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05 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重點難點專練_第1頁
熱點05 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重點難點專練_第2頁
熱點05 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重點難點專練_第3頁
熱點05 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重點難點專練_第4頁
熱點05 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重點難點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05從《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2024)》聚焦歷史學研究熱點考點提煉一、中國古代史1.先秦史:持續(xù)聚焦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思想觀念與文獻文本研究并重2.秦至宋史:國家治理與制度史研究深化+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研究拓展3.元明清史政治思想與國家治理研究凸顯+經濟史與社會史新熱點涌現(xiàn)二、中國近代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中國近代史傳統(tǒng)議題與新時代特征結合+中共黨史及相關研究深化2.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科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并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究成為焦點世界史與史學理論1.世界史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全球史研究+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拓展2.史學理論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核心+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與本土化結合通過對比2020-2024年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五份《歷史學研究發(fā)展報告》2020年度報告主題方向: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研究熱點領域:疫病社會史(新冠疫情背景研究)、絲綢之路考古新發(fā)現(xiàn)方法論突破:數(shù)字人文技術在文獻數(shù)字化中的應用重點課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發(fā)布2021年度報告主題方向:建黨百年與近現(xiàn)代史研究學術焦點:中共黨史文獻的數(shù)字化整理、紅色檔案保護技術國際對話:中外學者圍繞“革命史觀比較研究”展開辯論新史料披露:中央蘇區(qū)社會經濟檔案的系統(tǒng)公布2022年度報告主題方向:環(huán)境史與全球史交叉研究前沿領域:氣候變化對古代文明興衰的影響機制研究學科融合:GIS技術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的普及應用爭議話題:關于“新清史”研究范式的學術爭鳴2023年度報告主題方向:文化遺產與歷史記憶構建技術應用:AI輔助甲骨文破譯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關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批判性研究國際合作:亞洲文明對話框架下的比較史學項目2024年度報告主題方向:文明互鑒與“一帶一路”歷史研究年度亮點:南海沉船考古的跨學科研究成果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海洋文明共同體”概念框架政策關聯(lián):國家文化數(shù)字化戰(zhàn)略下的古籍活化工程一、中國古代史1.先秦史:持續(xù)聚焦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從2020年對新石器時代至東周歷史發(fā)展道路、國家產生方式的研究,到2024年對文明與國家起源的深入探討,如李禹階關于史前社會權力起源的觀點,以及王坤鵬對“禹跡”內涵的解讀,體現(xiàn)了學界對中華文明起源這一根本性問題的長期關注和不斷深化的認識思想觀念與文獻文本研究并重:對先秦時期思想觀念的研究不斷深入,如2024年王祁對商周時期“五域天下觀”的概括,謝乃和、王思齊對孔子語言觀的研究;文獻文本研究也取得新進展,如朱鳳瀚對新出青銅器與西周早期諸王年代考訂的看法,張懷通對清華簡與《尚書》關系的探討,延續(xù)了2020年以來對考古發(fā)現(xiàn)與傳世文獻結合研究的趨勢2.秦至宋史:國家治理與制度史研究深化:對秦漢至宋代國家治理方式、治理理念以及相關制度變遷的研究一直是重點。2020年探討了秦漢經濟制度運用于統(tǒng)一國家治理的經驗和不足,2024年則進一步關注了國家建構與文化認同、國家治理的具體實踐,如卜憲群關于秦漢治理型特征的研究,以及樓勁對漢唐丞佐異同所反映的建制和輔佐方式變遷的分析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研究拓展:從2020年對中古時期民族融合和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的關注,到2024年對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入研究,如周偉洲、張鶴泉等學者關于北魏賜客制、十六國北朝民族交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推動作用的研究,體現(xiàn)了學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歷程的持續(xù)探索3.元明清史政治思想與國家治理研究凸顯:2024年對元明清時期政治思想的研究成為“顯學”,如李大龍關于清代疆域“底定”與“大一統(tǒng)”觀念的研究,以及國家治理中的邊疆治理問題受到高度關注,這與2020年以來對中古史及宋元明清史國家治理研究的深化一脈相承,體現(xiàn)了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經驗的總結和思考經濟史與社會史新熱點涌現(xiàn):在經濟史方面,2024年李伯重關于18世紀全國市場與“康雍乾盛世”的研究,以及對明清時期商業(yè)、商人及少數(shù)群體的研究成為新熱點;在社會史方面,常建華對清中葉僧人與俗家親族關系的研究等,反映了學界對元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結構和群體關系變遷的關注1.(2024·海南·高考真題)西藏地區(qū)考古資料顯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遺址出現(xiàn)了粟的栽培和豬的飼養(yǎng);在昌果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遺址發(fā)現(xiàn)了2-4世紀的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這有力佐證了西藏地區(qū)(

)A.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新物種引進的嚴重影響B(tài).與其他地區(qū)存在持續(xù)的物質文化交流C.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人類活動D.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答案】B【知識點】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新石器時代的文明【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距今5000年前后至2-4世紀(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包括了粟、豬、青稞、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物品,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西藏與周邊乃至更遠地區(qū)存在著較為頻繁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B項正確;雖然材料中提到了外來作物如粟和青稞的出現(xiàn),但沒有具體證據顯示它們對當?shù)厣鷳B(tài)造成了顯著影響,排除A項;題目中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及以后的時間段內,并未直接支持該選項的說法,故不選C項;雖然發(fā)現(xiàn)了青銅制品,但這不足以證明青銅鑄造就是手工業(yè)生產的主導行業(yè),且題目信息更多強調的是跨區(qū)域交流而非某一特定行業(yè)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2.(2024·福建·高考真題)考古發(fā)現(xiàn),二里頭的宮城遺址中,二號宮廟與一號宮殿呈東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軸線;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也有“左廟右宮”及“雙軸線”。這可以說明我國早期國家(

