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簡史_第1頁
翻譯理論簡史_第2頁
翻譯理論簡史_第3頁
翻譯理論簡史_第4頁
翻譯理論簡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翻譯理論簡史1Teaching PlanTeaching Contents: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

2、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ChinaTeaching Methods: teacher-oriented lecturingDiscussion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

3、dia aided.Teaching Procedures:2中西翻譯理論研究回顧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無論在中國或是在西方,都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據載,西方翻譯理論史肇始于公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修辭學和翻譯家西塞羅,我國的譯論史則起于三國時期的佛經翻譯家支謙,距今亦有一千七百來年。面對如此悠久的翻譯史,無論作為一名學者還是翻譯愛好者,研究翻譯首先要對古今中外的翻譯史和翻譯理論研究加以了解。3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簡史譚載喜的西方翻譯簡史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西方翻譯史的著作。全書按照歷史分期排列,分別介紹了每個發(fā)展時期西方翻譯實踐與翻譯思想發(fā)展史。(一)西方翻譯實踐史(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4(一)西方翻譯實

4、踐史在西方,翻譯實踐活動比翻譯理論開始得更早。在歷史上表現為六次高潮。第一次翻譯高潮出現在公元前四世紀末,以翻譯介紹希臘戲劇作品為主要表現形式。開創(chuàng)了翻譯的局面,把古希臘文學特別是戲劇介紹到羅馬,促進可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fā)展。第二次翻譯高潮涌現于羅馬帝國的后期至中世紀初期,是宗教性質的。其中以圣經翻譯為主要表現形式。哲羅姆于382至405年翻譯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經為定本,標志著圣經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分庭抗禮的重要地位。第三次翻譯高潮出現在中世紀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紀之間,在西班牙的托萊多,把阿拉伯語翻譯成拉丁語。5(一)西方翻譯實踐史第四次翻譯高潮為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發(fā)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翻譯活動

5、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涉及到古代和當時的主要作品。第五次翻譯高潮為文藝復興后,翻譯近代與當代的作品為一大特點。第六次翻譯高潮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的翻譯活動。主要特點:首先,翻譯范圍的擴大,科技、商業(yè)領域也成為翻譯領域。其次,翻譯規(guī)模擴大,出現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yè)隊伍從事翻譯。另外,翻譯的作用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譯事業(yè)發(fā)展的形式有很大變化和進步。其中包括興辦高等翻譯教育,成立翻譯組織,發(fā)展機器翻譯。6(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西塞羅是西方最早的翻譯理論家。他從修辭學家、演說家的角度看待翻譯,他認為“作為解釋員”的翻譯是指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而所謂“作為演說家”的翻

6、譯是指具有創(chuàng)造性、可與原著媲美的翻譯。自西塞羅以來,西方翻譯理論圍繞直譯與意譯,死譯與活譯,忠實與不忠實,準確與不準確的問題,被一條綿延不斷的線貫穿起來。在古代,昆體良的“與原作競爭”;哲羅姆的“文學用意譯,圣經用直譯”;奧古斯丁的圣經翻譯憑“上帝的感召”以及有關語言符號理論。7(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中世紀,波伊提烏的寧要“內容準確”,不要“風格優(yōu)雅”的直譯主張和譯者應放棄主觀判斷權的客觀主義觀點;但丁的“文學不可譯”。文藝復興時期,伊拉斯謨的不屈從神學權威、圣經的翻譯靠譯者的語言知識;路德的翻譯必須采用民眾語言的人文主義觀點;多雷的譯者必須理解原作內容、通曉良種語言、避免逐字對譯、采用通俗

7、形式、講究譯作風格的“翻譯五原則”。8(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在十七至十九世紀,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譯者是仆人)、譯文必須“不增不減不改”的準確翻譯理論;德萊頓的“直譯”、“意譯”、“擬作”的翻譯三分法和翻譯是藝術的觀點;泰特勒的優(yōu)秀譯作的標準和“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屬于同一性質、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等翻譯三原則; 施萊爾馬赫的口譯與筆譯、文學翻譯與機械性翻譯的區(qū)分;洪堡的語言決定世界觀和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理論;阿諾德的“翻譯荷馬必須正確把握住荷馬特征”的觀點。9(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二十世紀,費道羅夫的翻譯理論首先“需要從語言學方面來研究”、翻譯理

