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_第1頁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_第2頁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_第3頁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_第4頁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修訂稿1 總 則 為使民用建筑符合適用、安全、衛(wèi)生和環(huán)保等基本要求,制定本通則,作為各類民用建筑設計共同遵守的通用規(guī)則。 本通則適用于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設計,其它類建筑設計可參照執(zhí)行。 民用建筑設計除應執(zhí)行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guī)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按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原則,正確處理人、建筑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2 必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污染和破壞環(huán)境;3 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的需求;4 貫徹節(jié)約用地、節(jié)約能源、節(jié)約用水和節(jié)約原材料的基本國策;5 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的要求,并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6 建筑和環(huán)境應綜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風雪和雷擊等防災

2、安全措施;7 方便殘疾人、老年人使用, 應在室內外環(huán)境中提供無障礙設施;8 在國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qū)的各項建設,應按國家或地方制定的保護規(guī)劃和有關條例進行。 民用建筑設計除應符合本通則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的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2 術 語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 供人們居住用的居住建筑和進行公共活動用的公共建筑的總稱。 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單身或家庭成員短期或長期居住使用的建筑。 公共建筑 public building 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2.0.4 無障礙設施 barrier-f

3、ree facilities 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等有視力障礙或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相應設施。2.0.5 停車空間 parking space停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室內、外空間。 建筑基地 construction site 經(jīng)城市規(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筑工程項目的用地。 道路紅線 boundary line of roads規(guī)劃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區(qū)級道路)用地的邊界線。 建筑控制線 building line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主體不得超越的控制線。 用地紅線 boundary line of land 各類建設用地使用權屬范圍的邊界線。2.0.10 建筑密度 bui

4、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 一定地塊內所有建筑物的基底總面積占該地塊面積的百分比。 容積率 plot ratio, floor area ratio 一定地塊內,地上的總建筑面積與該地塊面積的比值。 綠地率 greening rate 一定地塊內各類綠地總面積占該地塊面積的百分比。 日照標準 insolation standards 為保證室內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條件,根據(jù)建筑物所處的氣候區(qū)、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質確定的,在規(guī)定的日照標準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時間范圍內,建筑外窗獲得滿窗日照的時間。 層高 storey height 建筑物各層

5、之間以樓、地面面層計算的垂直距離,屋頂層由該層樓面面層至坡頂?shù)拈芸诨蚱轿菝娴慕Y構面層計算的垂直距離。室內凈高 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 從樓地面面層至吊頂或樓板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樓蓋、屋蓋的下懸構件或管道底面影響有效使用空間者,則以樓地面面層至下懸構件下緣或管道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計算。6地下室 basement 房間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1/2者。半地下室 semi-basement 房間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1/3,且不超過1/2者。7 設備層 mechanical floor 建筑物中專為設置暖通、空調、上下水和變配電等

6、的設備和管道且供人員進入操作用的空間層。2.0.18 避難層 refuge storey 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為消防安全專門設置的供人們疏散避難的樓層。 架空層 open floor 僅有結構支撐而無外圍護構件的開敞空間層。2.0.20 臺階 step 在室外或室內的地坪或樓層不同標高處設置的供人行走的階梯。2.0.21 坡道 ramp 連接不同標高的樓、地面,供人行或車行的斜坡式交通道。 欄桿railing 高度在人體胸部至腹部之間,用以保障人身安全或分隔空間用的防護分隔構件。2.0.23 樓梯 stair 由連續(xù)行走的梯級、休息平臺和維護安全的欄桿(或欄板)、扶手以及相應的支托

7、結構組成的作為樓層之間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2.0.24 變形縫 deformation joint 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結構內部產(chǎn)生附加變形和應力,導致建筑物開裂甚至破壞而預留的構造縫,包括伸縮縫、沉降縫和抗震縫。5 幕墻 curtain wall 以懸掛方式支承在建筑物主體結構上的非承重外墻。又稱懸掛墻。6 吊頂 suspended ceiling 懸吊在房屋結構下的頂棚。7 管道井 pipe shaft 建筑物中專用于布置豎向設備管線的豎井。8 煙道 smoke uptake,smoke flue 排除各種煙氣的管道。9 通風道 air relief shaft 排除室內蒸汽、

