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ppt_第1頁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ppt_第2頁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ppt_第3頁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ppt_第4頁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之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篇,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儒法思想對中國法律影響甚巨,本章從介紹儒法二家理論體系入手,分析了儒法所追求的不同社會理想,二者的思想對立和融合。并從儒家思想的變化著眼,立足于這種變化的社會因素,論證了社會因素的變革對法律的巨大影響。,第一節(jié) 禮與法,儒家法家都以維持社會秩序為目的,其分別只在他們對于社會秩序的看法和達到這種理想的方法。 (1)、社會秩序的看法 儒家根本否認社會是整齊平一的。認為人有智愚賢孝之分,社會應該有貴賤上下的分野。勞力的農、工、商賈是以技藝生產事上的,勞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術治理人民食于人的,各有其責任及工作,形成優(yōu)越及從屬關系的對立;認為親屬關系之中,應該以輩分、年齡、親等、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分野。儒家認為,上述兩種差異之分同為維持社會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會秩序,即上述兩種社會差異的總和?!叭收呷艘?,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出自中庸)便是寫照 法家并不否認也不反對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分別及存在,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維持,人為有功必賞、有過比罰,何種行為應賞,何種行為應罰,完全是一種客觀的絕對標準,不因人而異,必須有同一的法律,一賞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維持公平。若考慮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因素,違背此種原則,不能達到一賞一刑的目的,法律為這些因素所影響是法家堅決反對的。 所以,法家認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別心,不能有個別的待遇。韓非子云:“法不阿貴,繩不饒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第一節(jié) 禮與法,(2)達到各自理想的方法 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做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自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而臻于治平。不難看出,儒家所說的禮,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論,絕不僅僅只是一些抽象的倫理上道德上的原理原則。儒家提倡的禮足以節(jié)制人欲,杜絕爭亂,又足使貴賤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完成倫常的理想,自足以建立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 法家認為,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商君說:“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边@種毫無通融,不講私愛,完全以客觀行為為斷的精神,自和儒家所謂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貴、議勤、議賓,尊親賢,郭舊故,尊賓貴,尚功能,及議事以制的主張相反,法家根本反對所謂議。慎子說:“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闋也?!边@話焉不使儒家為之變色!焉不使當今社會法律工作者變色! 總之,儒家著重于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異”,故不能不以富于差異性,內容繁雜的、因人而異的、個別的行為規(guī)范禮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而反對歸于一的法。法家欲以同一的、單純的法律,約束全國人民,著重于“同”,故主張法治,反對禮。兩家出發(fā)點不同,結論自異。不管禮治還是法治,只是儒家法家為了達到不同的理想社會秩序所用的工具而已,它們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更不能因為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放棄法家思想,也不能因為現在我們在呼吁法治而擯棄儒家思想。兩家思想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合理采用而讓中國法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第二節(jié) 德與刑,儒家法家要實現自家的理想,即維持社會秩序,都需要借助一種力量,當有人不遵守此種行為規(guī)范而破壞社會秩序時,將有種力量來保護它,制裁人。 