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內(nèi)古詩詞譯文賞析+練習(xí)(學(xué)生版+解析版)_第1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內(nèi)古詩詞譯文賞析+練習(xí)(學(xué)生版+解析版)_第2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內(nèi)古詩詞譯文賞析+練習(xí)(學(xué)生版+解析版)_第3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內(nèi)古詩詞譯文賞析+練習(xí)(學(xué)生版+解析版)_第4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內(nèi)古詩詞譯文賞析+練習(xí)(學(xué)生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全解+練習(xí)

七年級上冊(12首)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fēng)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賞析】

《觀滄?!肥墙ò彩辏ü?07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

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

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xiàn)較早的名

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舉目所及,只見一

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

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

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平定,北伐烏桓也己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tǒng)一即將實現(xiàn),心

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盡管蕭瑟的秋風(fēng)給

人以悲涼肅殺之感,但是疾風(fēng)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

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

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fā)進取,立

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huán)境中

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zhì)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

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dāng)?shù)摹?/p>

【練習(xí)】

1.這首詩選自,是樂府詩中的第一章。這是曹操北伐烏桓勝利回師路過碣石

山時所作。詩中借大海形象表達了詩人。

2.漢樂府是配樂詩,最后八字是配樂時加上的,其中“歌以詠志”揭示詩歌的特點。

3.這首詩描寫了大海的遼闊壯美,具體描繪了哪些所見實景和所想虛景?

實景:;虛景:o

4.在這些山水景物的描繪中,你感覺出這是一位怎樣的詩人形象?

5.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6.試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兩句作簡要賞析。

7.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8.有人說,曹操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觀滄海》算得上“慷慨悲壯”嗎?若算不上,請你試作概括

(最好也是四個字),并指出這首詩表現(xiàn)了曹操怎樣的理想和抱負。

9.選擇題。

(1)對全詩簡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借景抒情,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

B.全詩呈總分結(jié)構(gòu),分寫的層次為:島上的樹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風(fēng)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漢。

C.詩人勾勒了大海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D.詩的開頭和結(jié)尾遙相呼應(yīng),表達了詩人觀滄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2)對全詩內(nèi)容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寫登臨的地點(碣石山)和目的(觀滄海)?!坝^滄?!睘槿姷脑娧郏坝^”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

以下十句,皆為觀海所見。

B.“水何澹?!钡健昂椴ㄓ科稹蓖ㄟ^描寫海水和山島相互映襯的形象,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宏偉氣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寫詩人通過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偉景象,來抒發(fā)自己博大的胸

襟和要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

D.最后兩句是合樂時加的,是樂曲的終止句,一般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guān)系。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子規(guī)鳥兒不住地哀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biāo)去,一路上要經(jīng)過辰溪、酉溪、巫溪、

武溪、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隨你一直飄到夜郎以西!

【賞析】

這首七絕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fā)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

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dāng)時情事,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奥劦馈保硎倔@惜;“過

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風(fēng)飄到夜郎。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味,有三層

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

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予,別無他法。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

性,它竟會隨風(fēng)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

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她,

是多么的多情?。∠胂篌@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shù)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

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shù)魅力的真正原因。

【練習(xí)】

1.詩中沒有單純地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lián)系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

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guī)”來寫?

2.最后兩句詩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請任選一個角度,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分析其

作用。

3.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李白龍標(biāo)野宴王昌齡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兩首詩都有一個“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4.細讀下列兩首詩,完成(1)-(3)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李白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1)兩首都是寫離愁別緒的詩,但詩的表現(xiàn)手法卻不同,李白的詩偏重,表達了對友人

的深切思念;鄭谷的詩則,抒發(fā)了友人之間的離別之苦。

(2)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即描寫景物也是為了抒情。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

是O

(3)下面是對兩首詩的賞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検?)