8、潮氣或污濁空氣以及輸送新鮮空氣的管道。 裝修 decoration 以建筑物主體結構為依托,對建筑內、外空間進行的細部加工和藝術處理。 采光 daylighting 為保證人們生活、工作或生產(chǎn)活動具有適宜的光環(huán)境,使建筑物內部使用空間取得的天然光照度滿足使用、安全、舒適、美觀等要求的技術。 通風 ventilation 為保證人們生活、工作或生產(chǎn)活動具有適宜的空氣環(huán)境,采用自然或機械方法,對建筑物內部使用空間進行換氣,使空氣質量滿足衛(wèi)生、安全、舒適等要求的技術。 噪聲 noise 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休息,甚至損害身心健康的干擾聲。 人防(人力防范) personnel protec

9、tion傳統(tǒng)的人防是指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人的自然能力的展現(xiàn)。即:利用人體感官進行探測并做出反應,通過人體體能的發(fā)揮推遲和制止風險事件發(fā)生?,F(xiàn)代的人防是指相應素質人員和/或人員群體的一種有組織的防范行為(包括人、組織和管理等)。 物防(實體防范) physical protection 安全防范的物質載體和實物基礎,延長和推遲風險事件發(fā)生的主要防范手段(包括各種建筑物、構筑物,各種實體防護屏障、器具、設備、系統(tǒng)等)。 技防(技術防范) technical protection 將現(xiàn)代科學技術融入人防和物防之中,使人防和物防在探測、延遲、反應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中不斷增加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探測、延遲、反應的

10、能力和協(xié)調功能。它是一種新的安全防范手段。是人防和物防手段的延伸和加強,是人防和物防在技術措施上的補充和強化(包括各種現(xiàn)代電子設備、信息。系統(tǒng)、網(wǎng)絡等)。3 基 本 規(guī) 定3.1 民用建筑分類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應分為兩大類: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并應符合表3.1.1的規(guī)定。表 民用建筑分類分類建筑類別建筑物舉例居住建筑住宅建筑住宅、公寓、老年人住宅、底商住宅等宿舍建筑職工宿舍、職工公寓、學生宿舍、學生公寓等公共建筑教育建筑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校、高等院校、職業(yè)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辦公建筑各級黨委、政府辦公樓,企業(yè)、事業(yè)、團體、社區(qū)辦公樓等科研建筑實驗樓、科研樓、設計樓等文化建筑劇院、電影院、

11、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展覽館、音樂廳等商業(yè)建筑百貨公司、超級市場、菜市場、旅館、餐館、飲食店、洗浴中心、美容中心等服務建筑銀行、郵電、電信、會議中心、殯儀館等體育建筑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健身房等醫(yī)療建筑綜合醫(yī)院、??漆t(yī)院、康復中心、急救中心、療養(yǎng)院等交通建筑汽車客運站、港口客運站、鐵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樓、地鐵站等紀念建筑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塔、故居等園林建筑動物園、植物園、海洋館、游樂場、旅游景點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綜合建筑多功能綜合大樓、商住樓等 民用建筑按層數(shù)或高度分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住宅建筑按層數(shù)分類:一層至三層為低層住宅, 四層至六層為多層住宅,七層至九層為中高層住宅

12、, 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 注: 1 住宅首層層高不超過2.20m的架空層及輔助用房層不計入層數(shù)內。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超過24m為低層和多層建筑,超過24m者為高層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超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民用建筑均為超高層建筑。 注: 建筑高度從室外地面至檐口或屋面面層的高度計算,屋頂上的水箱間、電梯機房、排煙機房和樓梯出口小間等設備用房不計入建筑高度內。3.2 設計使用年限 民用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表3.2.1的規(guī)定。表 設計使用年限分類類別設計使用年限(年) 示 例 1 5 臨時性結構 2 25易于替換的結構構件 3 50普通房屋

13、和構筑物 4 100紀念性建筑和特別重要的建筑結構3.3 建筑氣候分區(qū)對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氣候分區(qū)對建筑的基本要求應符合表3.2.1的規(guī)定。 表 不同分區(qū)對建筑基本要求分區(qū)名稱熱工分區(qū)名稱氣候主要指標 建筑基本要求ABCD嚴寒地區(qū) 1月平均氣溫 -107月平均氣溫 257月平均相對濕度 50%1.建筑物必須滿足冬季保溫、防寒、防凍等要求,夏季一般可不防熱2.A、B區(qū)應防止凍土、積雪對建筑物的危害3.B、C、D區(qū)的西部,建筑物應防冰雹、防風沙 AB寒冷地區(qū) 1月平均氣溫 -1007月平均氣溫 18281.建筑物應滿足冬季保溫、防寒、防凍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區(qū)應兼顧防熱2. A區(qū)建筑物應防熱、防潮、

