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講座文言斷句和翻譯_第1頁
理論講座文言斷句和翻譯_第2頁
理論講座文言斷句和翻譯_第3頁
理論講座文言斷句和翻譯_第4頁
理論講座文言斷句和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考語文文言文核按鈕專題4文言斷句和翻譯【考綱解讀】考綱內容考綱闡釋考點分布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E級(運用)2. 文言斷句其實考測學生對文句內容的理解。因此,將斷句考點單列,符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1)“句”?!熬洹敝妇淠┑耐nD。(2)“讀”指句中的停頓。【考點透析】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F(xiàn)在高考已經(jīng)

2、把斷句作為必考專題,近幾年先后多次出現(xiàn)考查。北京高考年年有斷句題。因此,我們對這種題型要引起足夠重視,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斷句方法,加強訓練,提高應試能力,做到有備無患。如2011年高考卷: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用“/”斷句。(4分)莊 宗 與 梁 軍 夾 河 對 壘 一 日 郭 崇 韜 以 諸 校 伴 食 數(shù) 多 主 者 不 辦 請 少 罷 減。參考答案為:莊宗與梁軍夾何對壘/ 一日/ 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 主者不辦/ 請少罷減。又如:下面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中的一段文字:太尉自州以狀白府愿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

3、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這段文字,其他地方斷句均無大的問題,最后部分“孝德曰”后面的“幸甚如太尉請”,如何斷句,確實很費周折?;浗贪嬲n本斷句為: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 這樣斷句似乎沒有什么錯。理解為“好,就如太尉說的辦”也很通順。而語文出版社的課本斷句為: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分析前后文,下文有郭晞的“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軍以從”,尹少榮的“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谷入汝,汝又取不恥”,有焦諶說的“吾終不可以見段公!”,均可見本文中除作者對段秀實稱官職(太尉)外,其他人物稱段秀實均為“公”,故“如太尉請”之類稱官職

4、的話應是作者的話,從而說明粵教版的標點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弄清引文與作者的敘述之間的差別。再如唐宋散文選讀陸文學自傳中的一段文字: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詣伶黨著謔談三篇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公追之曰念爾道喪,惜哉吾本師有言我弟子十二時中許一時外學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門人眾多今從爾所欲可捐樂工書天寶中郢人酺于滄浪邑吏召子為伶正之師時河南尹李公齊物黜守見異提手拊背親授詩集于是漢沔之俗亦異焉。正確的斷句為: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詣伶黨,著謔談三篇。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公追之曰:“念爾道喪,惜哉!吾本師有言,我弟子十二時中,許一時外學,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門人眾多,今從爾所欲,可捐

5、樂工書?!碧鞂氈?,郢人酺于滄浪,邑吏召子為伶正之師。時河南尹李公齊物黜守見異,提手拊背,親授詩集,于是漢沔之俗亦異焉。其中“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一句中,“伶正”為伶官之長;“弄”為“操弄、玩弄、表演”之意;“木人”、“假吏”、“藏珠”等均為游戲。因此,三種游戲應該都置于引號內;又根據(jù)下文“邑吏召子為伶正之師”,整句標點應為: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試題精講】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恒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名師剖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是較高要求,但

6、所斷文句通過找謂賓,即可得到答案,故難度適中。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整體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之處。標點的使用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規(guī)范。斷句要注意:(1)借助名詞、代詞的位置。名詞常作主語和賓語。(2)看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3)找頂真和排

7、偶。頂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語勢連貫。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4)明對話與引文。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答案:訪練兵簡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撫納士眾 / 皆為致死 / 聞敦有不臣之心 / 訪恒切齒 / 敦雖懷逆謀 / 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2.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zhí)葉公之余習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斷句:

8、(1)異史氏曰/滿招損/謙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zhí)葉公之余習/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滿之為害如是夫名師剖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是較高要求,但所斷文句通過找謂賓,即可得到答案,故難度適中。3.用“/”給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名師剖析:此題考查文言句讀的能力。這個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況、乎、吾、事、雖、而、古人”是斷句的標志。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高

9、考趨勢】(1)取材上,或在文言閱讀文段中,選取一部分,要求考生斷句,或另選一段文字要求斷句。(2)答題方式上,或要求在應斷處劃線,或提供選擇項,要求考生選出正確的一項。應考方法盤點(一)復習方法1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lián)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鉆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shù)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2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