A.兩首詩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朋友分別之苦,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B.兩首詩都極力通過描繪景物,渲染離別的氣氛。

C.李白詩情感表現(xiàn)熱烈奔放,而鄭谷詩情感表現(xiàn)則含蓄委婉。

D.兩首詩都著力強調(diào)分離的“距離之遠”,突出了友人之間的深厚情感。

5.選擇題。

(1)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準(zhǔn)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愁心”形象地寄給“明月”,隨朋友直到僻遠之地。

B.朋友被貶僻遠之地,詩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聯(lián)想古夜郎國,以見其邊遠。

C.詩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與明月”一起寄給身處夜郎的友人。

D.這是一種藝術(shù)想象,最能體現(xiàn)詩人內(nèi)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摯。

(2)對這首詩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検?)

A.首句寫景,楊花飄落,子規(guī)啼叫。詩人擷取這兩種景物加以描寫,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情在

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敘其事,“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艱難、道路之荒遠,并能從中見出詩人對朋友的關(guān)切之

情。

C.后兩句議論,人隔兩地,心情難達,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fēng)

飄到夜郎西。

D.“夜郎”是古夜郎國,在現(xiàn)在貴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區(qū)。這里聯(lián)想到夜郎國,用以表現(xiàn)

友人被貶之遠和詩人關(guān)心之切。

(3)選出對這首詩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

A.首句寫景兼點時令。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和“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入詩,含飄零、離別之恨在內(nèi),渲染

出凄苦哀愁的意境。

B.次句直抒胸臆?!奥劦馈北硎倔@異惋惜意;“五溪”用以指出遷謫地之荒遠,道路之艱難。在敘事中

抒情,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C.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飄向

老友所去的遙遠的龍標(biāo)。

D.后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境界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句相似。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游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漲兩岸江面更寬闊,順風(fēng)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風(fēng)拂面。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賞析】

首聯(lián)寫詩人作客江南,于歲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還故鄉(xiāng)。

頷聯(lián)寫詩人佇立船頭眼前所見江面上的景物?!伴煛睂懗隽藵q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寬闊了?!皯摇?/p>

反映了風(fēng)順而和,行船平穩(wěn)。這一聯(lián),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風(fēng)貌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頸聯(lián)繼續(xù)寫詩人佇立船頭眼前所見江面上的景物?!吧弊趾汀叭搿弊职炎匀痪跋髷M人化,賦予它們以

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詩意更顯得生動有趣。詩人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在詩中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

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這一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透過詩句的描寫,我們

可以想見出這樣一幅清新宜人、鮮活生動的畫面:在一個歲暮春初,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清晨,

詩人孤舟揚帆,行舟江上,但見潮平而無浪,風(fēng)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江水兩岸春意已濃;遠望

正見在水天相接處,一輪紅日正躍出水面,冉冉升起。

尾聯(lián)緊承前三聯(lián)而來,遙應(yīng)首聯(lián),寫詩人因觸景而生發(fā)出的思鄉(xiāng)之情,使全篇詩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籠

罩著一層淡淡的思鄉(xiāng)愁緒。

【練習(xí)】

1.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賞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這句詩。

2.品讀全詩,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所展現(xiàn)的畫面。

3.此詩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闊”與“失”,哪個字更好,為什

么?

4.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rèn)為它“妙”在何處?

5.請從內(nèi)容和情感的角度,談?wù)勀銓υ娋洹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理解。

6.有人根據(jù)詩句內(nèi)容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擬了一副對聯(lián)。請你幫他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潮平正利行船;下聯(lián):

7.選擇題。

(1)對這首詩語句的解說,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鎮(zhèn)江北邊,三面臨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來的情況。

C.“潮平”指潮水上漲,水與岸平?!帮L(fēng)正”指風(fēng)向既順,風(fēng)力又不猛。

D.“歸雁洛陽邊”意即我想學(xué)北歸的大雁,回到故鄉(xiāng)洛陽。

(2)關(guān)于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這首詩以對偶句開頭,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麗,“青山”“綠水”給人眼明心亮的感覺。

B.三、四兩句進一步把人帶到一種和平寧謐的環(huán)境里,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顯得天地寬

闊,更使人胸襟開朗。

C.五、六兩句寫海上紅日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江邊春意趕走垂盡的舊臘殘冬,不僅意象美妙,還蘊含

