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附答案_第1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附答案_第2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附答案_第3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附答案_第4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附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倒計時集訓(xùn)(一)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諸葛亮字孔明,瑯那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章武三年

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

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赦后三日:“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

??

取那。亮身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亮使馬謖督諸軍在

前,與張郃戰(zhàn)于街亭。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

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親秉尊

鉞以厲三軍,不能訓(xùn)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咎皆在臣授

?

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zé)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

??

等,以督厥咎?!笔甏?,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

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

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

處所,目:“天下嗡才也!,初.亮自表后主目:“成都有桑八百林,薄田

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

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

以負陛下?!奔白?,如其所言。

評日: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

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

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

煉,物理其本,循名責(zé)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

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

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節(jié)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謂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B.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C.謂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D.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2).卜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主,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后主,人們將與劉禪有相似經(jīng)歷的,被俘的

割據(jù)政權(quán)的末代君主均稱為后主。

B.旄鉞,乂稱白旄黃鉞。白旄是一種軍旗,黃鉞是以黃金為飾的斧,旄鉞

指軍權(quán)。

C.元年,帝王或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每個帝王只有一

個元年。

D.《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

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的歷史大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深得信任。劉備臨終前托孤,若劉禪無能,可取而代之,并封武

鄉(xiāng)侯,將蜀國托付給諸葛亮。

B.諸葛亮敢于擔責(zé)。馬謖在街亭被張郃打敗,他上疏言責(zé),向皇帝要求貶

職三級,來懲罰自己的過失。

C.諸葛亮治軍嚴謹。為解決軍糧之患,他讓士兵屯田,和百姓混雜看居住

在一起,卻不會去擾民。

D.諸葛亮生活簡樸。他的個人生活用品,都是來自官府,從不經(jīng)營其他產(chǎn)

業(yè)為自己謀取私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2)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題。

蘇軾,子子瞻,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試社郢。主司歐陽修,得軾

《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fù)

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日:“吾

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甭?wù)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同年,丁母憂。五

年,調(diào)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文義粲然。自

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治平二年,會丁優(yōu),孵以金

帛,辭之,求贈一官,于是贈光祿丞。熙寧二年,還朝。時新政日下,軾

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徒知密州。司農(nóng)行手實法,不時施行

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日:“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

司農(nóng),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日:“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

民,罷之。狹知湖州。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元豐三年,神

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鲍曈须y色。有

口:“蘇軾釉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敖K罷之。建中

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

忠規(guī)說論,挺挺大節(jié),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

之上。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蓋已有頡頑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

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

方州器識之閔偉議論之卓葷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

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I。仔考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

孫得兩宰相矣?!鄙褡谟葠燮湮?,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

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

相,又豈非幸歟?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劃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閔偉/議論之卓葷/文章之

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B.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閔偉/議論之卓牽/文章之

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C.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學(xué)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閔偉/議論之卓葷/文章之

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D.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閡偉/議論之卓牽/文章之

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并取“字”,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

并取“字”。名和字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例如:蘇軾,名軾,字

子瞻,名和字的意義相關(guān)。

B.“禮部”,中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

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科舉考試及接待外國來賓。文中“試禮部”,指會

試,又稱禮闈。

C.“徙”,指官職調(diào)動,文中含有貶謫之意。古代表示晉職升官的詞語

有升、擢、右遷、陟等,表示貶官甚至罷官的詞語有貶、謫、適、翱、

廢、細、左遷等。

D.“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也常常用來稱

呼皇帝,例如漢武皇帝、仁宗皇帝、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才學(xué)淵博。試禮部,位居第二;殿試,中乙科;試六論,他的文

章光彩奪目。自宋初以來,制策被列入三等的,只有他和吳育。

B.蘇軾廣受贊譽。歐陽修當著梅圣俞夸獎他的文章,宋仁宗初讀蘇軾的

制策以為給子孫尋到了宰相,宋神宗稱贊他是天下奇才,甚至史學(xué)家評論

蘇軾與歐陽修齊名。

C.蘇軾為官為民。新政法令陸續(xù)頒布,他常常借助法律規(guī)定以方便百

姓,老百姓因為他而生活安定。熙寧二年,認為司農(nóng)實行手實法違制,最

終勸阻朝廷廢除此法令。

D.蘇軾仕途不順。從最初被授予光祿丞,到外放密州、湖州、黃州、常

州,雖皇帝有心重用,但遭同列排擠,最終客死常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2)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guī)境論,挺挺大節(jié),群臣

無出其右。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xué)術(shù),蘇秦自以不及張

??

儀。

張儀已學(xué),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

日:“僅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惫矆?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薛①

之。其妻日:“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

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候,敗約后負,念英可使

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

游,以求通子之愿?”張儀于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

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shù)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shù)讓

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

也。“謝去之。I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篦

若趙乃遂入秦廠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

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

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蹦搜在w王,發(fā)金幣車馬,使

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

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萃跻詾榭颓?,與謀伐諸候。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

??

