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_第1頁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_第2頁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_第3頁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_第4頁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目錄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

2、#183;·················································&

3、#183;·················································&

4、#183;···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5、··················································

6、········································17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7、#183;·················································&

8、#183;·················································&

9、#183;·········································24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10、;··················································

11、;··················································

12、;································29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13、83;·················································

14、83;·················································

15、83;······················38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16、3;·················································

17、3;·················································

18、3;47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19、3;·················································

20、3;················································61胸痹心痛短氣病脈

21、證治第九·················································&#

22、183;·················································&#

23、183;··································64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24、··················································

25、··················································

26、·····················70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

27、#183;·················································&

28、#183;················································81痰飲咳嗽病

29、脈證并治第十二·················································

30、;··················································

31、;···································87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32、;··················································

33、;··················································

34、;·······10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35、83;·················································

36、83;·················································105

37、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38、#183;·················································&

39、#183;·········································120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

40、3;·················································

41、3;·················································

42、3;······128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43、#183;·················································&

44、#183;········································132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

45、#183;·················································&

46、#183;·················································&

47、#183;················146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

48、#183;·················································&

49、#183;··················149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50、3;·················································

51、3;·················································

52、3;···152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53、#183;·················································&

54、#183;·····································158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55、3;·················································

56、3;·················································

57、3;······················1620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我把頭一章講一點,頭一章我沒講的道理我再講你就知道了。這個不像出至仲景之手的東西,我認為與傷寒例一樣都是王叔和搞的。仲景這個書呀我們講這么老些了,傷寒不用說的,沒有像他這樣治病的,像他說的上工治未病,沒有這樣治病的,沒這么治病寫出這么一段來可見肯定不是他寫的。為了讓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也講講。他說臟腑經(jīng)

58、絡先后病脈證,他這個題目也不像張仲景寫的,他不是這樣的,脈證更不是盡是臟腑經(jīng)絡了,他這大雜會什么都有。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上工就是良醫(yī)呀,好大夫,就說良醫(yī)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沒病的病,那么這是什么意思?頭一章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這是我個人主觀看法,不一定對的。"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什么藥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說,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們治肝病,如果這個肝病實,肝實,這是陰陽五行的說法

59、了,肝屬木,木實一定克土,脾屬土了。所說治未病,見到肝實之病,知道這個肝一定要傳脾,脾是未病呀,現(xiàn)在只是肝有病,脾還沒病呢,良醫(yī)他知道肝必傳脾,因為肝實,當先實脾,雖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實脾,這不治未病嗎?答話這完了。再者有一樣,時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臟相傳之理,也要知道時令有旺盛之分。"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時,他根據(jù)十二個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屬土,三個里面準有一個,三個月里準有一個土,這個土都是在四季之末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個七二,搞陰陽五行這樣搞的,這是根據(jù)甲子分的。不跟甲子分呢

60、,古人又這么分,木旺于春,火旺于夏,土旺于長夏,金旺于秋,水寒旺于冬。他根據(jù)氣候這么分的,這是天之五運了,風暑濕燥寒。天有五運,地有五行,這都是搞陰陽五行解釋。人在氣交之中受到影響,他這么來看的。這個書與這個又不一樣了,這個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時,它不受邪,雖然他肝實,脾旺之時,你不用補,在這補充一句。本來他的意思就很足了。"良工治未病,見肝之病必傳脾",雖然脾沒病,也得要治,當先實脾,治未病不就完了嗎,但是一樣,有時候不用補,看在什么時候,正趕上四季末后十八天脾旺之時,不必補也行的,這段就是這意思了。"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

61、肝也。"中工就指一般的大夫,常醫(yī)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曉得五行克制,五臟相傳之理,見肝之病,不解實脾。見肝就光治肝,他不知實脾。既不知道脾會有病的,更不能來治他來了,光瞅著肝治肝,上面到這,他說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說了。底下這個更離奇的。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上面說肝實之病必傳脾了,那么肝虛之病呢?雖然不傳脾,補脾也正所以治治肝,他又這么搞一下子

