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ppt_第1頁
心理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ppt_第2頁
心理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ppt_第3頁
心理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ppt_第4頁
心理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心理實驗中的變量,第一節(jié) 自變量和因變量 第二節(jié) 無關變量 第三節(jié) 基本變量的實例分析 第四節(jié) 多自變量和多因變量的實驗,第一節(jié) 自變量和因變量,一、變量及其定義 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對于所要陳述的概念予以清楚的具體的界定。 二、自變量 1、定義:即刺激變量,它是主試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變化。主試選擇自變量的目的在于用自變量來改變行為。 2、自變量的不同水平:自變量的不同強度引起的反應有差異時,則自變量處于不同的水平。當自變量的不同水平導致行為的變化時,我們就說行為是處于自變量的控制之下,或者說,自變量是有效的。,3、自變量的種類,(1)刺激特點的自變量: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被試的不同反應。 (2)環(huán)境特點的自變量:進行實驗時環(huán)境的各種特點:如溫度、噪音、觀眾多少等。 (3)被試特點的自變量:一個人的各種特點,如年齡、性別、左右利手等。對于此種自變量被試只能選擇,不能改變。 (4)暫時造成的被試差別:任何能改變被試特征以使其和自然狀態(tài)下有所不同,就可視為暫時性差別。,4、自變量的有效和無效,自變量的水平發(fā)生變化,而沒有引起相應的行為變化。我們就認為自變量無效;反之,則認為自變量有效。 自變量無效有幾種原因: (1)實驗者錯誤地認為自變量很重要,但實際上它不重要,結果自變量不能造成行為的變化。 (2)實驗者沒有能夠真正地操縱自變量。,5、自變量的量化,在心理學實驗中,物理學中描述事物的量度可以用來描述自變量的變化。 心理學實驗中有許多自變量的變化不能用物理學的尺度來加以描述。 對于這些無法用物理學尺度描述的心理向度刺激,我們常常用主觀的辨別力來加以量化。如果一組刺激或事件在某些特殊的反應向度上有一致性的主觀差異量產(chǎn)生,則我們就認為將其量化了,例子:,(1) 這把椅子我是給了小明。 是否合語法? 非常符合語法 符合語法 不肯定 不符合語法 非常不符合語法,心理量表的優(yōu)點,(1)量表可以作為將來研究的測量工具。 (2)量表可以在實驗中作為因變量。 (3)量表可以把量表上不同值的各事件和刺激作為量化的自變量,以供后來的實驗所用。,6、復合自變量,研究者有時會將幾個不同的自變量當作一個復合的自變量來加以操縱,尤其是在教育和社會的現(xiàn)場實驗研究中。 例1:一個廣告客戶想知道電視和廣播哪一種媒體的廣告效果好。 例2:比較傳統(tǒng)和改革以后的兩種教學方法哪一種教學效果好。,使用復合自變量的實驗其目的并不是要鑒別出哪一個自變量影響實驗結果,而是考慮實際的應用,因此這類實驗不能做出分析性的結論,即將實驗結果簡單地歸之于復合自變量中的一個或幾個。,三、因變量,1、定義: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測量和觀察的行為變量。 未經(jīng)處理轉化的因變量是一種對行為的測量,而實驗結論是根據(jù)因變量的測量結果間接推論得到的,因此對因變量的關心不應該比對問題的理論思考更多。,2、因變量的量化,量化的層次: (1)質的量化(有無反應) (2)量的量化(反應的程度) 例1、解題時間作為因變量,但如果一個被試總是無法解出某個題目時怎么辦? 例2、我們測定大白鼠從起點到出口所需的時間,但如果大白鼠不往前走怎么辦? 例3、如果被試在回憶中把“不干凈”寫成了“骯臟”怎么辦?,量化中的問題: (1)程度的界限劃分。 (2)事先制定劃分規(guī)則。 例4、兩種情形下要被試刪除特定字母“T” 、“K” QWERTPOUKBCGKOYXT FNHNTHFNKFHNKHNFT 我們給被試3分鐘時間看被試在兩種情況下遺漏字母的情況是否有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兩種情況下遺漏的T、K數(shù)目沒有差異。在這里我們對因變量的量化有沒有問題?,如果實驗條件的不同會使我們所關心的特定時間發(fā)生的機會不同時,則所得到數(shù)據(jù)必須換算以便把發(fā)生機會的差異考慮在內(nèi)。