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基礎知識_第1頁
心電圖基礎知識_第2頁
心電圖基礎知識_第3頁
心電圖基礎知識_第4頁
心電圖基礎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R峰時間指QRS起點至R波頂端垂直線的間距QRS波群代表心室肌'7的電位變化.PR間期指從P波的起點至IQRs波賽的起煮,代表心房|開始除極的時間.1J點,QK5波群的終末與ST咫 起始之交接點稱為J點.ST段;自QRS波群的籍點至T波 起點間的線段,代表心贊慢復 SQfiLT波:代表心室快速復極時電位變化.QT間期指QRS渡辭的起點至T波 終點的間/,代表心室肌除極和復 極全過程冊需的時間.Q波振幅小于同導聯(lián)中R波的1/4,正常人血、V2導聯(lián)不應出現(xiàn)Q波 但偶爾可呈QS波.以上是主頁君在網上隨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圖示,可能很多人問,為什么很多時候正常的心電圖看起來和上圖不一樣呢?其實

2、,上圖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下的圖示,只不過是為了說明心電圖而畫出的理論圖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導聯(lián)上有這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我們學習的目標是認識正常的心電圖, 才有能力分辨異常心電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常,從而得出判斷,起到輔助診斷的目的。一、心電圖基本知識(這是額外要求,初學者了解,不懂也不影響學習)心電圖反映心臟興奮的產生、傳導和恢復過程中的生物電變化,和心臟的機械舒縮活動無直接關系。1一)心電圖各波段的意義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極過程中的電位和時間變化。P-R段:主要反映激動通過房室交接區(qū)所產生的電位變化。Q11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極過程中電位和時間的變化。S-T段:代表心室早期復極(2期平臺)的

3、電位和時間的變化。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復極 (3期)過程中的電位和時間的改變。U波:一般認為是心室肌傳導纖維 (浦肯野纖維)的復極波所造成,也有人認為是心室的后電 位所致。(二)心電產生的原理1 .靜息電位 心肌細胞未受到刺激(處于靜息狀態(tài))時存在于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稱 為靜息電位。以細胞膜為界,膜外呈正電位、 膜內為負電位,并穩(wěn)定于一定數(shù)值的靜息電位 狀態(tài),稱為極化狀態(tài)。2 .動作電位當細胞受到刺激時,其亞微結構就會發(fā)生改變,于是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加大, 從而造成鈉離子快速內流,此時可測得+30mv的電壓,這就是動作電壓。這時細胞膜上的Na+ K+ATP泵逆濃度差把鉀離子送回細胞內而

4、排除鈉離子,恢復原有的極化狀態(tài)。3 .除極和復極1除極:指細胞由靜息膜電位轉變成動作電位的過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較快。2復極:指動作電位恢復到靜息膜電位的過程,消耗 ATP,逆濃度差進行,速度較慢。3除極時正電荷在前,負電荷在后(指在細胞外);人為地使對著正電荷描記向上的波、對著負電荷描記向下的波。(三)心電圖電位強度與形態(tài)的決定因素1 .形態(tài) 探查電極面對心肌除極的方向,可描記出一個向上的波。探查電極面對心肌復極 的方向,則可描記出一個向下的波。2 .電位強度 與下列因素有關:與心肌細胞的數(shù)量成正比;與探查電極和心臟的距離 的平方成反比;探查電極的方位和心臟除極的方向所構成的角度越大,電位

5、越小。(四)心電向量的概念心臟是由無數(shù)心肌細胞所組成的,在除極與復極過程的每一瞬間都可以產生許多大小不一方向不盡相同的心電向量,按平行四邊形法或頭尾相加法依次綜合起來,這個最后綜合起來的向量叫做瞬間綜合心電向量。1.向量是一種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學名稱,一般用 箭矢”表示。3 .心臟是由無數(shù)個心肌構成的,綜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數(shù)和。(五)心電圖導聯(lián)1.標準導聯(lián) 為最早使用的雙極肢體導聯(lián),反映兩個肢體(探查電極)之間的電位差。2 .胸導聯(lián) 屬單極導聯(lián),單極導聯(lián)所測的是探查電極所在部位的電位變化。其中 VI、V2 反映右室,V3、V4反映室間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V5、V6反映左心室。

