加劑。3注漿用砂粒徑應小于2.5mm,細度模數(shù)應小于2.0,含泥量應小于3%,有機質(zhì)含量應小于3%。4注漿用黏土的塑性指數(shù)應大于14,黏粒含量應大于25%,含砂率應小于5%,有機質(zhì)含量應小于3%。5粉煤灰的細度模數(shù)應不粗于同時使用的水泥,燒失量小于3%。6水玻璃的模數(shù)應為3.0~3.3。7應采用自來水或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相關(guān)規(guī)定的其他水源水。4.6.2水泥注漿的主要機具有鉆孔機、壓漿泵、泥漿泵或砂漿泵、攪拌機等。4.6.3硅化注漿的主要機具有振動打拔管機(振動鉆或三腳架穿心錘)、注漿花管、壓力膠管、φ42mm連接鋼管、齒輪泵或手搖泵、漿液攪拌機、貯液罐、三腳架、倒鏈等。4.6.4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對進場的各種原材料進行取樣送檢。在原材料合格的前提下,委托檢測單位對各種配比的性能進行試驗,并確定配合比。5進行注漿泵和輸送管路系統(tǒng)的耐壓試驗。試驗壓力必須達到最大注漿壓力的1.5倍,試驗時間不應小于15min,無異常情況后,才可使用。Ⅱ施工工藝4.6.5水泥注漿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6.5。測量定位→鉆孔→下注漿管、套管→填砂→封孔、拔套管→注漿→填孔→施工檢驗圖4.6.5水泥注漿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6.6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移交的控制樁進行復測,滿足要求后進行測量放線。2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4.6.7鉆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先在加固地基中按規(guī)定位置用鉆機鉆孔到要求的深度,孔徑宜為70mm~110mm,孔位偏差不應大于±50mm,孔深偏差不應大于±100mm。2注漿孔的鉆桿角度與設計角度之間的傾角偏差不應大于±2°。4.6.8下注漿管、套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鉆孔探測地質(zhì)情況后,在孔內(nèi)插入直徑38mm~50mm的注漿射管。2管底部1.0m~1.5m管壁上鉆有注漿孔,在射管之外設置套管。4.6.9在射管與套管之間應進行填砂。4.6.10封孔應在地基表面進行,空隙用1:3水泥砂漿或黏土、麻絲填塞,而后拔出套管。4.6.11注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注漿水灰比宜取0.5~0.6,漿液應攪拌均勻,注漿過程中應連續(xù)攪拌,攪拌時間應小于漿液初凝時間。2漿液在壓注前應經(jīng)篩網(wǎng)過濾。3用壓漿泵將水泥漿壓入射管而透入土層孔隙中,水泥漿應一次壓入,不應中斷。4灌漿先從稀漿開始,逐漸加濃,邊注漿邊拔注漿管。5灌漿次序應把射管一次沉入整個深度后,自下而上分段連續(xù)進行,分段拔管直至孔口為止。6灌漿孔宜分組間隔灌漿,第1組孔灌漿結(jié)束后,再灌第2組、第3組。4.6.12注漿完成后,拔出灌漿管,留下的孔應進行封孔,可用1:2水泥砂漿或細砂礫石填塞密實,亦可用原漿壓漿堵孔。4.6.13施工結(jié)束后,應進行地基承載力、地基土強度和變形指標檢驗。4.6.14硅化注漿地基包括單液硅化注漿地基、雙液硅化注漿地基和加氣硅化注漿地基,其施工工藝流程分別見圖4.6.14-1、4.6.14-2和4.6.14-3。測量定位→機具設備安裝→定位打管(鉆孔)→封孔→配制漿液、注漿→拔管→管沖洗、填孔→檢查驗收圖4.6.14-1單液硅化注漿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測量定位→機具設備安裝→定位打管(鉆孔)→封孔→配甲液、注漿→沖管→配乙液、注漿→拔管→管沖洗、填孔→檢查驗收圖4.6.14-2雙液硅化注漿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測量定位→機具設備安裝→定位打管(鉆孔)→封孔→加氣→配制漿液、注漿→加氣→拔管→管沖洗、填孔→檢查驗收圖4.6.14-3加氣硅化注漿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6.15測量定位同4.6.6條規(guī)定:4.6.16機具設備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將鉆機或三腳架安放于預定孔位,調(diào)好高度和角度。