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中醫(yī)各家學說123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1.gif)
![123中醫(yī)各家學說123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gif)
![123中醫(yī)各家學說123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3.gif)
![123中醫(yī)各家學說123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4.gif)
![123中醫(yī)各家學說123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236094e50ba2e36343e3f3632bd48057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導學 張從正遠承內(nèi)經(jīng)及仲景學說,近宗劉河間之學,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觀點,闡發(fā)攻邪學說,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療疾病??偨Y(jié)以情勝情法調(diào)治情志疾病。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1一、概說1、生平2、治學3、著作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1、生平張從正(約11561228),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較久, 故自稱宛丘;因春秋戰(zhàn)國時睢州 屬于戴國,因此又 自號戴人。 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生平簡介1166年受庭訓學醫(yī),1176懸壺,1178年移居宛秋行醫(yī),1180年鑒于當時醫(yī)界濫用辛熱溫補之時弊,提出了“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的攻邪學說
2、,1201年46歲在隱水流域行醫(yī)。1203年從軍入伍,1207年52歲時回師中原。1217年被舉薦為太醫(yī),1219年辭去太醫(yī)。感慨曰“齒豁頭童六十三,邇來衰病百無堪,歸游馬上行人老,不似當年過汝南”。1222年與朋友麻知己、常仲明醞釀撰寫 儒門事親,1224年麻被特賜為進士,因病未任;1227年張子和病老纏身,難以東筆,由其口述,麻記錄整理而成書。 4張氏長期在豫東南行醫(yī),中年從軍江淮,擔任軍醫(yī),花甲之年被金政府請到太醫(yī)院擔任太醫(yī),不久便辭職返鄉(xiāng)。 “興定中召補太醫(yī),居無何求去,蓋非好也。于是退而從麻征君知幾、常公仲明輩日游上,相共講明奧義,辨析至理一法一論,其大義皆子和發(fā)之,至于博之以文則征
3、君所不辭專。議者咸謂非宛丘之術(shù)不足以稱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術(shù),所以世稱二絕?!?晚年,由于不滿金朝統(tǒng)治,乃隱居民間,過著“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雪,五株柳”、“紙窗土炕醉復醉,日夕間醒吞五斗”的生活。5師承授受 傳張從正之學者麻九疇常 德李子范 6金史本傳謂:“張從正,精于醫(y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河間,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蓖趺嫌ⅲ骸白怨乓詠?,善治病者,莫如戴人?!?后世評價72、治學方法 張氏治學主張以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為宗,兼采百家之長。臨證主張以祛邪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發(fā)展情志疾病治療方法。針對醫(yī)界濫用辛燥溫補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學術(shù)觀點。
4、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8內(nèi)經(jīng)的影響難經(jīng)的影響傷寒論的影響私淑河間學術(shù)思想兼千百家之長學術(shù)淵源93、著作代表作:儒門事親 作者:張從正 麻知幾 常仲明最新版本:張子和研究集成張子和醫(yī)學全書 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10儒門事親儒門事親 ,15卷。經(jīng)考證,認為前三卷為張氏手筆。其余各卷多為子和口述,由其門入麻知幾、常仲明等記錄整理補遺而成。 11儒門事親12儒門事親卷一、二、三儒門事親,反映張子和學術(shù)思想和臨證經(jīng)驗卷六、七、八為十形三療,以風、寒、旨、濕、燥、火、內(nèi)傷、外傷、內(nèi)積、外積等十形為綱,汗、吐、下三法為治,介紹內(nèi)、外、婦、兒各科病案約一百三十九則 卷九雜記九門卷十撮要圖卷十一治
