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_第1頁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_第2頁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_第3頁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_第4頁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見的醫(yī)院感染之一, 占外科醫(yī)院感染的 %-%,其延長患者的住院周期 , 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 , 并給患者帶來很多近期和遠期并發(fā)癥。為了解我院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 , 以期給予相應的重視并降低切口感染的發(fā)病率 , 本研究通過對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 以期預測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 , 為有目的性地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提供客觀依據(jù)。我們對我院 20XX年 1 月至 20XX年 12 月普通外科手術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和調查 ,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1 資料和方法研究對象 20XX年 1 月至 20X

2、X年 12 月我院實施普通外科手術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的 49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 按照 1:1 比例選取同期入院手術室環(huán)境、 術野準備、器械消毒、麻醉方式與病例組均匹配的術后未感染普通外科患者作為對照組。切口感染標準 : 根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 ,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即可診斷 : 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 深部切口引流出膿液或穿刺抽出膿液 ; 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yī)師打開的切口 , 有膿性分泌物或伴有發(fā)熱 38, 局部有壓痛 ; 再次手術探查、組織病理學發(fā)現(xiàn)涉及切口膿腫或其他感染證據(jù) ; 臨床診斷基礎上 , 伴隨病原學診斷依據(jù) , 即分泌物培養(yǎng)陽性 ; 排除標準 : 切口脂肪液化 , 液

3、體清亮 ; 調查的資料不全者。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法 , 編制及確定調查表 , 調查表主要內容依據(jù)國內外文獻提供因素 , 包括術前因素 : 年齡 ( 歲) 、體質量指數(shù) (BMI,kg/m2) 、合并基礎疾病 ( 高血壓病、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 ) 、手術時機 ( 急診手術 ) 、備皮至手術時間 (h) 、手術季節(jié) ; 術中因素切口長度 (cm) 、手術時間 (h) 、縫合人員 ; 術后因素住院天數(shù)等。比較兩組患者在上述方面的差異。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統(tǒng)計軟件 , 計量資料以 ( ±s) 表示 , 應用 t 檢驗 , 計數(shù)資料應用 2 檢驗 ,P<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結果6 年來我院實

4、施普通外科手術 1256 例, 切口感染率 %(49/1256), 在整個圍手術期存在多種影響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 術前因素 : 年齡大、 BMI 高、有基礎疾病、急診手術、備皮至手術時間長、 夏季手術 ; 術中因素 : 切口長、手術時間長、非主刀醫(yī)師縫合 ; 術后因素 : 住院天數(shù)多 ; 與切口長度無關 , 見表 1。3 討論普外科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切口感染包括生物性感染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 , 存在于整個圍手術期 , 是一個多環(huán)節(jié)綜合因素的結果,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 術前因素。 BMI高的肥胖者由于脂肪肥厚易影響操作 , 可使手術時間延長 , 同時單位組織供應少又易形成死腔 , 故其感染機

5、會明顯增加 , 肥胖者由于活動不便術后臥床時間較長 , 不利于血液循環(huán) , 相應增加了感染機會 ; 肥胖患者易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壞死、積液 , 從而易使細菌定植繼發(fā)感染。加上目前多用電刀分離切口 , 高溫使組織炭化和汽化達到切開目的 , 加重脂肪液化。因此肥胖患者在進腹時盡量用銳性分離 , 禁用鈍性分離或電刀進腹。基礎疾病的存在使機體免疫、防御機能低下 , 切口感染率有所增加 , 如合并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力降低 , 高血糖環(huán)境易引起組織水腫 , 利于細菌生長 , 導致切口裂開和感染。 同時糖尿病能降低成纖維細胞形成 , 影響切口愈合。因此糖尿病患者須加強圍手術期的血糖控制。急診手

6、術多數(shù)合并有腹膜炎 , 膿性分泌物很容易污染切口 ; 二是急診手術不可能做腸道準備 , 此情況下開放胃腸道更容易污染切口 ; 三是部分急診為腸梗阻或長期禁食患者 , 已經發(fā)生腸道細菌易位 , 加上術中腸減壓有可能使腸內容物直接污染傷口 ; 四是急診手術多由低年資醫(yī)師實施 , 其手術技巧及切口保護經驗等相對不足。因此急診手術須嚴格掌握急診手術指征 , 避免術前準備不充分 , 倉促手術。備皮至手術時間長 , 細菌易繁殖。夏季溫濕度高 , 汗液分泌增多 , 又由于現(xiàn)代病房大都是應用空調 , 病室通風較差 , 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術中因素。 手術延長 1h, 感染率可增加 1 倍, 主要原因包括

7、創(chuàng)面的細菌數(shù)量增多 ; 長時間的暴露、 干燥、牽拉損傷組織 ; 創(chuàng)面上的縫線、凝出血點增多 , 使局部抵抗力下降 ; 長時間的手術可使術者疲勞 , 縫線過密引起組織缺血壞死及縫線的物反應均可造成切口感染。非主刀醫(yī)師在切口縫合過程中 , 由于存在殘留死腔、同一部位反復進針出針、皮下組織內殘留線結過多、皮膚縫合時切口對合不良、打結過緊等缺陷 , 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增加明顯 , 因此手術切口的縫合技術也是一個影響切口愈合的明確因素。術后因素。住院時間長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普外科切口感染的預防切口感染涉及多方面因素 , 應在圍手術期采用綜合相關措施 : 術前對老年患者應提高警惕 , 進行術前評估及充分的準備 , 積極治療其各種合并疾病 , 設法改善全身情況 , 增強抵抗力等以降低切口感染。 可能的情況下應該實施平診手術。對擇期手術患者如病情允許 , 盡量選擇在溫度適宜的季節(jié) ; 同時注意病室的通風換氣及溫、濕度調節(jié) , 定期清洗空調及空氣凈化機的濾??s短備皮距手術時間。術中對脂肪層較厚者盡量不用電刀 , 或應用電刀時調好電刀的強度 , 縮短電刀與皮下組織接觸時間 ; 術中縫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 , 將失活的脂肪組織沖洗掉 ; 縫合時使切口對齊 , 不留死腔 , 縫合間隔適當 ,縫線松緊適度 , 必要時行減張縫合 ; 對過于肥胖的患者可用皮下紗條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