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_第1頁
第二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_第2頁
第二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_第3頁
第二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_第4頁
第二章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這些因素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內外兩個維度,內在因素主要指學前兒童自身的特性,外部因素則包括各層級的物質與精神環(huán)境,具體指社會、家庭和幼兒園的影響。第一節(jié) 兒童自身因素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在影響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各種因素中,兒童自身的因素是一個基礎,因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必須通過個體自身才能發(fā)揮影響和作用。一、生理成熟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根據格賽爾的成熟理論,個體的發(fā)展要以成熟為基礎,而成熟則取決于基因所決定的時間表。在尚未成熟之前,兒童有一個準備階段,這個準備階段就是生理機制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階段,處于這

2、個階段的兒童,相應的學習能力尚不具備,這時如果讓他們學習某種知識或技能,就難以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不僅表現(xiàn)為學習難度大,還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不鞏固,最嚴重的莫過于傷害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因此,在成熟的基礎上對兒童提出適度適當的要求是重要的教育原則,當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與兒童的生理發(fā)展水平相匹配時,孩子能夠積極地適應社會化的要求。 教育者要盡可能在孩子生理成熟的基礎上提出恰當要求,同時也要注意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促進積極的社會學習,防止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如孩子往往有身體活動的需要,只有讓孩子有充分適當的身體活動,攻擊性行為與搗亂行為就大大減少,相反,當兒童的生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出

3、各種各種的問題行為,如一些身體缺乏運動經驗的孩子在身體和空間感知覺上表現(xiàn)滯后,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空間混亂會引起閱讀和書寫困難,同時也會導致問題行為,還有一些兒童不斷地惹麻煩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身體位置與他人有關。成人應該鼓勵幼兒進行身體活動進而更好地幫助兒童,而不是總想著盡力使兒童保持安靜。另外,兒童自身的生理特點對其社會性發(fā)展也會有影響,如一個健康漂亮的孩子往往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愛與支持,其往往也是自信的,一個不漂亮的或殘疾的孩子,她往往更容易自卑。全納教育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全納,以及對所有幼兒的公平教育。關注被排斥的兒童,從對特殊需要的人的排斥到一般的排斥。二、個性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

4、影響個性是指在生物基礎上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而形成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具有調控能力的、具有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在各種心理過程、各種心理成分發(fā)生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的。2歲之前,幼兒的各種心理過程還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到了兩歲左右,個性逐漸萌芽,3-6歲是個性形成的開始時期。這階段明顯地出現(xiàn)個性所具有的各種特點,個性的各種結構成分已經初步發(fā)展起來,有穩(wěn)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活動,比如所氣質、性格和能力系統(tǒng)等,已經開始結合成為整體,形成各人獨特的個性雛形。一、氣質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氣質是一個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生物基礎,氣質是兒童生來就帶有的獨特特點,它與人的解剖特

5、點直接相關,因此,它具有更大的穩(wěn)定性,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帶上個人獨特的色彩,2歲之前,幼兒的個性尚未形成,幼兒的社會化和個體差異最初主要是由幼兒的氣質所決定。(一)兒童氣質的類型傳統(tǒng)的氣質類型,是由古希臘醫(yī)生希波克利特以高級神經活動為標準提出的,抑郁質、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巴甫洛夫則認為高級神經活動有三種基本特征,即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根據它們結合的不同,可以形成4種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其中有三種是強型,一種弱型。強型可以分為平衡與不平衡,平衡又可以分為靈活型與不靈活型。高級神經活動氣質類型心理表現(xiàn)強、不平衡膽汁質反應快、易沖動、難約束強、平衡、靈活性低 粘液質安靜、遲緩、有耐心

6、強、平衡、靈活性高多血質活潑、靈活、好交際弱抑郁質敏感、畏縮、孤僻切斯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一系列的標準,他們把兒童劃分為三種類型:易帶的孩子,占75%,他們對照料者的撫養(yǎng)活動提供大量的積極強化,因而在整個兒童時期都受到成人的極大關懷和注意;難帶的孩子,10%,他們總是心情不好,在游戲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使他們接受撫愛和照顧,由于成人的撫愛經常得不到強化,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往往不密切,孩子缺乏教養(yǎng);遲緩的孩子,15%,他們常常是安靜地退縮,對新事物適應緩慢,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對新刺激緩慢發(fā)生興趣,慢慢地活躍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類孩子的發(fā)展情況因成人的撫愛和教育情況之不

