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人工臨摹技藝歷史發(fā)展脈絡及傳承譜系_第1頁
古書畫人工臨摹技藝歷史發(fā)展脈絡及傳承譜系_第2頁
古書畫人工臨摹技藝歷史發(fā)展脈絡及傳承譜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為民族傳藝 為文化存根 為大師立傳 為百工留名 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 古書畫臨摹技藝歷史發(fā)展脈絡東晉顧愷之穿做繪畫作品的同時,臨摹前人繪畫作品。南北朝李紹祖的臨摹作品具有“移畫”之稱唐初皇家設立“集賢院”,供奉馮承素、韓道政、諸葛貞等人為楷書人,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即為馮承素所摹五代后梁駙馬都尉趙嵒集結門下畫家,進行書畫臨摹活動,時人稱之為“趙家畫選場”。北宋宋徽宗趙佶、畫院畫家李公麟等臨摹了大量前人繪畫作品。南宋內府命人摹制古畫,形成了宋代“官榻”。元黃公望、王蒙等元四家以臨摹的方式研習書畫藝術。明董其昌等畫家倡導以臨摹的方式研習書畫藝術。清王原祁、王時敏等清四王的臨摹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臨摹作

2、品。民國出現了以市場為目標的“湖南造” 、“河南造”、“廣東造”、“蘇州造”、“揚州皮匠刀”等仿畫工坊。故宮博物館古書畫人工臨摹技藝傳承譜系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后改稱文??萍疾浚?。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先后聘請了金仲魚、馮忠蓮、陳林齋、金禹民等書畫臨摹大師,利用傳統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有計劃有步驟地臨摹復制了大量國家珍貴書畫文物。并使之代替真跡展覽例如:清明上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聽琴圖、窠石平遠圖、寒雀圖韓熙載夜宴圖、卓歇圖、花竹錦雞圖馬王堆出土西漢帛畫等等,其中很多摹本已經被作為故宮的文物進行收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故宮經繪畫專業(yè)選拔十多名年輕人,進入故宮從

3、事古書畫臨摹復制工作,在老一輩書畫臨摹大師的指導下,摹畫出一大批作品。兩代人的臨摹作品80年代初,曾兩次去香港攜古書畫原作與臨摹復制作品對比展出。在香港獲得極大的轟動。書畫臨摹水平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這些臨摹工作就其規(guī)模之大,摹品的藝術質量之高,作舊技巧之精湛,在臨摹仿古史上堪稱上乘。這是繼元、明、清數百年以來,首次由國家組織進行的古書畫臨摹復制,因而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也形成了故宮特有的一項傳統手工臨摹古書畫技藝。 故宮博物院領導,對“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的保護與發(fā)展給予高度的重視,2009年這一技藝申報并獲得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91項、擴展項目164項;其中包括了“古書畫人工臨摹復制技藝”。目前故宮已經將保護(包括這一技藝在內的)傳統文物修復復制技術納入了至2020年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并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積極申報科研課題,開展對“古書畫人工臨摹復制技術”進行系統總結和傳統工藝的科學化研究。 例如:對使用工具、材料、工藝的保護、利用、開發(fā)和傳承。形成文字、圖片、影響資料使其更加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為了更好的留存和保護傳統技藝,故宮博物院2011年培養(yǎng)了新人,使這一傳統技藝后繼有人。不久的將來,古書畫一旦都配備上可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