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_第1頁
云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_第2頁
云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_第3頁
云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_第4頁
云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云和縣縣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規(guī)劃索引號:002654358-01-2010-0001  生成時間:2010-04-05  發(fā)布機構:云和縣農業(yè)局目 錄1.前言31.1規(guī)劃背景31.2規(guī)劃編制依據31.3規(guī)劃范圍41.4基準年、水平年 42.基本情況 42.1地理位置 42.2土壤類型及面積分布、立地條件42.3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情況52.4糧食生產現狀72.5 糧食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92.6 糧食生產的主要潛力因素113.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guī)劃目標123.1 指導思想123.2 原則123.3 規(guī)劃目標134.總體布局和重點建設內容154.1 總體布局

2、154.2重點建設內容165.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185.1 投資估算依據與方法182010-2017年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0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分年投資計劃表212010年云和鎮(zhèn)、沙鋪鄉(xiāng)、赤石鄉(xiāng)、大源鄉(xiāng)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22011年崇頭鎮(zhèn)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32012年云壇、安溪鄉(xiāng)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42013年云豐鄉(xiāng)、黃源鄉(xiāng)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52014年大灣鄉(xiāng)、朱村鄉(xiāng)、緊水灘鎮(zhèn)、石塘鎮(zhèn)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265.2 資金籌措276.功能區(qū)管理276.1 建設管理276.2嚴格認定驗收276.3加強責任考核286.4 建后管護287.

3、效益分析297.1經濟效益297.2社會效益297.3生態(tài)效益308.保障措施308.1加強組織領導308.2強化政策扶持308.3加強農業(yè)科技支撐318.4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338.5完善土地流轉機制34附表1: 云和縣20102014年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區(qū)塊表35附表2:2010-2014年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具體目標表36附表3: 2010-2014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表37附表4 :2010-2014年功能區(qū)機具配置表38附表5:2010-2014年服務組織建設表3910 附圖附圖1:云和縣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分布圖縮略圖附圖2:云和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糧食生產功能區(qū)規(guī)劃圖縮略圖1.前言1.1規(guī)劃背景:為切

4、實增強我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保障糧食有效供應,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與保護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fā)20107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特編制云和縣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規(guī)劃,計劃在地勢平坦、田面平整、耕地相對集中連片、適宜水稻種植的標準農田內,選擇30個區(qū)塊,規(guī)劃建設1萬畝糧食功能區(qū),進一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2規(guī)劃編制依據:1.2.1法律、法規(guī)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機械化促進法7中華人民

5、共和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2.2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的假設干意見2009年“一號文件”2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糧食功能區(qū)建設與保護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fā)20107號3浙江省農業(yè)廳關于糧食功能區(qū)建設的實施意見浙農專發(fā)201029號4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標準及驗收認定方法5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規(guī)劃編制導則6與本規(guī)劃有關的政策和其它資料1.2.3相關規(guī)劃1云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2云和縣城市總體規(guī)劃3云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4云和縣“十一五”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5云和縣崇云省

6、級現代農業(yè)綜合區(qū)建設規(guī)劃。1.3規(guī)劃范圍:規(guī)劃范圍為縣域內標準農田項目區(qū)。涉及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30個區(qū)塊,要求功能區(qū)平原連片面積100畝以上,山區(qū)連片50畝以上,規(guī)劃建立1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1.4基準年、水平年:規(guī)劃基準年:2009年。規(guī)劃水平年:2014年、2018年。2.基本情況2.1地理位置:云和縣地處甌江上游,浙西南山區(qū),位于東經119°21/119°44/,北緯27°53/28°19/,東鄰麗水,西接龍泉,南靠景寧,北與松陽毗鄰,境內南北長47公里,東西寬38公里,總面積984平方公里,是個山多地少的山區(qū)縣。2.2土壤類型及面積分布、立地條件