7、同而分化。切斯的研究也得到了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的證實。氣質是兒童生來就有的獨特特質,通過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的影響,氣質維度也會發(fā)生變化。氣質是無好壞之分的,因為,各種各樣的氣質都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獨特之處,都是值得尊重的。各種類型的氣質都需要照料者或教育者正確對待,只有施加適合的干預與影響才是適宜的。舉例(二)氣質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1、氣質對學前兒童身體發(fā)育的影響2、氣質對兒童社會認知的影響3、氣質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影響所謂性別角色,是指特定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社會成員所期待的適當行為的總和。性別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文化中,兒童獲得適合于某一性別的價值觀、動機和行為的過程。兒童在2歲左右就出現(xiàn)了性別

8、角色萌芽意識,知曉了一定的性別角色知識。一般來說,男孩的性別角色知識發(fā)展的速度高于女孩,且其性別角色知識也遠比女孩豐富和詳細;在社會行為方面,女孩對年幼兒童的撫養(yǎng)性行為顯著多于男孩,而男孩的支配和攻擊性行為多于女孩。4、氣質對于親子關系的影響首先,影響父母的反應性和敏感性。易撫養(yǎng)型兒童的氣質特點會對親子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類兒童生理活動有規(guī)律,容易適應新的環(huán)境,容易接近陌生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活潑、愉快、愛玩。這類兒童通常會得到大人極大的關注,因此,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比較融洽和親密。難撫養(yǎng)型幼兒的氣質特點會對親子關系產生消極的影響,這類兒童生理活動沒有規(guī)律,進食時煩躁不安,經常哭鬧,睡眠不

9、規(guī)則,對新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退縮、不安,對新環(huán)境適應遲緩。(舉例)其次,影響學前兒童的依戀模式。 依戀是指個體對某一或某幾個特定個體長久持續(xù)的情感聯(lián)系,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不在場時感覺焦慮。安斯沃斯通過他自主設計的研究學前兒童分離焦慮、陌生焦慮的“陌生情景”實驗,以觀察人類母親與兒童間的依戀關系。在這個實驗中,兒童進行了20分鐘的游戲,并使照看著及陌生人進出房間,從而再現(xiàn)出大多數兒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變換。情境中的心理壓力變換,對兒童的反應加以觀察。其中,具體情境如下步驟:1、與母親一起留在實驗室中;2、陌生人進來,加入他們;3、母親離開,留下孩子與陌生人留在房間中;4、母親

10、回來,陌生人離開,母親和孩子在一起;5、母親離開,留下孩子單獨在房間中;6、陌生人返回,與孩子一起留在房間中;7、母親返回,與孩子重聚。觀察兒童行為的兩個方面:1、兒童從事的探索行為的總量(如玩新玩具等);2、兒童對母親行為的反應。基于其行為表現(xiàn),他把兒童的依戀分為性質不同的三種模式:安全型依戀(當母親在場時,會自由地進行探索,與陌生人打交道,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xiàn)出心煩意亂,并在看到母親時高興)當幼兒知道存在一個可在需要時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時,兒童能夠最好地從事探索行為,提供支持會增加安全感,當母親可以親近、能夠以響應和適宜的方式滿足兒童的需要時,兒童就會成為安全型依戀,當然,依戀的行為是一種

11、雙邊互動的關系,不僅兒童的反應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父母的行為也會受到兒童行為的影響。這種依戀風格是最具適應性的依戀風格。焦慮-回避型依戀(會回避或忽視母親,在母親離開或返回時幾乎沒有情感反應,無論什么人在場,幼兒都很少進行探索行為,無論室內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兒童的情緒都不會發(fā)生多大變化)這種依戀緣于漫不經心的養(yǎng)育風格,兒童的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使得兒童相信對需要的傳達不會影響到母親。焦慮-抗拒型依戀(此風格的幼兒會對探索行為及陌生人焦慮,即使母親在場亦如此,母親的離開會使幼兒極端沮喪,母親返回時兒童會表現(xiàn)矛盾心態(tài):尋求保持與母親的親密但會怨恨,并且在母親開始關注時進行抵抗 )這種依戀關系來源于