殍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

報?!睆垉x日:“嗟乎,此在吾術(shù)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

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

乎!”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

??

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節(jié)選自《史記?張儀列傳》)

[注①懈:(shi)通“釋”,釋放。

(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文字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

遂入秦

B.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

遂入秦

C.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

遂入秦

D.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

遂入秦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xué)術(shù),學(xué)習(xí)治國之術(shù),此處指師從鬼谷子學(xué)習(xí)謀略。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

期顯赫人物,精通謀略、縱橫術(shù)、兵法、道家等百家學(xué)問。

B.門下,有“食客”“門客”之意。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

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蔽闹小吧崛恕蓖艘狻?/p>

C.從約,指六國與秦國結(jié)交的策略;連橫,指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策略。二

者都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D.文檄,也叫檄文,古代官方用以曉諭、征召、聲討的文書,如“傳檄

而千里定者也”。也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儀能屈能伸。他在陪楚相喝酒時因楚相亡璧而被門客誣陷盜璧,在

遭受不穿衣服鞭笞之辱后最終承認盜壁得以釋放。

B.張儀仕途坎坷。他曾入楚,不得志;又謁見同門,希望得到推薦,竟

遭拒絕和羞辱;后怒而入秦,先為客卿,最終相秦。

C.張儀才學(xué)過人。他和妻子關(guān)于舌頭在否的玩笑表現(xiàn)了他的自知和自

信。同門蘇秦也贊其“賢士”,并自認才不及張儀。

D.張儀知恩圖報。他在秦國得到任用后,得知蘇秦曾暗中幫助自己,便

請其舍人代為感謝,并保證在蘇秦當政時不攻打趙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

⑵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

法》。漢兵起,異以郡掾監(jiān)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城守,為王莽拒漢。異

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zhí)。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緋、呂晏,并從光武,0

共薦異,得召見。異曰:“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強弱。有老母在城中,愿

歸據(jù)五城,以效功報德。"光武日:“善?!弊圆僦當?,光武不敢顯

其悲戚,每獨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處。異獨叩頭寬譬哀情。光武

止之日:“卿勿妄言?!碑悘?fù)因間進說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矣。

今更始諸將從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

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訴

縣理冤結(jié)布惠闈?!惫馕浼{之。至邯鄲,遣異乘傳撫循屬縣,錄囚徒,存

鰥寡,亡命自詣?wù)叱渥?,陰條二千石長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異為人謙

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

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

郭,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愿屬大樹將軍。時赤眉、延岑暴

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異代禹討之。車駕

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敕異曰:“三輔遭王莽、更始之亂,重以

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無所依訴。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

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斗,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無

為郡縣所苦?!爱愵D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節(jié)選自《后漢書?列傳第七》)

【注釋】①伯升:劉縝(公元前16—23),一作劉演,字伯升,東漢光

武帝劉秀同母兄。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天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

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jié)/布惠澤

B.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

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jié)/布惠澤

C.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

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jié)/布惠澤/

D.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

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jié)/布惠澤/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子兵法》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

譽為“兵學(xué)圣典”,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孫武。

B.光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謚號。謚號是古人死后后人根據(jù)其生前行跡

給出的稱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類。

C.二千石,本為漢朝郡守(尊稱為“太守”)的俸祿,即月俸百二十斛,

一歲得一千四百四十斛,后成為郡守通稱。

D.三輔,又稱“三秦”,指西漢時期治理長安京畿地區(qū)的京兆尹、左馮

翊、右扶風(fēng)三位官員,亦指其所轄地區(qū)。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馮異有感恩之心,且善解人意。他為感念劉秀不殺之恩,率城歸順;在

劉秀因兄長伯升被殺而傷感時,他單獨來叩頭寬解其悲痛心情。

B.馮異有遠見卓識,且忠誠于主。他向劉秀分析王莽暴政、更始帝擄掠以

及百姓渴盼明主的局面,勸其把握時機,調(diào)官派將,安撫百姓。

C.馮異謙遜有禮,深得士兵愛戴。他平素的行為舉止很講究規(guī)矩,在眾人

論功時,常常躲于樹下;在改編部隊時,士兵們都希望跟隨他。

D.馮異善于御兵,深得劉秀信任。劉秀命令他平定赤眉、延岑叛亂,臨行

時,囑咐他要發(fā)揚善于統(tǒng)兵的長處,但不要替當?shù)匕傩帐芸唷?/p>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異以郡掾監(jiān)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城守,為王莽拒漢。異間出行屬

