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公報_第1頁
黃河泥沙公報_第2頁
黃河泥沙公報_第3頁
黃河泥沙公報_第4頁
黃河泥沙公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 河 泥 沙 公 報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6水 利 部 黃 河 水 利 委 員 會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WR前 言河流泥沙狀況對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防洪減災以及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決策等具有重大影響,并愈來愈受社會關注。編制黃河泥沙公報(2006)(以下簡稱公報)旨在及時報告黃河流域干流重點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徑流量、輸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標及其變化狀況,重要水庫與河段的沖淤變化,黃河的重要泥沙事件,為黃河流域水土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保護研究提供宏觀基本資料。公報按水文站、水庫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黃河

2、泥沙狀況,并列出與多年統(tǒng)計資料的對比,同時發(fā)布重要泥沙事件。本公報的多年均值資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庫區(qū)為國家85高程基準、巴彥高勒和頭道拐站為黃?;嫱?,其余均為大沽基面。公報的資料來源于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有關?。▍^(qū))的實測數(shù)據(jù)。公報編制過程中,得到了甘肅、陜西等?。▍^(qū))水利廳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文局、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給予了熱情指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目 錄前 言一、概述1二、徑流量與輸沙量4三、重要水庫沖淤變化14四、黃河干流內(nèi)蒙古河段典型斷面沖淤狀況21五、黃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沖淤狀況26六、重要泥沙事件29領導小組組 長:廖義偉副 組 長:薛松貴 翟家

3、瑞 劉曉燕 楊含俠 安新代 張金良 時明立成 員:谷源澤 袁東良 畢東升 趙衛(wèi)民 王 玲 陳連軍 姜乃遷項 目 組項目負責人:牛 占 陳永奇 王懷柏 潘啟民主要完成人:潘啟民 趙淑饒 胡躍斌 劉 煒 牛 占 陳永奇許珂艷 郭寶群 易建軍 范世雄 陶海鴻 慕明清劉社強 黃先玲 李存才 裴 勇 胡玉榮 邢 芳李旭東 尹永雙 張 瑋 林志寧 白莉東 吉俊峰張麗娜 王玉明 張春嵐 何 麗 蔣秀華 仝春蓮李中有 毛利強 張小軍一、概述本公報發(fā)布黃河干流唐乃亥、蘭州、頭道拐、龍門、潼關、三門峽、小浪底、花園口、高村、艾山、利津等11個重要控制水文站和洮河紅旗、黃甫川黃甫、窟野河溫家川、無定河白家川、延河甘

4、谷驛、涇河張家山、北洛河氵狀 頭、渭河華縣、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關和沁河武陟等11個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見圖1,黃河流域重要控制水文站分布圖)的實測徑流量和懸移質(zhì)輸沙量數(shù)據(jù),以反映黃河流域主要水系產(chǎn)沙輸沙的基本情況。同時發(fā)布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黃河下游河段斷面法測算的沖淤量數(shù)據(jù)和寧蒙河段沖淤情況、黃河重要泥沙事件。2006年(日歷年,下同)黃河流域總體上屬枯水少沙年,黃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來水來沙量均較多年均值偏少。汛期全流域水勢基本平穩(wěn)。黃河中游部分地區(qū)受9月2021日降雨影響,產(chǎn)生了汛期最大的一次洪水過程,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為3670m3/s。渭河華縣水文站汛期最大流量968m3/s

5、,為1979年以來同期最小值。2006年黃河干流11個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徑流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慌c19872005年均值(簡稱8705均值,下同)比較,除唐乃亥、三門峽和潼關站偏大外,其它站偏??;與上年度比較,除唐乃亥和利津站減小外,其它站增大。年實測輸沙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與8705均值比較,除頭道拐站偏大外,其它各站偏?。慌c上年度比較,除頭道拐、龍門和蘭州站增大外,其它站減小。2006年黃河11個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徑流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與8705均值比較,沁河武陟站偏大,其它站偏小;與上年度比較,黃甫川黃甫、無定河白家川和汾河河津站增大,其它站減小。年實測輸沙量與

6、多年均值和8705均值比較,全部偏小;與上年度比較,黃甫川黃甫、無定河白家川、洮河紅旗和窟野河溫家川站增大,其它站減小。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三門峽水庫總體表現(xiàn)為沖刷,總沖刷量為0.326×108m3;2006年潼關高程汛前為327.97m,汛后為327.79m,與上年度相比,汛前有所降低、汛后略有抬高。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小浪底水庫共淤積泥沙3.445×108m3,其中干流淤積2.457×108m3,占淤積總量的71.3%;2006年10月水庫275m高程實測庫容為105.8×108m3,較原始庫容減少了21.7×