62、。肝虛補肝應該用酸,酸入肝嘛。"助用焦苦",你要治肝虛之病,你得助其心火氣盛才行呢,這個助用焦苦,苦入心,應該用苦藥來助心火。"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同時你還得補益脾,水不行,心火自然就氣盛。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氣盛則傷肺,肺受到約束。肺受到約束了,金氣就不行了,肺金嘛,金氣不行、肝氣就盛了,那么這個肝就自愈了。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都不是直接治肝,總而言之,補脾來治腎水,這在難經(jīng)中說"西方實東方虛,補南方瀉北方",補南方就是補心火,瀉北方就是制約腎水,這腎水就是根據(jù)難經(jīng)中這一句話。腎水不行,心火就勝,心火

63、氣勝就克制肺金,金氣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這個治療接二連三張仲景有么?一個都沒有,他講的這么他的例子怎么沒有一個呢!所以這不是張仲景寫的,我向來講金匱要略不講這個東西,而且這個里面毛病百出,它光講了一面,有的勝了能夠治療它所勝的臟,也有它生了那個臟,所以那個生克,有時講克、有時講生,這個就不一定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助心火,那個水生木,肝虛還能好了?所以這個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這么講,所以"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那他肝就好,肝虛就好了?"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接二連三的治療,這里面有妙意,都是治本臟,這個病就治好了?哪有這個?

64、說的是挺好聽。"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你看看這兩個,那個肝實必傷脾,要補脾,和這個一樣,那個就能治好病,這個也是以肝助脾,所1以這個有矛盾。但是那個那么講,這個這么講,那個就為治未病,這個治肝補脾的要妙,所以這個不對,所以張仲景不會這么寫文章,我說這不是他的,我還向來不講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這樣的。那么實可不能這么治,"經(jīng)曰:虛虛實實",經(jīng)指內(nèi)經(jīng)了,這有兩種說法,一虛有虛治之法,實有實治之法;也有粗工,虛當實治,虛更使其虛,實當虛治,更使其實,實者亦實,虛者亦虛,也可以這么講。那個說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須"補不足,損有余,是其

65、義也"這才對。"余臟準此。"其它病都可照這個方法來,這是頭一段。咱們應該怎么研究?我是這么看法,與張仲景這個書上的治療不相符,他在頭一篇寫這個東西干什么?我說這不是張仲景寫的。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藏府,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第二段講的五行五運。"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66、;。人稟五常者,這"五常"就方才說的五行之五常,五氣也是五常。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之五氣,地之五行這都是五常。金木水火土,風署濕燥寒,這是天之五氣。"風氣"二字就指概括五氣而言的,天之五氣運化萬物了,以"風氣"概言之了。"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這種說法很多了,古人說這個風不是是風氣都傷人,得是不正之風,虛邪之風,這個都成問題,當然不必批評古人,但是古人有這個看法。它說這個"風氣"概言五氣,天之五運了,萬物和人都因風氣而生長,可是風氣雖能生萬物,不正之風,不正之

67、氣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但這個風氣害人不是單獨風氣就能害人,還是人身體有問題,這個講的還是不錯的。"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五臟各有元真之氣,即所謂臟氣了,古人說的元真的"元"就是原來的原。如果五臟元真通暢,就是沒有毛病,那么人雖有客氣邪風不足為害,人即安和。主要還在人,所以人平時一方面不要冒觸風寒,第二人身體還要搞好,內(nèi)里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內(nèi)虛風氣才能乘虛而入內(nèi)嘛。他是兩個意思:一個你平常善于攝生的人,五臟元真通暢,那不會有病,受點邪風它也不會往里跑的,那人即安和

68、,雖有客氣邪風不足為害,假如否之,你平時不攝生,自己就搞了一身毛病,那客氣邪風,那準找上你, 找上你就好不了,中人多死是這個意思。由這上看他底下作了個總結(jié),"疢難千般",疾病多的很呢,可是根據(jù)上面所講的概括起來不外乎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這就是所說五臟元真不通暢,人有著傷,本虛了經(jīng)絡外面受邪就要入臟腑,這個入臟腑的是由外面風寒來的,但還是內(nèi)因,為內(nèi)所因也,就是你平時不攝生,你自已先自傷了,那風寒非找上你不可,所以這里他擱個內(nèi)因,這個講的是不錯的。"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這個所說身