14、防暴風雨,沿海地帶應防鹽霧侵蝕A BC夏熱冬冷地 區(qū) 1月平均氣溫 0107月平均氣溫 25301.建筑物必須滿足夏季防熱,通風降溫要求,冬季應兼顧防寒2.建筑物應防雨、防潮、防洪、防雷電3. A區(qū)應防臺風、暴雨襲擊及鹽霧侵蝕AB夏熱冬暖地 區(qū) 1月平均氣溫 107月平均氣溫 25291.建筑物必須滿足夏季防熱,通風、防雨要求,冬季可不防寒、保溫2.建筑物應防暴雨、防潮、防洪、防雷電3. A區(qū)應防臺風、暴雨襲擊及鹽霧侵蝕A B溫和地區(qū)7月平均氣溫 18251月平均氣溫 0131.建筑物應滿足防雨和通風要求,可不防熱2.A區(qū)建筑物注意防寒, B區(qū)應特別注意防雷電AB嚴寒地區(qū)7月平均氣溫 181月

15、平均氣溫 0-221.熱工應符合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相關要求2A、B應防凍土對建筑物地基及地下管道的影響,并應特別注意防風沙3C區(qū)東部建筑物應防雷電C寒冷地區(qū)AB C嚴寒地區(qū)7月平均氣溫 181月平均氣溫 -5-207月平均相對濕度 50%1.熱工應符合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相關要求2除D區(qū)外,應防凍土對建筑物地基及地下管道的危害3B區(qū)建筑物應特別注意積雪的危害4C區(qū)建筑物應特別注意防風沙,夏季兼顧防熱5D區(qū)建筑物應注意夏季防熱,吐魯番盆地應特別注意隔熱、降溫D寒冷地區(qū)3.4 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 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建筑基地應選擇在無地質災害或洪水淹沒等危險的安全地段;2建筑物周圍環(huán)境如空氣、土

16、壤、水體等不應構成對人體的危害,確保衛(wèi)生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3建筑布局應結合自然與地理環(huán)境特征,不應破壞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4建筑布局不應妨礙城市及周邊建筑的車行和人行交通,并便于人員疏散;5建筑布局不應妨礙自身及相鄰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風等衛(wèi)生要求;6對建筑物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垃圾、廢氣、廢水等廢棄物應進行處理,并應對噪聲、眩光等進行控制,不應造成危害或引起公害;7建筑整體造型與色彩處理宜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8建筑基地應綠化、美化環(huán)境,完善室外環(huán)境設施。3.5 建筑無障礙設施 居住區(qū)道路、公共綠地和公共服務設施應設置無障礙設施, 并與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相連接。 設置電梯的住宅的公共交通部位應設無障礙設施

17、。 殘疾人、老年人專用的建筑物應設置無障礙設施。 居住區(qū)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無障礙設施的實施范圍和設計要求應符合現(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JGJ 50的規(guī)定。3.6 停車空間 新建、擴建的居住區(qū)應設置停車場或停車庫,并應就近設置。 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位數(shù)量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或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新建、擴建的公共建筑應按建筑面積或使用人數(shù), 并根據(jù)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在建筑物內,或在同一基地內, 或統(tǒng)籌建設的停車場和停車庫內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車位。 機動車停車場或停車庫產(chǎn)生的噪聲和廢氣應進行處理,不得影響周圍環(huán)境。3.7 無標定人數(shù)的建筑 建筑物

18、除有固定座位等標明使用人數(shù)外,對無標定人數(shù)的建筑物應按有關設計規(guī)范或經(jīng)調查分析確定合理的使用人數(shù),并按此為基數(shù)計算安全出口的寬度和數(shù)量。 公共建筑中為主體使用部分配置的輔助面積,當其面積與主體部分相接近,并有可能同時開放使用時, 應按兩部分使用人數(shù)疊加計算安全疏散出口的寬度和數(shù)量。4城市規(guī)劃對建筑的限定4.1 建筑基地 建筑基地內建筑的功能應符合城市規(guī)劃確定的用地性質。 基地與道路紅線和建筑控制線的關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鄰接,否則應設基地道路與道路紅線相連接?;貎冉ㄖ娣e小于3000m2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4m,基地內建筑面積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條基地道路與道路

19、紅線相連接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7m,若有兩條以上基地道路與道路紅線相連接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4m。2 基地邊界與道路紅線重合時,可以道路紅線為建筑控制線。如因城市規(guī)劃需要,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可另行劃定建筑控制線。3 除符合本章第條規(guī)定外,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線建造?;氐孛娓叱虘舷铝幸?guī)定:1 基地地面高程應按城市規(guī)劃確定的控制標高設計;2 基地地面高程應與相鄰基地標高協(xié)調,不妨礙相鄰各方的排水;3 基地地面高程宜高于相鄰城市道路中心線標高0.20m以上,否則應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建筑基地與相鄰基地的關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建筑物與相鄰基地之間應按建筑防火等要求留出空地

