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公交網絡設計和分析_第1頁
常規(guī)公交網絡設計和分析_第2頁
常規(guī)公交網絡設計和分析_第3頁
常規(guī)公交網絡設計和分析_第4頁
常規(guī)公交網絡設計和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常規(guī)公交網絡與分析總體設計過程一、設計1.線路設計公交線路與公交路線的區(qū)別。從范疇上講,公交線路的概念范疇較公交路線大。1.1設計原則(1)沿主要客流方向開線 為了降低線路網的平均乘車距離,應該把客流量最大的線路挑選出來,優(yōu)先設線,保證設立的公交線路能覆蓋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2)優(yōu)先大流量的直達客流 為了降低線路網的平均換乘系數,在設立公交線路時,應該優(yōu)先大客流的直達客流。所設的線路要盡可能和最大的客流方向一致。(3)線路平均客流不低于最低開線標準。 在開設線路前,必須進行乘客數的估算。只有乘客數達到一定標準之后才能開設公交線路。這樣能夠使線路開通后有足夠的乘客數,保證較高的公交運輸效率

2、,同時才能保證公交企業(yè)的經濟效益。 (4)平均滿載率盡可能高 在滿足最低客流標準的待選公交線路中,應當盡量選出客流量最大的線路,優(yōu)先布線,保證盡可能高的車輛滿載率。1.2實現方法通過客流預測(實際RP和意向SP調查SP(Stated Preference)調查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調查)獲取公交客流量在規(guī)劃的交通區(qū)域里的分布情況,確定一定的控制點,從而確定公交線路的布設和走向。“逐條布線,優(yōu)化成網”。類似于道路勘測設計的工程。1.3詳細設計(1)線路的長度在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 這樣便于公交系統(tǒng)更好地組織運營。線路太長,車輛周轉時間過長,會使車輛準點率下降,發(fā)車、配車都有

3、一定的困難;線路過短,車輛周轉過快,客流量可能不足,不能充分發(fā)揮公交車的運輸效率,經濟效益差。所以,在設立公交線路時,應該盡量使線路長度在一定的范圍內,相關資料建議線路長度以運行3060分鐘,515公里為宜,建議采用建設部812km的標準。(2)公交線路的布設應該盡可能地選取最短距離的線路。這樣才能保證全服務區(qū)乘客總的出行時間或乘行距離最短,以保證公交車服務質量。 (3)線路開設前,要考察線路的非直線系數。該系數應按照建設部“公共交通線路非直線系數不應大于1.4”的標準執(zhí)行。 (4)要盡量結合城市的公共交通線網狀況及相關指標,以使線路的開辟符合線網方面的相關要求。比如,在線網密度方面,建議結合

4、建設部標準“在市中心區(qū)規(guī)劃的公共交通線路網的密度,應達到34公里每平方公里 ;在城市邊緣地區(qū)應達到22.5公里每平方公里。在線路重復系數方面,目前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系數約定為1.21.5。建議公交線路重復系數約定為1.82.5;開線時盡量減少重點道路、路段的線路重復,避免在有過度重復線路的道路、路段上開辟線路。 大城市乘客平均換乘系數不應大于1.5;中、小城市不應大于1.3 2場站設計(首末站、中途站和樞紐站)2.1首末站設置原則:(1)選擇在緊靠客流集散點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側。(2)與城市公共客運交通走廊相臨近,且便于與其他客運交通方式換乘處(如火車站,客運車站和地鐵站)。(3)首末站宜設

5、置在道路使用面積較富裕而人口又比較集中的居住區(qū)、商業(yè)區(qū)或文體中心及等主要客流集散點附近。(4)長途客運站、火車站、客運碼頭主要出入口50m范圍內應設公共交通首末站。(5)首末站設置應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該站為中心的350m半徑范圍內,其最遠的乘客應在800m半徑范圍內。(6)首末站宜靠近公共交通停車場或保養(yǎng)場。(7)以300m半徑計算,公共交通車站服務覆蓋面積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積的50%,中心區(qū)覆蓋率大于70;以500m半徑計算,中心區(qū)覆蓋率不得小于90%。(8)在缺乏公共交通首末站用地的地方,可利用建筑物或道路資源安排首末站,但不應在平交路口附近設置首末站。詳細設計:(1)首末站的規(guī)模應按線路所

6、配營運的車輛總數確定,并宜考慮線路發(fā)展的需要。A、每輛標準車首末站用地面積應按100 m2120m2計算。其中:回車道(行車道)和候車廊的用地每輛標準車用地20 m2;車隊辦公用地(含調度管理、職工學習、休息室)每輛標準車2 m23 m2;綠化用地面積不宜小于該站總用地面積的20%。當該線路所配營運車輛少于10輛或所用地狹長、高低錯落等不宜使用等情況之一時,可乘以1.5倍以上的用地系數。B、首站在不用作夜間停車時,按該線路全部營運車輛的60%計算;首站如用作夜間停車,用地面積應按該線路全部營運車輛計算,不宜小于1000m2。首站站務房面積不宜小于35 m2。首末站安排在建筑物內時,用房面積宜因