5、病雜論卷十二三法六門卷十三劉河間先生三消論卷十四治法心要卷十五世傳神效名方。13儒門事親14二、學術(shù)特色與臨證經(jīng)驗(一)攻邪理論 (二)情志相勝療法 (三)臨證用藥特點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15(一)攻邪理論1、論病首重邪氣 2、三邪致病說 3、汗吐下攻邪三法 (1)汗法 (2)吐法 (3)下法 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161、論病首重邪氣張氏認為疾病是由于邪氣侵犯人體所導致的,因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蜃酝舛牖蛴蓛?nèi)而生,皆邪氣也?!币蛐爸虏?、論病重邪、祛邪安正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172、三邪致病邪氣包括天、地、人三邪 。攻邪應就近而祛之 “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6、。諸風寒之邪,結(jié)于皮膚之間,藏于經(jīng)絡之內(nèi),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濕固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18 天邪:天之六氣 天邪風寒暑濕燥火侵犯人體上部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19地邪:是指地之六氣 地邪霧露雨雹冰泥侵犯人體下部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0人邪:是指人之六味人邪酸苦甘辛咸茯苓淡侵犯人體中部返回攻邪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1其它邪氣七情所傷藥邪:治療失當所造成指出“先去其藥邪,然后及病邪222、汗吐下攻邪三法外 來 之 邪天邪人邪地邪上部中部下部疾 病 產(chǎn) 生就 近 祛 邪汗吐下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3汗吐下攻邪三法張氏行醫(yī)于民間,
7、中年曾為軍醫(yī)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導下,對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前賢的有關(guān)汗、吐、下法理論與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擴大了三法的應用范圍與適應癥,發(fā)展了中醫(yī)攻邪學說。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4汗吐下攻邪三法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其誤人之跡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惟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wěn),誤人而不見其跡。渠亦不自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夫粗工之與謬工,非不誤人,惟庸工誤人
8、最深,如鯀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25汗吐下攻邪三法張言:“今予論汗吐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況予所論之法, 識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來者言也?!?“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儒門事親五積六聚治同郁斷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62、汗吐下攻邪三法名句: “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目的: 張氏應用汗吐下三法或三法兼用,或三法先后使用,攻逐邪氣,就是為了改善氣血壅滯的病理狀態(tài),促進血氣流通,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充分體現(xiàn)了張氏的氣血“貴流不貴滯”觀點。 返回攻邪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7(1)汗法定義適應范圍 治療方藥 注意事項下一頁中 醫(yī)
9、各 家 學 說28針刺定義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療方法。 理論依據(j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下一頁洗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29 適應范圍邪氣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結(jié)搏于皮膚之間,藏于經(jīng)絡之外的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四肢腫癢拘攣。1表證:惡寒為主要表現(xiàn)(現(xiàn)狹義,專指外感病的初期階段)2外證:皮毛、肌肉、關(guān)節(jié)、肢體 (其表現(xiàn):疼痛、麻木、瘙癢、走竄、拘攣、腫等) 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0凡在表者皆可汗 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fā)汗。圣人之刺熱五十九刺,為無藥而設也,皆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與汗同。然不若以藥發(fā)之,使一毛
