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理解個性_第1頁
正確的理解個性_第2頁
正確的理解個性_第3頁
正確的理解個性_第4頁
正確的理解個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正確的理解個性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的理解個性,才能尊重差異,開展個性化的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當前的教育追求和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是“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fā)展”。簡單的說,個性就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個性一詞最初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l,開始是指演員所戴的面具,后來指演員一個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來說,個性就是個性心理的簡稱,在西方又稱人格。個性,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一個區(qū)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huán)境中顯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性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叭烁袷莻€體行為的全部品質?!薄叭烁袷且环N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環(huán)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與內隱行為聯(lián)

2、系在一起的。” 蘇聯(lián)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心理學中個性就是指個體在對象活動和交往活動中獲得的,并表明在個體中表現(xiàn)社會關系水平和性質的系統(tǒng)的社會品質?!本湍壳拔鞣叫睦韺W界研究的情況來看,從其內容和形式分類方面來看,主要有下面五種定義: 第一,列舉個人特征的定義,認為個性是個人品格的各個方面,如智慧、氣質、技能和德行。 第二,強調個性總體性的定義,認為個性可以解釋為“一個特殊個體對其所做所為的總和”。 第三,強調對社會適應、保持平衡的定義,認為個性是“個體與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時身心屬性的緊急綜合”。 第四,強調個人獨特性的定義,認為個性是“個人所有有別于他人的行為”。 第五,對個人行為系列的整個

3、機能的定義,這個定義是由美國著名的個性心理學家阿爾波特(GWAllport)提出來的,認為“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tǒng)的動力組織?!蹦壳埃鞣叫睦韺W界一般認為阿爾波特的個性定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個性研究的各個方面。 首先,他把個性作為身心傾向、特性和反應的統(tǒng)一;其次,提出了個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最后,強調了個性不單純是行為和理想,而且是制約著各種活動傾向的動力系統(tǒng)。 阿爾波特關于個性的上述定義至今仍被西方的許多心理學教科書所采用。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一般是從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給個性下定義的。從這方面理解個性的心理學家又有兩種情況:一部分心理學家把個性理解為具

4、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目前我國的一些心理學教材也持這種觀點。另一部分心理學家只從心理的差異性方面把個別心理特征理解為個性。 應該說,前一種看法是比較恰當?shù)摹K麄冋J為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個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傾向的制約下構成的整體。而后一種看法過于狹窄,沒有看到個性傾向在個性中的作用,缺乏對個性各個特征作為有機的整體看待,它顯然沒有揭示出個性的實質。 由于個性的復雜性,我國心理學界對個性的概念和定義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國第一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詞典中的個性定義反映了多數(shù)學者的看法,即:“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

5、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有:第一,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完成活動任務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錯綜復雜、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 也有少數(shù)學者提出將“個性”和“人格”加以區(qū)別,認為個性即個體性,指人格的獨特性;人格是一個復雜的內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tài)度、興趣、氣質、潛能、人生哲學以及體格和生理等特點。兩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互相交錯在

6、一起,共同影響著人的行為,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教育決定的。綜上所述,盡管心理學家們對個性的概念和定義所表達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精神還是比較一致的:“個性”內涵非常廣闊豐富,是人們的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綜合形成系統(tǒng)心理結構。 現(xiàn)代心理學一般認為,個性就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系統(tǒng)。心理學中的個性概念與日常生活中所講的“個性”是不同的。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行為舉止、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而有的人則很難給別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雖曾見過一面,卻給別人留下長久的回憶;而有的人盡管長期與別人相處,卻從未在人們的心目中掀起波

7、瀾。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個性在起作用。一般來說,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容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個性則很難給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個性也容易產生一些誤解,往往認為一個“倔強”、“要強”、“坦率”、“固執(zhí)”的人很有個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沒有個性。這種看法是不對的,至少說是不全面的。“倔強”、“要強”、“坦率”、“固執(zhí)”是一種人在其生活、實踐中經常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是一個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這種傾向的個性特征比較鮮明、獨特,往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樣是一種性格溫和、

8、希望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帶有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和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過這種傾向性的個性特征比較平淡而不鮮明,往往不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罷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哪一種傾向性的個性特征,不管這種特征是鮮明的還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種個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個性的人。 個性對于一個人的活動、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對于一個人的命運、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這些日常生活中所提的“要強”、“固執(zhí)”、“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實際上是心理學中個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個性的全部內容。編輯本段個性的結構從構成方式上講,個

