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德育.ppt_第1頁
9第九章 德育.ppt_第2頁
9第九章 德育.ppt_第3頁
9第九章 德育.ppt_第4頁
9第九章 德育.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九章 德育,教師資格證書認定考試教育學,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本章內容,Click to add Title,第一節(jié) 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第二節(jié) 德育過程,第三節(jié)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第四節(jié) 德育模式,2,狹義:道德教育 廣義: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 社會性、歷史性、繼承性。,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第一節(jié) 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3,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一、德育的意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 學生占全國

2、人口1/5,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全面發(fā)展中的定向作用 青少年處于成長過程中,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相互聯系、制約、促進,4,1.概念,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二、德育目標,5,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制定德育目標的依據 時代與社會發(fā)展需要 國家教育方針與目的 民族文化及傳統道德 國家既有的法律法規(guī) 受教育者的發(fā)展規(guī)律,2.我國中學的德育目標的總要求 德育目標的科學與否,制約著德育工作的正確與否。,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6,把全體學生培養(yǎng)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

3、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3.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德育目標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 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7,概念: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 選擇德育內容的依據 德育目標 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廣度和深度) 時代特征和學生思想實際(針對性和有效性) 文化傳統,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三、德育內容,8,1.政治教育 按照國家的政治觀和社會對公民的一般要求

4、,對公民進行政治理論、法制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教育。 2.思想教育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道德教育 道德知識、傳統美德、審美及情操、社會公德、道德情感認知、情感、意志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fā)生,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 基本任務:心理健康、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主要內容: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擇業(yè)輔導。,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9,時代與社會發(fā)展需要 教育方針和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受教育,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小結: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10,小德育與大德育:社會性、歷史性和繼承性,概念,意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青少年健康成長的

5、條件和保證 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德育目標,制定依據,總要求,初中與高中的要求,思想政治方面 道德行為方面 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德育內容,選擇依據,德育目標 受教育者 時代特征與思想實際 文化傳統,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yǎng)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fā)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聯系:德育須遵循人的品德形成規(guī)律,人的品德形成離不開德育因素的影響 區(qū)別:德育只是受教育者品德發(fā)展的一個外在條件,并非品德發(fā)展本

6、身。,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第二節(jié) 德育過程,11,1.德育過程的結構 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 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一、德育過程的結構和矛盾,12,組織者、領導者、體現者 直接的和間接的個體教育者和群體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修養(yǎng)和內在化的客體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邊活動的中介。,德育的客體與主體,2.德育過程的矛盾 各要素、部分之間和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 基本矛盾: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既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3,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

7、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二、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14,知: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guī)范的理解和看法。,情:人們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 判斷積極或消極情緒好壞的標準,是看它跟何種品德認識相聯系以及它在“長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人們?yōu)檫_到某種道德目的而產生的自覺能動性,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人們在道德認知或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動,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fā)展 順序性:提高認知、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培養(yǎng)行為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 “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多端性,教師資

8、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5,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guī)律 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德育過程中的互動與交往的特點: 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 不能脫離“學習”及師生 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6,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內化與外化 外部世界對個體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主體自身的需要 個體內部的道德沖突 要實現矛盾向期望的方向轉化,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 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7,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小結:德育過程,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8,概念,德育過程的結構和矛盾,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德育過程

9、與品德形成過程,教育者、受教育者、內容、方法 基本矛盾,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guī)律 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與反復性,1.導向性原則 理想性與方向性,符應于學生的可塑性、易受影響性,第三節(jié)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19,一、德育原則,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三向、四有) 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0,2.疏導原則 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調動主動性,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 講明道理,疏導思想,不能壓制。 因勢利導

10、,循循善誘。 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馬卡連柯,貫徹要求與尊重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 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嚴格要求。,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1,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內容與方式的彼此協調、前后連貫。,貫徹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統一目標、計劃與步驟; 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學校應與家庭和社會建立聯系; 有計劃、系統、連貫地教育學生。,5.因材施教原則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笨鬃?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 了解

11、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學校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二、德育的途徑,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2,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基本途徑 教學這個途徑不是萬能的,會脫離實際。,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依據學生興趣加以阻止,3.勞動 在德育上有特殊的功效,往往是使后進生發(fā)生根本轉折的重要途徑。,4.共青團活動,5.班主任工作 要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包括施教傳道的方法與受教修養(yǎng)的方法,三、德育的方法,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3,1.說服法 擺事實、講道理。 談話是最常用的方式

