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導論一、綜合選擇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A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B社會生產方式()C社會生產力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D物質資料生產()2反映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主要標3志是A生產工具()B勞動對象()C生活資料()D科學技術()4政治經濟學如何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A聯(lián)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研究()B聯(lián)系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來研究()C從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來研究()D從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研究()5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會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B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guī)律()C一切社會形態(tài)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C幾種社會形態(tài)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6物質資料的生產是A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B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C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起點()D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7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包括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變革()B社會生產方式()C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D生產關系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8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9生產關系包括下列環(huán)節(jié)A生產()B分配()C交換()D消費()10人類社會要進行物質資料生產,11必須具備12以下簡單要素A人的勞動()B勞動對象()C勞動資料()D勞動態(tài)度()二、名詞解釋1勞動對象2勞動資料3生產關系4生產方式5經濟規(guī)律三、分析判斷1生產資料與勞動資料都是物質資料,因此,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2生產要素與生產力要素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3既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所以,只要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就可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4承認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就必然要否定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四、問題解答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什么特點2、如何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演變規(guī)律答案(第一章)一、綜合選擇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詞解釋1勞動對象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對象。它包括兩類一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礦藏等;二是經過勞動加工的原材料。2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生產資料。3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各種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著生產關系中的其它方面。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4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取方式。它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所構成。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5經濟規(guī)律是指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lián)系。三、分析判斷1生產資料與勞動資料都是物質資料,因此,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二者雖然都是物質資料,但它們是有區(qū)別的(1)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它既包括勞動資料,又包括勞動對象。它是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統(tǒng)稱。(2)勞動資料僅包括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物件和物質條件,并不包括勞動對象。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資料是不能等同的。2生產要素與生產力要素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生產要素有三個即勞動者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它們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具備的條件。而生產力要素是兩個即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和生產工具。這兩個要素的結合,形成一種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2)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對象,生產力要素不包括勞動對象。(3)生產要素表明物質資料生產應具備的條件,而生產力要素則表明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應發(fā)揮的能力。因此二者是有明顯區(qū)別的。3既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所以,只要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就可以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在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生產關系則是相對穩(wěn)定的。(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xiàn)為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不適應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fā)展。(3)人為地“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只能使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的發(fā)展階段,其結果必然使生產力遭到破壞。因此,在變革生產關系時要與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相一致。4承認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就必然要否定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經濟規(guī)律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產生并發(fā)生作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和“廢除”經濟規(guī)律。人們地經濟活動必須符合經濟規(guī)律地客觀要求,才能得到預想地結果。否則就會在實踐中受到客觀經濟規(guī)律地懲罰。(2)承認經濟規(guī)律地客觀性,并沒有否定人們地主觀能動性地發(fā)揮。因此人們在經濟規(guī)律目前并不是無能為力地,由于經濟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經過反復的社會實踐和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guī)律。所以這兩者之間是統(tǒng)一的,不存在矛盾。四、問題解答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什么特點(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生產關系的基本內容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相互交叉的關系。