一種生活哲理,突現(xiàn)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聯(lián)抒發(fā)了作客他鄉(xiāng)的深深愁緒,可知前面六句所寫明麗的江南景色,都是為最后一聯(lián)作反襯

的。

(3)品讀本詩,找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lián)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xiāng)、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B.誦讀頷聯(lián)時應(yīng)該使用上揚的語調(diào),體現(xiàn)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宏大氣勢。

C.頸聯(lián)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D.尾聯(lián)緊承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xiāng)的喜悅、激動的心情。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夕陽下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松上。

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fā)顯得安謐而溫馨。

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xiāng)游子,在異鄉(xiāng)的西風(fēng)里那蹋而行。

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xiāng)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

斷!

【賞析】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

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

是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讓

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像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

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

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接

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

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

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fēng)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

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

?;厝?、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

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練習(xí)】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疤靸羯场笔牵扒锼际?散曲的0

2、《天凈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家、—家。他與、、被

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中原音韻》譽為“

3.這首小令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試舉出其中一點簡要分析。

4.小令中“枯藤”“老樹”“昏鴉”“西風(fēng)”“瘦馬”“夕陽”等詞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有何作用?

5.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改寫成一段散文。

6.“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lián)系全詩,談?wù)勛髡邽槭裁催@樣寫。

7.最后一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8.簡要分析“夕陽西下”一句的表達作用。

9.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江上(元)張可久

喧口邕落雁平沙,依依孤鷲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勤邕(yong):雁鳴叫聲]

(1)簡要概括這兩首詞的內(nèi)容。

馬致遠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可久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鷲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diào)是否一致?為什么?

10.選擇題。

(1)對本小令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xiàn)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

悲愁。

B.“夕陽西下”一句,將前面九個獨立事物統(tǒng)一到一幅畫面中,有一種凄涼之美。

C.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因此更加動人。

D.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對這首小令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枯藤老樹昏鴉”渲染了一種暗淡凄涼的氣氛,暮鴉歸巢,使游子動了思鄉(xiāng)之情。

B.“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xiāng),越發(fā)感到孤獨。

C.“古道西風(fēng)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于寒風(fēng)之中詞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lián)想到詞

人的疲憊、困乏。

D.“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發(fā)了詞人的感受,在前幾句“景”的渲染下,詞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得到了

充分的表現(xiàn)。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平羌江水之中,像一

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在從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

【賞析】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扒铩弊忠蛉腠嶊P(guān)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又

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

“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

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ァ!罢虅θ?,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

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

下渝州”寫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一渝州一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

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

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穿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dāng)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

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

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處,共十二字,這在萬首

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穿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

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

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練習(xí)】

1.請簡要地概括一下這首詩的內(nèi)容,前兩句寫,后兩句寫O

2.你認(rèn)為引發(fā)作者對友人思念的景物是,你的依據(jù)是

3.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現(xiàn)的畫面。

4.說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處。

5.三、四兩句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表達了作者的之情。

6.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這樣寫的作

用。

7.試從時間、空間角度切入,對本詩進行賞析。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譯文】

當(dāng)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藝術(shù)。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jié),

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

【賞析】

安史之亂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

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寫下此詩。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詩中撫今思昔,

世境的離亂,年華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涼流落,都濃縮在這短短的28字中。語言極平易,而含

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昔盛今衰,構(gòu)成了尖銳的對比,使讀者感到詩情的深沉與凝

重。

詩的開首兩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

蘊含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dāng)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

經(jīng)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

日”的美好回憶。

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奥浠〞r節(jié)”,如同是即景書事,又如同是別有寓托,寄

興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四個字,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刻意設(shè)喻,

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dāng)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zhuǎn)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

無限感慨。江南好風(fēng)景,恰恰成了離亂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jīng)成

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jīng)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

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lián)結(jié)著40年

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xiàn)出了給唐

代社會物質(zhì)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和心靈創(chuàng)傷。

【練習(xí)】

1.請寫出你對“落花時節(jié)”的三種理解。

2.清朝衡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闭埮e例說明詩人是

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上述意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賞析后