縣,為漢兵所執(zhí)。

(2)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愿屬大樹將軍。

(5).在伯升被殺之后,馮異是如何為劉秀分析形勢,令其精神振奮,開始

爭奪天下的行動的?請簡耍概括。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古弼,代人也。少思謹,善騎射。初為獵郎,以敏正稱。明元嘉其直

而有用,賜名曰筆。后改名弼,言其有輔佐才也。令典西部,與劉潔等分

絡(luò)機要,敷奏百揆。太武即位,以功并立吊將軍,賜爵靈壽侯。宋將裴方

明克仇池,立楊玄庶子保熾。于是假弼節(jié),督隴右諸軍討仇池,平之。未

幾,諸氐復(fù)推楊文德為主,國仇池。弼攻解其圍,文德走漢川。時東道將

皮豹子聞仇池圍解,議欲還軍。弼使謂曰:“若其班師,寇眾復(fù)至,后舉

為難。不出秋冬,南寇必來,以逸待勞,百勝之策也。“豹子乃止。太武

聞之曰:“弼言長策也。制有南秦,弼謀多矣?!本澳驴倲z萬機,征為東

宮四輔,與宜都王穆壽并參政事。遷尚書令。弼雖事務(wù)殷湊,而讀書不

輟。端謹慎密,口不言禁中事。上谷人上書,言苑畫過度,人無田業(yè),宜

減太半,以賜貧者。弼入欲陳奏,遇帝與給事中劉樹棋,志不聽事。弼侍

坐良久,不獲申聞。乃起,于帝前捽樹頭,掣下床。帝失容,放棋日:

“不聽奏事,過在朕。樹何罪?置之!”弼具狀以聞。帝奇弼公直,皆可

其奏,以與百姓。后弼詣公車,免冠徒跣,自劾請罪。帝召之,謂日:

“卿其冠履,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茍利社稷,益國便人者,雖復(fù)顛沛造

次,卿則為之,無所顧也。”太武大閱,將校獵于河西。弼留守。詔以肥

馬給騎?人,弼命給弱者。太武大怒,屬官懼誅。弼曰:“吾謂事君使田獵

不適盤游,其罪小也。不備不虞,其罪大也。I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

I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不虞之遠慮與使國家有利吾寧武

圖?”帝聞而嘆曰:“有臣如此,國之寶也?!?/p>

(節(jié)選自《北史?古弼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

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寧避死乎

B.今北狄孔熾南虎/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

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寧避死乎

C.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

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寧避死乎

D.今北狄孔熾/南虜未滅/狡焉之志/窺伺邊境/是吾憂也/故選肥馬備軍實/為

不虞之遠慮/茍使國家有利/吾寧避死乎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一般稱

其名,字可用來自稱,也可是尊者稱卑者。

B.東宮,常用來借指居住在東宮的儲君,西漢時因皇太后居住的長樂宮在

未央宮東邊,所以也以此代指皇太后。

C.床,我國古代最早時,床是臥坐兼用的家具,直到唐代出現(xiàn)桌椅之后,

床才開始成為專供人睡臥的用品。

D.公車,漢代官署名,設(shè)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wèi),臣民上書、征

召都由公車接待,后以公車代指這類機構(gòu)。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弼聰慧正直,備受重用。他從小就忠誠敬慎,做官后,因聰慧正直備

受贊譽;他受到明元帝的嘉獎并被賜名,還被派去管理機要之事。

B.古弼足智多謀,深謀遠慮。他攻下仇池后,有將領(lǐng)想要回兵,但他認為

班師回朝敵兵乂會卷土重來,南方的敵人也會來犯,應(yīng)該按兵不動。

C.古弼剛直不阿,敢觸皇威。古弼耍向皇帝奏事,但皇帝只顧和給事中劉

樹下棋,古弼無法陳奏,便借打劉樹警示皇帝,不畏懼觸怒龍顏。

D.古弼胸懷家國,未雨綢繆。太武帝想給騎兵肥馬打獵,古弼卻讓騎兵們

用弱馬,他認為如今國家邊境不穩(wěn),應(yīng)該將肥馬留著以備不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弼雖事務(wù)殷湊,而讀書不輟。端謹慎密,口不言禁中事。

(2)自今以后,茍利社稷,益國便人者,雖復(fù)顛沛造次,卿則為之,無

所顧也。

6.閱讀文章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shù)所署豫章太

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I亮身高

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I時左

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

寫誠,厚相結(jié)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zhì),而備失勢眾寡,

無立錐之地。亮?xí)r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quán),求援吳會。權(quán)既宿服

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

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

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

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由舉,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

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

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

志,進欲龍騙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nèi)。又自以為無身

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

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

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青龍二年春,亮

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蜀書三十五》)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

莫許之也/

B、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

莫許之也/

C、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

莫許之也/

D、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

莫許之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父,指祖父兄弟的兒子,年長于父者為從伯,年幼于父者為從叔。

