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_第1頁
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_第2頁
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_第3頁
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_第4頁
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教師循證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研究    教師在提升循證能力以及付諸實踐時,如果缺乏支持循證教學改革的氛圍,即使對循證教學的價值與意義有正確的認識,也會產(chǎn)生很多顧慮。如循證教學可能要與教師已有的工作產(chǎn)生沖突,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和角色負擔。因此,培養(yǎng)循證教學能力還需為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支持氛圍。從教育部門來講,需要為教師提供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師進行循證教學時,可適當降低對教師其他角色的期待。及時對教師的循證角色活動進行成就測評,一方面,可以使教師評價多元化,而不只是局限于對“知識傳授者”角色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有完成“研究者”角色人物的成就感,

2、并強化教師的角色行為,創(chuàng)辦與wwc類似的中文循證教育學數(shù)據(jù)庫,降低教師循證檢索的工作量等。從教師個人來講,不僅要樹立正確的職業(yè)理想,也要提高自身素質(zhì),增強自身的角色適應能力,學會運用一些心理學調(diào)適方法緩解角色心理沖突。3.增強基于“實踐取向”的教育研究類課程的設置循證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查閱已有研究證據(jù),獲取他人實證研究所得出的最好的證據(jù),也要求教師不要只做“在其他背景中得出的最好實踐的傳遞者(deliverers)”9,要能夠進行教學研究。因此,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應增加教育研究方法類課程,這也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所建議的。此外,“教育研究方法”之類課程的設置也要體現(xiàn)“實踐取向”理念。循證教

3、學需要教師具有持續(xù)反思的能力,善于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并能將遇到的概括化問題轉化成具體問題?!胺此际菍Ξ斍皩嵺`情境的解析”10,這種解析不是對實踐經(jīng)驗進行感性的回憶、記述,應是對實踐經(jīng)驗的理性分析以及再次驗證。反思不能直接拿來用,或一蹴而就,它是審慎思考和審慎求證的過程。因此,持續(xù)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給教師不斷提供實踐情境。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實踐取向”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xiàn)實問題,體現(xiàn)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敖逃芯糠椒ā鳖愓n程則應更多地引導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增強問題意識以及研究能力,提升實踐智慧。4.提高教

4、師的信息素養(yǎng)循證教學中,無論是獲取證據(jù)階段,還是評價證據(jù)階段,都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2014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分別印發(fā)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簡稱能力標準)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的專業(yè)能力,要求依據(jù)能力標準提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發(fā)展性要求,設置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轉變學習方式”和“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3個系列的課程,幫助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yǎng),提高學科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谀芰藴逝c課程標準,高等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應設置相應的課程,促進信息技

5、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中小學校需配置相應的信息化裝備,提供或引進豐富的教育資源,幫助教師基于技術整合教育資源;教師個人也應提高自身的技術準備度(technology readiness),高樂觀主義和高創(chuàng)新精神者常常具有較高的技術準備度11。5.對師范生進行系統(tǒng)的循證實踐培訓教師教育機構承擔著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教師隊伍的重任,教師循證能力的培養(yǎng)也應納入培訓體系中,應圍繞循證能力構建成體系的理論課程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師范生的循證教學意識和能力12,并將其納入師范生質(zhì)量評價體系中。美國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的幼兒特殊教育方案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該校的幼兒特殊教育方案是一個五年計劃、雙重證書方案,經(jīng)歷此培訓的

6、人員最終可以獲得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和早期兒童教育(k-5)與特殊教育課程(k-5)認證。該計劃的目的是要特別說明培訓具備循證實踐能力的教師的重要性,這些教師能夠證明他們具備應用循證教學積極影響學生學習的能力。該計劃分六個學期完成,通過一系列跨年級的課程和基于領域(field-based)的實踐,準教師學會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最終逐步進行獨立實踐,實施循證教學。表1是該項目的具體內(nèi)容。表1 美國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按學期/課程進行的循證實踐培訓學期項目課程循證實踐能力組成支持的水平第一行為改變項目教師應用行為分析差別強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定義行為,觀察行為,

7、數(shù)據(jù)收集,繪圖;實施差別強化過程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獨立實踐第二管理項目課堂管理積極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定義行為,觀察行為,數(shù)據(jù)收集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獨立實踐第三課堂干預示范;文章批判語言的發(fā)展和障礙時滯(time delay);隨機教學(incidental teaching)研究和總結循證實踐;課堂干預演示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第四閱讀評價項目閱讀困難的評價和修正課程為本項目(curriculum-based project)確定需要閱讀輔導的學生;評價和分析解碼能力,流利程度和理解力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獨立實踐第五恒定時滯項目針對閱

8、讀障礙兒童的方法和材料恒定時滯(constant time delay)確定需要閱讀輔導的學生;收集數(shù)據(jù)并畫圖;實施恒定時滯項目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獨立實踐第六評價項目兒童的評價課程為本的評價(curriculum-based assessment)確定需要閱讀和數(shù)學輔導的學生;評價并分析解碼能力和理解能力;數(shù)學,計算,問題解決建模;引導性實踐和反饋;獨立實踐第七攀頂項目教學實習按照目標學生的個別教育計劃目標,以及研究文獻中確定的相關干預進行選擇確定需要技能或行為輔導的學生;定義目標行為;為干預確定一個恰當?shù)难C實踐;評價并分析當前的表現(xiàn);實施循證實踐;不斷收集學生表現(xiàn)的數(shù)據(jù),畫圖,分析獨

9、立實踐資料來源:kelly a. hcckaman, shirley thompson, karia hull & james im. ernest, 2009.在該計劃中,從第一學期的“行為改變項目”到第六學期的“評價項目”,循證實踐行為被分解,對循證能力逐步進行培養(yǎng)。準教師首先通過觀察錄像中的實例進行相關的循證學習,隨后在其實習計劃中完成相應的引導性練習,最后結合真實教學情境獨立進行該項目的循證實踐。第六學期的“攀頂項目”,準教師在教學實習中完整地進行循證教學實踐,證明自己有能力通過循證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在循證實踐中,準教師至少確定兩名學生,并界定目標行為作為項目的中心,循證實踐

10、措施也需要經(jīng)過指導教師的同意。循證實踐結束后,準教師需要通過海報向所有參加計劃的教學人員展示和口頭辯護他們的項目。教學人員使用攀頂項目評分規(guī)則,對準教師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準教師必須在這個項目獲得一個3(達標)或2(可接受),方可畢業(yè);如果得分為1(不可接受),準教師須和其指導教師合作開發(fā)新的攀頂項目,實施反映可接受能力水平的改進方案。參考文獻:1劉桂秋.有效教學概念新探綜合有效教學觀之下的有效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8,(9):11-15.2徐文彬,彭亮.循證教育的方法論考察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4):9-10.3喬琛.循證教學法在大學英語中的應用d.臨汾:

11、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6).4davies p. 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9, 47(2): 108-121.5楊文登,葉浩生.縮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基于循證教育學的視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3).6王波,肖非.特殊教育的循證實踐取向j.中國特殊教育,2013,(8).7楊文登.循證教育學理論及其實踐以美國有效教學策略網(wǎng)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5-10.8whitehurst, g. j. evidenc

12、e-based education(ebe).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chool accountability conference, 2002. http:/www.2.ed.g9scott webster r. how evidence-based teaching practices are challenged by a deweyan approach to education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9, 37(2): 215-227.10王瑞德.反思之困與教師元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5):47-50.11施國洪,夏前龍.技術準備度內(nèi)涵、結構、測量與研究評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9):120-125.12heckaman k, thompson s, hull k, et al. preparing teacher candidates to use ev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