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道德教化的力量,收潛移默化之功,這種以教化變化人心的方式,是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恥而無奸邪之心,自是最徹底、最根本、最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判裁所能辦到。所以,儒家宣揚以德治天下,以德教化人。 所謂“禮者緊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緊于已然之后”,一為事前的預防,一為事后的補救,二者之價值自不可同日而語。禮教之可貴便在于“絕惡于未萌,而起敬于微妙,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若能如此,則人民根本無惡的動機,一切惡的行為便不會發(fā)生,法律制裁更無存在的必要。所以說,孔子以無訴為最后目的,荀子對此也有同樣的見解,認為教化即行,便無法律刑罰的需要。尊德禮而卑刑罰,是儒家一致的信仰。,第二節(jié) 德與刑,法家則完全與儒家立于相反的立場,否認社會可以藉德化的力量來維持,更不相信一二人的力量足以轉移社會風氣,決定國家的治亂。根本反對有治人無治法,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辦法。法家所需要的是必然之治,使社會長治久安,而不是這種渺茫不可期,時亂時治的辦法?!胺m不善,猶愈于無法”,而任人,猶之“雖有巧木利手不如拙規(guī)矩之正方圓”。主觀的判斷,時有出入,客觀的標準至少是一律的,法雖不善,亦可以“一人心”,愈于無法。 從治國的立場來講,法家根本否認仁義道德的價值,認為并不足以止亂,無益于治。這些是道德家、教育家的事,他們不妨以畢生精力從事于教化,也不妨唱高調,提倡止于至善,討論人生最高鵠的。但這決不屬于法律范圍,決不是法家所感興趣,所注意的工作。法家以維持法律秩序為目的,他必須以最高標準的程序,最快的方法,最短的時間來達到這種目的。法之功用原為禁奸,非為功善,所以“求過不求善,刑不善而不賞善”。只要法律的機構足以廢惡懲奸,使人不敢為惡,法律的目的便已達到,原不問人心善惡,更不要求人心良善。從法家的眼光看來,一良善不為惡的人,與一畏刑不敢為惡的邪人,在客觀的行為上并無分別,不必注意其內心上的差異,因之也就無須以仁義教人為善。所以韓非說:“明主之治國,眾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所以法家的結果皆主重刑,重刑才能使人畏懼懾服,不敢以身試法。,儒家以禮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guī)范,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guī)范,儒家以道德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之力量。法家后起,和儒家爭一日之短長,競爭激烈,互不相讓。然而,漢朝之后獨尊儒術,魏以后儒者參與了制定法律,儒家思想在法律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儒家思想在法律上一躍成為最高的法則,與法理無異。中國法律的許多規(guī)定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如禮有七出三不去之文,后成為法律明定的離婚的條件。而法家思想雖未成為正統(tǒng)思想,卻也影響了中國法律和中國法律工作者,如諸葛亮、王安石、張居嚴謹執(zhí)法,甚至連儒術的大師朱熹也主張刑不可廢。如今,我們建設法治社會,不僅要繼承儒家思想的精髓,也要發(fā)揚法家思想的精髓,做到古為今用。,第三節(jié) 以禮入法,本節(jié)重點論述了儒法論證焦點的轉移,以及法律儒家化的過程和影響。 儒家以禮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guī)范,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guī)范,儒家以德教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之力量。儒法對抗,禮治、德治、法治不兩立。從思想的同異看,二學派完全對立,無調和可能。 儒法對抗是在戰(zhàn)國及秦。西漢后消失。原因: 第一,學術界德派別,已由繁而簡,由異而同。學歸一統(tǒng),儒術獨尊,法家無力對抗。而儒家本身已糅雜別加思想。 第二,從制度上看,儒法之爭失去意義。是否要立法已無討論必要,法律制定成為新朝代重要標志,且法典由儒者制定。 第三,儒者做官后不能不懂法律。儒家而留意律學的研習。 漢后儒者雖以德治為口號,但不再排斥法治,在禮治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的原則下,禮治、德治、法治的思想趨于折衷調和。,第三節(jié) 以禮入法,法家絕對排斥禮治、德治,儒家不曾絕對排斥法律,只是不主以法治代替禮治、德治??鬃佣Y樂刑罰并論,且有連帶關系,反對的是刑罰不中。 孟子認為二者不可偏廢。荀子思想雜有法家。不再低估刑罰,承認法律功能,常德刑禮法并論。不反對重刑,應隨時制宜刑輕刑重。 董仲舒、王符、荀悅等皆教、法并論。賢良文學、白虎通德論、朱熹、禮記。都說明了禮法的結合。 漢后儒者思想雜有法家,堅持主從問題,反對:不任教而獨任法;執(zhí)法非其人;法太苛刻,專以刑人為事。所爭不是法律去存問題,而是刑教的主次問題??傊?,儒法本體之爭在漢代已不存在。,總結歸納,歷代的法典雖編制不同,內容不同,但都代表一種同一的傳統(tǒng)精神。禮法的關系密切無比。二者都是行為規(guī)范,同為社會約束,其分別不在形式(成文與否)或強制力之大?。ǔ潭壬系牟顒e)。制裁的性質及方式是重要的分別。禮借教化及社會制裁的力量來維持,是一種消極的制裁;法借法律制裁來執(zhí)行,是一種積極的或有組織的制裁。但禮未嘗不可以法律制裁來維持,而無損其為禮。同一規(guī)范,在利用社會制裁時為禮,附有法律制裁后成為法律。成為法律后,既無害于禮所期望的目的,也不妨害禮的存在。同一規(guī)范,不妨既存在于禮,又存在于法,禮法分治,同時并存。儒家所爭的主要問題是采用何種行為規(guī)范,以何種力量推行這種規(guī)范的問題是次要的。儒家主張德化,不排斥法律,漢后的儒者在法律本體的問題上不再懷疑,不反對以法為治世的工具,而是把握立法機會,以禮的原則和精神,附以法律的制裁,編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