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_第1頁
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_第2頁
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_第3頁
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_第4頁
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這是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第1篇教學目標1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2重點難點把握詩歌意象和詩歌情感的有機聯(lián)系, 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一、詩人簡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工部,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在內容主旨止,杜甫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

2、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杜甫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現(xiàn)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

3、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登岳陽樓等。活動2【講授】二、關于秋興組詩1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伴同家族,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后轉徙于湘鄂之間。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2題解在寓居夔州兩個年頭里,杜甫時年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

4、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感發(fā)詩興,故曰秋興。秋興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秋興第一首,是組詩領起之作,八詩之綱領。(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保┰娙擞娩佁焐w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顒?【講授】三、賞析課文1理解詞語玉露:

5、白露。凋傷:使草木凋零衰敗。蕭森:蕭瑟陰森。兼天:連天?!凹妗?,連的意思。塞上:這里指夔州的山。兩開:第二次開放。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伴_”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時光流走。接地陰:風云蓋地。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系(j):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趕裁新冬衣。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zhn),搗衣石。2翻譯全詩玉露凋傷楓樹林,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的氣象滿目蕭瑟陰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峽中的江水波濤滾滾洶涌連天,塞上風云接地陰。塞上風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陰沉。叢菊兩開他日淚,秋菊

6、已開兩度回想他日再流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我游子的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深秋季節(jié)處處都在為游子征夫趕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頭傳來急促的捶布聲。3詩歌評析首聯(lián)短短14個字里,那滿目衰颯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氣,使人的悲涼心緒油然而生,給全文奠定了一個悲涼之基調。這里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lián)用互文手法,緊承首聯(lián)“氣蕭森”語意,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陰云匝地。這里老杜明寫對江間波浪、塞上風云的感知,實寫老杜對時局的擔憂: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

7、心情的陰沉郁悶。可謂一石二鳥,巧妙之至。頸聯(lián)轉入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傾訴思鄉(xiāng)衷曲。借一個“淚”字托出焦灼無奈的思鄉(xiāng)之情;用一個“孤”字傳說出漂泊無依的苦況。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lián)寫戶戶搗衣聲,家家催刀尺,趕制棉衣已成必然。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xiāng)的思念。古時候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游子或戌邊的將士制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這里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xiāng)的思念。秋興八首(其一)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秋興八首(其一)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一、詩人簡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

8、字子美,世稱杜工部,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在內容主旨止,杜甫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杜甫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9、、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現(xiàn)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登岳陽樓等?;顒?【講授】二、關于秋興組詩1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伴同家族,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后轉徙于

10、湘鄂之間。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2題解在寓居夔州兩個年頭里,杜甫時年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感發(fā)詩興,故曰秋興。秋興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秋興第一首,是組詩領起之作,八詩之綱領。(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保┰娙擞娩佁焐w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

11、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顒?【講授】三、賞析課文1理解詞語玉露:白露。凋傷:使草木凋零衰敗。蕭森:蕭瑟陰森。兼天:連天。“兼”,連的意思。塞上:這里指夔州的山。兩開:第二次開放。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伴_”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時光流走。接地陰:風云蓋地。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系(j):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趕裁新冬衣。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zhn),搗衣石。2翻譯全詩玉露凋傷楓樹

12、林,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的氣象滿目蕭瑟陰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峽中的江水波濤滾滾洶涌連天,塞上風云接地陰。塞上風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陰沉。叢菊兩開他日淚,秋菊已開兩度回想他日再流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我游子的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深秋季節(jié)處處都在為游子征夫趕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頭傳來急促的捶布聲。3詩歌評析首聯(lián)短短14個字里,那滿目衰颯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氣,使人的悲涼心緒油然而生,給全文奠定了一個悲涼之基調。這里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lián)用互文手法,緊承首聯(lián)“氣蕭森”語意,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