橫向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其中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又反作用于生產??v向關系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占主要地位,它決定著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生產目的,決定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性質,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qū)別不同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標志。(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產關系。首先,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相互作用中。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時,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起著阻礙作用。二者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研究生產關系不能脫離生產力。其次,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從而決定和影響生產關系發(fā)生變革的進程,因此研究生產關系也不能脫離上層建筑。2、如何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演變規(guī)律(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這個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它們的有機結合,構成社會生產方式,其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在變化和發(fā)展之中,從而決定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生產關系也要反作用于生產力,這種反作用表現(xiàn)為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發(fā)展兩種形式。同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就起著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或“超前的”生產關系,則起著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消極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本質聯(lián)系,稱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fā)展。(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每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都可以從這個規(guī)律的作用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都是這個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但它發(fā)生作用的形式并不是任何時候都一樣的。在存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它要經過激烈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才能實現(xiàn)。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政黨認識和掌握這一規(guī)律,及時地改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和方面,不斷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章商品貨幣價值規(guī)律一、單選題1兩種不同的商品能夠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交換的原因是A它們都有價值()B它們都有效用()C它們都有交換價值()C它們都是勞動產品()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A生產商品過程中的兩次勞動()B生產商品的兩種勞動()C生產商品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D生產商品的先后兩次勞動()3商品價值的實體是A抽象勞動()B交換價值()C私人勞動()D社會勞動()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B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C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D個別勞動與集體勞動的矛盾()5貨幣的本質是A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B商品交換的媒介物()C穩(wěn)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6形成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的特點是A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B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社會關系()C是永恒的經濟范疇()D是商品生產特有的歷史范疇()7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是A商品價格與本身的價值成反比例變化()B以交換價值為基礎而變動()C商品價格與本身的價值成正比例變化()D受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二、多選題1勞動生產率的兩種表示方法是A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B勞動生產力與使用價值量的比例()C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與個別勞動的比例()2貨幣的基本職能是A價值尺度()B貯藏手段()C流通手段()D支付手段()3一定時期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A與待實現(xiàn)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B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C與待實現(xiàn)的值品價格總額成反比()D與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4從對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A在簡單價值形式中已經孕育著貨幣胚芽B貨幣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C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D貨幣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5商品生產的內在矛盾是A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B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C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D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三、名詞解釋1商品使用價值2交換價值3價值4具體勞動5抽象勞動6社會必要勞動時間7簡單勞動8復雜勞動四、分析判斷1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必定有價值;但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使用價值。2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決定的,用處大的商品其價值就大;反之則相反。3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所以,商品價值的每一變化都必然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而商品價格的每一變化也必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化。4簡單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都屬于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因此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五、問題解答1為什么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2怎樣理解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3什么說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第二章(答案)一、單選題1A2C3A4B5C6D7D二、多選題1AC2AC3AB4ABCD5ABCD三、名詞解釋1商品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商品的自然屬性。2交換價值是指商品能夠通過買賣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屬性,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3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特征,它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4具體勞動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勞動結果的各種具體形式的千差萬別的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5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各種具體形式的一般的無差別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6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7簡單勞動是指簡單勞動力的支出,即任何一個普通勞動者的頭腦和肌體平均具有的勞動力的耗費。