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兩年來,臺灣海峽形勢有了很大變化。無論臺灣島內政局、海峽兩岸關系及中美間圍繞臺灣問題而進行的斗爭 一、作為組織的 中國 NGO1.關于幾個術語之間的關系。NGO為 英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縮寫,直譯為非政府組織,我國官方文件里一般稱之為民間組織,(但 英語 翻譯仍為NGO);與之類似的概念還有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s,直譯為非營利組織); 社會 團體(簡稱社團,狹義的是指符合社團登記管理條例的社會組織,但在中國很多時候它又泛指社會組織,因此在外延上相當于NGO);第三部門
2、(Third Sector);民間組織;志愿者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VO);公民(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等。對這些概念,大多數(shù)業(yè)內人士在使用它們時基本上是指同一概念,只是表現(xiàn)出個人的偏好差異。一般而言,NGO強調的是概念的非政府的一面,即和政府的區(qū)別。NPO則強調其與 企業(yè) 的區(qū)別,第三部門強調的是與政府和企業(yè)的區(qū)別,公民社會則是從社會的非組織的角度描述NGO,志愿者組織則強調其志愿性的特征(王名,2002)。2.關于NGO的界定,在國際上沒有普遍的共識。 目前 國內學界對NGO定義,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種:廣義的NGO是指政府和營利的企業(yè)之外的一
3、切社會民間組織,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團、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國有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其它組織(含單位內部的、以企業(yè)形式登記的、未登記的社團等)(王名,2002,張明,2001);狹義的NGO是指嚴格符合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條例的社會組織,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間組織”,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團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兩類組織(齊丙文,2000)(還有一種看法是僅僅把那些純民間的草根組織視為NGO,而把那些有政府背景的都排除在外)。中間的定義是在廣義的外延上去掉國有事業(yè)單位或其它組織。3.關于NGO的類型,有學者按組織的形成過程、領導層的產(chǎn)生、主要領導的身份和經(jīng)費來源等四個指標,把中國NGO分為官辦型
4、、半官半民型、和民辦型三類(王穎等,1993)或根據(jù)其起源分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外部輸入型三類;或者根據(jù)其是否實際進行活動而分為經(jīng)過登記注冊并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經(jīng)過登記注冊但無法人資格的社團,注冊為企業(yè)法人的社團和干脆就不進行任何注冊的社團等四類社團(康曉光,1999)。也有學者主張以分層分類為原則,首先依照組織構成和制度特征,將其分為會員制組織和非會員制組織兩大類,對前者又可根據(jù)它們所體現(xiàn)的公益屬性的類型,分為互益型和公益型組織,后者再根據(jù)組織的活動類型分為運作型和實體型組織兩類(王名,2002)。4.關于中國NGO的主要特征,除了NGO的非政府、非營利、非政黨、非宗教、組織性、志愿
5、性等共性外,也有較多的人關注中國NGO的個性。有人指出,中國的社團在外表上是新的社會團體,但在骨子里還是官辦社團,這就是中國NGO的“形同異質”性。概括而言,制度的束縛是中國官辦社團的“形同質異”的根源(沈原,孫五三,1999)。另有學者認為,雙重管理體制決定了中國社團“半官半民”的 法律 地位,也迫使它要從“官、民”兩種渠道尋找資源,并只能活動于“官、民”之間的中間地帶(康曉光,1999)。從制度上 分析 ,“官民二重性”是因為社團(可能主要為會員制組織筆者注)的自組織成本高于官方組織成本的事實,使人們選擇了進入官方組織,以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然,這是以犧牲自主性為代價的(于曉虹,李姿姿,20
6、02)。5.關于NGO的生成與運作。一方面,從動力機制上分析,體制內的自上而下型的社團成立的主要動力是滿足黨和政府需要。其成立、活動、注銷完全取決于政府主管部門,是為典型的政府選擇模式。它具有人均擁有量不足、經(jīng)費不足、能力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缺點。與之相反,那些體制外的自下而上型的社團成立的主要動力是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由社會決定其成立、活動和注銷的全過程,是為社會選擇模式。這是一種更有活力和效率的體制,因此,中國社團改革的方向是從政府選擇模式向社會選擇模式轉變(王名等,2001)。而另一方面,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雖然中國NGO登記管理的預審制使NGO的進入門檻很高,但我國的眾多的NGO們還是公開的