2然后將注漿泵及管路(包括出漿管、吸漿管、回漿管)連接好。3最后應安裝壓力表,并檢查是否完好,最后進行試運轉(zhuǎn)。4.6.17定位打管(鉆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根據(jù)注漿深度及每根管的長度進行配管。2應根據(jù)鉆孔或三腳架的高度,將配好的管用打入法或鉆孔法逐節(jié)沉入土中,保持垂直和距離正確。3管子四周孔隙應用土填塞密實。4.6.18封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硅化加固的土層以上應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層,防止溶液上冒,必要時須夯填素土或灰土。2加氣硅化應在注漿周圍挖一高150mm、直徑150mm~250mm倒錐圓臺形封孔樁,用水泥加水玻璃液快速攪拌填滿封孔坑,硬化后即可加氣注漿。4.6.19加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加氣計量應用二氧化碳流量計稱量。2放氣時應將二氧化碳容器放到磅秤上,接通減壓閥后,按要求的數(shù)量放氣。3第一次排氣壓力可不控制,第二次排氣壓力應取0.1MPa~0.2MPa。4第一次二氧化碳排氣時間可不控制,第二次排氣時間應做控制,當加固土飽和度小于0.6時,二次排氣時間應大于18分鐘;當加固土飽和度大于0.6時(包括地下水位以下),二次排氣時間應大于45分鐘。4.6.20配制漿液、注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用波美計量測原液密度和波美度,并做好記錄,然后根據(jù)設計配合比配制漿液。2砂土和一般黏性土的硅化加固,可參考表4.6.20數(shù)據(jù)配制溶液,配制好的溶液應保持干凈,不應含有雜質(zhì)。表4.6.20各種硅化加固法的適用范圍及化學溶液的濃度項次土的類別加固方法土的滲透系數(shù)(m/d)溶液的密度(t=18℃)(kg/L)水玻璃(模數(shù)2.5~3.3)氧化鈣1砂類土和黏性土壓力雙液硅化法0.1~1010~2020~801.35~1.381.38~1.411.41~1.441.26~1.282砂土、一般性黏性土加氣硅化0.1~2.01.09~1.21—3注漿量可通過試驗確定,灌漿溶液的總用量Q(L)可按下式確定:Q=K?V?n?1000 (4.6.20)式中V——硅化土的體積(m3);n——土的孔隙率;K——經(jīng)驗系數(shù):對淤泥、黏性土、細砂,K=0.3~0.5,中砂、粗砂,K=0.5~0.7;礫砂,K=0.7~1.0。4采用雙液硅化時,兩種溶液用量應相等。注漿時,先開動注漿泵,關(guān)閉注漿閥,全開回漿閥,自循環(huán)1min~2min后,連接好進漿管與打入土中的注漿管接頭,慢慢開啟進漿閥,同時慢慢關(guān)閉回漿,調(diào)整壓力(宜為0.2MPa~l.0MPa)和流量至設計數(shù)值,達到設計注漿量即停止注漿。當注漿壓力大于設計壓力2倍~3倍時仍然灌不進去,即可終止注漿。5如相鄰土質(zhì)不同,應先加固滲透系數(shù)較大的土層。在地高應力區(qū)注漿時,應采用跳漿法注漿,相鄰孔注漿間隔時間t≥12h。6在地下水位以下采用壓力雙液硅化,當?shù)叵滤魉傩∮趌m/d時,先自上而下注漿,然后自下而上注入氯化鈣溶液;當?shù)叵滤魉贋?m/d~3m/d時,水玻璃與氯化鈣可交替注漿;當?shù)叵滤魉俅笥?m/d時,可先將水玻璃與氯化鈣同時注漿,然后再交替注漿。4.6.21注漿完畢后應進行沖管。當采用雙液注漿法時,在甲液注漿完成后,應對注漿管沖洗干凈再注乙液。4.6.22沖管后應進行拔管。土體硅化完畢,應用樁架或三腳架的倒鏈將管子分級拔出。