10、一竅,無不啟發(fā)之為速也。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1然發(fā)汗亦有數(shù)種。世俗止知惟溫熱者為汗藥,豈知寒涼亦能汗也,亦有熏漬而為汗者,亦有導引而為汗者。1服用藥物發(fā)汗 治療方藥32如桂枝湯、桂枝麻黃各半湯、五積散、敗毒散,皆發(fā)汗甚熱之藥也 如升麻湯、葛根湯、解肌湯、逼毒散,皆辛溫之藥也。如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飲子,苦寒之藥也。如通圣散、雙解散、當歸散子,皆辛涼之藥也。故外熱內(nèi)寒宜辛溫,外寒內(nèi)熱宜辛涼。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凡在表者皆可汗33凡在表者皆可汗以本草校之,荊芥、香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術(shù),其辛而溫者乎;蜀椒、胡椒、茱萸、大蒜, 其辛而大熱者乎;生姜,其辛而微溫者乎;天麻、蔥白,其辛
11、而平者乎;青皮、薄荷,其辛苦而溫者乎;防己、秦艽,其辛而且苦者乎;麻黃、人參、大棗,其甘而溫者乎;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4凡在表者皆可汗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風、當歸,其甘辛而溫者乎;附子,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熱者乎;濃樸,其苦而溫者乎;桔梗,其苦而微溫者乎;黃芩、知母、枳實、地骨皮, 其苦而寒者乎;35凡在表者皆可汗前胡、柴胡,其苦而微寒者乎;羌活,其苦辛而微溫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藥,其酸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四十味,皆發(fā)散之屬也。 儒門事親卷二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6擴大解表藥范圍張氏認為荊
12、芥、白芷、陳皮等四十味藥均有解表功效。按性味分為四大類,以便臨床選用。 辛溫 辛熱 辛甘 辛涼37感受風寒:麻黃湯或桂枝湯辛熱發(fā)表;表里俱病:大、小柴胡湯、柴胡飲子;風熱侵襲:通圣散、雙解湯、當歸飲子等辛涼解表;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382外治法發(fā)汗:灸、蒸、渫、洗、熨、烙、針刺、砭石、導引、按摩等多種方法。所謂熏漬而汗者,如張苗治陳廩丘,燒地布桃葉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許胤宗治許太后感風不能言,作防風湯數(shù)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如其言,遂愈能言。此皆前人用之有驗者。39出血療法:張氏還根據(jù)內(nèi)經(jīng)“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理論,提出“出血之與發(fā)汗,名雖異而實同” 將
13、出血療法運用于汗法的適應證。目暴赤腫痛、羞明隱澀、頭風疼痛、少年發(fā)早白落或白屑,腰脊牽強、陰囊燥癢、喉痹急癥等:針刺放血。 汗法可與吐法、下法先后連用或合用必要時可酌情于吐、下之后繼續(xù)用汗法。40汗法與吐、下相合使用 汗法:飧泄不止,日夜無度,或見脈浮大而長,身表熱者,可用桂枝麻黃湯吐、汗結(jié)合:驚風搐搦、涎潮熱郁可用瓜蒂散先涌出風痰,再投以通經(jīng)散解之。下、汗結(jié)合:風寒濕痹,腰腳沉重,可先服導水丸(大黃、黃芩、滑石、黑牽牛),繼用發(fā)汗之劑。41 汗法注意事項觀察汗出程度:“凡發(fā)汗欲周身漐漐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時為佳。”發(fā)汗之劑:“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因時因地,因人因脈,
14、辨證施治。如“南陲之地多熱,宜辛涼之劑解之;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溫之劑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 子丑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 返回攻邪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42 注意事項少壯氣實之人,宜辛涼解之,老耆氣衰之人,宜辛溫解之。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溫解之;因役勞冒暑而得者,宜辛涼解之。病人稟性怒急者,可辛涼解之;病人稟性和緩者,可辛溫解之。病人兩手脈浮大者,可辛涼解之;兩手脈遲緩者,可辛溫解之。” 返回攻邪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43(2)吐法定義適應范圍 治療方藥 注意事項 下一頁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44吐法導源于內(nèi)經(jīng) 張仲景傷寒論中以瓜蒂散吐傷寒邪結(jié)于胸中,千金方中以鹽湯吐宿食停滯
