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版選修系列_第1頁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版選修系列_第2頁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版選修系列_第3頁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版選修系列_第4頁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版選修系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5單元(全教案)新人教

版選修系列

目錄

一、六國論........................................................................1

二、伶官傳序.....................................................................11

三、祭十二郎文...................................................................19

四、文與可畫賞筲谷偃竹記........................................................32

一、六國論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

特點。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數(shù)等詞語的意義。

歸納:得、非、或、相、勢等多義詞的義項,了解使動用法。

教學重點: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

夏、契丹的妥協(xié)政策。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背景,整體把握課文,研習一、二段。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與其子蘇軾、蘇轍合

稱“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在文學上取得顯著成就,是經(jīng)過一番刻苦讀書、認真作文的

過程的。據(jù)他自述,少年時,他不愛學習,到了二十五歲,才開始知

道讀書。自以為比伙伴們學得好,但后來取古人之文一讀,才覺得古

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決心將過去所寫的數(shù)百

篇文章全部燒毀。然后,將《論語》《孟子》、韓愈的文章取來,終是

誦讀,讀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確實寫得好。時間一久,讀之益

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還未敢自出其言。又經(jīng)過一番努力,

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將它書寫下來。到了這時,

落筆為文,才“渾渾乎覺其來之不易矣”。這就是歷史上關于蘇洵焚

稿、勤奮讀書、刻苦作文的美談。

蘇洵為文,成就顯著。因此博得他同時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及

著名文學家曾鞏的好評。歐陽修指出:蘇洵之文“博辯宏偉”。曾鞏

認為:蘇洵之文“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

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蘇)之文章,盛傳于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

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

名,家有其書。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lián):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

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導語設計: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

了秦滅六過、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

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

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

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

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

而制其弊”;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

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

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

歷史課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

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

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

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

又有很強的文學性?!叭浴焙弦?,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

文學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一一

3.聽課文錄音,介紹背景,了解寫作意圖。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

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

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

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

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

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

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

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

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

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

論證,是為其針硬現(xiàn)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

幾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

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

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澧州城下,威脅宋

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找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

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澧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

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

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

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

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

《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

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4.正音:

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

(jue,他的)

洎(ji,及、至lj)為(wei,治理)國者無使為(wei,被)

積威之所劫

5.對課文進行整理把握。

明確:史論一一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一至三:對歷史事實的描寫與評論

四至五:對歷史的總結與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繼)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

全)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

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暴秦之欲無厭(通

“庵”,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滅韓:前230年滅魏:前225年

滅楚:前223年滅燕:前222年

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

7.研習第一段: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B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背誦第一自然段。

8.研習第二段。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

欲和擴張的野心。

B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9.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全文。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研習第三、四、五段,小結課文特色,完成練習。

1.齊讀第三段。

A.重要詞句:

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滅商,

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的“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

的意思。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問: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p>

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一一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一一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p>

提問: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

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

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齊讀本段。

2.研習第四段,齊讀。

A.重要詞句

并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

下咽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

迫、挾持)哉。

B.提問: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系?后一層有什么作

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

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一一歷史教訓

“有如此之勢”一一承上啟下

提問: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嘆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嗚呼一一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一一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

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

現(xiàn)實間快速自由轉(zhuǎn)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提問:最后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

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

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齊讀、背誦。

3.研習第五段。

A.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

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

又在六國下矣。

B.提問: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

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

轍。

4.小結本文思路。

[板書]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戰(zhàn)強弱

勝負

賂秦力虧奉之彌繁不戰(zhàn)韓魏楚

破滅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國破滅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齊人與嬴終繼遷滅

弊在賂秦不賂秦者不助五國勢所不免

以賂者喪燕譴刺客齊燕趙

(蓋失強援始速禍焉智力孤危

不能獨完)趙失良將戰(zhàn)敗而亡

用武不終

5.小結課文特點:

借古諷今,切中實弊。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二、伶官傳序

教學目的: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

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

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步步深入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一譯讀一導讀)

學法點撥: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2、聽錄音,正音、明讀3、熟

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

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

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nèi)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

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

詩、詞也有很高成就。

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xiāng)時一,自號醉翁。年老體弱,又多

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yǎng)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

書一萬卷,集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

棋一盤,又經(jīng)常備好酒一壺?!笨腿苏f:“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

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這難

道不是‘六一'了嗎?”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

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

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读婀賯鳌酚洈⒘宋?/p>

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

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

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

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

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nèi)容上它卻和

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過秦論》

《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

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是站

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那么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

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

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

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睂Ρ疚慕o予了極高的評價。學生自讀全文(討

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那么我們就把“興亡

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板書新標

題)

再讀課文,找出觀點句(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

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

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

因此本文論點有著很強的普遍性。

然而本文選用的論據(jù)是什么呢?(后唐的興與亡的史實)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夭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

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

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qū)W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diào),學生以這種基調(diào)再次

集體朗讀.