4.6.23管沖洗、填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拔出的管子用壓力水清洗干凈,再使用。2拔管遺留孔洞應用水泥砂漿填孔。Ⅲ成品保護4.6.24水泥注漿完成后15d(砂土)或60d(黏性土)內(nèi)、硅化注漿完成7d內(nèi),不應在已注漿的地基上行車或施工。Ⅳ施工注意事項4.6.25在日平均氣溫低于5℃或最低溫度低于-3℃的條件下注漿時,應采取防漿液體凍結(jié)措施。施工用水溫度不應高于35℃,且對漿液及注漿管路應采取防曬措施。4.6.26注漿過程中,注漿壓力突然上升時,須立即停止注漿泵運轉(zhuǎn),卸壓后檢查原因,處理完成后才可繼續(xù)施工。4.6.27發(fā)生冒漿時,應采取降低灌漿壓力,加入速凝劑,限制進漿量。4.6.28灌漿孔中的漿液從其他孔中流失時,應延長相鄰孔間施工間隔,或同時并聯(lián)灌漿。4.6.29因地質(zhì)條件差,或漿液濃度太低,造成漏漿,應采取粒狀漿液與化學漿液相結(jié)合灌注。4.6.30對已有建(構(gòu))筑物基礎或設備基礎進行加固后,應按照《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范》JGJ8要求進行沉降監(jiān)測。Ⅴ質(zhì)量記錄4.6.31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注漿材料配合比設計文件;2注漿材料見證取樣試驗報告;3鉆孔施工記錄;4壓漿施工記錄。4.7預壓地基Ⅰ施工準備4.7.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根據(jù)設計要求和施工需要,應按就地取材,安全適用,經(jīng)濟合理的原則備足堆載所用材料。2砂井宜用中、粗砂,墊層宜用中細砂或礫砂,含泥量不應大于3%。3真空預壓用材有排水管、濾水管、聚氯乙烯薄膜等。4應選擇密封性和柔韌性好,抗老化、抗穿刺能力強的密封膜。4.7.2主要機具有振動沉樁機、錘擊沉樁機、靜壓沉樁機、推土機,真空用插板機、混凝土樁靴、帶活瓣式樁靴的樁管和吊斗、射流式真空泵。4.7.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機具設備已運到現(xiàn)場維修、保養(yǎng)、就位、試運轉(zhuǎn)。Ⅱ施工工藝4.7.4預壓地基包括堆載預壓地基、真空預壓地基和真空聯(lián)合堆載預壓地基。堆載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7.4。測量放線→豎向排水體施工→鋪排水砂墊層→預壓荷載→加載預壓→卸荷→施工檢驗圖4.7.4堆載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7.5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對移交的控制樁進行復測,符合要求后進行測量放線。2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3可用木樁(每20m1根)或小竹桿(內(nèi)插)和白石灰放出各加固單元邊線的準確位置,并用紅漆在木樁或小竹竿上,并標出砂墊層頂面的標高。4木樁與小竹竿之間宜用紅尼龍繩連接。4.7.6豎向排水體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用打樁機將井管沉入地基中預定深度后,吊起樁錘,在井管內(nèi)灌入砂料,然后再利用樁架上的卷揚機吊振動錘,邊振動邊將樁管向上拔出。2灌砂后,應采用錘擊法沉樁管,管內(nèi)砂子可用吊錘擊實,或用空氣壓縮機向管內(nèi)通氣(氣壓宜為0.4MPa~0.5MPa)壓實。3拔管的速度宜控制在1m/min~1.5m/min。4可按需要二次打入井管灌砂,以形成擴大砂井。5打砂井順序應從外圍或兩側(cè)向中間進行,砂井間距較大的可逐排進行。6打砂井后基坑表層產(chǎn)生松動隆起時,應進行壓實。7宜采用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帶作為豎向排水體。4.7.7鋪設排水砂墊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shù)鼗韺映休d力較好,能承受常用運輸機械時,應采用機械分堆攤鋪法;2當?shù)鼗韺映休d力不足時,應采用順序推進攤鋪法;3對表層很軟的超軟地基,應采取加強措施后,用人工或輕便機械順序推進鋪設。