15、不消,普濟本事方中以稀涎散治痰厥失音、牙關(guān)緊閉、如喪神守,圣濟總錄中以常山散吐瘧疾,孫尚方中以三圣散吐發(fā)狂等。45“余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見病之在上者,諸醫(yī)盡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劑,少少用之,頗獲微應。既久,乃廣訪多求,漸臻精妙,過則能止,少則能加,一吐之中,變態(tài)無窮,屢用屢驗,以至不疑?!?6定義具有催吐等上行作用的治療方法,促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的排出。包括服用催吐藥、引涎、漉涎、嚏氣、追淚等多種方法?!胺采闲姓?皆吐法也”。理論依據(j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高者引而越之。”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嚏氣47 適應范圍胸脘以上大滿大實:風痰,宿
16、食,酒積等傷寒和雜病中的某些頭痛;痰飲?。好{肋刺痛;痰厥失語,牙關(guān)緊閉,神志不清; 眩暈惡心諸癥。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頭痛48 治療方藥張氏認為病邪“凡在上者,皆宜吐之?!?瓜蒂散:治傷寒頭痛, 蔥根白豆豉湯:治雜病頭痛 瓜蒂配茶末:治痰食積滯 三圣散:治療發(fā)狂 稀涎散:膈實中滿、痰厥失音、牙關(guān)緊閉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49 治療方藥從臨床中總結(jié)出催吐功效藥物36種 梔子、黃連、苦參、大黃、 黃芩、郁金、常山、地黃汁 木香、遠志 藜蘆等10味有毒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50考本草之吐藥苦寒:豆豉、瓜蒂、茶末、梔子、 黃
17、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寒:郁金、常山、藜蘆甘苦寒:地黃汁 苦溫:木香、遠志、濃樸;辛苦溫:薄荷、芫花辛溫:谷精草、蔥根須辛寒:輕粉;辛甘溫:烏頭、附子尖;51考本草之吐藥酸寒:晉礬、綠礬、齏汁酸平者:銅綠 甘酸平:赤小豆酸溫:飯漿 酸辛寒:膽礬酸寒:青鹽、白米飲 辛咸溫:皂角甚咸寒:滄鹽; 甘寒者:牙硝甘微溫寒:蘆頭; 甘辛熱: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 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52先予小劑量,不效則逐漸加量并用釵股、雞羽探引不吐可飲以齏汁,邊探邊飲。身體壯實者,可一吐而安;體弱者可小量多次輕吐;吐不盡者,可隔數(shù)日再吐。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18、過則傷人。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注意事項53若吐后口渴,可進食涼水、瓜果等涼物,不必服藥;若吐至頭昏目眩,飲冰水 或涼水可止;若吐不止, 因于藜蘆:蔥白解之, 因于石藥:甘草貫仲湯解之, 因于瓜蒂或其它草木藥:麝香煎湯解之。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攻邪吐法注意事項54吐后:避免飽食禁止: 房室勞傷 七情刺激等。禁用吐法 性情剛暴 好怒喜淫 病勢重危 老弱氣衰 自吐不止 亡陽血虛 出血等病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攻邪55(3)下法定義適應范圍 治療方藥應用方法 注意事項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56 定義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療方法。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jīng)、泄氣等多種方法。即“凡下行
19、者,皆下法也”。理論依據(j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其重而減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下法功效:促進氣血流通,暢調(diào)營衛(wèi),推陳致新,使邪氣不易留戀,正氣得到恢復。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57 適應范圍1傷寒熱?。簜疅岵?、發(fā)斑瀉血、燥熱發(fā)狂傷寒大汗后,重復勞發(fā)而病者,蓋下之后,熱氣不盡致也,當再下之。傷寒腹中滿痛,里壅為實,宜急下之。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宿食蘊結(jié)582雜?。核奘吃谖鸽洌钥上赂怪袧M痛不止,此為內(nèi)實證,可下之傷科:落馬、墜井、跌打損傷、杖瘡等 59散 治療方藥根據(jù)熱壅、寒結(jié)、水聚、痰滯、血瘀不同病機分別投以寒下、涼下、溫下、熱下、峻下、緩下之劑其中尤以寒
20、涼之劑為多。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癥狀輕重,適當用藥, 以丸、散為多;“急則用湯,緩則用丸,或以湯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而生愆”。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丸60 治療方藥寒下:承氣湯類(大承氣湯加姜棗的調(diào)中湯)、陷胸湯、大柴胡湯,涼下:八正散、洗心散、黃連解毒散,溫下:無憂散、十棗湯,熱下:煮黃丸、纏金丸,峻下:舟車丸、浚川散等。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61 治療方藥下法常與吐法前后連用。如治一黃疸病人“面黃如金,遍身浮腫乏力”, 先以茶調(diào)散涌出涎水一盂 后以舟車丸、通經(jīng)散瀉下四五次,六七日后,又以舟車丸等再瀉下四五次 待面色變紅,復以茶調(diào)散吐出痰二升,病方治愈。 中 醫(yī) 各