7、:土壤是在氣候、母質、生物、地形、時間以及人類長期的生產勞動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發(fā)展而來的。由于地形地貌不同,生物條件、氣候條件的差異,使土壤發(fā)生不同的發(fā)育方向,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及分布。我縣整個地形西南部狹窄,東北部較寬廣,以中低山為主,多狹谷和山間小盆地,按地形地貌可分為云和盆地、低山、中山區(qū)三種類型。云和盆地指海拔在130200米之間,主要包括現在云和鎮(zhèn)的大部份土地面積,面積2.5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7%,耕地面積1.3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1.47%;低山區(qū)指絕對海拔在800米以下,除盆地外的土地面積,總面積109.4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4.6%;中山區(qū)指海拔在800米以

8、上地區(qū),面積34.60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3.6%。我縣土壤有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11個亞類、33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紅壤面積89.61萬畝,占土壤面積62.11%;黃壤面積36.26萬畝,占土壤面積25.13%,巖性土面積0.19萬畝,占土壤面積0.13%,潮土面積0.43萬畝,占土壤面積0.30%,水稻土面積17.79萬畝,占土壤面積12.33%。境內地形相對坡度以大于25度為主,有120.58萬畝,占總面積的82.21%。由此可見,我縣平畈少,陡坡多,要十分珍惜平畈土地和保護緩坡山地。2.3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情況2.3.1 耕地資源現狀全縣土地資源類型多樣,

9、土地利用結構和各類土地的比例較為合理,但區(qū)域間分布不平衡。根據2009年云和縣土地變更調查成果,全縣土地總面積146.7萬畝,其中農業(yè)用地137.4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3.7%。在農業(yè)用地中,林地119萬畝,占全縣農業(yè)用地的86.6%;耕地11.49萬畝,占農業(yè)用地的8.34%;園地3.93萬畝,占農業(yè)用地的2.86%;其他農用地面積2.96萬畝,占農業(yè)用地的2.15%,其中耕地面積中水田面積11.13萬畝,旱地面積0.36萬畝,人均擁有耕地1.04畝。2.3.2 標準農田布局與現狀根據云和縣國土資源局統(tǒng)計資料顯示,云和縣標準農田建設從1999年開始到2007年底,全縣共完成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10、59個,分布在14個鄉(xiāng)鎮(zhèn),整理耕地總面積8.81萬畝,整理后建成標準農田2.8萬畝,新增耕地面積1.17萬畝。據地力監(jiān)測調查,我縣27962畝標準農田,分等定級以二等田為主,占標準農田的51.4%,其中二等三級6077畝,占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1.7%,二等四級8321畝,占標準農田總面積的30.6%;沒有一等田,三等田12773畝,占標準農田的48.6%,其中三等五級8888畝,占標準農田總面積32.7%,三等六級3885畝,占標準農田總面積14.3%。標準農田布局與環(huán)境:從地域分布看,標準農田主要分布在高丘和低丘,面積分別為7378畝和19793,占27.15%和72.85%;從坡度情況看,

11、平坡<3°和微坡3°-6°面積分別為10439畝和3670畝,分別占38.42%和13.51%,坡度15°-25°面積8908畝占32.78%;地下水位5080厘米的14323畝占52.71%、100厘米以上占45.15%;抗旱能力小于30天易旱田17506畝。標準農田物理性狀:全縣標準農田全土層比較深厚,剖面發(fā)育良好,耕層較淺薄,耕層厚度12-16厘米的面積14272畝,占52.52%;16-20厘米的11091畝占40.81%;質地以壤土、粘壤土為主,分別占79.07%和19.27%;耕層土壤容重在0.9-1.1 g/cm?占13.3

12、7%,1.1-1.3 g/cm?占70.63%,大于1.3 g/cm?的占16.00%。標準農田養(yǎng)分狀況:有機質平均含量36.02g/kg,有機質大于30 g/kg標準農田面積占66.67%;有效磷平均含量72.09 mg/kg,其中缺磷和嚴重缺7670畝,占28.2%;速效鉀平均含量59.7 mg/kg,其中缺鉀和嚴重缺鉀的22036畝占81.0%;土壤陽離子代換量較低,平均為8.50cmol/100g,其中小于等于15 cmol/100g的占97.27%。標準農田土壤以微酸性PH5.5-6.5及酸性PH4.5-5.5為主。2.4糧食生產現狀2.4.1 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云和縣是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