B、解帶,解開衣帶表示熟不拘禮;也指解韋帶去就任官職,文中指前

者。

C、委質(zhì),卑幼往見尊長,呈獻禮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以表敬意,文中指

投降。

D、南越,指秦末至西漢時期位于嶺南地區(qū)、由秦國將領(lǐng)趙佗所建立的國

家。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身世坎坷,才能超群。諸葛亮很早失去父親,隨從父諸葛玄前

去赴任,從父過世后在田中耕種,自視甚高,劉備以為他才華非凡,請其

出謀劃策。

B、諸葛亮審時度勢,高胳遠矚。當劉備失勢之時,諸葛亮深謀遠慮,向

孫吳求援,孫權(quán)佩服劉備,敬重諸葛亮,決定派兵援助,幫助劉備攻取益

州。

C、諸葛亮勤于政事,鞠躬盡瘁。劉備去世后,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親力

親為,對外對內(nèi)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紀律嚴明,賞罰兌現(xiàn),取得顯著效

果。

D、諸葛亮志向遠大,受民愛戴。諸葛亮志向堅定,進要統(tǒng)一天下,退要

震動海內(nèi),率眾兵到達武功后,分兵屯田為久駐打下基礎(chǔ),其秋病逝,百

姓追思。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越州趙公①,前民之未饑,為

書問屬縣災(zāi)所被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當縻于官者幾人,溝防構(gòu)筑可僦民

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fā)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上食之羨粟

書于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故事,歲康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

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使自十

月朔,人受栗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

日之食。憂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計官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于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又為之出官

粟,得五萬二千余石,平其價予民。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zé)

其償。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法,原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

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

行。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洽病者藥食多出私錢。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效埋,皆公力也。是時旱疫被吳越,民

饑餞疾病,死者殆半,災(zāi)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②,民尤以為得其依歸。其

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蓋災(zāi)沙之行,治

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民病而后圖之,與夫先事而為計者,則有間矣;不

習(xí)而有為,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

I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

叵]!故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為《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云。

(節(jié)選自曾鞏《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有刪改)

【注】①趙公:即趙撲,宋衢州西安人,字閱道,居官正直無私,彈劾不避權(quán)

貴。他曾任殿中侍御史,京師譽之“鐵面御史”。②拊循:安撫,撫慰。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

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

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

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己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

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

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

且近平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

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

小且近乎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溝防,指溝渠和堤防。宋代十分重視水利建設(shè),以此防御自然災(zāi)害,推動農(nóng)

業(yè)發(fā)展。

B.僧道士,在宋代,他們不需繳納稅賦,但所屬田地的糧食產(chǎn)出需要由政府登

記在冊。

C.康,本指糧倉、糧食。句中的噱”與上文"當』于官者”的嘴“指俸米、俸

祿。

D.饑饃,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饃,泛指因為糧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嚴重缺乏

的狀況。

(3).卜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公行事謹慎,未雨綢繆。旱災(zāi)還不算嚴重之時,他就下令屬縣詳細調(diào)查

了受災(zāi)人數(shù)、勞役人手、糧食征集等各方面情況。

B.趙公思慮周全,便宜處事。他改變舊例,增發(fā)了大量的救助糧;無論是領(lǐng)

糧、買糧還是借貸,都從幫助百姓角度妥善安排。

C.趙公勇于救疫,事必躬親。對不便行公文處理的事,他一概自擔責(zé)任;對瘟

疫中大小事勞心勞力從未懈怠。

D.趙公仁厚救民,可為后法。他在災(zāi)難時千方百計救助百姓。其中,趙公周

到細致的撫慰措施,是最值得后來官吏借鑒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

⑵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題。

漢高祖五年,張耳薨,其子張敖嗣立為趙王。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自上

食,禮甚卑。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

日:”吾王孱(懦弱)王”說三日:”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

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fù)

國,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無復(fù)出口。”貫高等十余人皆相謂日:"乃吾等非

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

為平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配漢八年,高祖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人柏

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日;"柏人?!薄鞍厝苏?,迫于

人也!”不宿而去。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舉報)告之。于是上皆并

逮捕趙王、貫高等。十余人皆爭自到,貫高獨怒罵日:"誰令公為之?今王實

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檻車膠致,與王詣長安。欲治張

教之罪。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等十余人皆自髡鉗

(konqian),為王家奴,從來。貫高至,對獄,日:"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崩糁?/p>

榜笞數(shù)千,身無可擊者,終不復(fù)言。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日:"壯士!誰知者,

以私問之?!敝写蠓蛐构唬?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

諾者也?!鄙鲜剐构止?jié)問之,與語,問趙王果有計謀不。貫高日:"人情寧

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

獨吾等為之?!本叩辣驹詾檎撸醪恢獱?。于是泄公人,具以報,上乃赦趙

王。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泄公告之趙王已出閏赦貫高。貫高日「所

以不死,一身無余者,白趙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zé)已寒,死不恨矣。且人臣

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復(fù)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頸,遂死。