)A.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 B.祭祀制度日趨完備C.內服王畿與外服方國相互對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答案】A【知識點】夏朝的建立與統(tǒng)治【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早期國家時期(中國)。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都有宮廟與宮殿,且二者的分布(東西分布、“左廟右宮”)體現(xiàn)了其地位并重。宮廟主要用于祭祀和紀念祖先,體現(xiàn)了夏商統(tǒng)治者利用血緣關系來強化自身的統(tǒng)治。宮殿是處理政務的地點,體現(xiàn)的是世俗政治權力,宮廟與宮殿東西(左右)分布,說明我國早期國家“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本身的相關內容,不能推斷出祭祀制度日趨完備,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是宮城遺址的布局,無法說明內服與外服聯(lián)系更為緊密,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后世王朝宮城的布局樣式,無法確定都城布局是否已成定式,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河北·高考真題)據考古發(fā)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fā)現(xiàn)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xù)性C.本土性和連續(xù)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答案】C【知識點】新石器時代的文明【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遠古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fā)現(xiàn)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可知,這主要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具有本土性和連續(xù)性,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包容性,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多樣性,排除B項、D項。故選C項。4.(2024·江西·高考真題)下圖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中原地區(qū)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xiàn)象C.中華文明呈現(xiàn)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xiàn)愈來愈分層的狀況【答案】C【知識點】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原始社會的組織形態(tài)【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新石器時代(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圖1展示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觀察到早期的文化分布較為分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表明中華文明經歷了從多元并行逐漸演變成以中原為中心的過程,C項正確。圖中并未明確顯示中原地區(qū)已處于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且“分化”與“復雜”不完全等同,排除A項;圖中顯示不同文化圈之間存在交流,而非一開始就相互隔絕,排除B項;D項中的“分層狀況”材料未體現(xiàn),排除D項。故選C項。5.(2025·山西·一模)在陶寺墓地Ⅲ區(qū)中部的墓葬中,與其他墓葬不同的是,五座大型墓葬排列整齊,且葬式與頭向同整個墓地一致,墓主皆為男性,除隨葬有陶制彩繪龍盤和玉及大量隨葬品外,還發(fā)現(xiàn)了鼉鼓、石磬、陶鼓等樂器組合。據此推知,陶寺文化(

)A.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B.氏族成員的地位平等C.是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源地 D.出現(xiàn)禮樂制度的萌芽【答案】D【知識點】龍山文化【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晚期(中國)。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陶寺文化墓葬中隨葬品出現(xiàn)了鼉鼓、石磬、陶鼓等樂器組合,這些樂器在古代往往與禮儀活動相關,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墓葬規(guī)格和隨葬品的差異也體現(xiàn)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喪葬等禮儀方面的區(qū)別,說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禮樂制度的萌芽,D項正確;舊石器時代主要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生產方式以采集和狩獵為主。陶寺文化出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等較為精細的手工制品,表明其生產力水平和工藝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發(fā)展,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排除A項;這五座大型墓葬的墓主人隨葬品豐富且規(guī)格較高,與其他墓葬不同,說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和社會階層差異,氏族成員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項;雖然陶寺墓地發(fā)現(xiàn)了鼉鼓、石磬、陶鼓等樂器,但據此并不能得出它是傳統(tǒng)音樂發(fā)源地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6.(2025·云南昆明·一模)在西遼河流域,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洼文化,陶器以體型大小不等的筒形罐為主,偶見陶碗類小型器物;距今約6500年的紅山文化,陶器除了筒形罐、斜口器、缽等,還增加罐、壺等形器,陶色、陶質也富于變化,出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彩陶器。西遼河流域的文化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

)A.連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性 B.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C.包容性與和平性 D.本土性與凝聚性【答案】A【知識點】紅山文化【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從興隆洼文化到紅山文化,都有筒形罐這一典型陶器,體現(xiàn)了西遼河流域文化在陶器類型上具有傳承關系,反映出文化發(fā)展的連續(xù)性;紅山文化相較于興隆洼文化,陶器種類增加了罐、壺等形器,陶色、陶質也更加豐富,還出現(xiàn)了彩陶器。這些變化表明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在陶器制作技術和藝術表現(xiàn)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fā)展,體現(xiàn)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同一地區(qū)西遼河流域不同時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沒有明顯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在多樣性基礎上的統(tǒng)一性特點,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文化之間相互包容以及和平交流等相關內容,無法從陶器的發(fā)展變化中體現(xiàn)出包容性與和平性,排除C項;本土性強調文化起源于本地,凝聚性側重于文化對群體的凝聚作用等,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7.(2024·甘肅·高考真題)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guī)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笆健钡耐菩姓f明秦代(

)A.統(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tǒng)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答案】C【知識點】文書制度【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政權制定的“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guī)范,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嚴格遵循“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項正確;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tǒng)一,與“式”所體現(xiàn)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guī)范不是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guī)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tǒng)治,排除B項;“式”不僅僅針對地方的治理,且材料中不能看到不斷完善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C項。8.(2025·河南·模擬預測)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zhèn)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A.加速了藩鎮(zhèn)割據局面的形成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xiàn)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答案】B【知識點】隋唐州縣二級制【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zhèn)藩部,貽厥子孫”結合所學可知,唐初為了鞏固統(tǒng)治,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的子孫世襲刺史等職務,是為了依靠這些家族勢力來維護王朝的統(tǒng)治,“以為藩衛(wèi)”,因此這些詔令的頒布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B項正確;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后,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局面,時空與本題不一致,排除A項;此時安史之亂尚未爆發(fā),排除C項;唐初“作鎮(zhèn)藩部”為唐后期藩鎮(zhèn)割據埋下了隱患,并非地方制度的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9.(2024·四川德陽·一模)據表可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的演變(

)朝代地方行政層級秦朝、西漢郡-縣二級制東漢、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隋朝州-縣二級制唐朝道-州-縣三級制宋朝路-州(府)-縣三級制元朝省-路-府-州-縣多級制明清省-府-縣三級制A.適應了專制集權的需要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反映了基層治理的強化 D.凸顯了地方治理的調適【答案】D【知識點】明清的督撫制【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從題干中提供的地方行政層級演變軌跡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架構經歷了多次變化,從二級制到三級制,再到多級制,最后又回到三級制,這種變化反映了各個時期對地方行政管理的不同探索和嘗試,以適應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需求,凸顯了地方治理的調適,D項正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框架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加強的趨勢,而不是專制集權的需要,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地方制度的演變,沒有說行政的具體情況,無法得出效率提高的結論,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基層治理是指由基層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實施的社會治理和管理活動,材料說的是地方行政,是地方政府治理而非基層治理,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4·海南·高考真題)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huán)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shù)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疤煜聢D”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