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及思想感情。

4.請你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對本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詩的前兩句中,“尋常見”“幾度聞”,既寫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誼之深,又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開元

盛世”的繁華。

B.詩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時節(jié)”比喻詩人和李龜年潦倒凄涼的處境和唐王朝國運的衰落。

C.詩的前兩句敘事,后兩句直抒胸臆,全詩運用映襯對照的手法來凸現(xiàn)主題。

D.全詩既流露出對“開元盛世”的留戀,又流露出“風(fēng)景依舊,人事全非”的感慨。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xí)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yīng)正寂寞地在戰(zhàn)場旁邊盛開。

【賞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并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的

節(jié)日思鄉(xiāng),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guān)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gòu)思精巧,情韻

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碧铺鞂毷妮d(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至德

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fù)長安,詩可能是該年重陽節(jié)在鳳翔寫

的。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xí)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

個“強”字,則表現(xiàn)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清景況。

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jù)《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jié),沒有酒喝,就在宅邊

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

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xí)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zhàn)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正因為此處巧用典

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lián)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

的特定環(huán)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xiāng)之切。作者寫思鄉(xiāng),沒有泛

泛地籠統(tǒng)地寫,而是特別強調(diào)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

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fā)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

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lián)想,具有重陽節(jié)的節(jié)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

“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

了逼出關(guān)鍵的最后一句。

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

設(shè)想它“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jié)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

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zhàn)亂圖:長安城中戰(zhàn)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

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辭,顯然已經(jīng)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xiāng),而寄托著詩

人對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jié)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

是寓巧于樸,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shù)境界出現(xiàn)了一個飛躍。

【練習(xí)】

1.這首詩寫了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本詩、等詞語可以看出。

2.“遙憐”二字別有韻味,請從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以及表達思想感情這兩方面加以簡析。

3.“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

愁之情。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shù)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

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

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

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

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fā)出思鄉(xiāng)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fā),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fēng)送來嗚嗚咽

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

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xiāng)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

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處?!安恢翁帯?,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xiāng)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

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xiāng)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xiāng)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

波。前三句已經(jīng)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jié)尾處打個回旋,用

擬想中的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加以表現(xiàn),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

首詩藝術(shù)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

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練習(xí)】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huán)境特點?

2.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運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技巧?

3.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試分析這樣運筆的妙處。

4.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rèn)為,“吹蘆管”是理解本詩思想的關(guān)鍵,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5.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6.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春夜聞笛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1)這兩首詩都因笛聲而起思歸之情,但具體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哪里?

(2)兩首詩都寫了景,但作用卻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談?wù)勀愕目捶ā?/p>

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嘆寂寞凄涼,

我卻說秋天要勝過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鶴沖破云層,一飛沖天,

我的詩興也隨它到了碧藍的天空。

【賞析】

“詩言志”。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謫,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

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

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diào),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贊美秋日風(fēng)光的美好,

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fā)的勵志之歌。

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白怨欧昵锉帕取?,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

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白怨拧焙汀胺辍保瑯O言悲秋的傳統(tǒng)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

固。''我言秋日勝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態(tài)度鮮明。“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

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論調(diào)的有力否定。

后兩句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扒缈找机Q排云上”,

“排”,推,這里是沖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你看,秋高氣爽,

萬里晴空碧藍藍的,一只雪白的仙鶴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絢麗,動作多么矯健,充滿了勃勃生機。這幅畫

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

的情景,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fā)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

情懷,昂揚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cè)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

勝春朝”的觀點表現(xiàn)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練習(xí)】

1.詩歌前兩句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表現(xiàn)手法是,表達詩人的心境

是o

2.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

3.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何深意?

