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山水畫之基本畫法(共4頁)_第1頁
國畫的山水畫之基本畫法(共4頁)_第2頁
國畫的山水畫之基本畫法(共4頁)_第3頁
國畫的山水畫之基本畫法(共4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國畫的山水畫之基本畫法畫樹法 樹在山水畫里也稱為林木,在傳統(tǒng)山水畫中占有相當重要 的位置,即使只畫樹,也能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畫樹宜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徵,再觀察樹枝,因樹木種類繁多枝的生態(tài)也不 盡相同。初學者應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作為練習的對象,沒 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楚,姿態(tài)鮮明,容易了解各種樹的生長規(guī)律與基本結構。( 一 ) 樹枝 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一為向上升長的類型,傳統(tǒng)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如柳樹、相思樹、 樟樹等。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三為平 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 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

2、態(tài)。 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干 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 注意樹分四歧的原則,即樹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 切忌如同魚骨,二二并生,缺乏錯落的風致。其次注意疏密與 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實小枝與樹梢可大膽的舍去,應 從藝術的角度選擇合於美的原理原則者進行寫生。另外必須留 意用筆,要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干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 生長,而樹枝理愈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寫粗或枝粗干細,違 反植物生態(tài)。( 二 ) 樹皮,樹根 樹的面貌, 個性和特徵有時可以從樹皮的紋理分辨出來, 每一種樹皮都有不同的紋理組織,如松樹皮呈鱗狀紋,柳樹皮 成斜

3、裂人字紋,櫻急杏的樹皮成橫紋,博樹皮呈扭曲紋,尚有 許多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紋理,在寫生之前需仔細觀察。畫樹干 時,除了注意樹皮的紋理之外,尚需畫出立體的感覺,皴樹皮 時靠近兩側的紋理要密窄,( 或墨較濃 ),靠近樹中央的紋理 可疏闊 ( 或墨較淡 ),這樣就合乎透視的原理. 畫完枝干以後即畫根部,至於畫不畫樹根可依土石的多寡 或樹的種賴類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 石少的情形,則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樹多露根。然而畫的時候 也可以不計土石的分野,依畫面的需要而決定藏根或露根,但 要畫出從土中崛起, 堅韌穩(wěn)固的特性,不可畫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覺。( 三 ) 樹葉 樹葉的排列法

4、與結構亦因種類而異,不管畫哪一種樹,先 要近看了解葉的形狀與排列原則,再遠看整體的姿態(tài)與感覺。 下圖的十二種樹葉是臺灣常見的。大自然的數(shù)木是最佳的畫譜 ,變化多端,讓我們畫之不盡,平時應多做觀察,勤加寫生。 古人畫樹以夾葉 ( 勾葉法 ) 首先被廣泛的使用,將每一 片葉子用兩筆以上的線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興盛後,夾葉 漸少,單葉 ( 點葉法 ) 逐漸增多,簡化以一筆象徵一片或一 組葉子,并依其形狀有胡椒點、字點、介字點、梅花點、鼠足 點、垂藤點、松葉點、竹葉點、。等許多不同的符號, 然 而這些符號都是前人從自然的觀察里提煉而成,既概括又寫實 ,并非憑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鮮明形象

5、特點 的葉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顯者,通稱為雜樹。點葉時需注意 樹頂受陽光葉子較多,靠樹干處葉子通常較稀疏。( 四 ) 松樹畫法 松樹象徵人類之君子風度與長壽。古人多喜愛畫松,表現(xiàn) 出松之挺拔蒼勁,頂天立地的氣概。松皮呈鱗狀,畫松皮要蒼 勁,毛而不光,忌諱太規(guī)則的排列。 松葉如針狀,有半圓 、 圓形、馬尾形、鋸齒形等多種不同的畫法,松干本直,生於 石隙崖叢則曲。( 五 ) 柳樹畫法 古人常說: 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一畫便出丑。柳樹 體態(tài)嫵媚,有向水邊傾斜的特徵,柳干蒼老而柳條柔嫩。畫柳 條要微帶粗細,不露鋒芒,筆緩勢連,柔中帶剛,如點柳葉, 要蓬松富有變化。( 六 ) 竹林畫法 山水中的竹,

