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歷史質檢試卷(4月份)(三)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商代中期,各部落先共同祭祀商王先祖,后祭祀各自部落的先祖;商代晚期,只能由商王率領王族成員和其他貴族祭拜商王的近世直系祖先,儀式也更加莊嚴。這種變化說明商代晚期()A.內外服制發(fā)展成熟 B.早期國家基本形成 C.商王權力得到加強 D.貴族政治遭到破壞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階層的劃分逐漸由貴賤之別轉向職業(yè)區(qū)分,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結構逐漸形成。對此,諸侯國調整統(tǒng)治方式所采取的措施是()A.頒布成文法律 B.維系土地國有 C.強化禮樂秩序 D.宣揚儒家倫理3.為配合西安地鐵8號線廣泰門站的修建,考古人員在該地發(fā)掘保護一批漢代遺跡,從土樣中鑒別出4種主要農作物品種,如圖1。這反映出漢代()A.物種交流影響農業(yè)種植結構 B.粟麥輪作制在關中地區(qū)推廣

C.關中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D.京畿地區(qū)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4.表1是唐代人口空間分布統(tǒng)計表(單位:萬人)()

表1年份北方南方邊區(qū)(東北和西北)合計640年7009203501970752年305022903805720812年123019404203590當時人口的空間分布

①拉大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差距②深受政局變動的影響

③客觀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④緣于賦稅制度的變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元朝的侍衛(wèi)親軍制度由蒙古萬戶制演變而來,但名稱及官制都來自唐宋。侍衛(wèi)親軍主要功能是制約地方武力,保衛(wèi)大都、上都,并征伐宗室叛亂。侍衛(wèi)親軍制度()A.重在傳統(tǒng)兵制的傳承 B.完善了中央行政體制

C.利于大一統(tǒng)國家發(fā)展 D.鞏固了都城防御體系6.王陽明在貴州期間,面對黔中學子、在黔的外地學子、部分仕黔官員,通過陽明書院等開展講學活動。這些士人也在“文章吏治”方面積極實踐陽明思想。這說明()A.陸王心學受到政府推崇 B.心學思想影響地方治理

C.儒學開始滲透社會基層 D.官學教育強化文化認同7.19世紀后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中國西南地區(qū)修筑鐵路。不同群體的反應如表所示。云貴總督現在英法勘路各員,大有即勘即辦之意,紳商士庶均難安枕。云南留越學生我滇路線,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發(fā)夕至,我既無相當之自備。廣西咨議局廣西鐵路,當時諸人士奔走號呼,唇焦舌敝……蓋起于防患也。如表言論共同反映了()A.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增加 B.國人交通主權意識覺醒

C.近代鐵路建設阻力重重 D.地方政府抵抗西方侵略8.1932年9月,中央工農檢察部頒布的《工農檢察部控告局的組織綱要》規(guī)定,在工農集中的地方,設立控告箱,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fā)蘇維埃工作人員的“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現象”。這表明蘇區(qū)()A.致力完善監(jiān)察體系 B.工農擁有廣泛政治權利

C.注重改良社會風氣 D.積極加強政權自身建設9.1946年10月,東北財經委員會頒發(fā)了公糧征收條例,規(guī)定:公糧按產量累進計征,起征率為2%,最高不超過25%,每戶平均每人收成不滿200公斤者免征。累進的征收辦法()A.立足于減輕貧苦農民負擔 B.奠定了計劃經濟體制基礎

C.兼顧生產與斗爭兩大主題 D.擴大了解放區(qū)的階級基礎10.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鼓勵職工家屬用團結互助的辦法解決自己的困難。例如,上海紡織工廠女工居多,她們通過家屬互助辦工房托兒站來解決子女照料問題。這類辦法有助子()A.婦女政治地位的提升 B.國民經濟的加速恢復

C.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 D.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開展11.1993年,喬石同志在廣州考察期間談到:“廣東改革開放比較早”“希望在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guī)方面也能先走一步”“今后需要進行全國性經濟立法時,有些可以從你們這里開始試辦”。這體現的經濟立法工作思路是()A.企業(yè)自主與政府引導結合 B.理論積累與實踐應用結合

C.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結合 D.先行先試與經驗推廣結合12.2015年成立的中拉論壇通過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作為對接方將所有拉美國家整體納入,包括尚未與中國建交的10個拉美國家。這反映出()A.新興經濟體經濟發(fā)展迅速 B.中國外交理念的開放包容

