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共82頁)_第1頁
頭痛的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共82頁)_第2頁
頭痛的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共82頁)_第3頁
頭痛的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共82頁)_第4頁
頭痛的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共82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81PAGE PAGE 81感 冒感冒是由于感觸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y zhn)病證。其臨床表現(xiàn)與西醫(yī)學所稱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體炎、喉炎等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zhndun) 1 鼻塞流涕,噴嚏(pnt),咽喉 2 癢或痛,咳嗽。 3 惡寒發(fā)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酸楚。 4 四時皆有,以冬春季節(jié)為多見。 5 血白細胞總數(shù)正?;蚱?,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6 本病應注意與溫病,尤其是風溫早期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風寒證 癥候:

2、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惡寒發(fā)熱或發(fā)熱不甚,無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質稀,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荊防敗毒散。 2 風熱證 癥狀:發(fā)熱或高熱,微惡風,鼻塞噴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例方:銀翹散。 3 暑濕證 癥狀:發(fā)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ji bio)。 例方:新加香薷(xingr)飲。 4 表寒里熱證 癥狀:發(fā)熱,惡寒,無汗口渴,鼻塞聲重,咽喉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zhn chu),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

3、兼,脈浮數(shù)。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風。 例方:雙解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1 風寒證可口服午時茶、通宣理肺丸。 1.2 風熱證可口服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桑菊感冒沖劑。 1.3 感冒兼見脾胃濕困諸癥者可用藿香正氣丸。 1.4 時行感冒可口服板藍根沖劑,抗病毒沖劑。 2 中藥針劑 21 風熱證、暑濕證及表寒里熱證均可用雙黃連粉針劑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內(nèi)靜滴,每日1次。 2.2 發(fā)熱重者,可用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內(nèi)靜滴,每日1次。 3 外治療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適用于各證型感冒。 3.2 拔

4、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風門等穴,每日1次。適用于風寒證。 療效標準 1 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 2 好轉:發(fā)熱消退,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 3 未愈:臨床(ln chun)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實驗室檢查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外感(wign)發(fā)熱(f r) 急性發(fā)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溫熱疫毒之氣,導致體溫升高,伴有面赤、煩渴、或有惡寒,脈數(shù)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西醫(yī)學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體溫在37.3以上,可高達39.540,并持續(xù)數(shù)小時以上不退者,或體溫下降后,又逐漸升高,或伴有惡寒、寒戰(zhàn)、口

5、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癥。 2 臨床表現(xiàn)有與原發(fā)疾病相關病癥及外感發(fā)熱常伴有的其他癥狀,分析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疾病的診斷。 3 具有不潔飲食史,輸血傳染史,職業(yè)病史等。 4 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血、尿、大便常規(guī),血沉、血、尿和骨髓培養(yǎng),X線檢查以及其他針對病因的特殊檢查,??捎挟惓0l(fā)現(xiàn)。 5 注意與內(nèi)傷發(fā)熱、寒熱真假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衛(wèi)表證 癥狀: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咳嗽,或惡寒甚而無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悶,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解表退熱。 例方:風寒證選荊防敗毒散,風熱證選銀翹散。 2 肺熱證 癥狀:壯熱,咳嗽或喘促,痰黃稠或痰中帶

6、血,胸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肅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湯。 3 胃熱證 癥狀:壯熱,口渴(ku k)引飲,口臭,面赤心煩,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xi hu)。 例方:白虎(bi h)湯。 4 腑實證 癥狀:壯熱,日晡熱甚,腹脹、腹痛、痞滿,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煩躁譫語,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脈沉實有力。 治法:通腑瀉熱。 例方:大承氣湯。 5 膽熱證 癥狀: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或惡心嘔吐,或目身發(fā)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利膽。 例方:大柴胡湯。 6 脾胃濕熱證 癥狀: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胸腹脹滿,納呆嘔惡,或目身發(fā)黃,舌苔黃而厚膩

7、,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和胃。 例方:王氏連樸飲。 7 大腸濕熱證 癥狀:發(fā)熱,腹痛,泄瀉或痢下赤白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 例方:葛根芩連湯。 8 膀胱濕熱證 癥狀:寒熱起伏(qf),午后熱甚,小便淋瀝澀痛、灼熱黃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膀胱(png gung)濕熱。 例方:八正散。 其他(qt)療法 1 中成藥 1.1 清開靈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適用于各證型發(fā)熱者。 1.2 新雪顆粒劑,每次服1.5g,每日次,適用于各證型壯熱者。 2 中藥針劑 2.1 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內(nèi)注射,

8、每日12次。 2.2 穿琥寧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清開靈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3 針灸療法 可選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澤、委中、外關、陷谷等穴位。 4 外治療法 4.1 滴鼻退熱:復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側鼻腔34滴,每1小時滴1次。 4.2 灌腸退熱:清熱灌腸湯或大黃枳實湯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腸灌注或保留灌腸30分鐘,每24小時1次。 5 西藥療法 及時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感染嚴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療。 療效標準 1 治愈:體溫正常,癥狀消失。 2 好轉:體溫降低