)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 B.文化的連續(xù)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 D.傳統(tǒng)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答案】B【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解析】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至元的地圖繪制都強調中國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隨著對區(qū)域認識的發(fā)展不斷變化,中國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化,這表明表明中華文化的連續(xù)性使得華夏認同觀念得到增強,據材料判斷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天下圖內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A項有一定道理;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到漢至元時期“天下圖”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圖新增內容但仍堅持傳統(tǒng)宇宙觀,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思想對古人“天下觀”的深刻影響,D項有一定道理;題干中主要圍繞中國古代“天下圖”的演變展開,沒有涉及“中學西漸”對世界文化內涵的豐富作用,排除C項。故答案為:B項(3分);A項(1分);D項(1分);C項(0分)。11.(2025·貴州畢節(jié)·一模)清朝入關后,統(tǒng)治者在滿族內部大力提倡漢文化,在漢人面前以“家圣賢君主”形象展示自己;對蒙古族和藏族,充分尊重其宗教文化,不過多介入其日常管理;對其他游牧民族,則借鑒各部落先前的“可汗制度”來進行管理。這些舉措旨在(

)A.擴大統(tǒng)治基礎 B.促進民族交融C.強化邊疆治理 D.增強文化認同【答案】A【知識點】清朝的民族關系【解析】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在滿族內部大力提倡漢文化,在漢人面前以‘家圣賢君主’形象展示自己;對蒙古族和藏族,充分尊重其宗教文化,不過多介入其日常管理;對其他游牧民族,則借鑒各部落先前的‘可汗制度’來進行管理”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tǒng)治者針對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策略,目的是贏得各民族對其統(tǒng)治的認可與支持,擴大統(tǒng)治基礎,A項正確;促進民族交融是這些舉措可能帶來的客觀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措施不僅涉及邊疆民族,也有對漢族等的策略,并非單純強化邊疆治理,排除C項;增強文化認同只是針對部分民族措施的一方面,不能全面概括這些舉措的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12.(2025·四川綿陽·模擬預測)朔方郡位于黃河河套的西北部,主要包括后套平原、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地區(qū)。在漢代屯田政策的引導下,大量人口遷入朔方郡,郡內人口在西漢時期達到13.6萬之余,使朔方郡成為漢代北方邊疆地區(qū)重要的墾區(qū)之一。據此推知,這一政策(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維護了邊境糧食安全C.加大了環(huán)境破壞風險 D.推動了賦役制度變革【答案】B【知識點】兩漢的民族關系【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漢代朔方郡位于北部邊境,漢代在這里實行移民屯田政策,有利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增加糧食產量,就近供應邊境地區(qū),維護了邊境糧食安全,B項正確;材料看不出農戶的土地占有面積很大,也未提及土地兼并嚴重,不能得出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朔方郡地廣人稀,有發(fā)展農業(yè)的條件,移民屯田有積極作用,材料未提及出現(xiàn)沙漠化等問題,不能得出加大了環(huán)境破壞風險,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朔方郡的賦稅制度不同于其他地區(qū),不能得出賦役制度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5·廣東茂名·一模)元朝通過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機構委任朝廷派來的流官與當?shù)厣瞎俟餐瑓⑴c邊疆治理,其中長官司是新設機構,它不僅負責招撫轄境內其他未附部族,還在條件成熟的地區(qū)推進閱實戶籍的工作。這意味著,元朝(

)A.邊疆管理呈現(xiàn)與內地一體化趨向 B.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加強C.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治理制度 D.版圖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民族關系【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長官司是新設機構,它不僅負責招撫轄境內其他未附部族,還在條件成熟的地區(qū)推進閱實戶籍的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長官司不僅可以招撫其他部族,而且還與內地一樣加強對戶口的管理,說明元朝邊疆管理呈現(xiàn)出與內地一體化的特征,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元朝的邊疆治理,并未涉及南北之間的交流,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治理制度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元朝設置長官司等機構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治理,而不是擴大疆域,因此無法進一步拓展版圖,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5·四川·模擬預測)漢武之時,朝廷兼有河西之地,“初置酒泉郡,后稍發(fā)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至宣帝時,置都護以主西域軍政諸事。東漢時,班超父子經營西域。上述舉措(

)A.便于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 B.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解決了兩漢的西北邊患 D.實現(xiàn)了對西域的郡縣制管理【答案】A【知識點】兩漢的民族關系【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使得漢朝對河西走廊地區(qū)實現(xiàn)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強化了中央政權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之后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軍政諸事,東漢班超父子經營西域等舉措都不斷加強了中原政權與西域地區(qū)的聯(lián)系。這些措施有利于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與融合。西域的穩(wěn)定有利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西漢初期,佛教已經在印度的西北盛行,并繼續(xù)向中亞地區(qū)傳播,最終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國,A項正確;B項錯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就已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排除B項;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宣帝設置都護、班超父子經營西域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北的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威脅,但并不能說解決了兩漢的西北邊患。東漢后期以及魏晉時期,隨著西部和北部少數(shù)民族的強盛,中原政權不再有著絕對的軍事優(yōu)勢,邊疆仍然不斷受到來自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說明西北邊患依然存在,排除C項;自漢宣帝以來設置的是西域都護府,不是郡縣,班超經營西域時推行過因俗而治的政策,不同于郡縣制的管理,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5·云南文山·一模)明朝逐漸完善土司制度,在無礙政權統(tǒng)治的前提下,允許云南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權,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務;同時,中央政府對土司行為掌握有最終裁判權。這反映出明朝(

)A.強化了對邊疆的治理 B.禮法結合進一步加深C.改土歸流政策遭抵制 D.地方喪失了自治權利【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民族關系【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明朝在云南地區(qū)完善土司制度,一方面允許土司在無礙政權統(tǒng)治的前提下享有一定司法權,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務,這是尊重當?shù)孛褡辶曀?,有利于穩(wěn)定當?shù)鼐謩?;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掌握對土司行為的最終裁判權,這體現(xiàn)了明朝對邊疆地區(qū)治理方式的一種完善,既利用土司來管理當?shù)厥聞眨执_保中央對邊疆的控制,所以強化了對邊疆的治理,A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到禮法結合的相關內容,題干主要是關于明朝對云南土司治理的措施,與禮法結合無關,排除B項;改土歸流是指明清時期廢除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tǒng)治的變革,而題干是在說完善土司制度,并非改土歸流政策,排除C項;題干中明確提到在無礙政權統(tǒng)治的前提下,允許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權,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務,說明地方并沒有喪失自治權利,排除D項。故選A項。16.(2025·山西臨汾·一模)金朝進士以“學識”和“仕宦”作為確定進士身份的核心因素。他們通過國家最高級別辭賦、經義、策論科考試,進而獲得由金政權賦予的入仕資格,憑借文化價值和行政能力與政權合作。由此可知(