9、性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其由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一)個性傾向性指人對社會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它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決定著人對周圍世界認識和態(tài)度的選擇和趨向,決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 個性傾向性是人的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 個性傾向性是個性系統(tǒng)的動力結構。它較少受生理、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在后天的培養(yǎng)和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傾向性中的各個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其中,需要又是個性傾向性乃至整個個

10、性積極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動下,個性才能形成和發(fā)展。動機、興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世界觀屬于最高指導地位,它指引著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總動力和總動機。由此可見,個性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世界觀為指導的動力系統(tǒng)。 (二)個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結合。所謂個性心理特征,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其中能力,能力指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一種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xiàn)人的能力,也不能發(fā)展人的能力;氣質,是指個人生來就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

11、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明顯的天賦型,基本上取決于個體的遺傳因素;性格。性格指一個人對人對己對事物(客觀現(xiàn)實)的基本態(tài)度及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比較穩(wěn)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綜合。氣質無好壞、對錯之分,而性格有。(三)自我意識指自己對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意識是個性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結構。有的學者還把自我意識稱為自我調控系統(tǒng)。個性結構的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組合,結果就產生了在個性特征上千差萬別的人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中的個性特征的變化

12、。 而心理過程是個性產生的基礎。編輯本段個性的特性一般而言,個性具有下列特性:(一)個性的傾向性 個體在形成個性的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表現(xiàn)出每個個體對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動機、愿望、定勢和親合力,從而發(fā)展為各自的態(tài)度體系和內心環(huán)境,形成了個人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 (二)個性的復雜性 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xiàn)象構成的,這些心理現(xiàn)象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覺察得很明顯,如熱情、健談、直爽、脾氣急躁等;有些非但別人看不清楚,就連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三)個性的獨特性 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同樣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特性。 (四

13、)個性的積極性 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tǒng)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huán)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并統(tǒng)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五)個性的穩(wěn)定性 從表現(xiàn)上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六)個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說,個性是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一個人的各種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標準比較一致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決不是偶然性的隨機湊合。人是作為整體來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七)個性的發(fā)展性嬰兒出生后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fā)展、完善,逐漸形成其個性。從形式上講,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fā)展的產物。(八)個性的社會性個性

14、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性是社會關系的客體 ,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個性的社會性是個性的最本質特征。從個性的發(fā)展性 與個性的社會性來看,個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賴于個人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賴于個人所處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研究人的個性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為基礎和出發(fā)點。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考察社會因素對人的個性形成的決定作用,才能科學地理解個性。研究個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

15、究人生。個性理論就是關于人的理論,就是關于人生的理論。人人都有個性,人人的個性都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具有千差萬別個性的人,組成了我們這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種各樣、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制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編輯本段其它資料(一).服飾與personality個性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詩如其人,意謂文章、書法和詩詞等藝術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個性。相似地,服飾也能反映穿著者的個性。服飾所反映的個性是天性與角色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天性熱情奔放,服飾則濃艷大膽,迷你裙、牛仔褲、寬松衫都不妨一試,披襟當風,意氣風發(fā);天性拘謹矜持,則款式保守,色調深沉,中山裝紐扣粒粒緊扣,

16、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淡泊含蓄者喜雅潔,素衣一襲,悠然自得;好勝爭強者搶占流行的前沿展現(xiàn)出不同性情、不同衣著、不同的儀表神態(tài)風貌。消費者對服飾的款式、色彩、圖案和質地常會顯示出某種偏愛,這種偏愛是個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飾色彩與個性的關系最為密切,不少研究者聲稱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例如,偏愛冷色調的服飾消費者通常表現(xiàn)出安詳、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個性;喜歡暖色調的人一般精神飽滿,天性活潑好動,富于情感,熱情而急躁;偏愛紅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歡褐紅色的人,不少是屬于多情善感而又容易與人親近的類型,秉性柔和溫順;紫色的愛好者常常帶有藝術家的氣質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綠色常常是穩(wěn)重謹慎性格的人所中

17、意的色調,這些人不喜歡鋒芒畢露;橙黃和橙紅是樂觀天性的表露;偏愛白色或銀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脫俗;喜歡黑色的人也許十分謹慎,如果喜歡黑色配紫色的話,則可能是憂郁或悲觀的反映;偏愛黃色,特別是大面積地使用黃色,則是醉心現(xiàn)代作風的表現(xiàn)等等。服飾的個性表現(xiàn)與環(huán)境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某些場合和環(huán)境有助于個性化的充分表現(xiàn),某些場合則易于抹殺個性。例如,在一些遠離日常生活的場合中,如化裝舞會和狂歡節(jié)活動,人們可以暫時拋開體面、禮節(jié)和身份,置習俗陳規(guī)于不顧,放縱自己的想象和平時受到壓抑的欲望,穿著打扮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個人特征和流露出深層意識。相反,在慶典、婚禮或紀念儀式等隆重場合上,在宴席、大劇院或其他豪華富麗