69、體內(nèi)病不致虛,但是觸冒風寒,這個人不注意,不注意他是指外面,那么九竅皮膚這些地方都是血脈相通,這個壅塞不通,如鼻子堵了等這都是外面皮膚所中,這都不要緊的,假設不冒風寒這是不會有的,即使有了這都不叫內(nèi)因這就是外因,全是指外面的風寒,內(nèi)因就是內(nèi)里繞,必然入臟腑這叫做內(nèi)因,那么這也是外面風寒,但這是感冒傷風,古人說對風寒避之有時,你不要滿不在乎,滿不在乎就得點小病,這是外因。"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房室,就是房事無節(jié)了;金刃,好打好斗,受了刀斧所傷;或蟲獸所傷,蛇咬了等等這都是蟲獸所傷了,這些即非內(nèi)因也非外因,就是非內(nèi)外因。這些病就這三種:一種你自已的內(nèi)虛,才造受外面經(jīng)絡

70、受邪,內(nèi)里臟腑發(fā)病,這是最重了,這叫內(nèi)因;第二,你內(nèi)里不虛,但不知避之有時,老是裝好漢,感冒風寒你也是要得外因,就是皮膚所中九竅壅塞不通的?。坏谌?,一切你不注意,就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這個都與內(nèi)外因無關(guān),所以叫不內(nèi)外因。"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千般疢難,也就這三條。所以拿這個來看,一切的病由都在內(nèi)了嗎?根據(jù)上面所說那么下面才講舍身之道。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

71、之處,為血氣所注;2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若人能養(yǎng)慎",養(yǎng)慎這個很不容易,就是要時時攝生謹慎,別以為小事不要緊的事也不行。"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你要避之有時,即使受了外感,適中經(jīng)絡,不必等著流傳臟腑,積極治之,也可以好的。那么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也不等他九竅閉塞,那就能好的。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也要竭之,服食節(jié)其冷,飲食冷也不管熱也不管那就容易受病了,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這人偏食也是不好的,苦、酸、辛、甘也是適可而止,不要有所偏嗜,要是有偏嗜,就會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這樣才是攝生之道,即便有

72、了點病也不能入其腠理。腠理是什么,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腠是外面老皮與里面的膚,膚就是肥肉了,皮膚之間謂之腠。腠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向里可以通五臟元真,外向是氣血所注之地,我們?nèi)松淼臍庋獮槭裁纯蛇_表皮?從哪來呢,就是從這個腠,皮之內(nèi)膚之外這個間隙,這是說的腠。"理"指是什么呢?紋理,皮膚臟腑組織紋理,組織也是纖維組織都有紋理,所以我們講腠理如果疏,邪風客氣從這里而能入臟腑,如果我們根據(jù)上面不等到這里,也就是不能入腠理,當然也就不能入臟腑。這個大家可以看看,這段講的主要都是陰陽五行,這個在(張)仲景書中都成問題,后面的都不重要了。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現(xiàn)在從痙濕暍病

73、脈癥第二從這地方開始,這個金匱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種的病做題目。這一章講的是三種病痙、濕、暍,這三種病的脈和證并治,應該有個并治兩字,并治兩字落下去了。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這個痙病,一般說是不惡寒的,唯獨剛痙則不然,反惡寒這個反字,其實這是太陽傷寒嘛,傷寒是發(fā)熱無汗而惡寒。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痙,痙是什么東西呢?就是抽,平時說是抽風,小孩子五天風,七天風,怎么說與風有關(guān)系,其實不然的,現(xiàn)代說是破傷風,它是由感染破傷風桿菌而引起的抽。小孩子剪臍帶,以前剪臍帶不衛(wèi)生,感染破傷風菌就要抽,現(xiàn)代小孩子遇到抽風就少啦,在醫(yī)院就消毒干凈了。所以說古人說這風是有問題啰,研究中醫(yī)的原委相當廣

74、,相當廣泛須要整理。這里頭的風字,假如是風,現(xiàn)代的產(chǎn)婦不象以前,以前簡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風濕不透,該抽風還是抽風,現(xiàn)代在醫(yī)院里頭蠻不在乎,它不抽風所以不是風是肯定的,不但還經(jīng)過科學證明了。但站在中醫(yī)的立場想一想,既不是風,那治病是袪風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認為是袪風,既不是袪風,這袪風的藥也就成問題了,所以說研究中醫(yī)需要務實來看待它,這問題太多了,我本來打算,平時經(jīng)常用的藥,另寫一些,現(xiàn)在怕是來不及了,時間根本不夠用,你們誰有時間可以寫一點。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來,意思就是這種抽的這種病,如果以太陽病傷寒這個病型出現(xiàn)的話,就叫做剛痙。剛才講這個中風是有問題,但是剛痙這個形象一點不錯,古人對證的形象