)A.女真建立的金朝全面漢化 B.此舉推進了金朝的封建化C.金與宋政權之間交流密切 D.金朝采納了漢族政權模式【答案】B【知識點】金朝的鼎盛與滅亡【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金朝進士通過國家最高級別辭賦、經義、策論科考試獲得入仕資格,這些考試內容多與漢族的儒家文化相關。進士憑借文化價值和行政能力與政權合作,說明金朝政權在選拔人才和治理國家方面借鑒了漢族封建王朝的一些做法。這種對漢族文化和人才選拔制度的吸收,有利于金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向封建化方向發(fā)展,推進了金朝的封建化進程,B項正確;題干僅表明金朝進士以“學識”和“仕宦”為確定身份的核心因素,通過考試獲取入仕資格,體現(xiàn)了對文化和行政能力的重視,但這并不意味著女真建立的金朝全面漢化。“全面漢化”意味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完全與漢族相同,而材料中沒有足夠信息表明金朝在其他方面的漢化情況,所以不能得出全面漢化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金朝自身的進士選拔和人才任用情況展開,沒有提及金與宋政權之間的交流,無法從材料中得出金與宋政權之間交流密切的結論,排除C項;雖然金朝在進士選拔方面借鑒了漢族政權的一些做法,但不能簡單地說金朝采納了漢族政權模式。漢族政權模式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包括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傳統(tǒng)等多個方面,材料僅涉及到進士選拔這一個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金朝采納了整個漢族政權模式,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4·浙江嘉興·一模)《元史》記載:“凡鋪卒皆腰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赍(攜帶)文書以行。夜則持炬火,道狹則車馬者、負荷者,聞鈴避諸旁,夜亦以驚虎狼也。響及所之鋪,則鋪人出以俟其至。”材料反映的制度(

)A.直接繼承于秦朝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 B.促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C.有助于提升封建國家的行政效率 D.標志著古代民間通信機構開始出現(xiàn)【答案】C【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tǒng)一【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朝時期官方的文書遞送制度,強調送信人在途中的裝備和規(guī)范,以及他們在夜間的職責。這是一個由政府組織和管理的系統(tǒng),目的是確保國家文書的安全與快速傳遞,從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項正確;該制度雖然和秦朝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有相似性,但材料未涉及其直接繼承秦朝文書系統(tǒng)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文書傳遞過程,未涉及是否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交通網,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文書傳遞是官方性質的,不能得出標志著古代民間通信機構開始出現(xiàn),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4·廣西·高考真題)明初,北京內城“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門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明中后期,“正陽門前搭蓋棚房,居之為肆”,形成“布棚攤子滿前門”的外城市肆。這反映了()A.城市商業(yè)區(qū)域的擴張 B.新的經營方式出現(xiàn)C.城市商業(yè)分工的繁細 D.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興起【答案】A【知識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局限【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初北京內城商業(yè)不發(fā)達,官府在皇城四門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進商業(yè)發(fā)展,明中后期正陽門前都出現(xiàn)了大量商業(yè)攤點,形成外城市肆,這明顯反映了城市商業(yè)區(qū)域從內城逐漸向外擴張,A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新的經營方式出現(xiàn),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商業(yè)區(qū)域的變化,而非商業(yè)分工的繁細,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北京城市商業(yè)的發(fā)展,而非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興起,排除D項。故選A項。19.(2024·江西·高考真題)明代前期,百姓需要親身應役,“甚至父子當差,則一日不讓,兄弟應役,則移時不甘”。18世紀以后,江南與東南沿?!柏湻蚰辆o,優(yōu)游于光天化日之下,無征輸之苦”;邊遠地區(qū)“赤貧無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夠解釋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白銀貨幣的大量使用 B.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提高C.戶籍政策的不斷調整 D.國內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答案】A【知識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局限【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原因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明清時期(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前期,百姓需要親身應役,而18世紀以后,江南與東南沿海、邊遠地區(qū)的百姓無征輸之苦。題干描述了百姓應役情況從親身應役到免役的變化,這種變化與明代白銀貨幣化密切相關。白銀貨幣的大量使用使得賦稅可以用貨幣形式繳納,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A項正確。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提高雖然對經濟有影響,但與百姓應役情況變化關系不大,排除B項;明清時期并沒有不斷調整戶籍政策,排除C項;國內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主要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對百姓應役問題的影響不明顯,排除D項。故選A項。20.(2024·廣東·高考真題)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俺侵腥瞬皇赂N,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边@反映了當時(

)A.商業(yè)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yè)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答案】D【知識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局限【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一春之計全賴西湖”“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時期西湖地區(qū)商品經濟繁榮,當?shù)厝松踔敛辉笍氖罗r耕,棄農從商的現(xiàn)象非常多,而且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還影響了當?shù)爻缟腥A麗的社會習俗,比較全面地影響了當?shù)氐纳鐣l(fā)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雇傭關系,也未說明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百姓棄農從商是個體自愿的社會行為,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排除B項;明清時期商業(yè)資本積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幫,材料并未體現(xiàn)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1.(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明弘治年間(1488—1505),進士鄺璠編撰《便民圖纂》,內容強調“以衣食生人為本”,涉及生產、生活、醫(yī)療等,同時將所引圖幅中一些艱澀的詩歌改寫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這反映出當時()A.朝廷強化社會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識受眾范圍擴大 D.四民社會結構打破【答案】C【知識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局限【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國)。明朝中后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思想界開始出現(xiàn)儒學的世俗化運動,不少士人投入到日用類書籍的編撰中,編纂的書籍關注日常生活與農事活動,以滿足更多人群的物質和文化需求,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朝廷強化社會控制的信息,排除A項;“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們具體的生活方式,排除B項;材料指出士人編撰通俗讀物十分流行,沒有涉及四民社會結構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22.(2024·山東·高考真題)宋元時期,畜牧獸醫(yī)專著記述最多的是馬,并以醫(yī)馬、相馬的書為多;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各種相牛、養(yǎng)牛、醫(yī)牛的書占畜牧獸醫(yī)專著總數(shù)的50%以上。這是因為明清時期(

