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馬說》(4)_第1頁
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馬說》(4)_第2頁
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馬說》(4)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馬說(4)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馬說(4)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是其中的第四篇 關(guān)于韓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說: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內(nèi)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xiàn)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xiàn)為敘議結(jié)合,

2、或先敘后議,或先議后敘,或邊敘邊議,而基本原則是敘為議設,議由敘生,所以核心是議。 初中階段學過的“說”有:愛蓮說捕蛇者說名二子說。 二、課文重點內(nèi)容: (一)重點詞語解釋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奴隸:古代也指仆役。 2、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死。 3、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馬的千里之才被埋沒了。 4、一食:吃一頓。5、食馬者(sì):通“飼”,喂。 6、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 8、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意為鞭策、駕馭。 9、以

3、其道:正確的方法。10、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11、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12、其真無馬邪:難道,表示反問的語氣。 13、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示推測的語氣。14、其真無馬邪:通“耶”,嗎。表示疑問語氣。 (二)重點語句積累 (1)體現(xiàn)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文中流露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的語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體現(xiàn)千里馬因饑餓而無法施展其才華的語句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體現(xiàn)食馬者無知淺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5)文中飽含作者對食馬者辛辣諷刺之

4、情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段落大意 第一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然后以千里馬不遇伯樂而終身埋沒的遭遇加以印證。對人才被埋沒表達了無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愚妄淺薄給予了憤怒譴責。本段中的四個“不”都源于食馬者的無知,能激發(fā)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第三段:總結(jié)全文,著力寫食馬者的愚妄。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寫得淋漓盡致。用“其真不知馬也”給予深刻的嘲諷。 (四)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問題。文章以千里馬遭受

5、屈辱比喻奇才異能之士沉淪下僚,慨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加以識別和任用。文章借有關(guān)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fā)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或從這見解出發(fā),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人才、埋沒甚至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本文要表達的作者的見解: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quán),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五)寫作特色: 本文圍繞“不知馬

6、”這一中心展開論述。文章開始指出伯樂對千里馬的作用,指出伯樂不常有,因此千里馬有“不以千里稱”的悲劇;然后揭示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譴責了食馬者淺薄愚妄。最后導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馬”,點明了中心。 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是其中的第四篇 關(guān)于韓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說: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

7、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內(nèi)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xiàn)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xiàn)為敘議結(jié)合,或先敘后議,或先議后敘,或邊敘邊議,而基本原則是敘為議設,議由敘生,所以核心是議。 初中階段學過的“說”有:愛蓮說捕蛇者說名二子說。 二、課文重點內(nèi)容: (一)重點詞語解釋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奴隸:古代也指仆役。 2、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死。 3、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馬的千里之才被埋沒了。 4、一食:吃一頓。5、食

8、馬者(sì):通“飼”,喂。 6、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 8、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意為鞭策、駕馭。 9、以其道:正確的方法。10、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11、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12、其真無馬邪:難道,表示反問的語氣。 13、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示推測的語氣。14、其真無馬邪:通“耶”,嗎。表示疑問語氣。 (二)重點語句積累 (1)體現(xiàn)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文中流露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的語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體現(xiàn)千里馬因饑餓而無法施展其才

9、華的語句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體現(xiàn)食馬者無知淺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5)文中飽含作者對食馬者辛辣諷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段落大意 第一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然后以千里馬不遇伯樂而終身埋沒的遭遇加以印證。對人才被埋沒表達了無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愚妄淺薄給予了憤怒譴責。本段中的四個“不”都源于食馬者的無知,能激發(fā)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第三段:總結(jié)全文,著力寫食馬

10、者的愚妄。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寫得淋漓盡致。用“其真不知馬也”給予深刻的嘲諷。 (四)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問題。文章以千里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異能之士沉淪下僚,慨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加以識別和任用。文章借有關(guān)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fā)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或從這見解出發(fā),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人才、埋沒甚至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寄托了作者懷才不

11、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本文要表達的作者的見解: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quán),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五)寫作特色: 本文圍繞“不知馬”這一中心展開論述。文章開始指出伯樂對千里馬的作用,指出伯樂不常有,因此千里馬有“不以千里稱”的悲?。蝗缓蠼沂境銮Ю锺R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譴責了食馬者淺薄愚妄。最后導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馬”,點明了中心。,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

12、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是其中的第四篇 關(guān)于韓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說: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內(nèi)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xiàn)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xiàn)為敘議結(jié)合,或先敘后議,或先議后敘,或邊敘邊議,而基本原則是敘為議設,議由敘生,所以核心是議。 初中階段學過的“說”有:愛蓮說捕蛇者說名二子說。 二、課文重點內(nèi)容: (一)重點詞語解釋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13、奴隸:古代也指仆役。 2、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死。 3、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馬的千里之才被埋沒了。 4、一食:吃一頓。5、食馬者(sì):通“飼”,喂。 6、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同,一樣。 8、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意為鞭策、駕馭。 9、以其道:正確的方法。10、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11、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12、其真無馬邪:難道,表示反問的語氣。 13、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示推測的語氣。14、其真無馬邪:通“耶”,嗎。表示疑問語氣。 (二)重點

