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一、四時溫病學派一、四時溫病學派 代表人物與著作 學術貢獻與辨治溫病的思路 1、葉天士、葉天士溫熱論溫熱論臨證指臨證指 南醫(yī)案南醫(yī)案三時伏氣外感篇三時伏氣外感篇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津老人,清初 蘇州人。 被稱為“溫熱大師”。 其溫熱論被稱為溫病學的奠基之作。 溫熱論溫熱論的主要學術貢獻的主要學術貢獻 (1)創(chuàng)立了辨衛(wèi)氣營血論治體系 (2)闡明了溫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3)劃分了溫病的類別:溫熱類、濕熱類 (4)發(fā)展豐富了溫病的診斷方法 舌診、驗齒、辨斑疹白 (5)確立了溫病的治療大法 關于脾癉關于脾癉 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 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
2、有余也, 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 若舌上苔如堿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郁伏,當急 急開泄,否則閉結(jié)中焦,不能從膜原達出矣。 (溫熱論第22條,70頁 ) 邵新甫按邵新甫按 邵新甫按:口甘一證,內(nèi)經(jīng)謂之脾癉,癉 即熱之謂也。人之飲食入胃,賴脾真以運之, 命陽以腐之,譬猶造酒蒸釀者然,倘以有不和, 肥甘之疾頓發(fā)。五液清華,失其本來之真味, 則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 必膩,不饑不食之由,從此至矣。內(nèi)經(jīng)設 一蘭草湯,其味辛,足以散結(jié);其氣清,足以 化濁,除陳解郁,利水和營,為奇方之祖也。 (指南) 脾癉第脾癉第2法法 某,無形氣傷,熱邪蘊結(jié),不饑不食,豈血分 膩滯可投。口
3、甘一證內(nèi)經(jīng)稱為脾癉,中焦 困不轉(zhuǎn)運可知。 川連、淡黃芩、人參、枳實、淡干姜、生白芍 (指南脾癉297頁)。 華岫云按華岫云按 臨證指南醫(yī)案脾癉華岫云按云:“脾癉證, 經(jīng)言因數(shù)食干肥所致。蓋甘性緩,肥性膩, 使脾氣遏郁,致有口甘、內(nèi)熱、中滿之患。故 云:治之以蘭,除陳氣也。陳氣者,即甘肥釀 成陳腐之氣也。夫蘭草即為佩蘭,俗名為省頭 草。今二案中,雖未曾用,然用人參以助 正氣,余用苦辛寒以開氣泄熱,枳實以理氣滯, 亦祖蘭之意,即所謂除陳氣也?!?關于酒毒關于酒毒 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沖心(急加黃連清之)。 葛花解酲湯葛花解酲湯 組成:白豆蔻仁、縮砂仁、葛花各五錢,干生姜、神曲(炒黃)、 澤瀉、白術
4、各二錢,橘皮(去白)、豬苓(去皮)、人參(去 蘆)、白茯苓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蓮花青皮(去穰)三分。 (內(nèi)外傷辨惑論 酒客病卷下) 功用:分消濕熱,溫中健脾。 主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zhàn)搖, 飲食減少,小便不利,或酒積,以致口舌生瘡,牙疼,泄瀉,或 成飲癖。 醫(yī)方集解消導之劑:“此手、足陽明藥也。過飲無度,濕熱 之毒積于腸胃。葛花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之物從肌肉而解;豆蔻、豆蔻、 砂仁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為君。神曲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木香、干姜調(diào)氣 而溫中,青皮、陳皮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二苓、澤瀉能驅(qū)濕熱從小便出, 乃內(nèi)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故又