7、或“好好地”在社會上活動,就在于他們都獲得了社會合法性、行政合法性、 政治 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四種合法性中的一種或若干種(高丙中,2000)。6.關于NGO的監(jiān)督與管理。有學者認為,中國NGO 發(fā)展 要跳出“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陷阱,關鍵是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對NGO的非營利性、使命與戰(zhàn)略、項目以及組織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彌補政府監(jiān)督的不足(鄧國勝,2001)。換言之,“中國公益機構公共責任機制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強化外部監(jiān)督,實現(xiàn)道德驅動的自律向制度化自律的轉 變”(周志忍,陳慶云,1999)。對于NGO的監(jiān)管學界也提出了不同的設計
8、,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國NGO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未定型的階段,過分強調構建NGO監(jiān)管模式可能是不太現(xiàn)實的。二、有關NGO的幾對關系1.NGO與政府及政治的關系。(1)就結構性關系而言,政府與NGO關系體現(xiàn)的實質上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或者說是第一部門與第三部門的關系。NGO作為社會的一種組織化形式,特別是把社會作為公民社會理解時,更是如此。關于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國內學界存在三種觀點。“多元主義論”者認為,中國正在經(jīng)歷國家與社會的分化,市民社會正在逐步發(fā)育和成長。相反,“中國特色論”者則認為,中國的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實質性的變化,社團只不過是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中間層”,是政府實施
9、社會控制的“第二縱向溝通渠道”。而“法團主義論”者強調,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確實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出現(xiàn)的或發(fā)展的并不是多元主義的市民社會,而是一種法團主義結構(康曉光,1999)。有學者認為,作為第三種力量的社會中介組織起著溝通政府、市場、公民的作用(唐興霖等,2002)。還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民間組織具有“雙重部門與影子國家”的特點。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公產(chǎn)權的界定所導致的民間組織制度化需要代表公允的國家的間接介入。這樣,國家和社會在一個民間組織里同時存在,同時運作,民間組織遂具有了第一和第二部門的雙重特征(張小軍,2002)。此外,有學者指出,政府和NGO合作治理社會 問題 是第三域(Thi
10、rd Realm)的“去國家化”,它預示了一種政治創(chuàng)新新型的協(xié)商式的國家與社會關系它可能 影響 未來第三部門和整體社會變遷的方向(朱又紅,1999)。在該模式中值得關注的是NGO介入政府的傳統(tǒng)“領地”,而且是利用國有資產(chǎn)開展社區(qū)服務,提供公共產(chǎn)品,這表明政府和社團相互借重,可能預示了一種合作主義的趨勢。但它也蘊涵著風險,關鍵是產(chǎn)權的不明晰,它將帶來治理結構上的問題,并有可能導致社會國家化的“復辟”,由是,其政治創(chuàng)新意義就打了折扣。(2)功能性關系。就實然或應然的角度談中國NGO與政府關系方面,有較多學者傾向于認為或主張NGO與政府合作的關系更具體地體現(xiàn)為合作與依存,沖突與摩擦關系(王名,200
11、1;夏義坤,2002;徐永光,1999;朱傳一,1999等)。當然,這其實是合作加建設性批評的伙伴關系,而此時的NGO已然是上層建筑的新形式的代表了(胡為雄,1997)。就所以然而言,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是公共職能社會化,這決定了政府改革需要并將推動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吳錦良,2001)。也有人認為20年來社團的迅猛發(fā)展是“集權失靈”而非所謂“市場失靈”或“政府失靈”的產(chǎn)物。社團具有關注社會問題、表達和綜合特殊群體的利益、溝通政府和社會關系的功能。根據(jù)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環(huán)境,在政府主導型 現(xiàn)代 化背景下,社會發(fā)展將經(jīng)歷國家對社會的絕對控制到國家法團主義再到社會合作主義的路徑(康曉光,1999)。2.