C.中拉合作領域的全面拓展 D.全球南方治理機制的健全13.如表為《漢謨拉比法典》的部分條款。1.如果園主把田地交給園丁栽種果樹,園主和園丁將平分收獲物,園主可優(yōu)先選取他的那份。

2.如果園丁放任土地荒蕪,應向田主交納承租期間的田租,并將修整后田地交還田主。這些條款表明古巴比倫()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強 B.莊園經濟獲得高度發(fā)展

C.社會租佃關系逐漸普及 D.通過法律調節(jié)經營關系14.1761-1835年被稱為英國的“運河時代”,干線運河大量開通。1792年,從貝辛斯托克運往倫敦的貨物,公路運費高達2英鎊,而通過運河的運費僅為11先令7%便士。由此可知()A.交通變化推動工業(yè)革命深入 B.運河修建改變英國城市格局

C.運河開鑿促進世界貿易流通 D.英國確立海上貿易霸主地位15.19世紀,法國殖民政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修水利灌溉系統(tǒng),發(fā)展水稻與橡膠種植業(yè);在越南中部、北部地區(qū)扶持椰子、咖啡與茶葉等種植業(yè)。法國此舉的目的是()A.移植本國的經濟結構 B.因地制宜發(fā)展社會生產

C.提高越南市場競爭力 D.使越南成為其經濟附庸16.如圖為《中國日報》2022年刊登的一幅漫畫《北約軍刀》。該漫畫旨在說明北約()

A.軍事力量不斷增強 B.威脅了全球安全 C.成為歐盟擴張工具 D.轉移了防御重點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在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據考證,現今煤的主產區(qū)在宋代已多有開采活動。這些煤不僅用于生活燃料,也大量應用于手工業(yè)生產。為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宋代對鼓風設備進行了改進。這與燒爆采礦法等其他技術一起,推動了宋代最大手工業(yè)部門礦冶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宋代以來,鋼刃熟鐵農具大量推廣使用,引發(fā)了中國歷史上鐵農具的第二次重大改革。北宋呂正臣“募工徒,制(鐵)器,凡東州之人,一農一工,其器皆呂氏作也”。宋代鑄錢工藝也有新的發(fā)展,銅錢鑄造量從983年的只有30萬貫達到1080年的506萬貫。北宋時期,用鋼制成的“環(huán)刃”可以鑿透巖石,助力了四川一帶卓筒井(一種鹽井)的興盛,提供了大量質優(yōu)價廉的食鹽。絲麻紡織長期以來是最為普遍的家庭手工業(yè),宋代一些從業(yè)者開始尋求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專門從事紡織業(yè)生產。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西興鄉(xiāng)景德鎮(zhèn),除官窯之外,還有“民窯二三百區(qū),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飲食?!逼渌貐^(qū)的手工業(yè)也存在類似情況。宋代造船業(yè)發(fā)達,制造出動力強勁和巨型的船只,以及指南針的應用,擴大了海上交通的范圍。

——摘編自徐東升《宋代科技進步對手工業(yè)的作用》(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5年,兒童福利國際會議提出建立“國際兒童節(jié)”,中國參會并接受這一決定。1931年,國民政府批準將每年4月4日定為兒童節(jié),主旨是“鼓舞兒童興趣,啟發(fā)兒童愛群愛國愛家庭之心理,并喚起社會注意”。在1935年北平兒童節(jié)慶祝大會上,政府主席依次提問,學生齊答,涉及愛國等政治內容。慶祝活動的成人化色彩更濃,多了幾分莊嚴肅穆,兒童往往不耐煩。這些活動針對在校學生,由于當時的入學率低,接受節(jié)慶熏陶的學生數量相當有限。

1949年,國際民主婦聯決定將每年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jié)。新中國也采用此規(guī)定。1950年兒童節(jié)的主題是“為保衛(wèi)兒童權利與世界和平而斗爭”。1952年兒童節(jié)的宣傳提綱明確提出要對少年兒童進行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的兒童節(jié),北京市慶祝大會主席團由市區(qū)、郊區(qū)及少數民族的兒童代表組成,并主持會議。文藝表演的主題包括歌頌黨和國家、敬仰革命英雄、表現少數民族生活、支持友好國家的革命斗爭等。節(jié)日當天,各地多為兒童免費或優(yōu)惠開放公園、播放電影,組織多種形式的表演或游覽活動,進行兒童防疫等。兒童在其中充分展現自我,歡樂喜悅成為節(jié)日基調。