7、;108m3。1987年黃河上游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聯(lián)合運用以來,黃河內(nèi)蒙古河段河道主槽逐年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河流彎曲加劇,輸水、輸冰能力減弱,封河、開河期冰塞嚴重,冰凌災害時有發(fā)生。2006年黃河下游河道主槽明顯沖刷,小浪底至利津河段總沖刷量1.285×108m3。本期公報反映的重要泥沙事件包括:利用并優(yōu)化桃汛洪水過程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2006年黃河調(diào)水調(diào)沙和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異重流排沙調(diào)度試驗。二、徑流量與輸沙量(一)洪水泥沙2006年黃河流域總體上屬枯水少沙年,黃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來水來沙量均較多年均值偏少。汛期全流域水勢基本平穩(wěn)。黃河中游部分地區(qū)受9月2021日降

8、雨影響,產(chǎn)生了汛期最大的一次洪水過程,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為3670m3/s。渭河華縣水文站汛期最大流量968m3/s,為1979年以來同期最小值。6月10日 7月3日黃河進行了第五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本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自2006年6月10日9時開始預泄,6月15日9時正式按調(diào)水調(diào)沙指標控泄,至6月29日9時水庫調(diào)度結束,7月3日8時調(diào)水調(diào)沙水沙過程安全入海,前后歷時23天。調(diào)水調(diào)沙期間小浪底水庫最大下泄流量4200m3/s(6月26日8時48分),最大含沙量為52.5kg/m3(6月27日18時48分),為歷次持續(xù)時間最長、流量最大的一次。黃河下游花園口以下干流各站分別出現(xiàn)了2006年汛期的最大流量,其中花

9、園口站最大流量為3970m3/s(6月21日16時),最大含沙量為27.5kg/m3(6月29日7時12分);利津站最大流量為3750m3/s(6月30日20時),最大含沙量為16.9kg/m3(6月25日8時)。8月39日,黃河中游山陜區(qū)間部分支流發(fā)生一次小洪水過程,三門峽水庫敞泄排沙,為減少小浪底庫區(qū)泥沙淤積,小浪底水庫進行了異重流排沙。三門峽水庫最大下泄流量4080m3/s,最大含沙量470kg/m3;小浪底水庫最大下泄流量2180m3/s,最大含沙量302kg/m3。在小花區(qū)間加水不足150m3/s的情況下,高含沙洪水出現(xiàn)了洪峰增值現(xiàn)象,花園口站洪峰流量3360m3/s(8月4日8時3

10、0分),比小浪底增大54.1%,最大含沙量116kg/m3(8月4日17時6分);利津站洪峰流量2320m3/s(8月7日15時)、最大含沙量60.6kg/m3(9日2時)。8月31日9月1日,黃河中游山陜區(qū)間小洪水進入三門峽庫區(qū),三門峽水庫敞泄拉沙,最大下泄流量4860m3/s(相應含沙量34.6 kg/m3,9月1日1時18分),該流量為2006年三門峽站最大流量,最大含沙量303kg/m3(相應流量2940m3/s,9月1日4時)。(二)實測水沙特征值1、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特征值2006年黃河干流蘭州、頭道拐、潼關、花園口和利津站實測徑流量分別為298.9、174.9、233

11、.4、281.1和191.7×108m3,實測輸沙量分別為0.270、0.635、2.470、0.837和1.490×108t。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特征值及其與上年、8705均值和多年均值對比情況分別見表1和圖2、圖3。表1 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量與上年和多年均值對比表站 名唐乃亥蘭 州頭道拐龍 門潼 關三門峽小浪底花園口高 村艾 山利 津集水面積(km2)121972222551367898497552682166688421694221730036734146749136751869年徑流量(108m3)2006年141.3298

12、.9174.9199.6233.4212.0257.5281.1265.9246.6191.72005年255.0291.1150.2169.2230.8211.4221.3257.0243.4245.4206.88705均值179.3259.7152.1189.8242.6232.5233.9256.6223.5197.0141.4多年均值200.6309.4218.3267.1349.9351.0352.1387.8345.1348.4313.3年輸沙量(108t)2006年0.0290.2700.6351.8002.4702.3200.4000.8371.4401.6501.490200

13、5年0.1110.2470.4041.2143.2804.0680.4491.0501.6402.0001.9108705均值0.1190.4190.3934.3306.7656.7985.4645.2714.1164.1783.327多年均值0.1260.7151.0837.68011.1311.0610.429.7248.6708.3367.780年最大流量(m3/s)12002160141036702620486042003970394038503750出現(xiàn)時間(月.日)6.255.053.179.223.279.016.266.216.296.296.30年最大含沙量(kg/m3)13