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節(jié)選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

敗獨身坐耳

B.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

敗獨身坐耳

C.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事成歸王/事敗

獨身坐耳

D.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

敗獨身坐耳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廟號,如漢高祖劉邦、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等。

B.箕踞,伸開兩腿,像簸箕那樣地坐著,是古代展示禮儀的一種特殊坐姿。

C.髡鉗,古代刑罰名,指剃去頭發(fā)、鐵圈束頸,文中咱髡鉗”表示服罪。

D.持節(jié),拿著符節(jié)。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桿,上綴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

1(1).卜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貫高義不受辱,敢于反抗。貫高知道高祖傲慢地輕視趙王后,氣憤地替趙

王鳴不平盡管趙王極力反對,依然商議尋機謀殺高祖。

B.貫高重諾守信,勇于擔責(zé)。貫高在謀殺高祖敗露后,堅持履行謀事前的約

定,冒著滅族的危險也要保護趙王,并怒罵其他欲畏罪自殺之人。

C.貫高忠貞不渝,不懼酷刑。貫高在受審時,堅稱謀殺高祖是他們幾個人所

為,趙王確實不知情,即使被打得體無完膚也終不改口。

D.貫高俠肝義膽,贏得贊譽。貫高的俠義之舉感動了高祖,高祖稱贊他是守

信義的壯士,泄公因他力保趙王有功,而盛贊他是重名義之士。

(3).高祖為何派泄公去詢問貫高?請簡要概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口王不反者!

⑵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泄公告之趙王已出,因赦貫高。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于義,字慈恭,河南洛陽人也。義少矜嚴,有操尚,罵志好學(xué)。大統(tǒng)末,以父

功,賜爵平昌縣伯,邑五百戶,其后改封廣都縣公。周閔帝受禪,增邑六百戶。

累遷安武太守,專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張善安、王叔兒爭財相訟,義曰:

“太守德薄不勝任之所致,非其罪也?!庇谑侨〖邑敚杜c二人,喻而遣去。

善安等各懷恥愧,移貫他州。于是風(fēng)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類也。進封

建平郡公。明、武世,歷西京、瓜、邵三州刺史。數(shù)從征伐,進位開府。宣

帝嗣位,政刑日亂,義上疏津。時鄭譯、劉昉以恩幸當權(quán),謂義不利于己,先惡

之于帝。帝覽表色動,謂侍臣曰:“于義謗訕朝廷也?!坝蠓蝾佒畠x進

日:“古先哲王立誹謗之木,置敢諫之鼓,猶懼不聞過。于義之言,不可罪

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謙構(gòu)逆,高祖將擊之,問將于高潁。潁答日:

“于義素有經(jīng)略,可為元帥?!备咦娉跞恢P進日:“梁睿位望素重,不

可居義之不?!备咦婺酥埂S谑且灶樵獛?,以義為行軍總管。謙將達美

基擁眾據(jù)開遠,義將左軍擊破之。尋拜潼州總管,賜奴婢五百口,雜彩三千段,

超拜上柱國。時義兄翼為太尉,弟智、兄子仲文并上柱國,大將軍已上十余

人,稱為貴戚。歲余,以疾兔職,歸于京師。數(shù)月卒,時年五十。贈豫州刺史,

謚曰剛。娉物千段,粟米五百石。子宣道、宣敏,并知名。宣道,字元明,性謹

密,不交非類。肚周釋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賜爵成安西■男邑二百戶丁父憂水

漿不入口者累日獻皇后命中使敦諭歲余起令視事I免喪,并車騎將軍,兼左衛(wèi)

長史。后六歲,迂太子左衛(wèi)副率,進位上僅同。后卒,年四十二。

(節(jié)選自《隋書?于義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仕周釋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賜爵成安縣男/邑二百戶/丁父憂/水漿不入口

者累日/獻皇后命中使敦諭/歲余/起令視事/

B.仕周釋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賜爵成安縣男/邑二百戶/丁父憂/水漿不入口

者/累日獻皇后/命中使敦諭/歲余/起令視事/

C.仕周/釋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賜爵成安縣男/邑二百戶/丁父憂/水漿不入口

者/累口獻皇后/命中使敦諭/歲余/起令視事/

D.仕周/釋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賜爵成安縣男/邑二百戶/丁父憂/水漿不入口

者累日/獻皇后命中使敦詒/歲余/起令視事/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縣伯,和下文的縣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

制度之一。

B.誹謗之木J誹謗”相當于諫言,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即”誹

謗之木,

C.雜彩,雜色絲織品,古代代表絲織品的名詞還有”綢、緞、帛、綺、練、

絹、褐、錦”等。

D.貴戚,古代指帝士親族或有權(quán)勢的豪門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士的母族、