9、,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 3 未愈:體溫不降,癥狀未改善???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diào)(shtio),內(nèi)傷及肺,肺氣不清,失于宣肅所致,臨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xiàn)。西醫(y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以咳嗽為主癥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zhndun) 1 咳逆有聲(yu shn),或伴咽癢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 3 內(nèi)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正?;蛟龈?。 5 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 6 肺部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或見斑片狀陰影。 7 本病

10、應注意與哮病、喘證、肺脹、肺癆及肺癌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風寒襲肺 癥狀:咳嗽聲重,氣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癢,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湯合止嗽散。 2 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身熱,汗出惡風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飲。 3 風燥傷肺 癥狀:喉癢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

11、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細數(shù)。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例方:桑杏湯。 4 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緩。常伴體倦,脘痞,食少,腹脹,大便(dbin)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治法:燥濕(zo sh)化痰,降氣止咳。 例方: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yn qn)湯。 5 痰熱郁肺 癥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痰鳴,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湯。 6 肝火犯肺

12、 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7 肺陰虧耗 癥狀: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午后低熱,顴紅,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參麥冬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1 咳嗽(k su)屬熱性者可口服橘紅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熱咳者亦可選用(xunyng)蛇膽川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藥(zhngyo)針劑 2.1 魚腥草注射液

13、10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適用于外感風熱、風燥及痰熱郁肺者。 2.2 雙黃連粉針劑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內(nèi),靜脈滴注,每日1次。適用于外感風熱及風燥者。 3 針灸療法 可選用列缺、合谷、外關、尺澤、肺俞、曲池、大椎、太白,豐隆、太淵等穴位。 4.西藥療法 4.1 細菌感染者,可選用抗生素。 4.2 痰多者可選用祛痰藥。 療效標準 1 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nèi)傷咳嗽在兩周以上未發(fā)作者為臨床治愈。 2 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 3 未愈: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頭 痛 頭痛是由于外感與內(nèi)傷,致使脈絡絀急或失養(yǎng),清竅不利所引起的自覺頭部疼痛為主的病證,西醫(yī)學中的偏頭痛,還有國

14、際上新分類的周期性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等,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以頭痛為主癥,可表現(xiàn)為前額、額顳、巔頂、頂枕部或全頭部疼痛,頭痛性質可為跳痛、剌痛、脹痛、昏痛、隱痛等。有突然發(fā)作,其痛如破而無休止者;也有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時痛時止者。頭痛每次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數(shù)小時、數(shù)天或數(shù)周不等。 2 應查血常規(guī)、測血壓,必要時做腦脊液、腦電圖檢查,有條件(tiojin)時做經(jīng)顱多普勒、顱腦和檢查,有助于排除器質性疾病。 3 應注意與類中風等頭痛(tutng)癥狀突出的疾病相鑒別。 辨證論治(binzhnglnzh) 1 外感頭痛 (1) 風寒證 癥狀:頭痛起病較急,連及項背,惡風畏寒

15、,遇風尤劇,口不渴,舌苔薄白,脈多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12g 荊芥10g 白芷8g 羌活10g 甘草6g 細辛3g 防風10g 薄荷10g 1.2 風熱證 癥狀: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fā)熱或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湯。 川芎12g 白芷9g 石膏20g 菊花9g 藁本12g 黃芩6g 1.3 風濕證 癥狀:頭痛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湯。羌活12g 獨活12g 藁本6g 防風6g 炙甘草6g 川芎6g 蔓荊子4g 2 內(nèi)傷頭痛 (1) 肝陽上亢

16、證 癥狀(zhngzhung):頭脹痛,目眩,心煩易怒,脅痛,夜眠不寧,口苦,舌紅苔薄黃,脈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方藥:天麻(tinm)鉤藤飲。天麻(tinm)10g,鉤藤后下15g,石決明先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黃芩lOg,梔子lOg,夜交藤15g,川芎9g,茺蔚子15g。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加蒺藜15g,代赭石先煎15g,龍骨先煎15g,牡蠣先煎15g以鎮(zhèn)肝潛陽;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質紅為肝火內(nèi)盛,加夏枯草15g,龍膽草9g以清肝瀉火。 (2) 肝腎虧虛證 癥狀: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養(yǎng)陰。方藥

17、:大補元煎。熟地黃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2g,黨參15g,山藥15罷5g,當歸9g,川芎9g,制何首烏30g。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者,加淫羊藿15g,巴戟天12g以溫陽;遺精,帶下,尿頻,加芡實12g,桑螵蛸15g,益智仁9g以溫腎澀精止遺;五心煩熱,口干,加知母1Og,天花粉15g以滋陰清熱;頭暈目眩,加天麻lOg以育陰息風。 (3) 氣血兩虛證 癥狀:頭痛而暈,心悸不寧,遇勞則重,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方藥:加味四物湯。生地黃12g,當歸6g,白芍15g,川芎9g,蔓荊子6g,黨參15g,黃