14、.937.413.1019216247030211673.366.560.6出現(xiàn)時間(月.日)7.227.298.139.227.188.028.038.048.068.078.09年均含沙量(kg/m3)0.2070.9033.639.0210.610.91.552.985.426.697.77年均中數(shù)粒徑(mm)0.0150.0150.0220.0240.0200.0210.0060.0160.0220.0320.027圖2 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年徑流量對比圖圖3 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年輸沙量對比圖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徑流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小,幅度在3%40

15、%之間,其中三門峽和利津站分別偏小40%和39%;與8705均值比較,唐乃亥、三門峽和潼關站分別偏小21%、9%和4%,其它站偏大,偏大幅度在5%36%之間,其中利津和艾山站分別偏大36%和25%;與上年度比較,除唐乃亥和利津站減小外,其它站增大。年實測輸沙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在4196%之間,其中小浪底和花園口站分別偏小96%和91%;與8705均值比較,除頭道拐站偏大62%外,其它各站偏小,偏小幅度在36%93%之間,其中小浪底和花園口站分別偏小93%和84%;與上年度比較,頭道拐、龍門和蘭州站增大,其它站減小。2、黃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特征值2006年黃河部分支流

16、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特征值及其與上年、8705均值和多年均值對比情況分別見表2和圖4、圖5。表2 2006年黃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水沙量與上年和多年均值對比表河 名洮 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延 河涇 河北洛河渭 河汾 河伊洛河沁 河站 名紅 旗黃 甫溫家川白家川甘谷驛張家山氵狀 頭華 縣河 津黑石關武 陟集水面積(km2)24973317585152966258914321625645106498387281856312880年徑流量(108m3)2006年35.23 0.6981.3596.7221.1688.4704.45137.903.29616.505.2592005年55.07 0.

17、1061.4186.0861.48510.195.49166.133.10724.156.2328705均值36.230.8593.8078.9911.99813.447.39948.844.81317.604.896多年均值46.261.4435.83011.592.11216.738.47770.1010.6227.278.800年輸沙量(108t)2006年0.1210.2150.0260.5630.0350.7710.0290.8940.0000.0000.0022005年0.1000.0140.0240.1200.2740.8300.1091.5290.0020.0130.00687

18、05均值0.1840.2730.4980.6790.4012.0300.6822.4750.0260.0160.012多年均值0.2460.4530.9161.1680.4502.3360.7993.4090.2350.1270.051年最大流量(m3/s)65118301451990133910154968118174340出現(xiàn)時間(月.日)9.028.127.319.218.267.167.089.039.077.037.04年最大含沙量(kg/m3)53211303145895408921847241.721.543.63出現(xiàn)時間(月.日)7.127.148.097.098.267.16

19、8.287.189.227.037.05年均含沙量(kg/m3)3.4330819.183.830.191.06.5223.60.1400.0110.319年均中數(shù)粒徑(mm)-0.0370.0110.0270.0180.0180.0110.0150.0090.015-圖4 黃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年徑流量對比圖圖5 黃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年輸沙量對比圖2006年黃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實測徑流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在24%77%之間,其中窟野河溫家川和汾河河津站分別偏小77%和69%;與8705均值比較,除沁河武陟站偏大7%外,其它站偏小,偏小幅度在3%64%之間,其中窟野

20、河溫家川和延河甘谷驛站分別偏小64%和42%;與上年度比較,黃甫川黃甫、無定河白家川和汾河河津站增大,其它站減小。年實測輸沙量與多年均值比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在51%100%之間,其中汾河河津(2006年輸沙量為4.63×104t)和伊洛河黑石關(2006年輸沙量為1.84×104t)站偏小達到100%;與8705均值比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均在17%99%之間,其中伊洛河黑石關和汾河河津站分別偏小99%和98%;與上年度比較,黃甫川黃甫、無定河白家川、洮河紅旗和窟野河溫家川站增大,其它站減小。(三)徑流量與輸沙量的年內(nèi)變化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徑流量、輸沙

21、量的年內(nèi)分配分別見表3、表4和圖611。表3 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月、年徑流量統(tǒng)計表河 名站 名月徑流量(108m3)年徑流量(108m3)汛期(710月)徑流量(108m3)123456789101112黃 河唐乃亥5.9195.2016.1077.5179.77616.1222.0415.6220.0618.759.2024.982141.376.47黃 河蘭 州14.8712.5617.2230.8434.0234.4732.4128.3928.7727.3222.0316.15298.9116.9黃 河頭道拐10.3711.4224.4025.0110.559.2791