20、和道路。當建筑前后各自已留有空地或道路,并符合防火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時,則相鄰基地邊界兩邊的建筑可毗連建造;2基地內各項建設不得影響其他用地內建筑物相應的日照標準和采光標準;3除城市規(guī)劃確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緊接基地邊界線的建筑不得向相鄰基地方向設洞口、門窗、陽臺、挑檐、空調室外機、廢氣排出口及排泄雨水。 基地機動車出入口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點量起不應小于70m;2 與非道路交叉口的過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橋和地鐵出入口)最邊緣線不應小于5m;3距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0m;4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應小于20m;5當基地道路坡度大

21、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6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電影院、劇場、文化娛樂中心、體育場館、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商業(yè)中心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在執(zhí)行當?shù)爻鞘幸?guī)劃的條例和有關建筑設計規(guī)范時,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基地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減少人員疏散時對城市正常交通的影響;2 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筑規(guī)?;蚴枭⑷藬?shù)確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長的1/6;3 基地應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連接的)出口;4 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連接,也不得直對城市主

22、要干道的交叉口;5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jù)使用性質和人數(shù)確定;6 綠化和停車場布置不應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應設置圍墻、大門等障礙物。4.2 建筑突出物 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不得突入城市道路紅線建造,不允許突出道路紅線的建筑突出物為:地下的建筑物的結構、設備、構造構件(如結構擋土樁、擋土墻、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礎、化糞池等);地面建筑物的附屬設施;(如臺階、坡道、花池、圍墻、平臺、散水明溝、地下室進排風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地上的建筑物結構、設備、構造與裝飾構件,(如陽臺、出挑、門廊、連廊、室外樓梯及疏散梯、凸窗、窗扇、窗罩、防護網(wǎng)

23、、雨蓬、空調機位與擱板等);除基地內連接城市管線、隧道、天橋等市政公共設施外的設施。注:地下室側壁采取錨桿施工時,在征得相關部門和單位同意后,臨時錨桿可突出道路紅線,但不得損壞紅線以外的地下任何有用設施。 建筑控制線與用地紅線、市政管線之間的距離應符合相關專業(yè)規(guī)范和當?shù)赜嘘P部門的規(guī)定。 允許突出建筑控制線的建筑突出物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在人行道等有人活動的場所上空1)2.50m以上允許突出建筑裝飾構件,凸形封窗、窗扇、窗罩、統(tǒng)一設計的空調機位,突出的最大深度不應大于0.5m;2)2.50m以上允許突出活動遮陽,突出寬度應小于3m;3)3m以上允許突出雨棚、挑檐以及有防墜物設計的陽臺,突出的最大

24、寬度不應大于2m;4)5m以上允許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寬度不宜大于3m。2 在無人行道的傳統(tǒng)商業(yè)街道和步行街上空,4m以上允許突出建筑裝飾構件、窗罩,統(tǒng)一設計的空調機位,突出寬度不應大于0.5m。3 在道路紅線與建筑控制線之間允許的建設設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埋地的化糞池、管線、管溝,其埋設深度應符合相關專業(yè)規(guī)范和當?shù)赜嘘P部門的規(guī)定;2)地下室及其他地下設施。4 建筑突出物與建筑本身應有牢固的結合;5 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調冷凝水及從任何設施排出的廢水。注:突出建筑控制線的任何突出物均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屬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構筑物,經(jīng)當?shù)?/p>

25、城市規(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可突入道路紅線建造。 騎樓、過街樓和沿道路紅線的懸挑建筑按城市規(guī)劃要求建造的騎樓、過街樓和沿道路紅線的懸挑建筑,在不影響交通及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其凈高、寬度等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統(tǒng)一規(guī)定。騎樓、過街樓和沿道路紅線的懸挑建筑等有頂蓋的公共空間下不應設置直接排氣的空調機、排煙扇等設施或排出有害氣體的通風系統(tǒng)。4.3 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不應危害公共空間及相鄰建筑物安全衛(wèi)生要求, 下列地區(qū)建筑高度的限制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專業(yè)部門的規(guī)定:1. 對建筑高度有特別要求的城市地區(qū),應按規(guī)劃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應根據(jù)道路的寬度控制

