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確定性說起.doc_第1頁
從不確定性說起.doc_第2頁
從不確定性說起.doc_第3頁
從不確定性說起.doc_第4頁
從不確定性說起.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不確定性說起 賈勝錫(西工大) 1324628159 2013、5、8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是闡釋浮躁的。名字叫你為什么會浮躁。我覺得寫的不錯,但是有些東西說的不太到位,而且沒有完整的指導體系,所以在此基礎上,我自己寫一篇。那篇文章原文如下。從十七八歲到二十七八歲的差不多十年時間里,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浮躁狀態(tài)。如果你恰好這樣,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并不孤獨,周圍的人和你一樣,甚至比你更沒底兒,你要做的就是穩(wěn)住,給自己多一些快樂,多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多享受生命中這段“浮躁歲月”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滿意度正處于遞減的階段。滿意度低(也就是不快樂)根源在于“不確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么,不滿足現(xiàn)狀但不知如何努力。從15歲左右開始,人的滿意程度開始持續(xù)下降。大抵上應該是不再無知無畏造成的。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足輕重微不足道;終日在所謂的理想和扭曲的現(xiàn)實中痛苦、掙扎,卻又找不到明確的方向。直到45歲左右的時候,曲線才開始上揚。漫長的三十年。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智,觀察、感受、理解、思索、實踐、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誤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滿意度低,自我感覺不良好,很難不浮躁;越浮躁越負向作用,感覺越不爽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浮躁的另一個原因,來自于一個不正確至少并不完全正確的心態(tài):人們總是希望馬上有確定的結果就是俗話講的,“急于求成”。 人們總是在決定是否學習之前試圖弄清楚“這東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這個貌似合理的想法,實際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個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沒有學會某一項技能之前,很難知道學會那樣東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過來,當看到人們某個人擁有一項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時候,又往往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學習并精通一項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時間。 所以,想進入“踏踏實實”的狀態(tài)的第一步,就是明確一件事情:學習的真正樂趣不是因為它有用,而是因為學習的過程本身有趣。“學這個有用嗎?”的正確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沒用!”。正確答案應該是“不知道有什么用處” 總結一下尷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觀有問題:竟然不停地嘗試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去尋找一個永恒確定的方案癡迷于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狀態(tài)。最要命的是,不僅想知道確定的結果,還需要馬上知道這就更荒唐了。 浮躁的第三個原因怪只怪環(huán)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動意味著說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看到更多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而誰都止不住幾乎是本能的比較。這比較就是壓力,來自環(huán)境的壓力。一個圓,越大,接觸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多。人們往往低估環(huán)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們往往把來自環(huán)境的影響當作自己由衷的想法。與外界的無謂比較,使得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于自己的目標。于是,動不動就出現(xiàn)被自己理想綁架的情況。越是不滿現(xiàn)狀,擺脫現(xiàn)狀的欲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欲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質是什么呢?無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給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給你什么就用好什么”。