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_第1頁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_第2頁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_第3頁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_第4頁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不作為”與中庸之道 常州市北環(huán)路小學 惲亞青新課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風,帶著久違的活潑與新鮮進入了課堂,我們欣喜地發(fā)現“滿堂講”、“滿堂問”的現象少了,對話、合作的現象多了;機械、單調的訓練少了,收集資料、延伸閱讀多了;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少了,珍視學生的多元解讀多了。很多老師都注重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大大地解放了學生,其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新課標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矯枉過正,從一種極端走向了

2、另一種極端,唯學生是主,主動放棄了自身的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把“不作為”奉為教學的最高準則,其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中“無設計、不活動、沒立場”,“一下子全線退出甚至自暴自棄,似乎是賭氣式的撒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上發(fā)生了偏差。他們或認為只有教師的“不作為”,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有所作為”,唯學生是主才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最忠實的踐行;或認為在課堂上精設計細指導多評價,就有束縛學生“走老路”的嫌疑,于是干脆“不作為”以示對新課程的擁護。誠然,學生的主體地位理應得到提高,也必須得到提高,而教師在課堂上越俎代庖、惟我自尊的習性更應受到拋棄,但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應以教師的“不作為

3、”作為前提,更不應該用“不作為”來搪塞新課程的實施。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顯然,新課程所倡導的師生關系的調整,不是讓教師從教學過程中全身退出,而恰好相反,是全身投入;教師所要改變的,不是他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使他如何處理與文本、學生的關系。因此,“不作為”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極大誤解,與新課程的實施背道而馳。教師的“不作為”,就教學的本質來說,割斷了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低效的教學,而就對話來說,由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缺少了成熟讀者教師的

4、參與,顯然是一種低效對話。學生與教師不可否認地存在“智慧上的差距”,缺少教師的參與,效率低下難免??蓡栴}不僅限于此,教師的缺席更容易造成學生以為閱讀課就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誤解,他們或忽視文本,或淺嘗輒止,或對閱讀中的“粗糙與偏狹”視而不見,長此以往,定會造成閱讀浮躁,閱讀能力退化。所以,無論從新課程的理念還是教育的本質來看,教師“不作為”的思想都應摒棄。教師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既不走向這個極端,也不走向那個極端,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取一些中庸之道處理好這一關系?!爸杏埂比寮业囊环N主張,對待事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tài)度。在閱讀教學中,指學生主體下的教師主動和教師

5、主體下的學生主動相結合。把握好“過猶不及”的度。平時,教師的“不作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對學生的閱讀反應放任自流,缺少必要的引導、整合;(二)對課堂教學的走向缺少必要的調控能力,教學效果低下;(三)對學生的閱讀反應缺少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所以,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中庸之道。一、 點撥、整合學生閱讀反應之道在開放性的課堂中,學生總是從自己的視野出發(fā),對作品進行解讀,他們的反應不盡相同,其中有對有錯、有深有淺。面對不盡相同的閱讀反應,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用整齊劃一的結論來統一,也不能毫無立場的肯定學生不成熟的意見,而應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引導、整合學生的閱讀反應,形成具有教學價值的問題進行

6、教學。第八冊課文祁黃羊一文表現祁黃羊出于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格。文中具體可循之處是三處祁黃羊的“想”的內容,學生分析人物性格時,出現了不同的閱讀反應,有的人為祁黃羊當時真的什么也不想,有的人為祁黃羊舉薦人才時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公”戰(zhàn)勝了“私”,有的認為“壓根兒沒想”的“想”的意思是“計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想”。教者迅速從學生的反應中抓住爭論的焦點,整合成“祁黃羊到底進行沒進行思想斗爭”為題進行討論。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圍繞各自的觀點閱讀課文、搜集資料、論證。在不斷的爭辯中越來越多的同學趨向于第二個觀點:祁黃羊舉薦人才時,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為了國家的利益,他

7、選擇了唯才是舉,把個人的恩怨統統拋到腦后。從以上案例看出,學生的閱讀反應往往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居多,所以,我們整合學生的閱讀反應,主要是整合學生中生發(fā)的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對錯相雜、深淺不一的問題,必須進行篩選,篩選出一些具有教學價值的問題,進行重組,盡量使這些問題能夠形成一個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總問題,并以此為教學的起點展開教學。二、 靈活組織課堂閱讀教學之道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主動參與的意識更強,課堂氣氛也更熱烈。但在課堂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因帶有某種偏見對同學的回答不予采納,有些學生為了一個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情緒失控,更有一些學生甘當課堂的“陪客”而