18、芪30g,阿膠烊化10g,炒酸棗仁15g,炙甘草lOg。心悸不寐,加柏子仁12g,合歡皮15g以養(yǎng)血安神;如因肝血不足,肝腎不足,血虛陰虛(yn x)并見,出現(xiàn)耳鳴、虛煩、少寐、頭暈明顯,加制何首烏30g,枸杞子15g,黃精12g以滋陰養(yǎng)血;手足不溫,便溏畏寒者,加肉桂3g,淫羊藿15g以溫陽止痛。 (4) 痰濁上擾證 癥狀(zhngzhung):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hu tn),降濁止痛。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法半夏9g,天麻lOg,白術15g,橘紅6g,茯苓lOg,蒺藜15g,川芎9g,蔓荊子9g,甘草6g。頭痛劇烈,加全蝎6

19、g,僵蠶6g以加強息風化痰之功;胸脘痞悶,加厚樸9g,枳實9g以寬胸理氣;痰濕郁久化熱,出現(xiàn)口干、便秘,加黃芩lOg,梔子lOg,滑石lOg以清熱利濕;伴有舌質紫暗,口唇發(fā)紫等氣血瘀滯之象,加丹參20g,地龍15g以活血化瘀。 (5)瘀血阻絡證 癥狀:頭痛經(jīng)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或澀。 治法:通竅、活絡、化瘀。方藥:通竅活血湯。川芎9g,赤芍12g,桃仁9g,紅花9g,丹參20g,白芷lOg,醋柴胡9g,醋延胡索15g,郁金15g,石菖蒲15g。因情志不遂誘發(fā),伴有胸脅脹痛,加香附15g,枳殼9g以疏肝理氣;久病氣血不足,加黃芪15g,黨參

20、15g,當歸12g,阿膠(烊化)10g以益氣養(yǎng)血;疼痛甚者,加蟲類搜風通絡之品,如全蝎3g,蜈蚣3g,土鱉蟲6g以加強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因受寒而誘發(fā)或加重,畏寒、舌苔薄白、舌質淡,加細辛3g,桂枝9g以溫經(jīng)散寒通絡。(6)寒凝肝脈證癥狀:多見于發(fā)作期,常因感受寒邪誘發(fā),頭痛較劇,呈掣痛,多位于(wiy)巔頂,面色發(fā)青,嘔吐清水痰涎,甚至四肢厥冷,或兼口唇青紫或紫暗,舌質淡暗或青紫,苔薄白,脈沉細弦。治法:溫經(jīng)散寒,活血(hu xu)通絡。方藥(fngyo):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3g,生姜6g,川芎9g,白芷9g,藁本9g。嘔吐清水痰涎,加半夏9g,茯苓lOg以溫化痰飲;畏寒肢冷,加細辛3g,淫

21、羊藿15g以溫經(jīng)散寒止痛;口唇舌質紫暗明顯,為寒凝血瘀明顯,加紅花6g,雞血藤15g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可酌情選用正天丸、全天麻膠囊、復方羊角顆粒等藥。 2 中藥針劑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適用于血瘀頭痛。 參脈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適用于氣陰兩虛者。 3 針灸療法可取風池、合谷、太陽、太沖、豐隆、百會、頭維、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等穴位。4、推拿療法主要用于頭痛發(fā)作期。取穴部位:可以進行循經(jīng)取穴,包括鄰近取穴和遠端取穴兩種。鄰近取穴即取頭面部經(jīng)穴,可取印堂、太

22、陽、百會、風池、睛明、頭維穴等。遠端取穴是指取四肢經(jīng)穴,可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行間等。建議臨近取穴與遠端取穴結合應用。 療效標準 1 治愈:頭痛消失,體征及各項檢查正常。 2 好轉:頭痛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體征及各項檢查有改善。 3 未愈:頭痛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等無變化。 哮 病 哮病是由于稟賦異常,遇誘因或感邪引發(fā),以致(yzh)肺失肅降,痰阻氣道,氣道攣急所致發(fā)作性疾患。發(fā)作時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xiàn)。西醫(yī)學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zhndun) 1 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h x kn n

23、n),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2 呈反復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累等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 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 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羅音。 5 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 6 胸部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 7 應與喘證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發(fā)作期 1.1 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fā),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干麻黃湯。 1.2 熱哮 癥狀:氣

24、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例方:定喘湯。 2 緩解(hun ji)期 2.1 肺虛 癥狀(zhngzhung):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pn s)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于發(fā)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wèi)。 例方:玉屏風散。 2.2 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脹滿,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沉緩或弱。 治法:健脾化痰。 例方:六君子湯。 2.3 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

