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1∕T 1090-2022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3201∕T 1090-2022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3201∕T 1090-2022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3201∕T 1090-2022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3201∕T 1090-2022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ICS 65.020.20CCS B 313201南 京 市 地 方 標 準DB3201/T 10902022代替DB 3201/T 077-2014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production of sweetpotato vines as vegetable2022-03-15發(fā)布2022-03-18實施 DB3201/T 1090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 3201/T 077-2014,與原標準相比,主要技術變化如下:增加了第4

2、章“適宜品種”,在生產(chǎn)上成熟應用的菜用甘薯品種(見第4章);修改了秋栽春賣的越冬保苗、繁苗高效模式(見5.2);修改了采摘期用硫基、硝基復合肥和餅肥追肥等措施(見7.3,2014版的6.3);刪除了2014版7.1“防治要求”和7.3“物理防治”,修改了蟲害防治農(nóng)藥種類,增加了斜紋夜蛾的防治(見8.2,2014版的7.4和7.5);增加了機械采收內容(見9.2);;刪除了整株采收內容(見2014版的8.2);刪除了整株采越冬保苗內容(見2014版的第10章);增加了生產(chǎn)檔案記錄,完善追溯體系(見第12章)。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2005年首次發(fā)布為DB3201/T077-2

3、005,2014年第一次修訂;本次為第二次修訂。I DB3201/T 10902022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1范圍本文件確立了莖尖菜用甘薯生產(chǎn)技術的總體原則和要求,并規(guī)定了莖尖菜用甘薯的術語和定義、育苗、生產(chǎn)管理措施、施肥、主要病蟲害防治、莖尖采收、莖尖貯藏及運輸、種薯貯藏、生產(chǎn)檔案。本文件適用于莖尖菜用甘薯栽培。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

4、莖尖菜用甘薯 sweetpotato vines as vegetable以甘薯植株莖尖菜用為目的的甘薯品種。主要特點為莖尖脆嫩、含纖維少、適口性好、生長速度快、產(chǎn)量穩(wěn)定,有較強的抗熱性、耐漬、耐濕和抗病性。4適宜品種福薯18號、寧菜薯3號、寧菜薯2號、薯綠1號、寧菜薯1號、鄂菜薯3號和臺農(nóng)71等。5育苗5.1植株繁苗5.1.1時間3月7月。5.1.2方式越冬植株在氣溫回升或有加熱的條件下恢復生長,剪取新發(fā)側枝移栽。5.2秋栽春賣模式越冬保苗、繁苗5.2.1時間1 DB3201/T 109020229月中旬10月中旬植株栽插。5.2.2方式將健康莖尖苗栽入鋼架大棚,三層薄膜越冬,植株在氣溫回升

5、或有加熱的條件下恢復生長,第二年3月開始剪取新發(fā)苗移栽或采摘嫩尖上市。5.3薯塊育苗時間5.3.1種薯于3月4月排種。5.3.2方式同普通甘薯品種育苗方式,利用鋼架塑料大棚,加小弓棚及地膜,三層薄膜冷床育苗;在種苗需求量大時,采用大棚電控溫法育苗。苗高20 cm并有6片7片展開葉時,剪苗栽插。6生產(chǎn)管理措施6.1土壤要求選擇肥力較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通氣、富含有機質的土壤。6.2整地栽前施足基肥,用拖拉機以旋耕方式碎土整平,去除雜草,起平畦,畦寬100cm120cm,以采摘過程操作方便為宜。6.36.46.5種植方式剪苗移栽,平畦栽插。種苗要求莖蔓粗壯,節(jié)間較短,葉片肥厚,無氣生根,無