8復雜勞動是指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識的復雜勞動力的支出。四、分析判斷1有使用價值的品必定有價值;但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使用價值。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一定有價值。如一種物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它就不具有價值;一種物品雖然有使用價值,同時也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但如果不是通過市場進行交換來滿足社會需要,這種物品也不是商品,也不具有價值。(2)有價值的東西必定有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不會具有價值。2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決定的,用處大的商品其價值就大;反之則相反。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各種商品具有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在量上是無法比較的。所以,使用價值不能成為決定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基礎,只能是價值或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2)商品的價值實體是抽象勞動。所以,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越多,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反之,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3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所以,商品價值的每一變化都必然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而商品價格的每一變化也必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化。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也是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的比率。商品價格的變化,同商品本身價值的變化成正比,同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成反比。所以,即使商品的價值沒有變,商品的價格也會由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而變化。如果商品本身的價值與貨幣本身的價值按同一程度、同一方向變化,商品的價格并不發(fā)生變化。(2)商品的價格變動還受商品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即使商品的價值與貨幣的價值都沒有發(fā)生變化,而供求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商品的價格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高于價值。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低于價值。這是價值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商品的價格變動并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化。同樣,商品價值的每一變化也并不一定帶來價格的變化。過程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因此,兩者之間有區(qū)別,不能等同。4簡單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都屬于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因此二者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簡單商品生產是以商品生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和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則以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占有生產資料和以雇傭勞動為基礎。(2)簡單商品生產者生產和交換商品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生活資料,以滿足生產者自己的生活需要。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生產和出賣商品的目的是為獲取剩余價值,以滿足資本價值增殖的需要。(3)簡單商品生產反映的是私人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它一般不包括剝削因素。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僅反映資本家之間爾虞我詐,追逐利潤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反映資產階級共同剝削工人階級的關系。(4)簡單商品生產在價值規(guī)律的自發(fā)作用下會使它的生產者發(fā)生貧富兩極分化,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在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自發(fā)作用下,使資本日益集中在少數(shù)資本家手中,促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深化,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所以,簡單商品生產不同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qū)別。五、問題解答1為什么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2)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一方面,價值必須以使用價值為物質承擔者,無用之物不能成為商品,即使人們?yōu)樗冻隽舜罅康膭趧樱矝]有價值。另一方面,使用價值必須具有價值,無價值之物,不是勞動產品,也不會成為商品。(3)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性表現(xiàn)在兩者互相排斥、相互對立。1)生產使用價值的直接動機是為了實現(xiàn)價值。商品生產者為了實現(xiàn)價值,才不得不關心使用價值。2)在商品交換中,雙方都不能同時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對買者來說,他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會失去價值;對賣者來說,他獲得商品的價值,就會失去使用價值。3)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實現(xiàn)以商品交換為條件,只有把商品賣出去,才能使商品內部兩個因素的矛盾獲得解決。2怎樣理解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首先創(chuàng)立的。在馬克思以前,古典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等人,雖曾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思想,但他們不懂得勞動二重性,不知道什么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和怎樣形成價值,所以他們的勞動價值論是不徹底的,不但對一些經濟現(xiàn)象無法說明,有時還自相矛盾。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他們的正確思想的同時,第一次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qū)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二重性理論。(2)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因為只有以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基礎,才能深刻地揭示商品的價值實體、價值量、價值形式以及價值規(guī)律,從而形成完整的、科學的價值理論。所以,沒有勞動二重性理論,就沒有科學的價值論。(3)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基礎。沒有勞動二重性理論,就沒有勞動力商品、資本劃分的理論,而沒有這些理論就無法說明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也就不能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也就沒有剩余價值理論。(4)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創(chuàng)立,解決了政治經濟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如價值形式理論、貨幣理論、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等,從而建立起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建立,揭示了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和必然滅亡的規(guī)律性,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梢?,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都與勞動二重性理論有著密切聯(lián)系。所以它們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3什么說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商品生產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即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由于社會分工,商品生產者的生產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用于滿足社會需要,因此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具有社會性質,是社會勞動。