,3、因變量的信度,同一被試在相同實驗條件下表現(xiàn)結果的一致性。 對于反應測量的信度通常是以相同的被試在相同條件下所得的兩套測量分數(shù)的相關衡量的。,4、因變量的效度,當確實是自變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變量的變化時,我們認為因變量有效。 如果因變量的變化不是自變量造成的,而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則這種因變量是無效的,或者說,實驗產(chǎn)生了自變量混淆。 例:考察不同水平被試在一定時間內(nèi)解決應用題的數(shù)量(因變量),并作為推知其數(shù)學能力的指標。如果題目難度很小,會有什么問題?,5、因變量的敏感性,(1)高限效應: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作業(yè)過于簡單,使得被試在不同自變量水平上都獲得很好的結果,并沒有差別時,實驗中就出現(xiàn)了高限效應。 (2)低限效應: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作業(yè)過于困難,使得被試在不同自變量水平上都獲得很差的結果,并沒有差別時,實驗中就出現(xiàn)了低限效應。,6、多重因變量,例4、兩種情形下要被試刪除特定字母“T” 、“K” QWERTPOUKBCGKOYXT FNHNTHFNKFHNKHNFT 我們不限制3分鐘,而是要求被試完成整張作業(yè)紙上的任務。這時我們就有兩種反應測量:遺漏的T、K數(shù)目和完成的時間。 問題:哪一種反應測量更好呢?,因變量選擇的標準:,(1)在一項實驗中,如果兩種量值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那么兩者都可以使用。 (2)如果其中一個量值對自變量的變化并不敏感,則應該選用另一個反應敏感的量值。 (3)如果兩個因變量對自變量都有高敏感性,但兩者間沒有相關,說明也許是自變量中有額外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自變量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兩種反應測量。,四、額外變量和自變量混淆,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后,我們的目的是想要能下結論說某行為的改變是因為該自變量變化的關系。也就是說,實驗的目的是要確認變化的原因。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避免所用的自變量與其他的自變量相混淆。 1、定義:如果我們所設定的自變量其發(fā)生量的改變時,另一個已知或潛在的自變量亦隨之有量的改變,則這兩個自變量的作用就發(fā)生了相互混淆。,2、案例,由于自然觀察法特別容易受到干擾,我們就先來檢查兩個使用此法的研究。觀察方法之所以容易出現(xiàn)此種錯誤,是因為自變量必須在事件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水平,但在水平變化的同時也會有許多其他因素發(fā)生了改變。,例1:,說明1:可能因為在晚飯前觀察的學生都是下午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而晚飯后觀察到的學生則有一部分可能是下午沒有學習的,因此,在下午是否學習這一變量已經(jīng)與饑餓因素發(fā)生了混淆,我們不能得出“饑餓是主要原因”這一結論。 說明2:另一個可能與饑餓發(fā)生混淆的因素是時間因素,下午人的注意力可能本來就沒有晚上集中。 說明3:還有一個可能與饑餓發(fā)生混淆的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下午學生可能看的是較枯燥的內(nèi)容,而晚上學的可能是較為輕松的內(nèi)容。,研究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晚飯前在圖書館里學習的學生的專心程度沒有晚飯后學習的學生的專心程度高。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饑餓是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例2:,一個研究者發(fā)現(xiàn)某種動物中午的進食次數(shù)要多于在夜間進食的次數(shù),于是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光線是影響動物進食的主要因素? 說明:不能這樣認為。因為中午的溫度和夜間的溫度是不同的,因此溫度是一個與光照發(fā)生混淆的因素。