18、的環(huán)境中,人們或著制服,或穿禮服,容易表現(xiàn)為干人一面的效果。不同類型的服飾消費者,其服飾的個性化程度各不相同。時裝的創(chuàng)新者和倡導者的服飾一般都具備極為鮮明的個性。他們往往率先采用某一新穎的款式,或在選擇一種較常見的時裝時略加變化-修改某些細節(jié),調整色調的深淺濃淡,或換一種配套方式。在這類消費者中,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較大,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安全感和較高的自信心,以及獨立的見解和自主的地位,其為人行事不需求外界的支持。他們常常是活躍于各種公開場合的和好交際的人,重視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認為或意識到自己引人注目,懂得或擅長用穿著方式來支持自己對人生和服飾行為的看法和觀點。趕時髦和隨大流的

19、服飾消費者往往缺乏鮮明的個人特征。也有人不喜歡受人注意,穿著打扮力求隨俗普通,以使自己可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隱蔽到人群中去是為了尋求安全感。服飾被看作是認識穿著者個性的捷徑。如前所述,服飾反映個性幾乎成了一句格言。但是,這種反映的精確度究竟如何?我們可以用服飾裝點出一個理想的形象,給人以我們所樂意給出的印象;另一方面,服飾也會暴露你深藏在心底的奧秘。因此,有一種服飾社會心理學理論,把服飾反映個性這一現(xiàn)象區(qū)分為表現(xiàn)公開的自我和流露隱蔽的自我兩個不同的側面。一個人的個性有不同的側面和豐富的內涵,服飾形象有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服飾的消費者可以進行思考和選擇。 (二).個性與共性

20、唯物辯證法認為,“共性”即普遍性,“個性”即特殊性,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另一方面,個性也離不開共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如何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于這類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即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無不體現(xiàn)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辯證統(tǒng)一,我們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如哲學與具體科學、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普遍聯(lián)系與具體聯(lián)系、運動與具體事物的運動、辯證矛盾與具體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哲學上的價值與具體事物的價值的關系等等,都是共性與個性

21、、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下面,舉幾例加以說明。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即體現(xiàn)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世界某一領域或環(huán)節(jié)的具體知識,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某一領域、某一局部的問題,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的特殊規(guī)律。人們在調節(jié)自身的關系中,在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積累了許多具體的經驗,逐漸形成了具體的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這些具體科學知識講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領域的事物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認識越來越豐富,經過長期的積累,人們以各種具體知識為基礎,思考和研究

22、萬事萬物的共同性質和共同規(guī)律,以及人與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質關系,還有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共同規(guī)律,即共同性質。當人們把這些認識系統(tǒng)化、理論化就形成了哲學??梢?,具體科學知識是哲學的基礎,而哲學反過來會給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研究以指導。哲學是對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知識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的關系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首先,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是緊密相連的。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中概括出來的,沒有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就不會抽象出物質;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是物質的具體表現(xiàn)。其次,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又是有區(qū)別的。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除

23、了具有共同時惟一特性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屬性。我們既不能用物質去代替物質的具體形杰而看不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也不能用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去代替物質,看不到世界的統(tǒng)性。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矛盾與具體事物的矛盾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哲學上講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是從具體事物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與具體矛盾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上的矛盾,離不開各種具體事物的矛盾,但哲學上的矛盾又不等同于具體事物的矛盾,兩者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兩者是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哲學上講的矛盾是客

24、觀的、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具有無限性。而具體事物的矛盾則各有其特點,是具體的、有生有滅的。正是這種有生有滅的具體矛盾,構成了整個世界矛盾的永恒和無限發(fā)展。普遍聯(lián)系與具體事物的聯(lián)系同樣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聯(lián)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lián)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聯(lián)系之中。從內部構成要素看,是普遍聯(lián)系的;從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看也是普遍聯(lián)系的;從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和趨勢看,該事物與過去和將來的聯(lián)系也是普遍存在的。二是指聯(lián)系這種關系在世界萬事萬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是不可改變的,是共性。而每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即事物的具體聯(lián)系則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是個性。所以,人們何以根據(jù)事物的固有聯(lián)系改變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建立新的具體聯(lián)系。具體聯(lián)系是可以改變的。具體事物的價值與哲學上的價值的關系。具體事物的價值是指具體事物的屬性滿足了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