5、以參、術參、術以補其氣也?!?論白苔論白苔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 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 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傷也, 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 之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jié)?透熱,防其就干也。勿憂之,再從里透于外, 則變潤也。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加養(yǎng)正 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nèi)匱矣,不可救藥。 (溫熱論第19條,68頁) 論絳舌之一論絳舌之一 再色絳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 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 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 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
6、, 再看其后轉(zhuǎn)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 (溫熱論第15條,66頁) 2、薛生白、薛生白濕熱病篇濕熱病篇 薛生白,名雪,字生白,號一瓢,晚年號 掃葉山人、磨劍山人、槐云道人。著 濕熱病篇等。 濕熱病篇濕熱病篇的的主要學術貢獻主要學術貢獻 (1)闡明了濕熱病因病機的特殊性。 (2)明辨濕熱病與傷寒、溫熱之異。 (3)條分縷析的闡述了濕熱病的證治。 (4)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論治濕熱的方證。 黃連蘇葉湯黃連蘇葉湯 濕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肺胃 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三四 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 (濕熱病篇17條,114頁) 功用:清熱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濕
7、熱證。嘔惡不止;亦治妊娠惡阻。 溫熱經(jīng)緯:肺胃不和,最易致嘔,蓋胃熱移肺, 肺不受邪,還歸于胃,必用川連以清濕熱,蘇葉以通 肺胃。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分 數(shù)輕者,以輕劑恰治上焦病耳。 王某某,女,49歲。2005年11月1日初診?;颊咭蚵?腎炎、尿毒癥,已經(jīng)接受透析治療,同時用西藥常規(guī) 治療,病情尚穩(wěn)定。但近一個月以來頻繁嘔吐,飲食 難進,食入則吐,因此,希望中醫(yī)解決嘔吐問題。但 就診中醫(yī)多從脾腎兩虛考慮,用補脾腎、利尿、和胃 等法,嘔吐依然。經(jīng)人介紹,患者來國醫(yī)堂就診,診 時見其煩躁不安,兩目怒氣沖沖,舌紅赤,苔薄黃偏 膩,脈弦大滑數(shù)而勁,胃脘痞滿,無食欲,惡心欲吐。 脈
8、舌證一派實象,毫無虛證,肝火沖逆犯胃顯然,用 黃連蘇葉湯合小半夏湯黃連蘇葉湯合小半夏湯為法。 處方:蘇葉蘇葉8克、黃連克、黃連8克、清半夏克、清半夏10克、生姜克、生姜6克克。6 付。1付嘔吐減,6付嘔吐止,能夠進食。但食欲不佳, 上方加枳實加枳實10克、竹茹克、竹茹15克克泄肝安胃以善后。 馬某某,女,22歲,北京某大學學生。2005年5月10 日初診。素有胃脘痞滿不舒,無食欲,晨起惡心,刷 牙時惡心欲吐。最近在校外小餐館吃飯后,頻頻嘔吐, 不能進食。急診去西醫(yī)醫(yī)院治療,嘔吐緩解,但仍然 嘔吐惡心,不想吃飯,進食則吐。診脈弦滑略數(shù),舌 紅苔黃略膩。辨為肝郁化火,夾胃中濕熱沖逆之黃連 蘇葉湯證
9、。 處方:黃連8克、蘇葉10克,灶心土60克,煎湯代水。 少量頻頻服入。3付。一劑吐止,3劑后再未嘔吐。 四汁四香湯四汁四香湯 濕熱證,四五日,口大渴,胸悶欲絕,干嘔不止,脈 細數(shù),舌光如鏡,胃液受劫,膽火上沖,宜西瓜汁、 金汁、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 烏藥等味。(濕熱病篇15條,113頁) 變通薛氏四汁四香湯變通薛氏四汁四香湯 組成為:生地10克、麥冬10克、沙參10克、玉竹10克、 郁金3克、木香2克、香附3克、烏藥2克。用水煎服。 治療胃痛,不思食,脘脅痞脹而舌光紅無苔者。 瞿某,男,32歲。2005年12月20日初診?;悸晕秆?, 胃痛,從食道至胃脘灼熱不適,胃中辣熱