——摘編自張放《節(jié)日教育:兒童節(jié)與新人塑造(1931-1956)》(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民國時期相比,新中國初期兒童節(jié)的不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初期兒童節(jié)慶祝活動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國“新清史”學派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21世紀以來,“新清史”學派活動越來越頻繁,特點越來越突出。

“新清史”學派強調清朝與明朝等傳統(tǒng)王朝不同,而與奧斯曼帝國一樣,是通過不斷武裝殖民征服了中國、蒙古、新疆、西藏和部分中亞地區(qū)而建立起來的大帝國,清朝皇帝不是中國的君主。如歐立德稱,“中國的概念只是一種設想”。他們毫無根據地斷言清朝能夠維持近300年的統(tǒng)治,主要不是學習并實踐中國傳統(tǒng)制度和思想;滿漢、滿蒙等族群界限越來越嚴格,清朝是“純粹的滿洲王朝”。“新清史”學派提出應該主要利用滿文史料,但在沒有大規(guī)模地收集、整理相關史料情況下,得出包括以上論點在內的大量結論。

“新清史”學派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攻訐當代中國的邊疆和民族政策。中國及很多國際學者都對“新清史”學派的錯誤做出了研究、揭露和反擊。

——摘編自汪榮祖《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新清史”學派興起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新清史”學派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歷史學者對20世紀的起訖時間見解各異。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以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20世紀,強調“縮短版20世紀”。美國經濟史學家布拉德福德?德龍?zhí)岢觥凹娱L版20世紀”,以1870年前后全方位全球化、工業(yè)實驗室與現代公司的出現為開始,至2010年北大西洋兩岸國家深陷大衰退無法讓經濟增長重新接近1870年以來的平均速度為結束。一一摘編自[美]布拉德福德?德龍《蹣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經濟史》結合材料觀點或自擬觀點,圍繞“20世紀”的起迄時間,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A.內外服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與材料不相符,排除;

B.夏商時期已經形成早期國家,排除;

C.根據“商代晚期,只能由商王率領王族成員和其他貴族祭拜商王的近世直系祖先,儀式也更加莊嚴”可知,商王獲得了帶領親族祭祀祖先的專屬權利,體現了王權的加強,正確;

D.材料反映的是貴族政治的發(fā)展,不是破壞,排除。

故選:C。

本題側重于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商代晚期,只能由商王率領王族成員和其他貴族祭拜商王的近世直系祖先,儀式也更加莊嚴”。

本題側重于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答案】A【解析】選項A“頒布成文法律”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變化。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動,原有的禮制和宗法制度逐漸不足以維持社會秩序,因此諸侯國開始通過頒布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guī)范社會行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選項B“維系土地國有”雖然在某些國家中有所體現,但這并不是針對社會階層職業(yè)區(qū)分而采取的措施,而是土地制度的一種形式。

選項C“強化禮樂秩序”主要是在春秋早期以前的做法,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秩序已經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因此諸侯國更多轉向法律和制度上的調整。

選項D“宣揚儒家倫理”雖然在戰(zhàn)國晚期逐漸興起,特別是在秦國以外的地區(qū),但儒家倫理并不是諸侯國調整統(tǒng)治方式的直接措施,而是對社會思想和行為的一種影響。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3.【答案】C【解析】A項(物種交流影響農業(yè)種植結構):題干未提及物種交流的情況,因此無法直接推斷物種交流對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影響,排除。B項(粟麥輪作制在關中地區(qū)推廣):題干中雖然提到了農作物品種,但并未明確指出粟麥輪作制的推廣情況,因此這一選項也無法直接得出,排除。C項(關中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利于農業(yè)發(fā)展):題干中提到的4種主要農作物品種的發(fā)現,表明該地區(qū)在漢代已有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這通常反映了當地自然環(huán)境適宜農業(yè)發(fā)展。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是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標志,因此這個選項與題干信息相符。D項(京畿地區(qū)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題干中未提及土地利用率的變化,因此無法推斷這一點,排除。故選C。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4.【答案】C【解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北方人口多于南方,但到了唐代后期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人口流動和分布變化是南北經濟文化差距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且實際上隨著南方人口的增加,南北經濟文化差距是在縮小,而不是拉大,所以①錯誤;