26、建筑裙樓和主體塔樓的高度,建筑高度控制的計算必須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條例對建筑間距的規(guī)定;3 機場、電臺、電信、微波通信、氣象臺、衛(wèi)星地面站、軍事要塞工程等周圍的建筑,當其處在各種技術作業(yè)控制區(qū)范圍內時,建筑高度(包括局部突出物)應按凈空要求控制。 不計入建筑控制高度的部分:1 局部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機房及水箱間等輔助用房占屋頂平面面積不超過14者;2 坡頂內無使用功能的檐口以上部分,但坡屋頂坡度、突出部分的高度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條例的規(guī)定;3 突出屋面的煙囪、裝飾構件、花架、通信設施等;4 當建筑處在本通則第1章第條第8款所指的建筑保護區(qū)和本章第4.3.1條第3款有凈空要求的控制區(qū)時,上述突

27、出部分仍應計入建筑控制高度。4.4建筑密度、容積率和綠地率 建筑設計應符合法定的建筑密度、容積率和綠地率的要求。 建設單位在建筑設計中為城市提供永久性的建筑開放空間,無條件地為公眾使用,該用地的既定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可給予適當提高,但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有關規(guī)定。5 建筑總體布局5.1 建筑布局 建筑總體布局應根據(jù)城市規(guī)劃條件和任務要求,對建筑布局、道路、豎向、綠化、工程管線、環(huán)境和景觀等進行建筑總圖綜合設計。 建筑布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建筑間距應滿足防火規(guī)范要求,并滿足人們安全空間的需要;2 建筑間距尚應符合建筑用房天然采光之要求,并滿足防止視線干擾要求;3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應符合第

28、條日照標準及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建筑間距要求;4 建筑布局應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氣流,組織好建筑與環(huán)境的自然通風,應防止或減少寒冷、暑熱、沙塵、疾風和暴雨等侵襲,并應防止產(chǎn)生不良的小氣候;5 建筑環(huán)境噪聲應滿足城市環(huán)境噪聲級限定標準。為防止或減少環(huán)境噪聲干擾,建筑布局應在建筑功能分區(qū)、道路布置、建筑朝向、建筑空間、綠化及防噪聲的屏障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6建筑物與污染源之間應有衛(wèi)生隔離,并應符合國家和當?shù)匦l(wèi)生部門制定的衛(wèi)生保護間距;7 建筑布局中應保護環(huán)境,并應符合環(huán)境保護法有關規(guī)定。 建筑日照標準應符合現(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GB50180的有關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

29、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室能獲得日照,當居室超過四個時,宜有二個居室能獲得日照;日照標準按不同氣候區(qū)分別要求;2 宿舍半數(shù)以上的居室,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1h的日照標準;3 托兒所、幼兒園的主要居室,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標準;4老年人住宅、殘疾人住宅的主要居室,醫(yī)院、療養(yǎng)院半數(shù)以上的病房和療養(yǎng)室,中小學半數(shù)以上的教室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標準。5.2 道 路 基地內道路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基地內應設道路與城市道路相連接,其連接處的車行路面應設限速設施,道路應能通達建筑物的各個安全出口;2 沿街建筑應設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間距不宜大于80m;3 道路改變方

30、向時,無論采用弧形或截角,路邊綠化及建筑物均不應影響行車有效視距;4 基地內設地下停車場時,車輛出入口應設有效顯示標志。標志設置高度不應影響人、車通行;5 基地內車流量較大時應設人行道路。 道路寬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道路寬度不應小于4m,雙車道路不應小于7m;2 人行道路不應小于1.50m;3 利用道路邊設停車位時,不應影響有效通行寬度;4 車行道路改變方向時,應滿足車輛最小轉彎半徑要求。消防車道路應按消防車最小轉彎半徑要求設置。 道路與建筑物間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基地內車行道路旁凡設有消火栓,其道路邊緣至建筑物外墻間的距離不應小于3m,距高層建筑外墻宜大于5m?;貎溶囆械缆肪嗤杏住⑿W

31、校及老年人建筑外墻間距不應小于5m;2 基地內設有室外消火栓時,車行道路與建筑物的間距應按符合防火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3 基地內不宜設高架車行道路。當設置高架人行道路與建筑平行時應考慮私密視距要求。 基地內地下車庫的出入口設置除應符合現(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汽車庫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100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車庫出入口不應設于多叉路和高架路的起坡點附近;2 地下車庫出入口與道路垂直時,應保持不小于7.50m 安全視距;3 地下車庫出入口與道路平行時,應經(jīng)不小于7.50m的平行隔離帶后匯入基地道路,隔離帶高度不應超過0.60m。5.3 豎 向 基地地面和道路(不包括山區(qū)或山城)坡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32、:1 基地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時宜分成臺地,臺地連接處應設擋墻或護坡;2 基地機動車道的縱坡不應小于0.2%,亦不應大于8%,在多雪嚴寒地區(qū)不應大于5%。橫坡宜為12%;3 基地非機動車道的縱坡不應小于0.2%,亦不應大于3%,在多雪嚴寒地區(qū)不應大于2%。橫坡宜為12%;4基地步行道的縱坡不應小于0.5%,亦不應大于8%,多雪嚴寒地區(qū)不應大于4%,橫坡宜為12%;5 基地內人流活動的主要地段,應設置無障礙人行道,其縱坡不宜大于2.5%。 基地地面排水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基地內應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措施。排水方式應根據(jù)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確定;2 采用車行道排泄地