,兩條關于易發(fā)生混淆的或然率規(guī)則:,(1)混淆現(xiàn)象最可能在同類變量間發(fā)生。當我們操縱一個作業(yè)變量時,則和另一個作業(yè)變量發(fā)生混淆的可能性最大;而被試者變量最容易和另一個被試變量相混淆。這條規(guī)則是十分重要的。 (2)在我們確定我們所操縱的變量沒有受到同類別變量的混淆后,(若所用的設計是獨立組設計)那么最可能的混淆來源于被試變量。,例3:,研究被試在自由回憶學習中,學習的英文單詞音節(jié)數(shù)越多,則越難學。研究中所用的音節(jié)數(shù)(自變量)有1音節(jié),2音節(jié)和3音節(jié)(三個水平)。我們是否可以確認音節(jié)數(shù)是導致難學的因素? 說明:單詞的頻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易混淆變量,因為音節(jié)越短的單詞使用的頻率越高。,例4:,研究者想知道題目之間休息的時間是不是影響進行數(shù)學運算(連減)準確性的因素。于是讓一班、二班和三班的學生分別休息1、2、3分鐘,結果發(fā)現(xiàn)休息時間與成績無關,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休息時間對數(shù)學作業(yè)無影響? 說明:不能這樣認為,因為一、二、三班學生能力上的差異可能與休息因素發(fā)生了混淆。,五、心理教育研究中自變量混淆的情形,1、被試偏差 (1)被試反應性。 霍桑效應:被試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應。 (2)社會贊許性:人們希望表現(xiàn)出符合社會期望的公眾形象。 (3)觀察者效應:觀察者的存在所引起的效應。 (4)要求特征:對被試傳遞的實驗假設信息的全部線索成了決定被試行為的顯著因素,這樣的線索就是實驗情境中的要求特征。 (5)安慰劑效應 (6)參與者期待 (7)取悅研究者與評價憂慮 (8)默許反應傾向:對一個陌生人默許要比不同意產(chǎn)生更小的心理壓力。,2、研究者和研究設計誤差,(1)皮格馬利翁效應:研究者的期待對被試的影響。 自我實現(xiàn)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Rosenthal & Fode,1963) (2)單盲(single-blind trails)和雙盲(double-blind trails) 光環(huán)效應:當評價者對一個人的積極或消極整體評價影響到對某具體特點的評價時,就產(chǎn)生光環(huán)效應。 對比效應:觀察者可能傾向于把自己作為評價他人個性的參考框架,這一傾向導致把與自己不同的人評價得比實際上與自己更加不同,把與自己相似的人評價得比實際更相似。,(3)同時期歷史效應和地區(qū)歷史效應。 同時期歷史效應:指某一非實驗因素影響在更大范圍內(nèi)影響到實驗組。 地區(qū)歷史效應:指某一非實驗因素影響到一個實驗組而沒有影響到其他實驗組。,第二節(jié) 無關變量及其控制,一、無關變量(控制變量)及控制 1、定義:所謂無關變量是指在實驗過程中除自變量之外任何能對因變量產(chǎn)生影響的變量,包括個體內(nèi)外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種種刺激、機體反應變量。由于這些變量與實驗的主旨無關,所以統(tǒng)稱為無關變量(Extraneous variables)。 因為因變量的變化,不但受到自變量的影響,也受到無關變量的影響,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無關變量,是決定實驗結果是否確實可靠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一次實驗中,當我們確定了自變量與因變量以后,就應該使實驗的其他條件保持恒定,只有這樣,實驗中的因果關系才能得到明確的說明,所以,無關變量就是在實驗中應該加以控制的變量,因此又稱為控制變量。,如果以數(shù)學方程式來表示因變量和自變量以及無關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是: DV=f(IV,EV1,EV2,EVn) 因變量=f(自變量,無關變量1,無關變量2,,無關變量n) 例如,研究智力與短時記憶的關系,可以用公式:STM=f(IQ) 表示。但是,除了智力之外,短時記憶還會受到被試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環(huán)境因素等無關變量的影響。 STM=f(IQ, EV1, EV2, EV3, EVn),對任何一項實驗來說,需要控制的變量是極多的,比實驗中我們能控制的多得多,但是,只要我們把足以影響因變量的一些主要因素控制住,實驗的結果就是可靠的。我們怎樣決定哪些因素必須控制呢?