752年到812年期間,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政局動蕩,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南方人口相對穩(wěn)定且有所增加,這說明人口的空間分布深受政局變動的影響,②正確;

邊區(qū)人口從640年到812年有一定的增長,人口的增加能夠為邊疆地區(qū)帶來更多的勞動力、技術等,客觀上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③正確;

唐代賦稅制度的變革主要是兩稅法的實行,其主要目的是改變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征收標準,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等,與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④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唐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唐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答案】C【解析】從材料可知,侍衛(wèi)親軍制度既能制約地方武力,又能保衛(wèi)都城、征伐宗室叛亂,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利于大一統(tǒng)國家發(fā)展,故C項正確;

該制度雖由蒙古萬戶制演變而來,但名稱及官制來自唐宋,并非單純的傳統(tǒng)兵制傳承,A項錯誤;

侍衛(wèi)親軍制度屬于軍事制度,與中央行政體制無關,B項錯誤;

其功能不僅是鞏固都城防御體系,還包括制約地方武力等,D項表述不全面,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學生需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6.【答案】B【解析】這是一道關于歷史理解和分析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題干描述的現象,結合歷史背景,判斷最合理的結論。

首先,我們梳理題干中的關鍵信息:

1.王陽明在貴州期間,通過陽明書院等開展講學活動。2.這些士人在“文章吏治”方面積極實踐陽明思想。接下來,我們逐項分析選項:A.陸王心學受到政府推崇:題干并未提及政府對陸王心學的態(tài)度,而是描述了王陽明在貴州的講學活動及其影響,因此這個選項無法直接從題干中得出。B.心學思想影響地方治理:題干明確提到士人在“文章吏治”方面積極實踐陽明思想,這表明心學思想不僅局限于學術討論,還實際影響了地方治理,符合題意。C.儒學開始滲透社會基層:題干雖然描述了心學思想的影響,但并未提及這是儒學首次或開始滲透社會基層,因此這個選項過于絕對,且與題干信息不直接相關。D.官學教育強化文化認同:題干描述的是王陽明講學及其思想實踐,并未直接涉及官學教育的作用,因此這個選項與題干信息不符。

綜上所述,根據題干描述的現象和歷史背景,最合理的結論是B選項:心學思想影響地方治理。這不僅直接反映了題干中士人在“文章吏治”方面實踐陽明思想的情況,也符合王陽明心學強調實踐、知行合一的思想特點。

故選B。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7.【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資本輸出,排除;

B.根據材料分析可知,列強在中國修筑鐵路,國人反對,說明中國人交通主權意識覺醒,正確;

C.材料反映的是反侵略,不是近代鐵路修建阻力重重,排除;

D.材料不僅涉及地方政府,還涉及學生,排除。

故選:B。

本題側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解題關鍵信息是“西方列強加緊在中國西南地區(qū)修筑鐵路”。

本題側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8.【答案】D【解析】題干“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fā)蘇維埃工作人員的‘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現象’”等信息涉及的是根據地作風建設,是蘇區(qū)強政權自身建設的表現,故D正確;

題干沒有體現監(jiān)察體系的完善,故排除A;

“擁有廣泛政治權利”題干不能體現,故排除B;

C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國共十年對峙的相關知識,要求依據材料“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fā)蘇維埃工作人員的‘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現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9.【答案】C【解析】A.材料措施主要服務于戰(zhàn)爭需要,并不是立足于減輕人民負擔,排除;

B.材料只涉及征稅問題,不涉及計劃經濟體制,排除;

C.根據材料“公糧按產量累進計征,起征率為2%,最高不超過25%,每戶平均每人收成不滿200公斤者免征”可知,1946年10月東北財經委員會的公糧征收條例采用累進稅制,起征率為2%,最高不超過25%,且人均收成不滿200公斤者免征。累進稅制的核心在于根據產量高低調整稅率,高產量者多交,低產量者少交或免交。累進稅制既保障了戰(zhàn)爭物資的籌集(高產量者多交),又通過免征政策減輕貧困農民負擔,避免過度征收影響其生計和生產積極性,體現了戰(zhàn)爭需求與民生保障的平衡,即兼顧生產與斗爭兩大主題,正確;