8、沉默不語,結果一堂課下來,真正獲益的學生不多。這就需要我們精心組織課堂形式、程序和秩序,以確保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中,當學生“節(jié)外生枝”時,要及時調整,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當學生對問題理解發(fā)生偏頗時,要加以疏導;當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的事時,要及時指出;當學生情緒發(fā)生失控時,要及時調控。總之,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內在需求的前提下精心組織,使課堂教學不在松散,不再效率低下。三、 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審美之道文學之美,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如杏花春雨、小橋流水;如群峰競秀、萬壑爭流;美得令人震顫,令人目眩,令人蕩氣回腸!被選為課文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具有文學的美感,還帶上了教學的審美價值

9、、育人的價值??鬃佑未禾K教版第12冊的一篇美文,文章說理透徹,濃濃的師生情誼宛如清水緩緩地流躺在字里行間。尤其是論水一段,敘物明理,內涵十分豐富。教者常在這里駐足欣賞,因此作為聽者,聽到的課例也比較多。下面就兩位教者的教學片斷進行比較:片斷一、老師讓學生思考“孔子說的有道理嗎?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課堂上,學生自由地想象開去,把“水的德行”僅僅理解成“黃河”,把水的不同形態(tài)和相對應的景物聯系起來,又在洪水問題上起了爭議,談到了環(huán)保。顯然,學生的這種建立在自己生活閱歷和體驗上的理解和感悟,已經違背了文本的主旨。面對這種膚淺的、片面的自由發(fā)揮,教學就失去了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

10、觀方面的引導,更無法把教學繼續(xù)深入下去,因為文中的第三部分弟子們各言其志是建立在論水的層面上的,要做一個像水一樣的“真君子”。片斷二、師生閱讀的出發(fā)點差不多,但是教者有意識地把論水與論人聯系起來,“水與真君子之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學生從文中的字里行間捕捉到了關于水的許多信息,并與真君子的品行并論,談到了“奉獻”、“有志向”、“光明磊落”、“胸懷寬廣”等等。很好地挖掘文本的審美價值,讓文本蘊含的智慧的光芒與學生生命的靈氣碰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久遠的?!钡诙徽Z文教師深入領會并挖掘蘊涵在課文中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作出積極的多元反應的教學行為,同樣一個閱

11、讀感受,在于輕輕地一點撥,不露痕跡地引導討論甄別,在不經意之間帶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四、 理解課文內容和形式統一之道就閱讀教學而言,小學生讀課文,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后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義上的聯系,但是,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任務,還擔負著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全過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過程。學生在經歷了這一過程后,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是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這樣的過程是由思想到語言,

12、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寫了什么的過程發(fā)展而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么這樣寫的過程。簡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不斷地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啟發(fā),從而學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凡卡,是一篇小說。內容生動感人,但并不復雜。正是小說的作者采用了新穎、別致的寫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才使這樣一個簡單而不復雜的故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僅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對課文形式的魅力卻毫無感受,那實在是教學這篇課文的莫大缺撼。小說的主旨在于再現凡卡離開家鄉(xiāng)到莫斯科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當

13、時社會的黑暗。小說的內容,是用凡卡寫信這一線索貫穿的。因此,凡卡寫信,既是小說的情節(jié),更是小說的形式。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小說的內容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鄉(xiāng)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由此看來,寫信這一形式,對內容的展開和發(fā)展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作者對寫信這一形式的使用上又不是僅此為止,他在凡卡寫完信后,又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愿望的結尾,這樣不深化了主題,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寫信形式上的匠心獨運。一封信,貫穿小說的始終,使其內容緊

14、湊,結構嚴謹,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完美統一。由此觀之,小說所以產生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然和作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形式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比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露中歡笑著”。如果僅從語義上理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楊梅樹怎么會“貪婪”,怎么會“吮吸”,怎么會“伸展”和 “歡笑”呢?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動作和行為啊!但是如果讀者知道作者在這里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是將樹擬作人,并非犯了人與樹相混淆的錯誤,就會更形象地感受到楊梅樹是那樣美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