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名詞解釋-王力版_第1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王力版_第2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王力版_第3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王力版_第4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王力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名詞解釋 1、直切: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 。 2、反切: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 下字取韻母合聲調,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 ,“莫袍切” ??滴踝值溆么朔ā?3、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復音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其 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只是作為陪襯。如 “有緩急, 非有 益也?!薄熬徏薄敝傅氖恰坝屑薄?,“緩”字無意義。 4、本義:詞的本來意義。如,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 5、引申義 :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 ,向,本來的意義是“向 北的

2、窗戶”。引申意義是“朝著” 、“對著”。直接引申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 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為間接關系。 6、假借義:如同朱駿聲所說是“本無其義,依聲托字”,與本義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 逅)。 7、六書: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漢字形體的構造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 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構成一個字,如日、月。 B、指事: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3、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如及。 D、形聲: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 類別, 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上大都合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如貝與財 物有關,言與言語有關,心與心理有關。 E、轉注:說法不一。 F、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本為“發(fā)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漢字的演變,產(chǎn)生樂一個新的字代表一個字的一個或者幾個 意義,分擔那字部分的意義,那么前一個字為古字,新產(chǎn)生的字為今字。如“責”,其“債 務”等意義已經(jīng)為“債”所替代,但“責任”等意義擔任著,故而兩者為古今字。 9、異體字:由

4、于時間或地域的關系,人們?yōu)橥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 樂形體結構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 10、簡繁字:由于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 筆畫較少, 往往是一對一的關系, 也有一對多的情況。 今天所用的許多簡化字是歷代相傳下 來的。如禮禮、氣氣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 后、適適、征征、余馀。 11、 判斷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在古漢語中一般不用判斷詞“是”, 而是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時在主語后用語氣 詞“者”表示

5、提頓。現(xiàn)代漢語中主謂之間一般用“是” 。 12、敘述句: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 13、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須有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否定詞可以是副詞“不”、“弗”、 “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 ,可以是代詞如“莫” 。 14、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其 詞性,在句中充當其它詞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如“秦師遂東”。 15、韻母:指一個音節(jié)中除聲母以外其他因素的總和,包括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 16、 韻:只指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的話)。 17、詩韻:韻頭不同而韻相

6、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 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 18、韻腳: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 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漢語詩韻一般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 19、韻例:就是關于用韻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韻,什么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 20,換韻:不一韻到底,中途變換成不同的韻押韻的押韻方式,交韻的情況不是。 21、天籟:民歌隨口而唱,隨口用韻,隨時換韻的情況。 22、葉韻:古人為了說明詩經(jīng)的押韻和諧,認為某字是改讀某音,就是“葉韻”,或稱 “葉句”(葉,同“協(xié)” ,和諧之意) 。 23、葉音法: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

7、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沒有根 據(jù)。 24、雙聲: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現(xiàn)代漢語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雙聲。 25、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韻頭不同也可以,如現(xiàn)代漢語中“光芒”。 26、古音通假: 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虮居衅渥?,或本無其 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兩個字本來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傳統(tǒng)認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聲母,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 十六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 如見溪群疑等, 反映了唐宋時期漢語聲母系統(tǒng)的情況。 而上古 的聲母現(xiàn)在研究為三十二個,被分為牙音、舌音、唇音、齒音、喉音、半舌、半齒。

8、 28、連綿字: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或有雙聲疊韻的關系,如玲瓏、徘徊、 參差,或沒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復,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時代的變遷,前人的注解已經(jīng)不再容易理解,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 解釋正文,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為“疏” ,也叫“正義” 。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詩經(jīng) 就是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唐代孔穎達等正義。傳指闡明經(jīng)義,箋指補充與訂正毛傳的 意思。 30、十三經(jīng):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 、春秋 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十三經(jīng)注疏多為漢朝或魏 晉人的注。 31、衍文:??睂W術語,簡稱“衍” ,也叫“衍字

9、” 。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xiàn)象。如 “漢水以為池 ,水字衍” 。 32、脫文:??睂W術語,簡稱“脫” ,也叫“脫字” 。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xiàn)象。如 “孔世家云:頎然而長 ”“孔下脫子字” 。 33、韻文:指有韻的文章,有完全的韻文,也有不完全的韻文。 34、平水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 韻,過于細,唐代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 宋平水劉淵, 將同用的韻合并, 成 107 韻,后人漸為 106 韻,被成為平水韻, 一般叫 “詩韻”。 35、平仄: 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詩和韻文中構成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jié)奏,即 所謂的“聲律” 。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