12、關于NGO與企業(yè)及市場的關系方面,有學者在對日、美歐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概念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從需求層次、產(chǎn)業(yè)結構、市場失靈的角度論述并提出非營利組織的擴大是社會 經(jīng)濟 發(fā)展的普遍 規(guī)律 的觀點(陳曉春,2000)。也有學者指出,在傳統(tǒng)的市場領域和國家領域之間事實上存在一個政府和市場都無法作用的中間地帶即第三域。因此,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在客觀上呼喚“第三只手”非營利組織作為新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出現(xiàn),因為它具有市場和政府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王玉明,2001)。還有學者從資源配置角度論證,NGO具有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功能,從而具有一定的制度創(chuàng)新意義(劉銀喜,2002)。還有學者從微觀的開拓資金
13、來源的角度探討NPO與營利組織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可能性問題(樂為,2001)??傮w而言,NGO與企業(yè)及市場關系的 研究 ,宏觀的、大道理的較多,微觀的、個案的、實務性的較少,這也間接反映了我國NGO還處于初級階段,較少關注與企業(yè)的合作問題。3.NGO與NGO、公民社會及社會的關系。有學者指出,在傳統(tǒng)中國,作為大共同體的集權國家的強控制使代表民間公益組織的小共同體受到極大抑制。在現(xiàn)階段,中國人是從兩個方向進入“衙門與公司之外”的:在城市,是帶有政府部門痕跡的社團,在 農(nóng)村 是具有傳統(tǒng)小共同體色彩的純粹的NGO。中國第三部門的前途或許就在于前者擺脫體制束縛而后者彌補文化缺陷,在兩者的良性互動中共同發(fā)展(
14、秦暉,1999)。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對私人產(chǎn)權的確立使人們之間的關系轉變?yōu)橐环N平等的契約關系。因此,公民組織的出現(xiàn)意味著組織化的社會聯(lián)合由私域向公域的變動,它也預示著新型國家與社會關系和未來社會公民自治的可能模式及其演進路徑(張靜,2002)。三、評論 1.要有寬廣的視野。中國NGO研究如果僅就NGO論NGO,其視野顯然太狹窄。從縱的方面講,中國NGO研究應有一種大 歷史 的視角或曰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脫離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研究NGO是不可能的,也沒多大意義。從橫的方面來說,中國NGO研究應有一種國際的視野。可以從歷史的比較中找到理解問題的線
15、索之外,似乎還可以從國際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一些有用的東西,如日、德、法等大陸法系的或合作主義思想占優(yōu)勢的國家中,國家與NGO的關系與普通法系的英語國家如美國國家與NGO關系模式大異其趣,倒是與中國NGO的特征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趨同?有待學者去研究。(注:根據(jù)日本有關法律,NGO或NPO是居民自發(fā)組織,具有較明顯的對抗政府的傾向,像在日本經(jīng)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經(jīng)團聯(lián)之類財界、業(yè)界組織不算在NGO之列,但按很多中國學者的理解(就像中國學者把行業(yè)協(xié)會視為NGO一樣),這類財界業(yè)界組織應歸于NGO范疇。如此一來,日本NGO與政府關系之密切就絲毫不亞于中國NGO與政府的關系,當然,其
16、活動方式等也還是有較大的區(qū)別的。)論文出處(作者): 一、作為組織的 中國 NGO1.關于幾個術語之間的關系。NGO為 英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縮寫,直譯為非政府組織,我國官方文件里一般稱之為民間組織,(但 英語 翻譯仍為NGO);與之類似的概念還有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s,直譯為非營利組織); 社會 團體(簡稱社團,狹義的是指符合社團登記管理條例的社會組織,但在中國很多時候它又泛指社會組織,因此在外延上相當于NGO);第三部門(Third Sector);民間組織;志愿者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
17、on,VO);公民(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等。對這些概念,大多數(shù)業(yè)內人士在使用它們時基本上是指同一概念,只是表現(xiàn)出個人的偏好差異。一般而言,NGO強調的是概念的非政府的一面,即和政府的區(qū)別。NPO則強調其與 企業(yè) 的區(qū)別,第三部門強調的是與政府和企業(yè)的區(qū)別,公民社會則是從社會的非組織的角度描述NGO,志愿者組織則強調其志愿性的特征(王名,2002)。2.關于NGO的界定,在國際上沒有普遍的共識。 目前 國內學界對NGO定義,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種:廣義的NGO是指政府和營利的企業(yè)之外的一切社會民間組織,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團、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國有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其它組織(含單位