25、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弱;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補腎納氣。 例方: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其他療法 1 中藥針劑 1.1 雙黃連粉針劑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適用于發(fā)作期熱哮證。 1.2 魚腥草10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適用于發(fā)作期熱哮證。 1.3 元陽欲脫者,可選用參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 2 針灸療法: 可選列缺、尺澤、風門、肺俞、大椎、豐隆、定喘、太淵等穴。 3 外治療法 3.1 胡椒(hjio)7粒,搗爛后用雞

26、蛋清拌和,貼于足心涌泉穴。 3.2 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細辛各10g,共為末,加麝香0.6g,和勻,在夏季(xij)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調(diào)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5 西藥(xyo)療法 5.1 發(fā)作期可選用解痙藥、祛痰藥;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 5.2 合并感染者,給予有效抗生素。 療效標準 1 臨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鳴音消失。 2 好轉:哮喘減輕,或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 3 未愈:癥狀無變化。喘 證 喘證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濁內(nèi)蘊,情志失調(diào)而致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氣虛,腎失攝納,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常見病

27、證。西醫(yī)學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現(xiàn)喘證的臨床表現(xiàn)時,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以氣短喘促,呼吸困難,呼多吸少,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紺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3 體檢時見三凹征,呼吸音減低,可聞及干、濕性羅音或哮鳴音;或見肝腫大、下肢浮腫、頸靜脈怒張。 4 本病應行血常規(guī)檢查,并可做血清鉀、鈉、二氧化碳結合力,心電圖檢查,必要時做血氣分析及心肺功能測定。 5 本病應與哮病相鑒別(jinbi)。 辨證論治(binzhnglnzh) 實 喘 1、 風寒(fnghn)

28、閉肺 主癥:喘息,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fā)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平喘。方藥:麻黃湯。麻黃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若痰氣不利可加半夏、橘紅、蘇子、紫菀、白前等;若外寒內(nèi)飲,可用小青龍湯溫肺散寒,解表化飲;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2 、痰熱遏肺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痰中帶血,伴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或無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結,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泄肺熱,化痰平喘。 方藥:桑白皮湯。桑白皮10g 半夏10g 蘇子10g 杏仁10g 貝母10g 山梔1

29、0g 黃芩10g 黃連10g 3、 痰濁阻肺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膩,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半夏10克 陳皮1O克 云苓12克 蘇子10克 白芥子15克 萊菔子10克 蒼術10克 厚樸10克 4、 水凌心肺 癥狀(zhngzhung):喘咳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方藥(fngyo):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制附子10克 桂枝(u zh)10克 茯苓20克 白術12克 豬苓12克澤瀉10克 生姜1

30、0克 赤芍20克 葶藶子10克 5 、肝氣乘肺 癥狀:每遇情志剌激而誘發(fā),發(fā)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郁,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氣平喘。 方藥:五磨飲子。 木香10克 沉香10克 檳榔10克 枳實10克 烏藥10克 虛喘 1、 肺氣虛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舌質淡紅,脈弱。 治法:補肺益氣。 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散。黃芪30克 甘草10克 黨參12克 地黃15克 茯苓15克 厚樸15克 桑白皮15克 干姜15克 紫菀15克 橘皮15克 當歸15克 五味子15克 遠志15克 麥門冬15克 白術1

31、5克 防風 20克 大棗20枚 2 、腎氣虛 癥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xù),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jn ku)腎氣丸合參蛤散。熟地黃24克 山茱萸12克 山藥(shn yo)12克 牡丹皮9克 白茯苓9克 澤瀉(z xi)9克 人參6克 蛤蚧3克 3 、喘脫 癥狀: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脈浮大無根,或見結代,甚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 方藥: 參附湯合黑錫丹。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鮮竹瀝

32、水1020ml,每日服23次,適用于痰多氣喘者。 金匱腎氣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適用于虛喘患者。 2、 中藥針劑 止喘靈注射液,每次2ml,肌內(nèi)注射,每日23次,適用于各證型喘證患者。 痰熱遏肺者,可用魚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2次。 水凌心肺及喘脫患者,可用參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靜脈注射,可據(jù)病情反復使用。 3 、針灸療法 可選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為主穴,每次取12個穴位。配穴為:體虛畏寒加足三里、腎俞;痰多加豐??;咳嗽頻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為一療程。 4、 西醫(yī)療法 合并感染者,可選

33、用有效抗生素治療。 保持氣道通暢,喘促持續(xù)發(fā)作,應給予吸氧,可酌情選用解痙藥、強心劑等對癥(du zhng)治療。 療效(lioxio)標準 1 治愈:喘息(chunx)及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 2 好轉:喘息及其他癥狀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 未愈:主癥未改善或惡化者。肺 脹【診斷要點】1、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胸中憋悶如塞,咳逆上氣,痰多喘息,動則加劇,日久可見心慌動悸,面唇紫紺,肢體浮腫,嚴重者可出現(xiàn)喘脫,神昏,譫語,出血等。2、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發(fā)病年齡多為老年,中青年少見。3、常因外感誘發(fā),其它如飲食、勞倦、情緒等亦可誘發(fā)加重。4、胸部線、心