33、面雨水時,雨水口形式及數(shù)量應根據(jù)匯水面積、流量、道路縱坡等確定;3 單側設雨水口的道路及低洼易積水的地區(qū),應采取排雨水時不影響交通和路面清潔的措施。 建筑物底層室內地面宜高出室外地面不小于0.15m。5.4 綠 化 新建和擴建工程應包括綠化工程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提倡全方位綠化(包括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等),綠化面積的指標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2 綠化的樹種和布置方式應根據(jù)城市氣候、土壤和環(huán)境功能等條件確定;3 綠化與建筑物、構筑物、道路和管線之間的距離,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4 應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并應對名樹木、古樹木采取保護措施。5.5 工程管線布置5.5.1 各種工程管線

34、宜在地下敷設,如需地上架空敷設的工程管線及各種工程管線在地上設置的設施,必須滿足消防車輛通行的要求,不得防礙普通車輛、行人的正?;顒?,并應避免對建筑物、景觀的不利影響。5.5.2 與市政管網(wǎng)銜接的工程管線,其平面位置和豎向位置均應采用城市統(tǒng)一的坐標系統(tǒng)和高程系統(tǒng)。5.5.3 各種工程管線的敷設不應影響建筑物的安全,并防止工程管線受腐蝕、沉陷、振動、荷載等影響而損壞。5.5.4 工程管線應根據(jù)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綜合布置。對安全、衛(wèi)生、防干擾等有影響的工程管線不應共溝或靠近敷設。利用綜合管溝敷設的工程管線若互有干擾的應設置在綜合管溝的不同小室內。5.5.5 地下工程管線的走向宜與道路或建筑主體相平行

35、或垂直。工程管線應從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淺至深敷設。工程管線布置應短捷,盡量減少轉彎。管線與管線、管線與道路應盡量減少交叉。5.5.6 與道路平行的工程管線不宜設于車行道下,如確有需要,可將埋深較大、翻修較少的工程管線布置在車行道下。5.5.7 各種工程管線之間的水平、垂直凈距及埋深,工程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綠化樹種之間的水平凈距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規(guī)定。 七度以上地震區(qū)、多年凍土區(qū)、嚴寒地區(qū)、濕陷性黃土地區(qū)的室外工程管線,應按有關規(guī)范或標準設計。5.5.9 各種工程管線的檢查井井蓋宜有鎖閉裝置,以保證過往行人及車輛的安全。6 建 筑 物 設 計6.1 平面布置6.1.1平面布置應根據(jù)建筑的使用性質

36、、功能、工藝要求,合理布局。6.1.2 平面布置的柱網(wǎng)、開間、進深等定位軸線尺寸,應符合建筑模數(shù)協(xié)調統(tǒng)一標準GBJ2等相關規(guī)定。6.1.3 根據(jù)使用功能,應使大多數(shù)房間或重要房間布置在有良好朝向、景觀、日照、采光和通風的部位。對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間,應防止視線干擾。 平面布置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改造性。6.1.4 地震區(qū)的建筑,平面布置宜規(guī)整,不宜錯層。6.1.5 建筑平面布置應將不同人流、車流和物流分隔開,互不干擾。6.2 層高和室內凈高6. 2. 1 建筑層高應結合建筑功能、工藝要求和技術經(jīng)濟條件綜合確定,并符合有關建筑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 室內凈高應按樓地面面層至吊頂或樓板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37、計算;當樓蓋、屋蓋的下懸構件或管道底面影響有效使用空間者,應按樓地面面層至下懸構件下緣或管道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計算。6.2.3建筑物各種用房的室內凈高應符合有關建筑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地下室、局部夾層、走道等有人員正?;顒拥淖畹吞幍膬舾卟粦∮?.00m。6.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地下室、半地下室應有綜合解決其使用功能措施,合理布置地下停車庫、地下人防、各類機房等功能空間及各類出入口部;地下空間與城市地鐵、地下人行道及地下空間之間應綜合開發(fā),相互連接,做到導向明確、流線簡捷。 地下室、半地下室作為主要用房使用時, 應符合安全、衛(wèi)生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 嚴禁將幼兒、老年人生活用房設在地下室或