10、的意思之后,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后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jù)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shù)牡胤綌嗑洹?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于斷句。記住一些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可以幫助斷句。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5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

11、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jù)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xiàn)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guī)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6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

12、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保ㄙY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后加上一個逗號。7要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

13、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二)斷句方法文言文斷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難,點面結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說,在標點之前,要認真通讀全文,把容易斷開的句子先斷開,再依次縮小斷句范圍。對于疑難句子,要聯(lián)系上下文意,抓住關鍵詞,仔細推敲,切不可顧前不顧后,粗心大意。斷句時,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規(guī)范。還應反復誦讀,增強語感。斷句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guī)律:1找名代文言文中名詞,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如以下兩段文

14、字: 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如2005年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找到上述加點名詞或代詞,便可以做出基本判斷。2看虛詞虛詞

15、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他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

16、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2005年北京卷) 3明頂真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語勢連貫。如: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又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4據(jù)排偶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5依總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 據(jù)此也可以進行

17、斷句。于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這段文字始句為總起句,故應斷為句。接著緊承始句,發(fā)“嘆”,其中“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為總嘆。下文分“夷以近、險以遠”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結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

18、與力”而“無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幾種情況進行議論,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結。辨明哪些是“總”、哪些是“分”,又“分”幾層,就可以大致斷句了。6理對引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理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如: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

19、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國也) 這段文字是孟子對梁惠王所說的話,故應用引號。孟子的話中又引用了某種人的話“非我也歲也”“非我也兵也”,故應用單引號。又如下面一段文字:7察反復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斷句示例: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時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

20、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宋弘傳)第一步,反復通讀,先抓住主要之點,如文中說的是什么人,辦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結果等??慈宋铮闹刑岬降娜宋镉泻柟鳎ㄓ小暗坻ⅰ保?,帝(劉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斷定是一個人)。這樣可斷定文中共提到三個人。再看事件。綜觀全文,說的是湖陽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為她物色一個丈夫??崔k事的方式。帝“微觀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來帝又詢問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態(tài)度??词虑榈慕Y果。最后帝曰:“事不諧矣?!薄爸C”是成功的意思,可知這件事沒有成功。這樣,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斷句了。第二步,要確定

21、詞的句中意義、注意語序、分析句式。反復研究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是句還是讀?!昂柶湟狻敝g,“湖陽公主”是專名,其間決不能斷;“湖陽公主新寡”有主有謂,敘一事,是主謂句,應當斷;“朝臣”是“論”的賓語,當屬上;不能做“觀”的主語,決不能屬下;至“其意”處,一事已敘完,應斷為“句”,其它為“讀”。文中“方且圖之”的“之”,是屬上還是屬下?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容易把“之”和“后”連起來讀。但這里“之”是“圖”的賓語,一定要屬上,不能屬下與“后”連用。第三步,找出整齊對稱的上下句。這可供我們斷句時參考。如帝引用的諺語,應斷作“貴易交,富易妻”,不能斷為“貴易交富”,而使“易妻”屬下。這里的“易”是更換的

22、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當根據(jù)這一點,斷為“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斷為“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第四步,找到對話的標志。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諺言”等。但這時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為止。如“諺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貴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問話,不是諺語。因而“乎”后加雙引號,六字諺語加單引號。第五步,找虛詞。文中的“方且圖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諧矣”的“矣”,都可作斷句時的參考。 這樣得出如下句讀:時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

23、,群臣莫及?!钡墼唬骸胺角覉D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钡垲欀^主曰:“事不諧矣!”【模擬新練】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答案: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4分。每錯、漏2個斷句處扣1分,扣完為止。若斷為“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亦可。)2.用“”給

24、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惇久竊朝柄迷國罔上毒流搢紳乘先帝變故倉卒輒逞異意睥睨萬乘不復有臣子之恭。答案:惇久竊朝柄/迷國罔上/毒流搢紳/乘先帝變故倉卒/輒逞異意/睥睨萬乘/不復有臣子之恭。(共4分,每錯劃、漏劃1處扣1分,扣完為止。)3.請用“/”為下面的文字斷句。臣 聞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門 張 公 室 棄 無 用 之 費 損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愛 功 亟 戰(zhàn) 疾 耕 答案: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損不急之官/惜日愛功/亟戰(zhàn)疾耕(錯12處扣1分,34處扣2分,56處扣3分,78處扣4分。當