13、縣,是浙江省最小縣之一,面積小,耕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轄10鄉(xiāng)4鎮(zhèn)、170個行政村、842個自然村,現有人口11.09萬。其中新安江、緊水灘、石塘等庫區(qū)移民2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0%。全縣面積98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19萬畝,耕地11.49萬畝,水域5萬余畝。1991年糧食播種面積最大為13.5萬畝,實現總產量3.9萬噸。近年來,隨著農田結構調整,茶葉、水果、蔬菜、吊瓜等高效經濟作物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水果、茶葉的迅速發(fā)展,導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下滑。2009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8.0萬畝,畝產331公斤,糧食總產2.67萬噸,與1991年相比,種植面積減少40.7

14、%,產量減少31.5%,全縣約50口糧需要外調。糧食生產主要構成:春糧蠶豌豆、馬鈴薯0.82萬畝、單季晚稻4.62萬畝、旱糧2.9萬畝、油菜0.2萬畝。主要種植模式,以“馬鈴薯春玉米毛芋、西瓜、綠肥雜交稻”三熟制、“香菇馬鈴薯單季稻”兩熟制等糧經型種植模式為主。2.4.2 糧食生產條件情況氣候與土壤:云和縣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其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分;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春早夏長,溫暖濕潤,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6,山區(qū)和平原溫差大,因境內地形復雜,海拔高差懸殊,光、溫、水的小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變化明顯,氣溫的變化對土地生產力影響很大。我縣海拔350米以下,分布

15、著洪、沖積水稻土及黃泥砂田等,有效積溫5500左右,可做三熟制栽培;海拔在350600米,分布著黃泥田、白沙田、黃泥砂田、砂性黃泥田水稻土,有效積溫4500左右,是兩熟制地帶;海拔6001000米,分布著黃泥田、山地黃泥田、砂性黃泥田、山地砂性黃泥田等水稻土,有效積溫3500以下,單季稻栽培區(qū)。降水量和蒸發(fā)量:具有雨量充分、分布不勻的特點,平均降水量1546.4毫米,充分的雨量有利于促進土壤的化學分化,使土壤的鹽基物質大量淋失,進而使我縣土壤向酸化發(fā)展。年總蒸發(fā)量1290.5毫米,蒸發(fā)量與降水量相反,隨海拔的升高而減少,夏季大于冬季,沿溪盆谷地開闊地蒸發(fā)量比山谷地形狹窄的要大,6-8月蒸發(fā)量最

16、大,12-2月蒸發(fā)量最小。日照:年均日照時數為1754.9小時,七、八月最多,二、三月最少;日照跟地形相關明顯,開闊度越大,日照時數越多;隨海拔升高而減少。災害:我縣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干旱、冷害,尤其是暴雨對土壤的傾蝕作用最強,低溫冷害機遇多,雨量分布不勻是我縣農業(yè)生產上最主要的自然災害。農田基本條件:項目地具備了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通過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善了農田生產條件,洪澇災害基本得到控制。特別是近幾年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和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冬季可旱作面積擴大,低產田得到充分治理,旱澇保收面積達80以上。交通道路:隨著龍麗高速公路開通,道路交通條件得到了改善,快捷方便的運輸縮短了與上海

17、等大市場的時間距離,確保了鮮產品的及時銷售。鄉(xiāng)村康莊公路、田間機耕道路建設及拓寬,土地平整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農業(yè)生產向機械化方向發(fā)展。技術體系:技術體系比較健全,信息網絡服務得到相對完善。全縣有農業(yè)技術人員26名(糧油和綜合類),其中高中級技術職稱人員20名,農民技術員4282多人,建立了縣、鄉(xiāng)、村三級技術網絡和110信息技術服務體系,主要鄉(xiāng)鎮(zhèn)配備了網絡硬件設施和信息服務專職人員。2.5 糧食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2.5.1規(guī)?;洜I水平低 千家萬戶經營體制,在經濟基礎比較落后的我縣還沒有根本改變,造成了技術到位難度大,增產增效不平衡等問題。2010年全縣種糧大戶232戶,承包面積3645畝,占全