)A.政府強化了軍事資源控制 B.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C.政治相對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D.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答案】C【知識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局限【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和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政治相對穩(wěn)定,農業(yè)經濟有所發(fā)展,人們對與農耕密切相關的牛關注逐漸增多,而減少了與農業(yè)關系不大的馬的關注,導致關于牛的相牛、養(yǎng)牛、醫(yī)牛等方面的專著增多,C項正確;與軍事資源控制關系不大,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牛,排除A項;土地兼并下,導致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因此人們可能會減少對牛的關注,與材料觀點相反,排除B項;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不能解釋在農耕生產中對牛的重視,排除D項。故選C項。23.(2025·山西臨汾·一模)明朝建立之初,實行恤商的新法,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山(西)陜(西)、江淮等地商人紛紛奔走于各邊鎮(zhèn)。明朝恤商政策的實施(

)A.旨在提高商人社會地位 B.表明政府放棄抑商政策C.逐利觀念成為社會主流 D.促進邊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答案】D【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解析】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題干描述的明朝初年的恤商政策,包括降低稅率、公平交易、允許商人販糧到邊境等措施,這些政策主要鼓勵和便利到邊疆地區(qū)的商業(yè)活動,有助于活躍邊疆地區(qū)的經濟,有利于保障邊疆的物資供應。因此,明朝恤商政策的實施有利于促進邊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D項正確;明朝恤商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邊疆地區(qū)的供應,并非為了提高商人社會地位,排除A項;明朝時期,政府仍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逐利觀念有所發(fā)展,但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5·河南信陽·二模)下表是“清代前期運河諸關稅收比重變化表”。據此可知,(

)年代運河諸關關稅歲入(萬兩)占全國關稅總額(%)康熙二十五年67.1050.60雍正三年62.0040.90乾隆十八年151.9033.10嘉慶十七年141.1029.30道光二十一年140.9033.50A.中國國境關稅收入增加 B.運河商品流量下降C.中國經濟形勢走向衰退 D.政府逐漸降低關稅【答案】B【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前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運河諸關關稅歲入是基于運河上商品流通的情況來征收的,關稅歲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運河上商品的流量。從表格數(shù)據可以看出,康熙二十五年運河諸關關稅歲入為67.10萬兩,占全國關稅總額的50.60%;到嘉慶十七年關稅歲入為141.10萬兩,占全國關稅總額的29.30%,雖然在乾隆十八年有所增長,但總體來看,運河諸關關稅歲入占全國關稅總額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在全國關稅總額的構成中,運河諸關關稅的重要性在降低,很可能是因為運河商品流量下降,導致運河諸關關稅收入增長緩慢甚至相對減少,B項正確;題干表格主要呈現(xiàn)的是清代前期運河諸關關稅歲入以及其占全國關稅總額的比重變化情況,并沒有關于中國國境關稅收入的相關信息,所以無法從表格中得出中國國境關稅收入增加的結論,排除A項;僅從運河諸關關稅歲入及其占全國關稅總額的比重變化,不能直接推斷出中國經濟形勢走向衰退。中國經濟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運河關稅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能存在其他經濟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比如沿海貿易的發(fā)展等。而且從表格中數(shù)據也不能明顯看出運河諸關關稅歲入是持續(xù)下降的,所以不能得出中國經濟形勢走向衰退的結論,排除C項;表格中給出的是運河諸關關稅歲入和其占全國關稅總額的比重,沒有關于政府關稅稅率的具體信息,無法判斷政府是否逐漸降低關稅。關稅歲入的變化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商品流量、貿易規(guī)模等,而不僅僅是稅率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5·新疆·二模)據有關記載,萬歷三十二年,糧價為每石值銀6錢5分。萬歷四十三年,河南正兌米折價為每石值銀9錢5分。天啟四年,官府米價為每石值銀8、9錢。崇禎五年,上海米價為每石值銀1兩。崇禎十二年米價升到每石值銀1兩8、9錢。這一價格變動反映出(

)A.中國白銀開采進程加快 B.農業(yè)商品化沖擊種植業(yè)C.中國與西方貿易的擴大 D.明朝賦役征銀引發(fā)危機【答案】C【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從材料看,明中期開始價格緩慢上漲,至萬歷年間這一趨勢變得十分明顯,恰好與白銀流入中國的時間節(jié)奏相符,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又與當時中西貿易擴大有關,C項正確。中國白銀數(shù)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對外貿易中大量白銀內流,中國并不盛產白銀,排除A項;農業(yè)商品化影響種植業(yè)發(fā)展,但材料強調米價與白銀的關系,排除B項;明朝賦役征銀對農產品的影響是經常性賤價銷售,而不是錢糧兌換上升,排除D項,故選C項。二、中國近代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中國近代史傳統(tǒng)議題與新時代特征結合:繼續(xù)深化傳統(tǒng)議題,如對辛亥革命、太平天國等歷史事件的研究;結合新時代發(fā)展演變特征,探尋與現(xiàn)實相關的議題,如“三大體系”研究、概念話語研究等,體現(xiàn)了歷史學研究的時代使命和現(xiàn)實關懷中共黨史及相關研究深化:從2021年對建黨初心、黨史學科屬性的研究,到2024年對中共黨史研究視野與方法的開拓,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共黨史中的重要性的探討,反映了學界對中共黨史研究的不斷深化和拓展,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豐富的學術資源2.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科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并進:在學科理論方面,2024年關注“新中國學”學科體系構建等理論問題;在實踐研究方面,對改革開放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等各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得益于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新材料,如口述資料的數(shù)字保存和檔案資料數(shù)字化整理,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究成為焦點:從2021年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貫通性考察,到2024年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深入研究,學界努力將近代史研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結合,探討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史邏輯和獨特道路,為理解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內涵和價值提供了歷史學的視角1.(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據研究,19世紀上半葉,江南的地權相對集中,此后一段時期,—些府縣地權趨于分散。例如1888年,有報道稱鎮(zhèn)江府“大地主不復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個體小農手中。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列強入侵 B.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fā)展C.太平天國運動 D.農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世紀六七年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太平天國在江南地區(qū)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期間大量地主被殺或逃亡,其土地被沒收或重新分配,許多佃農和無地的農民獲得土地,這直接導致了地主階級勢力的削弱和土地所有權的分散,C項正確;西方列強入侵導致自然經濟解體,小農破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集中于城市而非農村,排除B項;農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會導致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中,農民無法獲得土地,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2.(2021·全國甲卷·高考真題)1861年,慈禧發(fā)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chuàng)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fā)生聯(lián)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xiàn)存政府?!庇纱丝芍狝.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tǒng)的外交體制被拋棄【答案】A【知識點】從天京事變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解析】1861年,慈禧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說明慈禧主張和英法議和;“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fā)生聯(lián)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xiàn)存政府”說明英國有勾結清政府的意圖。由此可知,當時的太平天國將面臨中外聯(lián)合勾結的嚴峻形勢,故A正確;《辛丑條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故B錯誤;材料無法得出頑固派地位得到加強,故C錯誤;材料沒有外交體制變化的信息,故D錯誤。3.(2025·河北·模擬預測)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在杭州開科考試,首題為《太平一統(tǒng)江山萬萬年》,次題為《為將必有為將之學問》;在桐鄉(xiāng)的試題有《真天真主》《四海一家皆兄弟》等;在紹興的試題有《進貢幼主盡臣道》《運籌設策馬銜枚》等。據此可知,太平天國開科考試旨在(