13、殷森氣憤:駭浪滔天,陰云匝地。這里老杜明寫對江間波浪、塞上風云的感知,實寫老杜對時局的擔憂: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芍^一石二鳥,巧妙之至。頸聯(lián)轉入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傾訴思鄉(xiāng)衷曲。借一個“淚”字托出焦灼無奈的思鄉(xiāng)之情;用一個“孤”字傳說出漂泊無依的苦況。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lián)寫戶戶搗衣聲,家家催刀尺,趕制棉衣已成必然。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xiāng)的思念。古時候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游子或戌邊的將士制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

14、愁緒。這里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xiāng)的思念。張福洪評論優(yōu)點:注重賞析,緊扣考點。缺點:內容比較單薄。余宏評論優(yōu)點:教學步驟明晰,對詩歌的賞析到位。缺點:可拓展一些寫秋景的詩歌,豐富學生的視野。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第2篇【教學目標】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2、賞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點】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教學難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教學方法】誦讀法、賞析法、講析法、合作法【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劉禹錫的詩中說到“自古逢秋悲寂寥”

15、,那么各位同學能否回憶起一些悲秋的詩句?(師生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唐代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著怎么樣的情懷?請大家集合課前的預習,有感情的朗誦這篇詩文。二、文學常識回顧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世人成為“詩圣”,由于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詩有“詩史”之稱,有杜工部集。文學常識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

16、詩律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lián),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

17、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三、詩題解析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興,這里的“興”也就正如詩經里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懷。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看看“秋”何以“興”。(教師范讀)四、首、頷聯(lián)意象解讀1、學生朗誦首、頷兩聯(lián)要求:找出此兩聯(lián)中的意象,并體味這些意象的特點2、學生找出意象并簡析特點(小組合作討論)明確:露、楓樹、巫山、巫峽、江間波浪、塞上風云

18、3、意象特點分析(只明確本詩文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以后)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問: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們學過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里應該是很美好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明確:玉露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極短,而作者此時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來,生命也即將結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鄉(xiāng)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鄉(xiāng)之情頓生。凋傷表達出一種凋零、傷心、傷感的感覺;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應該是紅紅火火的,杜牧不是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嗎?而且紅葉也是暖色調,那么這里用楓樹林,是否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相悖呢?明確:不相悖,秋天楓葉的紅是一種暗紅

19、、缺乏生命氣息的紅;再聯(lián)系作者的經歷,他經歷了盛唐的恢宏,轉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這種火紅,暗指盛唐曾經的輝煌。“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在大家將要學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楓葉荻花秋瑟瑟”。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是山是水,也暗指國家;氣蕭森,蕭瑟陰森,也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他雖在寫景,卻實在寫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zhàn)亂,戰(zhàn)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怎么能不悲傷不已?因而這句話虛實結合。所以,首、頷二聯(lián)的這些意象都顯露出一種“悲涼”之感,他們構成的意境也給人以 “悲無盡

20、“的沖擊。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語”的寫照。補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他有著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4、學生朗誦首、頷聯(lián)五、寫作背景介紹1、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在此期間,他的另外兩名好友李白和高適也相繼去世。因而杜甫心中為朋友的“離世”感到無限的悲傷,同時也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纏身感到無限的悲嘆。這時候的杜甫也已經50有余,可是作為文人的他依然是“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心中也繼續(xù)了無限的背憤。對于今天

21、我們學習的詩文,在讀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保?、提問:作者僅僅難道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國家命運的多舛而發(fā)出這樣的“興”,其中作者最想說明的“興”是哪一種?(明確:悲國運衰落)前兩聯(lián)作者在寫景,我們也只是憂意象的除了結論,大家,能否在下面的兩聯(lián)之繼續(xù)找到杜甫“悲國運衰落”的依據(jù)呢?六、頸、尾聯(lián)分析1、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首頷頸尾”對應著“起承轉合”(試請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轉”的)學生帶這問題朗誦頸、尾聯(lián)(小組合作討論)明確:作者在首頷二聯(lián)中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物,在頸聯(lián)中,作者前句寫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