18、縣水田3.31%,戶均15.7畝。由于土地流轉面積少,生產規(guī)模經營水平低,種糧經營者普遍存在規(guī)模小,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舉高不下,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更為突出,我縣的糧食生產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增效增收難,難以跟上經濟社會發(fā)展。2.5.2農田設施老化,抗災能力下降 引起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的原因主要是投入減少,設施不能及時更新,農田蓄、引、灌、排能力下降。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和土地流轉短期性使得農民對設施的修復、保護意識淡薄,對農田基礎設施重視程度不一,造成了生產條件發(fā)展不平衡,水利設施失修、老化的現象較為普遍,此外,還有較大部份農田溝、渠還不配套,機械化作業(yè)水平低。2.5.3糧食生產主體老化 在家務

19、農的均以婦女、老人組成的“3860”部隊為主體。據調查,2009年我縣149戶包括1戶墾荒種糧戶1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30歲以下的僅有2人,3039歲的16人,4049歲的45人,5059歲的61人,60歲以上的25人,50歲以上的占種糧大戶的57.7%,4049歲的占30.2%。糧食生產主體的年齡老化,文化素質低,接受農業(yè)知識能力弱,嚴重制約糧食生產的發(fā)展后勁。據市農業(yè)局對1047戶糧食規(guī)模經營戶的調查統(tǒng)計,其中50歲以上的占54%,40歲以上的占了近90%;且文化素質低下,小學及小學以下學歷占73%。2.5.4生產成本攀高比較效益走低 生產資料價格攀高,其中以2005年及20072009年

20、漲幅巨大。2005年以來,部分年份單一品種漲價超過50%,特別是2007年和2008年,種子化肥農藥等所有農資產品全面提價,磷、鉀肥年漲價幅度超過1倍。農資價格連年上漲,加上農村雇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嚴重影響種糧效益的提高;與蔬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比較,糧食生產效益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比較效益低下。以水稻為例,目前產值千元左右,經營較好的也只有200300元利潤,盡管糧食價格保持連續(xù)小幅上漲的趨勢,但其價格上漲遠趕不上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糧食是國家戰(zhàn)略物資,價格受到宏觀政策制約,加上靠天生產因素大,種糧效益低,生產風險大。2.5.5耕地資源約束,面積難以穩(wěn)定 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和交通、生態(tài)

21、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農業(yè)種植結構不斷調整,與糧爭地矛盾突出。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世人共知,而今卻被淡化,濫占、蠶食、棄耕、撂荒及“占而不補”、“占優(yōu)補劣”的現象時而發(fā)生,耕地質量連年持續(xù)下降。據2008年標準農田地力調查,三等田積占總面積48.6%,普遍存在有機質偏低,土壤酸化嚴重,部分耕作層淺薄,養(yǎng)分不平衡等問題。2.5.6 自然災害頻繁,生產風險加大 由于全球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氣候趨暖明顯及波動性增大,造成不可預見性災害天氣的機率增加,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連陰雨、大風冰雹等不良天氣現象時而發(fā)生,給糧食生產帶來的風險加大。2.6 糧食生產的主要潛力因素一是加強農業(yè)科技隊伍建設,強化

22、農業(yè)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加大力度推廣農業(yè)實用技術,提高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普及率。二是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加強土壤培肥,提升地力水平,提高機械化服務水平,不斷完善硬件增產設施,進一步挖掘增產空間。三是農業(yè)科技推廣增產空間廣闊,農作物良種、新型農作制度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還有較大的增產空間。四是加快土地流轉、標準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提高集約化生產、專業(yè)化服務水平,不斷地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3.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guī)劃目標3.1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穩(wěn)面積、攻單產、保總產、毫不放松糧食生產,保糧食安全這個總目標,通過大力

23、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培育、生產經營機制創(chuàng)新、社會化服務體制建設,全面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和服務水平。到達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推進農業(yè)現代化建設。3.2 原則結合省政府關于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的意見要求,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推進糧食功能區(qū)建設。3.2.1 堅持保障糧食安全,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原則 要切實落實中央、省有關穩(wěn)定發(fā)展糧食生產,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一系列精神,牢固樹立糧食生產的戰(zhàn)略地位,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堅持不懈。3.2.2 堅持因地制宜,相對集中,科學