這要求我們參照他人的研究以及我們的實驗經(jīng)驗。,2、控制無關變量的方法,(1)消除法 控制無關變量最完美的辦法就是簡單地把它們從實驗環(huán)境中消除。此法多適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如,噪音,光線,等。 有一些無關變量,如實驗的時間,實驗的儀器,實驗的主試,被試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不能簡單地加以消除,那么就要有另外的辦法來加以控制。,(2)恒常法,對于不能消除的變量,我們可以使它在整個實驗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試都接受相同的無關變量,這種控制方法稱為恒常法。由于這些無關變量在實驗中都保持恒常,它們對接受自變量不同水平的每個被試,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都是一致的,所以不會影響通過自變量不同水平對因變量所造成的變化差異。對于一些被試變量,實驗條件,可以采用此種方法。 例如,我們實驗的時間安排在上午,可能會比下午的實驗有更好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將實驗都安排在上午來消除時間這一因素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3)平衡法,這種控制方法的目的,是讓無關變量產(chǎn)生的作用在所有的實驗組及控制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也就是說,每一組都受到這些無關變量變化的作用,但它們作用的大小在各組都是一樣的。 例一:平衡各組“性別”變量的作用。 二十名被試,十二個男性,八個女性。分成兩組進行實驗。假設被試的性別可能會對因變量產(chǎn)生作用,所以,需要控制這個無關變量。,先把12名男性被試隨機分為兩組,再把8名女性被試隨機分到兩個組中,這樣,在每一組內(nèi)性別都有變化,這種變化有可能對因變量產(chǎn)生影響,但是由于性別因素對兩個組的影響效應都是一樣的,因此這種作用就被平衡了。 平衡與恒??刂剖侄尾煌2捎煤愠7?,無關變量在組內(nèi)以及組間皆無變化;采用平衡控制手段時,無關變量在組內(nèi)是有變化的,但是變化所產(chǎn)生的作用在各組之間是相等的。,設計控制組來平衡無關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如果研究者無法指認有些可能起作用的無關變量,可以采用適當?shù)目刂平M,以達到平衡控制的目的。 實驗者對實驗組以及控制組,除了自變量的處理不同之外,對其他都一律同等地處理。如此,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因變量上產(chǎn)生的差異都可以歸諸于自變量不同所產(chǎn)生的作用。,例如:研究接受持槍穩(wěn)定性訓練對射擊準確性的作用。 實驗組被試在接受訓練之前先射擊50發(fā),之后進行訓練,再測驗50發(fā)。結果如下表: 是否可以認為訓練導致了成績的提高?,解釋:可能有其他因素:先射的50發(fā);兩周的時間間隔;或者其他一些可能無法了解的因素。 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必須采用控制無關變量的平衡手段。設計種種控制組來達到消除無關變量的影響。例如,為了消除時間和練習這兩個主要無關變量的影響,我們可以設計兩個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一組:如果X明顯小于24,認為訓練有效。如果X不顯著小于24,則訓練無效。 控制一和控制二組:如果X顯著大于Y,說明練習有效果,如果無差異,說明練習并不起作用。,(4)抵消平衡法,有些實驗研究,被試需要在各種不同的實驗條件下接受重復測驗。在這種重復測量的設計(Repeated measurement design)中,被試會受到接受重復測量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些混淆因素并非出現(xiàn)在測量之前,而是產(chǎn)生在重復測量的過程中。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抵消平衡(counter-balancing)或交叉平衡的手段來控制這類混淆變量。 這種控制手段主要用來平衡一組被試重復接受自變量各種水平的先后順序所產(chǎn)生的無關影響。,例如:研究對紅綠兩種色光的反應時是否長短不一的問題。 未抵消的設計:讓一組被試先接受10次紅光刺激,再接受10次綠光刺激。得到對紅光反應快,能否得出結論認為被試對紅光反應快? 設計問題:實驗刺激的先后順序是一個潛在的無關變量。,抵消的設計:一半被試先接受紅,再接受綠;而另一半被試相反,先接受綠,再接受紅。