妻族。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義注重教化,治理效果顯著。他擔任安武太守吐處理郡民為錢財相爭

的官司,首先反躬自省,然后用行動感化教育他們;他治理的地方風(fēng)氣非常純

正。

B.于義正直進言,得到朝臣支持。面對國家政刑混亂的局面,他直言進諫,卻

遭到寵臣的誣陷,因此被皇帝質(zhì)疑,但御正大夫顏之儀在皇帝面前為他辯

護。

C.于義胸有韜略,善于用兵打仗。高祖打算讓于義擔任主帥平定王謙叛亂,

卻遭到劉昉的反對,于義只好任行軍總管,他率領(lǐng)左軍擊敗了王謙的部將達

奚基。

D.于義仕途順利,最終官高位顯。他憑借父親恩蔭被封爵,曾在地方擔任行

政長官,在朝中出任高官,受命帶兵平定叛亂,憑借功勛被破格任命上柱國之

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于是取家財,倍與二人,喻而遣去。張善安等各懷恥愧,移貫他州。

⑵時鄭譯、劉昉以恩幸當權(quán),謂義不利于己,先惡之于帝。

參考答案

(1).答案⑵.C;⑶.A;(4).⑴等到蜀軍撤退以后,司馬兼去巡察蜀軍的

營壘、住所,說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2)刑法政令雖然嚴厲,卻沒有人

怨恨他,因為他用心公平而且勸誡分明。(5).①明白治世之道的良才;可與管

沖、蕭何媲美;②臨機應(yīng)變、用兵謀略并不是他的長處。解析:(1).本題考查

文言文斷句?!爸^亮曰"是對諸葛亮說,“君”指諸葛亮,應(yīng)是下一句的主語,應(yīng)

在“日"后斷開,排除AC;“若”與“如”相對應(yīng),“若嗣子可輔”與“如其不才湘對

應(yīng),應(yīng)在“如”前斷開,排除Do原句標點符號如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

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2).本題考查理

解古代文化常識。C項,“每個帝王只有一個元年”錯誤,因為帝王改元的第

一年也稱元年,如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建元七年改換年號為元光,

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故選C。(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

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項,“劉備……他又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候”錯誤,文中說

的是“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

侯”,由此可知,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的是劉禪,不是劉備。故選A。(4).(1)

中,“及”,等到;“案行”,巡查;“天下奇才也”,判斷句。(2)中,“雖”,雖然;“峻”嚴

厲;“以”,因為;“其”,代詞,他;“明”,分明;前一個“而”,表轉(zhuǎn)折,卻,后一個“而”,表

并列。(5).本題考查概括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解答該題可以抓住文章結(jié)尾的

句子進行概括。從“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可概括出其優(yōu)點,從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概括出其缺陷。

答案:(1).B;⑵.C;⑶.A;(4).(1)等到蜀軍撤退以后,司馬懿去巡察蜀軍的營

壘、住所,說道廣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2)刑法政令雖然嚴厲,卻沒有人怨恨他,因為他用心公平而且勸誡分明。

⑸.①明白治世之道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媲美;

②臨機應(yīng)變、用兵謀略并不是他的長處。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爸^亮曰''是對諸葛亮說,“君”指諸葛亮,應(yīng)

是下一句的主語,應(yīng)在“曰"后斷開,排除AC;“若”與“如”相對應(yīng),“若嗣子可輔”

與“如其不才”相對應(yīng),應(yīng)在“如”前斷開,排除Do原句標點符號如下,謂亮

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p>

(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C項,“每個帝王只有一個元年”錯誤,因為

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也稱元年,如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建元七年改

換年號為元光,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故選C。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耍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項,“劉

備……他又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候''錯誤,文中說的是“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

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ㄅd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由此可知,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

侯的是劉禪,不是劉備。故選A。

(4).(1)中,“及”,等到;“案行”,巡查廣天卜奇才也”,判斷句。

(2)中,“雖”,雖然;“峻”,嚴厲;“以”,因為;“其”,代詞,他;“明”,分明;前一個“而”,表

轉(zhuǎn)折,卻,后一個“而'',表并列。

(5).本題考查概括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解答該題可以抓住文章結(jié)尾的句子進

行概括。從“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可概括出其優(yōu)點,從“然連年

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概括出其缺陷。

2.答案:(1).D;⑵.D;⑶.C;(4).(1)答案:蘇軾被罷免官職后,閉門思過,已經(jīng)很

久了;他這樣的人才實在是找,不應(yīng)該忍心棄而不用。

⑵答案:蘇軾自從成為舉人到后來出入皇帝身邊做侍從,都一定是以愛戴君

王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論,正直無畏的節(jié)操,都遠遠在眾大臣之上。

解析:(1).翻譯為“不久考中進士,晉升詞科,入朝掌管書函詔令,出任州縣官

員。他的才能器識弘大,議論卓識杰出,義章雄渾俊爽,政事精明能干,四方面

都有獨到之處為主,而以過人的氣勢為輔

(2).“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為年號稱謂,“仁宗皇帝”為皇帝的廟號稱謂,“漢武