10、。古代的入聲現(xiàn)在轉入其他 三聲中。 36、黏:上聯(lián)的對句和下聯(lián)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失黏:詩歌中不合乎黏的 規(guī)則的現(xiàn)象。 37、對:律詩要求每一聯(lián)中對句與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反,這就叫做“對”。如“仄仄平平仄” 就要對“平平仄仄平” 。如果沒有做到平仄相反, 就交叫做 “失對”。但如果是首句入韻的話, 則因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聲字(這是押韻的要求) ,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 相反。如“仄仄仄平平” 作第一句, 則對句只能是 “平平仄仄平” ,而不能用 “平平平仄仄” 。 同樣,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則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 ,而不能是“平平平仄 仄”,因為如果那樣,就

11、違反了必須以平聲字押韻的規(guī)定。失對:詩歌中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的 現(xiàn)象。 38、孤平:詩歌中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是律詩的大忌。 39、拗句: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 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 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 拗救: 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救” ,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 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 40、對仗:詩歌特別是近體詩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另外又一種情 況,只要求字面相對即詞類相同,不要求句法結構相同。 對仗一般平仄相對。同類的詞相對 是工對。 41、合掌對:對仗的兩句如果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

12、作合掌對。出現(xiàn)合掌對的詩從格式角 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為它兩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浪費了句子。例如“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兩句都是用兩種不同動物的叫聲來體現(xiàn)“以鬧襯靜”,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即可視為合掌對。又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紀昀瀛奎律 髓刊誤評論說: “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42、流水對:同一聯(lián)中的兩句話,從形式看是兩句話,但意思并不互相對立,實際上是一整 句話分開成兩句來說。 也就是這兩句話在理解時應該是如同流水般一氣貫穿下來。 所以叫做 流水對。例如“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13、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即是。注意:流水對往往出現(xiàn)在尾聯(lián)中。 43、借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 時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 來與令一詞相對。 如“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取“尋 ?!北緸椤捌匠!敝?,但又為古代測量單位,借對數(shù)目。 44、填詞:詞初稱為“曲子詞” ,了解音樂的詞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jié)拍來寫詞,稱為填詞或 倚聲。 45、詞調: 本指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 后指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別加以 概括,從而建立的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 46、雜?。阂环N帶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劇,唱詞往往是劇中人唱。只有套數(shù),

14、沒有小 令,一個套數(shù)稱為一折,全劇通常四折,有時加上一個楔子。散曲:不是戲劇,沒有科白, 與詞的性質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種,等于一首單調的詞。套數(shù):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 規(guī)則連綴起來的套曲。 48、贅韻:曲中不必用韻的地方用韻。 49、襯字:曲律中在規(guī)定的字數(shù)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 在句尾。 50、單音詞:是一個音節(jié)代表一個詞,在書面語里是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 51、復音詞: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jié)的詞就是復音詞。 52、同義復詞: 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其意義是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 詞素起輔助作用。 53、單純復音詞: 從音節(jié)上說

15、, 它屬于復音, 而就結構上說, 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 54、合成復音詞: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方式組合而成的復音詞。 55、名詞活用為動詞: 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 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56、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 并表示與該性狀 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57、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數(shù)量的數(shù)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 并表示與該數(shù)量 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 58、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

16、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 去理解和語譯。 59、動詞的使動用法: 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 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fā)出這個動作。 60、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 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 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 61、名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 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 所代表的人或物。 62、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 理解或語譯。 6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 的性質和狀態(tài)。 64、名詞的

17、意動用法: 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 物。 65、為動用法: 所謂為動用法, 動詞和賓語的關系, 是為賓語而動, 可以用 “為賓語怎么樣” 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66、對動詞用法:所謂對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系,是對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么 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67、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的關系是被動關系的句式。 68、傳:秦漢之際,把周易 、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jīng)” , 把解釋經(jīng)書的叫做“傳” ?!皞鳌本褪菍Α敖?jīng)”的解說。 69、正義:解釋經(jīng)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說”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如唐 代孔穎達編撰的五經(jīng)正義