12、母親的養(yǎng)育風格,即盡心盡力,但自以為是。紊亂性依戀(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算是一種依戀風格,因為它是連貫風格或應對模式的缺乏,抗拒型模式與回避型模式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們仍是應付世界的一種穩(wěn)定策略,而紊亂型依戀的兒童把照看著體驗為恐懼的對象,人類交往被體驗為無規(guī)律的。)其研究得出的依戀類型不僅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也與兒童的自身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兒童的行為特征、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jié)律性有明顯的個性差異,一些兒童很難照料,異?;钴S,拒絕父母親的親近,不易撫慰,形成穩(wěn)定依戀的時間較晚,而且其在依戀關系中與成人聯(lián)系的方式也與一般兒童不同,如多采取注視與交談而較少身體接觸與聯(lián)系,這些兒

13、童的依戀狀態(tài)不能完全取決于父母的撫養(yǎng)方式,而應歸因于兒童的先天氣質。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認為,父母是根據兒童的氣質特點來調整其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傾向于使用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最有效的任何撫養(yǎng)方式。p20依戀是兒童社會化的起點,首先構成了情感社會化的基礎,在依戀范圍上,幼兒依戀要突破早期的親子關系,建立更為復雜的多重依戀,即不僅對家庭照顧著產生依戀,而且對幼兒園教師產生依戀,多重依戀關系的建立是幼兒情感社會化的主要任務和情緒生活和諧的基本保證。二、自我意識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身特性以及自身與他人及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自我認識的對象包括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動作和行動、自己的內心活動、

14、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自我認識包括三種形式,即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jié)。兒童在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中,只有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才能逐漸地對自己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作出適當的調節(jié)。幼兒剛出生時,他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與客體區(qū)分開來。一直到1歲前,兒童甚至不能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組成部分是屬于他自己的。他吃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頭發(fā)等。劉金花等人運用阿姆斯特丹創(chuàng)造的給嬰兒點胭脂、照鏡子的方法得出了嬰兒自我認識發(fā)展的大致時間:第一階段:戲物(玩鏡子)10個月左右的嬰兒中有約60%對鏡子感興趣,他們見到鏡子,又是摸又是添,或者將自己的臉貼在鏡子上,但

15、是很少注意鏡中自己的影像;第二階段:與鏡像伙伴游戲12-24個月的嬰兒在照鏡子的時候,除興奮外,還對鏡中自己的影像顯得十分注意,看著它微笑,或者去舔她,還有些到鏡子后面去找這位伙伴;第三階段:相倚性探究18個月左右的幼兒,照鏡子時特別注意鏡子里的影像與鏡子外的東西的相應關系。認識到鏡子中的映像就是自己;第四階段:自我認識出現(xiàn)幼兒自21個月后,借助鏡子立刻摸自己鼻子找紅點的人數迅速增加,在有無自我認識上出現(xiàn)了質的飛躍,幼兒能夠認識自我形象了。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在自我意識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獨立性上,1歲之前,兒童的一切行動是依賴成人并通過成人實現(xiàn)的;3歲左右的兒童出現(xiàn)了獨立的需要,他們最普遍的一個詞就

16、是“我”,“我要干”,“我要引起注意”“我要獲得一定的地位”等。在區(qū)分了自我與非我之后,兒童的自我認識主要是通過自己和別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比如說,兒童是從輕信和運用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地判斷發(fā)展的,在幼兒階段,兒童的自我評價主要以成人評價為主,幼兒的自我評價也往往比較簡單,采用兩分法的評價方式,如好與不好,聰明與笨等,所以成人對兒童評價要慎重,盡量少給孩子定性評價,防止貼標簽。 自我調節(jié)的發(fā)展 自我調節(jié)是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以符合特定活動目標的需要。幼兒自我調節(jié)水平的高低與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水平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一般而言,年幼兒童大腦皮質興奮機制相對抑制機制占有較大優(yōu)勢,所以幼兒的自我控制

17、能力比較低,行為帶有明顯的沖動性。研究發(fā)現(xiàn),讓2-4歲幼兒對某種信號不作反應比讓其做出反應更為困難。兒童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受各種因素影響,自我控制水平也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言語指導和行為訓練在兒童自控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從根據外部言語指導、外部誘因控制行為逐漸發(fā)展到根據自身要求和內部誘因來控制行為,從不自覺行為發(fā)展到自覺行為。三、性格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性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在對客體現(xiàn)實的穩(wěn)固態(tài)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中。性格與氣質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兩者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性格主要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出生頭幾年逐漸形成。一般來說,在嬰兒階段,母子關系在嬰兒性格的萌芽過程中起著最重要