34、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5、本病可與哮病、喘病相互鑒別?!巨q證論治】本病以咳、喘、痰、滿、腫為特征,系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氣陰兩虛、痰瘀阻滯為其核心,益氣養(yǎng)陰、潤肺化痰為治療之關鍵?;A方:人參10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5克 桑皮10克 杏仁10冬瓜子15克 花粉30克 百部15克 桔梗10克 甘草10克 臨癥加減:1、咳嗽較甚者加川貝、紫苑。2、痰濁甚者表現(xiàn):痰多、質白粘或泡沫,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加陳皮、半夏、云苓、白術。3、痰熱甚者表現(xiàn):痰多、色黃粘稠,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加黃芩、魚腥草。4、紫紺甚者表現(xiàn):唇甲紫紺,舌質暗,苔白,脈澀細,加黃芪、丹參。5

35、、腫盛者表現(xiàn):顏面(ynmin)、周身浮腫,下肢重,喘咳不能平臥,腹?jié)M,尿少,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加附子、葶藶子,車前子。三、其它(qt)治療:1、急性期:(1)西醫(yī):抗生素預防(yfng)感染、解痙、平喘、吸氧、止咳止痰。(2)針刺:肺俞、列缺、心俞、內(nèi)關、氣海、足三里。痰多不易咯出,取足三里,豐隆、天突。2、緩解期:(1)防感冒,忌生冷、油膩、煙酒,注意冷暖,適量運動。(2)中藥基礎方改丸劑,每丸9克,早晚各1丸。四、療效評定標準:1、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心功能I級,1年內(nèi)無復發(fā)。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心功能II級,1年內(nèi)有復發(fā)。3、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心功

36、能III級,1年內(nèi)有復發(fā),癥狀較重,必須住院治療。4、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胸 痹 心 痛【定義】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絡,氣血不暢而致胸悶心痛,甚則心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癥的心脈疾病。多見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驹\斷要點】1、膻中及左胸膺部突發(fā)憋悶而痛,疼痛性質有悶痛、灼痛、絞痛、刺痛、隱痛等不同。疼痛常可竄及肩背、前背、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陰經(jīng)、手厥陰經(jīng)循行部位竄至中指或小指,呈發(fā)作性或持續(xù)不緩解,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2、突然發(fā)病,時作時止,反復發(fā)作,嚴重者疼痛劇烈,汗少肢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芳香溫通藥物不能緩解,可發(fā)生心慌、心衰、猝死等

37、危候。一般輕者持續(xù)幾秒至數(shù)十分鐘,經(jīng)休息或服用芳香濕通藥物后可迅速緩解。3、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緒波動,寒冷刺激、飽餐之后(zhhu)、勞累過度而誘發(fā)。4、可進行: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肌酶譜、血情鈣蛋白以及冠脈造影檢查,可協(xié)助(xizh)診斷?!巨q證(binzhng)治療】本病之核心為心脈瘀阻,活血祛瘀為治療之關鍵,隨以血腑逐瘀湯為基礎,隨癥加減而治之?;A方:當歸10克 生地15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枳殼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甘草5克 桔梗10克 川芎15克 牛膝15克1、心血瘀阻型表現(xiàn):胸部刺痛,疼痛劇烈,固定不移,入夜加重,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苔薄白,脈澀或結代。治法

38、: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加乳香、沒藥、延胡素、降香、丹參。2、氣滯血瘀型表現(xiàn):胸痛時作,痛無定處,時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誘發(fā)加重或兼腰腹脹悶、待噯氣或矢氣則舒,舌淡,苔薄或薄膩,脈弦。治則: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加香附、郁金、延胡素、川楝子、木香。3、痰瘀阻滯:(1)痰濕型:胸悶重、心痛輕、伴身重困倦,脘痞,納呆,口粘,惡心,咯吐痰涎,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滑。治法:化痰,祛瘀通脈。方藥:血府逐瘀湯加半夏、陳皮、枳實、云苓、白術、桂枝,干姜。(2)痰熱型:胸悶重,心痛輕,伴咳痰粘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化痰,祛瘀活血。方藥:血府逐瘀湯加黃連、天竺黃、竹