10、如火燎,頻繁 呃逆。同時,脘腹胸脅悶脹不舒。曾四處找中醫(yī)診治而 無效。舌紅赤少苔,根部僅有薄黃苔,脈弦細略數(shù)。胃 陰損傷則舌赤少苔,郁火沖逆則灼熱疼痛,肝胃氣滯則 脹滿,三方面病機錯綜復雜。仿薛氏法用變通四汁四香 湯加減。 處方:生地12克、麥冬15克、北沙參12克、生白芍12 克、生梔子10克、郁金4克、木香2克、香附3克、臺烏 藥2克。6付。 2005年12月27日二診:此方服1劑胃痛止,6劑后胃脘 灼熱、脹悶諸癥消失。舌仍赤,苔少薄黃,脈弦細略數(shù)。 用上方加玄參10克。6付以善后。 3、吳鞠通、吳鞠通溫病條辨溫病條辨 吳鞠通,名瑭,江蘇淮陰人。 著溫病條辨,其內(nèi)容多取材于葉天士的 臨證指
11、南醫(yī)案,參照了傷寒論的有關 理論,采用自條自辨、方證對應的形式論述溫 病的證治。 溫病條辨溫病條辨主要學術貢獻主要學術貢獻 (1)創(chuàng)立了辨三焦論治體系 發(fā)揮了葉氏辨衛(wèi)氣營血論治體系 (2)創(chuàng)立了溫病方證理論與辨方證論治體系 (3)系統(tǒng)論述了9種溫病概念與證治 (4)訂溫病論治265條立治方208首 (5)總結(jié)發(fā)揚了葉氏的臨床經(jīng)驗。 采集葉案100余條,90余方。 冬地三黃湯方證冬地三黃湯方證 溫病條辨中焦篇風溫溫熱第29條:“陽明溫病, 無汗,實證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 冬地三黃湯主之?!?大凡小便不通,有責之膀胱不開者,有責之上游結(jié)熱 者,有責之肺氣不化者。溫病之小便不通,無膀
12、胱不 開證,皆上游(指小腸而言)熱結(jié),與肺氣不化而然 也。小腸火腑,故以三黃苦藥通之;熱結(jié)則液干,故 以甘寒潤之;金受火刑,化氣維艱,故倍用麥冬以化 之。 本方中的葦根汁可用蘆根代替;銀花露可用金銀花代 替。 冬地三黃湯方冬地三黃湯方 組成為:麥冬八錢、黃連一錢、葦根汁半酒杯 (沖)、元參四錢、黃柏一錢、銀花露半酒杯 (沖)、細生地四錢、黃芩一錢、生甘草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為 度。 吳鞠通稱此方為“甘苦合化陰氣法”。 吳氏指出:“甘寒十之八九,苦寒僅十之一 二”。 慢性前列腺炎:許某某,男,32歲,北京某公司職員。 2004年9月11日初診。患前列腺炎年余,小便時疼痛
13、, 尿黃,尿時有熱感,心煩異常,情緒低落,口苦,口 臭,大便偏干,舌紅赤,苔薄黃,脈弦數(shù)。前醫(yī)所用 處方有八正散、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等,效果均不明 顯。辨為冬地三黃湯證,用甘苦合化法。 處方:生地15克、麥冬10克、元參15克、赤芍10克、 黃連6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大黃5克、銀花10克、 地龍10克。6劑。2004年9月18日復診:小便疼痛減輕, 心煩,口苦,口臭等癥消失,情緒好轉(zhuǎn),治病信心增 加。脈弦數(shù),舌紅赤,苔黃?;鹦吧写妫瑺I陰損傷, 繼以上方加丹參15克,7劑。三診癥狀進一步減輕,守 此方合入當歸貝母苦參丸,或再加梔子、丹皮、桃仁、 牛膝等藥,共服30余劑,病告痊愈。 泌尿系
14、感染:劉某某,女,41歲,2006年4月1日初診。 患泌尿系感染半年余,用多種抗生素無效,請中醫(yī)診 治,所用方以八正散、導赤散為主,效果不明顯。診 時主訴尿頻、尿急、尿不盡,夜尿多,小便時尿道灼 熱。心煩急躁,經(jīng)常失眠,服安定片雖能入睡,但第 二天疲勞昏沉,比失眠更難受。舌紅赤,苔薄黃少苔, 脈弦細略數(shù)。辨為冬地三黃湯與黃連阿膠湯并見證。 處方:麥冬30克、黃連6克、蘆根30克、元參15克、黃 柏6克、金銀花10克、生地15克、黃芩6克、阿膠12克 (烊化)、生白芍12克。7付。2006年4月8日二診:服 藥當晚即能入眠,小便隨之通利,尿頻、尿不盡感減 輕,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略數(shù)。繼續(xù)用上方