6、_3 .加壓單極肢導聯(lián) 包括加壓單極右上肢導聯(lián) (aVR)、加壓單極左上肢導聯(lián)(aVL)和加壓單 極左下肢導聯(lián)(aVF)。標準導聯(lián)I、n、出,加壓單極肢體導聯(lián)avl、aVL、aVF ,統(tǒng)稱為肢體導聯(lián)。其中 aVR導聯(lián)反映右心室的電位改變,其余的肢體導聯(lián)均反映左心室的電位改變。心電圖機上的導聯(lián)線一般均以固定的顏色表示:慣例是紅色導線接右上肢,黃色導線接左上肢,綠(或藍)色導線接左下肢,黑色導線接右下肢,白色導線接胸壁各點。1(六)導聯(lián)軸某一導聯(lián)正、負電極之間假想的聯(lián)線,稱為該導聯(lián)的導聯(lián)軸。六個肢導聯(lián)構成 六軸系統(tǒng),六個胸導聯(lián)構成胸導聯(lián)軸。導聯(lián)軸的實線一側為正、虛線一側為負。(七)心電圖與心向量圖

7、的關系將立體的P、QRS、T環(huán)經過投影到額面、水平面和右側面上,臨床上用心向量圖表示;此 即空間心電向量環(huán)的第一次投影。將額面心向量環(huán)的每一點依次再投影到各肢體導聯(lián)軸上, 可記錄出各肢體導聯(lián)的心電圖;橫面心向量環(huán)在各胸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可描記出各胸導聯(lián)的心電圖。此即心向量環(huán)的第二次投影。二、心電圖的測量、正常值及其變化的臨床意義(一)心電圖記錄紙橫代表時間,每小格是0.04秒;豎代表電壓,每小格是0.1mv|(二)心率的計算心率(次/分);心率=60/心動周期,即 心率相當于60/ (P-P或R-R間期)(三)心電圖各波段的測量1 .波的振幅(電壓)向上的波應自等電位線的上緣垂直量到波的頂點,向

8、下的波應自等電位 線的下緣垂直量到波的底端 o,2 .各波時間 從波形起始部內緣量至波形終末部的內緣。3 .室壁激動時間(VAT),從QRS波群的起點,量到 R波頂點與等電位線的垂直線之間的 距離,如R波有切跡或有 R'波,則以最后的R'波為準。一般只測 V,導聯(lián)VAT和V5導聯(lián) VAT,用以代表激動從右心室(VIVA)或左心室(V5VAT)內膜面到外膜面除極所需要的時間。4 .間期P-R間期自P波的起點量到 QRS波群的起點。Q-T間期從QRS波群的起點量至 T波的終點。5 . ST段移位的測量 ST段抬高時,應從等電位線上緣垂直量到ST段的上緣;ST段下移時,應從等電位線的

9、下緣垂直量到ST段的下緣。(四)心電軸(不懂者看診斷書, 判斷主要是I和III的關系,兩者 QRS都向上,正常;尖對 尖,向右偏;嘴對嘴,向左走 )利用I與出導聯(lián) 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來判定心電軸是否偏 移。I、出導聯(lián)主波均向上,表明電軸不偏;I導聯(lián)主波向上,出導聯(lián)主波向下,表明電軸 左偏;I導聯(lián)主波向下,出導聯(lián)主波向上,表明電軸右偏;I、出導聯(lián)主波方向均向下,表 明電軸重度右偏,又稱 假性電軸左偏(五)心電圖各波段正常范圍及其變化的意義(重點,紅體字建議完整背誦)正常典型心電圖的波形及其意義如下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極過程電位和時間的變化p R 間期(P Q 間期)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