8、論由翻譯史、翻譯總論和翻譯分論三部分組成的觀點;雅可布遜的“語內翻譯”、“語際翻譯”、“符際翻譯”的三類別;列維的“翻譯應當使讀者產生錯覺”、“翻譯是一種作決定的過程”;加切奇拉澤的“翻譯永遠是原作藝術顯示的反映”、“文藝翻譯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學翻譯理論;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譯在于“諺語環(huán)境對等”的語言學翻譯理論;奈達的“等同的讀者反應”和“翻譯即交際”的理論。10(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文藝學翻譯理論:代表人物為古代戲劇翻譯家泰倫斯、現代翻譯理論家(捷克的)列維和(蘇聯的)加切奇拉澤。討論直譯與意譯、死譯與活譯的利弊,分析翻譯的目的和效果。強調尊重譯語文化,講究譯文風格和文學性,要求譯者具有

9、天賦的文學才華。缺點:強調翻譯的目的和結果,從宏觀上強調譯品的藝術效果,不研究翻譯的實際過程和語言的使用技巧問題,忽略非文藝作品的翻譯和文藝作品翻譯中的非創(chuàng)造功能。11(二)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語言學翻譯理論:代表人物為奧古斯丁和結構語言學派。把翻譯理論和語義、語法作用的分析結合起來,從語言的餓使用技巧上論述翻譯,認為翻譯旨在產生一種與原語語義對等的譯文。缺點:不注重作品的美學功能,忽略文藝作品的藝術再現,;理論分析只局限于單個的詞、句子或語法現象,忽略話語結構。12中國翻譯史的階段劃分關于中國翻譯史的階段劃分,目前尚無定論。這里介紹三種劃分方法,以供參考。第一種劃分是馬祖毅的中國翻譯簡史按照翻

10、譯實踐的高潮將五四以前的翻譯史分為佛經翻譯、耶穌會士與士大夫的科技書籍的翻譯和鴉片戰(zhàn)爭后的西學翻譯。13中國翻譯史的階段劃分第二種劃分是陳??抵袊g學理論史稿。史稿將譯論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譯論四個部分。古代翻譯史其于先秦時有關翻譯的零星論述,至清朝乾隆初年番清說為止。近代翻譯史起于鴉片戰(zhàn)爭止于“五四”運動。其主要內容包括洋務派和維新派人士的理論。現代翻譯史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主要研究魯迅、瞿秋白、林語堂等人的譯論及其譯作。當代翻譯史則從建國后至今。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譯理論著作和譯作不僅來自老一輩的翻譯家和文學家,還包括海外華僑和港、澳、臺三地的廣大翻譯工作者。14

11、中國翻譯史的階段劃分以上兩種分類都采用了歷史學分期的方法。蔣童在“中國傳統議論的分期與分類”(中國翻譯19996)一文中認為,傳統譯論的劃分應該以傳統譯論本身發(fā)展的線索為依據,因為如果以事物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分期的依據,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得到了要領。因此我們按照這種分期的方法來了解一下傳統譯論的發(fā)展階段。15第一時期為發(fā)生期(184-1111)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成為宗教傳播的重要手段。佛教傳播時的譯經活動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據胡適白話文學史統計,譯經達15000卷以上。相比之下,佛經翻譯理論的數量和分量都顯輕。盡管佛經翻譯理論大多是零星的、片斷的,綜觀前后,涉及的面是較廣的。這一期

12、間佛經翻譯理論主要討論了翻譯的“難”和“失本”,翻譯的各種方法(“文”“質”“厥中”),譯者的修養(yǎng)(八備),翻譯的“辭體”、“語趣”,譯名問題(名實,音義同異),翻譯批評和組織問題等等。16第二時期為發(fā)展期(1584-1898) 這一時期包括了明末清初耶穌會士與士大夫的科技翻譯論(1584-1724)以及近代翻譯論。明末清初耶穌會士與士大夫中以徐光啟、利馬竇、李之藻等人為代表,主要討論翻譯的目的、功能以及迫切性。他們希望通過翻譯來對西方科技“會通”,以求“超勝”。17第二時期為發(fā)展期(1584-1898)近代是救亡的時期,也是啟蒙的時代。因此,這一時期的翻譯理論以愛國主義為主要特點。例如:林則