15、加當歸 10克、浙貝母10克、苦參10克,即合入當歸貝母苦參 丸與金匱三物黃芩湯(黃芩、干地黃、苦參), 守方14劑而愈。 4、王孟英、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溫熱經(jīng)緯 王孟英,名士雄,字潛齋、孟英,晚年改字王 夢隱,又號半癡山人。浙江海寧人,寓居杭州 著溫熱經(jīng)緯,“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jīng),葉 薛諸家之辨為緯”。 溫熱經(jīng)緯溫熱經(jīng)緯主要學術貢獻主要學術貢獻 (1)匯集溫病經(jīng)典闡釋其中精義。 葉天士溫熱論三時伏氣外感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陳平伯風溫論 余師愚疫疹一得 (2)精辟的闡述了辨治溫病的心得。 溫病四大家溫病四大家 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四人被后世 稱為“葉、薛、吳、王”溫病四大家。 二、溫疫學派
16、二、溫疫學派 代表人物與著作 學術貢獻與辨治溫病的思路 1、吳又可、吳又可溫疫論溫疫論 吳又可,名有性。江蘇吳縣人。 著溫疫論。本書成書于崇禎末年,為我國 第一部溫疫專著。 溫疫論溫疫論要學術貢獻要學術貢獻 (1)創(chuàng)“雜氣”病因?qū)W說 推翻了六淫學說 (2)闡發(fā)溫疫邪伏膜原與九傳病機理論 (3)創(chuàng)立辨治瘟疫的新思路 (4)創(chuàng)立達原飲、三消飲等治疫名方 吳又可辨治溫疫的特點吳又可辨治溫疫的特點 (1)審特異性病原,力求尋找制服病原的特異 性有效藥物 (2)辨察病原的特異性臟腑定位,著力于制訂 直達病所的專病專方 關于達原飲方證關于達原飲方證 方:“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 又除嶺南瘴氣;
17、厚樸破戾氣所結(jié);草果辛烈氣 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xié)力,直達其巢穴,使 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 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 黃芩清燥熱之余;甘草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 不過調(diào)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 。 證:“溫疫初起,先憎寒而后發(fā)熱,日后但熱 而無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 數(shù),晝夜發(fā)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 “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積粉,滿布無隙” 。 2、楊栗山、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zhèn)疁匾邨l辨 楊栗山,名楊璿(xuan),字玉衡,自號栗 山老人。夏邑(yi)人,今屬河南省。一說四 川成都人。 傷寒溫疫條辨?zhèn)疁匾邨l辨學術貢獻學術貢獻 (1)
18、闡發(fā)溫疫為穢毒郁結(jié)三焦的病機 學說 (2)擬訂升降散等治療溫疫13方 3、余師愚、余師愚疫疹一得疫疹一得 余霖 (lin) ,字師愚。江蘇常州人。乾隆年間 曾旅居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疫疹一得主要學術貢獻主要學術貢獻 (1)闡發(fā)溫疫為火毒壅結(jié)陽明氣血的病機 理論。 (2)制定清瘟敗毒飲,重用石膏,以一方 加減治療溫疫50余證。 三、伏氣溫病學派三、伏氣溫病學派 代表人物與著作 學術貢獻與辨治溫病的思路 1、何廉臣、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重訂廣溫熱論 何炳元,字廉臣,別號印巖,晚年自號越中老 朽。 與裘吉生、曹炳章并稱“醫(yī)林三杰”,而廉臣 居其首。 何氏著作有??蓖ㄋ讉?、重訂廣溫 熱論等三十余種,
19、可謂“著作等身”。 重訂廣溫熱論重訂廣溫熱論學術貢獻學術貢獻 (1)辨新感與伏溫的本質(zhì)區(qū)別)辨新感與伏溫的本質(zhì)區(qū)別 重訂廣溫熱論載:“新感溫病,邪從上受, 必先由氣分陷入血分,里癥皆表癥侵入于內(nèi)也。 伏氣溫熱,邪從里發(fā),必先由血分轉(zhuǎn)入氣分, 表癥皆里癥浮越于外也。新感輕而易治,伏氣 重而難療,此其大要也”。從而明確的闡述了 伏氣與新感的本質(zhì)性區(qū)別。并強調(diào)指出:“醫(yī) 必識得伏氣,方不至見病治病,能握機于病象 之先”(重訂論溫熱伏氣與新感不同5 頁)。 2、從病理伏火論述伏溫病因病機、從病理伏火論述伏溫病因病機 提出了“伏溫即是伏火”的病因論。如他說: “凡伏氣溫熱,皆是伏火”;“風寒暑濕,悉 能