4鋪設時,應防止對軟土表層的過大擾動,造成淤泥和砂混合,影響墊層的排水效果。4.7.8預壓載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大面積堆載可采用自卸汽車與推土機聯(lián)合作業(yè)。2對特軟土地基的堆載預壓,第一級荷載宜用輕型機械或人工作業(yè)。3預壓荷載宜取等于或略大于設計荷載。4有時為加速壓縮過程和減少建(構(gòu))筑物的沉降,可根據(jù)設計要求進行超載預壓。4.7.9加載、預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分期分級進行,加強觀測,對地基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壓力等應逐日觀測并做好記錄。2加載控制指標:地基最大下沉量不宜超過10mm/d;水平位移不宜大于4mm/d。3應嚴格控制加荷速率,保證在各級荷載下地基的穩(wěn)定性。4.7.10卸荷時間應根據(jù)設計要求確定。4.7.11真空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7.12。測量放線→豎向排水體施工→排水砂墊層施工→施工密封溝→鋪設密封膜→真空泵安裝管路連接→抽真空→觀測、效果檢驗圖4.7.12真空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7.12豎向排水體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真空預壓法豎向排水體設置同堆載預壓法。2應先平整場地,設置排水通道,在軟基表面鋪設砂墊層或在土層中再加設砂井,再設置抽真空裝置及膜內(nèi)外通道,主支濾排水管分為主(干)管和支濾管。3可采用加筋PVC塑料管,主管宜為Ф100mm,支濾管宜為Ф50mm,外包土工布濾水網(wǎng)。4主管和支濾管間應采用變徑三通、四通連接,同管徑的對接采用絲扣連接。5全部吸水管均應埋入砂層中,并通過出膜器及吸水管與真空泵連接。6在挖密封溝的同時,可進行主(干)管和支濾管的加工、連接和安裝埋設。7施工同時,應將露出砂墊層表面的塑料排水板頭埋入砂墊層中。4.7.13排水砂墊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真空預壓法排水砂墊層設置同4.7.7條。2應水平分層,濾管的埋設,宜采用條形或魚刺形,鋪設距離應使其分布均勻。3管上部應覆蓋100mm~200mm厚砂層,采用含泥量少于5%的中粗砂,一次鋪設,攤鋪方式采用人工分塊攤鋪平整。4.7.14施工密封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兩個相鄰單元塊之間,應開挖真空預壓密封膜溝,保證真空預壓加固效果,單元塊內(nèi)要預留2m間隔不鋪設砂墊層。2密封溝應布置在各單元塊的四周,保證周邊密封。3密封溝施工可采用液壓反鏟挖掘機結(jié)合人工開挖,在鋪設密封膜后,密封溝應用淤泥或黏土回填。4.7.15鋪設密封薄膜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砂墊層上密封薄膜宜采用2層~3層聚氯乙烯薄膜,按先后順序同時鋪設,并且加固四周。2在離基坑線外緣2m處開挖深0.8m~0.9m的密封溝槽,將薄膜的周邊放入溝槽內(nèi),用黏土或粉質(zhì)黏土回填壓實,達到密封不透氣。3也可采用板樁覆水封閉,以膜上全面覆水較好。4.7.16真空泵安裝管路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真空主管道通過出膜器及吸水膠管與真空泵連接。2出膜器的連接必須牢固,密封完好。4.7.17抽真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開始抽真空以后,當其膜下真空度達到并穩(wěn)定在80kPa以上時,即進入真空預壓工程的正常預壓階段。2應做好真空度、地面沉降量、沉層沉降、水平位移、孔隙水壓力和地下水的現(xiàn)場觀測和試驗工作,掌握變化情況,作為檢驗和評價預壓效果的依據(jù)。3真空度的允許偏差為±2%,固結(jié)度的允許偏差為±2%。