14、語句積累 (1)體現(xiàn)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文中流露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的語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體現(xiàn)千里馬因饑餓而無法施展其才華的語句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體現(xiàn)食馬者無知淺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5)文中飽含作者對食馬者辛辣諷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段落大意 第一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然后以千里馬不遇伯樂而終身埋沒的遭遇加以印證。對人才被埋沒表達了無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

15、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愚妄淺薄給予了憤怒譴責。本段中的四個“不”都源于食馬者的無知,能激發(fā)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第三段:總結(jié)全文,著力寫食馬者的愚妄。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寫得淋漓盡致。用“其真不知馬也”給予深刻的嘲諷。 (四)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問題。文章以千里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異能之士沉淪下僚,慨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加以識別和任用。文章借有關(guān)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fā)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

16、的憤懣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或從這見解出發(fā),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人才、埋沒甚至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本文要表達的作者的見解: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quán),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五)寫作特色: 本文圍繞“不知馬”這一中心展開論述。文章開始指出伯樂對千里馬的作用,指出伯樂不常有,因此千里馬有“不以千里稱”的悲??;然后揭示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即“食馬者”的無知。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譴責了食馬者淺薄愚妄。最后導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

17、馬”,點明了中心。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六)人物形象概括: 千里馬喻人才。伯樂喻能識別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喻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愚妄淺薄的封建統(tǒng)治者。 (七)行文及句式特點 (1)文中七個“不”字的理解:第二自然段中連用四個“不”字,源皆出于食馬者之無知。這是從千里馬的角度間接刻畫食馬者的形象;第三段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是對“食馬者”的直接描寫。 (2)文中的一組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用:表現(xiàn)食馬者的淺薄無知,把作者對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的強烈譴責和辛辣嘲諷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情感濃烈。 (八)、課后練習。 三、原文

18、填空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辱、死二字表達了作者的無限痛惜之情。)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詰句,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不平之意、憤懣之情。) (7)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19、: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xiàn)了食馬者的淺薄無知。)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作者的憤郁之情達到高潮,這兩句收結(jié)全文,即照應開頭,又凸現(xiàn)文章主旨。)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guān)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lǐng)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20、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yōu)榱丝桃獾淖非笸昝?,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yōu)橹z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四、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

21、隸人之手,駢死于槽里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五、閱讀探究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說明了什么問題?(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作用,千里馬才能的發(fā)揮依靠伯樂,突出了識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主旨。 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diào)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3.第2段是論述了從哪方面論述了什么問題?(第二段說明了什

22、么?)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在于譴責食馬者(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第三段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6.第三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xiàn)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7.第三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jié)句,點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9.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表達作者懷才

23、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10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這是什么寫法?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 11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xiàn)才華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講究“素質(zhì)”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huán)境,發(fā)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沒有遇到伯樂,怎樣才能避免”駢死于槽櫪之間”,最終能以”千里稱也”?首先,馬必須調(diào)節(jié)自身的盡是與跑步情況的比例,盡可能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跑出與常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勝一

24、籌的速度千里馬最終成功了.顯然,策不以道,食不盡材,鳴不通意的境況,才是真正考驗千里馬的素質(zhì) 12.對對聯(lián)上聯(lián):無才難做千里馬下聯(lián):有志可成萬里駒 13.“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1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5.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

25、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6結(jié)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17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的發(fā)現(xiàn)人才;而龔自珍表現(xiàn)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 18.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diào),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并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并標明作者和出處 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

26、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劉禹錫,“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19讀完本文后,你認為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lián)系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事跡。 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fā)現(xiàn)并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 20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我認為千里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fā)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

27、的奧秘 21第2段連用四個“不”字,表明了食馬者的無知,第3段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不”字可見作者的郁憤之情 22你如果是千里馬該怎樣做?是“食馬者”該怎樣做? 我如果是千里馬,我會掙脫韁繩,擺脫“食馬者”的束縛,主動尋求碧綠的草地,使自己膘肥體壯,再找機會顯示自己的超凡本領(lǐng),相信會有伯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馬者”,我會平等對待所喂養(yǎng)的所有的馬,使它們有強壯的身體,各盡其能文章來自:愛師網(wǎng) 23.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今是經(jīng)濟社會、信息社會,社會競爭強烈,需要具有綜合素質(zhì)和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的人才國家應該創(chuàng)造寬松的人才環(huán)境,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終身教育,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重用人才,使人盡其才、才盡起其用,促進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24本文借千里馬說明了伯樂的重要性,三國演義中稱得上是千里馬的是哪兩匹馬,其最終主人分別是誰?赤兔:先是呂布的,后是關(guān)羽的,最后到了馬忠手上,絕食而死。的盧:劉備的,后與龐統(tǒng)在落鳳坡被射死(名馬還有項羽的烏騅馬) 25、你認為現(xiàn)代人才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