6、病蟲害,帶4片6片展開葉。移栽6.5.1時間栽培時間有以下兩種:保護地栽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露天栽培,5月上旬至7月中旬。6.5.2密度栽培密度有以下兩種:保護地栽培株行距30 cm20 cm,露天栽培株行距40 cm30 cm。6.5.3打頂栽后7 d10 d,進行打頂(摘心)處理。6.6適宜溫度2 DB3201/T 10902022生長適宜溫度為1835。35以上高溫時,通過田灌補水或者噴淋降溫。溫度低于18時,蓋膜保溫。6.7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根據(jù)天氣、土壤濕度掌握澆水次數(shù)。晴天每天早上或傍晚澆水1次。6.8中耕松土土壤板結時可中耕松土,深度3 cm5 cm。7施肥7.1施肥原

7、則按NY/T 496規(guī)定執(zhí)行。7.2基肥起畦前結合旋耕,施腐熟有機肥2000 kg/667m。不施有機肥時,可改用N:P:K=15:15:15含硫復合22肥40 kg/667m。7.3追肥莖尖每次采收后當天澆水前撒施尿素4 kg/667m,生長中、后期每采收2次撒施N:P:K=15:15:15含2硫基、硝基復合肥5 kg/667m8 kg/667m,漚熟餅肥5 kg/667m222稀釋潑澆。8主要病蟲害防治農(nóng)業(yè)防治8.1通過拔除雜草,清潔田園,水旱輪作等措施,減少病蟲害發(fā)生。8.2化學防治常見病蟲害防治見附錄A。9采收9.1人工莖尖采摘采收時間9.1.1打頂后每隔8 d左右采收一次。日最高氣溫

8、達30以上時,4 d5 d采收一次,噴灑農(nóng)藥后應在安全間隔期過后采收。采收時間宜在早晨進行。采摘量較大時可在下半夜燈光照明下進行。9.1.2采收方式分枝長度達到10 cm12 cm即可采收,采摘時保留側枝基部2張葉片。3 DB3201/T 109020229.1.3修整生長中后期(8月10月)采摘當天,保留基部20 cm以內的分枝,剪去長蔓。9.2機械采收9.2.1無序采收用薯苗采收機進行采收,前期采收混有纖維化莖、黃殘葉及雜質等應棄用,中后期采收入筐后用人工檢查,打包后保鮮貯藏及上市。9.2.2有序采收用較大功率的韭菜采收機進行采收,早期采收混有纖維化莖應棄用,然后每次采收后用人工檢查、捆扎

9、成小把,裝筐后保鮮貯藏及上市。10莖尖貯藏及運輸貯藏10.110.1.1室溫貯藏攤開存放,高度不超過15 cm,保持底部透氣。保持室溫26以下,最長保存期為2 d3 d。10.1.2保鮮貯藏貯藏溫度為58,最長保存期為3 d5 d。10.2裝筐運輸10.2.1裝筐捆扎成把的菜用甘薯站立在長1m1.2m的大型菜用塑料周轉筐中,散裝的莖尖用打孔的大型塑料袋以10 kg17.5 kg為單位打包,裝入塑料周轉筐中待運。10.2.2運輸裝入菜用甘薯的塑料周轉筐疊放于保鮮車內,保持貯藏溫度58。11種薯貯藏11.1貯藏準備選擇保溫性好的空余房間、半地下式或地下式貯藏窖,并進行清理、消毒等貯藏前準備,消毒方

10、法為生石灰塊加水反應后取上層清液兌水后噴灑墻壁消毒。11.2種薯篩選剔除破損、病害薯,注意輕裝,輕運,輕放,堆放貯藏。11.3種薯貯藏期管理4 DB3201/T 10902022前期應打開貯藏室的門窗、氣眼,降溫散濕,當溫度下降至15時應關閉門窗,使貯藏窖溫度穩(wěn)定在1315,相對濕度保持在81 %90 %為宜;中期(12月2月)應以保溫防寒為主,窖溫保持在1213,不低于9;后期以穩(wěn)定窖溫,通風換氣為主,貯藏窖溫度應繼續(xù)保持1315為宜。12生產(chǎn)檔案建立和完善菜用甘薯綠色生產(chǎn)質量追溯體系,做好種植過程中農(nóng)事操作、生產(chǎn)投入品管理等所有記錄,材料整理歸檔,并保存2年。5 DB3201/T 10902022AA附錄 A(資料性)常見的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