)A.改革傳統(tǒng)選官制度 B.促進中西文化融合C.推翻封建王朝統(tǒng)治 D.穩(wěn)定和鞏固新政權【答案】D【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60年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太平天國通過開科考試選拔人才,并借助考試題目傳達其政治理念如太平一統(tǒng)江山萬萬年等,這些舉措有助于太平天國建立和穩(wěn)定其新政權體系,同時,科舉考試作為古代選拔官員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和治理能力,從而進一步鞏固政權,D項正確;材料未明確提及太平天國改革傳統(tǒng)選官制度,只是描述了其開科考試的行為,排除A項;太平天國開科考試意在維護政權,并不是為了促進中西文化融合,排除B項;考試題目并未直接體現(xiàn)推翻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意圖,這些題目更多地反映了太平天國試圖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傳播政治理念和鞏固政權的意圖,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重慶·一模)洪仁玕批評“拘拘不與人交接”是“淺量者之所為也”,主張“宜先許其通商”“惟許牧司等并教技藝之人入內,教導我民”,但“不得擅入旱地,然百姓罕見多奇,致生別事”“不得毀謗國法”。這反映出洪仁玕主張(

)A.引入西方政治制度 B.維護主權與對外開放并重C.廢除宗藩外交體制 D.對外開放以發(fā)展貿易為主【答案】B【知識點】《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宜先許其通商”“不得擅入旱地,然百姓罕見多奇,致生別事”“不得毀謗國法”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仁軒鼓勵對外交往,采取開放務實的態(tài)度,并且反對外國對干涉內政,因此體現(xiàn)的是維護主權與對外開放并重,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引入,且該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宗藩外交體制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華夷國際秩序,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洪仁軒主張對外開放的同時對國家主權的維護,非以發(fā)展貿易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5.(2024·廣東·高考真題)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xù)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6.(2024·新課標卷·高考真題)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zhèn)、第八鎮(zhèn)及第二十一協(xié)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行伍總計第九鎮(zhèn)(駐江寧)3401527287714第八鎮(zhèn)(駐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協(xié)(駐湖北)534733133總計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fā)了軍閥混戰(zhàn)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fā)展【答案】D【知識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shù),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D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B項;近代軍閥混戰(zhàn)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zhàn)才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7.(2024·浙江·高考真題)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fā)動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知識點】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北議和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孫中山“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的主張,反映了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C項正確;“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說法錯誤,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排除A項;南北議和沒有改變辛亥革命的性質,排除B項;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孫中山發(fā)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zhàn)爭,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C項。8.(2025·貴州畢節(jié)·一模)如表是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國歌。這折射出當時(

)時間國歌名稱歌詞1911年《鞏金甌》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1912年《五旗共和歌》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1915年《中華雄立宇宙間》中華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昆侖巔,江湖浩蕩山綿連,勛華揖讓開堯天,億萬年。A.民族意識開始形成 B.政局動蕩頻繁C.民主國家初步構建 D.共和理念盛行【答案】B【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臨時政府與《臨時約法》、袁世凱復辟帝制【解析】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和民國初期(中國)?!鹅柦甬T》反映了清政府對長治久安的祈求,《五旗共和歌》彰顯了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自豪感,《中華雄立宇宙間》體現(xiàn)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企圖,清末民初國歌的快速演變,展現(xiàn)了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斗爭,也折射出當時政局動蕩頻繁,B項正確;鴉片戰(zhàn)爭后,國人的民族意識就開始萌發(fā),排除A項;民主國家初步建構、共和理念盛行,只是對《五旗共和歌》的片面解讀,《鞏金甌》和《中華雄立宇宙間》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CD兩項。故選B項。9.(2025·江蘇南通·一模)1912年10月,孫中山在上海發(fā)表演說,認為馬克思研究資本問題三十年,使無條理之學說“成為有統(tǒng)系之學理”。他把《資本論》中的資本公有理論,歸入民生主義的土地公有、資本歸公主張當中。由此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嘗試(

)A.用民生主義動員民眾推翻清政府 B.借鑒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問題C.以和平方式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tǒng)治 D.建構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理論【答案】B【知識點】“三民主義”【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912年10月”“他把《資本論》中的資本公有理論,歸入民生主義的土地公有、資本歸公主張當中”和所學可知,孫中山先生看到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中的影響,認為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相同點都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只是手段的不同,所以互相是朋友,可以用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因此材料體現(xiàn)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試圖借鑒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問題,B項正確;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是民族主義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袁世凱統(tǒng)治的態(tài)度,排除C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20世紀2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5·江西·一模)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chuàng)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如范文瀾的《大丈夫》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這一活動主要意義是(