13、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智夷”,開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被譽為“組織翻譯活動的先驅?!边@之后便出現了洋務運動。本著“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宗旨,洋務派在輸入外國工業(yè),制造船炮的同時注意改革教育,培養(yǎng)外語翻譯人才,引入了不少國外的科學書籍。當時最著名的翻譯機構是京師的同文館和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這時候著名的譯員主要有徐壽、華衡芳、李善蘭、賈步緯、李鳳苞等。值得一提的是語言學家馬建忠在其擬設翻譯書院議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關翻譯的論述。他提出有三類書籍急需翻譯,并指出“需要擇其善者譯之”。此外,他在總結了當時譯文中常見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謂的“善譯”的翻譯標準,要求譯文與原文之間“無毫發(fā)出入于

14、其間”。 18第二時期為發(fā)展期(1584-1898)甲午戰(zhàn)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他們希望通過向外國學習救中國,所以他們非常重視翻譯活動,于是出現了許多譯述外國作品、介紹外國經驗教訓的報紙和書刊。維新派中最著名的翻譯家當首推嚴復,其次便是梁啟超。嚴復總結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梁啟超則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在翻譯領域中的主要貢獻是翻譯評論和對翻譯史的研究。19第三時期為成熟期(1898-1949)這一時期的翻譯事業(yè)取得了很大進步,與翻譯理論的不斷突破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文學流派爭論頻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譯論的極大發(fā)展上。如:胡適、劉

15、半農、羅家倫、傅斯年評嚴復、林紓。二、譯論對翻譯的“主義” ,即目的和社會功能的討論越來越多。三、對譯名、方法問題的討論。四、譯詩的探討也有較大的發(fā)展。20第四時期為轉型期(1949-1990)董秋斯發(fā)表了論翻譯理論建設一文后,中國譯論開始了有目的的建立體系,開始了“轉型”。期間傅雷提出“傳神”、錢鐘書提出“化境”,又為傳統翻譯理論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文革期間,翻譯工作基本停止。改革開放后,譯界長期徘徊于原有的認識水平上。80年代后半期,譚載喜等人主張“必須建立翻譯學”的呼聲日益。到了1990年,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出版,譯界公認此書為現代翻譯理論體系建立的標志,傳統譯論也就圓滿地劃上了句號,而代

16、之以科學的、成體系的現代翻譯理論。21當代中西翻譯理論研究現狀90年代至今,西方翻譯理論界主要有六大流派,他們分別是“多元系統”學派、“描寫”或“常規(guī)”學派、文化學派、“綜合”學派、“解構”學派或譯者中心學派以及“后殖民主義”學派或政治學派。22“多元系統”學派(Polysystem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姆斯、巴斯奈特、勒菲維爾(比)等荷蘭、比利時“低地國家”以及以斯列的埃文-佐哈爾和圖里。這一學派提出“多元系統”理論,其中“多元系統”指的是社會中各種相關的系統-文學和非文學的-組成的網絡。翻譯是系統間傳遞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超越語言,以文化為主。“多元系統”理論的提出為翻譯研究尤

17、其是文學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懊鑼憽被颉俺R?guī)”學派(School of Description; School of Norms)的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的圖里(Toury)。圖里發(fā)展了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理論,并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一派主要從目的語出發(fā),強調目的語文化對翻譯的影響。文化學派(Culture School)的代表人物是巴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維爾(Lefevere)。這一學派出于對翻譯哲學的思考,特別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以及翻譯對于文化的意義。23“綜合”學派(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ality)的代表人物是斯奈爾-杭貝(Shell-Ho

18、rnby),她強調翻譯是個綜合性的跨文化學科,除了語言學和文學之外,作為面向文化的學科,它還必須吸收進心理學、人種學和哲學的內容,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敖鈽嫛睂W派或譯者中心學派(School of Deconstructivism )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文努蒂(Venuti)和羅賓遜(Robinson)。他們特別強調譯者在翻譯中的地位?!昂笾趁裰髁x”學派或政治學派(School of Postcolonialism)的代表人物是印度的尼蘭賈娜(Niranjana)、斯皮瓦克(Spivak)、拉菲爾(Vicente Rafael)和謝菲茨(Eric Cheyfitz)。這一派不僅拋棄了語言學派的翻譯理論,也批判了人文學派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完全是一項國際性的政治活動。24謝天振在國內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qū)一文中認為,中國近一、二十年來的翻譯研究取的得了較大的進展,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國的翻譯研究中翻譯研究的理論意識已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