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形成性考核冊答案_第1頁
古代漢語形成性考核冊答案_第2頁
古代漢語形成性考核冊答案_第3頁
古代漢語形成性考核冊答案_第4頁
古代漢語形成性考核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2)形成性考核冊答案作業(yè)1一、說明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詞性和意1、2、3、4、5、6、7、8、9、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表示對象。介詞,表示行為對象 介詞,表示被動。動詞,變成。助動詞,表示被動。10、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助動詞,表示被動。語氣詞,與何組成固定格式 "何 介詞,引進(jìn)行為主動者。介詞,介紹比較的對象。介詞,弓I進(jìn)行為主動者,表示被動。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介詞,表示動

2、作行為發(fā)生處所。助動詞,表示被動。 動詞,遭受。1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崇。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為之辭”。指示代詞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5、樹成陰而眾鳥息焉。直:副詞,僅僅,只是;是:指示代詞,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這17、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代詞,這樣怎么能。18、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疑問詞,19、 之二蟲又何如?用作定語,只指示、不稱代,這20、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dǎo)也,此其所以敗也。 代詞,與"以"結(jié)合,21、 吾知所以距子矣。代詞,與”以&quo

3、t;結(jié)合,表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二、解釋下列詞意義,說明與現(xiàn)代漢語中詞性是否相同。疑問代詞,沒有誰,不同。無定代詞,不同。指示代詞,這樣,不同。表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一)莫:1、(二)或:1、(三)是:1、確,對,相同。(四)非:1、3、(五)以:1、認(rèn)為,相同。4、介詞,表時間。介詞,憑借,不同。動詞,非難,不同。 動詞,責(zé)怪,不同。連詞,表關(guān)聯(lián),不同。三、說明下面字的意義2、疑問代詞,沒有什么,不同。2、無定代詞,不同。2、指示代詞,這,不同。2、形容詞,不正確,相同。4、副詞,表否定,不同。2、副詞,將近,不同。5、連詞,表原因,不同。3、判斷詞,正3、動詞,1、竟:畐恫,終于。2、少:畐恫,

4、稍微。5、稍:副詞,逐漸。 6、既:副詞,已經(jīng)。 都。9、曾:情態(tài)副詞,竟然。3、頗:副詞,稍微。4、特:畐恫,但,僅僅。7、第:程度副詞,但,只。8、但:范圍副詞,作業(yè)2一、 解釋下列名詞1、文體:文章的體裁、樣式。2、 封事:關(guān)涉機(jī)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3、檄文:是詔令的一個附件,多用于征召、曉喻、申討,屬軍用文書。4 .箴銘:用于規(guī)戒的文章。5、奏議:是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或公文。6、編年體:以時間為經(jīng),歷史事件為緯的一種編排體裁。7、詔令:是皇帝寫給臣下的書信,命令。&劄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給皇帝解答某問題。9、行狀:提供給禮官

5、為死者議定謚號或提供史官作立傳的資料。10、騷賦:摹擬楚辭而寫的賦。11、文賦:散文化的一種賦體,是在唐代古文運(yùn)動推動下產(chǎn)生的。12、紀(jì)傳體:集中全面地描寫歷史人物的一種體裁。13、駢文:在辭賦的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文體。14、對策:皇帝就某一問題要求臣子回答。15、頌贊:歌頌贊揚(yáng)的文章。16、古賦:騷賦以外的喊賦。17、墓志銘:為了長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18、記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主線,把某一專題的記錄集中起來。三、解釋下列術(shù)語1、傳:傳述的意思,傳述經(jīng)文的文義。2、正義: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種注經(jīng)兼通漢人注解的新方法。3、疏:也叫"正義",唐人采用

6、的一種注經(jīng)兼通漢人注解的新方法。4、箋:表識的意思,指讀書時有所頓悟用筆標(biāo)識在一側(cè)。5、注:是注釋的通稱,取義于灌注。6、章句:每章之后用韻語寫成的 "章旨",總括全章大意。7、集解: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 曰、為、謂之:用來釋義的,而且是用來區(qū)分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xì)微差別9、謂:被釋詞置前,解釋詞放后,常以具體解釋抽象,以分體解釋總體。10、猶、猶言:一般用于近義詞作注,或引申義解釋本義。11、貌、之貌:一般用于動詞或者形容詞后,表示某種情貌,被釋詞是表示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 的形容詞。12、讀為、讀曰:注明音讀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13 :之言、之為言、之猶言:

7、一般用音義相同的詞語來訓(xùn)釋。14、讀如、讀若:用來注音的,但有時也用來注明假借字。三、給下列古文加標(biāo)點(diǎn),并說明黑體字意義,在句中作用或用法。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壕?、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君"、"臣"、"父"、”子"是名詞活動動詞,意為"做好國君的本份,做好官員各自的本份,像個 父母,像個子女"的意思。2、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 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q

8、uot;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 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 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 一薛居州獨(dú)如宋王何?”"之":助詞;"之齊語":名詞活用動詞,說齊國的語言;"傅":名詞作動詞,作師傅;”雖日":名詞作狀語,雖然每日;"誰":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意為 "王與誰為善”。3、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huán)

9、,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dāng)棄市。上大怒 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 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dāng)。"當(dāng)":動詞一般用法,應(yīng)當(dāng);”乃":畐恫,于是,就;"族":宗族"謝":謝意;"許"贊許。4、 魏其謝病,屏居藍(lán)田南山之下數(shù)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 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

10、后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閑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yáng)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 將軍,則妻子毋類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謝"動詞一般用法,推托有病;"說":一般用法,游說;”來":一般用法,到來;”富貴":使動用法,使 富貴;"死":一般用法,死亡;"然":指示代詞,這樣。四、給下列各段加上標(biāo)點(diǎn),如有錯誤請分析原因。1、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

11、異他異, 而獨(dú)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3、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 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為君難, 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

12、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五、按姚鼐的分類,下列文章各屬于哪一類1、孟子論辨類;2、段太尉逸事狀傳狀類3、柳子厚墓志銘碑志類4、答李翊書 類7、荊軻贊書說類5、韓非子論辯類6、滕王閣序序跋頌贊類8、黃岡竹樓記雜記類9、藝文志序序跋類12、赤壁賦辭賦類10、陋室銘箴銘類13、祭十二郎文11、論積貯疏奏議類哀祭類14、諫逐客書 奏議類15、送薛存義序贈序類作業(yè)3一、閱讀下列原文和譯文,譯文如有錯誤改正并說明屬于哪方面錯誤1、原文:(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

13、如此。太守即 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譯文:漁人既然出來了,就的得到了一條船,于是沿著來時的路返回,一處一處地做了標(biāo)志。 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報(bào)告了這個(情況)。太守馬上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前進(jìn)方向 的標(biāo)志。找不到,沒有再找到路。錯誤:既:終于。 其:代詞,他的。所志:所標(biāo)志的地方。2、原文: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文: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兩

14、種情況的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不因?yàn)榄h(huán)境好而高興,也不因?yàn)樽约菏б舛瘋辉诔ダ镒龉倬蛽?dān)憂他的百姓;處在 僻遠(yuǎn)的民間就擔(dān)憂他的君王。這就是上進(jìn)業(yè)憂愁,后退也憂愁。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不是這樣人,我和誰一道呢?錯誤:進(jìn):在朝廷做官;退:辭官隱居3、原文: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觽。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 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譯文:物品不出產(chǎn)在秦國,但是值得寶愛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現(xiàn)在 驅(qū)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來使仇敵得到好處,對

15、內(nèi)自己空虛而對外和諸侯中構(gòu)筑怨恨, 這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錯誤: 士:賢士。4、原文: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譯文:陳相來看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滕君倒確實(shí)是賢明的君主;雖然沒聽到過道理。賢明的人與人民一起耕作養(yǎng)活自己,一面燒火做飯,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國有堆滿糧食錢 財(cái)?shù)膫}庫,存在物的府庫,這是損害人民來供養(yǎng)自己,哪能稱得上賢明呢?”錯誤: 雖然:雖然如此,他還不懂得(賢君治國的)道理。二、將下列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慈母之于弱子也,愛不可為前。然而

16、弱子有僻行,使之隨師;有惡病,使之事醫(yī)。不隨師 則陷于刑,不事醫(yī)則疑于死。慈母雖愛,無益于振刑救死,則存子者非愛也。子母之性,愛 也;臣主之權(quán),策也。母不能以愛存家,君安能以愛持國?明主者通于富強(qiáng),則可以得欲矣。 故謹(jǐn)于聽治,富強(qiáng)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謀計(jì)。法明則內(nèi)無變亂之患,計(jì)得于外無死虜之 禍。故存國者,非仁義也。仁者,慈惠而輕財(cái)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誅者也。慈惠,則不忍; 輕財(cái),則好與。心毅,則憎心見于下;易誅,則妄殺加于人。不忍,則罰多宥赦;好與,則 賞多無功。憎心見,則下怨其上;妄誅,則民將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 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故曰