)A.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B.教育和鼓舞了人民投身于抗戰(zhàn)C.成為抗戰(zhàn)文化的關鍵部分 D.嚴厲譴責蔣介石對外屈辱賣國【答案】B【知識點】國共第二次合作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遷移西南大后方的壯舉【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面臨日本侵略,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chuàng)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意在培育民族意識,激發(fā)愛國熱情,教育和鼓舞人民投身于抗戰(zhàn)。比如歷史劇《屈原》再現(xiàn)了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身正氣、盡忠為國,卻遭南后陷害的故事,展現(xiàn)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激烈交鋒,激發(fā)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與反抗精神,B項正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普及歷史知識的文化運動受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抗日戰(zhàn)爭等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并非一般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運動,排除A項;材料所述活動是抗戰(zhàn)文化的一部分,但無法斷定“關鍵”,排除C項;譴責蔣介石只是這一活動的具體內容之一,最主要的意義還在于對國家、民族的影響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4·海南·三模)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唯物史觀理論日益受到知識界重視。學者教授追慕唯物史觀,學習和傳播唯物史觀是一種思想“時髦”,人們希望換一種理論和方法認識學術、認識社會,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探索中國歷史研究的“新路”。這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A.新史學體系逐漸完善 B.唯物史觀影響史學轉型C.史學研究的發(fā)展進步 D.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增強【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唯物史觀理論日益受到知識界重視。學者教授追慕唯物史觀,學習和傳播唯物史觀是一種思想‘時髦’”可知,當時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史觀對中國的史學研究提供了指導,D項正確;材料信息只提到了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探索中國歷史研究的‘新路’,無從得知新史學體系是否逐漸完善,排除A項;材料信息只提到了人們希望換一種理論和方法認識學術、認識社會,無法得出史學轉型,排除B項;材料信息只提到了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探索中國歷史研究的‘新路’,無法得出史學研究取得了發(fā)展與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4·廣東佛山·二模)1941年,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在延安出版,該書吸納斯大林歷史理論,對下層民眾寄予深刻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則多冠以“腐朽、殘暴、壓迫”等詞匯。毛澤東評價其讓我黨對中國歷史“有了發(fā)言權”。這說明,該著作(

)A.配合了邊區(qū)土地改革的進行 B.鞏固了全民族統(tǒng)一抗戰(zhàn)的局面C.推動了我黨文化戰(zhàn)線的斗爭 D.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答案】C【知識點】敵后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941年的中國。根據材料“該書吸納斯大林歷史理論,對下層民眾寄予深刻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則多冠以‘腐朽、殘暴、壓迫’……等詞匯我黨對中國歷史‘有了發(fā)言權’”及所學可知,抗戰(zhàn)時期,范文瀾積極投身于抗戰(zhàn)宣傳和動員,他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閱讀毛澤東的文章,擔任延安馬列研究室主任,撰寫了《中國通史簡編》。該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指導,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對歷史進行研究。他堅持用歷史主義原則評價人物,用階級斗爭學說分析歷史事件。他肯定勞動人民的作用,提出勞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有助于推動我黨文化戰(zhàn)線的斗爭,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邊區(qū)土地改革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該著作與鞏固全民族統(tǒng)一抗戰(zhàn)局面無必然聯(lián)系,排除B項;范文瀾的史學思想和學術著作影響深遠,有“馬克思主義史學開創(chuàng)者”之稱,并不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4·江蘇·二模)20世紀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國通史》,書中關注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和反抗運動;關注不同階級、階層對立、轉化;關注民族關系,力圖說明各民族歷史貢獻。到1948年,此書共重印12次,但書也屢屢被禁,有人曾攻擊作者存“馬克思主義嫌疑”。這反映了(

)A.階級矛盾逐漸取代民族矛盾 B.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廣泛傳播C.軍閥割據引起社會劇烈動蕩 D.政治環(huán)境影響了學術的發(fā)展【答案】D【知識點】國民黨政權的統(tǒng)治危機【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至4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國通史》,書中關注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和反抗運動;關注不同階級階層的對立轉化;……到1948年,……有人攻擊作者‘馬克思主義嫌疑’?!笨芍撝鲾⑹隽丝箲?zhàn)時期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及民族關系,有助于激發(fā)民眾的抗日愛國熱情,適應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需要;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關系日益惡化,一些人出于新的政治意圖對其批判攻擊。由此可見,歷史著述在不同的時期會受到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D項正確;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主要以民族矛盾為主,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逐漸轉移為階級矛盾,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就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20世紀30至40年代的中國,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并不是由軍閥割據引起社會的動蕩,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4·黑龍江·三模)抗日戰(zhàn)爭時期,鄭壽麟在《研究德國史學之準備》中說:“德國歷代亦曾痛受異族之壓力,屢次陷于顛連困苦之中……而卒能排除危難,完成復興之大業(yè),此又足資吾族之楷模者也?!毙熘惺嬖凇豆糯拇ㄖ幕分姓f:“則今日抗戰(zhàn)建國之資,取賴于四川者”,強調四川在抗戰(zhàn)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折射出,抗戰(zhàn)時期(

)A.學術研究寄寓了現(xiàn)實民族情懷 B.中外史學研究成就十分突出C.學者對抗日戰(zhàn)爭進行深刻反思 D.馬克思主義影響了史學研究【答案】A【知識點】史學研究方法、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鄭壽麟的著作不僅為中國德國史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在文中他還提及德國與中國在歷史上有異族入侵的共同遭遇,當時正值中國抗日戰(zhàn)爭,更寄寓了深厚的民族情懷;徐中舒在《古代四川之文化》中肯定了四川在抗戰(zhàn)中的重要地位,寓民族情懷于古代四川文化研究,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其他的史學研究,所以得不出B項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學術研究與民族情懷的聯(lián)系,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文段中沒有直接提及馬克思主義對史學研究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4·貴州·高考真題)下圖是1964-1976年間貴州省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占比情況。據此可知,該時期貴州(

)A.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 B.貫徹八字方針成效突出C.輕重工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 D.落實國家戰(zhàn)略布局調整【答案】D【知識點】工業(yè)、農業(yè)領域的成就(1949-1976)【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4-1976年(中國)。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出于國防等戰(zhàn)略考慮,國家進行了“三線建設”,將大量的工業(yè)項目等向中西部地區(qū)轉移。貴州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qū)之一,在這一時期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有了很大變化,體現(xiàn)了國家戰(zhàn)略布局的調整,貴州積極落實了國家的這一戰(zhàn)略部署,D項正確;僅從基本建設投資占比情況不能直接得出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排除A項;八字方針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調整國民經濟,與材料時間不完全對應,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看出輕重工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情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4·重慶·高考真題)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xiāng)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

)A.土地所有制性質 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 D.農村的經濟格局【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材料“徹底推翻鄉(xiāng)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xiàn)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初步確立,讓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農業(yè)生產力,重組了鄉(xiāng)村基層政治結構,引起了鄉(xiāng)村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鄉(xiāng)村社會現(xiàn)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長,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轉變?yōu)檗r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質并未改變,排除A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也為農村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機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5·云南昆明·一模)1952年,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調整商業(yè)的指示》,要求城市國營貿易公司與合作社減少不必要的經營。在農村,合作社應主要收購糧食、經濟作物與若干種重要出口物資,其他的次要土產則應當出讓給私商經營。此舉意在(