4沉降速率的允許偏差為±10%,水平位移的允許偏差為±10%。4.7.18觀測、效果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清除砂槽和腐殖土層,防止在土基內(nèi)形成水平暗道。2當真空預壓加固單元塊在膜下真空度達80kPa的條件下連續(xù)抽真空三個月,或地基固結(jié)度Ut≥80%時,即可以停機卸荷,交付驗收。4.7.19真空聯(lián)合堆載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7.19。測量放線→豎向排水體施工→排水砂墊層施工→施工密封溝→鋪設密封膜→真空泵安裝管路連接→抽真空→堆載→卸荷→觀測、效果檢驗圖4.7.19真空聯(lián)合堆載預壓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7.20真空聯(lián)合堆載預壓地基施工時,除按照堆載預壓法和真空預壓法的要求進行施工外,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堆載底層部分應選顆粒較細,且不含硬塊的堆載物,防止堆載時刺破密封膜。2宜在膜內(nèi)真空度值達到80kPa后7d~10d開始堆載。3若天然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堆載要求,可在膜內(nèi)真空度值達到80kPa后20d開始堆載。Ⅲ成品保護4.7.21雨季期間應采取有效防雨措施,防止雨水浸泡地基影響預壓效果。Ⅳ施工注意事項4.7.22砂井灌砂應自上而下保持連續(xù),應不出現(xiàn)頸井,且不擾動砂井周圍土的結(jié)構(gòu),對灌砂量未達到設計要求的砂井,應在原位將樁管打入灌砂,復打一次。4.7.23堆載預壓施工中,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載不應超過地基的極限承載力。應根據(jù)土質(zhì)情況采取合適的加荷方式,如需加大荷載時,應采取分級加荷,并控制每級加載重量的大小和加荷速率,使之與地基的強度增長相適應,待地基在前一級荷載作用下達到一定固結(jié)度后,再施加下一級荷載。4.7.24注意密封膜邊緣的密封,加強檢驗和測試,防止密封薄膜漏氣,。4.7.25堆載高度不應大于設計高度,如發(fā)現(xiàn)沉降和側(cè)移速率太大,應撤離危險區(qū)域。Ⅴ質(zhì)量記錄4.7.26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工序交接檢驗記錄;2檢驗批、分項、分部工程質(zhì)量驗收記錄;3質(zhì)量檢驗評定記錄。4.8砂石樁復合地基Ⅰ施工準備4.8.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中、粗混合砂,含泥量小于5%,有機質(zhì)含量不大于5%。2碎石粒徑不大于50mm,級配良好。3不應含有草根、樹葉、塑料袋等有機雜物和垃圾。4.8.2主要機具有柴油打樁機、電動落錘打樁機、振動打樁機、振沖器、裝載機、壓路機(6t~10t)、蛙式或柴油打夯機等。4.8.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應對砂和砂石有機含量、含泥量、級配、顆粒粒徑等指標進行檢驗、試驗。人工級配砂石應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例,拌合時可用體積比或重量比,應滿足設計要求。Ⅱ施工工藝4.8.4砂石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包含振動成樁法和錘擊成樁法兩種,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8.4。測量定位→樁機就位→振動/錘擊沉管→上料→邊振動/錘擊、邊上料、邊拔管→反插樁管→重復上料、拔管、反插管直至頂出地面→清理導管外壁帶出的土→移機至下一樁位→開槽挖土鋪褥墊層圖4.8.4振動/錘擊成樁法砂石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8.5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2根據(jù)基礎軸線控制樁,采用全站儀及鋼卷尺,準確測放出樁位點。