18、的作用,母親的良好照顧會使嬰兒從小就得到安全感,形成對母親的信任和依戀,為以后良好性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氣質也與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氣質對性格的形成有著有力的促進作用。比如說難帶的孩子,他餓了一般就立刻大聲哭叫,立刻引來成人的注意,這樣的孩子如果成人總是立刻滿足他的要求,長大了之后容易形成急躁、其需要必須立刻得到滿足的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如果成人注意到了他,但不立刻滿足他的愿望,而是慢慢地一邊沖奶一邊和他講話,安慰他,分散他的注意,他也將形成一種更為平和與克制的性格。因此,可以說,氣質提供了先天基礎,但是成人的撫養(yǎng)方式和教育在兒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決定性意義。成人應該根據幼兒的氣質特點來進行

19、針對性的撫養(yǎng),不同的撫養(yǎng)方式會形成不同性格的兒童,正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也”。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對幼兒的個性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時的性格雖然沒有定型,但是它是未來性格形成的基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蒙臺梭利說過,人生的頭幾年,勝過以后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三歲的時候,兒童的個性剛開始萌芽并快速發(fā)展,這個時期的兒童極具可塑性,在這個時期各種培養(yǎng)是最有效的,當他長到七歲的時候,一個人在一生中所表現(xiàn)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活動的總特征的雛形基本形成,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重大事件,性格容易沿著最初的傾向發(fā)展下去。四、能力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學前兒童的能力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一是運動、操作能力和智力,

20、前兩者在嬰兒出手時起,就已經出現(xiàn);而智力的發(fā)展則需要通過運動和操作來表現(xiàn),而運動和操作的發(fā)展水平越高,越是依靠智力的支配。二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是指在各種活動中都經常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例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種專門活動需要的能力,如數學計算、音樂繪畫、空間想象等能力以及某些實際操作相聯(lián)系的動作體系,如飛行員、駕駛員等。三是主導能力和非主導能力,也可以稱為優(yōu)勢能力和非優(yōu)勢能力。 能力與諸多非智力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與性格有密切關系。p22-23第二節(jié) 家庭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社會化始于家庭,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習得社會生活的基本行為

21、規(guī)范,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獨立自主能力,促進兒童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家庭結構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家庭結構是指一個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和人數。家庭結構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與非婚子女一起居住;二是主干家庭,即由祖輩、父輩、孫輩三代人構成的家庭;三是特殊家庭,即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不同的家庭結構類型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作用。p23-24 當幸福來敲門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F(xiàn)代新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留守兒童、隔代撫養(yǎng)、農村教育二、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不僅包括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精神環(huán)境,往往這兩種環(huán)境交織在一起,無法分開。家庭所處的國別、

22、地理環(huán)境,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等,都影響著家庭的精神環(huán)境。農村與城市的區(qū)別、各自出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父母尤其要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愛讀書、愛學習、求上進的家庭文化氛圍,讓孩子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因為孩子學習的一種特別重要的方式就是模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重要他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響孩子,應該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現(xiàn)實是父母都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哪怕是好好地讀一讀睡前故事。猶太人的教育舔書上的蜂蜜。 三、家庭關系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一)夫妻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一般而言,夫妻關系和諧,子女的安全感就強,反之,子女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自卑感,這

23、種消極情感會給兒童的社會化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二)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親子關系即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對于親子關系研究最早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賽門斯,他提出親子關系中的兩個維度,即“接受-拒絕”和“支配-服從”,以此說明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影響。各種各樣的相關研究證實,親子關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及人格發(fā)展的核心和主要動因,對兒童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親子依戀親子依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種親密的情感關系,這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情感,是幼兒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fā)展的基礎。它通常在5-6個月開始出現(xiàn),而在一歲半至兩歲半達到高峰,在特定的依戀簡歷的同時,嬰

24、兒對陌生人產生焦慮和恐懼感,一旦離開依戀對象,嬰兒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安、哭鬧,直至依戀對象的出現(xiàn)。如果不是孩子大腦或身體發(fā)育有缺陷或障礙,不出現(xiàn)親子依戀的原因便是親子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無情感,少交流或更換頻繁)。從來沒有過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的人,也可能成為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過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也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等等。 親子依戀主要分為積極的依戀(安全型依戀)和消極的依戀(包括回避型和紊亂型依戀)。嬰兒會形成哪種依戀,是與父母的教養(yǎng)活動和嬰兒自身的氣質特點相關的,要使得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父母或撫養(yǎng)者要在照顧嬰兒時充滿熱情,與嬰兒積極交流,對嬰兒發(fā)出的