22、7.1119.1522.197.6609.3838.330174.966.11黃 河龍 門11.0113.8128.3923.0412.4313.1217.4123.2526.9611.849.6428.919199.679.45黃 河潼 關10.5516.0629.1924.4418.2114.0018.9124.4534.9917.5413.3211.62233.495.90黃 河三門峽9.64214.1828.9319.5715.1116.0417.2521.7834.7313.7411.049.937212.087.50黃 河小浪底8.03511.1526.4425.1726.6067

23、.1318.8620.9518.7912.9610.3411.06257.571.56黃 河花園口10.1010.9329.7325.0428.3967.9122.8223.8621.4915.6212.0013.26281.183.79黃 河高 村9.0809.48326.3822.3925.8264.0223.6024.2422.1416.1811.2811.38265.986.15黃 河艾 山9.6696.65319.6119.3425.0262.4723.9725.1822.5813.5310.138.383246.685.25黃 河利 津8.5714.3065.0898.45019.

24、9857.2822.1024.5320.119.5087.2584.473191.776.25表4 2006年黃河干流重要控制水文站實測月、年輸沙量統(tǒng)計表河 名站 名月輸沙量(104t)年輸沙量(108t)汛期(710月)輸沙量(108t)123456789101112黃 河唐乃亥1.6642.1951.2374.2776.80341.99107.744.7341.7333.215.5212.0890.0290.023黃 河蘭 州9.3485.63814.2545.88223.187.351037666.9440.6139.525.846.6420.2700.228黃 河頭道拐65.0960.

25、64937.41249253.4187.9969.610371239121.9170.360.530.6350.337黃 河龍 門183.2136.31240440.6316.1183.3251872855003324.1199.8189.41.8001.513黃 河潼 關741.9879.526541498645.5406.93402538471021079352.5578.52.4701.697黃 河三門峽00195.00022972293685711508110.9002.3202.077黃 河小浪底00000686.9479.415561275 0000.4000.331黃 河花園口8

26、1.16137.1586.6497.7519.62519648.21687147776.6062.2178.210.8370.389黃 河高 村119.2265.61497946.111784458132320701843326.8191.8222.61.4400.556黃 河艾 山160.4119.51224852.814706221148124431957266.2159.7159.11.6500.615黃 河利 津72.5831.0798.83229.912487024125326301991 192.3 67.3931.341.4900.607圖6 2006年黃河蘭州水文站實測水、沙月

27、分配圖圖7 2006年黃河頭道拐水文站實測水、沙月分配圖圖8 2006年黃河龍門水文站實測水、沙月分配圖圖9 2006年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水、沙月分配圖圖10 2006年黃河花園口水文站實測水、沙月分配圖圖11 2006年黃河利津水文站實測水、沙月分配圖三、重要水庫沖淤變化(一)三門峽水庫1、庫區(qū)水位變化2006年三門峽水庫非汛期水位控制在318m以下,汛期平水期按照305m水位控制、洪水期暢泄運用(見圖12)。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非汛期的16月和11、12月,三門峽庫區(qū)水位完全控制在318m以下,汛期710月基本上在305m水位以下變化。年內(nèi)6月28日出現(xiàn)了285.46m的最低水位,4月28日

28、出現(xiàn)了318.00m的最高水位。 圖12 2006年三門峽水庫壩前逐日水位過程線圖2、水庫沖淤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三門峽水庫總體表現(xiàn)為沖刷,總沖刷量為0.326×108m3,其中黃河干流表現(xiàn)為沖刷,沖刷量為0.468×108m3(潼關以下淤積0.155×108m3);支流渭、洛河表現(xiàn)為略淤,淤積量為0.142×108m3。三門峽水庫本年度及多年累計沖淤量分布情況見表5。表5 三門峽水庫本年度及多年累計沖淤量分布情況表單位:108m3庫 段1960.052005.102005.102006.101960.052006.10黃淤1黃淤4127

29、.7920.15527.947黃淤41黃淤6824.347-0.62323.724渭攔4渭淤3713.3540.14013.494洛淤1洛淤212.9710.0022.973合 計68.464-0.32668.138表中“-”表示沖刷。表列庫段的沖淤量數(shù)值包括水庫庫區(qū)測量范圍內(nèi)直接或間接受水庫回水影響范圍的沖淤量及水庫上游自由河段的沖淤量。黃淤41斷面即潼關(六)斷面,位于黃河、渭河交匯點下游,也是黃河由北向南轉而東流之處。黃淤1黃淤41即黃河三門峽至潼關河段,黃淤41黃淤68即黃河小北干流河段。渭河沖淤斷面自下而上分渭攔11、12、110和渭淤137兩段布設,由于渭河入黃口門變化較大,渭河沖