3樁位點可用φ20mm鋼釬插入土中200mm,拔出后灌入石灰定點。4.8.6樁機就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樁管中心應對準樁中心,校正樁管垂直度≤1.5%。2應按設計要求校正樁管長度。3樁位允許偏差不應大于樁直徑的0.3倍。4.8.7振動/錘擊沉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采用振動樁機或錘擊式樁機把套管沉入土中,應下沉至設計深度。2如遇到堅硬難沉的土層,可以輔以噴氣或射水沉入。4.8.8沉管后進行上料,把加好砂石的料斗吊起插入樁管上口,向管內(nèi)注入砂石。4.8.9邊振動/錘擊、邊上料、邊拔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將注滿砂石的導管邊振動或錘擊,邊緩慢提起,樁管底要低于沉入的砂石頂面。2套管內(nèi)的砂石宜通過振動或錘擊沉入,或被壓縮空氣從套管內(nèi)壓出形成樁體。4.8.10在注入一定砂石后進行反插樁管,將套管沉入到規(guī)定的深度,并加以振動使排出的砂石振密,也使砂石再一次擠壓周圍的土體。4.8.11重復上料、拔管、反插管直至樁頂出地面,應按照上料、邊振動邊上料邊拔管、反插樁管的步驟重復進行直至樁頂出地面。4.8.12清理導管外壁帶出的土,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挖除樁管帶出的泥土,如孔口泥土掉入孔中,未清理干凈不應再次灌料入套管內(nèi)。4.8.13成樁后,將樁機移至下一樁位進行施工。4.8.14開槽挖土鋪褥墊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全部樁體施工完成后,應將樁頂預留的松散樁體挖除,樁間土應預留200mm保護土層,采用人工挖除。2樁頭處理完畢后,應鋪設褥墊層,褥墊層的材料、級配和厚度應滿足設計圖紙要求。3褥墊層的夯填度,即夯實后的褥墊層厚度與虛鋪厚度的比值,不應大于0.9。Ⅲ成品保護4.8.15地基范圍內(nèi)不應留有孔洞,如無技術(shù)措施,不應在影響其穩(wěn)定的區(qū)域內(nèi)進行挖掘工程。4.8.16做好墊層周圍排水設施,防止基礎施工期間,地基和墊層被水浸泡。Ⅳ施工注意事項4.8.17回填砂石時,應注意保護好現(xiàn)場軸線樁、基準樁,防止碰撞位移,并應經(jīng)常復測。4.8.18開始拔管前先應灌入一定量砂,振動15s~30s,然后將管子上拔30cm~50cm,再次向管中灌入足夠砂量,并向管中適量注水,對樁尖處加自重壓力,以強迫活瓣張開,使砂易流出,用浮漂測得樁尖已經(jīng)張開后,方可繼續(xù)拔管。4.8.19應控制拔管速度和貫入速度,選擇激振力,提高振動頻率,防止樁身縮頸。4.8.20對砂土地基宜從外圍或兩側(cè)向中間進行,對黏性土地基宜從中間向外圍或隔排施工,以擠密為主的砂石樁同一排應間隔進行;臨近已有建(構(gòu))筑物施工時,應由近向遠進行施工。4.8.21如實際灌砂量達不到設計要求,應在原位復打一次,并灌砂,或在其旁補打一根砂樁。Ⅴ質(zhì)量記錄4.8.22質(zhì)量資料除滿足本規(guī)程第3.0.15條規(guī)定外,尚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試樁成樁記錄;2樁位平面布置圖;3工序交接檢驗記錄;4檢驗批、分項、分部質(zhì)量驗收記錄;5施工現(xiàn)場質(zhì)量管理檢查記錄。4.9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Ⅰ施工準備4.9.1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用強度等級為42.5級及以上普通硅酸鹽水泥。2根據(jù)工程需要和現(xiàn)場地層條件,可選用具有早強、減水等作用的外加劑。3應采用自來水或不含有害物質(zhì)的潔凈水。4.9.2主要機具有鉆機、鉆桿、噴射管、噴射頭等造孔機具;高壓水泵、壓力表、高壓截止閥、高壓管、供水泵等供水機具;空氣壓縮機、風量計、輸氣管等供氣機具;漿液池、漿液攪拌機、上料機、漿液貯儲罐等制漿機具;垂直架、卷揚機、旋擺機、高壓注漿泵、噴射注漿管等噴射機具。