25、信息及時回應。母親的素質決定民族的未來孩子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相互作用之中進行的,親子關系的質量決定著社會化過程是否順利、是否發(fā)生障礙或缺陷,也決定著社會化所可能達到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結構,是在學齡前即人生的最初幾年里大體上定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親子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國學者劉金花的研究p272、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影響著幼兒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初是在家庭中和父母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般說來,隨著子女年歲的增長,親子關系也隨之變化,稱之為親子關系的發(fā)展。嬰兒幼小時,很依賴父母的撫養(yǎng),不但要父母喂養(yǎng)、照顧、保護,在心理上也很依賴父母,嬰兒由父母

26、那兒獲得安全感及信賴感,而父母經由嬰兒那里獲得身為人父人母的幸福與滿足感;當到了幼兒時,父母除了繼續(xù)撫養(yǎng)之外,還要開始給予適當的管教,讓幼兒學習生活上所需的基本面知識及為人的是非準繩,讓幼兒逐漸獲得管理與控制自己欲望及行動的能力,幼兒學習自律,父母因此而感到喜悅,并有輕松感;到了兒童階段,父母要鼓勵兒童與外界接觸,從生活中學習。父母要鼓勵兒童向父母表達他們的意見,參與家庭的討論,能以家庭的一份子的身份發(fā)揮作用;到了青少年的時候,關系減淡,開始疏遠,以一種平行的關系相處。溺愛溝通而不是說服(三)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首先,家庭中的祖孫關系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如果祖輩

27、的文化層次較高,會理智地管教孫輩,寬嚴適度,這樣自然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其次,家庭中同胞關系也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同胞之間存在著示范與模仿、愛護與尊重、攻擊與順從、交流與溝通、教育與游戲等關系。兒童在此過程中可以學到各種各樣適應社會需要的態(tài)度與技能。四、家長教養(yǎng)觀念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家長教養(yǎng)觀念是指家長在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對子女的發(fā)展和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觀念和看法,通常包括家長的人才觀、親子觀、兒童觀、教子觀等,教養(yǎng)觀念通常體現(xiàn)在家長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子女的期望、教養(yǎng)方式和教養(yǎng)行為中。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分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三類, 因此,作為家長,應當注意這樣幾點:第

28、一,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更新教養(yǎng)觀念。第二,父母雙方的教養(yǎng)觀點要一致,方法要統(tǒng)一。這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有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tǒng)一標準,也就不能發(fā)展無沖突的價值觀。第三,注意家園溝通,保持父母的教養(yǎng)觀念和幼兒園的教育要求一致。第三節(jié) 幼兒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幼兒園是教育者按照國家的教育目標和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的發(fā)展特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的場所。作為繼家庭之后兒童進入的第二個穩(wěn)定的社會組織,幼兒園引導著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方向和水平,是兒童社會性教育的重要場所。一、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的影響 幼兒園作為一種教育組織,它會

29、針對幼兒的發(fā)展需要和社會對幼兒的要求開展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而相關教育部門也會制定出專門的教育大綱指導幼兒園的教育實踐,幼兒園則以這些綱領性的文件為基礎,再結合本園兒童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年齡的兒童設置不同的設計教育目標、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運用各種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系統(tǒng)、連貫的教育。當然,這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只有當它經過恰當組織并導致有意義的學習時,才能對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二、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 幼兒園的環(huán)境都是經過教育者精心設計的,帶有明確教育指向的環(huán)境,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幼兒園物理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物理環(huán)境包括幼兒園如何進行空間布置與材料運用的方方面面,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表明,美觀、和諧、設計合理的環(huán)境有利于陶冶兒童的性情,培養(yǎng)兒童的品格。一方面,幼兒園活潑、協(xié)調、色彩清新的建筑風格本身就很容易讓兒童產生一種愉悅之感,也更容易培養(yǎng)、激發(fā)兒童正向的社會性行為;另一方面,在具體的空間布置和安排上,井井有條的物品安排更容易培養(yǎng)兒童的秩序感;而適當的空間密度,能夠避免過分擁擠而造成的兒童攻擊性行為增多,或者空間過大而造成的消極社會性行為。如果能夠在幼兒園中為幼兒安排一定的私密空間,如“悄悄話屋”等,則會對兒童情緒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二)幼兒園精神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