30、淤計算從渭攔4開始。北洛河自下而上依次為洛淤1洛淤21斷面。3、潼關高程潼關高程是指潼關水文站1000m3/s流量時潼關(六)斷面的相應水位。2006年潼關高程汛前為327.97m,汛后為327.79m,與上年度相比,汛前有所降低、汛后略有抬高。潼關高程歷年變化情況見圖13。圖13 潼關高程歷年變化圖(二)小浪底水庫1、庫區(qū)水位變化2006年小浪底水庫壩前水位變化過程見圖14。從圖中可以看出,在13月小浪底水庫壩前水位表現(xiàn)為緩慢抬升,3月31日出現(xiàn)263.26m的年最高值,進入4月份,水庫壩前水位開始下降。按照國家防總的要求,7月1日以前水位降至汛限水位(225m)以下。8月11日出現(xiàn)了221

31、.04m的年最低水位。8月中旬以后庫區(qū)水位逐漸抬高,10月上旬升至245m,10月20日至12月底,庫區(qū)壩前水位維持在245m左右。圖14 2006年小浪底水庫壩前水位過程線圖2、水庫沖淤小浪底水庫庫區(qū)入?yún)R支流較多,平面形態(tài)狹長彎曲,總體上是上窄下寬。距壩68km以上為峽谷段,河谷寬度多在500m以下;距壩68km以下寬窄相間,河谷寬度多在1000m以上,最寬處約2800m。一般按此形態(tài)將水庫劃分為大壩黃河20斷面、黃河20黃河38斷面和黃河38黃河56斷面三個區(qū)段研究淤積狀況。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小浪底水庫共淤積泥沙3.445×108m3,其中干流淤積2.457&#

32、215;108m3,占淤積總量的71.3%。干流淤積的泥沙主要分布在黃河35斷面以下,黃河35斷面以上以沖刷為主。干流最大淤積厚度位于黃河21斷面附近,淤積厚度約17.5m。全年支流淤積總量為0.988×108m3,占淤積總量的28.7%,支流淤積量占總淤積量的比例較上年度有所增大。小浪底水庫本年度及多年累計沖淤量分布情況見表6。表6 小浪底水庫本年度及多年累計沖淤量分布情況表單位:108m3庫 段1997.102005.112005.112006.101997.102006.10干 流支 流合 計總 計淤積量比(%)大壩黃河208.2131.6030.5592.16210.3754

33、7.8黃河20黃河387.9891.4160.4291.8459.83445.4黃河38黃河562.039-0.5620.000-0.5621.4776.8合 計18.2412.4570.9883.44521.686100.0表中“-”表示沖刷。小浪底水庫縱剖面的變化情況見圖15。與上年度相比,干流淤積形態(tài)有了較大變化,淤積三角洲頂點下移。繪制小浪底庫區(qū)平面展布示意圖(圖16),本圖是以庫區(qū)各斷面中點的連線(折線拉直)為橫軸、橫斷面岸邊端點至中點距離為縱軸,分別用庫區(qū)各斷面250m和275m高程的庫岸端點連線勾繪出庫區(qū)河道形態(tài)的平面展布。圖15和圖16分別是以距大壩距離為橫軸的水庫周邊側視圖和

34、俯視圖,兩圖結合表征小浪底水庫的立體態(tài)勢。圖15 小浪底水庫干流最低河底高程圖圖16 小浪底庫區(qū)平面展布示意圖3、水庫庫容變化小浪底水庫275m高程實測庫容,1997年10月(原始庫容)為127.5×108m3, 2005年11月為109.3×108m3,2006年10月為105.8×108m3,2006年10月實測庫容較1997年10月庫容減少了21.7×108m3,較2005年11月庫容減少3.4×108m3。小浪底水庫庫容曲線見圖17。圖17 小浪底水庫庫容曲線圖4、典型斷面沖淤變化選擇黃河5(距壩6.54km)、黃河23(距壩37.55

35、km)、黃河25(距壩41.10km)、黃河39(距壩67.99km)和黃河47(距壩88.54km)等5個典型斷面考察庫區(qū)沖淤變化情況,各斷面沖淤情況見圖1822(各斷面的起始施測時間依據(jù)實際資料情況而定)。圖18 小浪底庫區(qū)黃河5斷面套繪圖圖19 小浪底庫區(qū)黃河23斷面套繪圖圖20 小浪底庫區(qū)黃河25斷面套繪圖圖21 小浪底庫區(qū)黃河39斷面套繪圖圖22 小浪底庫區(qū)黃河47斷面套繪圖5、典型支流淤積情況為反映小浪底水庫支流淤積變化,選取沇西河和畛水作為典型支流進行說明。沇西河在大壩上游54.6km的黃河左岸匯入黃河,點繪其最低河底高程對照圖(圖23)描述其淤積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沇西河入黃