五、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

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jù)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熟讀第一、第二段。

第二課時

一、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

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餓已滅,天下已定,一

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

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

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shù)囊馑?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

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

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xiàn)盛的,男生應

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

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diào)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

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

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

的?

(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

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

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

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

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

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jù)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

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nèi)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nèi)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

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

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

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I,意味深長,這就使事

理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四、小結本文

1、結構思路:

2、論證方法:

3、寫作特色:(1)清人王符曾、沈德潛評價《伶官傳序》,都認

為關鍵是“善用抑揚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樣使用這種筆法的嗎?

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

(2)本文敘事簡約?!皶x王三矢”故事的敘述,“一夫夜呼,亂

者四應”的概括,“燕王”與“契丹”“皆背晉以歸梁”的事實,都體

現(xiàn)出這一特點。這也是歐陽修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點。

4、千古名句: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本文主旨: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

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

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guī)律

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

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diào)上的起落之上。

“興亡規(guī)律二

既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

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

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

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

深入,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親情一一真實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

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

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祭文的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及文體。

2.朗讀課文,積累字詞句。

3.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高中后,我們已學過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

前的講話》。這篇文章是從理性的角度對逝者的一生進行了高度的評

價,而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的《祭十二郎

文》卻是完全從感性的角度,用邊泣邊訴的方式,抒發(fā)了韓愈對侄兒

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

北昌黎,又稱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任汴州、徐州幕

府推官。貞元十八年(802)入國子博士、監(jiān)察御史,因議賑關中旱,

貶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后入為國子博士,累官至中書舍、邢部

侍郎。819年,因上《論佛骨表》貶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長安,歷

任國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浮艷華美的駢文,

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

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都朗晌摹?/p>

就是一篇破駢為散的祭文。

2.文體介紹及本文與一般祭文的區(qū)別。

(1)祭文(悼詞)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

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生平事跡,評價

其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品

質(zhì)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傳統(tǒng)祭文,又不同于韓愈本人撰寫的其他大

量的哀辭、祭文、銘狀、碑志。那些都是應約而寫,是念給生者聽的。

而本文不為發(fā)表,是作者面對死者敘往事訴衷腸的肺腑之言,正所謂

“未嘗有意為文”卻達到了“文無不至”的境界?!都t樓夢》中“寶

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兒誄》就屬于這種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檢查預習,請學生分析作者與十二郎的關系

韓愈幼年喪父,靠哥嫂撫養(yǎng)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

歷經(jīng)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

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zhuǎn),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

他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lián)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

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一,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

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

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shù),乃至疑

后嗣之成立,極寫內(nèi)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

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

氣貫注,最能體現(xiàn)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yōu)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明代茅

坤語)?!豆盼挠^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

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

無不工?!碧K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

友?!碑斎唬@些說法未免帶有夸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

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

(1)聽讀。放古典音樂,教師伴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起伏變化。

(2)誦讀。學生齊讀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準確性。

出示投影:

①選出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

A.及長(chdng)長者存(zhdng)尚饗(xid

B.不省所怙(sh6ng)省墳墓(xing)空不臨其穴

(bion)

C.殞其生(yun)天其嗣矣(ci)丞相薨(h

ong)

D.汴州(bion)歸取其孥(nu)歿南方(m

d)

②指出下列字形沒有錯誤的一項

A.萬剩之公相B.零叮孤苦C.銜哀致誠D,如耽蘭

之報

參考答案

①D(A.及長chdng;B.不省所怙;C.天其嗣矣)

②C(A.剩一一乘;B.叮一一??;D.耽一一耿。)

2.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釋詞語,歸納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親。

不省所怙:依靠?!对娊?jīng)?小雅?蓼莪》有“無父何恃”的句子,

后因取“怙恃”為父母的代稱,所怙,即指父親。

請歸取其孥:妻子和兒女的統(tǒng)稱,即指家屬。

函相薨:古代稱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員死亡叫薨。

輟汝而就:停止,這里指離開。

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澤乎;承受、蒙受。

叟不臨其穴:葬時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賓語前置句。

其又何尤:賓語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選擇疑問句。

嗚呼!其信然矣:感嘆句。

3.自由發(fā)問,提出問題由師生共同解決。

四、理清思路,體味抒情色彩

L問題: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為哪兒部分?