22、此筆鋒一轉寫到了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作者的“故園心”。這樣的過渡,就由寫景轉到了情感的抒發(fā)上。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句詩:叢菊兩開他日淚: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秋也勾人相思。這“淚”從字面意思上看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進一步提問:不過花盛開卻也給人一種欣悅之感,在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么用這個意象?會不會與感情基調相悖呢?明確:不相悖,秋,給人思鄉(xiāng)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經夔州回鄉(xiāng),菊花兩開說明他想回家想了兩年卻不能回家,悲傷之情頓生,以樂景

23、寫哀情。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說明形單影只;故園,更令人哀傷;作者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zhàn)亂,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園還好嗎?悲涼由此產生2、尾聯(lián)分析寒衣處處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處處催刀尺,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這是一年將盡的時候,同時又是一天將結束的時候,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悲”字,那種濃濃的悲,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如白帝城傳來的搗衣聲,一陣高過一陣,一陣急過一陣。(課外拓展:白帝城托孤)3、學生朗誦頸、尾聯(lián)4、總結:作者當時不僅僅只是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

24、困與報國無門而發(fā)出這樣的“興”,最終,作者要“興”的是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七、總結全詩(師生帶感情集體朗誦全詩)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其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fā)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lián)的內在聯(lián)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抒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八、板書 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巫山巫峽江間、塞上叢菊、孤舟 蕭森寒衣、暮砧教學反思: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但覺得

25、的講的太籠統(tǒng)了,分析不夠深刻。我想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唐詩的能力”,可以分解為如下三點:1、能誦讀和背誦,并讀出詩的韻律美。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huán)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xiāng)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huán)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發(fā)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反復有表情地誦讀,最好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里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

26、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shù)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shù)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27、。3、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啟發(fā)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yǎng)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第3篇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河南鞏縣,為晉代名將杜預之后。杜甫在長安時,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他在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因他最后的官銜是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為“杜工部”

28、。杜甫自幼生長在文學傳統(tǒng)濃厚的家庭中,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很小便開始讀書習字,七歲即能以鳳凰為題作詩?!捌邭q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游)十五歲時他的文采便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其家庭中“奉儒守官”的文化傳統(tǒng),對他后來的忠君報國、仁民愛物的思想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杜甫的生活從二十歲后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漫游時期(731745:2034歲)。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起,青年杜甫曾進行了兩次較長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從洛陽出發(fā)

29、,渡江至江寧,游歷了金陵、姑蘇一帶,領略了剡溪、天姥山的秀麗風光。開元二十三年(735),他回到洛陽投考進士,未中。第二年他又赴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保▔延危┻@期間他還結識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如蘇源明、高適等人。他們一起縱歌豪飲,結伴打獵談詩。雄奇峻偉的山川,多元的吳越、齊趙文化,使青年杜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望岳等被后人稱為“氣骨崢嶸、體勢雄渾”的不同凡響的詩歌。開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從山東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建了一座土窯,起名“陸渾山莊”。在這里杜甫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楊氏結婚,從此后二人患難與共,直至白頭。天寶三載(

30、744),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兩顆千載一現(xiàn)的詩星在廣闊的天宇奇跡般地相遇。他們結伴暢游,其間又恰逢高適,于是三位詩人一同訪道尋友,談詩論文,好不暢快。后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則打算重游江東,于是二人在兗州分手,此后再未會面,杜甫為此寫下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這時的唐王朝,倉廩充實,國力強盛。但也隱伏著危機。唐玄宗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杜甫對此也有一些預感。但這一時期,他過得主要是游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這一時期他流傳下來的詩作不多,可見的只有二十幾首,多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 (涉世不深)第二階段,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杜甫受自己家族中“奉儒守官”思