18、。 70、箋:“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fā)和補充,后來只指注解的意思。 71、注:“注”指對古書的注解,狹義的“注”只指注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 72、章句: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73、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jīng)傳的叫“集解”。 74、曰,為,謂之:釋義術語,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75、謂:釋義術語,放在被解釋的詞后面,用它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較、 影射的事物。 76、貌,之貌:釋義術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被釋的詞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狀 態(tài)。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樣子”。 77、猶,猶言:釋義術語,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

19、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 義詞作注,或用引申義訓釋本義。 78、之言,之為言,之猶言:聲訓術語,被釋詞與注釋詞在聲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義上相 關或相通。 79、讀為,讀曰:注音術語,一般是用本字來注假借字。被注字在術語之前,注釋字在術語 之后。 80、讀若,讀如:注音術語,主要用來注音,有時也用來注明假借字。它實屬一種譬況法, 與現(xiàn)代用音標注音相比較是粗疏的,注釋字與被釋字的讀音有時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81、注體:是經(jīng)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訓釋先秦文獻詞句為主的一種注釋體例。 82、疏體:是既釋經(jīng)文又兼釋注文的一種注釋體例。 83、集解體:是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 84、文體:文章的體裁、樣式。

20、85、論辯:以立論或駁論的方式所撰寫的論說文。 86、序跋:對一部書或一篇文章所寫的說明、評介的文辭。 87、奏議: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或公文。 88、書說:“書”是書信, “說”屬游說之士的說辭。 89、贈序:專門為贈送友人而作的勸勉性文章。 90、詔令:皇帝寫給臣下的書信、命令。 91、傳狀: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 92、碑志:用以封禪、紀功等及對死者悼念贊頌的文辭。 93、墓志銘:對死者悼念贊頌的文辭,由“志”和“銘”所組成,“銘”一般是韻文。 94、封事:機密性奏議,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書板。 95、答子:即札子,寫于竹簡上的奏議。 96、對策:奏議的附類。由皇帝命題,應舉者回答

21、,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辦法。 97、檄文:詔令的附類。屬于軍事文書,用于征召、曉喻或申討。 98、行狀:提供禮官為死者議定謚號或作為立傳資料的文體,優(yōu)秀的行狀就是一篇傳記。 99、頌贊:用以歌功頌德和表彰贊揚的文辭。 100、箴銘:用以規(guī)勸、警戒的文辭。 101、騷賦:摹擬楚辭而寫成的賦。 102、古賦:除騷體以外的漢賦。 103、駢賦:源于古賦,主要指六朝時期的駢體賦。 104、文賦:散文化的賦體。 105、編年體:以時間為經(jīng)、以歷史事件為緯的歷史散文。 106、紀傳體:集中而完整地描寫歷史人物的文體。 107、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集中敘述有關某一專題的歷史散文。 108、哀祭:贊

22、頌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懷念的文辭。 109、三平調:”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須用仄聲,否 則便成了”三平調” 110、駢體文:是在辭賦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文體。從不用韻的角度說,它不屬于韻文 而似散文;從使用對仗和平仄來說,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稱它是一種特殊文體。 111、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 112、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體現(xiàn)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 譯方法。 113、句讀:古人用來斷句的符號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句” ,一種是 “讀”,合稱“句 文人 114、古詩:泛指古人所作的詩歌。特指與

23、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詩不同的(也就是不講究 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詩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詩作及唐以后人們仿古的詩作。一般來說,唐 代以前的詩統(tǒng)稱為古體,又叫做古風,它用韻而比較自由,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又 可平、仄互押,可以轉韻、通韻;有平仄的區(qū)別,但不很講究,不講聲??;有駢偶而不講求 嚴格的對仗,可駢可散,對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數(shù)可以五言、七 言、四言、三言、五七雜言、三五七雜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傊?,古體詩不像近體詩有 規(guī)矩極嚴的格律, 只是用韻時一般要求雙句押韻。 古體的名稱出現(xiàn)在近體詩流行之后。 們在使用古體形式寫詩時,往往摹仿漢魏六朝時期的古詩,在字數(shù)、用韻、平