39、茹、膽南星。4、寒凝血瘀型:表現(xiàn)(bioxin):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苔卜白,脈沉緊。治法:活血(hu xu)袪瘀,溫經(jīng)散寒。方藥(fngyo):血府逐瘀湯加桂枝、附子、細辛、薤白、干姜。5、氣虛血瘀型:表現(xiàn):心胸隱痛,氣短心悸,動則益甚,神疲懶言。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療:益氣活血。方藥:血府逐瘀湯加黃芪、黨參、云苓、白術、山藥。6、陰虛血瘀型:表現(xiàn):心胸隱痛,五心煩熱,心悸怔仲,頭暈耳鳴。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苔少或剝,脈細數(shù)。治法:活血化瘀,滋陰養(yǎng)心。方藥:血府逐瘀湯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生地、玉竹、炒棗仁。7、陽虛血瘀型:表現(xiàn):胸悶心痛,心悸怔仲,神倦,

40、面色恍白,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遲。治法:活血化瘀,溫陽通脈。方藥:血府逐瘀湯加附子、桂枝、干姜、黨參、黃芪?!酒渌畏ā? 中成藥 1.1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適用于胸悶憋氣,心前區(qū)疼痛者。 1.2 冠心蘇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適用于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 2 中藥針劑 2.1 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2.2 丹參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2.3參麥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3 西醫(yī)療法 3.1 胸悶憋氣或

41、心前區(qū)疼痛者應給予吸氧。 3.2 可酌情選用止痛、擴冠、鎮(zhèn)靜治療。4、針灸(zhnji):主穴:心俞、厥陰俞、大椎、膻中、內(nèi)關。痰盛者加豐隆、肺俞、問使。氣滯者加中脘(zhn wn)、足三里、太沖。心血瘀阻甚:腸俞、血海(xu hi)、三陰交。寒凝者加足三里、關元、太溪。氣虛者加氣海、足三里。陰虛者加三陰交、少府、太溪。陽虛者加關元、大椎、氣海。實證用瀉法,虛癥用補法,可配灸。5、調(diào)攝、調(diào)情志,飲食清淡,低鹽低脂,勿過飽,多吃水果,忌煙酒,適量活動?!警熜藴省?、顯效:胸痛緩解,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ST段及T波恢復正?;虼笾抡!?、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胸痛發(fā)作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明顯減少,程

42、度減輕,心電圖ST段有回升。3、無效:臨床癥狀及胸痛發(fā)作次數(shù)、心電圖均無明顯改善。水 腫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diào)或勞倦過度,使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不利,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xiàn)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充血性心力衰竭,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以及營養(yǎng)障礙等疾病所出現(xiàn)的以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者,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 3、嚴重者可見少尿或無尿,惡心嘔吐(u t),口有穢味,齒衄鼻衄,甚則頭

43、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4、可有乳蛾、心悸(xnj)、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史。 5、應做尿常規(guī),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guī)、血沉、血漿總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心電圖檢查;也可做體液免疫、心功能測定(cdng)、超等檢查,以助明確診斷。 6、本病須與鼓脹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陽水 (1) 風水泛濫 癥狀: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方藥:越婢加術湯。麻黃10克 石膏30克 生

44、姜3片 甘草5克 大棗10枚 白術10克 (2)濕毒浸淫 癥狀: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fā)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麻黃6克 連翹9克 赤小豆30克 金銀花30克 野菊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20克 紫背天葵15克 (3)水濕浸漬 癥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起病緩慢(hunmn),病程較長,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方藥(fngyo):五皮飲合胃苓湯。生姜皮5克 桑白皮15克 陳皮10克 大腹皮15克 茯苓皮15克 白術(bizh

45、)10克 蒼術10克 厚樸10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肉桂 15克 (4) 濕熱壅盛 癥狀: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量少,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方藥:疏鑿飲子。 茯苓皮15克 大腹皮12克 赤小豆30克 石韋15克 秦艽9克 生姜3克 苦參12克 大黃后下9克 澤瀉12克 枳實15克血尿,加大小薊15克、茜草12克、白茅根30克;皮膚瘡瘍熱腫,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金銀花12克。 2、 陰水 (1) 脾陽虛衰 癥狀: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

46、,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陽健脾,利水消腫。方藥:實脾飲。厚樸12克 白術12克 木瓜12克 木香12克 草果仁12克 大腹子12克 炮附子6克 茯苓12克 炮姜12克 炙甘草6克 (2)腎陽衰微 癥狀: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滯,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hu q)行水。方藥(fngyo):真武湯合濟生腎氣丸。茯苓15克 芍藥15克 白術10克 生姜5片 炮附子(f z)5克 澤瀉15克 山茱萸10克 山藥15克 車前子15克 牡丹皮10克 官桂3克 川牛膝10克 熟地黃15克 其他療法

47、 1、中成藥 (1) 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次,適用于由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引起的水腫。 (2) 可酌情選用附桂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等治療。 2、 西醫(yī)治療 可酌情選用利尿藥、降壓藥,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可補充白蛋白。 療效標準 治愈:水腫全部消退,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 好轉:水腫及其他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水腫及其他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無變化或加重。消 渴 消渴是由于稟賦不足,恣食肥甘厚味致生燥熱、損傷陰津,而表現(xiàn)以多飲、多食、多尿、或形體消瘦為主的病證。本病與西醫(y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醫(yī)學的尿崩癥等疾病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也可參考本病辯證論治。 診斷 口渴多