17、:仁暴者,皆亡國者也。 翻譯:慈母對于幼子的愛是任何其他的愛都無法超過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為,就得讓他受 老師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讓他就醫(yī)治療。不受老師管教,就會犯法受刑:不就醫(yī)治療,就 會臨近死亡。母子之間的天性,是愛;君臣之間慮的,是近利遠(yuǎn)害。母親尚且不能用愛來保 全家庭,君主怎能用愛來維護(hù)國家呢?明君通曉富國強(qiáng)兵的辦法,就可以達(dá)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慎重地處理政事,就是富國強(qiáng)兵的方法。君主應(yīng)該嚴(yán)明法令,明察計(jì)謀。法令嚴(yán)明,內(nèi) 部就沒有動蕩叛亂的禍患;計(jì)謀得當(dāng),對外就沒有國破為虜?shù)臑?zāi)難。所以保全國家不是靠的 仁義道德。講究仁義道德,也就是要博愛慈惠并輕視財(cái)利;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殘忍并輕 易

18、殺伐。博愛慈惠,就不會下狠心;輕視財(cái)利,就樂善好施。心地殘忍,憎惡態(tài)度就會在下 屬面前暴露;輕易殺伐,就會胡亂地屠戮無辜。不下狠心,就會赦免許多該受處罰的人;樂 善好施,就會賞賜許多沒有功勞的人。憎惡態(tài)度表露出來,就會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亂地屠 戮無故,民眾就會背叛君主。所以仁人處在君位上,臣下就會胡作非為而輕易犯法,以僥幸 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處在君位上,法令就會妄行,君臣就會離心離德,民眾就 會怨聲載道而產(chǎn)生叛亂心理。所以說:仁愛和殘暴,二者都能導(dǎo)致國家滅亡。2、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悅近而來遠(yuǎn)悅近而來遠(yuǎn),使近者悅遠(yuǎn)者來。"哀公問 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

19、選賢。”齊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節(jié)財(cái)。"三公出,子貢問 曰:"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 ”仲尼曰:”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yuǎn)。魯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 "拒"。障距,拒斥諸侯四鄰之士,內(nèi)比周而以 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殺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齊景公筑雍門雍門,齊都城西,為建造路寢路寢,臺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故曰政在節(jié)財(cái)'。"翻譯:葉公子高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政事在于使近者高興,遠(yuǎn)者歸順。"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事

20、,孔子說:"政事在于選用賢才。"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于說:"政事在于節(jié)約財(cái)力"。這三個人走了,子貢問道;"三個人間您同樣問的是政事,您回答他們的話卻不同,為 什么? ”孔子說:"葉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眾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說政事在于使近者高興,遠(yuǎn) 者則幀。魯哀公有三個大臣,他們對外阻擋四鄰諸侯的士人到魯國來,對內(nèi)結(jié)黨營私來愚弄 君主。使宗廟得不到灑掃,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這三個大臣。所以我說政事在于選用 賢才。齊景公修筑雍門,建造路寢高臺,一個早上就賞賜了三個人,每個人都得到可以出三 百套馬車的戶數(shù),所以我說政事在于節(jié)約財(cái)力。”

21、三、標(biāo)點(diǎn)和翻譯下列古文1、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狈g: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討他歡喜卻很難。不用正當(dāng)?shù)姆绞饺ビ懰麣g喜,他是不 會高興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時候,卻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務(wù)。為小人做事難,但討他歡 喜很容易。不用正當(dāng)?shù)姆绞饺ビ懰麣g喜,他也會高興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會百般挑 剔,總是要求十全十美?!?、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

22、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 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yuǎn)人也,懷諸侯也。修身 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bào)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cái)用足,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翻譯:孔子說:”努力學(xué)習(xí)就接近明智了,盡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恥就接近剛勇了。"知道了這三條,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 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國家天下的方法了。大凡是治理國家,一般有九條原則。這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愛護(hù)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關(guān)心百姓;勸勉工匠,善