36、口處河底高程從1999年開始逐年抬高,至2006年10月已淤積抬高近32m。圖23 小浪底庫區(qū)支流沇西河最低河底高程對照圖畛水是黃河在小浪底庫區(qū)最大的一條支流,畛水河口位于大壩上游17.2km處黃河右岸,點繪最低河底高程對照圖(圖24)描述其淤積變化。畛水入黃口處河底高程從1999年開始逐年抬高,至2006年10月已淤積抬高約43m。圖24 小浪底庫區(qū)支流畛水最低河底高程對照圖四、黃河干流內(nèi)蒙古河段典型斷面沖淤狀況(一)河段概況黃河內(nèi)蒙古河段全長842 km,從上至下分別有石嘴山(寧蒙交界)、巴彥高勒、三湖河口和頭道拐四個基本水文站,石嘴山至頭道拐水文監(jiān)測斷面間長663km。1987年以來,由

37、于上游龍羊峽、劉家峽水庫的聯(lián)合運用,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游來水持續(xù)偏枯及工農(nóng)業(yè)用水量的增長,改變了黃河上游的自然來水過程,石嘴山、巴彥高勒、三湖河口和頭道拐四個斷面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洪峰大于2000m3/s的洪水過程,致使河道主槽逐年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輸水、輸冰能力減弱,封河、開河期冰塞嚴重,冰凌災害時有發(fā)生。2006年該河段年最大流量均低于2000m3/s,年最高水位除石嘴山站出現(xiàn)在9月份外,其余各站均出現(xiàn)在冰期,其中三湖河口開河期出現(xiàn)了歷史最高水位1020.81m(3月3日)。(二)典型斷面沖淤變化圖25圖28分別為黃河石嘴山、巴彥高勒、三湖河口和頭道拐水文測流斷面的沖淤變化圖。其

38、中石嘴山水文站測流斷面于1992年由基本斷面以上62.7m上遷到基本斷面以上1540m,巴彥高勒水文站測流斷面于1992年由基本斷面上遷到基本斷面以上40m。1、石嘴山2006年汛前與1992年汛前同期相比(圖25),斷面基本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只在局部有沖刷和淤積。左岸近150m寬的河床連續(xù)淤積抬高,右岸有局部沖淤,斷面最大沖刷深度2.96m,最大淤積厚度3.14m;1093.00m(歷史最高水位以上0.65m,下同)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35m,斷面面積減小177m2,減少6.1%。2006年汛前與2005年汛前同期相比,斷面形態(tài)基本一致,主槽和右岸發(fā)生沖刷,右岸灘地淤積,最大沖深1

39、.39m,最大淤積厚度2.19m;1093.00m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15m,斷面面積減小33m2,減少1.2%。圖25 黃河石嘴山站(基上1540m)斷面套繪圖2、巴彥高勒2006年汛前與1992年汛前同期相比(圖26),斷面形態(tài)變化較小,但河床總體淤積向上抬升,局部沖刷,主槽萎縮;右岸邊灘連續(xù)淤積,平均淤積厚度達1.28m;斷面最大淤積厚度為3.35m,最大沖刷深度1.06m;1055.00m(歷史最高水位以上0.60m,下同)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80m,斷面面積減小383m2,減少13.6%。 2006年汛前與2005年汛前同期相比,斷面形態(tài)發(fā)生較大變化,主槽淤積,深泓點左移

40、且向上抬升,最大淤積厚度4.77m,平均淤積厚度2.6m,起點距120270m之間面積減小405.1m2;右岸邊灘有輕微沖淤變化;1055.00m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56m,斷面面積減小292.9m2,減少10.7%。圖26 黃河巴彥高勒站(基上40m)斷面套繪圖3、三湖河口2006年汛前與1987年汛前同期相比(圖27),三湖河口斷面形態(tài)變化較大,主槽縮窄,左岸深槽平均刷深1.26m,右岸嫩灘淤積抬高,平均淤積厚度達2.87m,起點距500800m之間主槽斷面面積減小324m2,右岸邊灘連續(xù)淤積抬高。過水面積變小,河槽萎縮嚴重;斷面最大淤積厚度為4.43m,最大沖深4.29m;1021

41、.00m(歷史最高水位以上0.19m,下同)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80m,斷面面積減小844.6m2,減少29.2%。2006年汛前與2005年汛前同期相比,主槽左移變窄,左岸深槽沖刷變深,右岸邊灘淤積抬升;年度最大沖刷深度5.66m,最大淤積厚度3.66m; 1021.00m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06m,斷面面積減小66.9m2,減少3%。 圖27 黃河三湖河口站斷面套繪圖4、頭道拐2006年汛前與1987年汛前同期相比(圖28),頭道拐斷面變化較大,主槽右移100多米,縮窄變淺,深泓點抬升超過3m;斷面最大淤積厚度6.08m,最大沖深1.81m;991m(歷史最高水位以上0.31m