48、飲,消谷善饑,尿頻量多,或形體消瘦。 初起“三多”癥狀可不顯著,病久常并發(fā)眩暈、肺癆、胸痹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嚴重者可見煩渴,頭痛,嘔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脫危象。由于本病的發(fā)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 應查血糖和尿糖,必要時可查血尿素氮,肌酐,酮體,二氧化碳(r yng hu tn)結合力及血鉀、鈉、鈣、氯化物等,可助確定診斷。 應注意與其它(qt)疾病出現(xiàn)的口渴癥、癭病等相鑒別。 辨證論治(binzhnglnzh) 1 肺熱津傷 癥狀: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或洪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2

49、 胃熱熾盛 癥狀:消谷善饑,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體消瘦,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例方:玉女煎。 3 腎陰虧虛 癥狀:尿頻尿多,或尿濁如脂,頭暈耳鳴,口干唇燥,腰膝酸軟,乏力,或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或細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潤燥止渴。 例方:六味地黃丸。 4 陰陽兩虛 癥狀:小便頻數(shù),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怕冷,陽痿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滋陰,補腎固攝。 例方:金匱腎氣丸。 其他(qt)療法 1 中成藥 可酌情選用消渴(xio k)丸、玉泉丸、縮泉丸等藥。 中藥(zhngyo)針劑 2

50、.1 生脈注射液或參麥注射液2040ml,加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適用于氣虛或氣陰兩虛者。 2.2 有明顯血瘀絡阻證候者可酌用蝮蛇抗栓酶、 脈絡寧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加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3 西醫(yī)療法 可選用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有嚴重并發(fā)癥(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或嚴重應激情況(嚴重感染、外傷、手術、分娩等)時,可選用相應的對癥治療。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多次正常。 好轉:主要癥狀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眩 暈 病【診斷要點】: 1、頭暈止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2、可伴有惡心嘔吐,

51、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虛證可見沉細弱脈;實證弦滑脈多見3、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4、檢查血系列、心電圖、拍頸椎X片、頭顱CT等以除外腦病,嚴重血液病。【治療】(一)中醫(yī)辯證論治: 1、痰濁內(nèi)蘊:癥狀:視物旋轉,頭重如裹,頭目不清,胸悶作惡,嗜睡,嘔吐(u t)痰涎,脘腹痞滿,納少神疲。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病機:痰濁內(nèi)蘊(ni yn),上擾清竅治法:燥濕(zo sh)化痰,健脾和胃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10g 、天麻102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4枚2、瘀血阻竅癥狀:眩暈時作,頭痛如刺。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面色黎

52、黑,口唇紫暗,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或細澀。病機: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腦失所養(yǎng)治法:通竅活絡。方藥:通竅活血湯赤芍1215g,川芎1015g,桃仁15g,紅花10g,老蔥白10g,鮮姜3片,紅棗4枚,麝香0.1g (白芷10g)酒3、肝陽上亢癥狀:眩暈,頭部跳痛,耳鳴如潮,遇勞累惱怒加重。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面紅目赤,肢麻震顫。舌質紅,苔黃;脈弦滑。病機:肝陽上亢,上擾清竅治法:平肝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石決明15g, 益母草10g, 夜交藤15g,朱茯神10g, 杜仲10g,梔子6g, 黃芩10g,牛膝10g,桑寄生10g,天麻12g,鉤藤12g4、氣血虧虛主癥:頭暈目

53、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神疲健忘,聲低氣短,面白少華或萎黃,或心悸少寐,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弱。病機: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治法: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方藥:十全大補湯白術(bizh)10g,黨參1015g,黃芪10g,當歸10g,甘草6g,茯神10g,遠志10g,酸棗仁30g,木香6g,元肉10g,生姜3片,大棗4枚5、肝腎(n shn)陰虛主癥:頭暈目眩久發(fā)不已(by),視力減退,兩目干澀,耳鳴,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心煩,口干。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病機:肝腎陰虛,腦失所養(yǎng)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陰填精。方藥:左歸丸熟地24g,山藥12g,山芋10g,菟絲子10g,枸杞10g,牛膝10g,

54、鹿角膠10g,龜版膠10g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1 復方丹參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適用于瘀血阻竅證。 1.2 杞菊地黃丸,每次6g,每日2次。適用于肝腎陰虛證。 2 中藥針劑 2.1 黃芪注射液30ml或生脈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適用于氣血虧虛證。 2.2 瘀血阻竅者,可酌情選用川芎嗪、血栓通、血塞通、紅花、丹參注射液治療。 3 針灸療法 可選內(nèi)關、列缺、太沖為主穴,酌配三陰交、曲池、陽陵泉等穴,每日針12次。 4 西醫(yī)療法 4.1 高血壓病者可選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 4.2 貧血者可適當輸血,補充