25、斷而不斷,不當斷而斷,都算錯?!吧辍薄吧獭敝g斷,不算錯。)4.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語句斷句。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答案: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5.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第三段加“【 】”部分斷句。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此隱而諷之也五者相傾險诐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答案: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此隱而諷之

26、也/五者/相傾險诐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 (每對4處得1分)【知識清點】原書古代文化常識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考綱解讀】 考綱內容考綱闡釋考點分布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B級(理解)“理解”,就是準確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確的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譯為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種綜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讀懂了文章的內容??疾榈木渥邮怯刑攸c的,在實詞、虛詞、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典型性的句子。(1)理解并翻譯實詞(2)理解

27、并翻譯虛詞(3)理解并翻譯句式(4)理解并翻譯活用的詞語(5)理解并翻譯通假字(6)理解并翻譯古今異義詞語(7)理解并翻譯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究键c透析】 翻譯的原則、要求與重點:原則遵循信、雅、達的原則。信: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達: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雅:譯文語句規(guī)范、得體、生動、優(yōu)美。要求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文從字順。要準確翻譯一個句子的意思,就必須要有語境意識,不能孤立地去翻譯這個句子本身。因為有些句子中的實詞或虛詞,在這個獨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釋是行得通的,但這個句子來源于整個文段,如果把這個句子翻譯放回到原文中去

28、,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語境了。這說明不能獨立地對所考查的語句進行翻譯,必須要結合語境給文言文句定位。重點(1)文言實詞重點是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含古今字、異體字)。也要注意偏義復詞、同義復詞、聯(lián)綿詞、數(shù)量詞的特殊表示。(2)文言句式除了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這四種常見文言特殊句式,特別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的賓語,以及介詞的省略)和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數(shù)詞后置、狀語和補語的特殊語序)。(3)文言虛詞重點掌握考試大綱所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4)對古代的專用語、制度習俗等文化常

29、識也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5)對言簡意豐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句子,意譯?!驹囶}精講】1.翻譯下面的句子。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人有小善,鮮不自稱。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名師剖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的能力。翻譯要做到“信、雅、達”,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并聯(lián)系具體語境。它考查學生文言綜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高考題將文言句式(尤其是固定格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等內容都放在這一題里面考查。本題除對常用實詞、虛詞的考查外,還對省略句式、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等進行了考查,難度適中。答案:當時陶侃擔

30、任閑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為好友,并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人們往往有一些優(yōu)點,很少不自己稱贊自己的,你的功勞那么大,卻沒有說一句,這是為什么呢?2.翻譯下面的句子。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譯文:只是用濃墨灑成大黑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郭以是德狐,恒置雞黍,備狐啖飲。譯文:郭生因此感激狐貍,常常置辦美味飯菜,供給狐貍吃喝。名師剖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的能力。除對常用實詞、虛詞的考查外,還對省略句式、詞類活用(意動用法,名詞作動詞、固定結構)等進行了考查,難度適中。要把握下列詞語:但;副詞;只是、僅僅;異:以之為異,感到奇怪;白:

31、告訴。以是:因此;德:感激、感恩;恒:常常;啖飲:吃喝。3.翻譯下面的句子。今安慶守譚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名師剖析:此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要注意“今”作定語,不是狀語,應譯為“現(xiàn)在的”而不是“現(xiàn)在”“今天”;“非乎?”可譯為反問句“不是嗎?”;“盍”是兼詞,“何不”之意。教材齊桓晉文之事中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依”可譯為“依附”“投靠”。答案為: 第二句注意固定格式“所聞”,“所”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暗凇睘楦痹~,譯為“只”。陳涉世家有“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即使。第:只、僅。令:

32、使)。“但”譯為“只是”;木蘭詩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短歌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岸保Z氣助詞,“罷了”。答案:現(xiàn)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嗎?你為什么不去投靠他?伯章好像沒有聽到這些話,只是說:“我也知道這事,只是因道路遙遠不能到罷了?!薄靖呖稼厔荨拷鼛啄昴旮呖荚嚲碇?,分值為6-10分;增加分值的高考試卷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文言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在今后的高考中,這一考點還將會是考查重點??疾榈男问饺詾閮煞N:一是翻譯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仍為主流;一是單出段,翻譯畫線句子。應考方法盤點文言文翻譯的步驟1.找到要譯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審讀要譯