,問題:如果是測量紅、綠、黃三種色光的反應時怎么設計?,注意:由于自變量三種變化,可以有六種呈現(xiàn)順序,因此,選取被試必須是六的倍數(shù)。,抵消平衡是研究者因采用重復測驗的實驗策略所應用的控制無關變量的辦法。由于是重復測量,因此順序因素是一個重要的無關變量,由此會導致許多其他因素(如疲勞,練習,遷移:先前作業(yè)對后來作業(yè)的影響,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影響實驗結果。 注意:抵消平衡與平衡的區(qū)別:抵消平衡用于重復測量的實驗設計,平衡用于被試只接受一次測量的設計。,(5)隨機化法,隨機化(Randomization)控制主要用于兩種情況:a、研究者已經(jīng)知道某種無關變量能在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作用,但不適合使用上述的具體控制辦法;b、無法確定起作用的無關變量,所以也就不能確定采用其他的控制手段。在此情況下,我們就要預先采取措施,使無關變量的作用隨機化。無論無關變量產(chǎn)生什么樣的作用,它對所有實驗以及控制組的影響都可以假設為是相等的。,隨機化控制的假設:如果我們從總體中運用隨機抽樣的手段抽取被試,然后又用隨機的辦法將被試分為實驗以及控制兩組。按照隨機取樣的統(tǒng)計理論,我們可以假定:第一,每組樣本都具有代表性,它們具有代表總體的種種特性;第二,每組樣本的各種特性,包括無關變量在內(nèi),都是相等的。實驗、控制兩組在實驗中,除接受的自變量處理不同之外,其他一切能夠影響因變量的已知或未知的無關因素都可以假定是相等的。,二、控制實驗者的方法,在心理學實驗中,研究者或主試本身也是無關變量,能夠對實驗的結果產(chǎn)生影響。主試的種族、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焦慮、友善、態(tài)度等都可能對被試的反應產(chǎn)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對人類被試。 例如:R.Rosenthal曾指派研究助理進行白鼠學習迷津的研究。他事先告訴研究助理,一組白鼠是聰明白鼠的后代(g1),另一組是愚笨白鼠的后代(g2),而第三組則沒有祖先是否聰明或愚笨的信息(g3)。實驗的結果發(fā)現(xiàn),g1要比g3成績好,g2最差。而實際上,這三組白鼠都是從同一總體中隨機抽取的樣本,因此這種差異是由于主試主觀期待的影響。,1、盲目實驗,通常,實驗者對接受自變量處理的實驗組是比較關切的,所以不免特別注意被試的行為反應,從而影響了實驗的真實結果。這種偏差在進行藥物實驗時,更為顯著。但我們可以采用隱蔽手段,控制實驗者的偏差或期待,這種方法稱為盲目控制(Blind-control)。如果測驗藥物效果的被試對象為人類,施加藥物的種類、水平,以及毫無藥物作用的安慰劑都以密碼替代,主試者以及被試雙方都不知道藥物處理的真相,也就無法產(chǎn)生預期作用。這種控制方法,稱之為雙盲控制(Double blind-control)。如果被試是動物,則只對主試者一方隱瞞,稱為單盲控制(Single-blind-control)。,2、多主試控制,采用數(shù)名主試,進行同一實驗研究,是又一種控制主試念頭或期待所產(chǎn)生影響的辦法。 注意:研究者必須對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的程序有預先的妥善安排,不能簡單的采用一位主試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另一名主試接替輪換的方法。而是要采用平衡的控制手段,使每一位主試都從各實驗、控制組收集相同數(shù)目被試的實驗數(shù)據(jù)。 再則,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時,必須先單獨分析每一位主試采集實驗的數(shù)據(jù),并進行比較,如果無差異,則可以將數(shù)據(jù)全部合并,如果存在差異,則說明這里存在主試效應,應進一步加以仔細的分析。,3、電腦主試,由電腦呈現(xiàn)實驗程序,說明刺激變量,記錄被試的反應,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這就徹底消除了任何與主試有關的種種無關變量。,三、控制被試的方法,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每個參與實驗研究的被試,相互之間都有明顯的差異。從面貌、體格、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家庭情況、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到心理特征、智力水平、興趣、動機、性格等都各不相同。