75、的掌握,這也是個規(guī)律,治療一點不錯,所以中醫(yī)竟管說它是風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證不是辨病,治療既不是袪風也不是治破傷風菌,所以中醫(yī)妙的地方,不在我們這種理論上怎么來說它,而在治療的方法方式上。就說傷寒論里方法方式講的非常清楚,這個書就不清楚了,你看這一句話就知道,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如果沒有一個痙的這個問題在里頭擱著,那這就是太陽傷寒啊,怎么是剛痙呢?它講的是痙,其實是痙抽,如果痙病一抽,要是以太陽傷寒出現(xiàn)者,就叫剛痙,它是這個意思。不是發(fā)熱、無汗、惡寒在傷寒論叫做傷寒,來這里就叫做剛痙,那是胡鬧。傷寒只是發(fā)熱、無汗、而惡寒。那痙呢?形象一樣但多一個抽,痙就是痙攣,就是抽,這是文

76、章簡吶,認為太陽傷寒我們在太陽病里都講了,來這里一說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段。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太陽病擁有兩個類型,一個是無汗的,那就是太陽傷寒,那個類型;一個是同時出汗的,那就3是太陽中風。太陽中風唯獨痙病時候,它不惡風了,痙病是熱,熱而汗出,咱們講的溫病,陽明篇都有的,所以它以太陽中風為有不同,但也必須痙,不痙而發(fā)熱汗出不惡寒是溫病,也不能說它就是痙,我們講的痙是一個前題。如果痙以中風這一個病型出現(xiàn)者,那這種痙叫作柔痙。意思是這個意思,這個書非常簡略。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為難治,這三個字是沒有的,是衍文,你們看看傷寒論中的痙濕暍就沒有

77、這三字。其實這一段全是針對柔痙說的,柔痙之證,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這種就是柔痙,它的脈是怎樣呢?底下就是講的這個脈,他說如上述的太陽病,就是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而脈沉細者,柔痙這個脈是沉細。在表啊,怎么脈沉細呢?柔痙是由于津液虛,熱盛津液虛,這個痙就是肌肉痙攣,這個脈出不來,受這個肌肉痙攣(影響),若外面實還能有,外面不實,本來太陽中風脈就緩弱,而這個脈沉,又由于津液虛脈更細,這是柔痙的脈。底下這節(jié)解釋柔痙的所以然,有這節(jié)的關(guān)系,主要是津液虛,緊接這一段也是詮釋,針對柔痙說的。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這很明白了,太陽病不一定就會痙攣。發(fā)汗太多,如果表再不解,熱不去,而津液虛枯燥,它就

78、要致痙,這個痙就是肌肉痙攣,肌肉痙攣就是肌不和而發(fā)生痙攣,它就要抽。肌肉痙攣在柔痙講,柔痙這個肌肉痙攣啊,由于津液虛,組織肌肉枯燥,肌肉失和而發(fā)生痙,他是這種關(guān)系,它是由于組織枯燥發(fā)生的,再有熱毒,它就要抽。發(fā)汗太多,因致痙,也就是說明津液喪失,如果由表癥發(fā)汗,它就要發(fā)生柔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風病指太陽中風。太陽中風應該用桂枝湯以解肌,而反下之。那如果這個下之,病不愈是徒亡其津液,在傷寒論有發(fā)汗,若吐,若下,亡血,亡津液,是這種的治療不當都會亡血、亡津液,本來是風病,它誤治,不但是太陽中風不好,更由于喪失津液,它也要痙,這也是說柔痙。太陽中風,下之后,表不解,還是要用桂枝湯,

79、你還用麻黃湯發(fā)其汗,那必須痙,不但是痙而更使之拘急。拘急也是抽的意思。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那么此外,平時生有惡瘡,由于膿血的亡失,津液本來就不足,組織就枯燥,雖然有身疼痛的表證在,也不能發(fā)汗,發(fā)汗重亡失津液,那一定也要做痙。這幾段全是根據(jù)柔痙底而下來解釋的,柔痙發(fā)作的原因很多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喪失到一個相當?shù)某绦颍绻儆袩?,就要發(fā)痙,這個說的是柔痙。第七段。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到這是一段。這個患者身熱惡寒,項背強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湯證,就是太陽病的葛根湯證。發(fā)熱惡寒,頸項強急,這也是太陽表證,這里講的