55、鐵劑等治療。 4.3 眩暈癥狀明顯者,可選用鎮(zhèn)靜劑對癥治療?!警熜藴省浚褐斡喊Y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癥狀體征減輕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zhngzhung)無改善。中 風 病【診斷(zhndun)要點】:1、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舌強言蹇,偏身麻木(mm),甚則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憒為主證。2、發(fā)病急驟,漸進發(fā)展過程,發(fā)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3、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常有年老體衰、勞倦內(nèi)傷、嗜好煙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惱怒、勞累、酗酒、氣候驟變等因素誘發(fā)。4、頭顱CT、MRI可明確診斷。【中醫(yī)辯證施治】: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穩(wěn)定期治療(一

56、)中經(jīng)絡1、肝陽暴亢癥狀: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偏身麻木,口舌喎斜,言語不利,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病機:肝陽暴亢 陽化風動 脈絡淤阻治法:平肝潛陽,瀉火熄風方藥:天麻鉤藤飲 天麻9克 鉤藤 15克 石決明30克 夏枯草 9克 梔子 9克 黃芩9克 牛膝9克風痰阻絡癥狀: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語不利,肢體拘急麻木,頭暈目眩,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病機:風痰阻絡,氣血不濡經(jīng)脈治法:化痰熄風通絡方藥:化痰通絡湯 半夏9克 白術9克 天麻12克 膽南星 6克 丹參15克 香附9克 大黃 6克 地龍 10克 川芎10克痰熱腑實癥狀:半身不遂,

57、口舌喎斜,言語不利(bl),腹脹便秘,口粘痰多,午后面紅煩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大。病機:痰熱互結,腑實不通(b tn)治法:通腑泄熱化痰(hu tn)方藥:星婁承氣湯 瓜蔞30克 膽南星 6克 大黃后下 9克 芒硝沖9克 痰熱加天竺黃、竹瀝氣虛血瘀癥狀: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語不利,肢體癱軟,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腫脹,舌暗淡,苔薄白,脈細弦。病機:氣虛血瘀,痹阻腦脈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 黃芪30-120克 當歸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赤芍15克 川芎 6克 地龍9克若患側肢體強痙拘急,屈伸不利,兼見頭暈頭痛、目赤耳鳴、舌質紅絳,苔薄黃,脈弦者,

58、為肝陽上亢,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陰虛風動癥狀: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擩動或拘攣,舌紅絳或暗紅,無苔,脈弦細數(shù)病機:陰虛陽亢,虛風內(nèi)動治法:滋陰潛陽,鎮(zhèn)肝息風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 生地 15克 山芋9克 鉤藤 15克 天麻9克 丹參15克白芍9-30克 天冬10克 玄參 10克 龜板10-30克 龍骨 30克 牡蠣 30克 牛膝 10克(二)中臟腑閉 證1、風火閉竅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kush)喎斜,兩目斜視或直視,面紅目赤,口噤,項強,兩手握固,拘急抽搐,舌紅或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治法:清熱(qn r)熄風

59、,醒神開竅方藥:天麻鉤藤(u tn)飲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鼻飼2、痰火閉竅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舌喎斜,鼻鼾痰鳴,痰多息促,身熱,面紅目赤,口噤,兩目直視或抽搐,躁擾不寧,大便秘結。舌紅絳,苔黃膩或黃厚干,脈滑數(shù)有力。治法:滌痰熄風,醒神開竅方藥:羚羊角湯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鼻飼 羚羊角0.6 珍珠母 30克 竹茹6克 天竺黃6克 菖蒲 9克 遠志9克 夏枯草9克3、痰濕蒙竅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體癱瘓,口舌喎斜,痰涎涌盛,面色晦暗,四肢逆冷。舌暗淡,苔白膩,脈沉滑。治法:燥濕化痰,醒神開竅方藥:滌痰湯加蘇合香丸 半夏9克 茯苓9克 枳實9克 陳皮

60、9克 膽南星6克竹茹6克 石菖蒲 9克 遠志9克 丹參15克脫證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多,手撒肢冷,目合口張,肢體癱軟,氣息微弱,面色蒼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痿,舌質淡紫,苔白膩,脈微欲絕。治法:回陽救陰, 益氣固托方藥:參附湯 生曬參15克 (單煎) 附子9克(先煎)(三)中風病恢復期和后遺癥期:(1)陰虛風動型(2)氣虛血瘀型 (3)風痰瘀阻型 臨床(ln chun)上中風病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多以氣虛(qx)血瘀為基本病機,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hungq)1560克 歸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 地龍10克 若口舌歪斜明顯,加白附子6克、全蝎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