42、,下同)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約0.66m,斷面面積減小169.2m2,減少5.5%。2006年汛前與2005 年汛前同期相比,斷面形態(tài)基本沒發(fā)生大的變化,只在局部有沖刷、淤積,表現(xiàn)為深槽右岸底部淤積,左岸貼邊淤積、槽底發(fā)生部分沖刷,河床底部趨于平坦;斷面最大沖刷深度1.80m,最大淤積厚度2.86m,991.00m水位下平均河底高程抬升0.18m,斷面面積減小128m2,減少4.3%。圖28 黃河頭道拐站斷面套繪圖(三)水文斷面過流能力變化內(nèi)蒙古河段河道淤積嚴重,河床普遍抬升,致使各水文斷面過流能力降低。圖29圖32分別為黃河石嘴山、巴彥高勒、三湖河口和頭道拐站的實測水位流量關系圖(汛期)。

43、1、石嘴山石嘴山站2006年與1992年水位流量關系對比(圖29),曲線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了走向為逆時針的繩套,曲線整體向左上方抬升。由圖29可見,落水段1000m3/s流量的水位抬高約0.2m。圖29 黃河石嘴山站水位流量關系圖2、巴彥高勒巴彥高勒站2006年與1992年水位流量關系對比(圖30),形態(tài)基本相似,走向相反,2006年為漲沖落淤的逆時針繩套,曲線整體向左上方抬升,同流量水位普遍抬高。圖中可見,落水段1000m3/s流量的水位抬高約0.8m。 圖30 黃河巴彥高勒站水位流量關系圖3、三湖河口三湖河口站2006年與1987年水位流量關系對比(圖31),曲線整體向左上平移,走向和形態(tài)

44、一致,均為單一線,同流量水位普遍抬高。圖中可見,1000m3/s流量的水位抬高約1.6m。 圖31 黃河三湖河口站水位流量關系圖4、頭道拐頭道拐站2006年與1987年水位流量關系對比(圖32),整體向左上方抬升,走向和形態(tài)近似,均為逆時針繩套曲線。圖中可見,落水段1000m3/s流量的水位抬高0.16m。 圖32 黃河頭道拐站水位流量關系圖五、黃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沖淤狀況(一)河道沖淤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黃河下游河道主槽沖刷,總沖刷量1.285×108m3。分段沖淤量見表7。表7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黃河下游分段沖淤量表河 段小浪底花園口花園口夾河灘夾河灘

45、高 村高 村孫 口孫 口艾 山艾 山濼 口濼 口利 津合 計斷面間距(km)125.8100.877.1118.263.9101.8167.8755.4沖淤量(108m3)-0.395-0.634-0.077-0.214-0.0010.074-0.038-1.285表中數(shù)值“+”表示淤積,“-”表示沖刷。(二)典型斷面沖淤變化分別繪制黃河花園口(小浪底下游129.7km,下同)、丁莊(201.5km)、孫口(421.3km)、大田樓(431.2km)和濼口(587.0km)斷面沖淤變化圖(圖33圖37)。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間,這5個斷面的沖淤基本上都限制在主槽內(nèi),除丁莊斷面窄

46、槽向左移動約300m外,其余斷面主槽橫向變化不大,均為黃河下游河槽內(nèi)一般性的沖淤變化。圖33 黃河花園口斷面套繪圖圖34 黃河丁莊斷面套繪圖圖35 黃河孫口斷面套繪圖圖36 黃河大田樓斷面套繪圖圖37 黃河濼口斷面套繪圖六、重要泥沙事件(一)利用并優(yōu)化桃汛洪水過程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潼關斷面位于黃河和渭河匯流區(qū)下游,潼關河床的抬升對渭河下游和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沖淤及防洪產(chǎn)生重要影響。近年來,黃委將降低潼關高程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先后采取了潼關河段清淤、控制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東壚灣河道裁彎取直等措施,積極尋求降低潼關高程的有效途徑。每年3月,黃河寧夏、內(nèi)蒙古河段冰凌融化形成的洪水流向下游,一般3