10、極 的時間。p R段反映心房復極過程 以及房室結、希氏束、室內傳導系統(tǒng) 的電活動,一般呈零電位而顯示為等電位線(基線)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極過程電位和時間的變化。S T段從QRS波群終點 到T波起點的線 段。反映早期心室復極過程 的電位和時間變化。波反映晚期心室復極過程 的電位和時間變化。Q T間期從QRS波群起點 到T波終點的時 間。反映心室除極與心室復極 所需的總時間。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電位p-R段和T-P段此兩段為等電位線(基線)。11P 波:意義:代表兩心房去極化(除極)過程的電變化,包括竇房結,P波的前半部是右心房,后半部是左心房。方向:正常P波在I、n、 avF(V4-V6

11、)是直立向上的波,在 avR導聯(lián)則是負向的波(其余 上下均可)。時間小于0.12秒;振幅小于0.25mv (肢體導聯(lián))(胸導聯(lián)小于0.2mv)變異:逆行P波是結性心律(房室交界性心律)。左心房大則P波呈雙峰狀、有切跡, 時間大于0.11秒,常見于二尖瓣病變,即 二尖瓣P波”。右心房肥大則 P波高尖大于 0.25mv ,多見于肺心病,即 肺TP波”。2 QRS波群:意義:代表兩心室去極化(除極)過程的電變化方向:額面心電圖 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橫面:V1導聯(lián)R<S, V3導聯(lián)R=S , V5導聯(lián)R>S時間:成人是 0.060.11秒(多數(shù)在 0.06-0.10S ),兒童是0.0

12、40.08s振幅:右室: V1導聯(lián)上 R波v 1.05mv、avR導聯(lián)上 R波v 0.5mv左室:V5導聯(lián)上 R 波 v 2.5mv , RI1.5mv,R I+R n v 4.0mv , RavL v 1.2mv,RavF v 2.0mvQ波:VI、V2無q波,其它導聯(lián)均可有 Q波。深度v 1/4R波,時間V 0.04秒。變異:(QRS波的變異)QRS寬大畸形者多見于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看V5,V5電壓超過2.5 mv右心室肥大看 V1, V1電壓超過1.05mv如Q波> 1/4R波,即大于0.04秒者稱為壞死性 Q波,見于心肌梗死,心肌病。3 T波:意義:代表兩心室復極化過程時的

13、電位變化方向: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還有多種其他情況,不做過多贅述)振幅:最高不超過 1.5 mv (胸導聯(lián)除外),最低不低于1/10R波。變異:(1) T波高尖1.5 mv,見于高血鉀,血鉀6mmol/L ,有T波高尖急性心肌梗塞早 期(大量鉀離子外流所致)(2) T波低平,T波V1/10R波見于低血鉀,血鉀v 3.5 mmol/L ,有T波低平見于慢 性心肌缺血。4 P-R (P-Q)間期:從P波開始到QRS波群起點的時間。意義:代表從心房開始去極化至心室開始去極化所需時間,即表示興奮從心房傳到心室所需的時間。時間:0.120.20秒,心率快時 P-R間期相對縮短。反之,則延長。

14、變異:(1)延長0.20秒,見于房室 傳導阻滯。(2)縮短V 0.12秒,見于預激癥候群。(預激綜合征:1.PR間期小于0.12 2.QRS出現(xiàn)起始部粗大3.繼發(fā)性ST-T段改變,與QRS波群方向相反)5 Q-T間期:從QRS波群的起點到T波終點的時間。意義:代表心室開始去極至復極完畢所需的時間時間0.320.44秒,于心率有關,心率快時Q-T間期相對縮短,反之則延長。變異:(1)縮短,見于低血鈣或洋地黃中毒。(2)延長,心肥厚時可延長,與心包積液相區(qū)別判斷心梗預后,Q-T間期越長,死亡率越高。監(jiān)測藥物安全性,如治療房顫時用奎尼丁和乙胺碘膚酮,如Q-T>0.44秒,就應停藥。6 ST段:自QRS波群的終點至T波起點的時間。 意義:它代表心室已經全部去極。上下移動(看基線)正常心電圖上ST段抬高,一般不能超過0.1 mv (V1V2不超過0.3mv,V3 上不超過0.5mv )下移不能超過 0.05mv。變異:(1)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見,在相應導聯(lián)ST段抬高,其特點是弓背向上。急性心包炎,R波為主的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