18、內部的、以企業(yè)形式登記的、未登記的社團等)(王名,2002,張明,2001);狹義的NGO是指嚴格符合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條例的社會組織,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間組織”,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團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兩類組織(齊丙文,2000)(還有一種看法是僅僅把那些純民間的草根組織視為NGO,而把那些有政府背景的都排除在外)。中間的定義是在廣義的外延上去掉國有事業(yè)單位或其它組織。3.關于NGO的類型,有學者按組織的形成過程、領導層的產(chǎn)生、主要領導的身份和經(jīng)費來源等四個指標,把中國NGO分為官辦型、半官半民型、和民辦型三類(王穎等,1993)或根據(jù)其起源分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外部輸
19、入型三類;或者根據(jù)其是否實際進行活動而分為經(jīng)過登記注冊并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經(jīng)過登記注冊但無法人資格的社團,注冊為企業(yè)法人的社團和干脆就不進行任何注冊的社團等四類社團(康曉光,1999)。也有學者主張以分層分類為原則,首先依照組織構成和制度特征,將其分為會員制組織和非會員制組織兩大類,對前者又可根據(jù)它們所體現(xiàn)的公益屬性的類型,分為互益型和公益型組織,后者再根據(jù)組織的活動類型分為運作型和實體型組織兩類(王名,2002)。4.關于中國NGO的主要特征,除了NGO的非政府、非營利、非政黨、非宗教、組織性、志愿性等共性外,也有較多的人關注中國NGO的個性。有人指出,中國的社團在外表上是新的社會團體,但
20、在骨子里還是官辦社團,這就是中國NGO的“形同異質”性。概括而言,制度的束縛是中國官辦社團的“形同質異”的根源(沈原,孫五三,1999)。另有學者認為,雙重管理體制決定了中國社團“半官半民”的 法律 地位,也迫使它要從“官、民”兩種渠道尋找資源,并只能活動于“官、民”之間的中間地帶(康曉光,1999)。從制度上 分析 ,“官民二重性”是因為社團(可能主要為會員制組織筆者注)的自組織成本高于官方組織成本的事實,使人們選擇了進入官方組織,以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然,這是以犧牲自主性為代價的(于曉虹,李姿姿,2002)。5.關于NGO的生成與運作。一方面,從動力機制上分析,體制內的自上而下型的社團成立的
21、主要動力是滿足黨和政府需要。其成立、活動、注銷完全 取決于政府主管部門,是為典型的政府選擇模式。它具有人均擁有量不足、經(jīng)費不足、能力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缺點。與之相反,那些體制外的自下而上型的社團成立的主要動力是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由社會決定其成立、活動和注銷的全過程,是為社會選擇模式。這是一種更有活力和效率的體制,因此,中國社團改革的方向是從政府選擇模式向社會選擇模式轉變(王名等,2001)。而另一方面,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雖然中國NGO登記管理的預審制使NGO的進入門檻很高,但我國的眾多的NGO們還是公開的或“好好地”在社會上活動,就在于他們都獲得
22、了社會合法性、行政合法性、 政治 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四種合法性中的一種或若干種(高丙中,2000)。6.關于NGO的監(jiān)督與管理。有學者認為,中國NGO 發(fā)展 要跳出“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陷阱,關鍵是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對NGO的非營利性、使命與戰(zhàn)略、項目以及組織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彌補政府監(jiān)督的不足(鄧國勝,2001)。換言之,“中國公益機構公共責任機制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強化外部監(jiān)督,實現(xiàn)道德驅動的自律向制度化自律的轉變”(周志忍,陳慶云,1999)。對于NGO的監(jiān)管學界也提出了不同的設計,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國NGO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未定型的階段,過分強調構建NGO監(jiān)管
23、模式可能是不太現(xiàn)實的。二、有關NGO的幾對關系1.NGO與政府及政治的關系。(1)就結構性關系而言,政府與NGO關系體現(xiàn)的實質上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或者說是第一部門與第三部門的關系。NGO作為社會的一種組織化形式,特別是把社會作為公民社會理解時,更是如此。關于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國內學界存在三種觀點?!岸嘣髁x論”者認為,中國正在經(jīng)歷國家與社會的分化,市民社會正在逐步發(fā)育和成長。相反,“中國特色論”者則認為,中國的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實質性的變化,社團只不過是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中間層”,是政府實施社會控制的“第二縱向溝通渠道”。而“法團主義論”者強調,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確實發(fā)生了變化,