20、化火,血氣郁蒸,無不生火”;傷寒、傷暑, “無一不歸火化”。從而把伏氣溫病的根本原 因歸結(jié)為“伏火”,為擬定早期就用清熱泄火 解毒的治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3)創(chuàng)立了辨伏溫論治體系)創(chuàng)立了辨伏溫論治體系 一因(伏火) 二綱(濕火、燥火) 四目(兼、夾、復、遺) (4)擬定伏溫治療八法)擬定伏溫治療八法 闡發(fā)發(fā)表、攻里、和解、開透、清涼、溫燥、 消化、補益八法; 詳論八法應用心得。 (5)擬定溫病驗方)擬定溫病驗方 撰驗方妙用 總結(jié)治溫驗方327首 2、柳寶詒、柳寶詒溫熱逢源溫熱逢源 柳寶詒,字谷孫,號冠群,又號惜余主人,江 蘇江陰周莊人。 溫熱逢源溫熱逢源主要學術貢獻主要學術貢獻 (1)闡發(fā)伏
21、氣溫病邪伏少陰說)闡發(fā)伏氣溫病邪伏少陰說 遵素問”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說,提 出了“寒邪潛伏少陰,得陽氣鼓動而化熱”的 理論,具體而言:“原其邪之初受,蓋以腎氣 先虛,故邪乃湊之而伏于少陰。逮春時陽氣內(nèi) 動,則寒邪化熱而出。其發(fā)也,有因陽氣內(nèi)動 而發(fā)者,亦有時邪外感引動而發(fā)者”。從而闡 發(fā)了遵從原始伏邪概念的伏氣溫病理論。 (2)辨伏氣溫病的六經(jīng)變化)辨伏氣溫病的六經(jīng)變化 推崇傷寒論六經(jīng)體系,闡明:“伏邪外發(fā) 須辨六經(jīng)形證”;“伏溫從少陰初發(fā)證治”、 “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伏溫熱結(jié)胃 腑證治”、“伏溫化熱郁于少陰不達于陽”證 治、“伏溫化熱內(nèi)陷手足厥陰發(fā)痙厥昏蒙”證 治等六經(jīng)證治。 (3)擬定獨具心得的伏溫治法)擬定獨具心得的伏溫治法 步步顧其陰液步步顧其陰液 伏溫從少陰初發(fā)用黃芩湯加豆豉元參泄熱滋陰 善用溫陽托邪善用溫陽托邪 師法喻嘉言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生地法而變其 制,擬用麻黃制豆豉,附子制生地(或再用桂 枝制白芍),至涼肝熄風之藥,隨證參入,一 面泄熱逐邪,一面溫陽扶正。治腎陽虛餒(nei) 邪機冰伏,半化半伏,欲達不達之癥。 關于溫陽托邪法的用藥關于溫陽托邪法的用藥 病案1處方: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wǎng)絡安全運維策略-全面剖析
- 關于樹木移植合同樣本
- 光纖服務類合同樣本
- 外賣英語培訓課件
- 核電工程施工質(zhì)量控制體系優(yōu)化-全面剖析
- 公司集成電路訂購合同標準文本
- 2013檢測合同樣本
- 體檢公司合同范例
- 深度學習在緩存替換中的應用-全面剖析
- 體檢器械采購合同標準文本
- 初中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教案教學設計
- Web應用漏洞挖掘與修復-全面剖析
- 杭州市市屬事業(yè)單位統(tǒng)一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4年山西地質(zhì)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第十八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知識科普競賽題庫(附答案)
-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數(shù)學試卷
- JJF 1338-2012相控陣超聲探傷儀校準規(guī)范
- 送達地址確認書(訴訟類范本)
- DB62∕T 3159-2019 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標準
- 嘉興華雯化工 - 201604
- ST5063TQZ清障車改裝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