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的成分》_第1頁
《空氣的成分》_第2頁
《空氣的成分》_第3頁
《空氣的成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空氣的成分同步練習選擇題UJ1. 空氣中含量較多而且性質不活潑的氣體是()A. 二氧化碳B. 氧氣C. 氮氣D. 水蒸氣2. 燈泡中如果有氧氣存在,則燈絲由于與氧氣發(fā)生氧化反以延長燈絲的壽命,請你猜測這種物質可能是應而很容易被破壞。因此,在燈泡內常封入一種暗紅色的固體物質,用來完全吸收掉燈泡內的氧氣()A. 氧化汞B. 氧化鐵C. 紅磷D. 高鎰酸鉀3. 某同學用下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試驗后發(fā)現(xiàn)所測定的氧氣的體積低于五分之一,針對這一事實,你認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正確的是()A. 查看實驗裝置是否漏氣B. 將紅磷改為蠟燭再重做實驗C. 實驗中紅磷的量可能不足,沒有將瓶內的氧氣消耗完全D.

2、 反應后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以使瓶內的水的體積減少4. 在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中,需要用到一種保護氣。當焊接金屬時,為了隔絕空氣,都能作為保護氣的一組是()A. H2、N2B. N2、。2C. CO2、COD. N2、Ar判斷題5. 人呼吸時,吸入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所以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越來越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會越來越多()6. 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定是空氣()實驗題7. 如圖所示,在一個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移動的活塞的玻璃器里放入白磷(足量),活塞左端管內密封有空氣,右端的管口跟空氣連通。將玻璃器固定在盛有80C熱水的燒杯上,進行實驗,試回答:(1) 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3、2)由此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8. 某同學用下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實驗步驟是: 讓夾子夾緊橡皮管 點燃燃燒匙里的紅磷 將燃燒匙插入廣口瓶,并塞緊 燃燒完畢后,打幵夾子試驗后發(fā)現(xiàn)測定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低于21 %問: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答案和解析【答案】1. c解析:空氣中氮氣的含量最多,而且性質不活潑,稀有氣體的含量最少。2. C解析:完全吸收掉燈泡內的氧氣的物質就要能和氧氣反應。題中只有紅磷可以和氧氣發(fā)生反應。3. B解析:紅磷改為蠟燭后,蠟燭燃燒產(chǎn)生氣態(tài)的二氧化碳,會占據(jù)著原來氧氣的體積,所以水會進入集氣瓶 偏少。4. D解析:用作保護氣的氣體化學性質要穩(wěn)定,如氮氣。H2、C

4、O具有可燃性。5. X解析: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人消耗氧氣,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生態(tài)是平衡的。6. X解析:氧氣在常溫下也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所以,無色無味的氣體也可能是氧氣。7. ( 1)白磷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熱,活塞右移;冷卻后右端的活塞在4cm的位置上。(2)證明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解析:本實驗的原理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組成是一致的。白磷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熱,使管內氣體膨脹,氣壓變大,故活塞右移,待玻璃管冷卻后,因管內氧氣消耗而且生成固體P2O5,造成左端玻璃管內氣壓小于燃燒前氣壓,右端活塞則在大氣壓的推動下向左移(約1cm),處在4cm的位置上,即移動了玻璃管內體積的五分之一,從而證明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 的五分之一。8. 可能原因有: 紅磷量不足,使瓶內氧氣消耗盡。 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外界空氣進入廣口瓶。 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夾子,使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減少。解析:此題實驗原理是:紅磷燃燒消耗氧氣導致廣口瓶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進入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