這些個別差異是造成實驗組內(nèi)以及組間差異的重要因素。,從實驗的觀點看,最好能抽取最具代表性的樣本,再實驗前以隨機分配的手段,產(chǎn)生實驗組和控制組,使其在各方面都相等,即每組組內(nèi)被試的生理、心理特性都相等。但是,這不過是一種理想,實際上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所以,我們必須發(fā)展控制被試變異的措施,以達到兩個極為重要的目的: (1)減小組間在接受實驗處理前的差異; (2)減小組內(nèi)被試間的差異。 控制手段包括重復測驗、匹配、隨機等方法,在后面講到的實驗設計就是這些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四、實驗的效度,1、實驗的內(nèi)部效度 定義:指實驗變量能被精確估計的程度。排除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干擾的無關因素,使研究者相信實驗結果確實是由實驗變量引起的,則實驗具有內(nèi)部效度;反之如果對于實驗無關的因素控制不好,造成了與實驗變量的混淆,影響了實驗結果,則實驗缺乏內(nèi)部效度。,影響實驗內(nèi)部效度的因素,(1)歷史:指在實驗過程中與實驗變量同時發(fā)生并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的特定事件。 (2)成熟與自然發(fā)展:指在實驗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被試身心發(fā)生變化而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了影響。 (3)選擇:指對被試選擇不均衡而造成對結果的影響。 (4)測驗:實驗前的前測可能對實驗結果的影響。,(5)被試的遺失。 (6)統(tǒng)計回歸:指在實驗處理前選擇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極端分數(shù)的被試,實驗處理后的測驗分數(shù)有回歸到平均數(shù)的趨向。 (7)儀器的使用。 (8)選擇與成熟的交互作用。,2、實驗的外部效度 定義:指實驗研究的結果能被概括到實驗情境條件以外的程度。如果實驗結果僅在實驗情境下成立,那么實驗的外部就很低。 例如:某些教學改革實驗的結果僅僅適用于城市條件的教學,而不適用于農(nóng)村條件的教學,這樣的研究外部效度就很低。,影響實驗外部效度的因素,(1)選樣偏差和實驗變量的交互作用。 (2)重復實驗處理的干擾。,第三節(jié) 實例分析,自變量是被操縱的; 因變量是被觀察的; 控制變量是保持恒定的。 指出下列實驗中的自變量、因變量和控制變量。 例一:一汽車制造商想了解為了使后面的汽車司機能夠盡快地知道前面的車子已經(jīng)停住,汽車的剎車燈應該多亮?,例二:訓練一只鴿子看見綠光啄鍵盤,看見紅光不啄鍵盤,正確啄鍵盤后,給予谷子作為強化。 例三:想知道一個人估計時間的準確性,設計如下:一只綠色小燈泡和電子記時器相連,主試按鍵讓燈亮10秒,然后讓被試復制10秒。 例四:語言教師想知道在一個語言教學班里班容量的大小是否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四節(jié) 多自變量實驗,一、多自變量實驗 1、多自變量實驗 在心理學實驗中,很少有只有一個變量的實驗,典型的實驗多采用兩個到四個自變量,這樣的實驗成為多自變量實驗。 2、優(yōu)點: (1)實驗的效率更高。 (2)實驗的控制較好。進行一個實驗時,某些控制變量(如溫度、濕度等)比進行三個實驗時更容易控制恒定,即易于保持控制變量的恒定。 (3)在幾個自變量同時并存情況下,所概括的實驗結果比從幾個單獨實驗所概括的結果更有價值,更接近實際生活。同樣,我們需要發(fā)現(xiàn)在自變量的不同水平下實驗結果的確實性。,3、交互作用 當一個自變量產(chǎn)生的效果在第二個自變量的每一個水平上不一樣時,我們就有了交互作用。在每一項實驗中使用一個以上自變量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尋找是否存在交互作用。,4、實驗舉例,Kantonitz & Bartell (1977)進行的一個實驗,研究“個人空間”對一個人愿意借錢給一個陌生人的影響。 情境:校園咖啡店里,主試看到單人在桌子邊吃飯,就過去坐在其對面并叫來飯菜,然后去買飲料。這時,飯菜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讓同伙掃走,另一種是主試回來不小心碰掉。然后主試向同桌的被試借錢買飯。另外,桌子也分兩種,一種是大桌子(4人坐),一種為小桌子(2人坐)。,解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