某種意義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難令人成熟”之類的話純屬胡說八道更可是失敗者對一生都未曾有機會體會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敗者永遠不會有機會了解成功的真相,因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經驗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點點成功經驗的人更無從擺脫自身局限。對現(xiàn)狀不滿,急于擺脫現(xiàn)狀,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覺就掉進去的陷阱盡管偶爾這也是少數(shù)人的真正動力。接受現(xiàn)狀才是最優(yōu)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那樣的話就會忍不住顧鏡自憐,浪費精力與時間),而是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這些年我遇到的幾乎所有優(yōu)秀的年輕人都有個特征,他們最少對現(xiàn)狀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yōu)秀使得他們更加難以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注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當然每時每刻都更加優(yōu)秀。原文我是在網上粘貼下來的。至此完結?,F(xiàn)在我要開始寫自己的東西。浮躁,這個詞用的比較形象具體,比較通俗,我想定義一個更加具有延展性的概念不確定性。就從不確定性說起吧。由于不確定性,造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帶來了很多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負面因素。年前人中這種現(xiàn)象最普遍。諸如,對學習、事業(yè)、愛情等方面難免有困頓抑或浮躁之感,所以,現(xiàn)在的人才會在qq簽名中或者人人狀態(tài)中說出一些類似激勵自己的話, 這些話有時候有時候看著還比較優(yōu)美??傊?面對不確定性的事物時, 提前自我鼓勵或者告誡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處理方法。這個類似于喝酒壯膽。那么,對于不確定性的這種恐慌或者浮躁是不是不好呢?我的觀點和上文中是一樣的這種狀態(tài)是合理的,而且是積極的。這種看似消極的狀態(tài)為什么是積極的呢,很好奇是不是,下面我來解釋。首先,我要引入自然界的一條定律,也是我本文中使用的第一條科學定律:運動是永恒的,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這條定律不能只是用在物理現(xiàn)象的運動中,而應該在自然界中被廣泛使用。使用到一些具有運動屬性的事物。它告訴我們:第一、事物本身是一直變化的,我們不可能對它有一些認識之后就停止探索,認為已有的經驗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個和哲學中“物質是運動的”的原則一致。這就說明了在上文浮躁中產生浮躁的后兩個原因你要面對的事物很多,無法認識清楚他們,也就是說存在不確定性,或者說你無法預知掌控接下要發(fā)生的事。這個原理告訴我們的第二點是:我們對于不確定性事物的認識活動也應該是不斷的。在對某一不確定性事物研究實踐之后,已經能掌握其規(guī)律,也就是說消除了不確定性,此時的認識只能在短期內起作用,或者只能在某一范圍起作用,因為,根據(jù)第一點,事物是運動的,伴隨其運動規(guī)律就會改變。所以,要想長久的對不確定性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能夠操控它,那么就得不斷地進行實踐認識活動。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這種浮躁狀態(tài)是合理的。也有人不浮躁,這種人通常是年級稍微大一點,見過世面,瀝過滄桑的人。人家比較淡定,有點像少林寺高僧的感覺,記得以前高三語文老師讓背誦的優(yōu)美句子(據(jù)說寫在作文里會加分)中這么一句可以描述這種“淡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上云卷云舒。這種狀態(tài),我估計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達到,至少比較向往這種境界。但是,這種“淡定”相比于上面一種浮躁,顯得很悲哀和無奈。能夠“淡定”下來的人,表面上是我說過的“年級稍微大一點,見過世面,瀝過滄桑的”,實踐上是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因為這類人的三觀已經確立,他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已經形成一種可以接受任何現(xiàn)象的三觀,自然什么事在他們眼里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如果年輕者在他們面前大驚小怪一下反而顯得膚淺。我們用第一條科學原理分析一下。這種不在感到浮躁的人,事實上已經停止了對不確定性的認識,也就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相比于那些在浮躁中探索的人,他們如同夕陽已經失去了活力和斗志,這不是一種悲哀和無奈嗎。這里穿插一個概念。成熟。上面一段分析了三觀已經固化的人,那么,我們生活中常常說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來,成熟就等同于三觀已經固化。照這樣說來,成熟豈不是也是一種悲哀和無奈?對!我們在生活中將成熟看成了絕對的褒義父母只要聽到別人夸自己娃成熟,哪個不會打心眼里歡喜呢。成熟,即形成穩(wěn)定的三觀,固然是有好處的。成熟的人做事就有了原則,就有一套指導方針(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不曾剖析過自己做一件事到底是由啥樣的認識所指導的),就有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經驗,雖然這樣做比較危險因為事物在變化,對于新出現(xiàn)的不確定性,運用已有的經驗往往會失敗但這總比那種沒有經驗,沒有原則的要好啊。就像結了果實,但果實是爛的,這至少好于沒有果實。