D.材料只涉及賦稅問題,不涉及解放區(qū)的階級基礎,排除。

故選:C。

本題側重于考查解放戰(zhàn)爭,解題關鍵信息是“公糧按產量累進計征,起征率為2%,最高不超過25%,每戶平均每人收成不滿200公斤者免征”。

本題側重于考查解放戰(zhàn)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0.【答案】D【解析】分析題目關鍵信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重點推進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家屬互助解決職工困難(如辦托兒所讓女工投入生產),這助力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開展,符合一五計劃核心目標,D正確;

題目未涉及婦女政治地位提升,僅解決生產后顧之憂,排除A;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為1949—1952年,早于一五計劃,時間不符,排除B;

家屬互助屬于臨時互助行為,非系統(tǒng)化的社會保障機制完善,排除C。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通過對時間(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核心任務是開展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事件(家屬互助(如辦托兒所)解決職工(女工)困難,本質是為職工投入生產解除后顧之憂)的定位,以及選項與題干邏輯關聯進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題干“希望在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guī)方面也能先走一步”體現法制建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的思想,其指導思想是先試點,為推廣做準備,故D正確;

A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題干強調的法制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的聯系,B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題干沒有涉及政治改革,故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改革開放時期的法制建設,要求依據材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改革開放時期法制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12.【答案】B【解析】中拉論壇將所有拉美國家整體納入,包括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這體現了中國在外交上積極與拉美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不論其是否與中國建交,都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致力于增進與拉美地區(qū)的友好關系和合作,B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新興經濟體經濟發(fā)展的相關內容,A項與題意不符;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拉論壇的成員構成,沒有涉及合作領域全面拓展的信息,C項不準確;

中拉論壇主要是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交流合作平臺,不能直接反映全球南方治理機制的健全,D項過度解讀,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考查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學生需了解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的原因、目標。13.【答案】D【解析】首先,我們來分析材料中的各個選項及其與《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條款的關聯性。

A選項提到“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強”。然而,材料中的條款主要描述的是園主與園丁之間的收益分配和責任規(guī)定,并未直接涉及到農產品的商品化問題。因此,A選項與材料內容關聯度不高。

B選項“莊園經濟獲得高度發(fā)展”。雖然條款涉及到了園主與園丁的關系,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莊園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材料更多的是在描述兩者之間的具體經營關系,而非莊園經濟的整體發(fā)展狀況。所以,B選項也不是最佳答案。

C選項“社會租佃關系逐漸普及”。材料中的條款確實描述了租佃關系,即園主將土地交給園丁栽種,并規(guī)定了雙方的權益和責任。然而,這些條款并不能證明租佃關系在社會上“逐漸普及”。它們更多地是反映了當時法律對這種關系的規(guī)范,而非其普及程度。因此,C選項也不準確。

D選項“通過法律調節(jié)經營關系”則直接對應了材料中的情況。條款明確規(guī)定了園主和園丁在果樹栽種和收獲過程中的權益與責任,這顯然是通過法律手段來調節(jié)兩者之間的經營關系。這種規(guī)定不僅體現了法律的細致入微,也顯示了法律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材料中《漢謨拉比法典》相關條款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D選項“通過法律調節(jié)經營關系”最為準確地反映了這些條款的核心意義。故選D。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4.【答案】A【解析】工業(yè)革命期間,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對原材料和產品運輸的需求大增。運河的大量開通,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為工業(yè)生產提供了更便利、廉價的運輸方式,有利于工業(yè)革命深入發(fā)展,A項符合題意;

材料未提及運河修建對英國城市格局的影響,B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英國國內運河對國內運輸的作用,未涉及世界貿易流通,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

英國在18世紀中期就已確立海上貿易霸主地位,與題干時間“1761-1835年”不完全相符,且材料也未提及英國海上貿易霸主地位的相關內容,D項不正確。

故選:A。

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答案】D【解析】A.材料只涉及在殖民地發(fā)展農業(yè),并不是完全移植法國的經濟結構,排除;

B.發(fā)展生產是其客觀效果,并不是主觀目的,排除;

C.提高越南市場的競爭力是其客觀影響,不是主觀目的,排除;