23、待外人,安撫諸侯。修養(yǎng)自身,就能樹立起符合周禮的道德;尊重賢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 情面前迷惑不解;愛護(hù)親族,伯叔兄弟之間就不會產(chǎn)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 糊涂;體恤群臣,士就會盡力前來報(bào)答;愛護(hù)百姓,他們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cái) 貨就會充足;優(yōu)待遠(yuǎn)方來的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3、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 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 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 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quo

24、t;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翻譯:之所隊(duì)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yàn)椋谏衔坏娜俗鹁蠢先?,老百姓就?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jì) 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shí)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 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 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 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

25、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 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 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詩經(jīng)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作業(yè)4一、 簡要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古體詩?什么是近體詩?近體詩的主要特點(diǎn)及其與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唐代以前的詩歌或者唐代不講究格律的詩歌叫作"古體詩";將唐代以后按照詩律創(chuàng)作的詩叫作近體詩;二者主要區(qū)別:一是句數(shù),二是押韻,三是平仄,四是對仗。2、什么是平仄?

26、什么是粘對?什么是拗救?平仄是平聲和仄聲,是個聲調(diào)的問題;同一聯(lián)中的出句與對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 相反稱為”對",上一聯(lián)對句與下一聯(lián)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稱為"粘"。3、什么是三平調(diào)?什么是犯孤平?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三個平聲字稱為 "三平調(diào)”;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 平"第三個字應(yīng)用平聲,如改仄聲,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個平聲,就叫"犯孤平"/4、根據(jù)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式的原則是什么?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聯(lián)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對(主要是第二字)成為”對,上一聯(lián)

27、對句與下一聯(lián)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稱為”粘",按照粘對進(jìn)行平仄推演。此外,偶數(shù)句最后一字是韻腳,因此必然是平聲,奇數(shù)句除入韻首句尾字是平聲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聲,格 律上不出現(xiàn)三個平聲尾和三個仄聲尾。5、分析近體詩的平仄應(yīng)采取什么步驟?一要根據(jù)首句第二字與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絕首句平仄依照”對”、"粘"規(guī)律推出全詩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實(shí)際字音與格式不一致的地方。6、什么是對仗?什么是工對、寬對?什么是借對?什么是流水對? 對仗又稱”駢偶"、"對偶”,兩兩相對。工對是指意義范疇相一致的詞的對仗。寬對指詞義并不相同,而只是詞性相對

28、的對仗。借對指利用漢字一字多義和同音字特點(diǎn),巧妙進(jìn)行對仗,可分為"借義"和"借音"兩種。流水對指相對的兩句是由一個意思連貫而下,也就是一句話分兩句說,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 便不完整。7、什么叫詞調(diào)、詞牌、詞譜?詞調(diào)是寫詞是寫詞是依據(jù)的樂譜。詞牌是個匯總詞調(diào)的名稱,來源各不相同。詞譜是輯錄各種詞調(diào),說明詞的格律的著作。&詞的用韻、平仄、對仗與近體詩有什么不同?一是詞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體詩不能通押;二是詞可以異部平仄換韻,近體詩不能。9、在詞牌上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詞牌來源各不相同;出現(xiàn)一調(diào)數(shù)名和數(shù)調(diào)同名情況。10、在詞牌后面加令、近、弓I、慢、偷聲

29、、減字、攤破等字后,與本調(diào)是什么關(guān)系?他們與詞的字?jǐn)?shù)多少有關(guān),”令"是詞牌通稱,許多詞牌尾加"令"字與原調(diào)并無區(qū)別;詞牌尾加 弓I"、"近"的詞,字?jǐn)?shù)比原調(diào)多;力口 "慢"字的則增加更多。詞牌上加 "攤破"的不僅比本調(diào)字?jǐn)?shù)有 所增加,而是個別句子還分為兩句;加”減字"、"偷聲"則字?jǐn)?shù)比本調(diào)有多減少。、根據(jù)下列平仄式,每種續(xù)寫出十韻,如發(fā)生錯誤則分析原因。(甲)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狡截曝曝破狡狡狡截曝破狡狡截曝曝破狡截曝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狡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曝破狡截曝曝破狡狡截曝曝曝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狡截破狡狡狡截曝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曝破狡狡截曝破狡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截破狡截曝破狡狡截曝曝破狡截曝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狡狡截曝破狡截曝破狡截曝曝破狡截曝曝破狡狡截曝曝曝?/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