4.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賞析“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這首詩一翻悲秋成案,譜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請簡要評析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情。

6.比較閱讀。

秋詞劉禹錫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同是寫秋,兩首詩表露出詩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兩首詩

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秋詞》描繪了一幅鶴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

B.《天凈沙?秋思》精選了多種有代表性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畫。

C.兩首詩詞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形象地表達出各自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D.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前者是議論、描寫兼抒情,后者則是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

7.選擇題。

(1)對《秋詞》品讀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到今文人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寥,這是因為他們只看到秋天氣象肅殺,而作者則看到了秋天正是

喜獲豐收的美好季節(jié)。

B.第三句中的一個“排”字,寫出了孤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這正是詩人雖遭貶謫,卻絕不消沉的

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xiàn)。

C.第一句應(yīng)誦讀得深沉?xí)邕h,使人們聯(lián)想到從古到今眾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給人一種厚重的滄桑

之感。

D.后三句,顯示出樂觀上進、氣沖霄漢的豪邁氣概和開闊雄健、明凈爽朗的意境,所以誦讀時應(yīng)愈來

愈高昂有力。

(2)閱讀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

A.第一、二句形成了鮮明對比,自古以來人們是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卻認(rèn)為秋日比春天更為美好,詩

樂觀明快的風(fēng)格已定。

B.第三句是一幅豪邁高曠的圖畫,晴空萬里,排云而上的白鶴,其實也是作者高遠爽朗心情的反映,

所以第四句詩情就和白鶴一樣直達碧霄了。

C.“秋日”喻指改革成功后晴天麗日的美好前景,而“春朝”喻指未經(jīng)改革時社會上的混沌狀態(tài)。

D.全詩立意新穎,意境開闊,情調(diào)高昂。這首詩抓住“一鶴排云”的典型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激越向上

的思想感情。

(3)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一改傳統(tǒng)的凄涼情調(diào),贊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斗志。

B.詩歌第一、二句寫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感受,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一個“春”字

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

C.詩歌第三、四句借景抒發(fā)詩人昂揚進取的精神,更讓人體會到一種“解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D.本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寫景再抒情,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rèn)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

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后者認(rèn)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

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

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

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

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達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

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

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

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

之時的幸福歡樂。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fù)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dāng)”緊扣“未有期”,

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練習(xí)】

1.首句中兩個“期”字連用,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秋”字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詩中兩次出現(xiàn)“巴山夜雨”,從寫作角度和表達作用上看有什么不同?

4.結(jié)合詩境體會“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一虛寫的妙處。

5.詩人在巴山夜雨時是什么樣的心緒?這種心緒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6.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是什么?

7.這首詩寫了哪兩種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8.“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用得極其生動,說說妙在哪里。

9.比較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第(1)?(2)題。

【甲】絕句杜甫【乙】夜雨寄北李商隱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借景抒情是詩文中一種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兩詩都借景抒發(fā)了詩人之情。

(2)甲詩側(cè)重寫眼前景,一個“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靜為動,賦予花朵以動態(tài)美;乙

詩既寫了眼前景“",又寫了“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0.選擇題。

(1)下列對詩詞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問一答寫出了詩人歸期臨近時無法抑制的激動心情。

B.“巴山夜雨漲秋池”寫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漲滿秋池之景,作者沒說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

顯現(xiàn)。

C.“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中“何當(dāng)”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中引發(fā)而來,“共剪”是對未來歡樂的憧

憬。

D.“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

的苦又成了未來的談話材料。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像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寫詩人羈旅他鄉(xiāng)對妻子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詩人將自己與妻子的深情厚誼和異鄉(xiāng)的夜雨景色貼切地融合在一起,綿綿雨中,更見兩地

相思情重。

C.三、四句寫在巴山秋雨之夜,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徹夜暢談的歡聚場面。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fù)出現(xiàn),造成回環(huán)往復(fù)、纏綿曲折的意境。

(3)找出有關(guān)解讀中說法不妥當(dāng)?shù)囊豁棧ǎ?/p>

A.第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zhuǎn)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妻子、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

紙上。

B.一個“漲”字,富于動態(tài)形象,既寫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xiàn)出詩人愁思的綿綿深重。

C.后兩句超越時空,把當(dāng)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以未來想象中的歡聚許諾妻子,不僅是暫且寬慰自己,