24、規(guī)劃原則 要統(tǒng)籌糧食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用地和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用地的關系,統(tǒng)籌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和農業(yè)結構調整的關系。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城鎮(zhèn)及新農村發(fā)展規(guī)劃科學地相結合,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確保功能區(qū)建后在較長時間不被建設征用,提高穩(wěn)定性和綜合經濟效益。3.2.3 堅持整合資源,重點扶持原則 不僅要整合標準農田提升、“三新”技術推廣等一系列涉農涉糧的財力、物力、人力和政策資源,而且要借助水利、城鎮(zhèn)和新農村建設的資源,為我所用,扶大、扶強糧食功能區(qū)建設。3.2.4 堅持硬件建設、軟件建設同步原則 既要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地力和機械化作業(yè)水平,又要加速推廣普及先進適用農業(yè)技術和健全社會化、專業(yè)化服務組織

25、,提高功能區(qū)建設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生命活力。3.2.5 堅持因缺補缺,全面完善的原則 要根據各個糧食生產功能區(qū)的不同現狀,按照農田基礎設施、土壤地力培肥、社會化服務及三新技術推廣等四項建設內容,缺什么,補什么,全面完善,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2.6 堅持政府主責,社會參與原則 要按照糧食安全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的要求,明確責任,政府掛帥,部門協(xié)作,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同時要鼓勵動職工商企業(yè)、專業(yè)大戶等社會力量和廣闊農民積極參與。3.3 規(guī)劃目標3.3.1 總體目標根據省政府下達我縣建設任務,結合我縣實際情況,20102018年在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30個區(qū)塊建設1萬畝糧食功能區(qū),到達路、渠

26、、溝、電配套、地力提升等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糧經多熟制技術推廣,提高復種指數超過200%;推廣先進技術,良種覆蓋率100%,先進技術90%以上(主推95%以上);開展統(tǒng)一服務:品種、肥水、植保、技術、機械化“五統(tǒng)一”服務,水稻統(tǒng)防統(tǒng)治服務80%以上,機耕到達90%以上,機收到達40%以上,機手插到達50%以上。以到達進一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生產綜合生產能力,糧食作物單產比當地同類作物增產10%以上、經濟作物效益高8%以上高產高效目的。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規(guī)劃主要指標 年 份 內 容200920142018 建設面積畝1002710027 農作物復種指數150200200 糧食作物復種指數9

27、0100100 有效灌溉面積比例608085 農田地下水位60厘米以下比例556080 農田耕作層厚度16厘米所占比例426080 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25g/kg比例808590 農田規(guī)模經營比例21020 水稻生產耕收種綜合機械化比例206060 水稻主導品種覆蓋率909595 水稻生產主推技術覆蓋率809595 水稻統(tǒng)防統(tǒng)治比例1580100 水稻生產測土配方施肥比例7090100 技術培訓覆蓋率5060603.3.2 分年度目標根據省政府下達我縣十年1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任務,重點提出2010年-2014年五年1萬畝建設目標,在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37個行政村,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qū)10027畝

28、。其中:2010年建設云和縣云和鎮(zhèn)、赤石鄉(xiāng)、大源鄉(xiāng)、沙鋪鄉(xiāng)合計2148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1年建設云和縣崇頭鎮(zhèn)2265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2年建設云和縣云壇鄉(xiāng)、安溪鄉(xiāng)面積2257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3年建設云和縣云豐鄉(xiāng)、黃源鄉(xiāng)1742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4年云和縣石塘鎮(zhèn)、緊水灘鎮(zhèn)、朱村鄉(xiāng)、大灣鄉(xiāng)1615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4.總體布局和重點建設內容4.1 總體布局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總體布局,因我縣實施“小縣大城”戰(zhàn)略,云和盆地大部份在城鎮(zhèn)規(guī)劃范圍內,依據云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以崇頭鎮(zhèn)梅源梯田和云和盆地周邊的程宅畈為重點,兼顧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近10年內不會被占用的且適宜種植水稻等糧食作