31、想的影響,一直向往仕途,期望求得官職,能借此有所建樹,實現(xiàn)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當時三十五歲的他于天寶五載(746)來到長安,在這里住了整整十年。對于杜甫來說,這是一生中思想、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巨大變化的十年。天寶六載(747),杜甫在京都參加了玄宗詔選技藝之才的一次考試,但因“口蜜腹劍”的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破壞,應試者無一人入選。天寶十載(751),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的盛典,杜甫呈上“三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他的文章,集賢院的學士們都來監(jiān)考,一時間杜甫聲名顯赫。但考試結果,僅得到一個“參選列序”資格,這讓杜甫大失所望。期間,杜甫生活拮據(jù),父

32、親的去世更使他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只好靠采些草藥出售以糊口。為了尋找出路,他不斷地寫詩投贈權貴,期望得到舉薦,但都毫無結果。最后在安祿山叛亂的前夕,才僥幸得到了一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十年中杜甫目睹了權貴的貪婪驕橫、邊將的窮兵黷武,人民在租稅與征役的盤剝下日益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而當年曾勵精圖治的玄宗到了晚年竟變得昏庸淫佚,整日在宮中尋歡作樂。這一切都使懷著一腔報國壯志的杜甫灰心。長安雖大,卻沒有詩人的立足之地。為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含屈忍辱出入于貴族府邸,陪他們飲酒野游,以獲得微薄的資助?!俺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他這一時期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

33、。自身的遭際使他從思想感情到生活方式都更接近普通百姓,更能理解大眾疾苦,這些后來都進入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天寶十載(751)以后,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給當時的詩壇增添了新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天寶十四載(755)冬,杜甫前往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又寫出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犀利名篇,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概括了當時社會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現(xiàn)實。十載長安生活,杜甫親眼看到了唐朝從盛世走向衰敗,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杜詩約一百多首,其中優(yōu)秀的詩篇大多是五七言古體詩。(憂國憂民)第三階段,任職左拾遺與

34、流亡時期(756759:4548歲)。就在杜甫前往奉先縣看望妻子的時候,也就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向洛陽進發(fā),“安史之亂”拉開了序幕。唐玄宗聞訊倉皇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這時正在鄜州,他將家屬匆匆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赴靈武欲投奔肅宗。不料半路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在拘押長安的近半年中,杜甫看到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又聽到唐軍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全軍覆沒的噩耗,不禁滿腔悲憤,和著淚水寫出了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篇。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的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這雖然只是個從八品上的小官,但卻能常在皇帝身邊進諫,杜甫深

35、知責任重大。但好景不長,不久即因直言上疏為房琯說情而觸怒了肅宗,竟遭審訊。幸有宰相張鎬相救,才免其罪。八月,他回到鄜州探視妻子,寫下了一生中的第一長篇、一百四十句的長詩北征,此詩不僅宏觀地展示了當時社會動亂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憂國憂民之情,也生動地描繪出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情態(tài),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年九月和十月,唐軍相繼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回到長安。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朝中新貴與舊臣的矛盾,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回河南舊居探望親朋故舊,一路目睹了亂離時代百姓們在官吏的殘酷壓榨下蒙受的血淚苦難,寫出了無愧

36、于“詩史”稱號的著名組詩“三吏”、“三別”。這年秋天,杜甫遠去秦州,初冬又赴同谷,繼而踏上艱難的蜀道,于年底到達成都。他將沿途的經歷寫成了催人淚下的紀行詩。在這短短的四年中,杜甫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和唐王朝的由盛而衰,由一個皇帝身邊的官員,變成了流離在荒涼蜀道上的貧病交加的寒士,不幸的生活折磨著詩人也成就了詩人,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多達200馀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第四階段,漂泊西南時期(760770:4959歲)。這一階段是杜甫生命中的最后十一年,其中在蜀中八年,在荊、湘三年。應該說他在成都最初度過的五年,生活還是相對安定的。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