4.9.3作業(y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進場的各種原材料應進行取樣送檢。在原材料合格的前提下,委托檢測單位應對各種配比的性能進行試驗,確定配合比。5機具設備配齊進場后,應進行安裝、檢修及調(diào)試運轉(zhuǎn)。應檢查樁機運行和輸料管暢通情況,標定灰漿泵輸漿量,控制輸漿速度,其壓力和流量應滿足設計要求。6開工前應檢驗樁位、漿液配比、高壓噴射設備的性能等,并應對壓力表、流量表進行檢定或校準。Ⅱ施工工藝4.9.4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施工根據(jù)工程需要和機具設備條件,可分別采用單重管法、二重管法和三重管法,對應施工設備組合如圖4.9.4所示。(a)單管法;(b)二重管法;(c)三重管法圖4.9.4施工設備組合4.9.5單管法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9.5。測量定位→鉆機就位→制備水泥漿→鉆機鉆進、貫入噴射管→旋噴注漿作業(yè)→拔管→沖洗鉆具、移機→開槽挖土鋪褥墊層圖4.9.5單管法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9.6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進行施工區(qū)域測量控制點布設,測設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點,放樣出施工區(qū)域。2應根據(jù)基礎軸線控制樁,采用全站儀及鋼卷尺,準確測放出樁位點。3樁位點可用φ20mm鋼釬插入土中200mm,拔出后灌入石灰定點。4.9.7鉆機就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移動鉆機至設計孔位,使鉆頭對準旋噴樁設計中心,調(diào)整鉆桿對地面的垂直度,鉆孔孔位的允許偏差應不大于50mm,鉆孔垂直度的允許偏差應不大于1/100。2鉆機就位后,應先進行低壓(0.5MPa)射水試驗,用以檢查噴嘴是否暢通,壓力是否正常。4.9.8制備水泥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將漿水加入桶中,再將水泥和外摻劑倒入,開動攪拌機攪拌10min~20min。2擰開攪拌桶底部閥門,放入第一道篩網(wǎng)(孔徑為0.8mm),過濾后流入漿液池,然后通過泥漿泵抽進第二道過濾網(wǎng)(孔徑為0.8mm),第二次過濾后流入漿液桶中,待壓漿時備用。3水泥漿液的水灰比宜為0.8~1.2。4.9.9鉆機鉆進、貫入噴射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鉆機開始鉆進后,射水壓力由0.5MPa增加至1.0MPa,應防止噴嘴被堵。2當?shù)谝桓@桿鉆進后,應停止射水,接長鉆桿,再繼續(xù)射水鉆進,直到鉆至設計標高。4.9.10旋噴注漿作業(y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漿液壓力不應低于20MPa,旋轉(zhuǎn)速度應為20r/min,噴嘴直徑宜為2.9mm~3.2mm,漿液流量宜為90L/min~120L/min。2當噴射注漿管貫入土中,噴嘴達到設計標高后,應停止射水,擰下上面第一根鉆桿,放入鋼球,堵住射水孔,再將鉆桿裝上,即可向鉆機送高壓水泥漿。3待噴射注漿參數(shù)達到規(guī)定值后,隨即按旋噴的工藝要求,開始旋轉(zhuǎn)和提升鉆桿噴射管,由下向上旋轉(zhuǎn)噴射注漿,噴射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00mm。4在礫石土層中,應在旋噴參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復噴,確保樁徑滿足設計要求。5噴射孔與高壓注漿泵的距離不宜大于50m,鉆孔位置和垂直度偏差應滿足要求。6對需要局部擴大加固范圍或提高強度的部位,可采取復噴的措施。7在旋噴注漿過程中出現(xiàn)壓力驟然下降、上升或冒漿異常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處理故障。