討論后明確:全文除首尾兩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間按“生

前一一身死一一死后”來組織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時間、祭奠對

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語結尾。中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

部分(2?3段)寫侄兒生前與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親情,為后文抒情

作鋪墊。第二部分(4?9段)寫侄兒身死情況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

三部分(10段)交代侄兒死后安排,包括守喪、遷葬、撫養(yǎng)侄兒子

女的情況,自責之情令人動容。

2.指導誦讀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集體朗讀第5、10兩個抒情段。

明確: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兒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連用三

個“邪”字,三個“也”字,三個“乎”字和五個“矣”字來抒發(fā)感

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誦讀

時應讀出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感情來。

(解說:本文在寫法上采用了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其中抒

情的段落為2、5、10、11自然段,有標志性的詞語,即段首的“嗚

呼”,敘述穿插于其間。多郎讀,體味抒情色彩,為鑒賞作鋪墊。)

3、文章的線索是什么?線索:情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無?;潞3粮?/p>

“至情之文,千古絕調(diào)”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絕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應

多讀課文,本節(jié)課的目的就是在反復誦讀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

步學習了文章的邊訴邊泣、波瀾起伏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1.教師范背。

2.學生集體背誦。

3.抽查學生背誦。

二、體會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感人效果

1.提問: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韓愈的家境身世?請從文中找出

有關的句子。

指定一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多媒體顯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兩世一

身,形單影只”“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2)為謀生聚少離多:“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

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去汴州,汝不

累來”,“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來”。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

搖”,“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毛血

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

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

吾女與汝女,待其嫁”。

2.提問:本文以抒情為主,請同學們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

段落,看看有什么標志性的詞語。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標志性的詞語

為段首的“嗚呼”。

3.提問:本文并非連續(xù)抒情,而是把難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

瑣事之中,試分析這種抒情的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后發(fā)言,教師歸納。

明確:本文感情的抒發(fā)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積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筆感情便禁不住噴涌

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兩世一身,形

單影只”,如今侄兒這童年的伙伴,“兩世”中的“一世”竟又離開人

世,這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從中來?于是便自然引發(fā)了作者的

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慘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轉(zhuǎn)入對自己同

侄兒的三會三別的回憶之中。

(3)韓愈與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別,想起“少者歿而長者存,

強者天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讀者仿佛看到作者淚流

滿面地哭訴:"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嗚呼!

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無法否定的無可奈何,抒發(fā)了自古以來

有過至悲至痛感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4)通過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轉(zhuǎn)入低沉的敘述。推測

侄兒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對侄兒后事、家務的安排及吊慰家屬

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話家常,但想到侄兒的生、病、死、葬

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責,悲情再一次噴涌而出?!氨松n得天,

易其有極!”如果說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兒之死,而此時已轉(zhuǎn)而為無限

的悔恨和對不公平的上天的詛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無意于人世”

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結,中間穿插了兩次敘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題,是

茂盛枝葉,而敘述則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憶中不

斷加深。這種波浪式的結構使作者的悲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4.提問: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

還抒發(fā)了哪些悲情?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

(1)悲嘆家族人丁不興。封建社會門第家族觀念極強。韓愈出

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濃厚的儒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他,而人丁不興,

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員。然而父母早亡,兄歿南方、兩世一身等久已

令他體會到家境凄涼之悲了,而如今侄兒又撒手西去,兒子、侄孫尚

年幼,韓氏能支撐門面的只有韓愈自己,家族之事邊連個商量之人也

找不到。這無限的孤獨怎不使他悲從中來,進而想到“無意于人世”

呢?

(2)悲嘆自己仕途失意。韓愈19歲便離家到京城求發(fā)展,但卻

多次應考落第,25歲中進士后還要到處請求權貴援引舉薦(如《與

于襄陽書》),29歲才開始入仕途。到35歲寫作本文之時的幾年間,

卻輾轉(zhuǎn)遷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處漂泊。他飽讀詩書,才華

出眾,卻不得施展,內(nèi)心自然郁郁寡歡,而此時又得侄兒突然去世的

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蘊含了自身無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p>

5.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敘述中抒發(fā)悲

情的?

同桌共同討論后明確:作者寫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稱頌死者,而

在于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緊緊圍繞著叔侄間生離死別這個中心,

選取那些值得懷念、憂戚,或感到遺憾的生活瑣事,寫來如敘家常,

充滿著生活氣息,讓人深感真實、可信。作者又不是純客觀地敘事,

而是黃型事件的敘述中,側(cè)重抒寫自己的無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

遺憾、內(nèi)疚之情來敘事,敘事中處處含情,使得敘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稱的方便,盡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傾注到

敘事之中,寫得如泣如訴。

三、藝術手法的體現(xiàn)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請歸納藝術手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后明確:

1.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祭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形式