D.根據“19世紀,法國殖民政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修水利灌溉系統(tǒng),發(fā)展水稻與橡膠種植業(yè);在越南中部、北部地區(qū)扶持椰子、咖啡與茶葉等種植業(yè)”等信息可知,法國在越南發(fā)展農業(yè),種植自身需要的農作物,是為了將越南變?yōu)槠浣洕接?,正確。

故選:D。

本題側重于考查殖民擴張的影響,解題關鍵信息是“19世紀,法國殖民政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修水利灌溉系統(tǒng),發(fā)展水稻與橡膠種植業(yè);在越南中部、北部地區(qū)扶持椰子、咖啡與茶葉等種植業(yè)”。

本題側重于考查殖民擴張的影響,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6.【答案】B【解析】漫畫中沒有體現北約軍事力量在裝備、人員數量等方面增強的信息,畫面主要展示的是北約的“軍刀”出現在多個國家(如阿富汗、也門、塞爾維亞等),重點并非軍事力量的增強,而是其行為的影響,所以A選項不符合漫畫主旨;

從漫畫中可以看到,北約的“軍刀”在世界多個國家(阿富汗、也門、塞爾維亞、敘利亞、利比亞等)出現,且標注“美國制造”,這意味著北約在美國的主導下,頻繁在世界各地進行軍事干預等活動,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當地的和平與穩(wěn)定,對全球安全構成了威脅,B選項符合漫畫所表達的意圖;

北約和歐盟是不同性質的組織,北約是軍事政治集團,歐盟主要是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漫畫中沒有任何內容表明北約成為歐盟擴張的工具,且漫畫重點強調的是北約在世界多地的軍事行動,而非與歐盟的關系,所以C選項錯誤;

漫畫中沒有呈現北約防御重點從一個地區(qū)或領域轉移到另一個地區(qū)或領域的相關信息,主要突出的是北約在不同國家的軍事介入,所以D選項不符合漫畫內容。

故選:B。

本題考查了美國霸權主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美國霸權主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答案】【小題1】特點:煤炭廣泛開采和應用,燃料效率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礦冶業(yè)發(fā)展;鐵農具重大改革,推廣使用;鑄錢工藝進步,銅錢鑄造量大增;紡織業(yè)發(fā)展,出現專業(yè)化和規(guī)?;a;造船業(yè)發(fā)達,海上交通范圍擴大【小題2】影響:推動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促進了宋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增強了宋代國家的財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宋代科技文化的進步;為中國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解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特點:煤炭廣泛開采和應用,燃料效率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礦冶業(yè)發(fā)展;鐵農具重大改革,推廣使用;鑄錢工藝進步,銅錢鑄造量大增;紡織業(yè)發(fā)展,出現專業(yè)化和規(guī)模化生產;造船業(yè)發(fā)達,海上交通范圍擴大。

(2)根據材料“絲麻紡織長期以來是最為普遍的家庭手工業(yè),宋代一些從業(yè)者開始尋求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專門從事紡織業(yè)生產。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西興鄉(xiāng)景德鎮(zhèn),除官窯之外,還有“民窯二三百區(qū),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飲食。”其他地區(qū)的手工業(yè)也存在類似情況。宋代造船業(yè)發(fā)達,制造出動力強勁和巨型的船只,以及指南針的應用,擴大了海上交通的范圍”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影響:推動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促進了宋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增強了宋代國家的財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宋代科技文化的進步;為中國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

(1)特點:煤炭廣泛開采和應用,燃料效率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礦冶業(yè)發(fā)展;鐵農具重大改革,推廣使用;鑄錢工藝進步,銅錢鑄造量大增;紡織業(yè)發(fā)展,出現專業(yè)化和規(guī)模化生產;造船業(yè)發(fā)達,海上交通范圍擴大。

(2)影響:推動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促進了宋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增強了宋代國家的財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宋代科技文化的進步;為中國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8.【答案】【小題1】歷時三個發(fā)展階段;從無到有不斷修正,內容不斷完善、體制逐漸完備;依據人大代表大會制度、按照法律程序體現出程序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特點【小題2】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證人民的權利和當家作主的地位;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解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歷時三個發(fā)展階段;從無到有不斷修正,內容不斷完善、體制逐漸完備;依據人大代表大會制度、按照法律程序體現出程序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特點。