24、但是出現(xiàn)的或發(fā)展的并不是多元主義的市民社會,而是一種法團主義結構(康曉光,1999)。有學者認為,作為第三種力量的社會中介組織起著溝通政府、市場、公民的作用(唐興霖等,2002)。還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民間組織具有“雙重部門與影子國家”的特點。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公產(chǎn)權的界定所導致的民間組織制度化需要代表公允的國家的間接介入。這樣,國家和社會在一個民間組織里同時存在,同時運作,民間組織遂具有了第一和第二部門的雙重特征(張小軍,2002)。此外,有學者指出,政府和NGO合作治理社會 問題 是第三域(Third Realm)的“去國家化”,它預示了一種政治創(chuàng)新新型的協(xié)商式的國家與社會關系它可能 影
25、響 未來第三部門和整體社會變遷的方向(朱又紅,1999)。在該模式中值得關注的是NGO介入政府的傳統(tǒng)“領地”,而且是利用國有資產(chǎn)開展社區(qū)服務,提供公共產(chǎn)品,這表明政府和社團相互借重,可能預示了一種合作主義的趨勢。但它也蘊涵著風險,關鍵是產(chǎn)權的不明晰,它將帶來治理結構上的問題,并有可能導致社會國家化的“復辟”,由是,其政治創(chuàng)新意義就打了折扣。(2)功能性關系。就實然或應然的角度談中國NGO與政府關系方面,有較多學者傾向于認為或主張NGO與政府合作的關系更具體地體現(xiàn)為合作與依存,沖突與摩擦關系(王名,2001;夏義坤,2002;徐永光,1999;朱傳一,1999等)。當然,這其實是合作加建設性批評
26、的伙伴關系,而此時的NGO已然是上層建筑的新形式的代表了(胡為雄,1997)。就所以然而言,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是公共職能社會化,這決定了政府改革需要并將推動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吳錦良,2001)。也有人認為20年來社團的迅猛發(fā)展是“集權失靈”而非所謂“市場失靈”或“政府失靈”的產(chǎn)物。社團具有關注社會問題、表達和綜合特殊群體的利益、溝通政府和社會關系的功能。根據(jù)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環(huán)境,在政府主導型 現(xiàn)代 化背景下,社會發(fā)展將經(jīng)歷國家對社會的絕對控制到國家法團主義再到社會合作主義的路徑(康曉光,1999)。2.關于NGO與企業(yè)及市場的關系方面,有學者在對日、美歐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概念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從需求層次、產(chǎn)業(yè)結構、市場失靈的角度論述并提出非營利組織的擴大是社會 經(jīng)濟 發(fā)展的普遍 規(guī)律 的觀點(陳曉春,2000)。也有學者指出,在傳統(tǒng)的市場領域和國家領域之間事實上存在一個政府和市場都無法作用的中間地帶即第三域。因此,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在客觀上呼喚“第三只手”非營利組織作為新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出現(xiàn),因為它具有市場和政府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王玉明,2001)。還有學者從資源配置角度論證,NGO具有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功能,從而具有 一定的制度創(chuàng)新意義(劉銀喜,2002)。還有學者從微觀的開拓資金來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業(yè)廚房承接協(xié)議樣本(2024年度版)版B版
- 2024年軟件分銷商授權協(xié)議3篇
- 2024年貸款協(xié)議模板:不動產(chǎn)抵押借款條款版B版
- 2025年度智能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研發(fā)與采購合同3篇
- 2024年版租賃權轉讓合同
- 現(xiàn)金服務知識培訓課件
- 2024年量子計算機研發(fā)與轉讓協(xié)議
- 《消防逃生安全知識》課件
- 長安大學《土壤污染治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美容行業(yè)的護理顧問工作總結
- 新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數(shù)學(全冊知識點考點梳理、重點題型分類鞏固練習)(基礎版)(家教、補習、復習用)
- 公司崗位權責劃分表
- 醫(y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tǒng)操作手冊
- 鋼結構第6章軸心受力構件和拉彎、壓彎構件講述
- 葡萄膜炎的健康指導
- VB60教程--從入門到精通
- 電壓10kV及以下送配電系統(tǒng)調試報告
- 用合像水平儀測量直線誤差
- simodrive611伺服模塊驅動的使用
- (完整版)功能性食品
- 北京市工傷保險實施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