上多采用四方韻文或駢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韓愈此文,完全突

破了四言韻文和駢文的框框,用純凈的散文體自由抒寫。為人們用祭

文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瑣事為依托,

抒發(fā)了作者對侄兒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復直抒的方

法,讓人讀其文能想見其為文時邊哭邊寫、痛不欲生的情狀,引起強

烈的感情共鳴。

3.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豆盼挠^止》評此文:“未嘗有意

為文,而文無不工二韓愈寫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為了

傾吐自己的真情,邊訴邊說,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

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四、組織學生探究性學習

辯題:商品經(jīng)濟時代還要不要親情

1.學生推薦兩個小組還要不要親情

正方觀點:親情、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任何時候都不可

丟。

反方觀點:商品經(jīng)濟時代,適者生存,不能因親情阻礙了前進的

步伐。

2.雙方稍作準備后辯論開始。

參考內(nèi)容:

正方: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尊老愛幼、親情友愛是傳

統(tǒng)美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能丟的。試想一個丟掉傳統(tǒng)

不顧社會輿論的人,即使有經(jīng)濟頭腦,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難

行的。因為丟掉親情,就意味著冷酷無情,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站不

住腳的。因此要想在經(jīng)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樹立自己的形象,

就不能丟掉親情。

反方:親情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商品經(jīng)濟時代,時間

是金錢,效率是生命,商場如戰(zhàn)場。如果一個人一味地顧及親情,就

會為親情所累。試想一個企業(yè),如果大部分人員都是親戚朋友,那該

是一個什么樣子呢?員工犯錯不能說,違規(guī)不能裁,沒有憂患意識,

沒有競爭意識,這樣的企業(yè)怎能立于不敗之地呢?因此在商戰(zhàn)中,要

想有所作為,就不能為親情所累。

五、課文總結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在寫作本文時一改以前

祭文死板的駢文形式,破駢為散,通過自由抒寫的散文形式,盡情地

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開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們應學習韓愈的

創(chuàng)新精神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幼時為伴,未嘗相離(2段)

1.生離之情

三別三會,聚少離多(3段)

少、強先歿,不合常情(4段)

驚聞噩耗,疑夢非真(5段)

融情于事2,死別之情若死有知,愿從汝死(6段)

子孫幼弱,睹之生悲(7段)

病因死期,縈媽于心(8、9段)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

3.祭奠之情(10段)

撫孤成立,馀年之愿

四、文與可畫賞雪谷偃竹記

教學目的:

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預習:

1、結合注釋,理解文意,對不了解的字、詞、句做標記。

2、本文的體裁是什么?

3、文中記敘了文與可的哪些事情,說明了文與可是怎樣的一個

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顯示文可與、鄭板橋等人墨畫圖)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做“胸有成竹",亦稱''成竹在胸二宋代

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賞當谷偃竹記》講的就是這個有趣的故事。

北宋時期,有個擅長畫竹的人,也是蘇軾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與可。

據(jù)有關史料說,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圍種了許多竹子,無論冬夏,

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細觀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天氣

里的變化和姿態(tài)。時間久了,他墨繪的竹子,幅幅動人,富有生氣。

他的一個好友曾題詩贊嘆:“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說,

與可在落筆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畫竹必先得成

竹于胸中”。

無獨有偶,據(jù)說我國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內(nèi)置一

器,養(yǎng)蝦其中,時時觀其姿,體其態(tài),以致齊老先生筆下之蝦,姿態(tài)

各異,栩栩如生。兩則故事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必須對客觀事物反

復觀察,仔細研究,最終才能創(chuàng)作出完整而有生氣的藝術形象。

蘇軾自己不擅作畫,但文章卻從“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從

觀察到構思,從學習到實踐,再到表達這一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基

本過程。其實,文章并非僅僅在告訴人們該如何去作畫,“予不能然

也,而心識其所以然”,這里面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題解

文與可(1018?1079),是蘇軾的表兄,比蘇軾大18歲。文與可

以善畫竹聞名于世,是當時墨竹畫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寧八年(1075)

出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

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陳州(今山東諸城)。

元豐二年三月,蘇軾任湖州知州,這時文與可已去世,七月七日,

蘇軾在晾曬書畫時,發(fā)現(xiàn)亡故的文與可送給自己的一幅《賞冬谷偃竹

圖》,見物生情,就寫了這篇雜記。本文莊諧相襯,情深意切,是篇

典型地體現(xiàn)蘇軾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的特點的優(yōu)秀散文。

三、檢查預習,讀準下列字的音

與可以書遺余()近語士大夫()萃()

寒梢()

筆硯()斤斧何曾赦綏龍()噴飯()

疇昔()

四、朗讀課文并思考

通讀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閱讀本文時產(chǎn)生的問題記錄下來。

五、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段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由竹說起,提出畫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