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_第1頁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_第2頁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_第3頁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_第4頁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 定義:由遺傳因素所致的以共濟運動障礙、辨距不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 三大特征:世代相傳的遺傳背景世代相傳的遺傳背景 共濟失調的臨床表現共濟失調的臨床表現 脊髓、小腦、腦干損害為主的病理改變脊髓、小腦、腦干損害為主的病理改變.3 臨床上以共濟運動障礙共濟運動障礙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復雜的神經系統(tǒng)損害,如錐體束、錐體外系、大腦皮質、脊髓、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等癥狀,亦可伴有非神經系統(tǒng)表現如心臟病變、內分泌代謝異常、骨骼畸形、皮膚病變等。 HA的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utosomal dominant,AD)為主,部分可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

2、色體隱性遺傳(autosomalrecessive,AR),極少數為X X連鎖遺傳連鎖遺傳(X-linked)和線粒體遺傳線粒體遺傳(mitochondrial);散發(fā)病例亦不少見.4 SCAs又稱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ADCAs),為遺傳性共濟失調的主要類型,是一大類以小腦功能失調小腦功能失調或合并其他神經功能異常為特征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 病變主要累及:腦干、小腦、脊髓 主要臨床表現:共濟失調 典型特征:遺傳早現現象.5 根據遺傳類型和臨床表現至少分為三類: ADCA型:除小腦性共濟失調外,還包括眼球運動障礙,慢眼運動、視神經萎縮、錐體束征、錐體外系征、肌萎縮、周圍神經病和癡呆

3、等,如SCA1、SCA2 、SCA3/MJD、SCA4、SCA12等 ADCA型:小腦性共濟失調班視網膜色素變性,如SCA7 ADCA 型:單純小腦性共濟失調,如SCA5、SCA6 、SCA8、SCA10、SCA11、SCA14等 而根據致病基因分型,現SCAs已達到40種.6 SCAs常見類型: SCA1型:平均起病年齡在3040歲,病程長約15年。主要臨床表現為錐體柬征、眼球掃視和辨距過度、額葉執(zhí)行功能障礙、精神癥狀、癡呆(晚期)等,致病基因為染色體6q22.3區(qū)域的1型致病基因ataxia-1。該類型多見于意大利、南非、德國和印度。.7 SCAs常見類型: SCA2型:起病平均年齡為34

4、歲,病程平均1 0年。 主要臨床表現為帕金森樣癥狀、眼球慢掃視、肌陣攣、周同神經病、動作性震顫、癡呆等。致病基因為位于染色體12q24.13上的ataxia-2基因,見于美國、意大利、印度,是印度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8 SCAs常見類型: SCA3型/MJD:平均起病年齡40歲,病程平均2 1年。主 要臨床表現為錐體束征、面肌和舌肌肌束震顫、眼球掃視變慢、眼險退縮、突眼、吞咽困難、肌萎縮等。致病基因為位于染色體14q24.3一q32的ATXN3基因。巴西、葡萄牙、日本、德國、荷蘭等國常見,也是中國最常見的類型.9 SCAs常見類型: SCA6型: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2歲,病程一般長達25年以上。主

5、要臨床表現為發(fā)作性共濟失調,偶伴肌張力障礙、肢體痙攣等,該型可無家族史,進展極慢。致病基因為位于染色體19p13.13上的ataxia-6基因。該類型在德國、日本、美圍及荷蘭有報道,中國報道較少。.10 SCAs常見類型: SCA7型:一般起病年齡在35歲,病程約20年。主要臨床表現是錐體束征、黃斑萎縮、視網膜病變,并導致視覺喪失、可有聽力喪失。致病基因為位于染色體3p12-p21.1上的ATXN7基因。在北美、歐洲多見,中國發(fā)病率較低。.11 SCAs常見類型: SCA12型:平均起病年齡為33歲。主要臨床表現為發(fā)病較早者頭部和肢體震顫。震顫常作為首發(fā)癥狀。晚發(fā)者表現為輕微帕金森癥狀、癡呆、

6、認知減退及精神癥狀。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5q31.q32,由基因PPP2R2B5端非編碼區(qū)CAG重復擴增致病.是唯一以動作性震顫為主的SCAs亞型,見于德國和印度家系。.12 SCAs常見類型: SCA17型:起病年齡在1 855歲之問,平均病程8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障礙、智能障礙、舞蹈樣運動、錐體束征、精神癥狀。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6q27。.13 SCAs常見類型: 齒狀核紅核蒼白球路易體萎縮癥(denta-tonl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 : 少年型:20歲以前起病,主要表現為智力發(fā)育遲滯、癲癇、肌陣攣和共濟失調,病情進展迅速 成年型:20歲之后

7、起病,主要表現為小腦性共濟失調、手足徐動癥、癡呆和精神癥狀。 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l2p13.31上。以日本發(fā)現居 多,其次在歐洲、北美、非洲及高加索人中有報 道,中國人群中極為罕見。.14 SCASCA各型之間臨床表型存在較大的重各型之間臨床表型存在較大的重疊疊, ,臨床分型非常困難臨床分型非常困難, ,因此診斷因此診斷SCASCA必須依靠必須依靠基因檢測基因檢測.15 臨床診斷SCA可遵循以下幾點: 1、確定是否為SCA,主要根據病史、臨床和輔助檢查 2、確定其遺傳方式,根據有無家族史確定其是家族 性或散發(fā)性,家族性根據遺傳方式判斷是常染色體顯性還是隱性遺傳 3、推斷最可能的SCA亞型,以便

8、基因診斷時確定先后順序,節(jié)約資源和時間.16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遺傳學組.遺傳性共濟失調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6):459-463 2、宋建萍,楊丹,陳濤等.脊髓小腦共濟失調各亞型致病基因及臨床表現J.國際遺傳學雜志,2016,39(2):85-89 3、劉鈺鵬,田增民.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基因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15):2722-2725.17 參考文獻: 4、王希恒,潘學峰,李紅權等.()()三核苷酸重復序列擴增及相關疾病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遺傳學雜志,2016,39(5):274-280 5、夏明榮,黃月,張杰文等

9、.脊髓小腦共濟失調基因分型、臨床及影像學特征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50(6):860-863 6、俞立強,何曉輝,方琪等.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癥狀前診斷初探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3,20(3):197-199.18 參考文獻 7、樸鐘源,宋琳,江新梅.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分型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25(4):504-506 8、謝秋幼,梁秀齡,李洵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分子遺傳學診斷與臨床應用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5,22(1):71-73 9、鄔劍軍,蔣雨平.小腦共濟失調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6,14(6):638-648.19 參考文獻 10、江泓,唐北沙.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的l晦床及基因診斷進展J.2002,29(4):290-293. 11、王康,王國相.遺傳性共濟失調臨床和基因診斷進展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34(6):378-381 12、David A.Greenberg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