6、多以竹林 ( 叢林 ) 之形態(tài)出現(xiàn),葉可分下 垂竹葉與上仰竹葉( 晴林新篁 ) 等兩大形態(tài)。畫時可先畫竹 干,枝干皆略成弧狀,注意疏密穿插,竹葉的排列不宜態(tài)工整 ,須考慮整體之意趣、虛實與遠近的關系。( 七 ) 叢樹畫法 叢樹在山水畫中經常出現(xiàn),較難處理,宋元的畫家描寫叢 樹,來自寫生,較有真實感,如馬麟的芳春雨圖,其枝干的交 錯、濃淡、賓主、遠近、氣氛都處理的很成功。王秋林圖是以 夾葉樹為主的叢樹林,樹與枝葉之間的關系即稍嫌凌亂。畫叢 樹忌諱單調呆板的并排,樹有賓主,畫時從主樹著手,相互掩 映,葉分濃淡。成排的樹要上下錯落,高低參差。畫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為、丘、壑、峰、巒、崗、嶺、巔等,又

7、有 坡度起伏連綿不絕的形勢或因朝暉夕陰,風雨云霧變化流露出 來的自然美,故畫山之前必先遠觀其勢,然後再近看其質。山 因地質的不同可分為水層巖、火成巖與變質巖等。山石的質地 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紋理也不相同,中國山水畫家累積 數(shù)百年來觀察與剖析的綜合體驗,逐漸發(fā)長出個種皴法,用筆 墨線條來表現(xiàn)不同紋理的山水感受。吾師李霖燦教授用山石 紋理,筆墨組合八個字來定義皴法,可以說是最簡要而恰當 的解釋。(一)畫石 在談到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淺談畫石,石是山的局部 ;畫石是畫山的第一部,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xiàn)出山的 凹禿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 畫石的部驟,大致可分成鉤、皴(擦)、染、點,或再增

8、加提的程序。鉤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確定 其形狀,鉤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皴是依山石的 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也可酌情 用偏鋒(筆腹)乾筆擦以加強其凹凸或質感量。染是 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 宣染,直到感覺充份為止。點是用濃墨或焦?jié)饧犹c,若 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 的鉤、皴再提一次;提的線條并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 開。先以教淡的墨鉤或皴,後以濃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 為渾厚,富有變畫。(二)雨點皴 雨點皴又稱為雨打墻頭皴,北宋范寬以此表現(xiàn)北方黃土高 原的景致。畫時以逆筆中峰畫出垂直的短線,

9、密如雨點。(三)小斧劈皴 李唐的萬壑松風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 點皴一般,適宜表現(xiàn)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變?yōu)閭蠕h聽 出,落筆時頭重尾輕。(四)大斧劈皴 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 ( 尤其馬遠、夏 ) 及明 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 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xiàn)火成巖的結構。(五)披麻皴 表現(xiàn)江南土質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 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細分為長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 麻皴。畫披麻皴以使用中鋒為主,線條較柔,以接近平行的線 條組合。(六)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創(chuàng),以繁密的短筆層疊,適宜表現(xiàn)夏 季山頭的蒼潤茂密。 牛毛

10、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鋒為主 ,渴筆 淡墨,層層皴擦。(七)折帶皴 折帶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創(chuàng),適宜畫平坡山石。畫折帶皴需 平寫側偃的結組方式,先以順風橫向畫出,街著轉向側鋒 ,直落而下。(八)荷葉皴 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xiàn)江南土質山脈,經雨 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 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九)云頭皴 云頭皴最早見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依云濤的造形創(chuàng) 出,適宜畫煙嵐重深的景致。畫云頭皴須注意以彎曲的線條組 織成,用筆圓轉富有變化。(十)骷髏皴 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 髏時應畫出惡形丑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 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xiàn)石灰?guī)r地形或海濱的奇石 太湖石等。(十一)米點皴 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 江南云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 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xiàn),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十二)其余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 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亂麻皴 、亂柴皴、解索皴、卷云皴.。等多種。茲選擇多幅古畫的 局部,與上述的皴法名稱作一對照。(十三)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後,經常要經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