由于生產資料屬于不同所有者,生產者的勞動又是私人的事情,他們的勞動又具有私人性質,是私人勞動。這就形成了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一切矛盾的根源。因為,商品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彼此不發(fā)生直接的社會聯(lián)系,他們勞動的社會性不能直接表現(xiàn)出來,要表現(xiàn)勞動的社會性質,必須進行交換,把不同的具體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由此產生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由此產生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因此,商品生產中的各種矛盾都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矛盾的不同表現(xiàn)。(3)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小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因為,在私人勞動的條件下,每個商品生產者都不知道其商品是否符號社會需要,也不清楚他們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差距,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得到證明。因此,商品能否在市場上順利售賣,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決定他的經營賺錢、賠錢甚至破產,在競爭中形成兩極分化,在一定條件下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4、對信息社會頗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說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xiàn)的?!皠趧觾r值論”誕生于工業(yè)經濟的初期,必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取代。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上述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1)科學地分析勞動的形態(tài)和本質,可以見得,勞動價值論的本質依在。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勞動形態(tài)發(fā)生了極大改變,以知識勞動為標志,知識經濟只是改變了勞動的形態(tài),沒有改變本質。(2)知識勞動仍然是人類勞動,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只是腦力消耗的比重明顯大于體力的耗費。(3)知識勞動表現(xiàn)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上沒有改變其勞動的性質。一是勞動和勞動主體本身仍然是體力和智力的耗費,勞動主體只是具有更高智能的勞動者。二是勞動工具更為先進,電子化、自動化的生產工具在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廣泛運用,但歸根結底還是人手的延伸。三是勞動對象進一步拓展。新能源、新材料逐漸發(fā)現(xiàn),合成材料等新的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極大擴展。但這仍是勞動者作用其上的物質形態(tài),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均是活勞動的“吸收器”。第三章資本和剩余價值一、單選題1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A在流通中進行不等價交換()B勞動力成為商品()C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D勞動起家勤儉節(jié)約()2個別資本家之所以要不斷改進技術,因為A追求超額剩余價值()B生產相對剩余價值()C降低勞動力價值()D生產絕對剩余價值()3剩余價值率用公式來表示為AMV/M()BMM/V()CMM/C()DMM/(CV)()4剩余價值的產生條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產生,也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B在流通中產生()C不在流通中產生()D在商品交換中產生()二、多選題1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條件是A勞動力所有者是小生產者()B勞動力所有者必須具有人身自由()C勞動力所有者是一無所有的()D勞動力所有者是一無所有的奴隸()2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是A絕對剩余價值生產()B超額剩余價值生產()C相對剩余價值()D一般剩余價值的生產()3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是A計件工資()B名義工資()C計時工資()D實際工資()4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是A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B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C價值形成過程()D商品生產過程()5馬克思根據資本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分為A不變資本(/)B商業(yè)資本()C可變資本()D生產資本()6在等價交換原則基礎上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辦法是A降低勞動力的價值()B提高兩大部類的勞動生產率()C降低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D把工人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7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A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B維持勞動者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C勞動力買賣過程中所需的費用()D為勞動者掌握生產技術所必需的教育和訓練費用()8作為反映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剩余價值率是A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B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率()C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D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比率()9資本主義工資A掩蓋了勞動力商品買賣的實質()B掩蓋了勞動與勞動力的區(qū)別()C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D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10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是指A勞動過程的起點()B價值形成過程的起點()C必要勞動的終點()D勞動者所必需生活資料價值的時間終點()11機器人不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原因是A機器人是先進的機器()B機器人本身的價值漸次轉移到新產品中去()C機器人屬于不變資本()D機器人要依靠技術人員來操縱()三、名詞解釋1。勞動力商品價值是指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價值的大小取決于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2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勞動日而絕對增加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3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所生產的剩余價值。4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5不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用C來表示。6可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通過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比本身價值更大的新價值,為資本家生產出剩余價值,使其原有的價值量發(fā)生變動,用V來表示。7資本主義工資是指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是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它反映著勞動力的買賣關系。四、分析判斷1工人給資本家做工,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因此工資是工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3相對剩余價值與超額剩余價值都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獲得的,因此兩者沒有區(qū)別。3剩余價值既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4如果沒有不變資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就不能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所以剩余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創(chuàng)造出來的。