皇帝”為謚號稱謂。

(3).“最終勸阻朝廷''有錯,蘇軾勸阻的是司農(nóng)提舉官,后來“朝廷知法害民,

罷之

3.答案:(1).C;⑵.C;⑶.A;(4).(1)憑你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

地步。難道我不能進言讓你得到富貴嗎?(只是)你不值得錄用。

⑵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yè),所以特地把他召來羞

辱他,以激勵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解析:(1).本題中,“辱”和“怒”的主語都是張儀,但“辱”為被動,而“怒”為主動,

所以,,辱,,和,,怒,,的中間要斷開,排除B、D;“苦”的賓語為“趙”,并且“入趙”的

主語為張儀,而不是“趙”,所以在“趙'’前面斷開,排除Ao整句話的翻譯為:張

以投奔蘇秦,自認為都是老朋友了,從中可以得到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憤

怒。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一個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國能困擾趙國,于是就

到秦國去。故選C。

⑵.C項,“從約,指六國與秦國結(jié)交的策略;連橫,指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策略”是錯

淺的。從約,指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策略;連橫,指六國與秦國結(jié)交的策略。故選

Co

⑶.A項,“張儀能屈能伸”“被門客誣陷盜璧”“遭受不穿衣服鞭笞之辱后最終

承認”是錯誤的。體現(xiàn)了張儀的“能屈”,但沒有體現(xiàn)“能伸”;不是“誣陷”是"猜

測”;“不服”是最終沒有承認,不是“不穿衣服故選Ao

(4).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以”,憑借廣困辱,,貧困潦倒;“寧”灘道;“富貴”,

使……富貴;“收”,錄用。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樂'',以……為滿足;“遂”,成

功;“故”,特意:“陰”,暗中;“奉”,侍奉。

4.答案:(1).B;(2).A;(3).D;

(4).(1)馮異以郡中掾吏(的身份)監(jiān)察五個縣,與父城縣令苗萌共同守

誠,為王莽抵御漢軍。馮異乘間隙到所管轄的屬縣(巡察),被漢軍抓

獲。

(2)等攻破邯鄲后,才改編部隊分屬給各位將領(lǐng),(將領(lǐng)們)每人都有

部屬。士兵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

⑸.①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已久;②更始帝統(tǒng)兵理政無能,不被百姓擁

戴;③百姓思渴明主,劉秀現(xiàn)在專任一方事務(wù),施恩于民,可得百姓擁

護。

解析:(1).“有”是謂語,其賓語是“桀紂之亂”,故應(yīng)在“亂”之后斷

開,排除A項和C項;“分遣”的對象是“官屬”,應(yīng)在“官屬”之后

斷開;“徇行郡縣”“理冤結(jié)”“布惠澤”這些動作都是“官屬”發(fā)出

的,為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縣”后斷開,排除D項。

(2).“西漢時期”說法錯誤。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

(3).“但不要替當?shù)匕傩帐芸唷闭f法錯誤。根據(jù)原文“念自修敕,為郡縣

所苦”可知,劉秀的意思是要馮異考慮整頓隊伍,不要給郡縣百姓帶來痛

苦。

(4).(1)郡掾:郡中掾更。間:間隙。執(zhí):抓獲。(2)更:改編。諸:

相當于“之于”。屬:跟隨。

⑸.通讀全文可知,馮異對劉秀的勸說內(nèi)容如下:“天下同苦王氏,思漢

久矣。……布惠澤?!狈g并整理主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馮異字公孫,是潁川郡父城縣人。(他)愛好讀書,通曉《左氏春秋》