也是安慰妻子。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fù)出現(xiàn),令人的思緒在現(xiàn)實和想象的時空之間徘徊不己,如此表達

思“君”的深情,覺得有點累贅。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其二)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成輪臺。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xiāng)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wèi)邊疆。夜將盡

了,躺在床上聽到那風(fēng)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zhàn)馬踏過冰凍的黃河奔赴前線。

【賞析】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

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

態(tài),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jīng)

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huán)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的氣概。

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xiàn)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zhuǎn)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

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xiàn)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guān)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zhàn)的

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xiàn)了“成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xiàn)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

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xiàn)。

【練習(xí)】

1.詩中前兩句一“僵”道出了詩人;一“孤”表明詩人;一“僵”一“孤”

寫出了詩人凄涼的處境;一個“思”字又集中表現(xiàn)了詩人o

2.詩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現(xiàn)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了。

3.從全詩看,側(cè)重寫出了詩人的什么愿望?

4.選擇題。

(1)對本詩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A.詩的一、二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

B.詩的三、四句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幻化出的是詩人魂牽夢繞的情境。

C.全詩格調(diào)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D.“僵臥”道出了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真切地寫出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凄涼情景。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僵臥孤村”,而且風(fēng)雨大作,所以詩人情不自禁的哀嘆連連。

B.“風(fēng)吹雨”既是實寫,扣題“風(fēng)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風(fēng)雨飄搖。

C.詩中兩次寫到北疆戰(zhàn)事,但都是詩人的臆想,并非身臨疆場。

D.全詩奔放雄渾而又略帶蒼涼,愛國之情,感人肺腑。

潼關(guān)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fēng)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譯文】

那高天的浮云似乎久遠不散地簇擁著這座處于半山腰的歷史名城,往昔的金戈鐵馬之聲已被秋風(fēng)吹散

了。

黃河在廣闊的西北大原野上奔流還嫌其空間狹窄,秦嶺山脈拔地而起,似乎一進潼關(guān)壓根兒就不曉得

世界上還有平地了。

【賞析】

這首詩寫于譚嗣同隨父親赴甘肅上任途中。此時中國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

熱潮日益加劇,而滿清王朝腐朽昏耳貴,氣息奄奄。風(fēng)華正茂的詩人登臨潼關(guān)這座千古雄關(guān)時,撫今思昔,

不由發(fā)出聲聲歷史的浩嘆。

起句就氣勢磅礴,像異峰突起,令人神往,形象地突出了潼關(guān)居高臨下的險峻地勢。潼關(guān)城孤懸在崇

山峻嶺之中,如果正面去寫它的高度,那就太實太板,容易流于平庸。詩人用側(cè)筆去寫它被云所包圍,不

言高而高度自見矣。一“簇”字,寫高云密布城關(guān)的情景,極富動感。

次句渾脫自然,而豪氣充盈。它顯示一個空曠廖廓的境界,使人想見詩人在潼關(guān)道上單騎孤行而峭然

兀然的神情,又似乎蘊含著一種歷史的悲涼感。

第三句最有氣魄,最見功力。古人詩云:“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星垂平野闊,月涌

大江流”(杜甫),都寫了江河在大野里歡暢奔騰的情景。譚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別開生面,說

它猶嫌拘束,這就把河的不馴服的性格發(fā)展了,寫絕寫活了。

結(jié)句含蓄凝練,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是的,過了潼關(guān),將是重重疊疊、浩渺無際的秦嶺山脈,再沒有平

坦之路。詩人瞻望著,思索著,感嘆著。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應(yīng),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激情,這愿望,同

當(dāng)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這首七絕從高城、秋風(fēng)、黃河、群山四個方面展示了潼關(guān)的獨特景象,抒發(fā)了作者博大昂揚的情懷,

豪情壯志溢于言表。詩歌形象鮮明,意境開闊,言辭激越,筆力遒勁,是歌詠潼關(guān)的名篇之一。

【練習(xí)】

1.請對“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這兩句詩進行賞析。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全解+練習(xí)

七年級上冊(12首)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