五、問題解答1如何理解當作貨幣的貨幣與當作資本的貨幣之間的區(qū)別2怎樣理解相對剩余價值生產3為什么說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六、計算題1麗華皮鞋廠的工人每天勞動12小時,每天工資2元,一天生產兩雙皮鞋,每雙售價18元,生產一雙消耗生產資料價值12元。試求該廠的剩余價值率。2地球儀器廠,機器設備的價值為40萬元,每年損耗2萬元,原材料每年消耗20萬元,工人75人,年工資人均400元,全年產品價值總額為30萬元,請問1)該廠一年耗費不變資本多少元2)支付可變資本多少元3)年剩余價值多少元4)年剩余價值率是多少3某資本家一年投資20萬元,其中付給工人的工資是4萬元,一年后商品出售得30萬元,求M和M是多少第三章(習題答案)一、單選題1B2A3B4A二、多選題1BC2AC3AC4AB5AC6AB7ABD8ABC9ABCD10CD11ABCD三、名詞解釋1。勞動力商品價值是指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價值的大小取決于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2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勞動日而絕對增加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3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所生產的剩余價值。4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5不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用C來表示。6可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通過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比本身價值更大的新價值,為資本家生產出剩余價值,使其原有的價值量發(fā)生變動,用V來表示。7資本主義工資是指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是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它反映著勞動力的買賣關系。四、分析判斷1工人給資本家做工,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因此工資是工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種觀點不正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勞動不是商品,它沒有價值或價格。因為1)如果說勞動是商品,它就應有價值,那么勞動的價值量只能由勞動量來決定,這完全是一種毫無內容的同義反復。2)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在出賣以前就該獨立存在。3)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在交換是,就應遵守等價交換的原則。資本家就應付給工人全部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樣,資本家就得不到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就不存在了,如果不付給工人勞動的全部價值,實行不等價交換,那就會違背價值規(guī)律。所以勞動不是商品。3相對剩余價值與超額剩余價值都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獲得的,因此兩者沒有區(qū)別。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超額剩余價值雖然從實質上看是屬于相對剩余價值,但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qū)別的。1)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結果,是個別資本家追求的直接目的,相對剩余價值是整個社會資本家階級共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是許多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必然結果。2)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先進企業(yè)的資本家獲得的,這是一種暫時現(xiàn)象,相對剩余價值是整個資本家階級共享的,這是長期穩(wěn)定的現(xiàn)象,因為競爭促使許多資本家都會提高勞動生產率,都力求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所以競爭的結果使資本家獲得相對剩余價值。3剩余價值既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這種觀點正確。因為1)剩余價值之所以不能從流通中產生,是因為流通中商品交換必須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這是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而商品的等價交換,只能交換商品的價值形式,并不能增加商品的價值量。即使某些資本家賤買貴賣,實行不等價交換,也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只能變更資本家之間財富的分配比例,決不可能增加整個社會物質財富的總量。2)剩余價值之所以離不開流通過程,是因為資本家只有在市場上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才能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同時商品生產出來以后,以只有再進入流通過程,賣出商品,才能實現(xiàn)剩余價值。因此,流通過程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4如果沒有不變資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就不能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所以剩余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資本家為了進行剩余價值生產,必須把他手里的資本分為購買生產資料和購買勞動力兩部分,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2)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能借助于雇傭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它自身原有的舊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并不發(fā)生價值增殖,所以叫做不變資本。它只能為剩余價值生產提供物質條件,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而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勞動,能創(chuàng)造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它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唯一源泉。所以叫做可變資本。由此可見,剩余價值并不是資本家預付的全部資本帶來的,更不是不變資本帶來的,而是由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可變資本帶來的。五、問題解答1如何理解當作貨幣的貨幣與當作資本的貨幣之間的區(qū)別(1)運動的形式不同。當作貨幣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是先賣后買,以商品為運動的始點和終點,用公式表示為WGW;當作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形式是資本流通形式,是先買后賣,以貨幣為運動的始點和終點,用公式表示為GWG。(2)運動的內容不同。簡單商品流通形式始價值量相等的兩種不同商品相交換;資本流通形式是用貨幣換回更多的貨幣。(3)運動的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是為了使用價值;資本流通形式是為了更多的價值。(4)運動的限度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以滿足人們對使用價值的需求為止,因而運動是有限的;資本流通是以人們對價值增殖無止境的追求為條件,因而資本的運動是無限的。(5)運動的主體不同。在簡單商品流通中,運動的主體是商品,貨幣只是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支出與歸流無關,商品流通一結束貨幣就消失;在資本流通中,運動的主體是價值,貨幣不僅要墊支,而且要歸流,同時商品也是價值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價值在運動中不僅保存了自己,而且獲得了增殖,帶來了剩余價值。(6)運動的實質不同。簡單商品流通公式的兩極異質同量,說明貨幣只是流通手段,體現(xiàn)的簡單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關系;資本流通公式的兩極同質異量使價值增殖,表明資本是剝削手段,體現(xiàn)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2怎樣理解相對剩余價值生產(1)相對剩余價值是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來的。(2)必要勞動時間是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時間。因此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決定的。因此,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要提高這些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為資本家?guī)硐鄬κS鄡r值。(3)相對剩余價值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通過各個部門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提高本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來實現(xiàn)的。