《孫子兵法》。漢兵起事,馮異以郡中掾吏(的身份)監(jiān)察五個縣,與父

戒令長苗萌共同守城,為王莽抵御漢軍。馮異乘間隙到所管轄的屬縣(巡

察),被漢軍抓獲。當時馮異的堂兄馮孝以及同郡的丁摒、呂晏,都跟隨

著光武帝,于是(他們)一起舉薦馮異,(馮異)得到了(光武帝的)召

見。馮異說:“我馮異只能做一個普通人用,不足以影響(您的)強弱。

(我的)老母親在父城之中,(我)愿意回去據(jù)守五縣,通過立功來報答

您的恩德?!惫馕涞壅f:“好?!弊詮膭⒉粴⒑Γ馕涞鄄桓遥ㄔ诿?/p>

上)顯露出他的悲慟,每次獨處(的時候),就不吃酒肉,枕席之上有淚

水沾濕的地方。馮異單獨來叩頭寬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帝制止他

說:“你不要亂說?!瘪T異又趁機提議說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

思念漢室已經(jīng)很久了?,F(xiàn)在更始帝的將領(lǐng)們橫行暴虐,到一個地方就搶

劫,百姓(感到)失望,沒有值得親附擁戴的人。網(wǎng)在您獨攬一方的軍政

大權(quán),應(yīng)廣施恩德。(正因為)有桀、紂的暴亂,才顯示出湯、武的功

業(yè);百姓長期饑渴,容易得到滿足。應(yīng)該盡快分派官員屬吏,前往各個薪

縣,審理冤案,廣布恩惠。I”光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到達邯鄲,(光武

帝)派遣馮異乘坐驛車巡行撫慰所屬各縣,審查囚犯罪狀,慰問鰥夫寡

婦,逃亡的人來自首的免罪,暗中逐個記錄二千石長吏同心的和不肯親附

的人的名單報告給光武帝。馮異為人謙讓不自夸,出行和眾將相遇,就令

自己的車讓路。(他帶領(lǐng)的部隊)行止進退都有標志性的旗幟,在部隊中

號稱整齊。每次宿營,眾將領(lǐng)一起坐下來評論功勞,馮異常常一個人躲在

樹下,軍中稱(他)為“大樹W號軍”。等攻破邯鄲后,才改編部隊分屬給

各位將領(lǐng),(將領(lǐng))每人都有部屬。士兵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這時赤

眉、延岑擾亂三輔,各郡縣的豪門大姓各自擁有自家的軍隊,大司徒鄧禹

不能平定(戰(zhàn)亂),于是(光武帝)派遣馮異替換鄧禹討伐他們。光武帝

送他到河南,賜給他馬車和寶玉裝飾的七尺長劍。(光武帝)敕令馮異

說:“三輔地區(qū)飽受王莽、更始政權(quán)的折磨,繼而又遭受赤眉、延岑軍馬

的暴虐,黎民百姓飽受摧殘,沒有可以依靠與傾訴的。這次征伐,不一定

要占地殺人,關(guān)鍵在平定安撫百姓罷了。各位將領(lǐng)不是不善戰(zhàn),但喜搶掠

百姓財物。你本來就善于統(tǒng)御士兵,你考慮整頓隊伍,不要給郡縣百姓帶

來痛苦?!瘪T異頓首受命,領(lǐng)兵西進,所到各處都建立威信。

5.答案:(1).D;(2).A;(3).B;

(4).(1)古弼雖然政務(wù)繁忙,但讀書不停止。他端正謹慎,慎重細密,從

不說宮中的事情。

(2)從今往后,只要是有利于國家,對國有益、對民有利的事,即使再

魯莽不合規(guī)定,你只管去做,不必顧慮。

解析:(1).作答此題,可采用排除法。分析四個選項可以發(fā)現(xiàn),有兩處的

斷句有所不同?!敖癖钡铱谉肽咸斘礈缃蒲芍尽敝校氨钡铱谉搿焙?/p>

“南虎未滅”形成對仗句式,中間應(yīng)該斷開,據(jù)此排除B、C兩項;

“吾”為“寧避死乎”的主語,“吾”前應(yīng)斷開,據(jù)此排除A項。

⑵.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一般稱其字。名可以是尊者對

卑者的稱呼,也可以自稱。

(3).“攻下仇池后”錯。原文“弼攻解其圍”的意思是“古弼攻打他們,

解了仇池之圍”。

(4).(1)關(guān)鍵詞“殷湊”“輟”“禁中”。(2)關(guān)鍵詞“茍”“便”

“顧”。

【參考譯文】

古弼,是代地人。從小忠誠敬慎,擅長崎馬、射箭。起初他當獵郎,

以聰慧正直著稱。明元帝嘉獎他正直而有用,為他取名“筆”。后來改名

為弼,意思是他有輔政的才能?;实勖钏乒芪鞑?,與劉潔等人分管機

密重要的事,向皇帝報告所有的政事。太武帝即位,古弼因功被授予立節(jié)

將軍一職,賜予靈壽侯的爵位。宋將裴方明攻下仇也,立楊玄的庶子保熾

為首領(lǐng)。于是皇帝給古弼符節(jié),統(tǒng)率隴右諸軍討伐裴方明,平定了仇池。

不久,眾氐人又推舉楊文德為首領(lǐng),包圍仇池。古弼攻打他們,解了仇池

之圍,楊文德逃到漢川。當時東道將領(lǐng)皮豹子聽說仇池圍困解除,商議想

要回兵。古弼派人對他說:“如果調(diào)回軍隊,入侵者們又會到來,將來再

發(fā)動進攻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