80、是剛痙,剛痙是以葛根湯證出現(xiàn)的。主要是表不解,氣上沖。氣上沖,人身上中的津液即體液、水份,它也就伴氣上沖往上來,那下面就虛,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寒。上沖,津液往上來,上部特別充實,頸項也強急,這個葛根湯的項背強,就是這個津液充斥于上體部,那么既是強急,也是發(fā)痙攣,也是肌不和,咱們說葛根解肌嘛。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痙肌不和是兩種,那種肌不和是由于組織枯燥,而有熱;這個熱是有的,由于水氣太多,濕熱這么兩種東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發(fā)生痙攣,這剛痙是這么一種情況。所以說這個津液沖上,頭熱面赤目赤,往上沖嘛,熱也往上沖,津液也是這樣,項背強急,脖子運轉(zhuǎn)就不自如了,只能腦袋動,獨頭動搖。如果項背強急到一個

81、相當程度,它就要發(fā)生背弓反張,就變成了痙病了,驟然間口噤,口噤就是不能說話,牙關(guān)緊急,張不開嘴來,這么一個口噤。背反張,后背反張,張指弓說的,弓本來是反張往后,兩頭往后反張,就是說往后抽,小孩抽就這樣,大家都看到過,這就是痙病,就是說葛根湯證的剛痙的意思的一段話。這后頭參考剛痙的葛根湯證更清楚了。這一段說太陽病,項背強急,無汗發(fā)熱,惡寒是葛根湯證,一痙的時候,就要會口噤、頭痛、背反張,就是痙病了,沒有以前的,只是項背強急,咱們說頭項強痛太陽病,指的是頸向后頭說的,如果強更進展的話,到相當程度,就牽連到背,那時候腦袋能動,項頸不能動,所以獨頭動搖,再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要口噤背反張了,痙就要發(fā)生

82、了。他這個是由太陽病發(fā)痙的過程寫的,這一4段說的是剛痙。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這一段沒有,在玉函經(jīng)里就沒有這一段,在傷寒論也沒有,所以這是衍文不要。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這個擱著,這是衍文,這書錯誤更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這是一段。發(fā)其汗已,指是上面的痙,這個痙是剛痙,應該用葛根湯。用葛根湯發(fā)汗之后,其脈如蛇,這個脈不是上下溜直了,剛痙這個脈緊如弦,咱們講的傷寒論太陽病,傷寒脈是浮緊,這個痙不但緊上下更直,這個緊與柔痙是兩種,柔痙這個脈本來就是虛,所以咱們講太陽病,太陽中風脈浮弱,陽浮而陰弱,脈往里頭一摁啊弱的

83、很,他里頭液體少,所以一痙反沉而細。這個傷寒不是,傷寒這個血液里頭有很大量的水份,所以充斥體內(nèi),他一點汗不出嘛,所以脈相當緊,浮而緊,這時候痙,這個脈在外頭,不但緊而更直,上下而更直,這兩病都抽的時候,兩個脈是不一樣的。這脈指剛痙說的,如果發(fā)汗之后,這脈不那么樣上下緊弦,而如蛇行,蛇走是彎曲的,如蛇形狀的樣子,說明這個痙也好了。咱們剛才講葛根湯證是氣沖,津液往上,達到相當程度,所以整個后背部肌肉都失和了,發(fā)痙攣。那好了呢?氣不沖了,表也解了,津液也下去了,所以暴腹脹大,這津液下來了,這是已解了,葛根湯證主要在項背這個地方啊。如果脈還如故,還是緊而弦,反伏弦者,但脈變沉了,這個伏而沉,伏即是沉的

84、厲害,推脈道才能摸得到,這個病由表入里,更深了,這個痙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樣子。這個病由表到里了,還是要痙。這底下都是對照剛痙說的。發(fā)汗,發(fā)其汗已,這一段是對剛痙說的。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上面說,脈沉細者痙,指的是柔痙。緊脈剛才講了,血管里頭充斥水分,就是體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里頭相當?shù)亩啵∪庠僖痪o,更使得上下緊張,所以上下緊如弦,直上下行。這是剛痙的脈。所以這以上論的是剛痙。痙病有灸瘡,難治。這一段很不好解釋,這也是在傷寒論講的很明白,這是沖著柔痙說的,在傷寒論有這么一段,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就是指灸了虛熱,人的脈。太陽中