47、4月份到達潼關河段,適值桃花盛開季節(jié),故習慣上稱其為桃汛洪水,洪峰流量多在20003000m3/s,平均洪量約13×108m3。1998年10月萬家寨水庫運用以來,桃汛期蓄水削減洪峰,減小了進入潼關站的洪峰和洪量,桃汛期潼關高程由萬家寨運用之前的沖刷下降轉變?yōu)榛静粵_或微淤。因此,適當調(diào)整萬家寨水庫運用方式,優(yōu)化桃汛期洪水過程,充分利用桃汛洪水沖刷降低潼關高程意義重大。黃委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報請國家防總批準,于2006年3月首次實施了利用并塑造桃汛洪水過程沖刷降低潼關高程的試驗。1、試驗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本次試驗的指導思想是優(yōu)化萬家寨水庫調(diào)度運用方式,形成桃汛洪水過程,探索桃汛期

48、潼關高程沖刷降低的水沙過程塑造手段和方法,為今后合理利用桃汛洪水提供技術依據(jù)。試驗目標是利用并優(yōu)化桃汛洪水過程,沖刷降低潼關高程,改善萬家寨和三門峽水庫淤積形態(tài),探索水庫生態(tài)調(diào)度運用方式,深化對黃河水沙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2、試驗過程(1)頭道拐凌情和來水過程2006年寧蒙河段開河特點表現(xiàn)為上、下游分段開河,開河峰形平緩,為八十年代以來開河形勢最為平穩(wěn)的一年,是有實測資料以來少有的特殊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罕見的文開河局面。從3月15日至3月28日,桃汛洪水過程持續(xù)14天,頭道拐站最大流量只有1450m3/s(3月19日8時),最大含沙量7.8kg/m3,最大10日洪量11.5×108m3,沙量0

49、.0732×108t。桃汛洪量較為豐沛,但洪峰流量較小,不能滿足潼關河段的排沙要求。(2)萬家寨水庫調(diào)度優(yōu)化桃汛洪水過程針對不利的桃汛來水過程,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決定在確保萬家寨水庫防凌安全的前提下,為了達到滿足潼關高程沖刷的控制指標,采取“先蓄后補”的運用方式,萬家寨水庫3月19日開始蓄水,到22日蓄至972m,23日8時起按2500m3/s控泄補水運用,至26日4時補水結束,2500m3/s流量持續(xù)68小時,27日24時開始回蓄運用。期間最大下泄流量3160m3/s(3月25日11時),最大日平均下泄流量2600m3/s(3月25日),最大10日下泄水量13×108m3。(

50、3)潼關桃汛洪水過程及三門峽水庫運用經(jīng)萬家寨水庫調(diào)節(jié)后塑造的洪水過程經(jīng)過近千公里的傳播,到達潼關斷面后洪峰流量2570m3/s(3月27日14時42分),最大含沙量17.1kg/m3(3月27日8時),最大10日洪量13×108m3,基本滿足試驗指標。3月26日桃汛洪水到達潼關前,三門峽水庫控制庫水位不超過313m,出庫大于2000m3/s流量持續(xù)歷時60小時,29日8時開始轉入不超過318m的蓄水運用。出庫最大流量為2960m3/s(3月27日10時42分),最大含沙量6.5kg/m3,最大含沙量6.47kg/m3(3月28日8時)。3、試驗效果(1)實現(xiàn)了潼關高程沖刷下降試驗后,

51、潼關河段河勢調(diào)整理順,形成了單一的規(guī)則主槽,洪水前后潼關斷面明顯沖刷,主槽深泓點下降2m以上,潼關高程由桃汛前的327.99m(3月19日)變?yōu)樘已春蟮?27.79m(4月1日),下降了0.2m,達到了預期的目標。(2)減少了萬家寨水庫的淤積,且淤積形態(tài)得以改善試驗期間萬家寨水庫入庫沙量為0.0875×108t,出庫為0.0519×108t庫區(qū)淤積0.0356×108t,排沙比達到59。(3)小北干流河段基本實現(xiàn)全程沖刷根據(jù)實測水文資料分析,桃汛期間小北干流河段基本實現(xiàn)全程沖刷,共沖刷0.071×108t。(4)三門峽水庫淤積部位改善桃汛洪水期間,三門峽水庫屬于非汛期正常的蓄水運用階段,潼關以下庫區(qū)處于淤積狀態(tài),潼關以上來的泥沙一般都淤積在潼關以下庫區(qū)。桃汛期三門峽水庫起調(diào)水位按不超過313m運用,最低水位312.45m,日均最低起調(diào)水位312.73m,且低于313m的持續(xù)時間較長,庫區(qū)老靈寶(黃淤26)以上發(fā)生沖刷,北村(黃淤22)以下發(fā)生淤積。進入庫區(qū)的泥沙基本淤積在水庫壩前調(diào)沙漏斗內(nèi),在汛期降低水位運用時極易沖刷出庫,有利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