)A.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 B.建立計劃經濟運行體制C.活躍城鄉(xiāng)間經濟交流 D.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答案】D【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的中國。1952年正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調整商業(yè)的指示》,對城市國營貿易公司、合作社和私商的經營進行調整,目的是合理配置資源,發(fā)揮各種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fā)展,以實現(xiàn)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D項正確;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最終也是為了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排除A項;1952年時,中國尚未開始大規(guī)模的計劃經濟體制建設,這一時期主要是在為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做準備,排除B項;活躍城鄉(xiāng)經濟交流是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的一個方面,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8.(2025·山西臨汾·一模)如下圖所示,有關影響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外交關系的因素,分析正確的是(

)A.延續(xù)了“一邊倒”政策 B.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C.支持亞非民族獨立運動 D.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答案】C【知識點】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方針【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xiàn)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國積極支持亞非民族獨立運動。中國在這一時期與許多亞非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中國支持亞非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尊重和信任,這也成為影響這一時期外交關系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一邊倒”政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外交方針,即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主要體現(xiàn)在與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和加強合作,排除A項;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時期中國面臨著諸多國際壓力和挑戰(zhàn),如中蘇關系惡化、美國的封鎖等,并沒有達到“空前提高”的程度,排除B項;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的標志是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眾多亞非拉國家支持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權利,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C項。19.(2024·天津·高考真題)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增強企業(yè)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zhí)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表明(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 B.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繼續(xù)深化C.對外開放戰(zhàn)略全面順利實施 D.生產資料所有制急需調整【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年(中國)。根據材料“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增強企業(yè)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zhí)行按勞分配的原則?!辈⒔Y合所學內容可知,“擴大企業(yè)自主權”正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這充分反映了中央已認識到,在調整國民經濟比例的同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需要提上日程,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村農業(yè)改革,排除B項;材料主旨強調城市經濟改革,沒有涉及對外開放,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沒有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20.(2024·安徽·高考真題)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報》報道:湖南某國企—副總工程師,因工作不順不辭而別,欲入職以高薪相邀的江蘇某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經歷諸多波折后,他最終被湖北某偏遠山區(qū)縣委書記“用事業(yè)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誠意感動人”的做法打動而入職當?shù)仄髽I(yè)。這體現(xiàn)出(

)A.國有企業(yè)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私有制經濟有效補充公有制經濟C.改革開放縮小城鄉(xiāng)經濟差距 D.經濟體制改革拓寬人才流動空間【答案】D【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6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國企工程師辭職,欲入職江蘇某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最后入職湖北某偏遠山區(qū)企業(yè),這體現(xiàn)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下,就業(yè)市場打開和社會管理松綁,促進了人才的流動,D項正確;A項說法不合材料核心旨意,材料并非體現(xiàn)國有企業(yè)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當?shù)仄髽I(yè)不一定就是私有企業(yè),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引進外資等內容,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1.(2025·河南信陽·二模)20世紀80年代,重慶市某縣一家供銷社由于經營上的原因,對其90多名職工實行了租賃、承包經營甚至自謀出路,但領導為他們登記了90多份國營的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實際上,這些職工中的絕大多數(shù)從事新的經營活動,完全由自己投資,原單位對其經營活動也無任何參與和約束。這一情況表明(

)A.當時人們思想觀念還沒真正解放 B.計劃經濟影響深遠C.單位領導沒有落實國家改革政策 D.社會不接受個體戶【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供銷社的職工雖然實際上已經是自己投資、自主經營,完全脫離了原單位的經營模式,從事新的經營活動,但領導仍然為他們登記了國營的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這說明在當時,人們對于個體經營等新的經濟形式還存在一定的顧慮,仍然希望借助國營的名義來開展經營活動,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真正解放,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國營身份的依賴和對個體經營的擔憂,A項正確;自主投資、自主經營等新的經營活動已經出現(xiàn),這表明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對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產生了沖擊,排除B項;單位領導為職工登記國營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是出于對職工經營活動的一種處理方式,不能說明領導沒有落實國家改革政策,排除C項;這一時期職工能夠從事新的經營活動,并且原單位也沒有過多干涉,說明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許個體經營存在的,排除D項。故選A項。22.(2025·河北·模擬預測)20世紀50年代,我國茶葉出口主要以蘇聯(lián)和東歐為主;60年代,減少了對東歐和蘇聯(lián)的出口,但增加了對歐美以及亞非國家的出口;70年代則發(fā)展和擴大了對歐美、亞非國家的出口;改革開放以后,出口變得比較多元化。這主要是因為(

)A.計劃經濟體制制約外貿發(fā)展 B.中國的傳統(tǒng)農產品深受外國歡迎C.新中國對外政策的不斷調整 D.國際局勢動蕩影響中國經濟發(fā)展【答案】C【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及三大政策、中美關系正?;⑹粚萌腥珪窘馕觥扛鶕}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至7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50年代至改革開放期間,中國茶葉出口市場的變化主要受到不同時期外交政策的影響。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貿易集中面向蘇聯(lián)和東歐;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后,中國轉而開拓歐美及亞非市場;70年代中美關系緩和進一步擴大了對西方國家的出口;改革開放后政策開放促使出口多元化。由此可見,茶葉出口貿易的變化主要是因為我國對外政策的不斷調整,C項正確;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口比較多元化,這一時期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外貿發(fā)展,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中國茶葉出口對象的不斷變化,中國傳統(tǒng)農產品深受外國歡迎并非是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際局勢趨于緩和,選項與題意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3.(2025·江西·一模)下表為1976~1995年我國國有企業(yè)上交財政收入情況。導致表中數(shù)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期國有企業(yè)上交財政收入(億元)占同期財政收入比重(%)1976~1980年4391861981~1985年6114831986~1990年8943731991~1995年1601371A.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經濟成分日趨多元化C.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大量涌現(xiàn) D.國家下放財政審批權【答案】B【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6至199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實施經濟體制改革,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這導致國民經濟結構日益走向多元化,除了國有企業(yè)外,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等多種經濟形式蓬勃發(fā)展。這些新興經濟形式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從而稀釋了國有企業(yè)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B項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才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A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確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但這只是國民經濟結構多元化的一個方面,不是造成國有企業(yè)財政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這一時期財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財政權力的調整,但并不是單純地將財政審批權下放給國有企業(yè),而是在中央與地方之間進行財政體制優(yōu)化,與國有企業(yè)上交財政收入占比變化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