85、風,脈浮而弱,雖然有熱,脈數(shù),也必緩弱。比太陽中風的脈還緩弱,就是微,如果虛有熱,你更不能用灸,這種用灸,血更以火助邪嘛,那段書講的非常好,"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以痙病的總論來看了。底下就講具體的證治了。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fā)之。這說的是柔痙,太陽病,其證備者,就是上面所說的發(fā)熱汗出,發(fā)熱汗出太陽中風的證候,這個太陽病,其證備者,太陽病桂枝證,桂枝證就是發(fā)熱汗出。身體強,幾幾然,整

86、個感到拘急之狀,這個柔痙的抽啊很輕,幾幾然表示痙攣不厲害,身體有強直這種情況,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太陽病的脈浮,那柔痙呢?前頭講是脈沉細,細也是不足,遲也是不足,痙的時候,脈弱更不能往外來,所以脈沉,或者微或者細,這都說明柔痙的脈。柔痙,太陽中風桂枝湯證,這里還是用桂枝湯,但是由于痙是有熱而津液枯燥,所以才加栝蔞根。這栝蔞根是苦寒、解渴、潤燥,就是組織過于枯燥,那么再有熱就要抽。所現(xiàn)的是桂枝湯證,所以還是用桂枝湯。那么由于組織枯燥,他用一種苦寒、潤燥,就咱們說的滋陰啊,就是潤燥生津液,緩解組織枯燥,這個去了當然就可以解除了。這個治法在傷寒論中說了,這個書就是應用了。在傷寒論中風證,只是表證要有發(fā)

87、熱汗出,這種情況,這個類型,它是在桂枝湯基礎上來應用。要是無汗、脈緊、也發(fā)熱,這種病型就是傷寒的病型,這就要在麻黃湯的基礎上發(fā)汗,這也是原則。那么各種不同的癥候,還有一些不相同,雖然在麻黃湯、桂枝湯,他也是適宜來選擇這個藥物加減。這個也是這樣,整個情形是桂枝湯癥,但痙不是,而脈弱得更厲害,所以他用栝蔞根,這就是桂枝湯加栝蔞根。在這個方劑里,栝蔞根的量是小一點,用二兩,其碼要用三四兩,桂枝、5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這就是桂枝湯,它以栝蔞根為主,它不叫桂枝湯加栝蔞,它叫栝蔞桂枝湯,所以治痙的栝蔞根還是主藥,這二兩較少,這個藥常用就知道,這個藥是挺有力的,它補虛、滋液、治渴、治消渴、解渴、潤燥,有這

88、種醫(yī)療作用,但這種藥量用少了,沒有什么大力量。這就是桂枝湯證,假設由于津液虛竭而發(fā)生痙病的話,我們可以用桂枝湯加栝蔞,它這個在傷寒論都講了,在這,話說的非常簡單,這金匱要略不好講啊,要不會講的,傷寒論又不熟,就沒個講。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這個與頭前那段對照看就好了,這個講得很清楚,上段說的是柔痙的治療,這一段說的是剛痙

89、的治療。太陽病,無汗,這個無汗,人的水分的排除不外乎這幾種,不是由小便就是由皮膚,再不然就是由肺臟呼吸器官,那一般無汗,小便應該多,人這個水的排泄,一時也不能停。這一段講小便少,小便反少,不應該小便少,所以說小便反少,為什么小便少呢?底下就有了,氣上沖胸,我們剛才講的,它是由于氣上沖,這個水隨著氣上沖,是往上的,不往下,所以小便反少,這一來水分都跑到上體部去了??卩洳坏谜Z,就是上面說的口噤,不能說話了,牙關(guān)緊啦,說不出話了,這馬上就要背弓反張了,欲作剛痙。那么發(fā)生剛痙,和欲作剛痙這個期間,都要用葛根湯。葛根湯解這種肌,它與桂枝湯的解肌是不一樣的,葛根湯這種藥,它是濕熱使得肌肉不和而發(fā)生痙攣,所