21、 家 學 說下一頁62 應用方法 攻逐暢腸,臨睡時服藥;消積化癥,潤腸通便,宜食后服用;活血通結(jié),食前服用;行經(jīng)通絡,宜溫淡酒調(diào)服;運脾化滯,以生姜汁送下;急癥急攻,則不拘時日服。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63 注意事項不宜用下法:洞泄寒中,傷寒脈浮,表里俱虛,厥而唇青,手足冷內(nèi)寒者,小兒慢驚,小兒兩目直視,魚口出氣,十二經(jīng)敗癥慎用: 小毒:牽牛子、大戟、芫花、皂角、 羊蹄根、苦瓠子等 大毒:巴豆、甘遂等 其中尤以巴豆毒性最甚,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學術(shù)64(二)情志相勝療法理論來源: 素問五運行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定義:情
22、志異常變化 既可引起本臟的情志病變 又可導致相應臟器的情志病變根據(jù)五行相勝之理,采用以情勝情法進行治療。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65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66息城司侯因悲傷過度而致心痛,漸致心下結(jié)塊,大如覆杯,且大痛不止,屢經(jīng)用藥不效,張氏診斷為:“因憂結(jié)塊”,根據(jù)喜勝悲,喜則百脈舒和的原則,假借巫者的慣技,雜以狂言以謔,引得病人大笑不止
23、,一、二日而心下結(jié)散,達到不藥而瘥之效。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67另外,張從正還闡發(fā)素問至真要大論“驚者平之”治法,提出“惟習可以治驚,經(jīng)曰驚者平之,平謂平常也,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學術(shù)68【醫(yī)案舉例】衛(wèi)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后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余不痊。諸醫(y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戴人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nèi)出。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故也,足少陽膽經(jīng)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69【醫(yī)案舉例】乃命二侍女執(zhí)其兩手,按高椅之
24、上, 當面前,下置一小幾。戴人曰:“娘子當視此?!币荒久蛽糁?其婦大驚。戴人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也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人擊背后之窗,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70【醫(yī)案舉例】戴人曰:“內(nèi)經(jīng)云: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笔且故谷藫羝溟T窗,自夕達曙。夫驚者,神上越也,從下?lián)魩?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 (儒門事親驚) 71【醫(yī)案舉例】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shù)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
25、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其平。(儒門事親不寐)72【醫(yī)案舉例】項關(guān)令之妻,病不欲食,常好呼叫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yī)皆處藥、幾半載尚爾其夫命戴人視之,戴人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婦各涂丹粉,作伶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觝,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夸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shù)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瘳,后得一子。儒門事親卷七內(nèi)傷形病怒不食一百一73(三)臨證用藥特點1、擅長外治發(fā)汗 2、反對濫用補法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741、擅長外治發(fā)汗張氏臨證應用汗法,尤其是應用九曲玲瓏灶、水療法、澡浴、燠室、導引按摩、砭刺出血等外治法發(fā)汗并與內(nèi)服方藥同用,方法簡便