(4)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個別價值低于它的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余價值是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取得的。每個資本家都在想方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結果提高了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活資料價值,從而降低勞動力價值,形成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日益居于重要地位,成為資本家加強對工人剝削、提高剝削程度的主要方法。3為什么說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1)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動機,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經營生產,不同于簡單商品生產,不是為了生產商品本身,而是為了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生產。(2)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一切主要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剩余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社會總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或核心;資本的流通過程,不外是剩余價值生產的準備和實現(xiàn)過程;資本主義的分配過程,主要是剩余價值在社會各剝削集團之間的分配過程;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以剩余價值生產為前提。工人的個人消費是為了繼續(xù)生產剩余價值而提供勞動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諸方面及其運動過程,就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進行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過程。(3)剩余價值的生產決定著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全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是以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為特征的。剩余價值資本化的過程就是資本積累過程。資本積累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的不斷積累過程,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其它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導致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fā)。經濟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4)剩余價值的生產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征,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滅亡。所以,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六、計算題1麗華皮鞋廠的工人每天勞動12小時,每天工資2元,一天生產兩雙皮鞋,每雙售價18元,生產一雙消耗生產資料價值12元。試求該廠的剩余價值率。解該廠的剩余價值率是M18元2(1222)36元26元10元MM/V(10/2)100500。2地球儀器廠,機器設備的價值為40萬元,每年損耗2萬元,原材料每年消耗20萬元,工人75人,年工資人均400元,全年產品價值總額為30萬元,請問1)該廠一年耗費不變資本多少元2)支付可變資本多少元3)年剩余價值多少元4)年剩余價值率是多少解1)一年耗費的不變資本價值2萬元20萬元22萬元2)一年支付的可變資本價值V400元75人3萬元3)年剩余價值量M30萬元(22萬元3萬元)5萬元4)年剩余價值率MM/V(5萬元/3萬元)10016673某資本家一年投資20萬元,其中付給工人的工資是4萬元,一年后商品出售得30萬元,求M和M是多少解(1)M30萬元20萬元10萬元(2)MM/V(10萬元100)/4萬元250第四章資本積累一、單選題1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A擴大再生產()B簡單再生產()C剩余價值生產()D生產關系再生產()2資本積累的源泉是A資本集中()B資本積累()C剩余價值()D資本家省吃儉用()3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A資本集中()B資本積累()C勞動生產率提高()D勞動人數(shù)的增加()4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A剩余價值資本化()B暴力迫使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C剝奪剝奪者()D資本家之間的相互剝奪()5資本主義人口過剩的原因是A社會上生活資料數(shù)量不能養(yǎng)活現(xiàn)有人口()B資本主義社會人口自然增長太快()C生育過多、人口自然增殖率高()D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資本對勞動者的需求相對減少()二、多選題1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要以個別資本的增大為前提。個別資本增大的形式有A資本循環(huán)()B資本積累()C資本集中()D資本積聚()2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原因是A不擴大再生產就會阻礙社會發(fā)展()B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C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D資本家之間的激烈競爭()3資本集中的方式是A以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兼并中小資本()B以組織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許多分散的小資本集合成大資本()C以民主協(xié)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資本()D以資本積累的方式,吞并小資本()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qū)別是A資本積聚是以積累為基礎()B資本集中可以促進資本積聚()C資本積聚能夠增大社會資本()D資本集中不能增大社會資本()5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經常存在的幾種形式是A流動過剩人口()B停滯過剩人口()C潛在過剩人口()D自然過剩人口()6在機器大工業(y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生產社會化的主要表現(xiàn)是A企業(yè)之間加劇競爭,中小企業(yè)被吞并或變成大企業(yè)分支機構(/)B企業(yè)生產是以許多人共同勞動為基礎的大生產()C各企業(yè)、各部門的生產聯(lián)結為相互依賴的整體()D生產為日益擴大的市場而進行,并進一步形成世界市場()7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是A資產階級財富積累()B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的激化()C無產階級貧困積累()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平均分配社會財富()三、名詞解釋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2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3資本積累4資本有機構成5資本積聚6相對過剩人口7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8工人階級貧困化四、分析判斷1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相對過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長絕對地超過了物質資料的增長所造成的。2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都是增大個別資本的形式,因此二者沒有區(qū)別。3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有許多工人家庭都擁有小汽車、電冰箱等耐用消費資料品,因此,那里的工人已經不存在貧困化了。四、問題解答1馬克思是怎樣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的分析中進一步揭露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2為什么說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趨勢3為什么說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一單選題1A2C3B4B5D二、多選題1CD2CD3AB4ABCD5ABC6BCD7ABC一、名詞解釋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都用于個人消費,生產在原有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2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資本追加到生產上,使生產在擴大的規(guī)?;A進行的資本主義再生產。3資本積累是指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4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公式表示CV。5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依靠本身的積累,即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6相對過剩人口是指超過資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對多余的勞動人口。