7、地制宜。C、末站用地面積應按線路全部營運車輛的20%計算。末站站務房面積不宜小于20 m2。(2)首末站的設計內容應符合下表的要求。首末站設計內容設 施首站末站信 息站 牌廣告牌*服 務公用電話×無障礙設施候車廊*座 椅×公 廁×非機動車存放*機動車停車換乘*×安全環(huán)保隔離護欄*照 明監(jiān) 控×消 防綠 化*運營管理站場管理室×線路調度室智能監(jiān)控室×司機休息室×衛(wèi)生間×茶水間×清潔用具雜務間×停車坪回車道搶修和低保×注:“”表示應有的設施,“*”表示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8、15;”表示可無的設施。(3)首末站的入口和出口應分隔開,且必須設置明顯的標志。出入口寬度應為標準車寬的3倍4倍。當站外道路的車行道寬度小于14m時,進出口寬度應增加20%25%。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線兩側各60°范圍內,應能目測到站內或站外的車輛和行人。(4)首站候車廊規(guī)模和構成構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候車廊應在明顯的位置設置站牌標志和發(fā)車顯示裝置。B、候車廊廊長應為以6m的整數倍,且不宜小于18m。C、站亭高度不宜低于2.5m,站亭頂棚寬度不宜小于1.5m,且不應超出頂棚寬度。D、當多塊站牌豎向排列,最上面站牌頂邊距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2m,最下面站牌底邊距地面的距離不宜

9、小于0.4m。E、站臺長不應小于兩輛標準車長加上車輛前、中、后各5m的基準,寬度不應小于2m,且應高出地面0.20m。站臺應采用水泥混凝土材料,厚度不小于0.15m。F、站臺可設置隔離護欄,護欄離站臺靠馬路邊緣不宜小于0.2m,護欄宜選用不銹鋼材料。2.2中途站設置原則(1)中途站候車廊(亭)應設置在公共交通線路沿途所經過的各主要客流集散點上,應與規(guī)劃路網及客運樞紐站等相結合。(2)中途站應設置在公共交通線路沿途所經過的客流集散點上,宜與過街通道、其他交通方式近距離銜接。(目的是降低乘客的步行距離)(3)中途站應沿街布置,站址宜選擇在能按要求完成營運車輛的安全停靠、便捷通行、方便乘車三項主要功

10、能的地方。2.2.2詳細設計(1)在路段上設置中途??空緯r,上、下行對稱的站點宜在道路平面上錯開,叉位設站。(防止因公交車的??渴沟缆奋嚨缐嚎s)在主干道上,快車道寬度大于或等于22m時可不叉位設站。道路綠帶或路肩較寬時,宜采用港灣式中途站。(2)同向或異向換乘距離:在路段上,同向換乘距離不應大于50M,異向換乘距離不應大于100M;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體交叉口上設置的車站,換乘距離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3)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體交叉口附近設置中途站時,宜在過交叉口50m以外。在大城市車輛較多的主干道上,宜設在100m以外。郊區(qū)站點與平交口距離應參照公路等級的停車視距標準,一級

11、公路宜設在160m以外,二級及以下公路宜設在110m以外。(4)多條公交線路重復經過同一路段,中途站宜并站設置。當不符合下列條件時,宜分設車站。A、主要集散站的共站線路不宜超過12條或高峰小時最大通過車數不宜超過120輛。(至于在設計過程中的操作如何)B、中等規(guī)模中途站共站線路不宜超過6條;C、一般規(guī)模中途站共站線路不宜超過3條。(5)多條公交線路分設車站時,相距不宜超過 50m。(6)中途站的平均站距宜為500 m600m。市中心區(qū)站距宜選擇下限值;城市邊緣地區(qū)和郊區(qū)的站距宜選擇上限值;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站距可大于上限值。公共交通的站距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公共交通方式市區(qū)線(M)郊區(qū)線(

12、M)公共汽車與電車500-800800-1000公共汽車大站快車1500-20001500-2000中運量快速軌道交通800-10001000-1500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1000-120001500-2000(7) 中途站候車廊前必須劃定停車區(qū)。A、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線路行車間隔在3min以上時,停車區(qū)長度宜為1.7倍標準車長(常見有10米、12米、13.7米,15米,)加前后各5m的安全距離;B、線路行車間隔在3min以內時,停車區(qū)長度為兩輛1.7倍標準車長加車間距5m和前后各5m的安全距離;C、若多線共站,停車區(qū)長度不應大于三輛1.7倍標準車長加車間距各5m和前后各5m的安全距離,停車區(qū)