26、,易為患者接受,尤其是不愿服藥之人與不能服藥之病更是首選,因而對后世頗有啟發(fā)。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臨證753、反對濫用補法(1)主張食補(2)寓補于攻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76(1)主張食補對于虛證與養(yǎng)生,張氏主張先用飲食調(diào)補,以五谷養(yǎng)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反對邪未去而言補,尤其是詳細分析了濫用補法的危害。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77儒門事親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夫養(yǎng)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然聽著皆逆耳,以予言為怪,蓋議者嘗知補之為利,而不知補之為害也。論補者蓋有六法;平補、峻補、溫補、寒補、筋力之補、房室之補。 平補:人參、黃芪之類 峻補:附子、硫黃之類 溫補
27、:豆蔻、官桂之類 寒補:天門冬、五加皮之類 筋力之補:巴戟、肉蓯蓉之類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78(1)主張食補以石燕、海馬、起石、丹砂之類為房室之補。此六者,近代之所謂補者也,若施之治病,非徒功效疏闊,至其害不可勝言者 ?!薄拔┯构ふ`人最深,如鯀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yī)者與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之心而獲利也?!敝?醫(yī) 各 家 學 說返回反對79(2)寓補于攻張氏應用補法,并非以應用溫補藥物為首選,而是多以攻藥居其先,寓補于通之中,并強調(diào)說“蓋邪未去而不可言補,補之則適足資寇?!比纭按骊帯庇凇凹毕隆?,就是寓補于瀉的方法。 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80
28、(2)寓補于攻 儒門事親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取其氣之偏勝者,其不勝者自平矣。醫(yī)之道,損有余乃所以補其不足也。余嘗曰吐中自有汗,下中自有補,豈不信然?余用補法,必觀病人之可補者,然后補之?!?中 醫(yī) 各 家 學 說下一頁81柴胡飲子: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以上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白蒺藜、黃芪、生甘草。主治心血凝滯,內(nèi)蘊風熱,皮膚瘡疥,或腫或癢,或膿水浸淫,或發(fā)赤疹瘩瘤。82黃連清心【醫(yī)案舉例】(湯)散:涼膈散加黃連半兩 導飲【醫(yī)案舉例】丸:青皮,陳皮,京三棱, 廣術(shù), 黃連,
29、 枳殼各一兩,大黃,黃柏各三兩,香附, 黑牽牛各四兩,細末,桐子大水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湯下。 玉露【醫(yī)案舉例】散:寒水石,滑石,石膏,栝蔞根各四兩,甘草二兩,為細末。每服五錢,治暑。洗心散 :大黃、赤芍藥、桔梗、玄參、黃連、荊芥穗、知母、防風、黃芩、當歸尾各等分 83無憂散:黃芪,木通,桑白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術(shù),木香各半兩,牽牛四兩,為細末。每服三、五錢,以生姜自然汁調(diào)下 。煮黃丸:雄黃,巴豆。 七宣丸:大黃、 枳實、 木香、柴胡、訶子、 桃仁六兩, 甘草四兩 神功丸:大黃、訶子皮、麻子仁、人參84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fā)狂,口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shù)年不已。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如絙(geng,急)繩,斷之曰:口為飛門,胃為賁門。曰口者,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陽明經(jīng)起于鼻交頞(e,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育機構(gòu)中科研誠信文化的營造
- 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
- 高效家庭教育親子溝通藝術(shù)的核心價值
- 2025年新疆貨運資格證科目一技巧口訣表
- 未來辦公產(chǎn)品的設計構(gòu)想與技術(shù)路徑
- 現(xiàn)代辦公環(huán)境下家長的新職責與角色重塑
- 風險管理與內(nèi)部控制在寵物托兒所財務中作用
- 領導力研討會的專屬氛圍塑造
- 二零二五年度太陽能設備搬遷運輸及維護合同
- 營養(yǎng)知識為孩子定制成長飲食計劃
- 城市基礎設施修繕工程的重點與應對措施
- GB 12710-2024焦化安全規(guī)范
- 【??途W(wǎng)】2024秋季校園招聘白皮書
- 2024-2025銀行對公業(yè)務場景金融創(chuàng)新報告
- 2025屆鄭州市高三一診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下稅收征管問題研究》
- 腫瘤中醫(yī)治療及調(diào)養(yǎng)
- 組長競選課件教學課件
- 2022年公務員多省聯(lián)考《申論》真題(遼寧A卷)及答案解析
-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一單元測試卷帶答案
- 術(shù)后肺炎預防和控制專家共識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