90、以它是發(fā)生這種作用,那么這個方劑呢?也是以桂枝湯為主,桂枝湯主要是氣上沖,所以我說藥物需要研究,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就說它熱的不得了,散風散寒,其實主要的就是氣上沖,它是發(fā)汗藥,但發(fā)汗的力量不大。這個方劑也是以桂枝湯為主,它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由于沒有汗加麻黃,由于項背強加葛根。那么有汗呢?就不用麻黃,用桂枝湯加葛根也行,那只是項背強。要是全身性的項背強幾幾,桂枝湯再加葛根是不夠的。它這個主要是表不解,氣上沖的厲害,這個水分都在上半身,所以麻黃這個東西發(fā)汗去水,它一發(fā)汗,水也撤了,表也解了,也不氣上沖了,馬上肚子稍稍脹一些,驟然間脹一些,那這個痙就好了,它這個治療與那個桂枝湯加栝蔞根是二種。那么

91、這個方劑,桂枝湯主什么東西,如果有時間要好好研究。破傷風這個就說是痙病,你不能再說風了,事實證明現(xiàn)在醫(yī)院對產(chǎn)婦開窗戶開門,要真是風邪的問題,那跑不了,現(xiàn)在小孩子都抱到外頭見見風,以前的人,連一般的大夫都認為是風,就叫抽風嘛。這個就是錯,該錯就是錯,古人規(guī)律是他是掌握,通過實踐這種客觀事實,剛痙、柔痙這是客觀事實,治療,古人也是通過實踐作了結(jié)論,柔痙用桂枝湯加栝蔞根,剛痙用葛根湯就行,不但現(xiàn)在行,未來還行,這是客觀存在的。說它是風,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過證明不是,不是就不是嘛,你還講是干什么?這個中醫(yī)怎么還能進步呀!所以這是一個大問題,太教條了,也是影響咱們進步。不是古人說的都對,它不對就是不對,他沒辦法

92、,限于當時的社會條件,科學水平,就來論就不對,現(xiàn)在你不能這么來看。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這一段就沒有表證,沒有表證,你不能再發(fā)汗,這就是辨證。有表證可發(fā)汗,無汗者用麻黃劑,有汗者用桂枝劑,沒有表證,干脆不能發(fā)汗。這一段說是陽明病,如果痙之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也說不出話來,它這一抽啊,氣往上壅,這個壅是由里頭壅的,不是表不解氣往上壅,它是熱壅于上,這是陽明病,熱自里以上壅,所以胸滿,那么

93、這個抽。這個承氣湯證,也純粹是熱盛,津液枯燥,熱傷津液,口噤,牙關(guān)緊閉,不能說話。臥不著席,仰臥,人的兩頭兒,腦袋、腿能夠著席。古人屋子里頭鋪席,現(xiàn)代日本也是鋪席子,不是有桌子、椅子,就是席地而坐,屋子里頭鋪6席子,所以臥不著席,仰臥腦袋、腿著席,中間往上抽,背弓反張嘛,整個背部不能著席。腳攣急,腳也抽,所以這個全身抽的相當厲害,破傷風可常見到這個。可以用大承氣湯,主之是肯定的,可與是有商量余地,也可以大承氣湯,也可以調(diào)胃承氣湯,以當時的情況斟酌,看熱的程度,濕的程度怎么樣,以斟酌用藥,但非下不可,下以救陰嘛,救津液,熱太烈了。到這痙病講完了,當然是不夠全面,你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我們到這可得一

94、個結(jié)論,這個痙病,無熱者不痙,就是熱,剛痙也好,柔痙也好。柔痙不是說津液虛嘛,它也的有熱才痙攣,光津液虛也不痙。這個剛痙不是說濕沖于上體部,光停濕,它也不痙,在有熱它才痙。所以我們講熱,剛痙、柔痙,也都由于有熱,津液枯燥,有熱,津液充斥,在肌肉里頭,它才能使肌肉失調(diào)而發(fā)生痙攣。那如果沒有表癥,只有熱,津液虛,也必是痙,且更厲害,陽明病是最厲害的??梢姺菬嵴卟化d,所以這個痙,三陽經(jīng)有,三陰經(jīng)不會有。少陽病也能有,我就治過,我給我小孫女,就是用小柴胡加石膏治的,也有,他在這就是不全面說了,舉一隅而反三隅,反正是熱,其證候現(xiàn)出來,用什么藥就對了。所以這個,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所以是要略,金匱要略,非常

