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譚建紅)_第1頁
《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譚建紅)_第2頁
《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譚建紅)_第3頁
《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譚建紅)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丹陽市新區(qū)實驗小學譚建紅212300課題:二年級數(shù)學分米和毫米教材簡介:二年級(上冊)已經(jīng)教學了米和厘米,本單元繼續(xù)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較小的各個長度單位。借助測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 之間的進率。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種活動,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間觀念。但由 于生活中學生缺乏測量物體長度的經(jīng)驗,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所以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很難建立。全單元內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 后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目標預設:1、經(jīng)歷測量身邊常見物品長度的具體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體驗學習

2、毫米、 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們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 間的進率。3、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類推能力、合作意識以及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難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設計理念:新課程提倡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在面對新知時,自己去主動回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并對新知產(chǎn)生構想。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比關注學生的學習內容更為重要,把認 數(shù)的過程設計為學生探索的過程,通過教師引導、啟發(fā)、激趣,

3、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參與、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在探索中不僅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 能力,還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設計思路: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毫米,最后是綜合運用。1、認識分米,在厘米的基礎上先認識分米,通過學生測量和觀察,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 念。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感知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體大約 1分米,充分感知 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分米、厘米和米間的單位進率。2、認識毫米時,讓學生量一量、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想一想等多種活動,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 度觀念。3、鞏固練習,加深認識。數(shù)學知識學習之后,讓

4、這一數(shù)學知識回歸生活,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從一段話中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等,選擇合適的單位。再通過量一量的活動進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感知。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談話:請同學們猜一猜,譚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學生猜完后,教師說明自己的身高并板書。談話:米和厘米是我們已經(jīng)認識的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再比畫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 般用厘米作單位?要求:用尺量一量桌上水彩筆的長度。(大約 10厘米)(板書:“厘講解: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也是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先來認識分米。分米)二年級的孩子在課前對長度單位分

5、米還沒有建立認知表象,教師以學生已知的 米”為切入點,把分米和厘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學生 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1.認識分米。(1)找一找。1分米有多長呢?我們大家一起看著尺子數(shù)一數(shù),10厘米就是一一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直尺,除了 010厘米之間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還能找出1分米嗎?學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組織交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只要是 10厘米長就是1分米)(2)畫一畫。談話:你們能畫出長1分米的線段嗎?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一條長 1分米的線段。畫好后, 小組里的同學互相檢查。

6、提問:畫長1分米的線段要注意什么?(沿著直尺的邊,從 0畫到10;兩個端點不能 漏了;畫好后要標好長度)談話:請同學們用拇指對準線段的左端,用中指對準線段的右端,比畫一下,看1分米 有多長?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3)說一說。提問:你們能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 1分米嗎?(學生舉例)談話: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 1分米,你知道1米是幾分米嗎?小組合作在米尺上數(shù)一數(shù),并 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組織交流,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分米。(4)量一量。談話:用米尺來量一量課桌和椅子的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大約各是幾分米。學生測量后,組織交流。2.認識毫米。(1)談話:我們每天上

7、課都要用到數(shù)學課本,你知道數(shù)學課本的長和寬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提問:那數(shù)學書的厚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用尺量一量。提問:在量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數(shù)學書的厚度不滿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準確地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單位一一毫米。下面我們就來認識毫 米。(板書:毫米)(2)談話: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 還有刻度線嗎?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談話: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出示放大了的尺)這里為了讓大家看清楚,老師把刻度放大了。(師生共同從 1數(shù)到10)談話:剛才我們數(shù)了從01這1厘米間

8、有10毫米,除了這個1厘米外,你還能找到另一個1厘米,學著剛才那樣,用鉛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shù)一數(shù),1厘米有多少毫米嗎?反饋:誰來匯報一下自己數(shù)的結果。也就是說10毫米的長度和幾厘米一樣長? ( 1厘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談話:再用尺量一量,數(shù)學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3)談話:請同學們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大約是 1毫米)談話:那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長或厚大約是 1毫米,你能舉個例子嗎?(學生可能

9、 想到:銀行卡、電話卡的厚度大約是 1毫米,10張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提問: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呢?(4)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談話:老師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你能說說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嗎?請同學們 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并說說自己的方法。反饋:你是怎樣看出橡皮長35毫米的?結合學生回答,講解:5毫米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線稍短一點的刻度線,因為它在5 毫米處,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稱為 5毫米線。再問:這根回形針的長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來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了許多體驗學習的情境, 通過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和富有挑戰(zhàn) 性的學習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10、如在認識毫米的過程中,有找一找、摸一摸、說 一說、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了從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體 驗過程,充分體驗到1毫米的長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確的表象。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三位一體地參與,體驗成為有效學習的基石。小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家族中的兩位新成員:分米和毫米(完成課題板書), 還知道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為了使 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 mm表示。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天天的日記。3)班小談話:學習了數(shù)學知識,就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明寫的一篇日記,記錄了為媽媽過生日的事,想看看嗎?出示: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晴明天是媽媽的生日,我要為媽媽一個驚喜。一早,我從 2厘米的床上爬了起來,到衛(wèi)生 間,拿起1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飯,急忙來到超市。超市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5厘米。走進超市,我就看到了滾著烤的肉腸,每根都長約 1毫米,真饞人!逛了一會兒,我選了一 條媽媽最喜歡的小方巾,邊長約是 5米。我付了款,高高興興回家了。提問:天天的日記寫得怎樣?你想說什么?2. 量一量。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