38、半地下室。2 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應布置在地下室內。當布置在半地下室時,必須對采光、通風、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護采取措施。3 建筑物內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不應設置在地下二層及二層以下。6.3.3 地下室工程防水應符合現(xiàn)行的國家標準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08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地下室應在一處或若干處地面較低點設集水坑,并預設排水泵電源和排水管道;2 地下管道、地下管溝、地下坑井、地漏、窗井等處應有防止涌水、倒灌的措施。6.3.4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耐火等級、防火分區(qū)、安全疏散、防排煙設施、房間內部裝修等應符合有關防火規(guī)范的規(guī)定。6.4 設備層、避難層和架空層6.4.

39、1設備層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設備層的凈高應根據(jù)設備和管線的安裝檢修需要確定; 2 當上部為管線較多的房間(如賓館、住宅),下部為大空間房間或轉移為其他功能用房而管線需轉換的建筑宜在上下部之間設置設備層; 3 設備層布置應便于市政管線的接入。在防火、防爆和衛(wèi)生方面互有影響的房間不應相鄰布置。 4 設備層應有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當設備層設于地下室又無機械通風裝置時,應在地下室外墻設置風口或通風道,其面積應滿足送、排風量的要求; 5 凡有給排水設備的機房,應設集水坑并預留排水泵電源和排水管路或接口;配電房應滿足線路的敷設; 6 各種機房布置位置及其及圍護結構,管道穿過隔墻、防火墻和樓板等應符合

40、防火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6.4.2 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超高層建筑,應設置避難層(間),并應符合現(xiàn)行的國家標準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45的規(guī)定。6.4.3 有人員正?;顒拥募芸諏觾舾卟粦陀?m。6.5 廁所、盥洗室、浴室 廁所、盥洗室、浴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公共建筑的廁所、盥洗室、浴室不應直接布置在餐廳、食品加工、食品貯存、變配電等有嚴格衛(wèi)生要求或防潮要求用房的上層;住宅衛(wèi)生間不應布置在下層住戶的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餐廳的上層(本套住宅除外);2 上述用房使用面積和衛(wèi)生設備配置的數(shù)量應符合有關建筑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3 上述用房宜有天然采光和不向鄰室對流的自然通風,無直接自然

41、通風和嚴寒及寒冷地區(qū)并宜設自然通風道;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通風換氣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4 樓地面、樓地面溝槽、管道穿樓板及樓板接墻面處應嚴密防水、防滲漏;5 樓地面、墻面(或墻裙)面層應采用不吸水、不吸污、耐腐蝕、易清洗的材料;6 樓地面應防滑,樓地面標高宜略低于走道標高,并應有坡度坡向地漏或水溝;7 室內上下水管和浴室頂棚應防冷凝水下滴,浴室熱水管應防止燙人;8 公用廁所應設前室或有遮擋措施;9 公用廁所宜設置獨立的清潔間。 廁所和浴室隔間的平面尺寸不應小于表的規(guī)定。表 廁所和浴室隔間平面尺寸類 別平面尺寸(寬度m深度m) 備 注外開門的廁所隔間0.901.20內開門的廁所隔間0.901.

42、40醫(yī)院廁所隔間1.101.40無障礙廁所隔間1.401.80(1.002.00)括號內尺寸用于改建的無障礙廁所隔間外開門淋浴隔間1.001.20內設更衣凳的淋浴隔間1.00(1.00+0.60)無障礙專用浴室隔間盆?。ㄩT扇向外開啟) 2.002.25 淋?。ㄩT扇向外開啟) 1.502.35 衛(wèi)生設備間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第一具洗臉盆或盥洗槽水咀中心與側墻面凈距不應小于0.55m;2 并列洗臉盆或盥洗槽水咀中心距不應小于0.70m;3 單側并列洗臉盆或盥洗槽外沿至對面墻的凈距不應小于1.25m;4 雙側并列洗臉盆或盥洗槽外沿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1.80m;5 浴盆長邊至對面墻面的凈距不應小于0

43、.65m;無障礙盆浴間短邊凈寬度不應小于2.00m;6 并列小便器的中心距離不應小于0.65m;7 單側廁所隔間至對面墻面的凈距:當采用內開門時,不應小于1.10m;當采用外開門時不應小于1.30m;雙側廁所隔間之間的凈距:當采用內開門時,不應小于1.10m;當采用外開門時不應小于1.30m;8 單側廁所隔間至對面小便器或小便槽外沿的凈距:當采用內開門時,不應小于1.10m;當采用外開門時,不應小于1.30m。6.6 臺階、坡道和欄桿6.6.1臺階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公共建筑室內外臺階踏步寬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室內臺階踏步數(shù)不應少于2級