8可在原孔位采用冒漿回灌或第二次注漿等措施,防止?jié){液凝固收縮影響樁頂標高。4.9.11拔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上面第一根鉆桿完全提出地面后應停止壓漿,待壓力消散后迅速拆除第一節(jié)鉆桿,并將鉆桿整體下沉,搭接不小于100mm,然后繼續(xù)壓漿,等壓力上升至設計壓力時,重新開始旋噴。2當噴頭提升至設計標高時,需進行1min~2min的低壓(5MPa)補漿,防止?jié){液析水而收縮,造成旋噴樁頂部凹陷。3施工中應檢查并記錄注漿壓力、水泥漿量、提升速度及拔管速度等施工參數(shù)。4.9.12沖洗鉆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補漿完成后,應提出鉆桿及鉆頭,進行低壓(0.5MPa)射水,沖洗鉆桿、噴嘴。2整個樁位旋噴作業(yè)結(jié)束后,鉆機移至下一樁位施工。4.9.13開槽挖土鋪褥墊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全部樁體施工完成后,待樁體達到一定強度,且滿足設計要求時,可進行開槽。2樁頭宜采用人工開挖,當樁頂預留土較多時,也可采用機械和人工聯(lián)合開挖。3將樁頂保護樁長破除,樁間土應預留200mm保護土層,采用人工挖除。4破樁頭時,應用鋼釬等工具沿樁周向樁心逐次剔除多余的樁頭,直至達到設計樁頂標高,并把樁頂鑿平。5樁頭處理完畢后,應鋪設褥墊層,褥墊層的材料、級配和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6褥墊層的夯填度,即夯實后的褥墊層厚度與虛鋪厚度的比值,不應大于0.9。4.9.14二、三重管法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9.14。測量定位→鉆機就位→制備水泥漿→打入套管、插入二(或三)重管→旋噴、提升至預定標高→拔管→沖洗鉆具、移機→開槽挖土鋪褥墊層圖4.9.14二、三重管法高壓旋噴樁復合地基施工工藝流程圖4.9.15打入套管、插入二(或三)重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先用造孔系統(tǒng)在土中鉆成直徑為150mm~200mm的孔或?qū)⑻坠艽蛉胪林兄猎O計深度,安放噴射系統(tǒng),將二(或三)重管插入套管孔內(nèi)。2接通供水系統(tǒng)、制漿系統(tǒng)(如為三重管,應再接通供氣系統(tǒng)),并試噴。4.9.16旋噴、提升至預定標高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開始噴射時,先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世界地理上冊試題及答案
- 熟悉汽車維修工職業(yè)標準化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計算機基礎考試準備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語文考試信心建設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汽車美容服務流程優(yōu)化試題及答案
- 非遺策劃面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汽車維修工現(xiàn)場工作總結(jié)試題及答案
- 企業(yè)園區(qū)面試題目及答案
- 有關(guān)年月日的知識數(shù)學
- 美容師考試心理素質(zhì)題目及答案分析
- 比例知識講座
- 40篇詳細的機械頂崗實習周記
- 社會組織年檢培訓課件
- (正式版)實習崗位-OFFER通知書
- 人事行政管理培訓課程
- 《營養(yǎng)與肥胖》課件
- 綠色生態(tài)中小學生校服
- 全宋詞目錄完整版本
- 支付寶解除賬戶支付申請書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泄密事件報告表
- 單原子催化劑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