12、,運用說服法的要求 明確目的性,有的放矢,切忌空洞。 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以誠待人。,2.榜樣法,運用榜樣法的要求 選好學習榜樣。 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jié)行為、提高修養(yǎng)。,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4,3.鍛煉法,運用鍛煉法的要求 堅持嚴格要求。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注意檢查和堅持。,4.陶冶法 創(chuàng)設情境潛移默化地熏陶 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和藝術陶冶,運用陶冶法的要求 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物理情境、班風、校風) 與啟發(fā)說服相結合。 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5.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表揚:贊許與獎勵 批評:處分、記過,運用獎勵與處分的要求 公平、正確、合情合理。 發(fā)揚民主,

13、獲得群眾支持。 注意宣傳與教育。,一、認知模式:重知 二、體諒模式:重情 三、社會學習模式:重行,第四節(jié) 德育模式,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5,最為流行、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由皮亞杰提出(理論建設),科爾伯格深化(實踐操作)。,一、認知模式,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6,皮亞杰的道德認知論 對偶故事法 5-13歲兒童的道德認知發(fā)展 兩級水平:一是他律水平,具有客觀性;二是自律水平,兒童根據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進行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 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公正階段,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7,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論 認為道德認知是對是非、善惡行為準則及其執(zhí)行意

14、義的認識,并集中在道德判斷上。 道德判斷可以從結構(道德判斷的依據)和內容兩個維度加以界定 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fā)展論 道德判斷形式(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包含的推理方式)與道德判斷內容(對道德問題“該”與“不該”、“對”或“錯”的回答) 道德發(fā)展是學習的結果 道德發(fā)展有賴于個體的道德自主性 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1.理論假設,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8,道德教育論 促進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29,道德教育奉行發(fā)展性原則: A 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 B 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C 向學生揭示

15、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D 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E 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0,可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 可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 可提高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 可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設計要求,意義,必須是真實、可信、能理解的; 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guī)范,且只兩條; 兩條規(guī)范存在不可避免的沖突。,素材來源,虛構的兩難故事; 以學科內容為基礎的兩難問題; 真實的或實際發(fā)生的兩難故事。,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

16、問 把師生引進對道德爭端的討論,不斷發(fā)展學生的道德意識。,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1,教師作用,確保學生理解所要討論的兩難問題; 幫助學生正視難題所固有的道德成分; 引導學生闡明自己所作判斷的基本理由; 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教師可采用的策略,突出道德爭端; 詢問“為什么”的問題; 使情境復雜化。,太過于強調“認知”的作用,忽視了對更為重要只“行動”的研究; 強調了道德判斷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容的作用; 階段論也存在缺陷; 在批評傳統道德靠機械重復訓練的做法時卻排斥了道德習慣的作用。,3.簡要評論,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2,缺陷,特色,提出以公正觀發(fā)展為主線的德育發(fā)展階段論; 構

17、建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fā)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點; 通過實驗確立了新的學校德育模式(新蘇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圖德育模式,提出討論法、公正團體法等可操作的過程,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啟示,六階段論; 發(fā)展性原則(在德育上還未開展更多的研究); 道德知-行關系。,理論假設以廣泛的學生調查為基礎,教材也取自對學生的調查。 利用人際與情境問題啟發(fā)學生的人際和社會意識 彼得麥克費爾,二、體諒模式,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3,特征,堅持性善論,以兒童為德育的主體; 堅持人的自我實現趨向; 把培養(yǎng)健全人格作為德育目標; 倡導民主的德育觀。,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

18、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系,學會體諒。 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角色和身份。 教育即學會關心:一是要營造相互關心、體諒的課堂氣氛;二是教師要起表率作用。,1.理論假設,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4,設身處地 證明規(guī)則 付諸行動,2.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5,3.簡要評論,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6,雖說是人本主義,但關于道德表率、觀察學習等觀點有明顯的行為主義傾向; “社會實驗期”不只是青少年時期。,缺陷,特色,教師可全面了解學生解決人際-社會問題的反應; 使教師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啟示,對他人的敏感性人際意識社會意識; 目標體系應通過人際-社會問題情境體現出來; 與各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班杜拉 不贊成發(fā)展階段論,認為低估了學習的作用與能力; 也不贊成人本主義,認為低估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學習。 強調道德的形成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的結果。,三、社會學習模式,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37,學習并非刺激-反應的結果替代性學習。 不必事事親歷,而只需通過觀察他人在相同環(huán)境中的行為,從他人行為獲得強化的觀察中進行體驗學習。 觀察學習是行為獲得的基本學習方法。,1.理論假設,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