29、物的標準農田覆蓋區(qū)范圍內,面積到達平原地區(qū)連片100畝以上、山區(qū)連片50畝以上,四至范圍明確,交通相對便利,農戶集中,示范帶動效果較好,全年農作物復種指數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種植糧食作物,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相對較高的標準農田上建設1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1萬畝功能區(qū)涉及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20102014年建設的30個功能區(qū)分布情況:2010年,建設云和鎮(zhèn)云章村云章畈150畝、莊前村莊前畈150畝、新嶺村、河坑村云揚公路423畝、溪口村溪口畈75畝,赤石鄉(xiāng)擔布坑150畝,大源鄉(xiāng)徐湖村100畝、大源村200畝,沙鋪鄉(xiāng)沙鋪、朱宅村750畝,沙鋪鄉(xiāng)林山村150畝。合計面積2148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

30、011年建設崇頭鎮(zhèn)南山畈1210畝(梅源、崇頭、南山三個行政村),下洋1055畝。合計面積2265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2年,建設云和縣云壇鄉(xiāng)沈村村沈村畈532畝、沈莊村沈莊畈300畝(包括蘇坑行政村)、竹坑村竹坑口畈80畝、云壇鄉(xiāng)沈岸村過路壟畈70畝;云和縣安溪鄉(xiāng)上村畈825畝、嚴山黃家地村450畝。合計面積2257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2013年,建設云和縣云豐鄉(xiāng)張家地后坳畈150畝、后洋村后洋畈525畝、坑下對面山畈75畝;云和縣黃源鄉(xiāng)陳塢葉洋畈992畝。合計面積1742畝食生產功能區(qū)。2014年,建設云和縣石塘鎮(zhèn)規(guī)溪畈407畝、葉村坪村150畝、坪地村75畝;緊水灘鎮(zhèn)外洋村外洋畈176畝

31、、田洋村蘭隆畈75畝、梅山村上洋崗門坑畈150畝、緊水灘鎮(zhèn)石浦畈377畝,包括石浦村和烏弄坑二個行政村;大灣鄉(xiāng)項山屋前畈150畝;朱村鄉(xiāng)桑嶺55畝。合計面積1615畝糧食生產功能區(qū)。梅源五彩田園300畝、黃地村150畝、栗溪村1500畝、安溪鄉(xiāng)黃處村東城畈150畝的作為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儲備項目建設。4.2重點建設內容2010-2014年4.2.1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水利建設,排水渠修復14.5公里、新建14.7公里,灌水渠修復26公里、新建15.2公里。計70.4公里田間操作道路,修復9.4公里、新建16.5公里。計 25.9公里。農機具配備,新置收割機4臺、插秧機61臺、翻耕機87臺、開溝機6

32、5臺、烘干機1臺、大型噴霧機46臺。電力設施建設,農電輸電線路44.6公里。修復、新建抽水機埠51處;增設下田坡37處。到達功能區(qū)周邊水系通暢,農田格式化,田面平整;區(qū)內排、灌分系,具有較高的防洪與排澇能力;田間道路成網,布局合理,能適應中小型農機下田作業(yè)要求;農電輸電線路等設施能滿足農業(yè)生產安全用電需求。4.2.2農田質量提升工程以農藝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相配套。通過“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障礙修復”和“農田耕層優(yōu)化”三大工程建設來實施質量提升1.0萬畝。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深化、商品有機肥應用、農牧業(yè)廢棄物利用等土壤有機質提升0.4萬畝;土壤有害化處理、增加客土、障礙修復等改進土壤0.6萬畝

33、。通過建設,改善標準農田地力狀況,到達土壤有機質含量與酸堿度適宜、耕作層厚度適中、理化性狀優(yōu)化、農田養(yǎng)分平衡的土壤培肥要求,農田總體地力水平良好。4.2.3 三新技術推廣工程推廣良種30939萬畝次,良種覆蓋率達100;推廣“西瓜、玉米毛芋單季稻”、“香菇單季稻”、“黑木耳單季稻”等新型耕作制度技術,農作物復種指數200%以上,建立糧經特三熟示范基地2000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達30939萬畝次;開展技術培訓,舉辦技術培訓班、印發(fā)技術資料等,培訓技術人員、農民3000人次;聘用技術輔導員47名。4.2.4 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工程培育發(fā)展種糧大戶50戶;標準性糧食生產專業(yè)合作社11家;健全農機、植