24、仄、對仗等方 面都盡量避免律化, 故意多用拗句、 多犯孤平、多用非平聲字押韻,這樣也就形成古體詩的 一些自身特點,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 115、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的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歌。 唐代人就將這種新產(chǎn)生的詩叫今體詩或者近體詩, 而將不講究格律的詩歌稱為 “古詩 (唐人 又稱之“古風、往體” )”。格律詩又可細分為律詩和絕句兩大類。律詩又分為七律、五律和 長律(排律) ,絕句又分為七絕和五絕。所謂“七” 、“五”都是就每句字數(shù)而言。 116、首聯(lián):首律詩共由四聯(lián)組成,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 117、頷聯(lián):律詩的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 118

25、、頸聯(lián):律詩的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注意: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一般要求由對仗句構成。 119、尾聯(lián):構成律詩的最后兩句。流水對往往出現(xiàn)在尾聯(lián)。但尾聯(lián)未必都對仗。 120、出句、對句一一每一聯(lián)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也就是每首律詩的一、三、 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對句。 121、押韻:每一首格律詩的偶數(shù)句句末位置的字都應屬于詩韻中同一韻的字,讀起來 就感覺韻律和諧,這就叫做押韻。 122、首句入韻:如果采用“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或“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式做 為格律詩的第一句, 就要求這句末尾的字也要與后面的二、 四、六、八句句末的韻腳字同韻。 這種多了一個韻腳字的做法就叫

26、做首句入韻。 但由于首句本來是可入韻可不入韻的, 所以即 使首句入韻, 在選字時也相對比較寬松, 它可以是用同一平聲韻的字押韻, 也允許選用與其 它四個韻腳字相鄰韻的字來作韻腳。例如韋莊金陵圖詩: “江水霏霏江草齊,六朝為夢 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首句“齊”與“啼、堤”同為“齊”韻字押 韻。但也可鄰韻通押,如規(guī)定用一東韻但首句末卻允許用二冬韻的字來押韻。 123、詩韻: 又叫“平水韻”。它是唐宋以來形成的專門為科舉考試時寫格律詩而編寫的一本 官修韻書, 它具體規(guī)定了哪些字屬于同一韻, 共分 106韻。 每首格律詩都必須在同一平聲韻 中選用韻腳字。 南宋時江北平水人劉淵著

27、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郁著 平 水新刊韻略 ,所以詩韻又叫“平水韻” 。“平水韻”中平聲韻共有 30個。 124、同字對:在對仗句中出現(xiàn)了用同一個字相對的情況。這是律詩所不允許的。所以在律 詩中很難找到例子。 但在詞中卻是允許用同字對的,所以在詞中不難找到例證。如蘇軾 水 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用同一個“有”字相對。 125、四聲:中古(唐宋)時期,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合稱四聲。漢語有聲調 這一事實本應是古已有之, 但是直到六朝時期才由沈約、 周颙等人發(fā)現(xiàn)。 他們于是提倡將聲 調變化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以平仄聲調的有規(guī)律變化組合以體現(xiàn)漢語的

28、音樂美。 126、三平調:詩句中如果最后三個字全都是平聲字,就叫做三平調。這是寫格律詩的大忌。 是決不允許出現(xiàn)的。但在寫古體詩時,卻有意多出現(xiàn),以示與格律詩相區(qū)別。如杜甫的歲 晏行中如下的詩句: “莫徭射雁鳴桑弓、汝休枉殺南飛鴻、割慈忍愛還租庸、好惡不合長 相蒙、此曲哀怨何時終” ,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字,這就是三平調。 127、拗救:當出現(xiàn)了拗句,即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要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 置補回一個平聲字,這種做法就叫做“拗救”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 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 ,即第三

29、字位置該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 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 (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 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風起天末” 、王維觀獵的尾聯(lián)出句“回看射雕處”,以及杜甫的 詠懷古跡之尾聯(lián)出句“庾信平生最蕭瑟” ,都屬于這種情況。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這 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guī)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平平平 仄仄t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對句救出句: “仄仄平平仄” (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 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 ,甚至變成“仄仄仄仄仄” ,不過這樣 一來,對句就必須

30、變成“ (仄仄)平平平仄平” ,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在對句增加一 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所以叫 “對句救出句”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吹”救“不” )、陸游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 鬢向人無再青” (“無”救“萬” )即是。 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 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 聲,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兩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對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說過, 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 ,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 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于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 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 又救本句的第一字, 這就是兩救。 如陸游夜 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一聯(lián)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