44、,當高差不足二級時,應按坡道設置; 2 人流密集的場所臺階高度超過0.70m并側面臨空時,應有防護設施,踏步應防滑。6.6.2 坡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室內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 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室內坡道水平投影長度超過15m時,宜設休息平臺,平臺寬度應根據(jù)輪椅或病床等尺寸及所需緩沖空間而定; 3 坡道應采取防滑措施; 4 供輪椅使用的坡道設置應符合現(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JGJ 50的規(guī)定; 5 自行車推行坡道坡長不宜超過6m,坡度不宜大于1:5。機動車行坡道應符合現(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汽車庫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100的規(guī)定。6.6.3 凡陽臺、外廊、室

45、內回廊、內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樓梯等臨空處應設置防護欄桿,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欄桿應以堅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的水平荷載; 2 臨空高度在24m以下時,欄桿高度不應低于1.05m,臨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層住宅)時,欄桿高度不應低于1.10m;注:欄桿高度從樓地面或屋面至欄桿扶手頂面垂直高度計算,如底部有寬度大于0.22m,高度低于0.40m的可踏部位,應從可踏部位頂面起計算。 3 欄桿離樓面或屋面0.10m高度內不宜留空; 4 住宅、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及少年兒童專用活動場所的欄桿必須采用防止少年兒童攀登的構造,欄桿垂直桿件間的凈距不應大于0.11m;

46、5商場、博物館、科技館、電影院、體育場館等允許少年兒童進入活動的場所,當采用垂直桿件做欄桿時,其間距也不應大于0.11m。6.7 樓 梯6.7.1 樓梯的數(shù)量、位置、寬度和樓梯間形式應滿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6.7.2 樓梯梯段寬度除應符合防火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樓梯的梯段寬度應根據(jù)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為0.55+(00.15)m的人流股數(shù)確定,并不應少于兩股人流。 注: 1 樓梯的梯段寬度系指完成墻面至扶手中心或扶手中心之間的水平距離;2 00.15m為人流在行進中人體的擺幅,公共建筑人流眾多的場所應取上限值。6.7.3 梯段改變方向時,扶手轉向端處的平臺最小寬度不應

47、小于梯段寬度,并不得小于1.20m,當有搬運大型物件需要時應適量加寬。6.7.4 每個梯段的踏步不應超過18級,亦不應少于3級。6.7.5 樓梯平臺上部及下部過道處的凈高不應小于2m,梯段凈高不應小于2.20m。注:梯段凈高為自踏步前緣(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級踏步前緣線以外0.30m范圍內)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緣間的垂直高度。6.7.6 樓梯應至少于一側設扶手,梯段凈寬達三股人流時應兩側設扶手,達四股人流時宜加設中間扶手。6.7.7 室內樓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緣線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樓梯井一側水平扶手長度超過0.50m時,其高度不應小于1.05m。6.7.8 踏步應采取防滑措施。6.7.9 托兒所

48、、幼兒園、中小學及少年兒童專用活動場所的樓梯,梯井凈寬大于0.20m時,必須采取防止少年兒童攀滑的措施,樓梯欄桿應采取不易攀登的構造,垂直桿件間的凈距不應大于0.11m。6.7.10 樓梯踏步的高寬比應符合表6.7.10的規(guī)定。表6.7.10 樓梯踏步最小寬度和最大高度(m)樓梯類別最小寬度最大高度住宅共用樓梯0.260.175幼兒園、小學校等樓梯0.260.15電影院、劇場、體育館、商場、醫(yī)院、旅館和療養(yǎng)院等樓梯0.280.16辦公樓、科研樓、宿舍、中學和大學教學樓等樓梯0.260.17專用疏散樓梯0.250.18服務樓梯、住宅套內樓梯0.220.20注:無中柱螺旋樓梯和弧形樓梯離內側扶手中心0.25 m處的踏步寬度不應小于0.22m。6.7.11 供老年人、殘疾人使用及其他專用服務樓梯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6.8 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6.8.1電梯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電梯不得計作安全出口; 2 以電梯為主要垂直交通的高層公共建筑和十二層及十二層以上的高層住宅,每棟樓設置電梯的臺數(shù)不應少于2臺; 3 建筑物每個服務區(qū)單側排列的電梯不宜超過4臺,雙側排列的電梯不宜超過24臺;4電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