34、保專業(yè)化服務組織27家;推行機械作業(yè)、育供秧、植保、烘干等統(tǒng)一服務面積0.3萬畝。通過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新型農技服務主體,創(chuàng)新服務組織,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減少季節(jié)性拋荒,推進糧食適度規(guī)模經營。5.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5.1 投資估算依據與方法2010-2014年項目總投資3168.55萬元。5.1.1農田基礎設施水利建設 排水渠修復14.5公里、新建14.7公里,灌水渠修復26公里、新建15.2公里。計70.4公里,修復按每公里4萬元、新建按每公里8萬元計算,計401.2萬元;田間操作道路(3.5米寬),修復9.4公里、新建16.5公里。計 25.9公里。修復按每公里12萬元、新建按每

35、公里26萬元計算,新建田間操作道路耕地補償費每公里17.5萬元計算,計830.55萬元。合計1231.75萬元。5.1.2農機具配備和機埠、農電建設農機具配備,新置收割機4臺、插秧機61臺、翻耕機87臺、開溝機65臺、烘干機1臺、大型噴霧機46臺。按收割機24萬元/臺,插秧機6萬元/臺,翻耕機0.3萬元/臺,開溝機0.6萬元/臺,烘干機9萬元/臺,大型噴霧機0.3萬元/臺,計544萬元;電力設施建設,農電輸電線路45.6公里.每按8萬元/公里,計364.8萬元。修復、新建抽水機埠51處;增設下田坡37處,按每處1萬元計算,計88萬元。5.1.3農田質量提升 土壤有機質提升3966畝,按每畝80

36、0元計算,計317.3萬元;土壤有害化處理、障礙修復、增加客土等6061畝,按每畝500元計算,計303.05萬元, 合計620.35萬元。5.1.4三新技術推廣工程 推廣良種30935畝次,每畝補貼20元,計61.88萬元;推廣“蠶豆玉米西瓜、綠肥單季稻”、“香菇單季稻”等新型耕作制度技術,建立糧經新三熟示范基地2000畝,每畝補助200元,計40萬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達30935畝次,每畝補助30元,計92.76萬元;開展技術培訓,舉辦技術培訓班、印發(fā)技術資料等,培訓技術人員、農民3000人次,每人次補助100元,計30萬元;聘用技術輔導員47名,每名補助2000元,計9.4萬元。合計

37、233.04萬元。5.1.5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建設 培育標準性糧食生產專業(yè)合作社11個;健全糧食生產社會化、專業(yè)化服務組織27個;每個合作社補助1萬元,計38萬元;推行機械作業(yè)、育供秧、植保、烘干等統(tǒng)一服務面積15020萬畝,每畝補助30元,計45.06萬元。合計83.06萬元。2010-2014年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在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30個區(qū)塊,建設10027畝,分年度建設內容及投資估算列表如下:2010-2017年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 單位:公里、臺、萬元 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建設規(guī)模單位價格總金額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修復排水渠14.5458新建排水渠14.78117.6修復灌水渠2641

38、04新建灌水渠15.28121.6田間作業(yè)道建設修復9.412112.8新建16.526429新建田間道土地補償費16.517.5288.75農機具配備收割機42496插秧機616360小型翻耕機870.326.1開溝機650.639烘干機199大型噴霧機460.313.8電力設施輸電線路45.68364.8修復、新建抽水機埠51151增設下田坡37137小計2198.15農田質量提升建設(畝)有機質綠肥秸稈施商品有機肥3966800317.28改進土層增加客土和有害化處理6061500303.05小計620.33三新技術推廣建設推廣良種(畝次)309352061.88示范基地建設(畝)200

39、020040新技術培訓(人次)300010030測土配方施肥(畝次)309353092.76聘用農民輔導員(名)4720009.4小計234.04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建設培育標準化專業(yè)合作社(個)糧食類11111農機類12112植保類17115統(tǒng)一化服務(畝)150203045.06小計83.06合計3168.65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分年投資計劃表 單位:萬元 項目建設內容總投資分年度投資計劃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基礎設施水利設施修復排水渠5814.415.67.214.46.4新建排水渠117.634.416.85.644.816修復灌水渠104