7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是指由資本積累引起的財富積累和無產階級貧困積累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客觀必然性。8工人階級貧困化是指整個工人階級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地位,有相對貧困化和絕對貧困化兩種表現(xiàn)形式。前者是指工人階級的收入在社會國民收入中相對下降。后者是指工人階級物質和文化生活狀況的絕對惡化。四、分析判斷1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相對過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長絕對地超過了物質資料的增長所造成的。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相對過剩人口,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絕對超過了物質資料的增長,而是人口超過了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而造成的。因此,資本主義的過剩人口不是絕對過剩。2)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資本積累的發(fā)展必然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出現(xiàn)兩種對立的趨勢一是可變資本相對減少,使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對減少;二是勞動力的供給又絕對地增加了。這就必然形成相對過剩人口,即產業(yè)后備軍。3)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2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都是增大個別資本的形式,因此二者沒有區(qū)別。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二者含義不同。資本積聚是個別資本家依靠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來增大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則是通過大魚吃小魚的吞并形式或入股聯(lián)合形式,把小資本集中為大資本。2)二者途徑不同。資本積聚不僅增大了個別資本的總額,而且使社會總資本的數(shù)量得到增加;資本集中只是改變原有資本家之間的分配和組合,并不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額。3)二者速度不同。資本積聚要受剩余價值絕對量增長的限制,速度緩慢;資本集中則不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它可以在短期內集中大量資本,因而速度快。積聚和集中雖有區(qū)別,但二者又是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3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有許多工人家庭都擁有小汽車、電冰箱等耐用消費資料品,因此,那里的工人已經不存在貧困化了。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1)工人階級貧困化不是看工人有無消費資料,而是看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生活資料能不能維持再生產自己的勞動力。不是看工人用所得工資購買了什么東西,而是看他所得工資能否補償勞動力價值。不是看工人生活需要范圍和消費構成有什么變化,而是看變化對工人生活和勞動力再生產得影響如何。2)馬克思的工人階級得貧困化理論認為,工人沒有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是工人階級貧困化的原因和前提;實際工資低于勞動力價值是工人階級貧困化得實質。這是把握無產階級貧困化得最基本得兩條,如果離開這兩條去評判無產階級貧困化,就會把現(xiàn)象當作本質,混淆概念。馬克思主義還告訴我們,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再生產勞動力的生活資料價值決定的,而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生活資料的范圍和數(shù)量,又由于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原因而各不相同。在一些國家中某些消費品為進入工人的生活必需品范圍,就不能把那些消費品的價值計入勞動力價值。如果象小汽車一類的消費品一旦進入工人的生活必需品范圍,其價值就應列人勞動力的價值。所以,勞動力的價值是一個變數(shù),而不是一個常數(shù)。如果一國工人的生活資料范圍和數(shù)量增大,而工人實際工資增長趕不上勞動力價值的增大,勞動力再生產受到影響,就是工人階級貧困化的表現(xiàn)。3)工人階級貧困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guī)律和資本積累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結果。因此無論工人拿工資購買什么生活用品,卻改變不了工人階級貧困化的命運。五、問題解答1馬克思是怎樣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的分析中進一步揭露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使生產在原有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通過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的分析說明(1)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使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從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開始。如果孤立地從一次生產過程看,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好象是資本家先墊支給工人的。如果從再生產過程看,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過是工人在前一生產過程所生產的價值的一部分,因為工人在拿到工資時,他們在前一生產過程中生產出的產品已經被資本家賣掉并轉化為貨幣了,資本家把其中相當于剩余價值的部分占為己有,而把相當于可變資本的部分用來支付工資??梢姡皇琴Y本家養(yǎng)活工人,而是工人靠艱苦勞動養(yǎng)活自己,同時也養(yǎng)活了資本家。(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都是工人創(chuàng)造的。假定資本家預付10000元資本開設工廠,每年榨取剩余價值2000元,這2000元全部被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那么,經過五年生產,資本家總共消費掉10000元,相當于他原來的全部預付資本。這意味著他原有的資本已全部消費掉了。可是在資本家手中卻仍有10000元資本,這表明他的現(xiàn)有資本實際上是資本化了的剩余價值。(3)雇傭工人的個人消費是為資本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如果從孤立的生產過程看,工人的個人消費似乎與資本家無關。但如果從再生產的這個角度分析,工人的個人消費,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勞動力,仍然隸屬于資本家。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個人消費的性質,就同機器加油,牛馬吃草料一樣。工人在直接生產過程之外,就已經隸屬于整個資產階級了。無產階級只有推翻整個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才能從資本主義的鎖鏈中解放出來??梢?,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2為什么說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趨勢(1)資本的有機構成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從物質形態(tài)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取決于生產技術水平。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從價值形態(tài)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砂石料開采與環(huán)境保護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消費分期貸款質押擔保合同書2篇
- 2025版鐵路貨運特點與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合同3篇
- 香煙店衛(wèi)生標準規(guī)范
- 二零二五年度高??蒲谐晒D化委托實施協(xié)議3篇
- 2025版環(huán)保設備維修與改造承包協(xié)議書2篇
- 二零二五版學生頂崗實習實習單位實習教育與培訓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大學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協(xié)議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新風機銷售與技術支持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賃續(xù)約合同
- 配網設備缺陷分類及管理重點標準
- UI與交互設計人機交互設計(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移動商務內容運營(吳洪貴)任務二 軟文的寫作
- 英語詞匯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 《插畫設計》課程標準
- 高中英語名詞性從句講解
- 尤單抗注射液說明書
- 高考作文答題卡(作文)
- 在鄉(xiāng)村治理中深化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一張圖工作方案
- 梅毒的診斷與治療課件
- 工程倫理第二講工程中的風險、安全與責任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