(2)根據材料“1925年,兒童福利國際會議提出建立“國際兒童節(jié)”,中國參會并接受這一決定。1931年,國民政府批準將每年4月4日定為兒童節(jié),主旨是“鼓舞兒童興趣,啟發(fā)兒童愛群愛國愛家庭之心理,并喚起社會注意”。在1935年北平兒童節(jié)慶祝大會上,政府主席依次提問,學生齊答,涉及愛國等政治內容。慶?;顒拥某扇嘶矢鼭?,多了幾分莊嚴肅穆,兒童往往不耐煩。這些活動針對在校學生,由于當時的入學率低,接受節(jié)慶熏陶的學生數量相當有限。1949年,國際民主婦聯決定將每年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jié)。新中國也采用此規(guī)定。1950年兒童節(jié)的主題是“為保衛(wèi)兒童權利與世界和平而斗爭”。1952年兒童節(jié)的宣傳提綱明確提出要對少年兒童進行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的兒童節(jié),北京市慶祝大會主席團由市區(qū)、郊區(qū)及少數民族的兒童代表組成,并主持會議。文藝表演的主題包括歌頌黨和國家、敬仰革命英雄、表現少數民族生活、支持友好國家的革命斗爭等。節(jié)日當天,各地多為兒童免費或優(yōu)惠開放公園、播放電影,組織多種形式的表演或游覽活動,進行兒童防疫等。兒童在其中充分展現自我,歡樂喜悅成為節(jié)日基調”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證人民的權利和當家作主的地位;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故答案為:

(1)歷時三個發(fā)展階段;從無到有不斷修正,內容不斷完善、體制逐漸完備;依據人大代表大會制度、按照法律程序體現出程序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特點。

(2)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證人民的權利和當家作主的地位;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9.【答案】【小題1】政治覺醒;經濟崛起;國際地位提升【小題2】冷戰(zhàn)結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缺陷。促進了世界經濟發(fā)展;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使西方國家對外交做出調整。面對復雜的國際新形勢,“全球南方”國家更應凝聚共識,推動發(fā)展,合作、維護公平正義【解析】(1)根據材料“他們毫無根據地斷言清朝能夠維持近300年的統(tǒng)治,主要不是學習并實踐中國傳統(tǒng)制度和思想;滿漢、滿蒙等族群界限越來越嚴格,清朝是“純粹的滿洲王朝”。“新清史”學派提出應該主要利用滿文史料,但在沒有大規(guī)模地收集、整理相關史料情況下,得出包括以上論點在內的大量結論”可概括出政治覺醒;經濟崛起;國際地位提升。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冷戰(zhàn)結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缺陷。促進了世界經濟發(fā)展;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使西方國家對外交做出調整。面對復雜的國際新形勢,“全球南方”國家更應凝聚共識,推動發(fā)展,合作、維護公平正義。

故答案為:

(1)政治覺醒;經濟崛起;國際地位提升。

(2)冷戰(zhàn)結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缺陷。促進了世界經濟發(fā)展;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使西方國家對外交做出調整。面對復雜的國際新形勢,“全球南方”國家更應凝聚共識,推動發(fā)展,合作、維護公平正義。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0.【答案】示例一:觀點:“加長版20世紀”的界定具有合理性,其起止標志反映了全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和特征。

闡釋:起始標志的合理性: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展,電力、內燃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推動生產力大幅提高。同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全球化全方位展開,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工業(yè)實驗室的出現促進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使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F代公司制度的形成,有利于集中資本和資源,實現規(guī)模化生產和經營,提高生產效率,這些變化共同開啟了一個新的經濟發(fā)展階段。

結束標志的合理性:2010年北大西洋兩岸國家深陷大衰退,這反映了全球經濟面臨著諸多深層次問題。長期以來,西方國家過度依賴金融創(chuàng)新和消費拉動經濟,積累了大量債務和泡沫。此次衰退使得經濟增長難以恢復到1870年以來的平均速度,顯示出全球經濟發(fā)展模式面臨著挑戰(zhàn)和困境,也標志著一個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結束。在這一“加長版20世紀”中,全球經濟經歷了快速發(fā)展、繁榮與危機的交替,從技術創(chuàng)新、經濟組織形式變革到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再到面臨重大經濟困境,呈現出鮮明的階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