95、淺約,而且話也說的不那么詳細,但我們研究過傷寒論,在這里能明白。所以痙病啊,根據(jù)他以上所講,雖然只舉了三條,在表、在里,當然也有半表半里,那么在里只是提出一個承氣湯,"可與大承氣湯",但這里頭概括很廣了,有沒有大柴胡湯啊,也可能有,所以不詳細來說,就是因證而施,決沒有陰寒證,陰寒證不會痙,到這里講完了。我們再講一點,下面他講濕了。這個濕,它這一篇講的既有外面咱們說的風濕的濕,也有傷寒論有的系在太陰的里濕,這種發(fā)的黃濕。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這是一節(jié)。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雖然說是太陽病,但脈不浮而沉細,當然這

96、不是太陽傷寒、太陽中風,明明這是濕痹。他擱個太陽病,它這個形似太陽病,這個不是真正太陽病,這就是寒濕痹痛的那種痹。脈沉而細,主要在沉,所以脈得諸沉,當責有水啊,濕和水只是一個東西,濕水的脈,浮的很少,也有不是沒有,要有熱它就浮,沒有熱它就沉,因水性寒,大概沉的比較多。那么這個濕指的是里濕,里濕著于關(guān)節(jié)不去,關(guān)節(jié)也疼。這個濕痹,它有一個確候,就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通,在組織里頭停滯水分就是濕。大便反快,由于小便不通,大便起代償作用,多少的大便有些溏,在中醫(yī)說的是水谷不別呀,大便反到快,快就是溏瀉的意思。那這個治療呢?但利其小便,這一段也與傷寒論有關(guān)系,這一段是寒濕在里的病,附子湯、真武湯全是這

97、種東西。太陽病,手足寒,身疼痛,骨節(jié)疼,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有這么一段,你們看一看,這是傷寒論少陰篇。還有少陰病,二三日不已,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那也是身疼痛,也是水,是真武湯,你們可以看一看。這個就是根據(jù)那一個。脈沉細者,全是指里有水,這水那里來呢?就是由于小便不利,這個時候關(guān)節(jié)也疼,這個疼不是真正表證,提出來的最后一句你就明白了。小便不利,大便稍溏薄,那這個治療不要發(fā)汗,不要看說個太陽病,那就誤事了,他讓你比較,太陽病身疼痛,它這個身疼痛不是,他提出來是對照。但利小便,這不是治太陽病的法子了,那什么是利小便治寒濕的法子呢?那是附子湯,或者真武湯,你們

98、回去看看書就明白了,不然這一段不好明白。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這是承上面說的,你看這個真武湯,附子湯身上都疼啊。那如果小便不利,熱不得外出,他就要得發(fā)黃的,這個發(fā)黃,不是身黃如橘子色一樣的鮮艷,如熏黃也,這個黃所謂寒濕的黃,在傷寒論里也有,當于寒濕中求得,用茵陳五苓這一類的,也是利小便。古人認為發(fā)黃,全是由于濕,再有熱,只有濕也是不會有的,內(nèi)里頭有熱,濕熱在一起,郁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如果偏于濕,即所謂陰黃,屬于太陰這一類型,這一類的大便不那么干,也應該是治寒濕的法子,就是以利尿為主,就是茵陳五苓這一類。如果熱勝于濕就變成陽明病,那叫陽黃,黃色鮮艷,那你就

99、要用茵陳蒿湯這一類,茵陳蒿湯有大黃,要瀉。他這一段講,也是根據(jù)傷寒論這一套,濕病這個發(fā)黃就是偏于濕病,這一類的發(fā)黃證,雖然他一身盡疼,但他偏于濕,這個色不會那么鮮艷,7而如熏黃,也是簡單說的,這個在傷寒論說得很詳細,在陽明篇發(fā)黃癥,你們看一看就明白。它講的都是里濕,都由于小便不利,而水不得排泄,停蓄于組織肌肉,它就為濕,停在里頭也是濕。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第一這一段更不好理解,濕家沒有下法,它為什么說下的過早呢?這也是根據(jù)傷寒論陽明病篇,這個人的里頭雖然有濕,如果衛(wèi)氣強,那么這個濕被排除,在傷寒論有這么一條,陽明病,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這你們回去看一看,系在太陰,就是里有濕,里有停濕,如果衛(wè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