在一定的時期內,在一定的領域內,成熟的人運用已有的經驗來處理所有問題,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事物還沒來得及發(fā)生變化。簡單說,真理不是絕對的。所以,我上面分析的三觀固化的悲哀是站在長時間的角度。下面接著說不確定性。不確定性通常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這個環(huán)境廣泛的說就是我們周圍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發(fā)生的事物是不確定的,這只是針對人們對事物的了解而言。其實,自然界中發(fā)生的事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總結一下就是第二條科學定律孤立體系熵增原理。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概念,是用來描述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個參數(shù),通俗的解釋為系統(tǒng)的混亂度。這一條原理的內容是:對于一個實際孤立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變化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參考工程熱力學)。解釋一下,這里的實際主要是排除了理想情況下熵可能不變的情形,而孤立主要是為了表明系統(tǒng)的變化是自發(fā)的。為什么是熵增呢,因為熵增是一個自然地過程,是自發(fā)的,就像水往地處流一樣,不用耗費能量。熵增加對于自然界本身來講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比如水不可能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自己回到高處。那么這樣一個熵增的過程一直進行下去的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界中的混亂度不斷增大,也就意味著自然界帶給我們的不確定性就越多,也就意味著我們要了解自然界所需要的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在自然界按照熵增變化的過程中,我們人的行為應該是怎樣的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先引入馬克思關于矛盾的論述,他的哲學中認為,矛盾是事物之間的對立與統(tǒng)一。這里的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的斗爭關系;統(tǒng)一是指二者的地位相同,并且互相依存。這里的斗爭性很容易理解,但是統(tǒng)一的概念可能有些晦澀,我是這樣理解的,就像兩個勢不兩立的對手,彼此在斗爭中生存,誰也消滅不了誰,但是都在不斷的從斗爭中得得自身的發(fā)展。我們中國的易經中有陰陽的概念,陰陽同在,相生相克。我覺得, 這說的就是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 基于上面對立與統(tǒng)一的概念,我們來思考人在自然界以熵增規(guī)律變化過程中的行為。首先,應該認識到,人和自然界是一對對立與統(tǒng)一。那么人的行為和自然界的行為也是對立與統(tǒng)一的。既然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是熵增,那么人類的行為應該是熵減的過程,所以,馬克思也講過,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會帶著主觀能動性去認識世界并且改造世界。這種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降低不確定性的過程。 這種不確定性的降低, 是通過人不斷的獲取信息并加工信息來完成的。這個過程使得自然界朝著有序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一個熵減小的過程。為了更加直觀的說清這一過程,我再引入信息的概念。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申農曾經給信息有過定義:信息是人們對不確定性的了解或消除。那么,信息就是負的熵。所以,人帶著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就是通過主動獲取信息來達到熵減的過程。 對立統(tǒng)一實際上是一種平衡,既然提到平衡,這里必須再一次引入一個科學定律, 也是第三條科學定律,平衡系統(tǒng)移動定律當一個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系統(tǒng)經歷一個變化時,系統(tǒng)的平衡狀態(tài)將會朝著削弱該變化的方向移動。(參考燃燒學)。所以,我們知道了,人的行為和自然界的行為互相制約,在制約中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當我們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某一件事時,會有外部因素的制約;而當自然界自身要發(fā)生某種自發(fā)行為時,我們人就會找出相應的對策來處理這一過程中的問題。 以上的認識有什么用呢。第一個用處:幫助我們做選擇。特別是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以上的認識告訴我們事情最終會朝著好的方向去發(fā)展,也可以說這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大方向,所以,當我們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我們要明白發(fā)泄或者破罐子破摔等消極的做法只能是一時的,最后事物會回到它原有的發(fā)展軌道上去那就是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比如,一對感情很好的情侶因為小事鬧矛盾了,雙方就開始吵架說狠話,過后了又會回到濃情愜意的狀態(tài)。如果,認識到事物(這個例子中指情侶間的關系或情感)發(fā)展的大方向,那么在吵架后就有一方立即主動緩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