33、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這段話的大致含意,明確這段話說的方向和范圍。2.找到句子的特點,即得分點。3.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句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這時就要采用“留、換、刪、補、調、縮”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如: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

34、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譯: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作記?!爸梁驮辍笔悄晏枺芭R川”是地名,翻譯時應該保留。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2006高考天津卷)譯:光武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zhèn)守河內的人?”“光武、鄧禹”等為人名,“河內”為地名,應該保留。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譯: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

35、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遷”、“桑懌”均為人名,故保留。2換即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語法已經(jīng)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卑鄙”應替換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稱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翻譯時也要換成現(xiàn)在的說法。伏愿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2006年高考重慶卷)譯: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jié)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胺?,是謙稱。翻譯時要將“伏”換成“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

36、軾赤壁賦)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凹韧笔枪糯鷷r間稱謂,大月為十六,小月為十五。這里七月為大月,故應譯為現(xiàn)代的說法“十六”。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過秦論)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傲稀?,本義是“天地四方”,但翻譯時要更換為“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譯: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陣之急;促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譯: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zhàn)場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祿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勞苦。、兩例,“藩籬”是比喻修辭,應換譯為“邊防”。“廟堂”本指“廟宇”,這里比喻“朝廷”,應該替換。文言句子中還有不少的修辭

37、格,翻譯時一般采用更換的方法。諸如此類的還有“蕭墻”“黔首”“阡陌”“七廟”“萬乘”“神器”“垂拱”等。3刪即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之”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故翻譯時應略去。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作息”為偏義復詞,義偏向“作”,故“息”應該不譯。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jīng)靜女)“其”是句中形容詞詞頭,助詞,無實在意義,不譯。夫六國與秦

38、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蘇洵六國論)“夫”是句首發(fā)語助詞,表示要發(fā)議論,無實在意義,舍去不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仿佛”與“若”同義,翻譯時只取一個詞。譯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ɡ畎资竦离y)“噫”、“吁”、“嚱”均為表感嘆的語氣助詞,翻譯時只要譯一個就可以了,故可譯為“啊”。 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此句為賓語前置句,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為“有何陋”,“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置于謂語之前,無實在意義,故不譯。4補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單音實詞增補成雙音實

39、詞。因古人多用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多用雙音節(jié)詞,翻譯時,用與文言詞語相同或相近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補成雙音節(jié)詞。還要注意古今異義的雙音節(jié)詞語如“妻子”“地方”“指數(shù)”等,如: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說)譯: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更”“役”“復”“賦”,均應譯為“變更”“差役”“恢復”“賦稅”。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2003年全國高考題)譯:皇帝討厭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的人)會變?yōu)榧樨ǖ娜耍皭骸薄斑^”“忠”“佞”就可以分別組成“厭惡”“過錯”“忠誠”“奸佞”。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2004年高考廣西卷)譯

40、: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財”“損”“志”“益”“過”都要補為雙音節(jié)詞,譯為“錢財”“削弱”“志向”;“增多”“過失”“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并補充為“妻子兒女”。我奉王命,義無屈。公等有妻子,徒死無益。(2004年高考重慶卷)譯: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義不能屈服。你們這些人有妻子、兒女,白白送死沒有好處。“王”“命”“無”“屈”“妻”“子”“益”均應換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兒女”“好處”。 (2)增補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來。如:則

41、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保n愈師說)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边@里“則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出。根據(jù)上下文,這里省略的應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譯: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沒有讀過。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語“吾”,尾句省略賓語“之”,翻譯時應該補上。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譯:但是,力氣可以到那里卻沒到,在別人來講,是可以譏笑的,對自己來說,是應該后悔的

42、。這個句子,根據(jù)前后文理解,應省略一個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卻沒有至,所以“人譏己悔”。故在翻譯時應補出“而不至”之類的分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譯: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定要補充出來。沛公軍壩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譯:沛公駐軍在壩上?!败姟焙笫÷粤恕坝凇?。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譯時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譯

43、:于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禍福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爸I”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他們”,翻譯時應該補出。(3)數(shù)詞后面增加有關的量詞、分數(shù)的詞語。古漢語中,多數(shù)情況下,數(shù)量、分數(shù)等表示的方法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shù)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如表物量,可補“個”、“只”、“把”等,如表動量則補“次”“回”等。如: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譯: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詞“歲”,譯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九十六歲”。茲編所錄,精于理者蓋十之六。(2006年高考湖南卷)譯:這部文集收錄的,長于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笆笔欠?/p>