37、西郊的浣花溪畔筑了草堂,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結束了四年流離的生活。剛剛經歷過哀鴻遍野的中原戰(zhàn)亂,杜甫對眼前的田園美景尤其珍惜,他滿懷愛意寫下了不少歌詠自然風光和感時憶弟的美麗詩篇。詩人雖自己有了棲身之所,但始終未忘記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人詩句。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安史叛軍被滅,消息傳到梓州,杜甫驚喜欲狂,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篇充滿快樂昂揚基調的詩歌。但沒多久吐蕃便又大舉入侵,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又陷入了深切的憂慮之中。廣德二年(764)春,杜甫的好友嚴武重返成都任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舉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

38、員外郎。這短暫的官場生涯并未給杜甫帶來愉快,他難以忍受年輕同僚的嘲笑和排斥,數(shù)月后,辭官離開幕府重回草堂。永泰元年(765)四月,年僅四十歲的嚴武突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五月率家人乘舟東下,離開了成都。九月,杜甫一家到達云安,因病在這里滯留了半年后又遷往夔州。在夔州客居的不到兩年時間,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產期,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歌,約占到他現(xiàn)存詩作的三分之一。這些詩既有記述日常瑣事的,也有寫當?shù)氐娘L物古跡的,更多是寫憂時傷民的慘痛現(xiàn)實的。這部分詩歌為研究杜詩及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夔州惡劣的氣候和貧窮拮據(jù)的生活使杜甫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瘧疾、肺病、風痹等病痛在不斷折磨和纏繞

39、著他。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起程出峽,本想北歸洛陽,但因兵亂所阻,只得在江陵住了半年。后移居公安數(shù)月,于年底到達岳陽,歲晏行這首沉痛的詩歌就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生命中的最后兩年,詩人居無定所,在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漂泊往來。大歷五年(770)冬,貧病交加的詩人伏在湘江之上的一只小舟中,寫下了生平的絕筆之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中還在嘆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在寒風冷雨中,一顆巨星就這樣悄然隕落了。四十多年后,他的孫子才將其靈柩遷回河南的首陽山下,詩人生前曾念念不忘的歸鄉(xiāng)之愿才得以實現(xiàn)。(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四川省杜甫學會會長張志烈先生在紀念杜甫誕辰

40、1290周年的大會上發(fā)表演講時說:“杜甫精神是指全部杜甫詩文及其立身行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思想感情,簡略地說,就是他那以民本思想為基礎而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種美德的仁民愛物精神。在這個精神體系中,有三個情結最為重要而突出:其一,是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其二,是自覺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其三,是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秋興八首的教學設計第4篇一、教學目標秋興八首的課程教學設計(一)知識與能力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音、字詞義、文意。3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二)過程與方法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

41、情基調。2問題探究:訓練學生思考力,樹立問題意識。3啟示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師的引導。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2進一步領略杜詩的審美情趣。二、教學重難點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題。2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詩風。三、課型新授課。四、課時1課時。五、課文概述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jié)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于篇首,其基本格調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這也是杜詩詩作特色主題之一。所以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發(fā)掘其獨

42、特的藝術魅力,品古詩之精華。六、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頌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結合題目“秋興”二字,讓學生說說對秋的感觸,進而走進杜詩秋興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驹O計意圖】讓學生進入文本前有個預熱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生活感悟與所學詩歌尋找一個連接點,告訴學生賞析詩歌要明白“人心與人心相通、人性與人性照面,盡心盡情的精神”。(二)創(chuàng)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xiàn)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達到

43、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jù)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設計意圖】有關杜甫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做適當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若不介紹背景,學生的理解是淺顯的,古詩歌是具有時代性的,是言志的載體,學生讀懂古詩的途徑之一就是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這

44、樣更能接近詩歌的主題,這種背景意識是必須的。(三)古詩的相關知識1古詩介紹。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體。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2律詩特點。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律詩規(guī)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慣上稱第

45、一聯(lián)為破題(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句(尾聯(lián))。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設計意圖】秋興八首(其一)是第五課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詩,所以在開篇有必要梳理問題知識,為下文的朗讀做準備。(四)詩歌朗讀1教師展示朗讀節(jié)奏。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男生齊讀,女生評價;女生齊讀,男生評價;全班齊讀,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