13、寬度一律為3.5m。D、在中小城市,通過該站的車型在兩種以上時,均按最大一種車型的車長計算停車區(qū)的長度。(8)在車行道寬度小于10m的道路上設置中途站時,宜建避車道。A、沿路緣處向人行道內成等腰梯形狀凹進不應小于2.5m,在車輛較多、車速較高的干道上,凹進尺寸不應小于3m。B、開凹長度應按(7)條計算。(9)快速路和主干道及郊區(qū)的雙車道公路,??空静粦加密囆械?,應采用港灣式布置。A、市區(qū)的港灣式停靠站長度應按(5)計算;B、在設有隔離帶的40m以上寬的主干道上設置中途站時,可不建候車廊;C、 城市規(guī)劃和市政道路部門應根據城市公交的需要,在隔離帶的開口處建候車站臺,其設計應符合本規(guī)范(7)條的

14、規(guī)定。D、當隔離帶較寬大于3m以上時,可減窄一段綠帶寬度,作為港灣式??空?。減窄的一段長度不應小于二輛營運車同時??康拈L度加上安全距離,寬度不應小于2.5m。中途站設計內容應符合下表的要求。設 施中途站分類小型站中型站大型站信息設施站牌廣告牌便利設施無障礙設施候車廊*座椅*自行車存放*安全隔離護欄*照明注:小型站是指6條線路以下,中型站是指712條線,大型站是指13條及以上?!啊北硎颈仨殻?”表示視具體情況可選,“”表示可無。2.3樞紐站設計原則(1)多條道路公共交通線路共用首末站時應設置樞紐站。(2)樞紐站可按到達和始發(fā)線路條數分類。2條4條線路:小型公交樞紐;5條7條線路:中型公交樞紐;

15、8條線路以上:大型公交樞紐。(3) 樞紐站的設計應方便換乘、保障安全、減少交通沖突,并應具備停車和低級保養(yǎng)及小修功能。樞紐站內進出車輛和行人流量大,必須保證通行安全,盡可能縮短乘客換乘步行距離,同時,還要保障運營車輛的技術性能和調度管理要求,因此,樞紐站還兼具停車場和保養(yǎng)場的部分功能,承擔該樞紐站服務的線路車輛停車、低級保養(yǎng)及小修任務。(4)道路公共交通樞紐站應選址于客流集中地段,盡可能遠離主干道,與城市道路系統(tǒng)有通暢便捷的通道連接。(5)樞紐站應進出車道分離、人車分離,宜右進右出,具備足夠的轉彎半徑。人行通道應盡量減少與機動車通道平面交織,與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橋有機銜接整合,綜合布局使用,保障

16、行人安全。 (6)換乘人行通道設施建設可視需要和條件許可選擇平面、架空、地下等設計形式。(7)應配套自行車、摩托車、出租車、私家車停車場。為了發(fā)揮道路公共交通容量大、占地少的優(yōu)勢,吸引更多的出行轉向公共交通方式,樞紐站應配套自行車、摩托車、出租車、私家車停車場,以方便存車換乘。(P+R換乘)(8)道路公共交通樞紐站綜合用地應滿足規(guī)劃線路運營規(guī)模要求,每輛標準車不應小于200m2,并預留發(fā)展用地為宜。(9)樞紐站站房面積應根據運行線路條數、車輛數量的規(guī)模確定。滿足路隊辦公、線路調度、智能化監(jiān)控、職工學習和休息及生活設施需要。A、2條4條線路樞紐站站房面積不宜小于35 m2,若配置智能監(jiān)控室,則另

17、加8 m2。B、5條7條線路樞紐站站房面積不宜小于90m2,其中場站管理室15m2,線路調度室30m2,智能監(jiān)控室15m2,司機休息室15m2,衛(wèi)生間10m2,茶水間5m2。C、每增加3條線,需增加站房面積10 m2。若配置智能監(jiān)控室,則另加10 m2。(10)樞紐站的發(fā)車區(qū)始發(fā)港灣站的數量取決于共站線路條數,一般一條線路用一個港灣站,設一個發(fā)車位和一個候車位,隨著線路條數的增加,一個港灣站可以容納兩條線路發(fā)車,因此,考慮到需要與可能,以及發(fā)展余地,港灣站數量不宜少于4個。站臺、雨陽棚、長椅或座位等設施的配置主要是為了滿足乘客候車的需要。二、分析(優(yōu)化過程)評價指標參考公交線網評價體系研究三、存在問題3.1政策上的根據這個各大交通的政策性文件進行規(guī)劃設計,層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