44、數(shù)詞,譯為“十分之六”。鄭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與此同。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譯: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歡游覽的人到的地方,還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十一”是分數(shù),“十分之一”。5調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譯文時,應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如:(1)主謂倒置主語后說的情況,多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如: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⑾蜿套又螙|阿)譯: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啊!甚矣,汝之不惠?。凶佑薰粕剑┳g:你不聰明也太厲害了!以上兩例都是主謂倒裝句,“子之治

45、東阿”、“汝之不惠”是主語,“甚善矣”、“甚矣”是謂語。翻譯時應調整順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2)賓語前置有多種情況,都應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先說謂語或介詞,再說賓語。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的句子。翻譯時按現(xiàn)代漢語的結構調整。助詞“之”、“是”不譯。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譯: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賓語,借助詞“之”“是”“之為”使賓語前置。此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爸笔侵~,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又如“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惟命是從”等。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

46、年高考全國卷)譯:從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未有過這樣的事。古漢語否定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譯時將“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時不我待”“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譯:恐怕應該責怪你們吧?古漢語疑問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爾是過”即“過爾”,翻譯時將“爾”放到“過”的后面,“是”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不識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廣東卷)譯:不知道您憑什么知道這件事? 欲而得之,又何請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譯:你想要的東西已得到了,還請

47、求什么呢?“奚以”“何請”均為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翻譯時要將代詞賓語“奚”“何”放到介詞“以”和動詞“請”的后面。譯為“憑什么”“請求什么”。(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借“之”和“者”使定語后置,常用“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結構。翻譯時調整順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白ρ乐?,筋骨之強”,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翻譯時把“利”放到中心詞“爪牙”的前面。今陜西成皋中,立土動及百尺,亦雁蕩具體而微者。(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譯:現(xiàn)在陜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動不動達到百尺高,也算是形體具備只不過規(guī)模小一些的雁蕩山?!熬唧w而微”

48、是修飾“雁蕩”的,即“具體而微之雁蕩”。翻譯時把定語“具體而微”放到中心詞“雁蕩山”的前面??陀写刀春嵳?,依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譯:有一個吹洞簫的客人,合著節(jié)拍應和?!坝写刀春嵳摺毙揎棥翱汀?,翻譯時把“有吹洞簫者”放到中心詞“客”的前面。(4)介賓短語后置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后置非常普遍,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從它們所處的位置來講,叫補語。但從內容上講,它們有時作狀語。翻譯時要提到動詞前面。如: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譯:“不受時俗限制(影響),向我學習。多于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譯:比田里的農夫還多。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譯: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也可譯為:徘徊在斗宿和

49、牛宿之間。 獻子執(zhí)而紡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 譯:范獻子把董叔抓來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譯:于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禍福(利害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飲酒于斯亭而樂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譯文: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以上例、中,“于時”“于余”“于南畝之農夫”“于庭之槐”“以禍?!薄坝谒雇ぁ狈g時就一定要放到動詞“拘”、“學”“多”“紡”“諭”“飲”前作狀語。但有時,有些短語可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不調,仍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如例。(5)文言文中,用于修飾動詞的數(shù)詞,常置于動詞之前作狀

50、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常常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如: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譯:良馬跳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并放到“躍”和“駕”的后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譯: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罐。句中“一”譯為“一下”,并放到謂語“擊”的后面。以上兩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良馬一跳”。例譯為“替趙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應該在數(shù)詞后加上量詞,并放到謂語之后。6縮即凝縮法。即對文言中為了增強氣勢而使用繁筆的句子簡化。如:有席

51、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譯:“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币庾g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對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譯。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

52、詞放到一起。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后,放到一起翻譯。2、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53、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譯:埋沒在污穢的監(jiān)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凹S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jiān)獄中”。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霸啤?、“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3、借代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

54、之間的交往呢?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安家隆敝钙矫癜傩丈砩洗┑拇植家路?,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敖z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制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zhàn)爭,“桑梓”代鄉(xiāng)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

55、尺”代法律或劍,“萬鐘”代高官厚祿等。4、委婉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zhàn))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鞍菥n”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zhàn),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耙姳场笔枪湃吮苤M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5、用典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敖Y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霸巍笔悄铣挝牡墼文觊g,“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