40、1826.81827.214新建灌水渠121.624.8205.63635.2田間道修復112.821.616.822.815.636新建42970.257.270.2158.672.8新建田間道土地補償費288.7547.2538.547.25106.7549農機具配備收割機9648024024插秧機3608472726072小型翻耕機26.16.35.464.53.9開溝機3911.410.26.64.26.6烘干機990000大型噴霧機13.84.51.83.61.22.7電力設施364.87647.2103.297.640.8抽水機埠5015411119增設下田坡37147664小 計

41、2227.75498.85339.5409.05587.95392.4農田質量提升綠肥秸稈施商品有機肥317.281732.749.664.662.3246.6229.7214.72增加客土和有害化處理303.0564.959.7573.649.655.2小 計620.3381.992.45123.2114.2117.5246.6229.7214.72三新技術推廣推廣良種63.344.38.8313.3416.8220.05示范基地建設402001406新技術培訓306.47655.6測土配方施肥94.976.413.2420.0125.2430.08聘用農民輔導員9.421.42.41.62

42、小 計237.7139.130.4755.7548.6663.73社會化服務合作社糧食類1132222農機類1242222植保類1543224統(tǒng)一化服務45.061.954.958.461217.7小 計83.0612.9511.9514.461825.7合 計3168.55632.8474.17602.46768.71599.3546.6229.7214.722010年云和鎮(zhèn)、赤石、大源、沙鋪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 單位:公里、畝、元、萬元 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建設規(guī)模單位價格總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修復排水渠3.6414.4新建排水渠4.3834.4修復灌水渠4.5418新建灌水渠3.

43、1824.8田間作業(yè)道建設修復1.81221.6新建2.72670.2新建田間道土地補償費2.717.547.25農機具配備收割機22448插秧機14684小型翻耕機210.36.3開溝機190.611.4烘干機199大型噴霧機150.34.5電力設施輸電線路9.5876修復、新建抽水機埠15115增設下田坡14114小計498.85農田質量提升 有機質綠肥秸稈施商品有機肥850800(分4年)17改進土層增加客土和有害化處理129850064.9小計81.9三新技術推廣推廣良種(畝次)2148204.3示范基地建設(畝)100020020新技術培訓(人次)6401006.4測土配方施肥(畝次

44、)2148306.4聘用農民輔導員(名)1020002小計39.1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培育標準化專業(yè)合作社(個)糧食類313農機類414植保類414統(tǒng)一化服務(畝)650301.95小計12.95合計 632.82011年崇頭鎮(zhèn)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 單位:公里、畝、元、萬元 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建設規(guī)模單位價格總投資基礎設施水利設施修復排水渠3.9415.6新建排水渠2.1816.8修復灌水渠6.7426.8新建灌水渠2.5820田間作業(yè)道建設修復1.41216.8新建2.22657.2新建田間道土地補償費2.217.538.5農機具配備收割機0240插秧機12672小型翻耕機180.35.

45、4開溝機170.610.2烘干機090大型噴霧機60.31.8電力設施輸電線路5.9847.2修復、新建抽水機埠414增設下田坡717小計339.5農田質量提升有機質綠肥秸稈施商品有機肥1635800(分4年)32.7改進土層增加客土和有害化處理119550059.75小計92.45三新技術推廣推廣良種(畝次)4413208.83示范基地建設(畝)02000新技術培訓(人次)7001007測土配方施肥(畝次)44133013.24聘用農民輔導員(名)720001.4小計30.47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培育標準化專業(yè)合作社(個)糧食類212農機類212植保類313統(tǒng)一化服務(畝)1650304.95小計11.95合計 474.172012年云壇鄉(xiāng)、安溪鄉(xiāng)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投資匯總表 單位:公里、畝、元、萬元 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建設規(guī)模單位價格總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修復排水渠1.847.2新建排水渠0.785.6修復灌水渠4.5418新建灌水渠0.785.6田間作業(yè)道建設修復1.91222.8新建2.72670.2新建田間道土地補償費2.717.547.25農機具配備收割機12424插秧機12672小型翻耕機200.36開溝機110.66.6烘干機090大型噴霧機120.33.6電力設施輸電線路12.98103.2修復、新建抽水機埠11111增設下田坡616小計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